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傾城壞笑

    “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是王國維《人間詞話》關於詩人的一段評語。“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這段話的意思是詩人要能夠深入生活,這樣對生活才有切實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寫出生活的人間煙火味。而出乎其外,超脫出來,才能以旁觀者的眼睛客觀看待生活,顯示出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

  • 2 # 小小葫蘆

    “入”與“出”的關係.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① 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② 詩人對於宇宙和人生,要觀察、體會、瞭解、領悟,便要“入乎其內”,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觀察,但是,常人之眼與詩人之眼不相同,常人之眼有時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說不出來,沒有提煉的能力.詩人之眼則不同,他能靜觀,能觀照,能突破自身狹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他能排斥私慾、功利等障礙,能將客體的本性體察、領悟出來,這就是詩人天才的“內美”,具有這種崇高的人格和素質,才能出,故能觀.同時,待物化的藝術境界,即在審美主體(作家)蘊藏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人生和第二之我需要用藝術形式、手法表現出來,這種表現在於審美主體駕馭藝術形式、藝術手法的能力,這種能力有高有低,這便決定作者在“出乎其外”時能否高致.因為作者心中的意象是觀物、觀情的辯證統一,達到最高的境界,有時稍縱即逝,是須臾之物,需用不朽的文字表達出來.所以作者既要超以象外,輕視外物,能以奴僕命風月,又要重視外物,情景相融為一體,能與花鳥共憂樂.王國維評論說:“南宋詞人,白石有格而無情,劍南有氣而乏韻.其堪分北宋人頡頏者,唯一幼安耳”

    ③這裡所講的格、情、氣、韻是格調、性情、音韻、氣象,四者能烘托出“境界”.因此,境界包括敏銳的觀察能力,深邃的感情,能反映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王國維舉周邦彥的《蘇幕遮》詠荷的詞,其中“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園,一一風荷舉”.評說:“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另外,他舉馮延己的《南鄉子》詠草的詞,其中有“細雨溼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他評說:“‘細雨溼流光’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若也.”這兩幅圖畫,透過語言、色彩、線條充分表現了荷和青草的內在的本質力量,能得荷之神理,攝春草之魂,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的心境,這便是善入善出的典型例句。

  • 3 # 月如鉤艾

    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感悟頗深,先生的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出乎其外”與“人乎其內”相對。指作者排除功利慾念,對宇宙人生採取超然物外,默然靜觀的態度,《人間詞話》:“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認為“出乎其外,故能觀之”,“故有高致”。由此認為,“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必吾人胸中洞然無物,而後其觀物也深而其體物也切”。說明既要“重視外物”,也要“輕視外物”,“胸中洞然無物”,才能不為外物所拘限,“出乎其外”高瞻遠矚地觀照宇宙人生。參見“人乎其內”。“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是王國維《人間詞話》關於詩人的一段評語。“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這段話的意思是詩人要能夠深入生活,這樣對生活才有切實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寫出生活的人間煙火味。而出乎其外,超脫出來,才能以旁觀者的眼睛客觀看待生活,顯示出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

  • 4 # 待曉兒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對詩人創作方法的一次探討。

    “內”與“外”的視角如何選擇,有什麼作用

    《人間詞話》原文當中對這八個字有些微的解釋,節錄如下: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國維在這一段話裡,分別從詩歌描寫物件、創作方法以及表達效果三個方面來對詩歌進行解析。

    首先是描寫物件。

    王國維認為,詩歌所描寫的物件是宇宙、人生,其實就是無物不可入詩的意思,可以寫外在事物,即“宇宙”,也可以寫情感體驗,即人生。

    無論是具體事物還是虛幻的感情,詩歌都能進行表述。

    其次是創作方法。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就是詩歌的創作方法。

    “入”就是需要去了解,對於所描寫的物件,只有先了解,然後才能理解,進而創作出優質的詩歌。這一個階段可以類比於“庖丁解牛”,只有對所描寫的物件有足夠的熟知,創作起來才能“遊刃有餘”。

    而“出”就是需要整體地觀摩,需要看清詩歌所描繪的這一件事物在世界之中的關聯,它處於何種地位,受什麼樣的因素所影響。這一階段是為了避免“盲人摸象”,如果只執著於區域性細節,而不進行整體的觀覽,那麼在創作過程中就容易“失真”。

    最後是表達效果。

    “入乎其內”所追求的目的是為了讓詩歌有“生氣”,也就是靈動的韻致。“出乎其外”所追求的效果是使詩歌更為“高致”,即對於內涵有昇華。

    比如蘇軾寫廬山的詩歌,也就是被人所熟知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前兩句就是“入乎其內”的細緻觀察,描摹廬山不同角度的呈現形態;而後兩句就是“出乎其外”的內涵昇華,將詩歌的內涵拔高一籌,不流於浮淺。

    傳統詞話往往是對某一句詩、某一位作者或者某一部詩集做零星的點評,更像是批註形式,比較零散。而《人間詞話》對文學整體進行系統地點評,表露出了王國維個人對於文學的觀念,具有更明顯的整體傾向。

    傳統詞話裡往往關注的是“入乎其內”,對詩文批評的方向也主要放在詩人情感、生平、文字風格等等方面。

    比如對曹操作品的點評:

    鍾嶸《詩品》: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敖陶孫《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雄渾。

    這一類的點評充斥於傳統詩話等文藝批評文字中,對於詩人、詩歌的風格極為關注。

    而西方文藝理論中,更為關注“出乎其外”,尤其是現實主義理論裡極為重視“環境”等外在整體因素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王國維學貫中西,吸納了西方文藝理論中的觀點,結合中國傳統的評析方法,形成了獨特的文學批判視角,兼顧了“內”與“外”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所以,想要理解《人間詞話》,不僅需要對詩人生平、詩歌風格有所熟知,更要增加西方文學理論方面的知識儲備。

  • 5 # 莉莉分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出自於清代學術鉅子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是他關於詩人要如何面對現實生活進行創作的學說。其原文如下: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於此二事皆未夢見。

    翻譯成現代的文藝理論,我們可能更好理解:詩人的創作,必須要源於生活又要高於生活,只有細緻入微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寫出生活的真味和質感,但又只有將自己從現實生活中抽離,超脫物外,才能創作出高潔雅緻的意境。

    因此,一個好的作者,必須做到“能出”“能入”,這樣,才能在創作中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1.入乎其內:深入生活,言之有物

    我們可以看一些經典作品,無一不是透過細緻逼真的觀察生活而得來的。

    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從“賈史王薛”家族的構建,到衣著、吃食、節慶活動的描寫,如果曹雪芹沒有經過長期詳細的觀察和記錄生活,他如何能寫出近百萬字的作品,又如何讓幾百號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

    放眼當代作品《白鹿原》,作家陳忠實出生和成長在那片土地上,因此,對於白鹿原上發生的故事,他是第一手的見證者。另據說,陳忠實在創作過程中,走訪了很多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蒐集到了很多第二手的資料。正是這樣深入實地的考察,他才將白鹿原上祖孫幾代人的生活刻畫得那樣逼真感人。

    現今了,無論是文學社團,還是其他各類藝術團體,都經常組織成員出去採風、寫生,不同的時間去不同的地域去體驗生活、觀察生活,這也是對王國維先生“入乎其內”思想的持續實踐。

    2.出乎其外:超然生活,創作昇華

    但是好的作品,光有真實細膩是不夠的,還要有創作主旨的突出、創作意圖的昇華,以形成其獨特的魅力。這就需要創作者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跳出生活的窠臼,帶我們去尋找精神的桃花源。

    當我們讀到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難道感受到的只是最直白的“菊”和“南山”嗎?不是,它傳達的是一種閒適安然的狀態,表達的是人們普遍的內心追求。

    當我們看到《水滸傳》中俠肝義膽的英雄們紛紛落草的命運,難道只有簡單的愛與憐嗎?不是,它讓我們深思當時那一段歷史,進而產生對不合理制度的恨。

    出乎其外,是為了看清全貌,避免一葉障目;暫時拋開真實世界,站在一定的高度去體悟,那才是創作的理想境界。

    3.結語

    海德格爾提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我們要生活,還要生活得有品質。

    但是生活往往魚龍混雜,充滿了艱辛、迷茫、痛苦等各種不安分,怎麼辦?

    除了腳踏實地之外,我們還要學會仰望星空。

    因此,“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僅僅是文藝理論,還是入世和出世的生活哲學。

  • 6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民國國學大師王國維(1877—1927年)在《人間詞話》(被稱為啟迪靈性的金鑰匙,是中國古典詩詞、美學領域必讀書目。著名的“境界說”即在此書中正式提出)中寫道:“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出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這裡雖然說的是詩人做文寫詩的方法,“入”是前提,入乎其內,並非淺嘗輒止地體會,而是要有與花鳥共憂樂的重視外物的心,摒棄自己高高在上為人的部分,進入宇宙萬物最本質最深層的內在,潛心觀察,細緻品味,才能獲得文學創作中最鮮活、最生機勃勃的素材。在此基礎上的“出”就是進一步的昇華和提高。王國維將“出入說”發展為“境界”理論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理論分支,體現了一種高度概括的文學創作理論的規律。

    從教學的觀點來理解

     我時常想,王國維先生的這種思想極適宜嫁接到教師對教學的解讀中去,上課前,教師能深入教材,入乎其內,深度領會文字的深層含義,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上課時,出乎其外,讓深深的內容淺淺地流出,所謂的“淺入深出”。這一定是課堂教學最高的境界。

    具體說教師教學中的備課要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策略。“入乎其內”就是深入剖析某一章某一課某一節的知識內涵、發生過程、關鍵點等,認真研磨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的具體過程、常規的或個性化差異的表現。

    “出乎其外”就是要走出這一課內容:

    一是要從本學科、本學段的知識體系中整體把握知識結構、知識點間的相互聯絡、教材編排的思路意圖、課程標準對其教和學上的具體要求;

    二是抓出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的實際、與學生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與人文素養的聯絡。“入乎其內”要像庖丁解牛,對肌肉骨骼脈絡瞭解得清晰透徹,講究一個“透”字;“出乎其外”要像孔明用兵,對時空、淵源、宗旨瞭然於胸,縱橫捭闔,運籌帷幄,強調一個“高”字。

     又如如何高效複習,我們提倡:

    1.入乎其內——迴歸課本,夯實基礎。相較於浮沉在茫茫題海,迴歸課本無疑是考前複習之根本。

    2.出乎其外——知己知彼,融會貫通

    瞭解自己的薄弱之處,從而有的放矢地查漏補缺,自然是每位學生應以關照自我學習狀況的重要環節。

    如瞭解中考數學試卷構成、題型分佈、考點分佈、答題模式,甚至是命題趨勢,也是複習應考必不可少的一環。如此,即便是遊走於課本之時亦能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地關照每一篇課文,甚而是將初中所學歸類提煉,融會貫通,找到知識點內在的邏輯關係,前後勾連,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內外結合,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系統性的知識框架。

    同樣,“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策略對於學校及班級管理也很有啟發。校長或班主任對學校或班級的管理也須“入乎其內”:深入教學一線、管理一線,及時瞭解把握工作運轉中的具體情況、動態過程,靠前指揮,實現精準高效的管理效能;同時,校長還須“出乎其外”,跳出一校一事,認真學習研究學校教育與現實社會發展、師生成長的關係,把握正確的教育方針路線、管理思想理念,從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責任的高度去經營學校,實施辦學行為,達到學校教育的“高致”。

     總之,在教學中“入乎其內”是履行責任,生成精彩;“出乎其外”是愉悅身心,昇華境界!

    從事物發展的觀點去理解

    “入”要深入事物內部觀察、理解、掌握、領悟其本質屬性,“出”要在“入”之基礎上超脫事物本身,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全域性視角客觀冷靜地觀照、審視、分析事物及其發展規律,並能據此有所提升。只有將“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二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從微觀與宏觀、理論與實踐、區域性與全域性等多個角度,認識事物的地位、效用及其發展過程中的危機、困境。然而,要真正做到能“入”能“出”,實屬不易。

    “入乎其內”是本,是“生氣”,而“出乎其外”是提升,是“高致”。只“入”而不“出”,基礎打得再好也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眼界和意識,不能加以利用、據此拔高,終是泯然於眾矣。同一事物,其本質屬性難以改變,然而有些超群越輩者就能觀出獨樹一幟的道理、得出非同凡響的結論,並行脫穎而出之事,正是這“出乎其外”的奧妙之處。

    “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兩者兼有,才知人間觀物滋味。能“入”能“出”,方能觀而不迷,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其實,“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更是一種高階指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透著精深的人生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應該有積極認真的人生態度:“入乎其內”,對生活對事業用心投入,精心理事,能為、有為,做一個行家裡手、業精之人;同時“出乎其外”“不畏浮雲遮望眼”,視野開闊,高瞻遠矚,不拘一隅;虛懷若谷,淡泊名利,輕鬆灑脫。

    結語

    人生的態度往往能夠決定生活的色彩,當你感到幸福時,你就拍拍手,置身其中慢慢體會,當你深感痛苦無奈時,不妨拍拍身上的灰塵,出乎其外,待回首收拾品味。

  • 7 # 雲淡輕靈

    這句話在《人間詩話》裡的原文是這樣:"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首先從字面解釋,詩人對於自然人生不僅要身處其中的生活,詩人的思想需要以第三人去觀察,入內其內去生活是為了有東西可寫,出乎其外去觀察是為了寫出來的東西更有生機。

    最終詩詞的好壞不在於技巧是否高超,語言是否高明,而是在於作者對世界、生命、生活體會的思想高度上。這種境界,存在著廣度與深度。評的是詩詞,品的卻是人生。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王國維以詞來描述人生的境界、人生面對不同境遇的態度,是幫助我們對入世和出世很好的理解。

    人生的意義,就是享受"入世"與"出世"的雙塵美麗。入世,享受"和光同塵"的豐富之美;出世,享受心無掛礙的寧靜之美。

    所謂入世,便是將我們的情緒、情感與外物粘著在一起,我們便會因物傷感,因物傷情,住在裡面;而出世,便是外境如何在我們心中了分明,但它只是過了就過了,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下",如見到"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一切的外物只在那裡,它們也曾在心中掠過,但它既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更不在將來,只是掠過於每一個當下。這便是出世了。

    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既要能入乎其內,還必須要能出乎其外。"就是指不是一味地"深入生活",而是在關注生活的同時保持著與現實人生一定程度的距離。

    凡塵俗世的我們,不是一說出世就是避世,那缺少了物來則顯,缺少了生命的生氣。但如果不懂得出世,每天沉迷於塵世的紛繁中,又會缺少了高致,缺少了物去不留的灑脫。所以和光同塵,是能夠在熱鬧的場面裡獨處,心無掛礙則是一念不生卻了分明。

    這也便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從一個寫詞手法引申到人生境界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人她不知道我喜歡她,但我卻很想告訴她,但害怕她拒絕,該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