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尋想要的人生
-
2 # 騳虤職場說
因為從小到大家人都比較忙,以前是父母忙,現在自己忙的像個陀螺。現在就變得格外珍惜在家煮飯,每到週末必定在家煮飯,住家飯吃多了,現在出去吃飯總覺得吃的腸胃不舒服,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外面的飯菜真的不衛生。
父親是我最初也是最忠實的粉絲,從燒的一手好廚房,到現在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無論我做什麼父親都說好吃,都光碟,對我鼓勵滿滿。父親是困難日子走過來的,很喜歡紅燒肉,雖然我是個素食者,但是為了父親的這口紅燒肉,我還是滿心歡喜的學習了一陣子。現在這道菜成了我家的家常菜,當然也嚴格控制量,畢竟老人家還是需要清淡的飲食為好。
孩子最喜歡我做的酸甜排骨和炸薯條。週末還會做些冰沙,小餅乾啥的。現在孩子也不愛買零食了,他說媽媽,這個好吃,你給我做吧。每次帶著孩子做小點心,也是個不錯的體驗,孩子動手了,也動腦了,吃到自己做的,感覺就更美味了。民以食為天,食是根本,也是我們家家庭維繫的樞紐,做個簡單快樂的吃貨,就很幸福。
-
3 # 羊城小兵
家人若在一起,便是最好的團聚
而我們又怎樣以食為媒
與家人共享那份濃濃的愛意
溫馨時刻
這就是我做的湖南人最愛鳳瓜
-
4 # 李愚公笑不死你740
當然做過啦,何止一道。最拿手的菜是西紅柿炒雞蛋,只需要糖和鹽,韭菜炒雞蛋,只要鹽。把雞蛋打碎,把油燒熱,倒進去就可以
-
5 # 飛人小胖
有沒有為自己的家人做做過一道菜,這問題問的好,問的透徹,可謂直達人的內心,看到題目不覺得也樣?但是想起來又有一些內疚感,讓人不免悲傷起來!經過再三的考慮與回憶,我還是覺得說說我自己吧!畢竟我也親身經過一些事情,而且和做菜做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我從小是被奶奶帶大的,可以說得到的是奶奶的寵愛與呵護,小時候,想吃什麼就給奶奶說,從來沒有下過廚房,也沒有如果廚房,更不喜歡聞廚房的味道,在我讀初一的時候,由於家庭的變故,我隨母親來到了四川的樂山市。來到這裡,人生地不熟,對於想經常能吃到或者聞到家鄉的味道,對於這時的我來說,是多麼的奢侈!
2001年,我的母親不幸罹患乳腺癌轉移肺癌,家庭變故實在太大,此時的母親透過放療化療,已經不能為我做飯了,沒有辦法,我自己學,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做飯是人生的一道難題,怎麼學也學不會!後來我參了軍,母親也沒有吃上一頓我為她做的飯菜!
2016年。一向比較健康的父親由於高血壓產生的心肌梗塞,也不幸的離開了我們,在這之前,我每次回家,要吃麵條等之類的可口飯菜,都是父親一手為我做好,並給我調好味道,從來不讓我費一點心!突然想想,我竟然也沒有為父親用心做過一道飯菜,想起來就覺得作為人子很是慚愧,如今學會了手藝,能做各種的飯菜,卻再也不能為父親和母親露一手了,今生乃至來世可能都沒有機會了!
今年的五一小長假,我回了趟老家,看了看當年生我養我的地方,看了看我從小長大的院子,看了看家裡以前的廚房。頗為感慨,它總能觸動心裡那根容易讓人產生悲傷情緒的那根神經,房子還是那個房子,院子還是那個院子,廚房由於年久失修,已經面目全非!
過後,我想了想,趁著這次的機會,我要為我們一家人做一次好菜,一次好飯,由於我的家從父親走後,已經常年無人居住,回到老家,我也是住在我的三爸家裡,五月三號,我和妹妹去了超市,充分的買了食材,家裡人員比較多,我從早上十點開始準備,做好飯的時候已經下午三點了,為他們準備了烏骨雞湯,回鍋肉,蒜薹炒肉,清炒土豆絲,土豆燒雞,紫菜蛋花湯,每一道菜我都洗的乾乾淨淨,用心的去做。不求做的非常好吃,只是想趁著這次機會去感謝他們,雖然這是微不足道的感謝。至少對我來說,這也是我唯一能夠做的,因為這幾年,他們為我這個殘破不堪的家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精力!特別是父親走的時候,我窮的連給父親買棺材的錢都沒有,都是二爸二媽三爸三媽姑姑姑父等人幫我料理父親的後事,我經濟條件有限,找不到可以報答他們的話語,我知道,這輩子不管怎樣,都報答不了對他們對我的情!我只能銘記於心,回家後,為他們顯示自己在外學到的手藝,讓他們嘗一嘗我這個學而不精的味道!
-
6 # Eason_-y
嘿嘿,當年突然對學做菜有興趣,做了兩道菜,一道西紅柿炒雞蛋,一道紅燒排骨,西紅柿有點失敗,排骨還行,但唯獨也就那一次,以後還是得多學學,做菜還是很有意思的
-
7 # 深漂胖妹生活日記
我從小在奶奶身邊長大,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家務活,我除了會掃地,洗衣服,做飯從來都沒做過。我一直到25歲都不曾下廚房做飯,其實我單獨在一邊的時候偶爾煮個麵條煮個火鍋,這都不叫做菜。2015年底過年回家比較早,有平時嘛,萬一很忙,沒有空。等我回家後,我媽去做了個小手術,那天我就開始做飯,媽媽一直都不相信我會做飯。我炒了個青豆,煎豆腐,燉了骨頭湯。我記得媽媽很開心,說終於吃到女兒做的飯了,還讓鄰居來嚐嚐我的手藝。
-
8 # 興海亭
我時常給家人做“雜醬”,但是至今查不到菜譜。誰教我的也忘了。原料:瘦肉、土豆、花生米、豆腐乾、胡玉美蠶豆醬、開洋或者乾貝。調料:普通的素油、蔥、姜、幹辣椒、八角、胡椒粉、澱粉、麻油。做法:1花生米淘洗乾淨,加八角和開洋及鹽,兌水若干,小火悶煮熟略爛。2肉切丁,土豆去皮切丁洗淨,豆腐乾切丁開水燙一下過冷水。3冷鍋下油,點火,肉丁加生粉攪拌後入鍋,快炒馬上盛出,在把豆腐乾過油也盛出。4鍋內加蔥姜沫幹辣椒炒香,倒入土豆丁、鹽炒熟。5以次倒入豆腐乾和煮好的花生米,加入肉丁炒。6加入蠶豆醬翻炒,加溼澱粉出鍋,撒胡椒粉拌勻,淋麻油加蓋。
於是我們東家送西家送,都誇好吃。主要是早晚就饅頭稀飯。
-
9 # 楊小旺的幸福生活
這麼多年了,說起來真的很慚愧,給家裡人做的菜真是屈指可數,對家裡人總是很無所謂,總覺得他們會一直的包容自己,對外面的人總是很忍讓,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是為人父母的人了,現在想起來也是真的可笑,慢慢的也學會照顧自己的家人,學著多花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學著做幾道小菜給家人吃了。
-
10 # 世界文化交流推廣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應是高人雅士的幸福,而對於凡人來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家常生活也是一種幸福。對我來說給家人做菜也是一種幸福。
雖然不是第一次給家人做菜,但是是第一次在媽媽生日的時候做一桌菜,當時媽媽過生日,提前兩天從蛋糕店預訂了蛋糕,6點多起床後就開始著手準備,我媳婦洗菜,摘菜,我切菜,肉是小排、土雞燉湯、牛肉、蝦、花甲。由於爸爸在外上班,家裡只剩我們三個,所以菜也每做很多,夠吃就行。
肉是從冰箱提前拿出來的,已經是解凍的,雞肉焯水,放入料酒等去腥後開始燉上,小排由於是要紅燒的,就提前在清水中把血水泡一泡。把配菜弄完後,就和媳婦騎車去超市,買點青菜和花甲,蝦。
從早上一直忙到十一點多,一道道菜終於出鍋了,把蛋糕和菜擺到桌子上,蛋糕帽讓媽媽帶著,然後我和媳婦給媽媽唱一首生日快樂歌,媳婦用自拍杆來個全家合照,但是唯獨爸爸不在家。
媽媽是一位很平常的退休教師,57年的人,經歷過苦,現在才享受安享的晚年。雖然這不是第一次做菜,但是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在媽媽生日的時候做菜,以前都是爸爸做,看著媽媽內心開心的笑容,我笑了,我知道媽媽很開心,自從退休以後在城裡面,媽媽除了每天逛公園、逛超市很少和外面人接觸,不打牌,朋友聚會也都說春節前後,有的時候她的內心是孤獨的,所以我和媳婦決定,在以後的日子裡,多關注爸爸和媽媽,帶著他們旅旅遊、爬爬山,帶著他們逛逛街,吃吃飯,帶著他們跳跳廣場舞,總之,讓他們在晚上的生活充實起來。
為家人做道菜,基本上都做過,但是在做菜的同時也多關注父母的內心,熟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要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多陪陪他們,人生在世,就這一世父母,錢賺不完,父母就就一輩子,關愛父母,是我們每個子女的責任。
我不是個矯情的人,但是我是個幸福的人,因為我知道怎麼更愛家人。
-
11 # 劉大零
做過,不止一道。我家是農村的,讀三四年級的時候,爸媽那時在外面打零工很晚才回家,所以晚飯都是我和我哥放學後輪流做的。《那時是燒柴火,一個人燒火一個人炒菜》我最記得的一道菜是我哥本來要炒青豆吃的結果鹽放多了,太鹹了怕被爸媽罵,然後就加點水兌下。水又放多了又加了點鹽,又鹹了,最後煮成了一鍋青豆湯。哈哈哈哈,真的,那時我倆才4年級吧。
現在大了輪到我們在外面打工,過年過節回家,爸媽根本就不讓你插手廚房的事。所以反而大了,幾乎都很少給爸媽做頓飯了。
-
12 # 黑白生活七彩人
我從小就開始做飯了,做的菜也很多,但是最拿手的也就那麼兩三個。雖然跟飯店的大廚相比還是有差距,但只要家人喜歡吃就好。
具體不記得是幾歲,只知道上小學的時候,第一次做飯是熱一下饅頭,不錯,我搞砸了,差點把鍋給整廢了,雖然那鍋最後還是壞了,可能跟我那次失誤操作有關係吧。
記得那天媽媽趕集走的時候囑咐我,她下午可能回來的遲,有可能到晚上了,所以她把饅頭切成片放鍋裡了,讓我下午放學回來後自己熱一下就可以吃了,我放學回來就生火燒柴,(農村灶臺的那種大鍋,用風箱)當時只顧添柴燒火了,只是一個勁的燒火啊,火燒的很大,然後幾分鐘後我發現鍋裡往出冒黑煙,這時才想起來鍋裡有饅頭,當我揭開鍋蓋的時候饅頭都焦黑焦黑的了,而且鍋都燒紅了,當時來不及細想直接一瓢水下去,那場面……那鍋可能就是從那開始後面就廢了吧。
後來慢慢長大,到現在已經成家,會做的菜也不多,拿手的也就會做個酸辣白菜,包菜炒肉,炒粉條,然後就是炒麵了吧。因為這幾樣菜做的次數多,也就有點經驗了,每當家裡吃飯準備這幾樣菜的食材的話,都是讓我掌勺的……
-
13 # 愛旅遊的阿林
我做過記憶比較深的一道菜就是三下鍋,還是從電視上學到的。記得我剛結婚不久,有一次我姥爺來我家看我們,我就到集市上買了一些菜,準備做三下鍋。三下鍋最主要的三種食材是豆腐、冬瓜和豬肉,先將豬肉炒至五六成熟,然後加入豆腐和冬瓜翻炒,最後加水燉十到分鐘二十,可以加點幹辣椒。姥爺嘗過之後誇我做得很好吃
-
14 # 小倩有胎記
基本上家常菜都做過。
我是那種比較乖的別人家的小孩,從7歲起就做一家四口的飯菜。父母飯點回家,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就已經備好了。
記得12歲的時候,家裡蓋新房,工人十來個,每天中午會在家裡吃飯,那午飯就由我來操刀了。大家都讚不絕口,滿桌十來個菜每次都吃的精光。
長大後,也就只有逢年過節會回家,媽媽會養幾隻雞,等著我們回家,像招待客人一樣變著花樣做給我們吃。幸福又心酸。
希望生活條件再好一點,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還能夠天天做飯給他們吃~
-
15 # 淺草夏
剛上小學的時候,一直是在奶奶家住,因為那裡有當時最好的小學,因為在奶奶家住,所以生活一直有人照顧,不會擔心餓肚子,直到5年級,爸爸媽媽把我接到他們身邊一起生活,由於白天爸爸媽媽要上班,中午又回不來做飯,所以媽媽早上都提前多準備一些飯菜,因為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是自己去上學,自己放學回家,那時候家家孩子都這是這樣的,也不用擔心孩子走丟或者被拐賣的,中午放學自己就回家吃早上媽媽準備好的飯菜,時間長了自己就覺得這樣太沒意思了,自己就開始嘗試著做蛋炒飯,開始不太順手,不是鹽多了就是炒糊了,自己做的飯,含著淚也要吃完,久而久之,廚藝隨著時間也進步了不少,開始嘗試做一些菜類的,木須柿子,大辣椒炒肉等等.後來晚上爸爸媽媽下班的時候我已經可以獨立完成晚飯了,那個時候我六年級, 現在已經成家立業了,我也經常給家人做飯吃
-
16 # 平頂堡老男孩兒
這個我有發言權,我家的飯菜都是我來做,我和媳婦單獨住,我倆一起做生意,每天三頓飯都是我做,媳婦收拾屋子,回到爸媽家也是我做飯。
-
17 # 萬一愛吃
哈嘍,大家好,我是萬一,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一起來和大家分享為家人做的一道菜,與其說是一道菜還不如說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小吃,那就是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的粽子。大家都知道吃粽子是我們國家端午節的一個習俗,已經延續很多年了,據歷史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了粽子的雛形。還有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粽子是為了祭奠投汨羅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汨羅的屈子祠也是咱們岳陽的一個著名景點,歡迎各位朋友來做客。
因地區的不同,包粽子的食材和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包裹的形狀也是有很大的不同,隨著人們多口味的追求,粽子的餡料已經有很多種搭配了,但是我依舊還是最喜歡吃鹹口的粽子,還記得過去每年端午節看媽媽包粽子,也會去學著包,但是學不會那樣的包法,就像蛋筒一樣的圓錐型的,這個就是媽媽牌粽子,好吃又好看。
當然愛吃的我肯定不能只會吃不會做啦,所以我就跟著影片學會另一種包法,第一次完成了包粽子,家人也吃得非常開心哦。我覺得這個粽子應該是為家人做的一個比較有意義的美食。粽子的餡料就根據自己喜歡的口味新增,我包了一些臘肉的和幾個鹹蛋黃口味,非常的香糯。
接下來我來分享一下我包粽子的過程及步驟。
食材:糯米、花生米、紅豆、鹹蛋黃、臘肉 、粽葉步驟:糯米浸泡6小時以上,紅豆和花生米浸泡30分鐘。將浸泡好的糯米、紅豆、花生米瀝乾水份之後混合在一起,放適量生抽、雞精、少許鹽、胡椒粉調味。把臘肉炒水洗乾淨,然後加八角桂皮生薑料酒把臘肉煮熟,去去腥味。所有材料準備好了之後就可以開始包粽子了。包的四角粽,應該很多人也會包,就是超市裡面買的那種常見的形狀,也是第一次包,還不是很會綁,所以可以看到粽子上綁了很多棕葉繩。
這個臘肉是外公家做的煙燻臘肉,非常的香,湖南的朋友應該能懂這種煙燻臘肉的香味,就是水煮熟直接吃也是非常的美味。鹹蛋黃是自己家醃漬的鹹鴨蛋,所以這個粽子的食材是承載了很多時間的,因此也變得更加的美味。各位朋友看看,這個粽子是不是包得還像那麼回事啊。粽葉和棕葉繩都是外公家山上自然生長的,非常的綠色。經過1個小時的煮制,臘肉和鹹蛋黃的鹹香與糯米的香味充分結合,咬一口油潤軟糯不膩,好像沒有更多的詞彙去形容它的美味了,因為每一個粽子的誕生都經歷了很長時間演變,粽葉的成熟,臘肉的熏製、鹹鴨蛋的醃漬,每一樣原材料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
當然還包含了我的用心,所以才有了這麼暖心的粽子。
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做飯的人,在家基本上是我做給家人吃,這個過程是非常享受的,一日三餐不就是家幸福的最好調味品嗎。
回覆列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應是高人雅士的幸福,而對於凡人來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家常生活也是一種幸福。對我來說給家人做菜也是一種幸福。
雖然不是第一次給家人做菜,但是是第一次在媽媽生日的時候做一桌菜,當時媽媽過生日,提前兩天從蛋糕店預訂了蛋糕,6點多起床後就開始著手準備,我媳婦洗菜,摘菜,我切菜,肉是小排、土雞燉湯、牛肉、蝦、花甲。由於爸爸在外上班,家裡只剩我們三個,所以菜也每做很多,夠吃就行。
肉是從冰箱提前拿出來的,已經是解凍的,雞肉焯水,放入料酒等去腥後開始燉上,小排由於是要紅燒的,就提前在清水中把血水泡一泡。把配菜弄完後,就和媳婦騎車去超市,買點青菜和花甲,蝦。
從早上一直忙到十一點多,一道道菜終於出鍋了,把蛋糕和菜擺到桌子上,蛋糕帽讓媽媽帶著,然後我和媳婦給媽媽唱一首生日快樂歌,媳婦用自拍杆來個全家合照,但是唯獨爸爸不在家。
媽媽是一位很平常的退休教師,57年的人,經歷過苦,現在才享受安享的晚年。雖然這不是第一次做菜,但是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在媽媽生日的時候做菜,以前都是爸爸做,看著媽媽內心開心的笑容,我笑了,我知道媽媽很開心,自從退休以後在城裡面,媽媽除了每天逛公園、逛超市很少和外面人接觸,不打牌,朋友聚會也都說春節前後,有的時候她的內心是孤獨的,所以我和媳婦決定,在以後的日子裡,多關注爸爸和媽媽,帶著他們旅旅遊、爬爬山,帶著他們逛逛街,吃吃飯,帶著他們跳跳廣場舞,總之,讓他們在晚上的生活充實起來。
為家人做道菜,基本上都做過,但是在做菜的同時也多關注父母的內心,熟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要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多陪陪他們,人生在世,就這一世父母,錢賺不完,父母就就一輩子,關愛父母,是我們每個子女的責任。
我不是個矯情的人,但是我是個幸福的人,因為我知道怎麼更愛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