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豬小屁y

    為什麼不值得試,我報的專業兩千多人只錄一百多點,為了夢想還是義無反顧報了,雖然一戰沒有成功,但我不後悔呀!畢竟我努力過了。

  • 2 # 不恥最後

    競爭很大,最好根據自身實力來抉擇,並不是三言兩語勸你上你就行,院校選擇現在可以多關注幾所,在正式報考之前根據自己的實力來選擇。

  • 3 # 非正常輔導員

    值得,當然值得!

    1.75%的考研者都是炮灰。以前有機構做過調查,75%考研的人都是渾渾噩噩,要麼以考研為藉口來躲避就業,要麼是抱著“試試”的心態隨大流,這些四分之三的報考者終將成為炮灰。以120人報考,75%混子來說,最終會有30人是認真備考的,26/30還算是小機率事件?

    2.大部分考研同行不構成威脅。我在複習考研的時候,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在複習,但是他們要麼刷手機,要麼在熬時間,最終還沒到考試就放棄了,雖然也算是考研大軍中的報考者,但是這樣的對手真心無法構成威脅。

    3.我的考研資料。最初我上的是大專,後來專升本到了一個三本,一屆學生400人,最終我和室友2個人考上,0.5%的機率(按全體人數算)!之前如果有人告訴我我會是百裡挑一,我肯定笑掉大牙的,但是最後還真就誤打誤撞成了這百分之一。

    考研,靠的是你自己,如果只是為了逃避就業,如果只是要“參加”一次給自己一個交代,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地隨大流,勸你趁早放棄。有這時間,不如去吃喝玩樂,搞個畢業旅行啥的。一句話,不是真心要考,就別考。

  • 4 # 布丁改改0

    我感覺值得去考,大多少人考研可能會選專業錄取人數多的專業去考,這樣考得上的機率當然來說肯定是很大的,但是我們在選擇院校時要根據自己的專業和以後的發展方向去選擇,如果自己想要考的學校120人只錄取26人的話,自己又特別想要去,自己就會更加的努力去複習,競爭力大,錄取人數少激勵著自己去離自己的目標院校更近一些,正所謂,念念不忘,必要回響,來得及,考的上,相信你自己,加油。

  • 5 # 麒暹

    考研絕不是為了考而考,首先要清醒的認知到自己考研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是為了混一個研究生文憑嗎?還是為了人生價值,為了往後理想的事業奠定基礎?如果是後者,就不存在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戰略方向、目標已定,如何實現的戰術方法問題。

    首先、自信心永遠是第一重要,強大的信念系統是創造奇蹟的基礎;

    其次、學習過程中,大腦神經的運作規律要清楚,與其死學知識不如活用大腦,一千億神經元調動起來是無所不能的;

  • 6 # 南瓜嘮嗑

    的看看你有沒有試錯的成本

    1.如果對於二戰並沒有排斥,即你心態上的試錯成本是成立的。

    2.如果你不急著上班,家裡也不急,你的資產足夠讓你挑戰一次。那可以。這是時間和經濟成本。

    3.如果你在意識形態上覺得非他不可,那你衝一下也是可以的,畢竟對得起自己的夢想,未來才不會後悔。

    4.你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這是一種後盾,後盾如果夠堅實,為什麼不去嘗試?不去做對不起自己的付出。

    再者,120個錄26個,錄取率還可以,我當年考某985某專業。 1204人要200個,其實差不多,難度不算大。和你競爭的其實沒那麼多。

  • 7 # 研路有我

    一個考研的過來人,目前的在讀研究生來回的你的這個問題。

    如果是我的話,我一定會試一試!

    最近幾年考研的人數越來越多,在你考研報名之前你是不知道你要報考的這個專業有多人,歷年的資料也只是一個參考,所以報考扎堆很正常!

    我考研的時候,我當時就給自己說過,只要我有機會進入複試,不管我的排名多靠後分數多麼低,我都會去參加複試。考研一年都堅持了,自己也進了複試,為什麼不去參加呢?

    我當時另外一個想法就是,就算我在複試中被刷了,也沒事,如果我二戰繼續考這個學校的話,我就有了一定的經驗,所以我肯定會去參加複試!

    考研與高考不同!

    如果你的這種情況在高考的時候填志願的時候發生了,那麼你肯定不用去了,高考是根據你的分數來決定你是否可以讀這個學校,所以你的排名已經把你拒之門外了!

    但是!考研和高考不一樣,考研不僅僅包括初試,還有複試,初試的排名和分數只是你考研過程中的一部分,你初試排名低不代表你複試也低,也不代表你就不能從複試逆襲,如果是算總分的話,你仍熱是有考上的機率的!

    只要可以進入複試,你一定要好好準備,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說不定你會在複試翻盤,在複試中逆襲的人有很多,他們可以,同樣你也有可能!

    把握機會,在努力一次!

    當看到你的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大家都會聯想到,除了你之外,也有人會和你一樣的想法,不排除他們會放棄複試選擇調劑。

    其實每年都有和你一樣的同學,很多人也是信心不足,說自己不行,於是就沒有準備複試,直接選擇調劑,因為這個後悔的人也有很多。

    機會在你眼前擺著,你要學會把握,有一個人放棄複試,你上岸的機率就增到了一點!

    總結:所以,我個人感覺,你只要有機會進入複試,就一定要好好準備,複試和調劑不衝突,如果覺得不穩,可以找一些調劑看看。但是我想說的話,有機會一定要把握住,不要讓每一個機會流失,加油!

  • 8 # 深層筋膜鬆解術

    值得一試的,也許因為我的觀點和方法與眾不同,或者因為我的觀點和做法對某些行業的變革起到了推動作用,成為一個行業先驅者或領頭羊,不受先人的故有的方法,用更好更有價直更創新的知識分享,如果透過考試,肯定會讓大眾受益受啟發。

  • 9 # 考研小秘書

    120個人報名,最後只錄取26個人,這在考研中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報錄比,就是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的比例,也是衡量考研難度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報錄比越高意味著考研難度越大。120:26換算下來大約是4.6:1,意味著4.6個人中有一個人可以考上,那麼這個比例是高還是低呢?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總體的報錄比。

    2020年報名人數341萬,按照正常的估計今年的報錄比應該是4:1,但是由於今年擴招了18.9萬人,總共錄取人數大約在100萬,報錄比下降到3.4:1,這就意味著3.4個人中有一個人可以考上研究生。看起來4.6的報錄比比國家整體的報錄比要高很多,但這畢竟是一個平均值,實際上越好的學校報錄比越高。

    我們以三所學校的三個專業來舉例,四川大學的管理學2017年的報錄比是11:1,2018年的報錄比是10.8:1,2019年突然飆升到20.4:1。與之相比,你還覺得4.6的報錄比很高嗎?同樣可以看到復旦大學的工商管理,2017年的報錄比是6.29:1,2018是4.91:1。同樣南開大學的計算機與技術,在2017年和2018年比例都是在4:1左右,但是在二零一九年的時候突然間就漲到了15.4:1。

    你可能會說,這只是一些比較熱門的專業,不是還有一些冷門專業嗎?下面我們就以某一所具體的學校來舉個例子,這張圖展示的是2019年湖南大學碩士各專業報錄比,在這個表格中最低是工業設計工程專業,報名25人錄取22人,報錄比1.1。報錄比最高的是工商管理專業,報名369人,錄取14人,報錄比26.4。

    再換另一個學校,比如東北大學,可以明顯看到不同專業的報錄比差別巨大,比如生物醫學工程報錄比差為0.68,意味著這個專業根本沒有招滿人,報名人數還沒有計劃錄取人數多。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比如說軟體工程、設計學報錄比都大於10,工商管理學院的會計專業報錄比更是達到了22.15。

    看到這裡,我想你心裡應該有個底了,不同專業的報錄比差別巨大,120個人報名,最後錄取26個人,報錄比4.6,這個報錄比只能算中等,比起所謂的熱門專業並不算特別高,當然,如果你報考的不是985之類的學校,那麼4.6還是挺高的。

  • 10 # 無憂影視館

    你的問題不太具體,不太清楚你是覺得120個人錄取26個人的學校是否值得一試去考研,還是已經考了研,126個人複試錄取26個人是否值得一試,根據筆者所瞭解的複試比,6:1複試比不太可能,你應該說的是前者,但還是針對兩種情況都說說個人見解。

    已考研並進入複試情況

    古人都知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沒有誰天生來就錄取或者不錄取,同理,120個人只錄取26個人,錄取比在6:1,你也很有可能成為26個人之中的一個,既然已經考了,辛苦一年的努力,建議還是去爭取,哪怕有一絲的機會都不應該放棄,也有很多複試彎道超車的列子,只有去試了和努力了才不會後悔,不然後面錯過,也許你會後悔。

    未考研對於120:26學校是否值得報考

    我覺得如果你暫且處在準備階段,對於6:1的報錄比而言,其實不算太低,我考研的時候我們報錄比是25:1,我們專業只招了兩個人,當年報了50個,其它年份也差不多,實話對於這樣恐怖的報錄比,決定考這所學校時心裡還是有點虛,但是慢慢複習後逐漸有了信心,而且也知道,既然選擇,就沒有退路,唯有努力向前,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一開始便有信心,而是越努力越自信。

    相信自己,給自己一個機會,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沒有值得不值得,只有沒有悔恨的過去。

  • 11 # 悠然說史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問你為什麼考研?是為了個人興趣?是為了學歷的提升?為了逃避就業?還是其原因。如果你是興趣愛好,學術提升不管前路有多困難都是值得一試的, 如果知識為了學歷提升或者為了逃避就業,可以選一個報錄比高的學校。

  • 12 # 啊敏吖

    120個人報名,最後只錄取26個人,這在考研中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報錄比,就是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的比例,是衡量考研難度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報錄比越高意味著考研難度越大。120:26換算下來大約是4.6:1,意味著4.6個人中有一個人可以考上,那麼這個比例是高還是低呢?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總體的報錄比。

    2020年報名人數341萬,按照正常的估計今年的報錄比應該是4:1,但是由於今年擴招了18.9萬人,總共錄取人數大約在100萬,報錄比下降到3.4:1,這就意味著3.4個人中有一個人可以考上研究生。看起來4.6的報錄比比國家整體的報錄比要高很多,但這畢竟是一個平均值,實際上越好的學校報錄比越高。

    我們以三所學校的三個專業來舉例,四川大學的管理學2017年的報錄比是11:1,2018年的報錄比是10.8:1,2019年突然飆升到20.4:1。與之相比,你還覺得4.6的報錄比很高嗎?同樣可以看到復旦大學的工商管理,2017年的報錄比是6.29:1,2018是4.91:1。南開大學的計算機與技術,在2017年和2018年比例都是在4:1左右,但是在二零一九年的時候突然間就漲到了15.4:1。

    你可能會說,這只是一些比較熱門的專業,不是還有一些冷門專業嗎?下面我們就以某一所具體的學校來舉個例子,這張圖展示的是2019年湖南大學碩士各專業報錄比,在這個表格中最低的報錄比是1.1,是工業設計工程專業,報名25人錄取22人。報錄比最高的是工商管理專業,報名369人,錄取14人,報錄比26.4。

    再換另一個學校,比如東北大學,明顯可以看到不同專業的報錄比差別巨大,比如生物醫學工程報錄比差為0.68,意味著這個專業根本沒有招滿人,報名人數還沒有計劃錄取人數多,只要你報名過線就錄取。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比如說軟體工程、設計學報錄比都大於10,工商管理學院的會計專業報錄比更是達到了22.15。

    看到這裡,我想你心裡應該有個底了,不同專業的報錄比差別巨大,120個人報名,最後錄取26個人,報錄比4.6,這個報錄比只能算中等,比起所謂的熱門專業並不算特別高,當然如果你報考的不是985之類的學校,那麼4.6還是挺高的。

  • 13 # 華天的vlog

    相對於一些熱門學校或者熱門專業1:100甚至1:500的報錄比來說這肯定值得一試,只要你認準這個目標,努力複習一年,一般不會有很大的問題!

  • 14 # 帥小西De

    4月這個時間點,這個疑惑肯定是考研複試。小西自己是研究生導師,與提問人的擔憂可能有點不同。

    若是120人只錄取26人,個人覺得不是“值得一試”的問題。按常規復錄比120%估算複試人數,排名較後的大部分考生都是沒機會進入複試的,即沒有機會“一試”。

    就算是放開到150%或200%的復錄比來劃出院校複試線,依然有過半考生無法進入複試。越是名校,越是熱門專業,複試線也會越高,不少專業複試線就是390分+,400分+被刷的考生不少。

    不清楚你的具體排名,哪怕是最後一名進入複試,都要去嘗試。

    我能給出的最大理由就是這個分數去調劑肯定一樣不佔優勢,搞不好最終結果就是沒拿到一個調劑院校的複試通知。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在一志願院校有機會複試時,選擇放棄是非常可惜的。除非是調劑回在讀本科高校,而且比較冷門的,畢竟複試通知發放是按初試成績高低。

    排名較後進入複試難錄取的幾個原因:

    1.排名前面的考生一樣優秀,同期也在做好複試備考準備。

    不過,部分院校對於本科院校比較看重。少量初試分數較低的985本科生在複試中打分較高,除自身基礎好,確有沾本科出身的光。

    2.複試排序錄取的總分中初試成績佔比40-60%,排名較後的同學初試分低,得在複試中表現優異,才有機會拉分超越。

    3.排名末端考生,除非是非常優秀,否則導師大部分是按初試成績給分。畢竟,貿然給一個表現普通的、排名靠後的考生高分,等於明擺著告訴大家這個人有關係。

    小西不再說提前聯絡導師的重要性,畢竟這個時間點該聯絡的已聯絡,不想做的考生也有自己的理由。

    但是,多讀讀報考專業往年複試小組成員(大牛)的文章,查下他們之前做的課題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大部分導師都會就自己熟悉的領域提問,尤其是對某個考生感興趣,想拉入團隊的時候。

    文末,小西想說考研複試充滿機遇,放棄肯定是“0”,堅持努力還是有機會逆襲拿到“1”份擬錄取。大家覺得呢?

  • 15 # 李小汪老西

    不是很明白題主的意思。

    你說的120人指的是報考人數呢?還是指參加複試的人數?

    一般情況下,招生單位在組織複試時,是按照招生人數的1:1.2或者1:1.5的比例進行復試,很少由學校的複試比例超過2:1。

    就拿題主說的,如果你報考的專業方向只錄取26人,按照1:1.5的比例進行復試,那麼學校一般會通知初試成績前39名的學生參加複試。

    而那些沒有被通知參加複試的學生,則意味著他們與一志願已經無緣了,此時只能夠選擇調、找工作或者二戰。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題主目前還沒有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你現在正在找學校,看到一個學校招生人數是26人,報考人數是120人,那麼這個學校還值不值得考呢?

    往年大部分學生在選擇目標院校時,一般都會關注這所學校的報錄比。

    所謂的報錄比就是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的比值。

    如果一個學校報考的人數比較多,錄取的人數比較少,那就證明這個學校的競爭比較激烈,考上的難度會比較大一些。

    錄取人數26人,報考人數120人,這意味著這所學校的報錄比接近5:1,這樣的報錄比其實還挺高的,不過也要根據具體的專業來進行分析。

    如果你報考的是比較熱門的專業,比如像工商管理、法律、金融碩士等,這些專業方向大部分211、985院校的暴露比基本都是3:1以上。

    像一些名氣非常大的學校,比如上海財經,中南財經,中央財經,西南財經等金融專業碩士的報錄比比甚至可能達到7:1或10:1。

    不過在確定目標院校時,報錄比並不是唯一的指標。

    除了關注報錄比之外,還應該看考試科目。最好是能夠找一下歷年的真題,自己親自做一下,看一下這些題目的難易程度。

    有些學校雖然報錄比非常高,但是大部分考生是“陪跑”的。也就是說他們在初試結束之後,連國家線都沒過,那就意味著連複試資格都沒有。

    這類學校雖然報錄比很高,但競爭並不是很激烈。只要你認真按照學校公佈的考試大綱,或者是參考書目進行復習,保證複習時間,想進入複試難度並不是很大。

    另外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學校?是選擇簡單一點的學校,還是選擇難度比較大的學校?其實還需要結合你的考研動機來分析。

    如果你考研的目的就是想改變自己的本科出身,想考一所名氣比較大的學校,那麼自然就要優先選擇那些競爭激烈的學校,同時要要承擔著較高的失敗風險。

    如果你考研就是想獲得個碩士學位,有個研究生讀就可以了,那麼你就可以完全選擇一些報錄比比較低的學校,容易考的學校。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期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 16 # 520521花花

    首先研究生面試會按照比率進行面試的,招26個人,不會讓這120人都去面試的。一般研究生面試都是1:1.5進入複試資格。然後你就看看你的筆試排名能否進入複試資格了,肯定是前多少名才能進面。如果到面試了,就算筆試靠後,如果複試表現最優,也是能逆襲考上研究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98k、蘇聯莫辛納甘、美國加蘭德、英國李恩菲爾德、日本38式。誰是最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