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iv御史TT官方撰文
-
2 # 覺了覺了
我覺得應該算,理由如下,首先,魏碑的筆法較之隸書,篆書更加的豐富了,起行收,提按,轉折的變化非常的明顯了,其次,魏碑的結構明顯突破了隸書的平正,出現了攲側,險絕的筆畫,這兩個筆法和結構上的特點也恰恰是楷書的特點,因此我覺得魏碑應歸於楷書之列無疑。
-
3 # 王志敏60
魏碑體脫胎於隸書,字型規範漂亮,結構嚴謹,筆畫美觀有力,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雖略不同於楷書,但仍然屬於楷書,而不是某些書家為了為自己的醜書找根據,硬說北魏體是醜書。說實話魏體不醜而很美,只要能學好魏體,得魏體之真諦,也會不愧書法家的稱謂了。
-
4 # 薪火之路傳薪火
《楷書的魅力》
不想用太多言語來形容書法的魅力,其中的苦樂,其中的含義,盡在心裡……(安書楷)
(編寫本系列資料,非學術研究。旨在用於全民漢字書寫文化普及,便於普通書法愛好者入門。同時,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熱愛。靜心寫字,薪火相傳。不妥處,海涵。感謝支援薪火相傳漢字書寫暨1月11日漢字書寫日倡議。)
楷書端莊方正,嚴謹內斂中庸。
蛻隸波挑雁尾,平直提按分明。(安書楷)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為“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楷書從風格上可分為兩個系統:一是魏碑;二是唐楷。魏碑是北朝時期碑刻的統稱,也叫“北碑”,主要包括造像題記、摩崖石刻、墓誌銘等,如《龍門二十品》、《元略墓誌》等;唐楷泛指唐代的楷書,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書法名家輩出,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
接下來,一起慢慢欣賞楷書的魅力……
鍾繇《宣示表》
鍾繇楷書祖,寓隸出新芽。
劃破棉絲被,掘墓尋筆法。
(安書楷)
鍾繇(公元151-230年),三國魏書法家,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官至太傅,世稱“鐘太傅”。鍾繇被人們稱為楷書的“鼻祖”。
《宣示表》(疑為王羲之所臨。此外,歷史留有王導“衣帶過江”之典故,自可查閱瞭解。),小楷法帖。其筆法渾厚質樸,點畫遒勁,字型寬博,雍容自然。可以說,此帖書法所具備的點畫法則、結體規律等,促進了楷書高峰——唐楷的到來。
王羲之《黃庭經》
逸少本是仙,神遊山水間。
清池盡染墨,蘭亭美名傳。
(安書楷)
《黃庭經》,小楷法帖,傳為王羲之所書。其書法秀美飄逸,法度森嚴。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很想得到王羲之的書法,他得知王羲之非常喜歡養鵝,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報酬。王羲之見到鵝後非常高興,欣然為道士寫了一份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大令乃奇才,書不染塵埃。
玉版中秋跡,盛名傳千載。
(安書楷)
《洛神賦十三行》是王獻之小楷代表作品。其書法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筆畫潤美挺撥,結字蕭散飄逸,與文章內涵極為和諧,盛名千年不衰。(《洛神賦》為三國時期曹植名篇。)王獻之留下的典故軼事也很多,例如習字十八缸,謝安評王獻之,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以及情感變故等。
《爨寶子碑》
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質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於雲南省曲靖縣揚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內,現存於曲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在書法史上與《爨龍顏碑》並稱為"二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稱"大爨",《爨寶子》則被稱為"小爨"。爨寶子碑碑刻署年為"太亨四年歲在乙已"(即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因兩晉有禁碑之令,故當時刻石極少,相對於當時社會大量流行的手札、墨跡來說,它是東晉碑版書法中一顆燦若星辰的明珠。是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和書法藝術的典型實物資料,具有承前啟後的獨特意義。
《爨龍顏碑》
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雲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蹟。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其書法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亦有《嵩高靈廟碑》意韻。
《中嶽嵩高靈廟碑》
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說太延年間(435~440)立。楷書,23行,行50字。額篆書陽河南登封縣,是由隸書向楷書過渡書體。傳為寇謙之書。康有為評此碑書為“體兼隸楷,筆互方圓。”由於它脫胎於魏晉隸書,所以隸書森嚴;又因為是尚未成熟的楷書,故結體自由,用筆無拘無束。此碑以其獨特的風格,為世人所重。
《石門銘》
《石門銘》(別和隸書的石門頌混淆。)
《石門銘》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崖面廣闊,擺脫紙張限制,大氣磅礴,筆陣森嚴,氣勢雄峻,故而書風自然開張、氣勢雄偉、意趣天成,表現出大樸不雕的陽剛之美,堪稱鴻篇鉅製。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於陝西漢中博物館。
《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簡稱“鄭文公碑”或“鄭羲碑”。系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於公元511年(永平四年)為其父鄭羲所立。其內容記述鄭羲生平事蹟,文多諛詞且有失實。但其書法,結字寬博,筆力雄強,自清代中葉以來即為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所推重。《鄭文公碑》分為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於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碑身由一塊天然碑狀石稍加琢磨而成,豎式,無碑額,屬摩崖類刻石。)後,發現掖縣雲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較佳,又再重刻,正書額題“熒陽鄭文公下碑”七字。為區別二碑,稱天柱山之碑為“上碑”,雲峰山為“下碑”。 天柱山“上碑”,書風、內容與雲峰山《鄭文公下碑》相同。
《瘞鶴銘》
《瘞鶴銘》是著名摩崖刻石。刻於南朝·梁(傳)天監十三年(514年),瘞 [yì] 。1.掩埋,埋葬:~埋。~藏(cáng )(殉葬的金玉器物)
鎮江焦山江心島《瘞鶴銘》摩崖石刻。瘞,埋葬。一個書法家,家養的鶴死了,埋了並寫了銘文。黃庭堅詩云:“大字無過《瘞鶴銘》”,評其為“大字之祖”,名傳天下,雄視書史。
《張猛龍碑》
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碑文主要記頌了魏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的功績,此碑現存山東曲阜孔廟。其書法一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筆法方圓並用,結字長方,法度自然。碑文中的“冬溫夏清”四字,被認為是鑑別有關張猛龍碑古拓、今拓的重要依據。
《元略墓誌》
全稱《魏故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徐州刺史太保東平王元君墓誌銘》,北魏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刻,1919年在河南洛陽安駕溝出土,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其書法清逸流暢,筆法遒麗、俊美,歷來備受推崇。
《元懷墓誌》
1925年出土於河南洛陽,原石現藏於河南省開封市博物館。其書刻精妙秀美,字口清晰如新,便於臨摹學習,是初學“魏碑”的較好範本。
《元倪墓誌》
全稱《魏故寧遠將軍敦煌鎮將元君墓誌銘》。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二月刻,民國初年在河南洛陽姚凹村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
《元倪墓誌》是元氏墓誌中代表作品之一。其書法精妙,點畫生動,格調典雅,書風瀟灑秀逸,為北魏墓誌中的佳品。
《張黑女墓誌》
全稱《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又名《張玄墓誌》,刻於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十月,原石不復存在,現存乃清代何紹基舊藏拓本,現藏上海博物館。
其書法運筆剛柔相濟,方圓兼施,結體呈橫勢而寬綽,含有一定隸書筆意,生動飄逸,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其書法字形獨特,剛健質樸,端莊大方,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是“魏碑”書法中的精品,備受書法愛好者青睞。其中,尤以《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為代表,世稱“龍門四品”。
《始平公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
《魏靈藏造像記》
《董美人墓誌》
全稱《美人董氏墓誌銘》。隋朝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刻,原石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在陝西西安出土,後來原石毀佚。《董美人墓誌》由隋文帝第三子蜀王楊秀撰文。董美人乃其愛妃,病逝時才十九歲,楊秀撰文以表哀悼。
隋朝書法,上承魏碑,下啟唐楷,是南北朝到唐朝之間的津樑。《董美人墓誌》筆法清秀典雅,含蓄精勁,結字嚴謹,佈局平正疏朗、整齊縝密,堪為隋朝墓誌小楷第一,屬歷代墓誌的上品。
智永《真草千字文》
僧智永,隋朝書法家。本姓王,名法極,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習字非常刻苦,據說他住在浙江省吳興縣永欣寺時,幾十年不下樓,每天早晨一聽到雄雞報曉就即刻起床寫字,由於寫字刻苦,寫壞的毛筆頭堆積如山,智永把它們埋了起來,並砌成墳冢,稱為“退筆冢”。當時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於把寺內的門檻都踏穿了,智永不得不用鐵皮把門檻包起來。後來這個故事成了一個典故,叫“鐵門限”。
智永晚年曾以當時的識字課本《千文字》為內容,用真、草兩種字型寫了一千多本,從中挑選了最為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至今,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墨跡和刻本仍被視為學習書法的範本。《真草千字文》筆法一絲不茍,運筆精熟,法度謹嚴,溫潤秀勁,古韻猶存。
隋《龍藏寺碑》
開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刻,碑在河北省正定縣。有人說它“整密瘦健,為隋碑第一。”據光緒元年《正定縣誌》載:“龍藏寺碑並陰,張公禮撰並書,開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興寺。”隋朝建國只有37年,在書法藝術方面的成就,當然不及兩漢,唐宋那樣百花爭妍,蔚然大觀。但是,它在書法發展史上所佔的地位和功績,還是值得一書的。這正是今天珍視和研究《龍藏寺碑》的原因所在。康有為曾說:“隋碑漸失古意,體多闓(kǎi)爽,絕少虛和高穆之風,一線之延,惟有《龍藏》。”《龍藏寺碑》用筆沉摯有力,剛柔相濟,結體嚴謹安雅,方整有致,已是成熟的楷書形象。《龍藏寺碑》是集北碑之眾長,開初唐一代書風的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梯。
唐 《等慈寺碑》
全稱《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唐顏師古撰文。無書人姓名,可能是其自書,無立碑年月。碑文書法規整俊秀但不靡麗浮華,有規矩而不僵化,既有北碑遺意嗎,又初具唐楷風範。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歐陽詢(公元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是“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代表,後人稱為“歐體”。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的楷書代表作。此碑立於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623年),由魏徵撰文。其書法筆力險勁,筆畫無一處懈怠之意,結構嚴謹,法度森嚴,平穩中見險絕,是楷書中的典範之作。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公元596-658年),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時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
《雁塔聖教序》,又名《慈恩寺聖教序》,唐永徽四年(公元653)立。此碑分為二塊,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碑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後碑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由唐高宗李治撰文。
此碑最能代表褚遂良的書法風格。其用筆方圓兼用,粗細有致,瘦勁秀潤,結字落落大方,流麗飛動,光彩照人。唐代張懷瓘贊曰:“美人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虞世南(公元558年-638年),字伯施。唐朝政治人物、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越州(浙江省)餘姚人。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虞世南69歲時所書,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
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後唐拓本《孔子廟堂碑》流入日本,現藏日本東京三井文庫。
顏真卿《多寶塔碑》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唐代傑出的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世稱“顏魯公”。為人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以忠烈名於世。
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楷書自成一格,形成了結體雄渾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氣慨凜然的書法風格,世稱“顏體”。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文》,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立,岑勳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刊石,現存陝西省西安碑林。碑文記載了唐代僧人楚金禪師發願興建多寶佛塔的過程及有關佛事。此碑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整篇點畫圓整,端莊秀麗,結構嚴密,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雖然此碑還稱不上是顏真卿書法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但它是寫好“顏體”楷書的第一步。
《顏勤禮碑》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顏勤禮是顏真卿的曾祖父。此碑立於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現存陝西省西安碑林。
其書法氣勢磅礴,剛健有力,整篇佈局如排兵佈陣,整齊大度,充分體現出“顏體”的氣勢美。此碑書法標誌著顏真卿的書法藝術已完全成熟。此外,顏真卿還有《麻姑仙壇記》、《自書告身帖》等楷書名作。同時,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亦是出自顏真卿之手。
柳公權《玄秘塔碑》
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唐代著名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柳公權書法以楷書最著名,世稱“柳體”,與顏真卿齊名,世稱“顏柳”。《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金魚袋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裴休撰文。其書法運筆遒勁有力,乾淨利落,結字內斂外拓,緊密挺拔。品讀此碑可深深體會到“顏筋柳骨”這句話的藝術內涵。此外,柳公權還有《神策軍碑》楷書代表作。
鍾紹京《靈飛經》
《靈飛經》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無名款,傳為鍾紹京所書。其書法筆意瀟灑,風姿秀逸,字型精妙,為後世所推崇。
趙孟頫《膽巴碑》
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元朝著名書畫家,浙江省湖州人,“楷書四大家”之一。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趙孟頫博學多才,善詩文,精音律,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中國書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楷書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結體嚴整,世稱“趙體”。
《膽巴碑》書於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內容是趙孟頫奉元仁宗命,為帝師膽巴書寫的碑文。其書法筆法圓潤,字型優美,瀟灑超逸,充分體現了“趙體”書法的風韻與神采,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歐陽詢,隋入唐,瘦勁嚴謹兵戈藏。
顏魯公,正氣強,雄渾浩然耀東方。
柳公權 ,骨力剛,以筆為諫勸皇上。
趙孟頫,學二王,行書入楷字倜儻。
丁酉初秋 安書楷《楷書四大家》
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暨1月11日漢字書寫日倡議
躬身向前,薪火相傳……品遍百家帖,方得字真如。
閱盡狂與怪,羈心又返樸。
(安書楷)
回覆列表
魏碑是楷書,屬於三大楷書之一(魏晉唐)。
有人曰:上可窺秦漢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樸拙險拔,疏暢Lavida。
促進了隋唐楷書之發展。魏碑分為碑碣、墓誌、造像、摩崖。
典型魏碑《鄭文公》、《張猛龍》、《高貞》、《元懷》等不勝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