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遙知馬歷

    我比較反感這種人,第一眼就覺得很沒有教養的樣子。這些人可能小的時候父母沒教做人的禮儀,或者是他父母也是如此。另外像這樣子的人性格方面必然是很自私的。

  • 2 # 沉默似金838a

    大家好,關於這個問題我很喜歡的馬未都曾經專門分析過這個問題,像這種情況不敢說百分之百吧,但是大多數是比較自私而且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尊重他人!

  • 3 # 鏟子愛廚房

    這種人典型的非常自私,在自己吃飯的時候不考慮到別人,凡事只顧自己,從一個小事上就能夠看出一個人的人品。

    其實吃飯是一個特別講究的事情,比如現在我們出去聚餐吧,每個飯店都會多放一雙筷子當做公筷在盤子上,如果需要給別人夾菜的話,一定要用公筷給別人夾菜,如果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的話,人家嘴上不說出來心裡還是不舒服的,這就是需要自己提前去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最忌諱的事情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這種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會遭遭到周圍人的嫌棄,和別人相處就很難相處好,所以也不會有好運氣。

  • 4 # 木田造型vlog

    2020年第一天在此祝大家新年快樂,家庭幸福,心想事成。

    對於這兩點的做法我個人覺得飯前先拿菜吃是可以接受的,當你做出的菜美味可口時朋友在旁忍不住誘惑先拿一塊嘗吃,我個人覺得是非常開心,因為你做的菜賣相很是吸引,當你做的菜朋友們吃得好開心自己也很開心,有時去朋友家吃飯我也會這樣做的。

    但對於亂翻菜這種行為我個人很難接受,這種行為會令到在座的倒胃口,亂翻過的菜基本上我不會再夾了,就算很喜歡吃我也是夾沒有翻過的位置上,這種行為他不是故意的,但絕對是習慣了,好的習慣從小就得培養,夾菜是在自己位置方向從外至內夾起,就算自己很喜歡吃另一塊而在另一邊在眾多的親朋好友的面前不能“輕舉妄動”,就用一下小聰明,在上菜或用其它方法把另一邊轉過來,嘻嘻[笑哭]我的做法你們試過嗎?

    對於這些觀點你們是怎樣看待的呢?有空上來探討一下,拜拜。

  • 5 # 俏媽美食

    吃飯前先拿菜,和用筷子亂翻菜的人,確實很讓人討厭,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沒素質的,沒教養。不過現在這種人好像也不多了吧?

    首先這種場合肯定是公眾的場合,一言一行,代表著個人的形象,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也不至於這麼沒有出息,除非是餓到了極點了。

    亂翻菜是一種習慣,只能說從小家長沒有把他教育好,還是由著他的小性子來,這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如果說我有這種行為,我的父母會及時的制止我的,以至於我不會有這種壞習慣的存在。

    但這不僅僅是習慣的問題,能牽扯到各個的方面,比如人際關係,工作態度,社會層次。層面越高,這種低階的錯誤是不會出現的,這和個人的涵養是分不開的。在公眾場合出現這樣的行為,首先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其次是自己人格的降低。

    如果不在公眾場合,在自己家裡,也是很不禮貌的,你拿著筷子亂翻,別人怎麼吃呀?還是學學外國人,分餐制比較好一些。

    總而言之,還是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質,養成自我控制的能力習慣,這種行為是很丟人的,可能當事人不會覺得,因為這種壞習慣是一直以來逐漸養成的,自己也不認為這是一種壞習慣。如果我們身邊有這種人的話,要及時的提醒他,幫他改正。就會好些了。畢竟這種人在少數,多數人還是很自覺的,基本的禮貌是有的。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6 # 美食大師傅

    我很反感這種行為和做法。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這樣做很不禮貌,顯得很自私和沒素養,特別是在沒公筷的情況下,很不衛生。

  • 7 # 俺叫旺財呀

    一日三餐 不請自來

    酸甜苦辣 酒肉飯菜

    一雙筷 一份情

    多雙筷 多份愛

    遇冷不怕 遇熱敢為

    山珍海味 盡在舌尖上澎湃

    酸甜苦辣 全與筷子間流轉

    筷子 享有延年益壽的美德

    筷子 肩有撲湯蹈火的使命

    筷子 譽有古老文化的美名

    筷子 傳承中華情感的使節

  • 8 # 鴨哥說鴨

    1、這樣的人在家庭教育上缺失,說白了就是少調失教。

    2、透過這樣的舉動,說明這個人很自私,缺少大局觀念。

  • 9 # 一座重慶城盡是好心人

    最不喜歡吃菜在盤中亂翻的人,只夾自己這邊的,管不了別人,把自己做好就行。我孩子從小就教她吃飯歺桌上的禮儀。不要讓她養成不好的習慣。

  • 10 # 吃貨學徒劉小茶

    臉上笑眯眯,心裡MMP。嚴重點,直接列為終身拒絕往來戶。

    為什麼呢?因為這兩種行為都在表示:餐桌是我的地盤,我開心優先,你高不高興和我沒什麼關係。

    試問主家和客人看到會怎麼想?都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憑什麼分個你優我卑?簡直就是一巴掌扇在主家臉上,一點都不給他面子;而其它賓客吃了不開心(換你吃人家挑剩的你樂意?),表面上不說什麼,心裡就在想:這人真不行。然後再想,主家請這人,主家也不行。

    一頓飯,兩個舉動,把能得罪的都得罪了,堪稱全場最佳攪屎棍。嚴重點,還會影響請客一方的人脈關係。要知道,國人講究人情世故,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場所就是餐桌。餐桌上你是人是狗,幾個舉動下,老油條們看得可是清清楚楚。

    什麼樣的人會自己先拿菜呢?除了個性自私外,家庭條件也不會太好,導致他一看到中意的菜要馬上據為己有。家裡的人一定管不了他,所以才會這麼習慣。這種人一般沒什麼自制力,看事情也不會看得太遠。

    如果只是一般的聯絡,不鬧得太厲害也就隨他去了。但如果是朋友關係,那你就要小心了。和這種人交往的弊永遠大於利——和他在一起,總有很多麻煩事。

    我家某個親戚的兒媳就是這樣。和她一起吃飯都不敢多吃什麼,因為她會亂翻菜,把喜歡的東西挑走。如果單是這樣也就算了。她是遠嫁娘,並非本地人,自己很長時間沒有工作,又生了兩個孩子。壓力大,大家都可以理解。我那親戚甚至全包了她的三餐、家務,並且全日帶了一個小孩。

    可她總覺得因為是外地人和本地格格不入(她剛要嫁過來的時候,我親戚並不贊成)。在碰到錢的問題,反應尤為劇烈。好幾次我那親戚被氣到哭。他並不吝嗇,他們一家子的房子是他在供。只是最近生意不太好,買什麼都要精心打算。

    他會給他兒媳一點錢,不多,因為他老婆也沒有工作。能做的他都儘可能做掉,儘量降低那一家的負擔。但就算這樣,也被他的兒媳指責成是吝嗇鬼,天天吵得雞飛狗跳。

    最近才算消停點,他兒媳和他兒子都搬出去外面租。租金不低,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他兒子身上。聽說一個剛過30的人,現在看起來像是40歲。我不知道他們以後會過成什麼樣子,只是本能地遠離他兒子一家。

    畢竟那場景:一個五十多歲的人,不敢回家,只敢到自己姐妹家裡。一邊抹淚,一邊哽咽著說自己能做的都做了。怎麼說都太令人心酸了。

  • 11 # 梓梓媽影片

    自己家裡人就沒什麼,比如平時吃火鍋就會用公筷夾或是漏勺,但是對於外面的朋友啊,來家裡吃飯就自己先拿筷子在那裡翻來翻去,我覺得會很討厭,好好的一盤菜我就不想吃了。

  • 12 # 奔跑的小椰子

    吃飯其實也表現出了一種家教。對於這一點,我個人認為應該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進行培養。老一輩人在飯桌上其實有很多的禁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一,吃魚不說“翻”

    在古代,科技不發達,沿海地區的漁民出海經常會遇到颱風等惡劣天氣,被風浪將船傾翻,失去生命。而整條的魚形狀像船,“翻”魚就像翻船,這是不吉利的,為了討吉利,平時都不說“翻”。所以吃魚時沒有翻過來的。應該把魚從頭開始倒轉一面,叫做“掉頭”,安全回來的意思。

    二,添飯不說“要飯嗎”

    平時家裡來客人留下吃飯,當客人吃完一碗飯的時候,本來好心為客人添飯,結果張口就來“要飯嗎”?估計客人會氣的吃不下飯了。等客人走後一定會被家裡人唸叨說“要飯要飯,你才是乞丐到別人家裡要飯來”。所以一定要切記,當想為別人盛飯的是說要說“添飯嗎”而不是“要飯嗎”。

    三,盤碗不用筷子敲

    平時忌用筷子敲碗盒。此謂“討飯筷”,因乞丐討飯時常敲碗盆伴有哀求聲。並且敲碗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特別是在作客的時候,表現出的是對主人的不滿。對於筷子除此之外還有禁忌用筷子頭叩打嬰兒和小孩的頭部面部等,以防誤傷。如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請賓客時這麼做等於在下逐客令。使用的筷子一長一短謂之“短命筷”,民間俗信“孕婦若使用長短筷,生下的孩子會跛腳”。 挾菜時,忌湯汁淌滴餐桌,這種情形狀如流淚,故稱“淚筷”;挾了菜又放下,謂之“半途筷”;挑精揀肥亂翻菜餚俗稱“亂筷”。

    四,餃子皮破了要說“掙”

    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並且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所以當餃子皮煮開了以後千萬不能說“破”,讓人覺得不吉利。一定要說餃子“掙了”。

    五,筷子不許立插米飯中

    用飯前,把一雙筷子直插在飯中俗稱“死人筷”,只有在給死者上供品祭拜時才這麼做。中國從很古的時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風俗,祭祖時,考慮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樣,活人用筷子進食很方便,而死人已脫離軀殼,只有靈魂飄遊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盆上面才豎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將筷子豎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諱。還有因為象徵香爐,只有死刑犯的辭陽飯才這樣插筷子。

    六,吃飯不吧唧嘴

    喝湯不吸溜

    在幼年時,父母都會教育子女們,吃飯不要吧唧嘴,因為在外人面前會讓人覺得恨沒有家庭素養。相術中,對吃飯吧唧嘴,稱為豬食,也就是像豬一樣,氣息雜亂,嘈嘈切切,低賤愚笨。生活中遇過這種人,不可以委以重任,更不可以對之有期待,因為對方沒大的志向,能力欠佳,難有成就。同樣的道理,喝湯吸溜聲發出聲音會影響一起進餐人的食慾,讓人覺得很煩很吵,沒有素養。

    七,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筷

    在家庭裡,要認識到家規的重要性,家長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以身言教使孩子從飯桌上就開始學習規矩的重要性。規矩養成後,全家人在一起吃飯,長輩不動筷子,晚輩不會先動筷子,是對長輩的尊重,會讓在一起吃飯的人受到尊重感覺很舒服,會讓人覺得很有“規矩”,可成“大事”。同樣,在外跟領導,客人之間是一樣的道理。

    八,吃飯要扶碗

    古人說過,人吃飯時一定要手扶碗,手不扶碗會窮苦一生的。碗是圓的,“口吞日月”手扶碗,“手掌乾坤” 不扶碗伏在桌子上對著碗吃飯不雅,同時還壓迫胃部,肺部影響消化。這不僅是對別人禮貌,也是對自己健康。俗話說:“要以食就口,不要以口就食。”意思也是說,人在吃東西時要把食物拿到嘴邊吃,而不要把嘴巴湊到食物上去吃。

    九,筷子不在盤子裡亂翻

    家裡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用筷子在盤子裡亂翻一定會被大人敲手,這同樣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且自己用過的筷子在菜裡亂翻,會讓人覺得不衛生,素養很差。而且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裡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來夾菜時,要有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 在說話時,也不要把筷子當作刀具,在餐桌上亂舞;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這樣做都是失禮的。

    十,茶七,飯八,酒滿。

    家裡來客人要記住:茶七,飯八,酒滿。因為茶要淺,叫十分水的容量,倒滿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茶滿燙手客人怎樣端得住?而且,倒茶在七分程度剛好,倒滿了意思在逐客了。飯到八分滿,過了叫“碰鼻樑”,對客人不尊重。另一方面,講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後不再添飯的意思。吃飯的時候不論主客,應該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著碗沿。而酒要倒滿,因為酒乃陽剛之物,要的便是那種高喝狂飲的豪舉,酒少則誠意不夠。

    現在有人把這些老規矩視為“陳規陋習”。隨著上一代人漸漸老去,如今年輕人中懂“規矩”的越來越少。其實,老規矩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禮——充滿著古老的人文關懷與換位思考。

  • 13 # 在家享受美食的味道

    這個問題只能說明情商比較低,不能一概而論,在細節問題上不太注重,禮節上不講究。

    更直白的說就好比大家所說的“直男”意思大概差不多吧,不會左右逢源,不會顧及他人。

    吃飯的時候自己先吃和用筷子亂翻菜的人是有區別的,第一種我們可以不去計較,這是一個人的禮貌問題,可能不擅長社交;第二種的話就特別讓人討厭了。

    吃飯亂翻菜,這是及其不好的壞習慣,在家裡一家人吃飯這樣做也會讓人很不舒服,何況在外面跟別人吃飯呢。

    吃飯亂翻菜本身是一種不良習慣,但是生活中跟別人吃飯也這樣我們通常會說是一種自私,這也是大家的看法,也許當事人並不這麼認為,總之跟別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小節,同時呢也要不拘小節,對別人跟對自己要用不一樣的方式要求自己。

  • 14 # 蔚美食堂

    在日常生活如飲食細節中,最容易發現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性格和習慣。

    聽朋友說她的表妹就是表面看起來像“金枝玉葉”一般嬌貴和文雅,每當涉及日常的小細節就會“打回原形”。每每吃飯都用用筷子“炒菜”,把喜歡吃的菜端到自己眼皮底下吃;親戚們聚會,先做好的、先上桌的菜,她就用手“揀來”吃,還勸別人也一起嚐嚐,對於他人異樣的眼神,她也全然不顧。

    朋友說她小姨到40歲,幾次流產後才懷上表妹,一家老少都寵她,表妹打小就“建立”起的習慣,就是飯菜好了她先吃,她喜歡吃的東西,全家都盡做她來,在她看來,一切都以她為中心,她跟別人也不客套,吃夠了、吃撐了是常態。

    --對於開飯前自己先拿菜吃和吃飯時用筷子亂翻菜的人,你們怎麼看?--

    對於開飯前自己先拿菜吃和吃飯時用筷子亂翻菜的,一般人都認為一是沒禮貌不懂規矩;二是自以為是,不顧他人感受;三是缺少家教,沒有好習慣。

    正確的姿態是:當家中的長輩上桌動筷後,小輩們才一一操作,揀盤中靠自己近的位置的菜吃;當主廚邀請你品嚐菜品的鹹淡是你可以先於他人吃上一點,並發表意見;在公共場合,等大家都“行動”了,自己才按部就班的夾菜,禮貌的就餐。

    【沒禮貌不懂規矩】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我們的飲食更講究禮儀性。

    中國飲食講究“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禮,就是一種秩序和規範,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等,我們日常飲食的細節都體現著“禮”。這種“禮”,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

    現在很多家庭只注重或過度去培養孩子的各種興趣、愛好,然而忽略了從小養成孩子們的良好生活習慣,以至於他們在成長中發生一些偏頗,即便是有知識,但是沒文化、沒規矩,一旦栽下”沒禮貌不懂規矩“的種子,成年後缺少規矩、情商偏低,對未來的發展自設了”坎“,吃飯上不懂規矩,其他事情也難有底線和行為規範。

    【自以為是目中無人】

    有些習慣養成後,不太容易改正,造成人們即便是成人後仍然保留了“童年”被寵後的“弱智”,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從飲食過程的表現,可以窺見他們為人處事中的“短板”,有些表現甚至影響到他們適應社會,與人交往的能力養成。

    現在一些家庭把孩子慣壞了,孩子成為家庭的“小太陽”。

    我有位朋友的孫女9月份上小學了,自家吃飯或家中來客人她一概要先抓著吃,正常的三餐還得奶奶喂,連筷子的使用都不規範,能用勺和手抓著吃,絕不用筷子;寫作業憑興趣,她奶奶稍微說一句寫的不正確,馬上嚎啕大哭;她的玩具娃娃幾大盒子,小朋友拿一個玩她就搶回來,這樣的孩子,未來真的很難說,

    古語說得好:“三歲看老”,這種習慣、性格一旦養成,是成長的大忌,很多不以為然的家長,真要警醒了,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 -- 呂坤

    【缺少家教,沒養成好習慣】

    一日三餐離孩子們的生活最近,而生活就是教育本身。

    如果父母沒有承擔好第一教育者的職責,孩子想提高個人素養、培育人性光輝,是很有難度的。

    我父親是軍人,在大家庭長大,我們小時候,他就把飲食規矩常常唸叨給我們:食不言寢不語、喝湯不出聲音、吃麵條不要發出“嗦”聲、大人和客人沒上桌小孩不能動筷、吃菜不要“越界”去遠處夾菜等等,年幼時不理解,後來漸漸感到受益終生。

    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長大做事就比較懂規矩,也更容易成為人們期待的“有出息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結婚更需要冷靜期還是離婚更需要冷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