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Always0804
南明不能守住半壁江山的原因,主要還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不肯南下,導致正統中斷,其次沒有出現像趙構、劉秀這樣的後興之主。
-
3 # 黃昏史話
南明從第一代皇帝弘光帝繼位就疑團重重,並且延續了明末黨爭鬥,在大順與大清激戰的時期,南明並沒有及時做好江淮防線作戰的準備,反而出現了1645年左良玉清君側的大事,清朝此時趁弘光帝集團內亂,進逼江淮,直搗南京。很快弘光帝政權覆滅了,此後南明在擁立誰坐皇帝上又出現了內亂,如魯王和唐王正統之爭,雖然唐王,即後來的隆武帝比較有作為,不過軍權不在其手上,心有餘而力不足。後來隆武政權也滅亡了,魯王是逃跑到了舟山,並且在舟山群島堅持鬥爭,魯王也取消了監國。那麼後來南明又出現了正統地位的爭奪,照理說隆武帝后如果沒有兒子那麼兄弟繼位,確實隆武帝弟弟繼位了,可以算是正統,不過當時也有其他一部分明臣擁立明神宗孫子也是唯一由字輩的朱由榔(桂王)繼位,唐桂之爭又開始了,這又導致清軍一舉消滅了後唐王政權,那麼只剩下桂王朱由榔的政權了。雖然它維持了時間較長,但是部下派系的內鬥,也導致了後來的李定國殲滅孔有德以及尼堪的成果再次葬送了,李定國與孫可望內戰消耗了僅存的國力,隨著孫可望的叛變,雲貴虛實盡為大清所知,老賊吳三桂率領大清軍隊攻入了雲南,使得朱由榔被迫進入到緬甸求存,這兒也不得不再說句,當時李定國建議朱由榔到重慶那的原大順軍抗清基地(1664年這抗清基地被攻入)去,然而朱由榔依然是選擇了到緬甸去,在此又發生了咒水之難,朱由榔的大部分臣子都命喪他鄉,後來緬甸也就把朱由榔等人交給老賊吳三桂,1662年朱由榔等人在雲南逼死坡就義。此時南明雖然名義上滅亡了,但是打著南明旗號的軍隊依然存在,還是臺灣的鄭氏集團堅持到了最後。
-
4 # 那段影視JJ
南明是明朝京師被李自成攻陷後,有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權。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宗室以及權臣大多逃亡南方,並以淮河以南建立了政權抵抗清軍。而對於最後的失敗,我認為有以下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大明朝經過了繁榮昌盛後,逐漸走向了衰敗,權臣亂政,貪官汙吏橫行,皇帝無心朝政等。
其次,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始就大殺功臣名將,致使其少了抵禦外敵的將領,削弱了國力。
而後,清軍未入關以前,就對大明朝虎視眈眈,並積極備戰,隨時準備著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且清軍入關以前,生活在草原中,能征善戰,勇猛異常,皇帝勤於朝政等。
最後,在抵抗清軍和叛亂的過程中,沒有勇猛的大將來組織起有效的大規模抵抗,在建立新政權後,置國家社稷於不顧,而忙於爭權奪利。所以,佔據半壁江山的南明最終滅亡在了清軍的鐵騎下,復國失敗。
-
5 # 太極殿裡的千牛備身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城,崇禎帝在絕望中自殺,代表明朝的中央政府滅亡。兩個月後,福王在南京被擁立稱帝,南明誕生。十八年後,南明最後一任皇帝在長期的逃亡流浪後,被投降滿清的原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俘獲,旋即被害,南明滅亡。
南明為什麼沒有最終守住江南半壁江山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當時明朝內部階級矛盾非常嚴重。因長期對建州女真的戰爭和國內的自然災害,加之官員腐敗,導致民怨沸騰,各地的貧苦百姓為了活命,不斷爆發起義,最終形成了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股最主要的農民軍勢力。由此可見,明朝末期,底層百姓已經對國家失去希望,即使南明建立,也得不到廣大百姓的擁護,失了民心,任何國家都無法長久存在。
然後,南明的統治階級內部狗咬狗,不斷消耗自身實力。崇禎自殺前,並沒有留下遺詔繼承皇位,當時他的太子在北京城被攻破後不久也被俘虜。剩下的那些皇族都是藩王,嚴格來說沒有資格繼承大統,所以無論誰搶先稱帝,剩下的那些皇族都不會承認,百姓也不認同。這些皇子皇孫不但爭,而且還爆發了戰爭。沒錯,滅國大仇不去報,自己人為了皇位先拼個你死我活,特別是南明歷史上的三次內訌,更是消耗了為數不多的抵抗資本。這樣的國家,豈能守住半壁江山。
其次,地方實力派軍事將領成為擁兵自重的軍閥,不聽南明朝廷的調遣。例如擁兵四十萬的江北四鎮,本可在長江以北本可以和清軍一戰,但卻個個擁兵自重,驕橫跋扈,根本不聽朝廷統一排程。結果一個個統兵大將被殺的殺、降的降。除史可法在揚州城跟清軍打了一場硬仗,清軍幾乎沒遇到抵抗,就輕輕鬆鬆度過長江天險,兵不血刃佔領南京。
最後,面對的敵人異常強大。內有烽火燎原、四處開花的農民軍,外有徵服蒙古、降伏朝鮮的滿清八旗。一個殘破的南明想要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守住半壁江山,那些投降滿清後轉生就成滅明先鋒的將軍們也不會答應。
總之,南明很快丟失半壁江山是國家內亂(朝廷與農民軍的戰爭)、朝廷內亂(黨派壓榨、正統之爭)、軍閥跋扈,和實力強大的滿洲軍事集團瘋狂進攻的綜合因素導致的。
-
6 # 知曉天下奇聞異事
1不團結,內亂頻繁。南宋雖然軍力不強,但那時還是比較團結一致的。南明窮,南宋富。2.南明諸王沒有一個是崇禎的兒子,南宋高宗是徽宗的親兒子,欽宗的親弟弟。南明沒有正確對外戰略,南宋或戰或和都非常到位。另一個原因在於對方!
-
7 # 小川讀歷史
從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石景山自縊,滿清八旗軍隊在吳三桂的引領下入關,到1662年永曆皇帝在昆明被絞殺。僅僅十八年,大明王朝就輸了個底朝天。
相比於歷史上同樣擁有半壁江山的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南宋等南方王朝,同樣倚靠著長江天險,南明為什麼會輸的這麼快?
這就得從當時所面對的實際局勢來了解這裡面的內情。
第一個原因,沒有明確的繼承人。明朝時期的皇親國戚,並沒有和之前那些王朝一樣,都集中在京師附近,大多數都分散在各自的封地,手中本身都有一定的實權。在崇禎皇帝自縊之後,由於沒有留下遺囑,使得當時的南明小朝廷沒辦法確定一個有足夠領導能力的繼承人,畢竟嘛,大家都是老朱家的後代,你也不比我血統純正多少,憑什麼讓我聽你的號令?這直接導致了先後被扶持的繼承人,實際上沒有多少的號召力。
第二個原因,是明朝早就大勢已去。在崇禎之前幾任皇帝的胡作非為下,黎民百姓已經漸漸對皇族失去了信心,雖然崇禎皇帝幻想著力挽狂瀾,但是無濟於事,等到李自成起義的生活,一呼百應,幾年時間,就攻破北京。
第三個原因,是所面對的敵對力量太過於強大。前有大順,大西兩隻起義軍在北方把中原攪亂的天翻地覆,緊接著強大的八旗清軍就趁機入住中原,對江南諸地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渡江統一天下。
第四個原因,內部軍閥與黨派鬥爭激烈,使得大量的有生力量損失在內耗當中。明朝末年,皇室對軍閥的掌控力已經很弱了,很多時候大小軍閥都是各自為命,不去聽從皇帝的統一指揮。而在朝堂之中,持續許久的東林黨與閹黨之爭,很大程度上直接架空了當時的小皇帝。這加劇了內部矛盾,使得南明沒有辦法凝聚一心。
第五個原因,當時的漢奸遠比其他時期更多。見風使舵的人多了,前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領清軍入關,後有洪承疇假傳陣亡實則投降,再到孫可望引清軍入川等等,加速了南明的滅亡。
綜合以上諸多原因,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南明小朝廷就是因為沒有號召力,內鬥太嚴重,加上內奸過多,外部壓力巨大,才在短短十八年內,就徹底覆滅的。
-
8 # 青燈問史
南明無法保住半壁江山是歷史的選擇。無人可以改變。他滅亡的理由有千萬條,在此,略舉例幾條,視為根本。
1.南明政權是一個從根兒上已經腐爛的臨時性政權。北方領土的丟失和節節失利註定大明朝已經翻天了,崇禎皇帝“君王死社稷”,標誌著明朝實際上已經死亡。為什麼南方還有人有機會組建起來一個臨時性政權,是因為北方有李自成的農民軍在阻擋大清的鐵騎。然而,以馬士英為代表的所謂明朝遺民組建這個政權的動機並不純正,無非是利用老朱家的名義為自己謀求榮華富貴,在這個臨時性政權裡面,黨派林立,完全缺乏領袖型人物,完全沒有重整河山的氣度和氣魄。他們在江南的所作所為,也不過是利用政權,搜刮江南的民脂民膏。
所以,一無領袖人物,二無純粹動機,三無統一兵力和將帥,還胡作非為的腐朽到底的南明政權,又豈能阻止氣勢的垂落,更何況大清的鐵騎。這是南明滅亡的根本性原因,誰也沒有辦法來挽救這樣一個不得勢,不得時,不得運的搖搖欲墜的政權。
2.農民軍在北方的失敗導致唇芒齒寒。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起義搞得很熱鬧,結果很悲催,大順政權在北方短短几十天就結束了他的歷史使命,失去了這道屏障,南明政權唇芒齒寒,被大清踐踏也只是遲早的事情。如果大順能夠抵擋幾年大清,南明在政治上統一,養精蓄銳幾年,也許還能得個劃江而治的局面,可惜,大順自己倒在自己的腳下,也怪不得他人,只能說天意順著大清。
3.歷史命運的選擇。明朝氣數已盡,就像一個人一樣垂垂老矣,而大清就像剛剛升起的太陽,生機勃勃。無論是從政治體制還是從兵員將帥,尤其是人才方面,大清代表的都是一股新生代的力量,大明朝在過去的幾百年中,輝煌已成為過去,根本就無法與勃起的大清相比。馬克思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大清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而南明政權是阻礙生產力的代表,他勢必會被先進生產力所代替,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我個人是非常不討厭南明這個政權的,當然,在這個政權當中,也不乏真正一心為國的人士,但是政治體制機制腐朽了,誰也挽救不了他。
-
9 # 寒星針
1644年三月,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弘光政權建立。加上後來的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歷經四帝一監國,到1683年結束,統稱南明。
南明弘光政權建立時,清軍剛入關作戰,清、大順、明三個政權並立,局勢還有轉圜的餘地。可僅僅一年,弘光政權就被清軍攻滅。而整個南明政權也堅持了不到40年。
南明是明王朝的延續,自然也就把明朝的弊端一起繼承下來。或許是明朝亡於李自成,而不是亡於大清;或許是清軍還在淮河以北,被大順軍拖住了腳步,覺得離自己還遠。弘光政權最先想到的是向清軍求和,而這一舉動卻堅定了清軍南下的決心。
南明亡,亡於無休止的內鬥。政權內部黨爭不斷,弘光政權內馬士英為首的閹黨和東林黨之間的爭鬥,已經演變為各自麾下軍隊之間的廝殺,“寧可叩北兵(指清軍)之馬,不可試南賊(指左良玉軍)之刀”,國家、大義都不如切身利益。江北四鎮忙於內戰,清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
弘光政權滅亡後,1645年,唐王隆武政權和魯王監國政權一前一後建立起來,不到一年又先後滅亡。1646年十一月,又分別建立了紹武政權、永曆政權。
這四個政權,兩兩並立。在誰是正統的問題上爭吵不休,最終又演變成了政權之間的內戰。對正統的重視超過了亡國危機。他們鷸蚌相爭,清軍漁人得利。
自從崇禎殉國之後,明王朝就失去了對地方官吏、各軍鎮的控制和威權。史可法雖為弘光政權的兵部尚書和督師,卻指揮調動不了江北四鎮以及在武漢的左良玉。而隆武帝想抗清,卻被鄭芝龍架空。
明朝對於宗室是圈養和防範,手中沒有太大實權,逃到江南的幾個王爺,有的也只是皇室名份,卻沒有學會如何做皇帝,未經培訓上崗,能力、手腕欠缺。
各政權都是由軍隊和地方官吏擁立,皇帝既不能平息因內部黨爭引起的內戰,又不能擱置正統引發的爭議。不能凝聚人心,自然也就不能攜手禦敵了。心不能往一處想,勁兒不能往一處使,怎能守住江山?
-
10 # 穿插游擊隊
首先,南明敗亡的一大原因,是文武官員之間齟齬不斷,致使軍事力量遭受了很多無形的損失,難以抵擋內憂外患的衝擊,而這一問題的根源,來自明代一貫重文輕武的風氣,武人得不到身份認同,很難有效發揮力量。
其次,南明敗亡的另一原因,是由於宰相制度的缺乏,導致了在誰輔佐皇帝這個問題上,大臣們一直思路不清晰,並因此引發了一次次黨爭,造成了嚴重的內耗。
最後,雖然鄭成功的軍事體制曾避免了這兩個難題,但他在政治思路上的嚴重缺陷,仍然沒有使自己的有生軍事力量與政治力量相結合,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因此仍然難以避免失敗,南明也失去了最後的希望。
當然,明朝的敗亡還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比如明朝宦官數度為害朝政,從早期的王振、劉瑾到後期的魏忠賢,對國家的破壞程度令人瞠目結舌;又比如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的禍害,在歷史上也屬奇特;再比如晚明時期罕見的連年災荒對農民生活和朝廷財政的衝擊非常嚴重,導致雪上加霜。
而南明的失敗也有其他因素,如輸入到江南的糧食通道因戰亂被破壞造成供給不足,江南、福建等南明政權所在地的稅收徵集困難,無法支撐軍費開支,此外還有皇帝的揮霍無度、買官賣官盛行等現象,導致了民心盡失等等。只不過在司徒琳的《南明史》中,她將此前講述的兩大缺陷作為了最重要的原因加以分析,如果對明朝滅亡原因感興趣,還可以看看《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
11 # 葉飄刀
兩者的情況有很大的區別
南明之所以沒有像南宋的那樣,佔據半壁江山,是因為兩者的情況事實有巨大的區別。
一、國家情況的區別:
北宋的滅亡實際上有很大的突然性的,在滅亡之前,北宋的統治實際上還是處在巔峰時期,只看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當時北宋的繁盛。北宋屬於被女真突然攻破都城而滅亡的。
而明朝滅亡的時候,國內內部動盪,各路義軍都已經摺騰了幾十年了,明朝的國力消耗嚴重,情況無法和北宋滅亡的時候相比。
二、政治的區別:
雖然大家都把宋高宗趙構罵得很慘,但實際上南宋的統治還算穩定,以趙構為中心,中央一個聲音發出,集結南宋的力量,穩住了局面,形式較好。
而南明開始建立的朝廷連高宗都不如,敵人來了沒有跑,直接投降了。這個情況,導致了其後的南明處於群龍無首,多個明朝王爺宣佈是正統,又被剿滅。擁唐擁桂各立山頭,本來實力都不如別人,力量還不能團結,彼此之間勾心鬥角,如何能勝。
三、情況更復雜:
南宋的時候,基本就是宋和女真之間的矛盾。
而到了南明的時候,除了這兩者之外,還有起義軍,從兩方變成了第三方,而且三方之間矛盾眾多,造成了更為複雜的局勢。
四、戰鬥力不夠
北宋滅亡在於其被突如其來的打擊,攻陷了首都,造成了北宋的滅亡。但北宋的軍隊主力並沒有隨著北宋滅亡而覆滅,其後北宋軍隊的主力西軍與金國的軍隊進行了數次大的會戰,雖然說敗多勝少,但也不是說南宋當時控制的軍隊毫無還手之力。同時當時北方大量的流民湧入南方,被編煉成軍,也就是後來岳飛等軍隊的主要兵員。
但南明的情況不同,明朝滅亡之前,與起義軍與滿清已經進行了十餘年的戰爭。可以說明朝的軍隊主力在這樣長時間的拉鋸戰中已經覆沒了。而最後能戰的力量,關寧鐵騎又隨著吳三桂的開關,投降了滿清。可以說南明根本就沒有能戰的武力。
南明最後靠的不論是鄭成功,還是李定國這些,都不是原本明朝的武力都算是地方的豪族或者義軍,可見末期南明軍事實力的衰弱。
而且因為北方被義軍騷擾十餘年,很多地方十室九空,這就造成了,一來北方沒有什麼抗力,二來沒有太多的流民南下,就少了很多兵員。
正因為這四點原因,造成了南明無法向南宋一樣得以堅持抵抗,穩住半壁江山了。
回覆列表
南明內訌不止,敵人沒打來自己已經四分五裂;另一方面清朝初期擁有的戰鬥力的確強悍。崇禎帝猶豫不決最終自盡殉國,明朝作為一個王朝的時代結束了,然而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南方的明朝宗室仍舊勢力強大,南京仍舊有一整套完整的行政系統,再加上各地的明朝軍隊,當時南明的國家機器依舊基本保持著完整。
與崛起初期的清朝相比,明朝殘留的勢力仍舊不可小覷。然而悲哀的是,當年朱元璋心中想著分封諸王拱衛中央的想法收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雖然靖難之役後藩王的勢力有所削弱,但是規模龐大的明朝宗室的確是個問題。
崇禎帝一死了之,皇位空懸,這至高無上的位置沒有明確的繼承者,結果就引發了南明內部的不斷爭鬥。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明朝宗室為了爭奪皇位大打出手。明朝的滅亡並非偶然,明朝末年由於白銀大量湧入,加上當年萬曆三大徵太倉庫的嚴重赤字,導致了明朝整個經濟的崩潰。土地的兼併越來越嚴重,而失去土地的百姓也越來越多,最終引發了大量暴動。
滿清入關,就以土地為誘餌,加上明朝道貌岸然計程車大夫統治不得人心,明朝這個“最有骨氣”的王朝出現了數量驚人的叛軍。
滿清八旗不過區區之數,之所以能夠橫掃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大量的明朝叛徒,關寧鐵騎、綠營等,衝在攻打南明與日後平定三藩的最前線。
南明如此,又如何能夠守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