回覆列表
  • 1 # 豹眼看歷史

    八王之亂導致了中央權威的喪失,這是五胡亂華的直接原因。

    晉初政治腐敗、賄賂成風,世族崛起,黨派對立,政治生態烏煙瘴氣,最終導致了八王之亂。因而,腐敗的政治才是導致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

    01

    世族興起

    在曹魏政權的前期,世族豪強受到強烈打壓、抑制,提升了中小地主及貧困知識分子階層的地位和利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

    但在司馬懿和陳群等羽翼庇護下,豪強世族勢力開始反彈。晉朝立國後,豪強世族重新恢復了社會主流地位,主導著政治和社會的趨勢。當時的世家大族有:

    琅玡王祥、滎陽鄭衝、陳國何曾、臨淮陳騫、潁川荀顗、荀勳、河東衛瓘、河東斐秀、太原王渾、泰山羊祜、河內山濤、京兆杜預、太原郭奕、清河崔琰、范陽盧欽等。

    他們紛紛效仿曹魏時期的清談風氣,既置身於功名利綠之中,又尋求出世隱遁的生活。形成了一批缺乏積極進取、消極避世,卻又爭權奪利計程車大夫階層,致使政治腐敗,朝政混亂不堪。

    比如在“平吳”與“立嗣”等問題上,就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使得黨派形成。以侍中任愷為首,張華、庾純、溫顒、向秀、和嶠等一派,與尚書令賈充為首,楊珧、王恂、華廙等人為一派,彼此爭鋒相對。

    在立嗣問題上,兩派對立更加尖銳。當時,太子司馬衷昏庸無能,武帝之弟齊王司馬攸仁孝慧敏。司馬駿、衛瓘、和嶠等主張廢衷立攸,但遭到楊皇后和賈充、荀勖等人的反對。最終晉武帝仍然不能捨子立弟,遣返司馬攸返回封國,齊王司馬攸憂病而死。

    世族豪強不僅主導著社會風氣,而且嚴重影響著朝政。

    02

    大封諸侯,解除武備,導致軍事力量的削弱。

    西晉立國後,武帝大量分封諸侯王,派遣諸侯王就國,其中一些諸侯王還都督諸州軍事。

    280年,西晉滅掉東吳統一天下後,為避免東漢末年諸州割據局面的再度發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了天下武備。

    分封諸侯王和解除武備,是為了避免權臣專政及地方諸侯強勢,顯示天下太平。

    這一措施,雖然避免出現諸侯割據,但諸侯王都留守京城,不能就國,協助中央朝廷鎮守地方,大大削弱了中央政權對地方的行政和控制,這為以後的八王之亂及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03

    賈后控制朝政,穩定了局勢,但缺乏對少數民族的防範與控制

    290年,晉武帝去世,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賈南風被立為皇后。外戚楊駿託孤輔政,遣汝南王司馬亮出鎮許昌。

    由於晉惠帝懦弱無能,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開始干政,與執政的楊駿形成了對立。楊駿為了鞏固自身勢力,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使宗室諸侯王與一些大臣不滿。

    賈后利用楚王司馬瑋清除了楊駿及其勢力,任命汝南王司馬亮及衛瓘主掌朝政。

    不久,賈后利用楚王司馬瑋與汝南王司馬亮的矛盾,清除了司馬亮及其勢力,再以偽詔誅殺楚王司馬瑋,任命張華、裴頠及賈模等人主政。

    至此,賈后成功奪取了權力,控制了朝政。所幸張華等人同心協力,盡忠職守,政局得以穩固。

    此時,關中羌、氐族,匈奴等少數民族先後叛亂,但不久就被平定。江統、郭欽等都建議將胡族強制遷離,但晉朝施行了優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代替過去的強制遷徙,卻沒有對有野心的分裂貴族,採取遷徙和防範措施。

    04

    賈后亂政,引發八王之亂,最終西晉滅亡

    賈后沒有兒子,太子司馬遹非賈后親生,賈后意圖廢除。

    300年,太子被賈后汙衊造反,被廢除。趙王司馬倫採納孫秀之計,挑撥賈后殺掉了太子。

    隨後,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以替太子報仇為由,發兵清除了賈后及其黨羽,趙王司馬倫開始主政。

    301年,趙王司馬倫自立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為太上皇。

    三月,齊王司馬冏等聯合討伐趙王司馬倫,八王之亂,拉開了序幕。

    直到305年,晉惠帝病逝,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攝政,八王之亂才結束。

    但經過賈后亂政和八王之亂,中央政權徹底在這場爭鬥中喪失了權威和掌控力。同時,由於嚴重的自然災害,晉朝的統治基礎嚴重地削弱。

    趁此時期,五胡開始了亂華。由於晉武帝在中原解除了武備,無力平定叛亂,晉朝面臨著覆滅的危機。

    311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矛盾爆發,密詔討伐司馬越。不久,司馬越病死。

    313年,劉聰、王彌趁洛陽空虛,帶兵攻破洛陽,斬殺官吏、百姓三萬餘人,擄走了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

    之後,晉愍帝繼位於長安。316年,晉愍帝投降劉聰,最終屈辱被殺,西晉滅亡。

    總之,晉武帝司馬炎病逝之後,晉朝政權就開始爭鬥,外戚、後宮、諸侯王、世族權臣之間相互廝殺,基本就沒有停止過。權力的爭鬥,削弱了中央政權的權威。只顧著宮廷權力的鬥爭,放棄了對地方,特別是對少數民族分裂勢力的控制,致使出現了各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自立為帝的混亂局勢,歷史進入了黑暗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 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五胡之亂有兩個原因一是八王之亂,這是導火索

    所謂八王之亂,指的是西晉末年由於晉帝司馬衷是個傻子皇子,國家大權掌握在太后賈氏手中,於是司馬氏族的王爺對此大為不滿,特別是惠帝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猶豫不決,不斷的定太子,換太子使得皇位似乎離這些王爺不在遙遠。

    於是司馬懿的兒子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兒子河間王司馬顒,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司馬昭的兒子齊王司馬冏等八個王爺以自己手中的兵馬與朝廷開戰。八王之亂不但撤掉了以孝治國的司馬晉最後一塊遮羞布,司馬家的內鬥也使得中原漢人軍力大大減弱,這才給外族以發難的時機

    二是自東漢以來內遷的少數民族,這是根本原因

    中華居海內而制衡四方,這是古代的常理,但是在東漢魏晉時期,大量的外族人內遷使得中原的漢人比例大大縮小。就以匈奴來說,它本在蒙古高原,是典型的遊牧民族。羯族是“匈奴別部羌渠之胄”,從漢朝至魏晉南北朝前後長達四百年的時間,都有匈奴、羯族大規模入塞的歷史。

    建武二十五年至永和五年(公元49年—140年),歸順中原政權的南匈奴主要安置在北地、雲中、朔方、五原等沿邊諸郡。至建安二十一年進一步深入至中原腹地,《晉書·北狄傳》記載:“分其為五部,居大陵、蒲子、茲氏、祁縣”。泰始年間(公元265年-274年),受塞外水災影響,黑難、塞泥等匈奴率二萬之眾歸順晉武帝,遷居至河西故宜陽城下,後來分佈範圍又擴至樂平、上黨、新興、西河、平陽、太原等郡。

    大量外族的流入使得中原地區外族軍事力量極為強大,但此時漢人的軍隊很多,所以它們不敢亂來,被漢人政府所管束和欺壓,但是八王之亂嚴重消弱了西晉的國力,對於外族是個絕好的時期,於是從匈奴開始各個外族一起發難,中原頓時變成了一片血雨腥風

  • 3 # 攸揚拾羽

    東漢朝廷經常僱傭少數民族作戰,以減輕自身的負擔,匈奴、烏丸、羌、氐、賨等少數民族都曾經替朝廷打仗。三國時期,這種情況得到延續。西晉滅吳時就有匈奴兵。

    於是從東漢開始,少數民族便不斷內遷,南匈奴在山西人口發展到了上百萬。

    是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狂狡貪悍,世為寇讎者,皆感義懷惠,款塞內附,或委命納貢,或求置官司。九服之外,絕域之氓,曠世所希至者,鹹浮海來享,鼓舞王德,前後至者八百七十餘萬口。海隅幽裔,無思不服;雖西旅遠貢,越裳九譯,義無以逾。

    遊戲《三國志》裡也有老家在山西的匈奴單于這一角色,讓人哭笑不得。

    居住在內地的少數民族不斷學習漢人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塞外的鮮卑也不斷壯大。鮮卑人學習漢人的軍制戰術和漢人冶鐵鍛造技術,成為了中原王朝的勁敵。

    此時,西晉實際上已經處於少數民族的大包圍當中。

    西晉時期世家大族勢力強大,民族矛盾尖銳。少數民族自然也多屬於被統治階級,受到了殘酷的剝削。階級仇恨被少數民族錯誤認為是民族矛盾,將仇恨轉嫁到了整個漢人上,民族矛盾空前尖銳。

    再者,少數民族與漢族在文化人也難以相互認同。少數民族保留著很多在漢人看來難以接受的風俗,如收繼婚等。漢人鄙夷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蔑視漢人。

    民族矛盾已經如此尖銳,爆發只需一個導火索。當西晉被八王之亂拖垮之後,五胡亂華也就風雨欲來。

  • 4 # 袁衛宇

    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有著重要關係,甚至可以說是八王之亂是五胡亂華的導火索。但是八王之亂並非五胡亂華的唯一原因。實際上,導致五胡亂華的因素很多,八王之亂只是其中之一。下面來具體分析一下,五胡之亂爆發的原因。

    八王之亂摧毀了西晉的根基,導致西晉國力嚴重受損

    晉武帝死後,隨著朝廷爆發了激烈的權力鬥爭,讓原本就對朝政事務虎視眈眈的藩王,也迅速介入其中,釀成了八王之亂的慘劇。

    參與八王之亂的藩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這8個藩王,為了爭奪皇位而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火從都城洛陽蔓延到全國各地。為什麼藩王能參與內戰呢?因為晉武帝篡魏立晉後,任命藩王鎮守地方以拱衛司馬家族的西晉政權,同時賦予這些藩王們一定的兵權。雖然藩王們的兵權得到了朝廷的節制,但是如果朝廷闇弱時,這種節制將會失效,藩王們可以聽朝廷的,自行動用兵權。

    實際上,八王之亂也是源自朝廷混亂無法節制藩王所導致的。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在權力鬥爭中擊敗了對手楊駿,取得了朝廷的執政權。但是賈南風的執政權也是在藩王的支援下才取得的,但是賈南風奪權成功後,卻迅速壓制藩王,好讓自己大權獨攬。賈南風本來不是就是治國理政的料,儘管她重用宰相張華,勉勵維持政局。儘管她掌握著最高權力,但她執政的合法性其實非常脆弱,以賈南風為首的朝廷,到了執政後期已經無法壓制住藩王了。這也是為什麼趙王司馬倫敢起兵討伐賈南風的重要原因。

    司馬倫起兵擒殺賈南風后,很快廢掉晉惠帝,自己當了皇帝,這種行為無異於火上加油,讓政局更加惡化。隨後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先後參與到皇位爭奪戰之中,這幾位藩王為了爭奪西晉的最高統治權,而彼此攻殺,殺得不可開交。

    八王之亂讓西晉元氣大傷,動搖了西晉的根基,嚴重消耗了西晉的國力。 八王之亂結束的西晉,虛弱不堪,讓北方的胡人勢力看到了機會,胡人中的匈奴和羯族乘機攻入洛陽,一舉滅亡了西晉。

    其中早在八王之亂時,就有胡人勢力介入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快結束時,只剩成都王司馬穎和東海王司馬越還在進行最後的對決,而司馬穎和司馬越都引入了胡人的勢力支援自己。鮮卑、烏桓支援司馬越;匈奴和羯族支援司馬穎。待到八王之亂徹底結束以後,匈奴和羯打著為司馬穎報仇的旗號,攻滅了西晉。

    西晉民族政策嚴重失誤,胡漢矛盾非常嚴重

    早在曹魏時期,就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世居塞外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和中原地區的漢人雜居一起,到了西晉時期,已經達到了“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狀態。

    如何處理這些胡人,西晉的表現很失策,沒有拿出任何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反而昏招迭出,讓胡漢矛盾更加突出,進一步刺激了民族矛盾。如晉武帝時,就爆發了鮮卑貴族禿髮樹機能發動的叛亂和匈奴族郝散暴亂以及氐羌齊萬年暴亂等。

    除此之外,中原地區士大夫官員,就經常劫掠胡人,甚至把胡人作為商品進行買賣交易,引起胡人的極大憤恨,使得胡漢矛盾非常尖銳。而西晉對官員買賣胡人的事情,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建立後趙的羯族首領石勒,就是被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掠奪到幷州的奴隸,遭受過嚴重的虐待,因此石勒非常痛恨司馬越和司馬騰。包括石勒、劉淵、劉聰在內胡人,都對西晉統治下的胡人生存狀況表示嚴重不滿。

    晉武帝晚年,曾有人上書,建議派軍隊護送胡人回老家,晉武帝不聽,卻又無法有效招撫胡人。使得已經非常嚴重的民族問題一拖再拖,始終沒有很好地解決。

    晉武帝死後,胡漢矛盾和民族問題日趨嚴重,而西晉執政者卻始終始終拿不出辦法來解決。許多遭受壓迫的胡人勢力,是非常痛恨西晉統治者的。他們懷著對西晉統治者刻骨銘心的痛恨,恨不得早點滅亡西晉。這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胡人早有南侵之意,一直對西晉虎視眈眈

    儘管匈奴和羯是打著為司馬穎報仇的旗號,最終攻滅了西晉。而鮮卑等胡人勢力,則打著擁護司馬越的旗號,跟匈奴、羯族對戰。

    但是鮮卑和匈奴、羯族之間的鬥爭,其實和司馬穎、司馬越無關。他們不關心司馬穎,也不關心司馬越,他們在乎的是中原土地和百姓。為了爭奪西晉控制的中原地區,把中原土地和中原百姓據為己有,他們胡人之間,也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鮮卑和匈奴、羯族就像獵人相互廝殺一樣,而他們的獵物就是西晉和中原。所以在本質上,鮮卑和匈奴、羯族沒有太多區別,都是對西晉和中原虎視眈眈、饞涎欲滴的獵人。他們早有南侵之意,正好司馬家族內鬥,讓他們瞅準了機會。

    匈奴的左賢王劉宣在五胡之亂中,就曾漏骨地表示,恢復匈奴單于的榮光,才是他們最要經的事業。現在司馬家族自己人內鬥廝殺,正是大興事業的最佳時機。

    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晉書》

    可見,胡人早有南侵之意,拿下西晉和中原,一直是他們心心念唸的事情。

    結語

    雖然我們常常把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聯絡在一起,它們之間也確實有著重要聯絡。但是五胡亂華的發生,絕不是八王之亂這個單一原因,還有胡漢之間的矛盾衝突、胡人早就有意南侵。

  • 5 # 心說歷史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暗的歷史,五胡亂華時期大量漢人被屠殺。從正統王朝的記錄來看,當時的漢人,一睹被殺害到只剩下幾百萬人,幾近被滅族的風險。

    民族仇恨

    而導致五胡亂華的原因主要是八王之亂的發生,然而在八王之亂之前,漢民族對周邊少數民族沒少打壓,導致周邊少數民族對漢族積怨極深。

    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強大之下,胡人有恨,但是不敢恨。最先引起五胡亂華的的是匈奴部落,關於這個少數民族大家一定已經耳熟能詳了吧。戰國時期,匈奴襲擾中國北方,自那時起中原王朝就開始了與匈奴的對抗,絕大多數時期,是周邊少數民族被中原王朝猛揍。這數百年的欺壓、蔑視,早在周邊少數民族心裡產生了對中原王朝的敵視。

    後來前趙政權的劉宣曾說:晉人無道,奴隸御我。從這句話,可見一斑了。

    放虎歸山

    轉眼間到了西晉王朝晉武帝時期,晉武帝對少數民族政策的一系列失誤,尤其是對劉淵、劉宣等人的放縱 ,為日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漢末黃金起義時期,匈奴於扶羅單于見中原混亂,趁機洗劫河內郡。他死後,弟弟即位,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劉宣(被中原王朝賜姓劉)。曹操北征烏桓時期,將他一起帶回京,並遙控指揮匈奴各部。曹操先是將將匈奴分為五部,每一部的部帥都由匈奴貴族擔任,但是在每一部中設定長史(管政權)、司馬(管軍權),而這兩個職位都由漢人擔任。

    曹叡時期,為進一步控制匈奴,曹叡命令匈奴各部將繼承人送到京師來。就這樣,於扶羅產於的孫子,匈奴現任單于劉宣的堂孫,匈奴左部帥劉豹的兒子。

    這兩個人都極為明達,司馬昭、司馬炎都十分欣賞劉淵,稱讚其才能不亞於金密磾。晉滅吳時,司馬炎想讓劉淵帶兵,群臣反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鮮卑叛亂時,司馬炎又想任用劉淵為帥,群臣再一次反對,於是又一次打消了這個念頭。

    後來齊獻王司馬攸勸諫司馬炎:這人這麼賢能,將來必成大患,請殺之!大臣王琿諫止,優柔寡斷的司馬炎最終沒有殺。之後不久,劉淵的父親、匈奴左部帥劉豹去世,劉淵回去即位。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時期,中原王朝各諸侯王為增強自身力量,紛紛招胡人加入自己。其中,成都王司馬穎自封為皇太弟,為招納匈奴軍隊威脅當時的天子對匈奴各貴族封官許願,其中,封劉淵為北部單于。劉淵聚集五部匈奴的力量。

    恰在此時,成都王司馬穎被殺,於是劉淵欲以為皇太弟報仇為由起兵南下。此時,劉宣諫止,理由兩條:1:匈奴部族被中原王朝打壓幾百年了,匈奴對中原王朝遭就產生了敵對的態度,現在去為一個漢人起兵,不能團結匈奴內部;2:中原王朝百姓也深受八王之亂的毒害,恨不得早日殺之洩恨,現在去為一個諸侯王報仇,不能團結中原老百姓。

    於是,劉淵以興復漢室為名,起兵南下,至此,五環亂華就此打響!

  • 6 # 讀史解惑

    雪峰居士認為八王之亂不是“五胡亂華” 的根本原因。(頂多就是個直接原因,內亂給予任何人窺探的機會)

    為什麼?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根本原因”的意思,它是指一個事件最為本質的原因、最深入的原因,也就是說是歷史趨勢。因此,八王之亂只能算是“五胡亂華”的直接原因罷了。那麼什麼是“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呢,且聽雪峰居士娓娓道來!

    雪峰居士認為“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是司馬炎。(“五胡亂華”罪魁禍首,華夏民族史上如要問罪,司馬炎當為首!)

    司馬炎一錯:分封司馬氏諸侯,且掌管封地軍權、財權、事權等各項事務;

    (畫外音:自從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分封制結束,郡縣制就代表著歷史前進的方向;經漢武帝后,推恩令更是將分封諸侯的強大徹底堵死。從此皇室與文人士太夫共治天下成為常識。可惜了,司馬炎太相信他的司馬家族,當然得怪司馬懿和司馬昭,明明知道司馬炎是富三代,還不給他好好讀書。按理說,家裡不缺錢啊,老師請得起啊,所以不讀書的富三代司馬炎借祖宗餘威統一三國後,治理晉朝就歇菜了。)

    司馬炎二錯:繼承人選取有誤。選個傻兒子還不夠,還給兒子娶了悍婦,可謂天下絕配。

    (畫外音: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家天下”的封建皇朝,一個繼承人的好壞,就決定了國家未來的走向。然而司馬炎腦子進水了還是看到有個好孫子,就選了傻兒做繼承人。都說傻兒腦袋被驢踢了,難道司馬炎也被驢踢了?拿自己的祖宗基業、拿華夏民族的前途、拿國家的前途開玩笑,也就司馬炎這富三代才能做的出。也許,他可能是這麼想的,不是還有那麼多司馬氏諸王嗎?所以才說他不讀書嘛。他以為皇帝這位置好玩不成,別人不想坐不成?因此判斷他應該不知道“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

    司馬炎三錯:民族政策失誤,未能形成有效的中央震懾,因此司馬炎遠遠遜色於漢武帝、光武帝、曹操等人,不抵其萬分之一。

    (畫外音:為什麼說民族政策失誤呢?自從漢武帝擊匈奴後,北方少數民族就不再強悍於中原,而且因為中原的先進生產力,各少數民族逐漸內遷依附中原王朝生存下來。西晉時,他們都在首都洛陽周邊定居下來,實則對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然而司馬炎並未認識到這一點,不形成有效的民族政策,也沒有進行有效的打擊或者邊防防務,反而任意為之,致使在沒有中央政權強有力震懾下的各少數民族開始蠢蠢欲動,只帶一個時機爆發而已。)

  • 7 # 峰峰說史

    五胡亂華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五個北方的少數民族在北方發展壯大後逐漸南移,當時正好是晉惠帝八王之亂後的特定時期。八王之亂後,晉朝的軍事力量空虛,經濟蕭條,生產停滯,整個國力疲憊不堪。但是,導致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真的是八王之亂嗎?其實不然,有一個人在六十年前的錯誤決定,才是這場災難的根本原因。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因為五胡(匈奴,鮮卑,羯,羌,氐)主要發源地實在遼東以北的地方,那麼遼東便是中華大地抵禦五胡的最重要的防線!五胡亂華的六十年前,還是三國時期,當時鎮守遼東的是揚烈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

    公元237年,公孫淵反叛魏國,自立燕王造反。魏明帝派遣司馬懿前去平叛,公孫淵豈是司馬懿對手,兩個多月後就全面潰敗,被司馬懿取了全家性命!要知道公孫家族三世鎮守遼東,無數次擊敗北方少數民族的軍隊。使得胡人不敢侵擾華夏大地!司馬懿用計向來趕盡殺絕,擊敗公孫淵時,身邊有人建議:“切不可殺害公孫全族,捍衛北方之地全賴公孫氏,應該存活公孫氏一二繼續鎮守北方。胡人不敢入侵,皆是畏懼公孫氏的威嚴啊!”司馬懿哪裡肯聽,不但殺了公孫氏全族,連帶遼東地區大小官員共計一萬餘人皆屠殺了乾淨!

    自此以後,北方無大將鎮守,軍事力量嚴重不足。加上司馬懿回去後忙著征戰各地想要統一全國,完全忽視了北方胡人勢力逐漸強大。沒幾年,胡人佔領遼東地區大部分土地,遼東地區成了胡人壯大勢力的溫床,這給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八王之亂後,國力及其空虛。在遼東地區經過六十餘年發展的胡人,各方實力已相當強大,趁華夏大地疲憊不堪之時,發動戰爭,造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十來年的時間,這場戰爭導致漢人人口從兩千萬減少到兩百萬,下降了十倍,可以說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試想一下,當初司馬懿如果存活公孫氏一二,沒有殺害遼東大批官員,胡人根本沒有發展壯大的機會,哪還有後來的五胡亂華呢?

    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不在八王之亂,在於六十年前司馬懿殺害遼東公孫氏全族及遼東所有官員的錯誤決定。

  • 8 # 歷史終任人評說

    五胡亂華時期的,是華夏民族最黑暗的時期,它相比於日本民族的侵華戰爭,七國時期的天下一統時期還要黑暗。上承三國,下接東晉,這一時期時間不長,卻誕生了若干個王朝,連年混戰,人口銳減,人們提到這段歷史,彷彿只剩下頭疼。歷史上的五代十六國,在書本中僅僅記錄了一點,人們眼中看到的是人民團結的,可是歷史並不是這樣。民族融合,聽起來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詞彙。但歷史真相是,除卻文化交流,更多的是野蠻的戰爭,一個民族崛起與另一個民族的覆滅。晉朝在司馬懿去世以後,越發混亂。看似是民族的屠殺,爭奪土地與財富,其實是更高層面的佔據與征服。歷史的三言兩語,根本不足以概括其中的慘烈。說起五胡,大家可能不清楚,就是匈奴、鮮卑、羯、羌、氐這幾個民族,這些民族大多居住在北方,彼此劃清界限。從此,漢民族遭遇了重大的劫難和噩夢,在此期間,漢人連嬰兒都都被這幾個少數民族大肆虐殺滅絕。漢族在此種逆境下,頑強的民族生命力得以體現,它先後融合了匈奴、鮮卑、氐等民族,對於羯這樣的民族直接予以消滅,讓它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歷史從不是靠著一件事來決定整個發展走向的,而是由無數的事件的彙集,五胡亂華原因非常複雜,當然這件事也是必然發生的。在小編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連年戰亂

    漢朝時期,爆發了無數的戰爭,以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為代表的三國時期非常顯赫,相互爭霸,經歷了數百次的大小戰爭,然而發生戰爭首當其衝遭殃的就是地位低下的老百姓。本以為司馬家族的出現會改變這種局面,但是,現實並沒按照理想的情況發展,由於年事已高,司馬懿並沒有能治理好國家,越來越繁重的稅收讓那個百姓們非常的痛苦。司馬家族是奪取曹氏家族的權力,建立了新朝。晉朝的政權非常不穩定,東西兩晉,皇朝內亂,尤其是八王之亂,為五胡入侵提供了一個契機。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拿起手中的武器,進行造反,自己守衛自己的命,而他們,遠遠不是朝廷跟這群野蠻人的對手。就是在這段時間,漢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人口銳減,剩餘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而此時胡人則得到了大幅度的擴張和發展。

    二、政權之爭

    八王之亂是直接的導火索,是司馬家族的內部之爭,各自擴充勢力,導致了很多地區的政治混亂。這為晉朝的八個王爺提供了機會,他們覬覦皇權已久,都希望萬人之上。於是吞沒與征服,成了主流。上層貴族,各自為政,討伐不斷,下面的小集團也開始拉幫結派。很多人藉此時機自立為王,有的甚至直接與老東家西晉開戰,公然為敵。劉淵父子一起上戰場,他的兒子名叫劉聰,負命攻打洛陽,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最終還掠奪了關東的資源,與自己的父親脫離,自立為王。縱觀整個西晉,司馬家族與劉淵,再加上外部的各個部落之間,以及胡人的侵犯,這個社會亂做一鍋粥。在310年的時候,石勒佔領了江漢一代,開始向北進攻。而他的老上司劉淵已死,他的兩個兒子為爭奪皇位發生內鬥,最終劉聰獲勝,當了皇上。洛陽城此時陷入了危機中,一場蝗蟲,讓數萬百姓無糧可吃。此情此景,鮮卑族不願意在出兵,司馬越卻想攻打石勒,準備大戰一次。此人非常的勇猛,剛一進攻就斬殺了司馬越的許多部下,絲毫不留情面,理由只有一個。因為肚子餓,直接將石勒的很多手下吃掉,吃不了的,為了防止肉壞掉,直接進行燒烤,充作軍糧。到了公元311年,因為經常和皇帝作對,司馬越被皇帝的人秘密殺害了。不久之後,晉懷帝遇難,劉淵的兒子劉聰起了賊心,大舉入侵西晉,不久之後,西晉滅亡,皇帝也魂歸四天。為何會這樣呢?後世人們分析這裡面的緣由,認為世家大族的權勢過大,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鼎鼎有名的王謝二家,就可以說明皇權與世家的權利拉鋸戰。

    三、外族勢力

    中原地區混亂不堪,西北異族也沒有太平盛世。遊牧民族對於自然環境的依賴,比中原的農耕文化更甚。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自然災害的頻發,缺衣少食的胡人只好把生存的機會放到了漢族人身上。那時候天氣也不好,氣溫非常低,在廣袤的草原上是非常難以生存下去的,中國北方寒冷,中部十分乾旱,為了生存,只能南下。受環境的影響,少數民族開始向中原擴張,最開始是趁著東漢的戰亂,社會混亂,無暇顧及邊境,他們開始與漢族進行接觸。後來唐朝之所以繁榮,與此有關。我們認為,民族融合的必然結果就是伴隨著一個民族的興起,一定會有一個民族滅亡。五胡亂華後那些向南遷徙的部落,最終與當地民族進行融合,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江南文化。在不斷的磨合之中,我們的國家不斷富強,我們的經過歷史長河一路走來。雖然歷史上很多次的外族入侵,華夏民族屹立不倒,直到昌盛繁榮的那一天。

  • 9 # 鹹魚談歷史

    可以這麼說。當時的情況是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當時晉朝統治者對於統治區胡人的剝削。

    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導致中原大亂,在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

  • 10 # 我是斑馬文

    導致五胡亂華表面的原因很好找,八王之亂中成都王司馬穎為對抗東海王司馬越的攻擊,讓匈奴人劉淵帶領自己的族人參與皇族內部的鬥爭。結果是劉淵趁機擺脫晉朝的控制,趁機建立了後漢政權,開始掀起了五胡亂華的序幕。後人也一直都把責任推到司馬家身上,說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五胡亂華,也沒有後來的南北朝大分裂。但只是簡簡單單的得出結論,未免有點太過草率。

    西漢初年,西漢實行休養生息對政策,與匈奴和親,雙方相互貿易往來。到漢武帝時,由原來的和親政策改為主動出擊,力圖用武力直接消滅來自匈奴到威脅。但從長遠來看,戰場上的勝利也帶來國內的財政吃緊,民不聊生,十分得不償失。所以漢武帝死了之後,漢朝逐漸改變匈奴的政策。開始扶植一些其他的遊牧民族,讓他們牽制匈奴人,甚至拿錢直接僱傭這些人,充當漢朝的職業打手。如此下來,朝廷再也不用大規模的發動戰爭,還能達到利益最大化。可這樣做也有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漢朝親自培養了一大批職業軍人。中原王朝強大時,他們自然不敢放肆,但中原王朝一旦虛弱,就像八王之亂時的晉朝,那些如狼似虎的職業軍人就是災難的製造者。

  • 11 # 遊學行者

    五胡亂華的根源是魏晉移民政策的失誤,八王之亂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誘因。

    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各個藩王都在厲兵秣馬,不斷徵召兵員。一些位於邊疆的藩王就開始打起了這些胡人的注意,很多原本務農的胡人就被武裝起來參與戰鬥,比如後來建立後趙的羯人石勒,就屬於這一類人,他一開始加入的是成都王司馬穎的隊伍。。還有的藩王則直接聯絡塞外的胡人豪強,許以高官厚祿讓他們入關助戰,比如南匈奴單于、後來建立漢國的劉淵,他早年就接受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冊封,八王之亂期間受司馬穎邀請南下參戰,最後官至冠軍將軍。

    當然這樣做的最後結果便是引狼入室,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或是不堪壓迫、或是想意圖霸業,紛紛依靠武力驅逐漢族官員,自己建立了政權,第一個便是劉淵建立的漢國(後改為前趙)。而胡人一般不懂治國,一些較大的胡人政權很快就在大大小小的爭鬥中分崩離析,於是就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等於說就是胡人直接在內地造起了反。很多人的誤區是,草率的把五胡亂華定性為簡簡單單的外族入侵,其實不然,他們那是叫反客為主:十六國的開國君主當中,有很多早在父輩就已經居住在漢地了。

  • 12 # 江北陸遜

    五胡亂華的發生,真非一日之寒,而且也許並非壞事,這個“亂”字就並不恰當,實際上,五胡亂華時期有相當時期政治頗為清明,遠比漢人的八王之亂強得多。

    細論起來,五胡亂華也並非種因於晉,乃至三國,更多的卻肇因於兩漢,但是東漢末年和三國的亂世放大了五胡的力量,而由於西晉政治制度的倒行逆施,導致局面糜爛,而至一發不可收拾。

    這其中的緣由,說起來還真是一言難盡。

    有這麼一句話,“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這話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漢滅國無數,卻是事實。北擊匈奴,南滅趙佗的南越國,收閔越、甌越等,西部打通西域,滅西域三十六國,南平巴蜀;這些既拓展了大漢國威,但也使整個國家的局面複雜化。即各種民族開始了大融合。

    比如匈奴、五胡亂華中的主角之一羯人,都是此時進入中原的。後趙石勒,五胡亂華時期的一代梟雄,羯人,同時也是正宗的山西人。這些民族都是在兩漢時期,由於漢擊潰匈奴、遠征西域,帶來的眾多的異族。這也是強大的後果之一。

    而隨著漢末和三國亂世的到來,又加入了兩大族群,即來自東北的鮮卑、烏桓。這點在漢末三國之中體現的特別明顯,比如熟悉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曹操官渡大敗袁紹以後,袁潭袁熙兄弟就是逃往遼東,依附於烏桓。後在曹操的壓力之下,烏桓斬二人之首以獻。而遼東之所以頻頻出現在三國和漢末的史書記載中,其實與漢徵匈奴有關。烏桓鮮卑作為漢打擊匈奴的盟軍,頻頻在東邊騷擾匈奴。隨著漢軍與烏桓鮮卑交流的增多,兩者也開始介入中原。

    最早介入中原的方式,其實就是或自發或受人徵召參加漢末混戰。比如劉備趙雲的老東家公孫瓚,其部下就有不少收編的烏桓鮮卑將士;再比如,五胡亂華的第一個主角劉淵就是被成都王司馬穎徵召而參加晉末混戰的。只不過劉淵剛起兵,司馬穎就已經覆滅,他乾脆豎起了漢旗,逐鹿中原。

    還有,比如讓諸葛亮名垂青史的七擒孟獲,打的其實就是雲貴緬甸邊境的少數民族,其中有兩隻,氐羌,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融入。氐羌,也是五胡亂華的主角之二,一個後來建立前秦,苻堅為氐族;一個後來建立後秦,羌族,姚萇。

    如此一來,五胡亂華的主角就基本現身了。

    只不過五胡亂華,本身也可以不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西晉的藩王統兵制度,二是發端於兩漢的人才制度,即察舉制和後來完善於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固化了階層,同時也擴大了歧視,比如對五胡的歧視,加大了這些族群的屈辱感;其次,西晉的藩王制度是五胡亂華的直接誘因。

    晉武帝司馬炎對於自己取曹魏而代之成功的原因歸因於曹魏宗室沒得到重視,而不能有效屏藩曹魏皇室,所以大封藩王,而且藩王基本上都是統兵。手裡有了兵,宗室算什麼。殺司馬家最狠的,全是司馬家的人,八王上臺一個,前面掌權的,基本上殺個精光。是人都是有私慾的。

    而當手中兵力不足的時候,自然就會利用五胡的力量,這就放出了那頭猛獸。但是,事實上,五胡並不算禍,至少比西晉的八王要強得多,那是真的為了個人私利而殺得屍橫遍野。

    五胡雖然有不少昏君暴君,但明主更多,比如苻堅和石勒,都是試圖撥亂反正的賢明君主。這樣的明主,卻比那些所謂的漢人,比如大都畜生不如的西晉八王強得多。

  • 1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五胡亂華,指的是西晉末年,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五族帶兵進入中原,瓜分了中原王朝的北方大片土地。其實遠不止這五族,他們只是代表而已。

    西晉,司馬懿奠定基礎,司馬昭學習曹操加九錫封晉王,司馬炎學曹丕取締曹魏王朝,從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大一統王朝。

    八王之亂,西晉王朝內部的一場政治鬥爭,司馬家的八個王爺先後分別為了奪取中央政權,而大打出手的事情,直接到了西晉的滅亡。

    西晉王朝的壽命比較短,只有五十幾年,所以在歷史上的地位也不高。造成西晉王朝滅亡的最重要原因,其實是內亂。正是因為八王之亂,所以西晉王朝才會滅亡。

    那麼造成五胡亂華事件的原因,真的只是八王之亂嗎?

    早在曹魏王朝時期,五胡亂華已經有了苗頭。曹操在世的時候,胡人不敢南下,因為曹操有大軍把守長城,可是遼東地區的公孫家族,跟曹操其實是面和心不和。

    到了曹叡執政期間,公孫淵作為遼東領袖,公然造反。這件事魏明帝曹叡非常重視,因為遼東一旦造反,那要比蜀漢和東吳更加危險,他們可以直接打進中原腹地。

    於是司馬懿就出場了,司馬懿帶著大軍橫掃遼東,將公孫淵擊敗以後。把公孫家族的人全部誅殺。這也就算了,可是他卻縱然手下人在遼東殺戮,基本上遼東能夠幹活的青年人都被殺光了,就剩下了一群孩子。

    會霖雨三十餘日,遼水暴長,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雨霽,起土山、脩櫓,為發石連弩射城中。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將軍楊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壬午,淵眾潰,與其子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三國志》

    這下子遼東可謂人才凋零,人口銳減。如此空曠的遼東,自然是吸引了大量胡人的入侵。司馬懿忙著跟曹爽內鬥,壓根就沒工夫去管遼東。

    況且那個冰天雪地的地方,派將士去駐守,也沒什麼人肯去。當時司馬懿正是要人心的時候,他不可能自毀前程,讓人家做不願意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也就沒有去管遼東的事情了。

    遼東相對於中原地區來說,的確是冰天雪地,可相對於胡人長期居住的北方來說,那簡直就是四季如春。

    所以胡人一口氣全部湧了進來,他們在遼東結合了中原王朝的先進技術,不斷髮展自己的實力。到了西晉王朝建立以後,其實胡人的實力已經很強大了。

    由此可見,造成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司馬懿。要不是司馬懿殺光了公孫家的人,又不去管這個地方,那遼東也不會落入胡人的手裡。

    西晉王朝的八王之亂,成為了五胡亂華的導火索。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會存在一個導火索,五胡亂華也不例外。西晉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司馬炎,是個明君。在他手裡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結束了三國紛爭的分裂局面。

    可司馬炎卻生了一個痴呆兒子司馬衷,在周圍人的維護之下,司馬炎只好將皇位傳給了司馬衷。司馬衷是個痴呆皇帝,可他老婆賈南風不是個省油的燈。

    司馬衷稱帝以後,大權基本上都落在了賈南風手裡。賈南風開始各種清理異己分子,結果導致了司馬家族的強烈不滿。

    尋而朝廷復有北征之役,徵紹,復其爵位。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值王師敗績於蕩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散潰,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兵交御輦,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晉書》

    於是一場浩浩蕩蕩的政治鬥爭就這麼產生了,司馬家族的八位王爺名字太亂了,我也分不清楚。他們先後控制了司馬衷,並且發生了各種內部鬥爭,死傷無數。

    正是因為他們的內鬥,給了五胡南下的機會。中原王朝內部自顧不暇,他們哪裡有這個實力跟五胡強大的軍隊相抗衡呢?

    所以司馬家族在內鬥的時候,其實五胡已經在不斷佔領他們的地盤。跟遼東比起來,中原大地那才是四季如春的好地方。

    他們來了以後,壓根就沒打算再次離開。可問題是他們佔領了漢人的地盤,這個地盤上的漢人答應嗎?當然不答應。

    於是一場浩浩蕩蕩的大清洗活動就此展開了,胡人為了留下,不惜造成了各種流血事件。沒辦法,這是一場生存下去的搏鬥,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八王之亂的確是五胡亂華的導火索。如果西晉王朝沒有內亂的話,五胡暫時是沒有機會南下的,畢竟中原王朝比五胡還是要強大很多的。

    五胡亂華以後,其實才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一個時期。

    你想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民族的人?其實你壓根就不用去搞清楚,因為經歷了五胡亂華以後,所謂純粹的漢人已經不存在了。

    因為胡人和漢人之間是可以通婚的,千百年下來,胡人和漢人之間的不斷結合,早就取締了當年那個所謂的純種漢人。

    所以說,我們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就對了。胡人常年在冰天雪地的北方生活,能活下來的全都是身強體壯的人。

    而漢人長期生存在溫暖的南方地區,身體自然是比不上胡人。所以說胡人的南下,其實是給漢人帶來了強壯的基因,這不是一件壞事。

    天禍晉室,四海顛覆,喪亂之極,開闢未有。明公遭歷運之厄,當陽九之會,聖躬負伊周之重,朝廷延匡合之望。方將振長轡而御八荒,掃河漢而清天途。所藉之資,江南之地,蓋九州之隅角,垂盡之餘人耳。而百越鴟視於五嶺,蠻蜀狼顧於湘漢,江州蕭條,白骨塗地,豫章一郡,十殘其八。繼以荒年,公私虛匱,倉庫無旬月之儲,三軍有絕乏之色。賦斂搜奪,週而復始,卒散人流,相望於道。殘弱之源日深,全勝之勢未舉。---《晉書》

    所謂的排外思想,不過是遺老遺少們的封建想法罷了,壓根就沒有任何參考意義。畢竟多民族融合的一個大民族,才是團結的一個集體。

    當然了,這個過程是非常心酸的,因為五胡亂華,導致了中原王朝人口銳減。據說減少了十分之九的人口,能夠存活下來,也算是個奇蹟了。

    任何改變,其實都是一場陣痛,如果改變不了過去,那就接受改變所導致的後果。晉王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大一統王朝。

    他們沒有能力讓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卻一味地為了權力造成各種內鬥和死傷。其實五胡亂華最可惡的不是五胡,而是晉王朝的統治者。

    正是因為司馬家的人,全部都是利慾薰心之人,所以才會造成後來的悲劇。他們心裡只有各自的權力,從來沒有想過天下百姓的生存問題,實在是可怕。

    好在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們,似乎只有司馬家的人是這樣的。此後千百年的時光,但凡大一統王朝,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混亂的景象。

    參考資料:

    《晉書》

    《三國志》

  • 14 # 阿布ssp

    有人說五胡亂華是漢民族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場災難。五胡亂華對於大一統的西晉王朝來說,歷史多歸咎於“白痴皇帝”司馬衷和皇后賈南風,更有將責任歸於司馬家得位不正的。但如果翻看整個西晉王朝的歷史,我認為最大的責任應歸罪於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必須承認,司馬炎是一位好皇帝,導致後來八王之亂的亂世局面有些甚至於是因為他當時的德政、仁政,但細細看來,的確是他的這些政策導致了後世的亂局。

    政策一:大肆封王。因為司馬炎的位於篡曹魏,因此他認為自己篡位那麼容易,是因為曹家族人稀少,實力單薄,所以才讓自己輕易得手。出於鞏固司馬家強大的勢力,拱衛皇權的目的,他選擇了大肆封王,讓諸侯王擁有了一定勢力。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封王最多的皇帝。

    政策二:大肆裁撤軍隊在完成大一統後,司馬炎為恢復民生,大肆裁撤軍隊。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問題是他裁撤的都是朝廷直屬軍隊,而不是裁撤諸侯王的軍隊,這直接導致朝廷武力缺失。試想如果有一支強大的朝廷武裝,諸侯王也不敢那麼隨意動。事實上,去讀八王之亂的歷史,大家會發現朝廷的軍隊就幾乎沒怎麼被提到過。

    政策三:實施寬容的少數民族政策雖然司馬炎上任伊始就被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叛亂搞得焦頭爛額,以至於統一全國的程序被拖後了十幾年,但司馬炎一直推行著寬容的少數民族政策,這是西晉前的歷朝歷代從未有過的。在寬容的少數民族政策之下,如劉淵等匈奴將領投奔到司馬炎帳下,很多北方少數民族都真心擁護晉朝,甚至一些北方草原民族主動來投,讓大片的北方草原地區首次被納入中國行政版圖。這還是一項仁政。其實自三國開始,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就已經開始了,所以我們看三國的時候,會發現有不少少數民族將領,所以這是大趨勢。但司馬炎執政後期實在太荒淫,死太早,沒有將融合繼續。天下一旦大亂,那些歸附求生的胡人生存比普通百姓更困難,還地位低下,且還沒完全適應晉朝的農耕生活,自然第一時間也來作亂。

    政策四:推行“佔田制”佔田制本身還是一項仁政,促進了耕地面積的增加,讓無數百姓分到了田地,後來的“太康盛世”也多得益於司馬炎的這項仁政。但問題是,這項制度太像打土豪、分田地了,最受傷害的是豪門大族與官吏,而自漢以來,豪門大族在田產上的優越感全失。司馬炎活著當然壓得住,死了,又是立一個無能皇帝上臺,自然蠢蠢欲動,有機會自然作亂。總之,最應該為後來亂世負責任的,應該就是晉武帝司馬炎。至於立“白痴皇帝”司馬衷,這罪過並沒有那麼大。所謂的“白痴皇帝”多也是後世的矮化,僅憑一句“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充其量只能說明司馬衷沒生活常識。以司馬炎的聰明,還不至於真立一個白痴當皇帝,他又不是沒有兒子可選。至於賈南風亂政,充其量也不過是加速了亂世的到來,將中央政府實力空虛的弊病提前暴露於人前,讓八王敢於作亂而已。

  • 15 # 熊二的每一天

    要說五胡十六國這段歷史那就不得不提到與他並列的晉朝,講晉朝我們不妨來看看他的開國皇帝——司馬炎。

    關於司馬炎當皇帝之前的歷史以及各種豔史我在這裡不再贅述,我們就直截了當地來看看他為五胡入華做出了哪些“貢獻”。

    司馬炎當皇帝后對前朝的政令做了大量的修改,其中我個人覺得對後來歷史發展最大的是如下兩條:1.重新恢復西周的分封制2裁軍。

    這兩個政令影響有多重大?我們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上來看看。

    先說第一條,復古分封。具體怎麼做呢?很簡單,將數不清姓司馬的分封到全國各地,每人可以在自己的領地內掌控3000-5000人的軍隊,類似於周天子時下的諸侯。晉武帝為什麼要搞復古?一般來說,是他從曹魏的滅亡中“吸取教訓”,認為曹魏之所以“亡也忽焉”,就是沒有什麼宗室來拱衛,於是司馬炎對著“前車之鑑”,選擇了復古的分封制。稍微瞭解西晉史的朋友都會知道,引發五胡亂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八王之亂”,這八王怎麼來的,由此而來。

    第二條,裁軍。為什麼要裁軍?估計是司馬炎認為天下已定,大批的軍隊以沒有了用處,不如放回家裡種田實在,於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整整三十萬大軍就這麼被裁了。裁軍有沒有作用?有,當然有,司馬炎統治時期被稱作“太康之治”,與這一決策關係很大。然後治只是暫時的,這條政策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總有它爆發的時候。這樣的話我們來看看當時晉朝的軍力,原有軍隊50萬,裁軍30萬,還剩20萬,其中還有10萬在大大小小的諸侯王手中,佈置各地城防等少說也得5萬,這樣算來,偌大個晉王朝能直接控制的軍隊只有5萬,這還只是保守估計。之後胡人為什麼能在華夏大地上肆無忌憚,鮮有對手?倒不全是缺將,最主要的還是缺兵。

    司馬炎的太康時代是個虛假繁榮的時代,爭相鬥富是當時的時尚,典型的就是王愷和石崇。關於他們鬥富得例子太多,這裡只舉一個例子:武帝送給王愷一盆(不曉得用啥量詞)珊瑚,王愷很高興啊,宴請賓客來家裡參觀,當然包括石崇了。正當他洋洋得意之時,竟然發現石崇將它給砸了,並不溫不火的說:我家這東西多的是,你自己再去挑一盆。大臣們跟著到了石崇家裡去,一進去傻眼了,十來盆。珊瑚在當時屬於稀有物品,即便是皇帝也就兩三盆。西晉之鬥富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士大夫之間樂此不疲的還有清談。清談是什麼?就是兩個人端個凳子坐在一起,定下心,慢慢探討探討類似於哲學的玄學。大家要想,這不是不錯嘛。可是,問題就在於討論哲學計程車大夫們只搞哲學,正事不做,還以此為榮,這些人被稱作“清官”(區別於我們現在印象中的清官。)而那些死命幹事的人,則被稱之為“濁官”。西晉“清官”代表人物便是宰相王衍。宰相都這樣,整個朝堂又會如何?

    在這個時代,囂張的不是立下赫赫武功的大將,也不是聞名天下的文豪,而是出身於高門士族。關於這個,《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最後幾集有比較精彩的講述,我只想說說我的看法:西晉或者說兩晉就是中國由貴族階級向寒族階級過渡期——士族階級的產物,在這個時代,士族永遠是時代的寵兒,基本上只要出身好,定能當大官。“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王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琅琊王氏和陳留謝氏,除此之外另一個大頭便是弘農楊氏。而當時選舉官員的制度便是三國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這些人出身好便仕途順,雖然冒出了幾個傑出的英雄,但大部分還是庸才。整個國家的高等官員便有這些人構成。

    這些是政治上的,雖然非常之短視愚昧,但並不是後人最為詬病的,司馬炎最最被世人認為是白痴行徑的一件事,就是立儲。

    當時的太子是誰?整部中華史中最有名的白痴皇帝——司馬衷。(其實他並不是第一,真正最白痴的皇帝當屬東晉倒數第二代皇帝司馬德宗,只不過沒他有名罷了。)司馬衷白痴到什麼程度?有個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後來天災連連,許多老百姓都吃不上飯快要餓死,有大臣就向司馬衷報告,而司馬衷怎麼回答?“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喝肉粥。”

    晉武帝應該也知道他這兒子智商有點問題,但又礙於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於是出了份考卷讓他作答,這可急壞了當時的太子妃賈氏(賈南風),她知道如果答不好可能會廢太子,那麼她的皇后夢就得泡湯,於是就派人請位先生代寫,可是一個太監看出了端倪,對賈氏說:“太子智商問題不是什麼秘密,如果交上一份這樣的答卷,豈不是明擺著不是自己所作嗎?我看,還是寫份既沒什麼水平,又將將合格的答卷,這樣太子之位反而能保住。”(以上對話本人YY)那好啊,乾脆賈氏直接讓這個太監操筆。交了一份不怎麼登大雅之堂,卻基本按部就班地答卷。晉武帝看後什麼反應?鬆了一口氣,看看吧,我兒子雖然能力有限,但智商還算說得過去。

    除了賈氏,幫司馬衷穩住太子之位的還有個重要女性,就是她的母親,皇后楊豔。為了保住自己將來皇太后的位置,楊後不遺餘力的幫助兒子穩定太子之位,司馬炎曾經就徵詢過她的意見,她的回答閉著眼睛也能想到:“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關於太子妃的問題當時她也和司馬炎討論過,司馬炎中意的是衛瓘(還記得他嗎?不記得的話翻翻三國演義最後幾章。)之女,而楊後聽了賈氏母親郭氏的花言巧語(成語用的貌似不當。。)力挺大臣賈充(同衛瓘括號內容)之女賈氏。司馬炎又拗不過她,立賈氏當了太子妃。(這個賈氏可是八王之亂的首惡之一,就這樣走上了歷史舞臺,順便提一下,之後力挺賈氏的楊後就死於其手。)

    讓司馬炎抱定立司馬衷太子決心的還有一個人,就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司馬遹和司馬衷的情況就好似千年之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的關係,當年朱棣猶豫立誰為太子時,大文學家解縉就說了三個字“好聖孫”,一直不受父親朱棣喜歡的朱高熾就當上了太子,登基十月後便又將位子讓給了“好聖孫”朱瞻基。司馬炎雖然活在他們之前,但這個想法未必沒有。至於司馬遹的生父之謎什麼的在這裡就不去深入探討了。

    太子之位是定下了,但快邁入棺材的司馬炎還是不放心,因為一個人。《三國演義》最後關於司馬昭選接班人時簡單介紹了這個人,便是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當時的司馬攸已經被司馬炎封為齊王,想把他趕到青州去。這時,大臣張華、羊琇竭力挽留齊王,這卻反而觸到了司馬炎的神經,為什麼?本來司馬攸在老百姓間口碑就很不錯,現在大臣又這麼愛戴他,兒子能力又不強,會不會將來這小子奪我兒子的班?於是更加趕緊地催促司馬攸上路,司馬攸不想去青州,又被死命的催,慢慢的憋出了病,離開洛陽的第二天便死去了。

    這樣,司馬炎可以說了無遺憾了,在臨死之前又安排了兩個輔政大臣:外戚楊駿和汝南王司馬亮。他以為這兩人會盡心輔佐自己的兒子,可還沒等他死,楊駿就開始大肆安插心腹,掌控朝政……之後外戚與宗室之間的戰爭便如火如荼的展開了,外戚倒下了,就是宗室之間自己的鬥爭——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詳細的亂法我在這裡就不多講了,我講的累,大家聽得也累。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八王之亂不能望文生義,以為只有八個王,那是不怎麼對的,捲入這場十餘年動亂的諸侯王也遠遠多於十個。我們可以想想當年的七國之亂,那時是一箇中央對七個地方,為期三月,為禍尚且不淺(不過為以後的強大掃清了障礙);八王之亂,數箇中央對數個地方,一波接一波,時間跨度長達十六年,對整個國家的國力損耗那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八王之亂後期,不少諸侯王都藉助胡兵來進行內戰,這更為五胡入華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簡而言之,八王之亂削弱了晉王朝,強大了胡人,此消彼長,西晉王朝的覆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完了內部原因,我們再來瞧瞧外部。

    先說人口。東漢和帝、順帝時期是中國的第一個人口高峰,接近6000萬的人口,之後便緩慢下降。到了東漢末年,人口下降便迅速增快,之後長年混戰,到西晉統一時,全華人口只有800萬左右(當然,不算大地主家裡的黑戶)。西晉統一至八王之亂開始只有十年左右的時間,這短短的十年間人口充其量達到1000萬,這是在一般情況下的估計,但事實上這並不可能。西晉是出了名的奢侈糜爛,對官員的賞賜也都是大手大腳,這些錢對於800萬的稅收人口而言顯然是龐大的。中國歷史上人口增長迅速的時期:文景之治、開皇之治、開元之治……都是在輕徭薄賦的前提上取得的。所以,西晉初年人口即使增長,也不會太多。

    到了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爆發了八王之亂,大動亂中想人口增長本來就已經不怎麼可能;更糟糕的是這段時期天公也不作美,幾乎年年大災大難,在靠天吃飯的封建社會,這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自然災害往往激化階級矛盾,我們知道,魏晉時期是士族地主階級統治時期,本身矛盾就挺尖銳,經老天的一激化,國家能不亂嗎?就算不亂,餓死人的屍體也是充塞於道。

    而且,天災也並不是只落在中原地區,同樣的降在了草原地區。胡人們也靠天吃飯,老天不作美,牛羊就得餓死,牛羊餓死了,他們得餓死,他們不想死,只能去搶中原地區。

    中國自古都是以天朝正統自居,素輕夷狄,江統有篇著名的文章《徙戎論》,上面一開始就表達了這麼個意思。可見,當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是影響深遠的,對外族,漢人首先是文化上的不認同,這很好理解,我們是農耕文明,而胡人只有為數不多的是半耕半牧,絕大多數還是遊牧文明,兩種文明相碰撞,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不僅是西晉王朝,秦漢、隋唐、宋明皆是如此。而且當時從沒有過外族在中原統治的先例,而且有衛霍、陳湯、竇憲等人光輝的歷史擺在那兒,所以西晉上層對胡人輕視心理是可想而知的。因為輕視,不免有民族壓迫,這又激化了民族矛盾。】(中括號內為原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設計必須學會什麼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