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巴山客
-
2 # 使用者9684969430364
呼延灼是忠於宋王朝的忠臣,也是忠良之後,被逼無奈投了梁山,位立梁山“五虎上將”,。後受招安,繼續為朝廷效力,訓練軍隊,征戰沙場。
-
3 # 暴躁大叔
此人好吹牛逼,咋呼咋呼的,動不動要掃蕩梁山,沒成。掃蕩三山,也沒成。跟秦明打一陣,被叫停後說再打一陣就幹掉他了,很可能吹牛逼。
主戰武器是雙鞭,唯一一次拿了條槍,跟韓存寶打,打了好一會跑了,美其名曰,誘敵深入,然後換成雙鞭打,搞笑啊,你早用雙鞭不行啊。最後也沒拿下。
至今不明白為什麼突然要換條槍。
平局高手,生擒高手,但打到人就是腦袋上一擊斃命。
除了被張清的石頭打到手腕,沒輸過。
和盧俊義關勝林沖一樣沒輸過的,可見嘴上咋呼咋呼的,打起來還是穩穩的。
排第八,還是很高的,畢竟上山不久。一有武力,二有軍隊入股,三有兩個跟班。
至於投降,怕死就是怕死,宋江這窩不是土匪誰是土匪。沒啥好說的。
最後戰死沙場,覺悟雖不算高,最後也是裹屍還。
總結,呼延灼一句話,一個優秀的職業軍官。
談不上偉大,比董平這種渣子還是好的。
-
4 # 午寅12996004488
呼延灼位列梁山第八位,其真正的武力並不上剩,雖擅使兩條水磨八稜鋼鞭,最多與鼓上蚤時遷和花和尚魯智深等打個平手,在豹子頭林沖面前更沒有勝算,雖用連環馬一時難住了梁山好漢,但不想梁山請來了金槍手徐寧、誘降了轟天雷雷振,打的他鎩羽而歸。因為他是開國忠良將領呼延贊之後,有了深厚的背景,可為宋江日後的投降招安埋下伏筆,宋江可以表明自己是怎樣的“只反貪官,不反朝庭”,來佐證自己是替天行道,取悅於大宋。至於其它兄弟的利益都放在了腦後。可嘆呼延灼先被大宋朝庭利用,後被梁山宋江利用,就這樣虛度了一生。
-
5 # 愛花緣
他本是大宋開國功臣之後,有萬夫不當之勇,曾經計擒大刀關勝,還分別與魯智深,楊志交過手,不分勝負,後來上梁山後,為“馬軍五虎將”之一,名列梁山第八好漢!
-
6 # 韓友剛83
呼延灼是呼延讚的嫡孫,手使鋼鞭,有萬夫不擋之勇,是梁山好漢的五虎上將。"呼家兵楊家將,老婆孩子一齊上",為大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呼延灼忠心報國孝忠皇帝,受高俅差譴,率兵征討梁山失利,單槍匹馬落荒逃至青州,慕容知府利用呼延灼打桃花山,戰二龍山,平白虎山。三山聚義打青州,梁山好漢率兵到,宋江設計活捉呼延約灼。在宋江等感招下呼延灼投梁山入夥。呼延灼是戰無不勝的英雄,頂天立地的好漢。
-
7 # 嵩山派左盟主
提起《水滸傳》,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好漢、義士、劫富濟貧、替天行道這幾個詞,其實真的翻開書的話你會發現沒有幾個人能稱得上好漢,最起碼這個“好漢”不是我們認可的那種好漢,水滸的世界裡什麼叫好漢?講義氣,不近女色或者少近女色,殺人放火不眨眼這才叫好漢。
呼延灼作為一個朝廷武將,基本的底線還是有的,最起碼他不會像李逵那樣見人就殺,也不會學孫二孃、李立開黑店做人肉包子,可你如果想把他當做水滸裡真正的好漢,那還是算了吧,他算是個聰明人,是個識時務的人,但不是好漢。
呼延灼和一干朝廷降將都是嘴硬的狠,但到危急關頭就見風使舵梁山上最著名的幾個朝廷降將非秦明,呼延灼,關勝和索超莫屬,林沖雖然也是朝廷的,但是他不帶兵,是個武術教練。
逼上梁山逼上梁山說的是林沖,人家就想安安心心的做個公務員,本本分分的過日子,也不求飛黃騰達,可高太尉不給他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陷害他,不給他活路,林沖沒有辦法才上了樑上。
那麼秦明、呼延灼、關勝、索超有人逼嗎?當然有啊,宋江,你當然可以選擇不降,做個硬漢,但那樣頭就沒了,這幾個人權衡了一下,骨氣還是沒命重要,於是他們投降了。
諷刺的是他們在沒被捉之前都義正言辭的斥責對方,說你受朝廷大恩,不思報效,反做逆賊,今天我擒了你這反賊之類的話,當初秦明罵的是花榮,呼延灼罵的是秦明,關勝罵的是宋江,索超罵的是關勝。
反正這些沒被捉的時候各個是朝廷忠臣,被捉之後宋江親自松個綁就感動的這些人稀里嘩啦,說宋江哥哥如何義氣,不降對不起宋公明哥哥之類的話。
這些人能算好漢?比起三國演義裡那些寧死不降的文臣武將差太遠了吧。
這樣的人宋江還招降,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呢?沒有,因為梁山上這號人多了去,很多人還不如這幾個朝廷降將呢。
宋江招降呼延灼等朝廷降將有自己的考量,一來他是為了增強梁山實力,讓梁山立得更穩,二來改善梁山形象,三為以後招安做準備梁山上都是什麼人,匪人啊,殺人放火什麼都幹,劫富也是有的,濟貧卻未必,濟了自己了。
這樣的一夥人人老百姓肯定痛恨,北宋朝廷也不會允許他們存在。
最初梁山在王倫的帶領下不過小打小鬧,官差懶得管,可後來晁蓋劫了生辰綱跑上梁山,這事就大了,朝廷不再縱容梁山,派了一干官軍前去圍剿,結果被一窩端了。
從那以後梁山的勢力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他們攻打州郡,朝廷越來越重視梁山,圍剿力度逐步加大,這種情況下,招幾個朝廷降將就很有必要了。
梁山上不乏武藝高強之人,但這些人只有匹夫之勇,不懂排兵佈陣,不過是一圈烏合之眾,成不了大事,而朝廷降將不同,他們會用兵,在他們手裡十個人可能發揮出五十個人的作用。
此為其一,其二,招降了朝廷降將能給普通人和江湖好漢一個訊號,看到沒,我們梁山不是藏汙納垢之地,連朝廷降將都來了,不是我們原因當匪人,是高俅等人逼的。
其三,朝廷降將能成為宋江招安的支持者,減小阻力,而且朝廷降將會增強梁山實力。增強了實力才有話語權,沒有價值的人別人不會利用。可朝廷又憑什麼招降一群匪人?憑我梁山拳頭硬啊,朝廷打不過我,不招安鬧得你雞犬不寧。招安了我幫你保家衛國,雙贏,這就是籌碼。
其實呼延灼只是和三國裡那些寧死不降的謀士和武將沒法比,也並不差,最終他戰死疆場關於呼延灼的結局,水滸裡是交代了的,他帶兵大破金吾術,最終戰死在淮西。
說岳全傳裡也有呼延灼這個人物,裡面挑明瞭呼延灼是梁山好漢,被奸臣排擠所以賦閒在家。金國攻陷汴梁之後對趙構窮追不捨,趙構逃到海鹽縣,從人向他推薦在海鹽隱居的呼延灼。
呼延灼武藝雖強,但畢竟上了年紀,氣力不加,他和金吾術戰了四十回合便招架不住,逃跑的過程中馬失前蹄,被金吾術斬殺,結局令人唏噓。
總的來說呼延灼算是個人物,誰身上還沒點汙點。
-
8 # 北山往北是北方
《水滸傳》中有一位好漢出身清白,而且最終招安以後獲得了“善終”,倒在了對敵作戰的第一線,作為武將青史留名。這位英雄就是——呼延灼。
書中說呼延灼是宋朝開國名將鐵鞭呼延贊惡的嫡派子孫。上梁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稜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之第四位。梁山受招安後,隨宋江征討遼國、王慶、田虎、方臘,多建功勳。班師回朝後,呼延灼被封為御營兵馬指揮使。後來率領大軍,打敗了四太子金兀朮(評書虛構人物),大軍一直殺至淮西,多建功勳。最終呼延灼陣亡在對金作戰的第一線,身為大將“馬革裹屍”這是最好的結局,呼延灼也落得彪炳青史。所以我說,梁山眾多好漢中呼延灼算是獲得了“善終”。
呼延灼在《水滸傳》第五十三回 入雲龍鬥法破高廉 黑旋風探穴救柴進這一回出場。他原為大宋汝寧郡都統制,當時因梁山軍隊攻陷了高唐州,令朝中震驚,太尉高俅向宋徽宗推薦武功過人、治軍有方的呼延灼為徵寇大將,征討梁山。宋徽宗於是宣呼延灼於京城面聖,皇帝一看呼延灼:開國功臣後裔,先朝良將玄孫。家傳鞭法最通神,英武熟經戰陣。徽宗天子看了呼延灼一表非俗,又想到開國功臣呼延贊,不覺喜動天顏。命人挑選了一匹御馬踢雪烏騅當即賜予呼延灼當坐騎。可見呼延灼出身名門,氣宇不凡,更兼武藝高強會帶兵。可是這樣一位將門虎子卻最終也選擇了“落草為寇”,這是為何呢?我們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呼延灼的經歷。
一、 名 門 之 後書裡介紹呼延灼是北宋開國功勳呼延贊之後,屬於呼延讚的嫡派子孫。這呼延讚的名聲連皇帝都耳熟能詳,那麼,歷史上呼延贊為北宋的建立做過哪些突出貢獻呢?才可以讓皇帝如此看重呢?歷史上的呼延贊(?-1000年)為幷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北宋開國名將,厲三朝、視三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原為後周淄州馬步軍都指揮使呼延琮之子,呼延贊少任驍騎兵,宋太祖補選他任東班頭領,入宮受帝聖旨,升任驍雄軍使。乾德二年(964年),隨大將王全斌討伐後蜀,擔任前鋒,身受數處創傷,堅持不退,仍帶領部卒艱苦奮戰,戰後以功補為副指揮使。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任呼延贊為鐵騎軍指揮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隨宋太宗征討北漢,又立大功。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隨崔翰戍守定州。端拱二年(989年),兼任富州刺史,不久任都軍頭。淳化三年(992年),外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後改任遼州刺史、扶州刺史兼康州團練使等。鹹平三年(1000年),呼延贊因病去世。呼延讚的一生出入沙場、勇冠三軍。既勇猛又忠誠,因此被北宋開國的幾位皇帝所賞識,其後代被加封郡王爵。可見呼延灼的居功甚偉,為呼延家族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武藝過人。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朝廷給他加職為馬步軍副都軍頭。他曾向皇帝進獻軍隊陣圖、軍事要領和軍隊駐營紮寨的策略,對北宋軍隊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此外,當時北宋初年邊境地區戰爭頻繁,其他武將大都希望從邊境地方鎮守調離,而他本人卻積極請求到條件艱苦、危險性大的邊境地區領兵任職,呼延讚的這些行為讓宋太宗十分肯定。一次,宋太宗召見他,命令他當眾表演武藝。呼延贊穿上鎧甲,執鞭驅馬,揮動鐵鞭、手橫長槍,在廷中旋繞四圈多,當場表演了馬上的槍術、鞭術和弓箭等,他武藝精湛、弓馬嫻熟。令在座的皇帝和大臣不住稱讚。隨後呼延贊又奏請皇帝帶他的四個兒子呼延必興、呼延必改、呼延必求、呼延必顯一起上場演示武藝,輪流舞劍揮旋長矛、縱馬馳騁。演武場上喝彩之聲不斷,宋太宗看了心中大喜,看到呼延贊武藝過人,同時教子有方,兒子個個都是大將之才。皇帝當場賞賜呼延父子白銀數百兩,同時賞給他四個兒子袍服冠帶和綵緞若干以示嘉獎。為人忠心。鹹平二年(999年),呼延贊曾隨宋真宗趙恆巡幸大名府,陪同天子巡狩。擔任行宮內外都巡檢,負責保衛皇帝安全。北宋時期,陪同皇帝一起出徵或是出行巡狩是無比榮耀的事情,而且皇帝巡幸歸來,陪同皇帝作為扈從的軍校官兵便可馬上獲得升遷,這已經成為了北宋的一個定例。宋真宗曾為此次巡幸補選軍校,御營官兵都想能夠被補選,因此,人人都敘說自己的功勞,有的在下面私下運作,希望順利補選;有的人甚至公開爭執起來。唯獨呼延贊上奏皇帝說:“我每月的俸祿何止百千,我所用的不到月俸的一半,皇上照顧我已經很多了。我自己想著沒有什麼報效國家,不敢再求升遷,且恐怕求福太多而災禍產生。”呼延贊再次拜謝宋真宗便退下,呼延讚的這一舉動更是讓皇帝對他另眼看待,宋真宗在大臣面前誇讚呼延贊知本分、守規矩。勇猛無比。呼延贊有膽量勇氣,勇猛強勁,隨和率直,善於帶兵,而且在士兵中威信極高,他經常說願意戰死在敵軍陣中。他在自己身上到處紋“赤心殺賊”字,甚至於他的妻子、兒子、僕人都在身上紋了這幾個字。他的幾個兒子耳朵後面另外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同時,呼延贊不光勇猛過人,還是位“技術型”軍事人才,例如:他帶頭創制兵器破陣刀、降魔杵等每樣兵器都重達十幾斤,專門用來在戰場上殺傷敵人,還專門研究過對抗敵人騎兵的戰法。戰場上他頭戴深紅色的兜鍪,騎著雜毛色的馬,身上的穿戴奇異顯眼。每逢戰陣,呼延贊總是策馬衝在最前面,為的是讓自己計程車兵始終能夠看到主將身先士卒、衝殺在前。他的這種勇猛剛強、忠心耿耿始終為北宋的皇帝所推崇。二、 善 於 用 兵書中說呼延灼擔任主將以後又引薦了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及潁州團練使“天目將”彭玘為正副先鋒,共同討伐梁山。說中表述:“呼延灼領了鈞旨,帶人往甲仗庫關支。呼延灼選訖鐵甲三千副,熟皮馬甲五千副,銅鐵頭盔三千頂,長槍二千根,滾刀一千把,弓箭不計其數,火炮鐵炮五百餘架,都裝載上車。”“呼延灼便把京師關到衣甲盔刀、旗槍鞍馬,並打造連環、鐵鎧、軍器等物,分撥三軍已了,伺候出軍。”我們看呼延灼將軍為了對抗樑上的人多勢眾、戰將如雲,他已經想好了破解之法。那就是——連環馬。連環馬又稱為“鐵塔兵”、“鐵浮圖”、“鐵鷂子”等,原本是歷史上金國與西夏等國曾經使用過的兵種。歷史上說,鐵塔兵原本是金國統帥完顏宗弼(金兀朮的原型)的親隨衛隊,都是從金軍百裡挑一選出來的彪形大漢,騎的馬也特別結實。騎手們頭戴鐵盔,臉罩鐵網,身披鐵甲,腳穿鐵靴; 坐騎也從頭到尾,全蓋著鐵馬甲,只有四條腿要跑路,才不得不露出馬腳。鐵人騎在鐵馬上,真像一座座鐵塔,因此叫鐵塔兵。鐵塔兵每15-30匹用鐵鏈相連結成一排,裡面有弓箭手有長槍手,敵人距離遠了就先用弓箭射,距離近了就由長槍手猛刺,而對方的弓箭、刀槍卻傷不到鐵塔兵半毫,因此當時的鐵塔兵所向披靡。完顏宗弼還創造了柺子馬跟鐵塔兵相互配合的戰法,鐵塔兵正面直接衝擊敵方中軍,牽制敵軍主力。柺子馬是左右兩翼的輕騎兵,戰士胯下快馬,手持鐵錘或者狼牙棒,快速移動、迂迴包抄專找對方的漏洞。一旦敵軍側翼撕開一個口子全軍就從此進行突破,所以當時完顏宗弼的戰法無人能敵,直到他後來碰到了南宋名將劉琦和岳飛,鐵塔兵和柺子馬才被終結。無獨有偶,鐵鷂子,是西夏景宗李元昊所創立的重灌騎兵部隊。除了用它作為西夏最高統治者的護衛、儀仗外,後來發展成為西夏的主力軍,作為衝鋒陷陣、突擊敵陣的“前軍”。西夏以武立國,軍隊以騎兵和山地重步兵最為著名,騎兵中尤以重灌鐵騎平夏鐵鷂子戰鬥力最強。史書說:“鐵鷂子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 “鐵鷂子”這支有著三千人的重騎兵軍團,分為十隊,每隊300人,隊有隊長,擔任隊長的“皆一時之悍將”。 宋人田況《儒林公議》所記十隊的隊長:“一妹勒、二浪訛遇移、三細賞者埋、四理奴、五雜熟屈則鳩、六隈才浪羅、七細母屈勿、八李訛移巖名,九細母嵬名、十沒羅埋佈。” 鐵鷂子的選拔方式基本是世襲,父親的盔甲兵器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祖祖輩輩的流傳,造就了流淌在血液裡的武勇。《宋史·兵志》四記載:西夏“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不光戰鬥力強悍,西夏對於這支軍隊的賞罰更是嚴格,有功則重獎、有過則重罰。因此,歷史上西夏的鐵鷂子也是戰功卓著。
從以上歷史對於鐵塔兵、鐵鷂子的描述來看,呼延灼將軍應該是曾經到過對抗少數民族政權武裝的第一線,應該是在邊塞任職過,見到過鐵塔兵、鐵鷂子的強悍戰鬥力。而呼延灼很善於學習敵人先進的戰法和技術,他經過對士兵的訓練將這一戰法應用到了對梁山的戰鬥中。從他敏銳的對敵分析和訓練部隊的效率來看,呼延灼確實善於用兵,而且對於士兵的駕馭能力頗有水平。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呼延灼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祖籍幷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稜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之第四員。梁山受招安後,隨宋江征討遼國、王慶、田虎、方臘,多建功勳。班師回朝後,呼延灼被封為御營兵馬指揮使。後來率領大軍,打敗了金兀朮四太子,大軍一直殺至淮西,呼延灼陣亡。
呼延灼原為汝寧郡都統制,當時梁山軍隊攻陷了高唐州,令朝中震驚,太尉高俅向宋徽宗推薦呼延灼為徵寇大將,於是天子宣呼延灼面聖,並因其一表非凡而龍顏大喜,御賜了一匹踢雪烏騅予呼延灼坐騎。呼延灼引薦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及潁州團練使“天目將”彭玘為正副先鋒,共同討伐梁山。
與梁山軍隊接戰後,呼延灼先後與林沖、扈三娘及孫立交鋒,均不分勝負,然而副將彭玘卻為扈三娘所擒,於是呼延灼與韓滔以“連環馬”大勝宋江,又請來炮手“轟天雷”凌振助戰,令梁山軍隊幾度陷於苦戰。可惜後來晁蓋、宋江等先行誘擒凌振,吳用又使湯隆、時遷及樂和用計,請來“金槍手”徐寧,教授梁山軍隊使用鉤鐮槍,大破“連環馬”,結果韓滔遭擒,官軍敗陣。呼延灼不能支吾,唯有隻身逃往青州地面,投奔知府慕容彥達,以圖伺機捲土重來,詎料投身青州途中又被盜走了踢雪烏騅,令呼延灼銳氣盡墮。
平南歸京為少數倖存將領之一,被授御營兵馬指揮使,每日隨駕操練。後領大軍,破金國四皇子金兀朮,出軍殺至淮西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