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鬱香墨

    慈禧,咸豐帝妃,掌於同治,光緒年。一身酷好京劇,把京劇視為快餐之物。據民國初期有關資料顯示,國家除了掌控大權,京劇也許就是慈禧的第二生命。於是,號召全國包括民間,人人都來學唱京劇,曾一度掀起了上下人人唱京劇的高潮。從這時開始,京劇也就成了國粹。

  • 2 # 子屠龍

    除了流行感冒,最能引領流行的是誰?簡單的說就是上層人物,大家可不關心下里巴人的穿著或愛好,人們關心的是“人上人”的動作,與他們一致就有了上位的“存在感”。

    上圖《同光十三絕》(同治、光緒年間出現的程長庚、譚鑫培等13位著名京劇代表人物),京劇大佬的群像,這是京劇歷史上的最輝煌時刻,後世再無可能。

    大家都清楚,同治、光緒兩帝時期,慈禧太后才是真正把握權柄的最高統治者。她對京劇的喜愛,對推動國粹京劇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貢獻有多大,真的非常大!

    光慈禧個人對京劇的痴迷和支援就已經大大提高京劇的社會影響力,再加上權力下的“蝴蝶效應”,她對京劇的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京劇的興盛,離不開“徽漢合流”的藝術融合,也離不開著名京劇人物的藝術開拓。

    早在乾隆年間,南方的徽班進入京城發展,成為京城梨園的主力軍。後來,湖北人將漢調帶到京城,他們並未單獨挑班演出,而是寄生在徽班之中。這樣以來,兩種藝術逐漸交融,形成“徽漢合流”的藝術形式。

    京劇的奠基性人物就是“同光十三絕”。這13位京劇大佬,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崑腔衍變為京劇的13位奠基人,全部都是技藝精湛的表演藝術家。

    慈禧作為一個骨灰級的京劇迷,用自己的喜好極大影響京劇的發展。

    1、刺激京劇的藝術表現。慈禧的愛好,已經不是單單個人的行為,而是能夠影響到社會的流行。比如京劇最早是唱演脫節,慈禧看王瑤卿飾演的旦角打破常規,把人物表演與唱腔結合起來,大為欣賞。正因為慈禧的讚賞,被行內不認可的唱演結合,一下子就成為京劇界的共識。

    2、刺激京劇的藝術精緻。京劇是一個講究精緻的藝術,這跟慈禧也有關係。慈禧看戲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對身段、唱功、場面都有要求,當然她對演員的賞賜也是不惜銀兩。她的理想化的苛求與皇家權威的結合,所以早年的京劇在那方面都要盡顯精緻。

    3、刺激京劇的全民化。慈禧親自參與將昆弋戲的《昭代蕭韻》改編為京劇,宮廷花費2年時間,共編指令碼105出,極大提高了京劇的社會地位,奠定京劇的中國第一戲的基礎,把原先推崇昆弋戲、壓制亂彈(京劇屬於亂彈之一)的社會氛圍給變了。

  • 3 # 純鈞LHGR

    有人說,慈禧是京劇成為國粹的第一大功臣。可我認為,並非那樣。

    不可否認,慈禧懂戲,扮相、唱腔、動作、舞臺佈局等等,她都可謂行家裡手。她身居高位,引領全國喜愛京劇的風潮,優待藝人,刺激藝人的積極性,這些確實是存在的,也確實等於在另一個角度推動了京劇的普及與發展。

    但是,慈禧的行為,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

    首先,慈禧所處的時間,按她的生辰死忌來說,她從1835年活到1908年,再刨除她之前年輕時期和爭位時期,她接觸並且喜愛上京劇的時候,京劇已經成型了。

    京劇跟其他劇種,最主要的差別就是板式、唱腔。慈禧接觸京劇的時候,這些東西已經有了,是現成的。而且,慈禧接觸京劇以後,這些東西基本上沒有更多的改動。

    由於她的特殊身份,她的好惡其實限制了京劇的發展潛力。她不喜歡的,一概清除,這使得只有她喜歡的那一部分被保留下來,抬舉得高高的,她不喜歡的那部分,不僅受到壓制,甚至遭遇了提前泯滅。

    清朝很喜歡搞文字獄,任何一點“有逆天心”的做法,不論是扮相、臺詞、服裝、道具,等等的一切一切,只要慈禧個人不喜歡,就會被廢除,當然,演員也要跟著遭殃。

    換句話說,只因為慈禧一個人的心思,有多少好的劇目失傳,又有多少好演員受了冤屈,甚至使得那個流派斷了傳承?

    從這個角度講,慈禧是京劇的罪人,而且可能是京劇歷史上最大的罪人,這麼說並不為過吧。

    再者,慈禧在1908年就死了。而京劇的各個流派百花齊放,正是在她死後。包括很多現在膾炙人口的劇目,都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比如馬連良先生創作的“借東風”等。尤其一些徹底形成風格的表演方式,比如當初只有正淨,其他的淨角,包括某些唱腔,都是在那以後才發展出的。

    從這個角度說,慈禧一點功勞也沒有啊。

    慈禧在京劇的傳播普及中,確實起到了推手的作用,但她並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主導力量。

    確切點說,不是她推廣了京劇,而是京劇影響了她。難道說在慈禧接觸京劇以前,京劇沒有地位嗎?要是這樣說,那肯定是無稽之談。

    這個娛樂方式也不是她決定的,而是民間力量、是百姓決定的。當時沒有更多的娛樂方式,京劇的普及和興盛,是整個人文環境水漲船高的結果,這個功勞,慈禧不配。

    綜上,慈禧頂多算個狂熱粉,但她又不能代表全部擁躉。就算其身份特殊,但是一個狂熱粉對一個行業來講,作用並不大。也就是說,慈禧的貢獻其實就那麼一點而已,說不定還沒她的負面影響更大。

    記得佛經裡有一段:“僧問洞山,此佛如何?洞山雲:麻三斤。”

  • 4 # 文人草堂

    古時候,任何藝術形式的發展,都離不開宮廷文化的促進,從最早的《詩經》開始,就是這樣的一個形態。都知道,詩經,就是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

    最初,就是當時的朝堂樂府,下到民間,收集歌謠,小調,然後再經過宮廷樂手的重新改編,演繹,然後再給君王貴族進行表演,最終形成了最早的,能夠流傳於世的藝術形式——詩詞歌賦。

    而隨著農耕文化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開始從田間地頭,草原荒漠,傳到宮廷內府,於是各式各樣的下里巴人式的戲劇形式,開始登上大雅之堂,成為高山流水。

    關於京劇的起源,我想大部分小夥伴應該都有所瞭解,用一個名詞來講,就是“徽班進京”。

    清乾隆年間,為了給皇帝祝壽,加上外國使節來朝覲見,因此朝廷召令全國各地的戲班,進京給乾隆爺祝壽,同時也能向外國人顯示,大清帝國的繁榮昌盛。

    當然,你也不能總給皇帝唱啊!平常也開班售票,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京劇戲班。

    都知道,咱們這位老佛爺,那是非常非常喜歡聽戲,喜歡到什麼程度?她讓太監宮女,都得學著唱戲,還不準不學,不準不會,不會的話,小心腦袋丟了。然後,在宮廷裡面沒事兒就搭起戲臺,弄上一段。

    那時節,國內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今天英法聯軍,明天俄國毛子,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所以,要說慈禧對京劇的發展,做了什麼貢獻,筆者覺得,好的方面不是沒有,但是,絕對不大。而對於保護、昇華國粹藝術層次的作用,更加微乎其微。

  • 5 # 寧靜致遠186136159

    因我當年曾在京劇團幹過,對這個話題多少知道一些。

    從徽班進京慢慢孕育誕生京劇,歷代皇宮貴族,宦官達人均以欣賞京劇為時髦。其中,慈禧堪稱超級戲迷。與別人只是看戲不同,因她懂戲懂音樂,甚至還多次參與劇本和唱腔創作。她對京劇的重視和喜愛,達到痴迷程度,在她74歲重病彌留之際,仍躺在病床聽戲,可以說她是帶著對京劇的無比眷戀離開人世的。

    很簡單的道理,老佛爺嗜戲如命,下面人自然會投其所好。京劇在全國很多地方十分盛行,從藝人員多起來,演藝水平演出質量越來越高。由於慈禧執政時期正是京劇初創階段,慈禧對京劇推廣進步的力度如此之大,使得京劇基礎牢固,直至成為國劇!

  • 6 # 下午歷史茶

    《菊部叢譚》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她讓人改編劇本,改完了交她親自審閱,她又有做刪改。在她的親自主持之下,將宮廷大戲《昭代簫韶》翻改成京劇劇本,原劇24出,翻改為105出,後因義和團運動而中止。據老太監說,亂彈《闡道除邪》中剝皮鬼唱的反調,這得唱半個多小時的唱詞,就是慈禧編的。

    受慈禧影響,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也是戲迷。同治皇帝會唱武生,只是嗓子一般。有一次演《黃鶴樓》,就是劉備到東吳被招親的一齣戲。同治皇帝扮演趙子龍,太監高四扮演劉備。趙雲上場,向劉備打躬行禮,口稱:“參見主公。”扮演劉備的高四連忙起身說:“奴才不敢!”同治說:“你這是唱的什麼戲?不許這樣,重來!”於是,慈禧樂了。

    光緒皇帝會打場面,尤其愛打《金山寺》。這是《白蛇傳》裡的一折,白蛇、青蛇為把許仙從老和尚法海手裡奪回來,率領蝦兵蟹將水漫金山寺,場面非常熱鬧,伴奏主要靠打擊樂器。戊戌政變之後,他被囚於瀛臺,有時叫太監找來鑔鈸之類敲打一陣,以宣洩心中的不快。

    電影《李連英》裡有這樣的場面:在西逃的路上,李連英趕著馬車,一高興,唱起了京劇。坐在馬車上的光緒皇帝,還給他叫了聲“好”。據李連英的後人講,李連英確實會唱戲,擅長演孫悟空。他曾在《說岳》這齣戲中,演雙槍陸文龍在朱仙鎮與四個以雙錘為兵器的宋軍小將激戰,李連英在其中飾演陸文龍。慈禧誇獎他“堪與名小生王楞仙比肩”。

    慈禧確實很懂戲。名伶王瑤卿曾經說過:“西太后聽戲很精,有時挑眼都挑得服人。”就是說,她挑演員的毛病挑得很準,讓演員心服口服。

    演員進宮是一種榮耀,也能得到豐厚的賞賜。有一年譚鑫培進宮給慈禧太后唱戲賀壽,慈禧點了一出《戰太平》。慈禧聽戲有個習慣:一邊聽,一邊看著劇本對詞。譚鑫培的唱段裡有句詞是“大將難免陣上亡”。因為是慈禧太后的生日,“死”、“亡”之類的詞不吉利,譚鑫培靈機一動,臨時將原詞改做“大將臨陣也風光”。慈禧太后大悅,賞銀五百兩,並封之為“御戲子”。

    老伶工孫菊仙在宮中當差十六年之久,由於善於詞令,能插科打諢令慈禧開心,所以常受封賞。能得到“老佛爺”的封賞,標誌著伶人藝術水平到達了一種高度,由此,在外面登臺演戲和給大宅門唱堂會,出場費也就水漲船高了。以此為動力,京劇藝人對藝術的追求不斷精益求精。所以說,慈禧對京劇的喜好,刺激了京劇的繁榮。

    慈禧確實算得上是京劇的“專家”,她活了74年,執掌朝政47年。由於她的喜愛,從客觀上確實推動了京劇藝術的發展。她親手栽培扶植起來的京劇,成為留給後人的一件國粹。

  • 7 # 風談天下

    單純從京劇藝術發展的角度來講,慈禧堪稱居功至偉!正是她的個人愛好,讓京劇從一個地方性戲種,最終上升為國劇地位!

    在慈禧執政之前,皇宮中有專門的戲子編制,由太監來擔任,外面的戲班子是不允許進入皇宮演戲的。

    但慈禧執政後,她打破祖訓,把外面的戲班子請進了皇宮,慈禧對京劇的狂熱由此可見一斑。

    戲子能進皇宮——僅此一點,就足以對京劇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今天看晚清民國曆史,就難免會驚詫於當時京劇名角的社會地位之高——不止是鉅額的財富,更有很高的社會認同感。

    對於京劇,我是個完全的門外漢,欣賞不了。

    但我總覺得:如果一個國家把自己的文化寄託在“咿咿呀呀”、裝腔作勢的演戲上,終究不是件什麼好事。更不要拿什麼“外國人來中國,必看京戲”來說事了。外地人到紐西蘭旅行,也都喜歡看土著毛利人跳舞的。

    京劇戲子能達到這種高度,全賴慈禧一人之力。《清朝秘史》曾載:慈禧召譚鑫培入宮唱戲,譚卻遲遲不至。戶部尚書、肅親王善耆趕緊親自前往譚府請他。譚鑫培卻說:“現在太后明詔禁菸,我不吸鴉片唱不了戲。”善耆回奏太后,慈禧不僅不生氣,反而笑道:“多大點事啊,叫他入宮隨便吸,只要戲唱得好,我還派兩個太監替他裝煙呢!”

    僅此一例,便可見慈禧對京劇戲子有多寵慣。

    而在集權帝之下,這種寵慣有多少能量,恐怕是難衡量的。

    更需要指出的是:慈禧不僅是個京劇鐵粉,據晚清宮女太監們的回憶錄所載,慈禧自身的京劇藝術修養也極高。

    如此一來,晚清所有追逐京劇藝術夢想的戲子們,就必須下真功夫、練真本領,唯有如此,才能博太后一笑,取億萬錢財,得一世功名。

    正所謂: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太后愛京劇,舉國羨戲子。

  • 8 # 王麗珍

    京劇的誕生,得益於乾隆皇帝的一個生日派對。京劇的發展,得益於慈禧太后是一個超級京劇粉絲。京劇的鼎盛,得益於報刊媒體的推波助瀾。

    首先說說京劇的誕生。乾隆五十五年,即公曆1790年,皇帝弘曆80了,這個年齡在當時,那可是高高壽啊!自然要大慶特慶,而乾隆六下江南聽過的小曲,看過的小戲,是不是要回憶一下啊(戲說)?於是,有了四大徽班進京。而後,才有了西皮二黃,有了早期的京劇。

    再說說京劇的發展。咸豐年間,就有過進宮演出京劇的記載。在咸豐帝駕崩,慈禧掌權後,也許是為了懷念老公,也許是排解寂寞,也許就是純粹的愛好,總之,慈禧對京劇的喜愛,到了街談巷議、緋聞滿天的地步。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你想啊,太后老佛爺都喜歡了,那得是多麼應該欣賞的藝術啊(那時可能叫玩意)!於是乎看戲聽戲之風,很快從王公大臣漫延至市井小民,進而販夫走卒都能哼唱兩句。有了群眾基礎,又反過來推動了京劇的發展。這一時期,京劇名角名家不斷湧現,能進宮供奉,是名角們為之奮鬥的目標。

    進宮唱戲,那可是名利雙收。慈禧在這方面很捨得花錢,據記載,慈禧看譚鑫培的《戰太平》,因一句臺詞改的好,就賞銀500兩。檔案可查,慈禧逃難回宮之後,一年內看戲僅賞銀就有3300兩(這個敗家娘們),另外,對入宮供奉的伶人還要付月錢,供米糧,添衣物玩意等等。真金白銀的砸出去,帶來的直接成果就是:促進了當紅伶人對自己技藝的提升,這是晚清動亂年代京劇還能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來說,慈禧太后對京劇的發展還是起到了推動作用,功不可沒啊!

    最後說說京劇的鼎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報刊的發行擴大,各種資訊能廣泛傳播開來,為京劇的宣傳提供了良好的載體。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了京劇旦角名伶評選活動,“四大名旦”橫空出世,成為創派立宗的大師,開創了京劇舞臺上旦角為主的格局,其影響延續至今。個人淺見,敬待指正。

  • 9 # 不止看戲

    慈禧對京劇的影響,到而今還在發生著作用。 2013年,一部清代宮廷連臺本戲《昭代簫韶》在長安大戲院“復原演出”。之所以說“復原”原因就在於它並不是一出新戲,而是清代光緒年間,慈禧命人將宮廷大戲《昭代簫韶》改編成的京劇。 慈禧愛看戲,現在北京和平門地鐵後面的正乙祠戲樓,就是當年慈禧看戲的地方之一。慈禧不但愛看戲,還“由票友轉專業”,操持起京劇的創作、改編、傳播。慈禧看戲,不是看熱鬧而是看門道,能“挑理都挑的讓人服氣”。我們經常說的唱做並重就是在慈禧“挑理”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她覺得抱著肚子傻唱和傻武都是不好的,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後來王瑤卿突破傳統把表演和唱腔結合,很多人不接受,但是慈禧的一句“大王演的好”幫王瑤卿站穩了腳跟,行裡演員紛紛效仿,促進了京劇表演的成熟。 而在我看來,慈禧對京劇發展最大的貢獻在於“京劇的推廣和傳播”。京劇是“徽漢合流”的產物,起初勢頭不如梆子。但是專制時代,慈禧一個人的作用卻能帶動真個京劇的發展,正是由於她的過度痴迷、大力推廣才帶動了京劇從業人員的積極進取,使得全國各地爭演京劇,如此回望,慈禧其實為京劇成為國粹做了一把好的助力。

  • 10 # 魏青衣

    雖然一直不喜歡慈禧這個後宮獨裁者,但是不得不說,她對於京劇的發展確實是做了不小的貢獻。她本人是非常喜歡京劇的,據說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聽京劇。

    在經過花雅之爭,京劇徹底勝出後,就成為了當時清王朝的皇家戲曲,也就是官方扶持的劇種。時值咸豐年間,咸豐皇帝也是個戲迷,據說還善司鼓,慈禧作為他的妃子,也逐漸的愛上了京劇。

    當時由於皇室的貴人喜歡聽京劇,為滿足皇室的看戲需求,很多太監們開始學習京劇,然後為其演出。但是太監們的質量很難滿足皇室的需求。於是一些名伶們還是進宮演出,也兼任太監們的老師。

    當時比較著名的伶人,後來在同治、光緒年間號稱同光十三絕,下面是一張晚清畫師沈蓉圃繪製於光緒年間的畫像,畫的就是同光十三絕,分別是郝蘭田、張勝奎、劉趕三、餘紫雲、程長庚、徐小香、時小福、楊鳴玉、盧勝奎、朱蓮芬、譚鑫培、楊月樓。

    在同治、光緒年間,皇宮裡成立了一個叫“普天同慶”的科班,專門挑選年幼的太監學習京劇,與普通科班不同的是,它是直接歸於慈禧太后管轄的。只要某個太監京劇唱的好,就會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

    當時有個太監叫張蘭德,因為京劇表演的好,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提拔,升至總管太監。各王公貴族,朝廷大臣晉見隆裕太后,必須得到他的首肯,權傾朝野。他就是當時有名的太監“小德張”。

    正是由於慈禧太后對於京劇的喜愛,京劇的地位才得已迅速提升,成為清朝接待外賓的必點曲目。而那些曾經進過宮為慈禧演出的名角兒,登場費也會水漲船高。

    很多藝人以進宮給慈禧太后演戲為目標,努力學戲,刻苦鑽研,這使得京劇界一片繁榮,欣欣向榮。不得不說,慈禧太后對於京劇的發展,確實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11 # 戲曲人生210206941

    有了慈禧,才有了傳統京劇的完善和發展,才有了民國時期的京劇大繁榮。只談京劇,她功不可沒,她的地位,起了帶頭羊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