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中國新銳中產調研報告》,將10萬-50萬元年薪人群定義為新銳中產。對於這個定義你怎麼看?話說,你入圍了嗎?
9
回覆列表
  • 1 # Wanna22156796059

    如果在深圳,年薪10萬也能算中產的話,那就太不科學了!但換做二三線城市還算可以。中產處在社會的中間水平,有點尷尬的處境,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生活上,房貸車貸,還要砸錢在孩子上!

  • 2 # 華創兆豐

    1 新銳中產究竟在焦慮些什麼?

    我認為,中產們的焦慮,究其實質還在這一個“中”字上。

    中,就是不上不下。所有不上不下的狀態,好像都不是太好,例如“卡”,例如“忐忑”。

    中產的焦慮也來自於這種卡在半中,容易撕裂的狀態。

    中產典型焦慮之一

    買房這列高速行駛的列車,該“上”該“下”?

    去年初,我有個在北京生活的朋友為了給孩子上學,換了套學區房。

    她原先的房子在北京東五環,是套面積100多平的小三居,雖然不算豪宅,一家人住著也很舒服。為了換這套位於東城區的房子,她把原先的房子賣了300多萬,貸款買了套700多萬的二手學區房。

    在我眼中,她是個女超人媽媽,能很好的兼顧工作和家庭,搞的定各種難搞的客戶,她卻戲言自己被孩子的學區問題逼地差點假離婚

    智聯招聘最新出爐的一份新銳中產調查報告顯示,中產們最關心的社會問題中,房產和通貨膨脹、食品安全一起佔據了前三位。

    看到這三點,我們不禁慨嘆中國的中產們生活確實不易:名義是中產,其實也就僅僅滿足了溫飽而已,稍微想追求點品質生活,卻發現安全的食品、清潔的空氣、舒適的住房,樣樣都不易得。

    可悲的是,吃和住,以及個人資產的保值,都還屬於馬斯洛需求中底層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如果底層需求都無法得到保障,那麼進一步的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自然更加難以滿足。

    一線城市給很多年輕人綺麗的夢想提供了容身之地,卻無法給他們平凡的肉身提供一個蝸居之所。而一些年輕人退回到更容易實現物質需求的小城鎮,卻發現這裡的溫存已經無法容納他們在大城市裡淬鍊過的靈魂。

    究竟是該往下沉,還是該向上拼,這正是不少中產的糾結之處。

    中產典型焦慮之二

    職場裡“上”有資深前輩,“下”有生猛鮮肉

    該怎麼破?

    有一個做人力資源諮詢的朋友在“在行”上開了職業發展和定位的課,原本她還擔心這種沒有實操乾貨,更像心靈馬殺雞的輔導,不會有太多人預約,結果現在約見幾乎排不過來,以至於她今年都決心辭職開個獨立的職業諮詢工作室。

    雖然這些來諮詢的學員來自形形色色的行業,問題卻都集中在兩類,一類詢問該怎麼轉行、怎麼跳槽才能大幅提升自己的收入;還有一類詢問該怎麼有效學習、充電,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

    這種職場焦慮,也並非80後獨有,可以說,所有沒有實現財富自由、還在靠打工賺錢的人,都難以倖免。以網際網路時代變化之快,已經沒有鐵飯碗一說,很多積累數年的經驗都有可能一朝被顛覆,不少人都會擔憂自己的知識體系沒有及時迭代,被無情地拍死在沙灘上,於是又衍生出一種新的焦慮:知識焦慮

    最近一波知識付費的大潮如此洶湧,正是中產們為這種新型焦慮來買單。拿著自己不太滿意的薪水,還要為跟得上時代的知識而付費,為職場上任何一點點up的空間而努力,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不up,就可能out, 這就是職場的遊戲規則

    中產典型焦慮之三

    “上”有老,“下”有小的夾縫裡

    如何保證自己生活的品質?

    上次來北京開課的時候,我忙裡偷閒約了幾個很久未見的金融圈老朋友,其中有一個剛當了爸爸,我還專門當面恭喜,結果這個新手奶爸一臉倦色:生孩子後太太成了全職主婦,家裡的開銷全都落在他一人身上,不巧他父親今年得了場大病,他連著幾個月的狀態都是在家哄娃、醫院陪護、專案出差,生平第一次體會了“疲於奔命”的滋味。

    2 我們究竟該如何走出焦慮困境?

    自己這兩年的轉型和發展,昨晚奇葩說的幾位辯手分享了他們的想法,我覺得有一些共同的幾個點,可以分享。

    一、順勢而為

    順勢而為這幾個字,顯得特別職場厚黑學,甚至帶著一絲絲功利主義,以前瞧不上,現在覺得特別對。

    努力永遠幹不過趨勢,甚至可以說在趨勢面前,一個人的成功,和努力的關係其實不大。

    馬薇薇說他們這幫打辯論的,默默無聞這些年,感謝黨的政策,感謝奇葩說這個節目,也沒想到怎麼就突然紅了。

    這跟長年積澱有關,更因為這個時代。

    “人的成長就像花開,一定要注意季節。”

    二、不要努力的去挑好一幅好牌

    而應該嘗試打好手裡的每一張牌

    我們現在的選擇,往前推十年,都是非常荒誕的。她當時分享了黃執中當年為了打喜歡的辯論,一直在上大學,比別人多上了好幾年。一心專注在這個自己喜歡又舒服的領域。

    其實,最重要的,是感謝自己沒有放棄。

    未來的時候,我相信能把一個行業做到極致專業的人,最能衝出來。因為這個時代需要稀缺資源。

    三、一定要讓自己的觀念增值

    為什麼有些人抓住了機會,有些人看到了機會在身邊也不去抓取,除了運氣外,很多人是輸在自己的觀念和認知上。

    你看不到新的觀點;你即使看到了,也會被整合成傳統舊的觀點。

    “就像所有人畫一瓶礦泉水,一定是底在下,頭在上,而那個能把礦泉水的頭朝外的人,會與眾不同。”

    觀念不同才是核心,其它都是風格之爭,沒有太大意義。

    我相信這個動盪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屬於TA的人生機會,但是能不能抓住,看每個人的命運和本事,就像智聯招聘的CEO郭盛昨晚在會場上講的——

    “你活在這世界上不是在定義標籤,不要被外界的東西所捆綁,而是找到自己的軌道,追求自己的長遠價值。中國社會站在十字路口,你可以成為貴族,也可以成為平民,這條路是你自己找到的。

  • 3 # 精彩人生源於不懈的拼

    所謂新銳中產,最早是吳曉波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中國近1.3億中產階層中,一批從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以80、90後為中堅力量的群體。

    從收入來說,新銳中產群體的收入以10萬元為起點,50萬為頂點,即10~50萬年薪的人群。

    吳曉波提出新銳中產是在去年底,如今這一概念再次躥紅是因為,最近某知名招聘網站根據其獨有的資源發表了《2017年中國新銳中產調查報告》。

    那麼這個新銳中產和“老中產”相比新在哪裡呢?

    據《2017年中國新銳中產調查報告》:

    按照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制定的標準,中國中產階級是指那些年收入在1.35萬~5.39萬美元(約合9萬~36萬元人民幣)之間的人;

    按照《福布斯》雜誌的定義,中國中產家庭,年收入應該在1萬-6萬美元之間(約合人民幣7萬到42萬)

    而國家統計局則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約合5萬~42萬元人民幣)之間。

    不難發現,所謂新銳中產和老中產從定義範疇來說,沒什麼本質區別,仍然以收入為衡量標準,只不過把劃分標準的區間向座標軸右上方移動了一下(把中產接近的下線提高到10萬,上限提高到50萬),且擴大了底部和頂部的差值。(此前最多差距是5萬到42萬,頂部相較於頂部差37萬;而新銳中產則是10萬到50萬,差出來40萬)

    從實際意義的角度來說,新銳中產階級的劃分,含金量相對更高一些,人數方面,由於中高收入群人畢竟是少數,所以相對涵蓋的總人數可能更少了。整體而言,這個劃分還是比較符合所謂中產的社會感觀定義的。(尤其有些朋友覺得自己收入不高,卻被劃入了中產,這下子可以滿意了)

    不過,儘管《2017年中國新銳中產調查報告》以新銳中產為調研重點,但是在其樣本及後續的分析中,收入水平算不上新銳中產的人群,比如收入在5~10萬的人群,權重非常大,達到44%。所以,儘管該報告點名了要分析新銳中產,但實際上是分析的5萬以上的群體心理、行為等等。也就是說,這個報告就報告本身的分析層面來說,和國家統計局的中產定義人群更為接近。

    《2017年中國新銳中產調查報告》中按收入劃分的人數佔比:

    收入5~10萬,佔比44%;收入10~20萬,佔比27%;收入20~25萬的佔比25%;收入50~100萬,佔比2%;100~500萬以及500萬以上各自佔比1%;

    此外,從年齡、工作年限、所在城市等新銳中產樣本的標籤來看,這份報告的覆蓋面還是很廣的。因此可以作為我們分析目前中國中產階級們心理的一份不錯的參考。

    此次調研共觸及49989名職場人士,其中,男性佔比67%,女性佔比33%。在所有受訪者中,80後人數最多,佔比52%,其次為90後佔比35%,70後佔比8%,95後佔比4%,60後佔比1%。

    按照工作年限劃分:1年以內佔比7%;1~3年佔比19%;3~5年佔比17%;5~8年佔比21%;8~10年佔比12%;10年以上佔比24%

    在工作城市無戶口的人佔據54%,有戶口占據44%,其他佔2%。來自一線城市的受訪者最多,佔據38%,其餘為新一線城市(34%)、二線城市(16%)、三線城市(1%)、其他(11%)。

    注:《第一財經週刊》統計分析,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為一線城市;15個新一線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漢、天津、南京、重慶、西安、長沙、青島、瀋陽、大連、廈門、蘇州、寧波、無錫;此外,福州、合肥、鄭州等30個城市被評為二線城市,蘭州、桂林、三亞等70個城市為三線城市

    在分門別類展開具體分析之前,僅僅透過上面這些樣本資料其實已經可以分析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比如從年齡來說,整體歲數越大的相對收入越多,歲數越小的收入越少。暴哥這麼說是因為,按照收入來看,收入在20萬以下的一共有73%的人,而根據年齡結構看,只有80後和90後合計能夠超過73%,兩者合計人數達87%。

    不過同樣的,87%和73%,相差14%,這說明80後和90後中已經有脫穎而出晉升到新銳中產階級中的高收入行列了。真可謂後生可畏!

    另外,工作年齡在8年以上的人群一共是36%,但比照收入,收入在20萬以上的僅有28%,那麼兩者相減剩下的這8%,似乎暗示有不少工作時間不算長的年輕人,從收入上已經後來追上超過了老前輩們。

  • 4 # 科技向令說

    新銳中產是近年來國內新中產崛起的體現,這樣一個群體被認為是更願意享受精緻生活,在進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消費或者乃至產業升級的主力人群。以至於前幾年如同真理般存在的,讓不少創業者圍繞於此大做文章的“得吊絲者得天下”之言論現在則很少被提及了。一方面新銳中產在消費升級方面需求明顯和強烈,且有一定經濟基礎,因此成為各類商家、金融機構重點盯著的物件;另一方面也是不少曾今自嘲為吊絲的消費者正在變成新銳中產,畢竟這個群體主要是由80後的職場中堅力量構成,並輔以部分90年後。

    對於新銳中產,但有幾個點是明確的,一定的掙錢能力是基礎,國內某招聘機構就將年薪10萬到50萬的年輕群體叫做新銳中產;多為網際網路、金融、地產等行業的白領人士;更加註重生活的品味,對健康和理財等方面的意識也更加強烈。很多也有著自己的住房和汽車等。

    看似蠻不錯的一個群體,但是焦慮、危機感、壓力等因素也是這個階層非常典型的特徵。

    首先,新銳中產中80後佔大部分,且收入多為工資性收入。而這個群體趕上的正是國內以房價為代表的資產價格飆升的年代,勞動性收入增長遠趕不上財產性收入增速。一方面是高漲的房價,一方是貶值的貨幣資產。因此,買房上車的忙著供房供車養家,沒買房的則焦慮房價的上漲,還要想法找尋不多的財富保值渠道。

    其次,相對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時間,目前國內的階層已經相對穩定,導致很多年輕群體向上發展的空間相比以前已經有所減少,因而帶來一定壓力。

    最後,隨著國內經濟改革和轉型,一方面經濟增長趨緩,意味著勞動報酬增長率也受到影響。同時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最典型的的特徵就是變化。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加之不少新中產對自身的要求和期望較高,本能就會產生壓力和焦慮。但是,新中產日益成為國內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卻是不爭的事實,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也更加關注,用自己的言行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消費習慣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秦時明月每集開始之前,標題下面都有一句話和劇中經典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