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襄陽祖海

    《漁歌子》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原詞是這樣的: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據說是這樣的:唐代宗大曆七年(772)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這首詞於憲宗時一度散失,長慶三年(823),李德裕訪得之,著錄於其《玄真子漁歌記》文中,始流傳至今。

    前兩句寫景,雖然沒有明確的時間,可透過描寫的幾種景物可以知道正是春汛到來,桃花正開,白鷺正在自由的飛翔嘻戲,河裡的水緩緩而流,下著細雨,一個漁翁在河上悠閒打漁。在這樣細雨情況下,不需要回家去避雨。展現了一種自由悠閒祥和圖畫。同時也把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嚮往表現的淋漓盡致。!

  • 2 # 金道論國學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閒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閒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裡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詩人張志和,唐朝金華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父生活來表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 3 # 閒對沙鷗枕手眠

    我想,詩人所釣的,不只是鱖魚,有山林的雲氣,也有生命的能量,有美好的陽光,也有愛與幸福。一呼一吸間,就感覺自己的身心都得到淨化了。

    曾擔任過“大樂丞官”精通音律的王維,是詩人、畫家,也是音樂家。他留下的樂曲不多,但從他的詩中也能感受到與詩歌《漁歌子》相似的心境: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同理,漁歌入浦深。

  • 4 # 浮萍寄流水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一幅完美的江南春雨水鄉‘動感地帶’圖

  • 5 # ZHAI老師

    漁歌子

    [ 唐 ]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遊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豔而飽滿。

    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賞析:《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裡,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

    詞的後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裡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這首詞透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讚美,表現了作者嚮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其實,詞的開頭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麗清新的“江南春景圖”。“西塞山前”點明詞中所描繪的具體地點在太湖附近。這裡的春景如何呢?

    那麼,作者以生花之筆勾出:在黛色的山巒前,白色的鷺鷥在翱翔,粉紅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綠的江水在潺潺的流著,鮮美名貴的鱖魚自由自在的潛游。

    最後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應該是表達了詩人被美麗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願回家。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鄉村生活。也襯托出詩人生活在亂世所向往著美好的生活。

    表現了詩人對美好自然的深摯愛戀,以及對自由生活的謳歌。

  • 6 # 灞陵山水

    先看一下原詞欣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裡,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詞的後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裡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這首詞透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讚美,這首詞透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 7 # 趣文社

    讓我們重新品讀一下原作: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透過細細品讀,我認為作者的心境已經在詩裡清晰呈現出來,就是最後三個字“不須歸”!

    何謂心境?對於詩人而言,心境就是詩人透過對外在的具體物象進行描述,從而表達出來的心裡情緒和狀態。所以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著手,來對作者“不須歸”的灑脫心境進行細緻的感受。

    作品包含的具體物象

    這首詩的空間變幻是由遠及近,最遠處是西塞山、然後是白鷺、再然後有桃花、流水、鱖魚、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這些物象次第有序,在眼前鋪陳開來,輕易地將人的思緒帶入這煙雨江南之中。透過這首詩,你除了能看到山前的白鷺之外,還能看到因為斜風細雨而飄落的幾許桃花在隨波漂流,那肥美的鱖魚一個轉身,水面的桃花就不見了。

    欣賞完這煙雨濛濛的江南美景之後,我們的目光來到近處,轉向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釣叟。這釣叟有可能是釣叟,也有可能是作者的化身。

    具體物象所寄託的情感

    我相信,在作者眼前呈現出來的江南美景絕不僅僅只有以上這些。這只是詩人透過主觀的選擇留下來,能夠承載詩人情感的東西。

    且看: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麼平鋪直敘,深得道家“淡而無味”手法之精髓。道家之淡,並非意境之淡;道家之無味,更非意蘊之無味。雖辭藻平淡,卻意蘊悠長。

    “青”、“綠”二字我們還能聞到箬笠和蓑衣上青草的味道,這多半是看到下雨了才臨時編織而成的。所以才會洋洋自得說出“斜風細雨不須歸”。穿著青草編織的蓑衣,帶著青草織成的箬笠,享受著這天地間的斜風細雨,親近自然,感悟自然,自由灑脫!

    張志和所生活的唐朝,是信仰自由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文人對儒、道、釋的思想都有所涉獵,表現出來的只是成分多少、或隱或顯的問題。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進取精神,佛教五蘊皆空的平靜,道家無為而治的清淨全都體現於各自的作品之中。

    具體到張志和,從這首《漁歌子》我們能看到作者對自然的嚮往,對隱逸生活的滿足,展現了身在天地宇宙之間的率真與灑脫。更重要的是:“道家的虛靜的心態使這種受挫的心靈釋放出超越的生命,展現了文學境界的另一種可能。”從而取得非凡的藝術成就,讓人欽佩!

  • 8 # 經緯讀史

    張志和的《漁歌子》,其實是作者作為釣徒的內心自白書,把自己深愛釣魚生活表露無遺。

    1.詩歌及釋義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詩歌大意是:白鷺在西塞山前自由自在地飛翔,江岸上的桃花正盛開,肥美的鱖魚在江水中歡快地游來游去。

    漁翁頭連下了雨也不回家,戴著青色斗笠,身披著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在江上垂釣。

    2.釣徒的夢想

    《漁歌子》的作者張志和,曾經是一位神童,三歲能詩,六歲能文,十六歲做官,後來有感於官場無常,以及在父親、母親、妻子去世的打擊下,對官場產生厭倦,於是歸隱湖州,成為一位漁父,並深陷釣魚的樂趣,一發不可收。

    從此,張志和給自己起了個號為“煙波釣徒”,也就是江上煙波粼粼,釣魚為徒,那是有多熱愛釣魚,給自己封為釣徒!

    張志和隱居湖州,以釣魚為樂,他的哥哥們擔心他因釣魚而不回家,不思進取,在會稽東郡山陰縣買了一塊地,建了幾間房屋,讓弟弟回來住。

    但弟弟張志和卻鐵了心,追求釣魚的夢想,成為一名漁父,故說道:“浮雲富貴非吾願,且買扁舟理釣蓑。”富貴只是浮雲,不是我所追求的,買一扁舟,穿著蓑衣,江上釣魚才是我的夢想。

    3.內心自白——《漁歌子》

    張志和沉迷在湖州釣魚生活,哥哥曾寫信勸他:“樂在風波釣是閒,草堂松檜已勝攀。太湖水,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裡且須還。

    但作為釣徒,《漁歌子》說是張志和內心自白書更為合適,因為他藉此迴應了哥哥的擔心。

    愛好釣魚人的人,不管什麼氣候,只要有魚釣,即使橫風細雨也不在乎。

    看,在細雨中,穿著蓑衣,多不方便,但詩人不管,照樣雨中樂滋樂滋的。

    看到的鳥兒在自由地飛,桃花盛開的季節裡,鱖魚正肥美,反正雨中看到的一切是那麼美好啊,更重要的是在美好的環境裡能釣魚,不用回家去!

    於是,張志和在《漁歌子》中寫道: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須歸原因無他,釣魚讓他遠離塵世,心平氣和,像白鷺、像鱖魚,自由自在地快樂生活!

    因此,《漁歌子》表現了詩人追求釣徒漁父的生活,體現出渴望自由自在、快樂生活的心境!

  • 9 # 登攀

    一、從寫作背景看:張志和少年成名,隨後平步青雲,官至正三品,但因“力諫”不準而被貶。又遇父亡,母死,妻卒。這樣的打擊,對一個人是何其大呀!不是誰都能承受的了的。在這樣的現實中,他能寫出這首詞,表現出了他豁達,大度,看淡仕途,嚮往歸隱的心境。

    二、從詞的內容看,前邊寫美景如畫(青山,綠水,白鷺,桃花,鱖魚),後邊寫一位漁翁,在山水間垂釣,樂此不疲,即使“斜風細雨”也“不須歸”(不用著急回去)——你說我現在不釣釣魚,賞賞景,去幹啥呢?——表現出他歸隱後的自然,平和的心境。

    張志和雖然是“大家”,但貶官,親人亡故,對他的打擊確實太大了,以至於他後來英年早逝!

  • 10 # 書煮一鍋香

    前言

    張志和的《漁歌子》也叫《漁父歌》,一共五首:

    · 其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其二

    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 其三

    霅谿灣裡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 其四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 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作者簡介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

    張志和從小穎慧,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盡是漁樵之樂

    《漁歌子》,又名《漁歌曲》《漁父》《漁父樂》《漁夫辭》,原是唐教坊曲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原為單調二十七字,四平韻。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後來此調多用為雙調。“子”即“曲”,《漁歌子》即《漁歌曲》。

    張志和這五首《漁歌子》描寫的都是漁樵之樂。

    這五首詞分別寫了五個地方,分別是:西塞山、釣臺、霅谿灣、松江和青草湖。這些地方都是張志和曾經隱居所至之地,因此詞中所寫應該就是張志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真實心境。

    這五首次的主人公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漁父。像第二、第三、第五首詞中,直接點明是“漁父”或“釣魚翁”,像第一和第四首則透過服飾或處所來暗示身份,如“青箬笠,綠蓑衣”,如“醉宿漁舟不覺寒”。下面我簡要分析一下各首詞中情思的不同。

    第一首是最負盛名的。前兩句寫景:西塞山前白鷺飛翔,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春水流動,鱖魚肥美。“白鷺”“桃花”等詞色彩鮮明,描繪出了一幅明媚的春光圖;“白鷺飛”“鱖魚肥”則讓這個春天充滿勃勃生機。陶淵明曾說“善萬物之得時”,這兩句描繪的大概就是“萬物得時”的動人畫面。萬物得時,是因為沒有牢籠束縛,悠閒自在,精神自由。張志和與陶淵明都是官場歸來的人,他們自然懂得這份自由的珍貴。因此,這兩句寫景是透過自然萬物關照自己的內心,寫自己歸隱後的怡然自得。

    這種思緒在後三句表現更明顯:此時正是春風微斜,春雨連綿的季節,而主人公卻戴著青箬笠,穿著綠蓑衣,一點歸家的意思都沒有。這個“歸”字表面上是說,有雨具防護,漁翁不用著急回家。而深層次上講,這是張志和的一次人生選擇。他想要的是離家歸隱,與這自然萬物同享閒適自得,雖有斜風細雨也不妨事,而不是歸家走仕途,帶上枷鎖,住進牢籠。

    第二首透過“褐為裘”寫漁父生活的貧寒,“能縱棹,慣乘流”寫漁父駕船技術的高超,最後直接點明自己的心境“長江白浪不曾憂”。很顯然漁父的物質生活是貧寒的,但他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他在“長江白浪”中“縱棹”“乘流”,自得其樂。第三首寫“江上雪,浦邊風”,很顯然是冬天的一個場景。釣魚翁以船為家,四處漂泊,江上風吹雪打,日子苦些,然而他卻“笑著荷衣不嘆窮”。這與上一首的情感是一致的,還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對比,突出精神自由的快樂,雖窮卻不憂不嘆,樂在其中。第四首寫的是“楓葉落,荻花乾”,這裡的“乾”就是“幹”,楓葉飄落,蘆葦乾枯,這是秋季的景色。秋季正是松江蟹肥之時,漁父去拜訪朋友,吃著“菰飯蓴羹”這樣簡陋的飯菜,喝酒盡興,最後醉倒在漁船之上竟也不覺秋季的寒意。這裡的“醉”不是借酒澆愁之“醉”,而是盡興盡歡之“醉”,醉酒之人是滿足的睡去的,才不覺秋日寒氣。第五首寫在一個有月圓之夜,漁父泛舟湖上,見景色優美,不禁唱起了歌,可見詞人內心的喜悅。湖上雖有風波,但樂在其中。要問這是什麼“樂”?自然是隱居的怡然自得之樂,精神自由沒有束縛的樂趣。結束語

    張志和的五首《漁歌子》統統寫漁父,表現的情思也大同小異,抒發的是自己隱居的樂趣。這種樂趣主要是與自然同化的樂趣,是隱居後怡然自得的樂趣,是人性自由不再受束縛的樂趣,是盡情盡興悠然自得的樂趣。

  • 11 # 詩詞桃花源

    全詞如下: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解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兩句是漁翁垂釣的環境描寫。有地點,有時令季節。地點是“西塞山”,時節是“桃花流水”的春季,三四月間吧。山、鷺、魚與桃花流水,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幅江南的水鄉春汛圖,柔和寧靜但又充滿活,給人極大的文字之美與心靈感動。尤其是在大自然被如此呼喚的今天,人與萬物和諧的表達是中國古詩詞最具魅力的主題之一。張志和在前兩句裡有了生氣勃勃的呈現。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就是一幅三句話的漁夫素描畫像。漁夫的形象與斜風細雨的自然背景完美切合,併成千年定格之印象,以後對漁夫形象的刻畫,再也沒有比張志和更鮮明的記憶了。無論是李煜還是蘇軾,皆不能脫其藩籬。那種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和淡泊,從此也成為漁夫形象的標配。千秋不易。

    《漁歌子》表達了什麼

    全詞語言清通,格調超脫,營造出的意境優美,也是令人代代神往。

    詞人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表達了高曠、悠遠的意趣,以及對自由人生、大自然的無比喜愛。

    民國文人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雲:“

    自來高潔之士,每託志漁翁,訪尚父於硒溪,諷靈鈞於湘浦,沿及後賢,見於載籍者夥矣。而軒冕之士,能身在江湖者,實無幾人。志和固手把釣竿者,而詞言‘西塞’、‘巴陵’、‘松江’、‘雷溪’、‘釣臺’,地兼楚越,非一舟能達,則此詞亦託想之語,初非躬歷。然觀其每首結句,君子固窮,達人知命,襟懷之超逸可知。‘桃花流水’句,猶世所傳誦。”

    也說的明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還有誰在用榮耀v9的?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