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籙
-
2 # 存希齋書法
學習書法向古人學習,在歷史上早有定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趙孟頫說: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習之,便可名世。雖然這說明了書法必須要下功夫去學,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向古人學習。
為什麼書法要向古人學習呢?
那是古人將書法的法則運用到了極致,對於書法的法則而言已經沒有創新的餘地。同時古人也將書法的美表達到了極致。例如書聖王羲之,後來的學書人都在向他學習,這就是學習古人的原因。
但是學習古人有一個“取法乎上”的問題,學習古人也要選擇優秀的古帖範本。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此。例如要學習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這類大家。
學習書法也同樣有學習今人書法的說法,但是最終還是要回到學習古人的問題上,今人可起橋樑的作用。
-
3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個問題已經說過很多遍了。我覺得,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古人書法,就是因為古人的書法作品都是精華,古人留下來的書法都是我們永遠學不完,學不盡的精品。
因為,古人的書法作品距離我們的時間較為久遠,而且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間檢驗和人民的選擇,能夠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是書法史上的經典,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他的藝術成就,所以我們才要學習古人的書法。
但是,是不是我們學習書法只能一味的學習古人啊?難道今人的書法我們一點都不要去碰觸和了解嗎?
當然也不是。我認為古人的書法和今人的書法,這兩個部分我們都要有所接觸。當我們在學習古人書法的時候,實際上注重的是一個繼承的關係。
也就是說,我們把古人的書法技巧和古人書法中的思想和精髓,他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中好的地方吸收過來,繼承過來。
然後我們再看今人書法的時候,就側重於看人書法,哪些部分體現了我們當代的審美觀念,哪些部分是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要求。而哪些部分又是對於古代書法的繼承和創新,這些繼承和創新又是如何與書法的傳統技藝相聯絡起來的,我想這是我們學習今人書法作品時,需要看到的一個方面。
有些人走極端,認為今人的書法毫無可取之處,不應該學習,我認為這種說法有點過於極端了。
即便是今人的書法,有種種的弊端和種種不好的地方,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不好的地方,然後把他們這些教訓總結起來,這難道不是今人書法的另外一層意義嗎?
今人的書法,不僅要學習,而且要好好的學習,仔細的揣摩,要把古人書法和書法聯絡在一起看,我們今天,整個藝術界所面臨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我們書前輩,我們現在的哪些人又分別作出了怎樣的努力?我們應該怎麼樣面對他們的努力?然後怎樣去改進,甚至糾正曾經可能走過的彎路,怎麼樣吸取他們的經驗和教訓,這才是我們學習今人書法的意義所在。
-
4 # 那年夏天荷花滿堂
學書法,我們經常說的是應取法乎上、溯本尋源。也就是說要師法先人而不能學今人,但卻有不少初學者不把臨經典,臨古人當回事。
很多大師,即使書法成就已經很高,即使到了晚年,也在孜孜不倦得臨帖。比如大師吳昌碩,到了晚年,還在每天認真的臨帖,希望從古帖中找到創作的突破點。
大師吳昌碩就極力提倡“與古為徒”,就是說要學習原汁原味的經典,他極力主張學習書法要從源頭(古帖)學起。
比如學魏碑,就要從北朝的墓碑墓誌中去尋找,學楷書,就要從唐楷的經典碑帖學起,學行書,就要從晉代手札中期去尋找。這些都是書法源頭的東西。
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書法大師是不臨古帖的,他們都把古帖當做自己最好的老師,數十年反覆臨習,不斷吸取古帖中的營養,最才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誠然, 在當今社會,科技,文化,教育的成就都遠勝古代,但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不同書體都有其登峰造極的黃金時代,取得的藝術高度是後人無法企及與超越的,這就是我們要臨古帖的重要原因。
-
5 # 鄞粵強
臨習古人書法是學習書法必經之路。中國書法幾千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立的體系,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也形成了以真草隸篆為主的各種書體,這為現在的書法學習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材料。
學習書法當從正楷練起,最正統的傳統楷書四家當然是顏柳歐趙,基礎應該是顏柳,臨習顏柳成功了之後,就進入了書法的大門,有的書法家一生只習楷書,也會有很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們有很深的顏柳歐趙的功力,並將這些名家的書體融會貫通,產生了自己的風格,因此,沒有傳統楷書基礎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書法家的。
大多數書法家自然也善於寫楷書以外的書體,古代書法家們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資料,王羲之的行書,懷素的草書,還有魏碑,大篆小篆,都有很好的學習資料,前人總結了很好的書法理論,各種用筆用墨的方法,都是後來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對這些大師作品的臨習,可以提高書者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一個好的書法家,不但能寫一手好字,還應該是一個文化修養很高的人,可能還是國畫家,詩人,文學家,藝術理論家,這其實都是他們飽讀詩書,大量臨習古人作品的結果。
當代其實也有很多書法家出版了自己的字帖,比如現在很火的田楷,字其實也很漂亮,也適合初學者學習,但是好像缺乏一點韻味,這與古代的字帖真的不能相提並論,其實很多練過田楷的人回頭還得研習古帖,否則很難有所提高。古代書法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講明白的,只有真正進入了書法藝術的世界裡才能感受到。
-
6 # 晉風
學書法為什麼必須臨古人,其實這個議題太老不新了。自從中國書法有了理論文章以後,先賢先哲們不僅告誡後人臨帖的重要性,而且身體力行,用自己的最大精力踐行著這個學書法的不二法門。
但現在確有一些學書者發出了異議的聲音,”不學古人學今人也行“,”今人的書法更有時代性“等等不一而足。面對這些聲音我覺得還真有必要論一論為什麼學書法必須要臨古人這個議題。下面,我就結合學書經年的感受給大家說一說為什麼?
臨帖,就象學走路小孩要有大人抉持。初學書的你就是小孩,那麼古帖,就是扶持和指導你上路的大人。只有大人扶持引導,你才能避開障礙、陷坑,危險物,走上一條平坦省力沒麻煩的正道。
臨帖,學書必經之路。正如啟功大師所說,學習書法如同學習音樂,開始總要練一些高明的曲子,練得熟練了,自已就會有新的體會,新的創造,臨帖也是如此,你透過不斷臨帖掌握了書法書寫技巧,才能下筆有由,寫出來具有古代經典法帖的法度和神韻,從而超越技術層面,而進入文化精神的境界。
古人帖,不僅要堅持不懈地臨,還要臨到極致。為什麼?因為有一大部分人,開始跟著古帖走,走了一段後,認為自己能行了,便信筆由體,自曰創新,最終自毀前程,胡塗亂抹,久而久之變成了江湖體,還有什麼野林體,天師體,鬼符體等,在社會上招搖撞騙了一陣子,但終究被大家識破,現在被當作批判取笑鞭答的物件,著實讓人不勝唏噓。
總之 ,學書法只有從臨帖開始,從古今優秀的範本入手,學書者才能從傳統中得到正確的用筆和結體,得到前人的筆意,經過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才能在學書之路上越走越遠,最終使我們真正領悟到其中的道理和奧妙,步入書法藝術的大雅之堂。
-
7 # 翰墨書道
向古人學習經典的書法技法和美觀的字形。古代流傳下來的書法法帖,都是經過大浪淘沙或千錘百煉、歷史的淘洗,才留存至今的。都是我們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的菁華,並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歷史和書法藝術內涵。
再者就是我們自己在沒有經過嚴格的書法技法學習與鍛鍊之前的書寫,多是不規範的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留下的粗淺印象進行的書寫活動,所以書寫質量不高,寫出的作品不規範,缺少傳統理論和大眾化的審美意識的約束,是難以得到社會認可的書寫。總體上說就是缺少書法的藝術性。
只有透過大量的臨摹古代的經典書法,透過臨摹學習,掌握古代經典書法的技法和精髓,然後在此基礎上創新自家的書法風格。才能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需要的書法藝術作品。作為一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活動才有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
在者就是,透過廣泛的對書法的臨摹學習,有利於深入學習和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繼承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還有就是規範漢字的書寫,使得漢字能夠更廣泛的流通,如果不透過臨摹去繼承,而完全脫離漢字本身的字形和統一的點畫結構模式,書法將不是書法,書寫的字也將變得不可識別,就失去文字的本來意義。
-
8 # 西域刀客東方
很多人問東方老師學書法為什麼要不斷的臨帖,其實臨帖是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汲取營養慢慢消化的過程。
學書法臨帖和學琴彈譜一樣,如果沒有認真的去學習古典音樂,你就是再勤奮努力也終將一事無成。
學書法至於臨哪本帖,學什麼人的字帖,完全是按照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理解能力決定,一般情況下,東方老師都建議先從實用出發,就是說先把字寫好。
其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書法欣賞水平和書法理解能力,這樣的書法基本功才是根基。
再次對書法要有敬畏之心,越學越難,越學越能感受到壓力,因為書法的重心在於自己的內心深處。
學書法力戒浮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堅持下去才是成功的開始!
總之,學書法臨帖是一生的需要,活到老學到老,不要以為會寫字就能搞懂書法。
-
9 # 書法俱樂部
我是汶水才子,書法愛好者。
寫書法為什麼臨古?原因如下:
一是你要了解書法的歷史發展軌跡和歷程,導致書法的嚴謹度。自漢字的誕生也決定了書法的誕生。幾千年的發展,導致漢字的不斷演變,也培植了書法的不斷昇華。鑄就書法法度完善,各書體百花爭豔。俗話說取法乎上,就是要求你按照古人的路子,研習書法。否則你不會有豐富的閱歷和天賦,自創書法。二是你要明白為什麼練書法?練書法的目的是什麼?你要怎樣練書法?估計有人說,我不練古人的,我照樣寫好規規矩矩漢字的。那隻能說你寫好了正規的規範的漢字。書法是什麼?不僅僅是寫好漢字,還有藝術的形式表達。書法不是你寫好正規漢字而這麼簡單的,漢字自象形甲骨文,再到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等等,書體太多了,每種書體都有一定法度的書法形式,不僅僅包括現在的簡化漢字的。真正的書法要涉獵諸體,從其筆畫和結體及章法中提現書寫者的藝術功底和感情,展現出來的給人一種美美的享受。三是按照當今的書寫工具而言,我們現在都用鋼筆、中性筆寫字,實用的字型大都行楷字,當然你沒練過古人的字僅能說你寫的自己的書體,也只能表現出來的自己的字型。估計很難找到書法美的痕跡,只會表現出來自創醜書現象。四是歷史發展史也是書法發展史,每個朝代都有書法傑出的代表,楷書就有歐顏柳趙四家,行書王羲之、王獻之、米芾、蘇軾等等。只要你真的研習過書法、真正的學習書法、真正的提高自己書法記憶,你絕不會脫離古人的遺風、脫離不了古人的足跡,慢慢跟隨他們去找書法的故事。今人寫的好的書法的人大有人在,沒有不是從古風研習過來的,沒人會說拋開一切古人的,我自創品牌的,否則你只是書法騙子,亂寫亂畫一通,絕不會成大器的。
-
10 # 千年蘭亭
古人法帖是經過千百年大浪淘沙留下的書法經典,是古人書法的結晶,學習書法必須要臨摹古人法帖。
任何知識的學習,必須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學習,不可能自己從零開始摸索。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重要方法。臨摹的目的是透過經典法帖,學習古人寫字的方法,並運用到我們要寫的內容中去。
數千年來,歷朝歷代的人們都是透過臨摹來學習書法,讓書法傳承下來,這也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學習方法。
-
11 # 老路書法
我說說,如果書法不臨摹古人的碑帖,將是什麼後果。
這是純自然的書寫,每一箇中國的孩子,從拿起筆的那一天起,就會書寫這樣的文字了。
寫的很認真,很工整的樣子,可是就是沒有法度,你知道的。
不懂得字的結體,這就是不臨摹古人碑帖的後果。中國5000年的文化在哪裡?我們大家都不去臨摹古人的碑帖,中國的書法將會消亡。
這幅書法作品你是不是覺得賞心悅目,龍飛鳳舞?這才是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
臨帖與不臨帖的差距就這麼大。
-
12 # 張正存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所以學書法必須向古人學習,臨摹古人的經典法帖,留其精華,除去糟迫,才能達到書法的精髓。
書法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為後人創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財富,古人的精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後人無法超越的界限,也是我們必須向古人學習的原因。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你只有不斷地臨帖,掌握古人的用筆技巧,間架結構,才能寫出具有古代經典的法帖和神韻,才能超越藝術,從而進入更高的文化精神境界。
學書法好比小孩剛學走路,需要大人扶持,學會正確的邁步姿勢,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走下去。那麼臨帖也是這樣,如王羲之在《筆勢論》中說:“一遍正其手腳,二遍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撥、使不生澀。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臨之,惟取滑健為能,不得記其遍數。”臨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所臨的字從點畫、結構、章法等方面揣摩其特點,做到“胸有成竹”,只有掌握古人的用筆技巧及字的神韻,才能運用自如,古人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傳,所以臨帖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持之以恆,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所以我們學習書法要向古人學習,師法古人,取法乎上。選好一帖認真臨摹,一遍不像再臨,反反覆覆多次練習,做到作品中的每一個字,都與原碑帖相似,直到滿意為止。切勿半途而廢,獨自創新,結果什麼都沒有學好。學書法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持之以恆,才能達到目的。
-
13 # 使用者坦然面對
♦️書法臨帖,如同孩童入校學習♦️
♦️從基礎學習到成才成名家,其中,不乏有各自的學習終點,書法也是如此♦️
♦️博古通今,以達上乘♦️
-
14 # 狂喜淡墨a
寫字臨古帖,屬於基本常識,寫字繞不開學習技法,技法從前人成熟的筆法學來。
或許,有人說學習今人書法,更能上手快。但是,今人的書法屬於支流,古人書屬於主流。學書要追尋源頭,才能更加體驗感受書法的來龍去脈。
對於專業書法人,為了追求藝術的真髓,必須瞭解書法演變過程,才能夠有深厚的書法基礎。對於書法一般愛好者,另當別論,只要有興趣愛好,喜歡選擇古人書法或今人書法都可以。但是若提高自己的的藝術水準,依然還是學習經典,即古人書墨景觀。
縱觀古今學書者,都有臨前人書法的經歷。籍以提高筆法技巧,增加筆畫線條的厚度。紮實的基本功,就是刻苦鑽研臨摹古人經典。
說一千道一萬,學古知今,古書法,經驗也,也是通往書美的天梯。
-
15 # 許生佛山
臨古,有一千個理由,但我只有一個。首先筆法是"術"的範疇,臨古臨今臨人臨己無所謂,熟透成匠,這是基礎,但其成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法"。我臨古的真實意義不在其術,在於道。道者神也,這個神不是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神彩,而是一種夢迴故古的感知,一種穿越千年之情懷,臨晉,肌膚神魂流連於晉;臨唐,眼界耳噪瑩繞於唐。離開了道,離開情懷,所有可以用幾何排列達成的現代美學文字,都不是我認為的書法,其表現力是淺薄和蒼白的,是一種沒有生命的黑白堆積,神彩也出不來。古帖,不是簡簡單單的文字藝術,它是一條通向古代人文高維度的時空隧道,隨之而修,感知古人的生活氣息,度千年之滄茫,泥牆內、青燈旁、雞犬聲、風馬嘯……心懷敬畏與古人對面而坐,要有和鬼神對話的勇氣,運筆走墨間自然有風雨、有星月、有河山,這樣的書法才有活力、有古意、有內函。在選帖上,真跡乃上帖、原拓為中帖、復拓次之、印刷品又次之,有何玄妙?大家細細品。常言道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亦此理,依我看神不備形不可能俱,有生命的字是用神韻去驅動,不是用技術去驅動。當然臨古帖,我們應用心去學習其筆、墨、章法,但這並非是臨帖的深層意義。有價值的帖子來源於生活,來源於滄桑朝野,筆墨中有血淚有歡笑,有鴻喜也有悲涼。並非在學院、工作室產生,縱觀歷吏即使狀元書帖價又幾何?臨帖,臨古臨人,在基本用筆技巧撐握之後就要用生命用命運去臨,否則儘管你能夠做到百步穿楊,究竟一術而已。
-
16 # 易理書趣
中華書法源遠流長,古代書家創造了不同的字型,豐富多彩,各顯特色,如一個字有多種不同的寫法,為我們後人提供了大量的臨摹範本。因此學習書法,臨摹古人,從古人字帖中吸收不同技法,如構字方法,用筆方法,便能更快地提高書法水平。
-
17 # 白雲藍天綠草地
不論世界上從古至今的各種文化現象,都是約定俗成的合理傳承,形成固定的公共識知形式。談到書法臨古就是對前人智慧勞動成果的傳延,也是華人對傳統文字書寫藝術的充分肯定。古代人用毛筆書寫文書,幾乎是最重要的方法,因而全民參與每日書寫自然就會熟能生巧,從書寫速度及文字審美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供後人參考學習,讓後來者在短期內把字寫好,所以臨古帖就顯得很重要,這是先人們的貢獻,也是後人的福分,寫好中國字,做好華人
-
18 # 吉峰的文藝視界
鍾繇楷書《宣示表》
清.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臨之前要擇帖,擇帖如擇友,不得不慎。清.梁巘在《學書論》中說:“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採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闢門經”。這些都說明臨摹對學習結構非常重要。
王羲之楷書《黃庭經》
臨是對著字帖來寫,臨有對臨、背臨(背臨也就是默寫);摹是用較為透明的紙蒙在字帖上,將字帖上的字的輪廓鉤勒下來,然後寫在輪廓內。還有就是“單鉤”,將字的“骨架”鉤勒出來,然後用筆在上面書寫;再有就是描紅。為了能準確地把握帖的形態,一般是先摹後臨。雙鉤摹寫,是要將一個字的輪廓鉤勒下來。
臨寫:從雙鉤到臨摹,其間有過“單鉤”的過程,雙鉤時用的功夫足,單鉤的練習也就容易多了。這都 是為了節制其手,切忌先入為主。
歐陽詢楷書《皇甫君碑》
臨寫有對臨、背臨。背臨如背書,講究的是熟。如果不熟,寫一筆看一筆,筆斷意也斷,也就學不到“筆意(筆情墨趣)”。若是雙鉤的功夫深,對臨就能駕輕就熟,就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背臨自然也就能一氣呵成。
摹寫是學結構,臨寫是學用筆(筆意)。兩者要兼而有之,所以要摹臨結合,不可偏執。臨和摹要並重,如果是隻臨不摹,容易失去古人的結構位置;如果是隻摹不臨,就又不能學到古人的筆意。
虞世南楷書《陝本虞永興孔子廟堂碑》
臨摹學習,要一絲不苟,追求的是逼真,形不全,意不周,神不足。臨摹貴在形神兼備。古人對此鍥而不捨,朝夕用功,就是要由形入神而造妙境。臨摹學習,一遍是一遍的感受;腕力在這一遍一遍的臨摹中增強;技法在一遍一遍的臨摹中嫻熟;我與帖之間的距離在一遍一遍的臨摹中縮小;興趣在一遍一遍的臨摹中得到激發;耐力、毅力和信心在一遍一遍的臨摹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鍛鍊……。由此可見,積學自然有功。依“法”而行,再難也易。
褚遂良楷書《倪寬贊》
書法貴在能與造化相通,能盡萬物之變。而能有如此境界,則又需如王澍所說:“非窮極古今,一步步腳踏實地、積習久之,至於縱橫變化無所不適,必不能地負海涵,獨槓百斛。故知千里者,跬步之積,萬仞者,尺寸之移”。而要在書法上能致千里,遊萬仞者,又必須從楷書學起。正如蘇東坡所說“書法備於正書,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草如趨,未有未能立而能走而能趨者也”。所以說,學習書法還應以楷書為門徑,從中規入矩開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自能功到極處而登堂入室。
-
19 # 子衿楷書
為什麼寫書法要臨摹古人?
因為學習書法的道路上沒有捷徑,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而古人學書法也是從他們的古人開始臨帖。
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引用到書法上,意思是說學習書法要向高水平的經典學習,取法古人先賢的經典作品。而古人的書法經過歷史的沉澱和時間的考驗,留下來的基本都是精華,是值得師法的。
古代著名的書法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比如:晉朝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王獻之的《中秋帖》筆勢縱逸豪放,一筆而成,被大清乾隆帝稱道為“三稀”墨寶之一;唐朝顏真卿的代表作《多寶塔碑》字型工整細緻,結構規範嚴密,為後人初學書法的極佳範本;又如唐朝的歐陽詢,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等書法於平正中見險絕,號為“歐體”;元朝的趙孟頫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代表作《膽巴碑》《前後赤壁賦》等,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膽巴碑》
書法是一門高深的藝術,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歷朝歷代還湧現了太多的書法大家,如柳公權、虞世南、米芾、文徵明、黃庭堅、智永、懷素等等,都留下了不少的經典法帖,這些古代書法家,我們隨便挑一個今人書法家的代表作品,都無法與之相比較。就如當代著名書法家田蘊章老師曾說:“他本人就是再寫上100年歐體,可能也趕不上唐朝的歐陽詢。
所以你只有不斷地臨帖,掌握古人的用筆技巧,間架結構,才能寫出具有古代經典的法帖和神韻,以後創作作品才能運用自如。臨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持之以恆,一遍不行,就臨十遍,十遍不行,就臨百遍,百遍不行,就臨千遍,只有這樣堅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
20 # 墨幹古
學書臨古貼,是因為古貼中的書法與尺度,是根基。孩子走路,不能站立,怎麼能走或跑。所以,我們學書法,要從臨帖開始,這沒什麼不對,也少走灣路。若有人教,就學的快些。
回覆列表
首先,咱們要理清一個概念。
那就是什麼是“臨帖”。
臨帖,特指中國書法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以臨摹前人好的書法作品和字帖,學習書法家的精華。甚至可以說,臨帖是中國書法的入門也不為過。它學習書法打好基礎的好方法。臨的次數越多、臨的範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這裡我們知道了,臨帖是很有必要的。
其實臨帖就是照著範本字帖寫。又因為範本往往是古人的碑帖,所以也叫“臨古”。臨帖也常被稱作“臨摹”。
而因為我們的的字型就是繼承了古人的。那麼學習宗師的字,肯定是事半功倍。
當然,如果現代有能超越前人的書法大家。
你臨帖又何妨?
順便推薦下臨帖:
楷書類: 北魏:《北魏元懷墓誌》、《爨龍顏碑》、《爨寶子碑》、《魏張猛龍碑》、《北魏鄭文公碑》、《魏崔敬邕墓誌》
隸書類:《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石門頌》《曹全碑》《史晨碑》行書類: 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顏真卿《祭侄稿》草書類:王羲之《十七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