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沉船

    發起第二聯盟的是朱儁不是陶謙,其次朱儁號召同盟的時候董卓還沒死。朱儁當年就想暗通山東諸侯起兵,卻怕董卓進攻自己而逃往荊州。董卓遷都以後,朱儁率兵返回洛陽,但城池已經殘破,於是引軍向東,屯駐在中牟縣,並傳信給各個州郡,號召討伐董卓。

    這時徐州刺史陶謙派遣精兵三千前往相助朱儁,各地諸侯也給朱儁派了一些兵馬。陶謙上表奏朱儁代理車騎將軍,董卓聞知後,派遣麾下名將李傕、郭汜率領數萬人屯駐河內抵擋朱儁。朱儁進軍為李傕、郭汜所破,只得駐守在關前,跟董卓軍對持。

    不久,董卓被王允、呂布所誅殺。李傕、郭汜引兵西攻長安,為董卓復仇。這時朱儁仍逗留在中牟,陶謙以朱儁是漢朝名臣,數有戰功,可委託大事,號召諸侯共同推舉朱儁為太師,移檄牧伯,同討李傕等,奉迎天子。

    不過這個時候陶謙的號召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袁紹、袁術、公孫瓚、孫堅等人在中原已經打成一鍋粥了,當時袁紹已經企圖擁護劉虞稱帝,已不在乎朝廷威信。

    陶謙所能號召的人物名單如下:徐州刺史陶謙、前楊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

    周乾和大儒服虔都是前任官員,鄭玄這位博士也只有名氣,這三人只有名聲沒有實力。琅邪、東海、彭城三郡全是徐州官員,泰山、汝南、北海、沛國跟徐州臨近,其實也就是奉陶謙為主公的官員。總體來講,就是陶謙勢力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結果,迂腐的朱儁小瞧李傕、郭汜,被他們用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策徵召入朝。朱儁接替周忠為太尉,錄尚書事。可是他在朝中無兵無權,根本沒法控制李傕、郭汜的行動,最終只能在李、郭二人爭權中抑鬱而終。

    朱儁入朝後對山東諸侯的影響很大,第一就是陶謙態度大變,他聽從治中從事王朗與別駕趙昱的建議,派遣趙昱向朝廷進貢,朝廷晉升陶謙為徐州牧,領安東將軍。趙昱被任命為廣陵太守,王朗被任命為會稽太守。相當於陶謙承認了李傕、郭汜把持的漢朝廷。

    當時袁紹、曹操正跟公孫瓚激戰,而陶謙是公孫瓚的盟友。李傕、郭汜派太傅馬日磾持節安撫天下,以趙岐為副手。趙岐到了冀州,調和了袁紹、曹操、公孫瓚的戰爭,相當於袁紹、曹操暫時也承認了朝廷的合法性。

    由於袁紹擁護的劉虞不肯稱帝,於是袁紹唯有又轉向承認漢獻帝朝廷。在當時諸侯混戰已經打得難解難分,陶謙也不是什麼善類,他聯合公孫瓚意圖夾擊曹操,並想佔據豫州,所以才任命劉備為豫州刺史。袁紹、曹操、公孫瓚、袁術、陶謙等人考慮的都不在是朝廷的威信,而是自己領地的利益,最後一位具有號召力的人物朱儁放棄以後,袁紹和袁術各自相攻,自不會承認對方是盟主。公孫瓚、陶謙、孫堅、張燕偏向於袁術一方,劉表、曹操、劉岱則偏向於袁紹一方,形成了東漢群雄初期以二袁為中心的混戰。

  • 2 # 潯陽鹹魚

    很多人只知道袁紹、曹操這些人參與的第一次討董聯盟,卻不知道史書上記載了由朱儁、陶謙等人組織的第二次討董聯盟,甚至討李傕聯盟的事。

    第一次討董聯盟破裂

    早在第一次討董聯盟破裂之前,孫堅就帶兵擊敗董卓、呂布,攻入雒陽,隨後河南尹朱儁,也就是孫堅的老鄉,老同事,就選擇了脫離董卓陣營,與孫堅聯合,籌劃繼續進攻三輔,揮兵長安。

    【朱儁畫像】

    在這個節骨眼上,袁紹得了冀州,偏偏又做起拆盟友臺的事:他派揚州會稽人周㬂去奪取豫州。而在之前,豫州刺史孔伷逝世,袁術是讓孫堅領了豫州的。

    這等於是說,袁紹向袁術示威:我才是盟主,我說了算!

    這件事直接導致了第一次討董聯盟破裂:孫堅撤出雒陽,和袁術一同去攻打周㬂。

    所以,鎮守雒陽的只剩下了朱儁孤軍一人,朱儁勢單力薄,在這個時候也選擇了放棄雒陽,前往荊州投奔袁術。

    朱儁主導的第二次討董聯盟

    長安朝廷(董卓)派楊懿擔任河南尹,接管雒陽一帶,朱儁在袁術的支援下,北上雒陽,趕走了楊懿。

    然而雒陽一帶早已殘破不堪,朱儁認為無法防守,便將主力屯於相對於比較容易防守的中牟縣一帶,以此對抗長安。

    這個時間點已經是初平二年末了(191年),袁紹和袁術兄弟兩邊陣營已經打的天昏地暗,什麼匡扶朝廷了,什麼滅門之仇了,統統都不要了!

    袁術是不可能再給朱儁更多的兵力,袁紹那邊更是想都不要想的,所以朱儁為了重拾起反董大旗,決定聯絡關東其他諸侯來支援自己。

    朱儁的努力得到了徐州刺史陶謙的相應,按照《朱儁傳》的記載,陶謙給朱儁增援了三千兵,其他地方官員也稍稍提供了一些援助,僅此而已。

    【陶謙的影視形象】

    另外,陶謙還上書表奏朱儁為車騎將軍。這就是第二次反董聯盟。

    其實,早在去年,第一次反董聯軍建立之時,盟主袁紹就宣稱自己擔任車騎將軍,陶謙此舉,本質上就是否定袁紹的盟主地位,把反董聯軍的重心轉移到袁術這邊來。

    因為陶謙親近袁術,反對袁紹。同樣的,朱儁也是得益於袁術。

    《後漢書·朱儁傳》:(朱)儁以河南殘破無所資,乃東屯中牟,移書州郡,請師討(董)卓。徐州刺史陶謙遣精兵三千,餘州郡稍有所給,謙乃上儁行車騎將軍。陶謙主導的討李傕同盟

    董卓聽聞朱儁佔據中牟,反抗自己,於是派出李傕、郭汜率領主力軍討伐朱儁,朱儁迎戰,被擊敗,於是佔據關隘,不敢再出擊。

    按照《董卓傳》記載,李傕、郭汜率軍繞過朱儁,攻入陳留、潁川一帶,燒殺劫掠。據說蔡邕的女兒蔡琰就是在此時被匈奴人劫走了(如果蔡琰描述無誤,說明匈奴的流亡軍也參與了李傕的軍隊)。

    蔡琰詩節選: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就在關東百姓一片哀嚎聲中,董卓在長安卻被王允、呂布合謀刺殺,李傕等人聞訊,連忙撤軍。隨後,李傕等人用賈詡的計謀,攻入長安城,誅殺王允,重新掌握了政權。

    【電視劇《新三國》中,王允被俘。】

    在王允短暫掌控朝廷的那一個多月裡,王允也曾派出使者前往關東宣佈:董卓滅亡,希望關東諸侯放棄武力割據,重歸朝廷。

    然而局勢驟變,李傕當政後,又派出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為使者,安撫關東。陶謙這些人不願意擁護李傕,於是提出讓朱儁擔任太師,組織起討李傕同盟。

    按照《朱儁傳》的記載,陶謙組建聯盟的奏章如下:

    徐州刺史陶謙、前楊州刺史周幹、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敢言之行車騎將軍、河南尹莫府:國家既遭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禍,幼主劫執,忠良殘敝,長安隔絕,不知吉凶。是以臨官尹人,搢紳有識,莫不憂懼,以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濟禍亂!自起兵已來,於茲三年,州郡轉相顧望,未有奮擊之功,而互爭私變,更相疑惑。謙等並共諮諏,議消國難。僉曰:“將軍君侯,既文且武,應運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顒顒。”故相率厲,簡選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陽,多持資糧,足支半歲,謹同心腹,委之元帥。

    其實,這些人都是徐州周邊的地方官員,甚至是投奔在陶謙處避難的名士,不是實力弱小就是徒有虛名,根本沒有揮兵西進長安的軍事實力。

    此時的孫堅已經戰死在襄陽城外,袁術與劉表酣戰,河北那邊,袁紹則與公孫瓚打的不可開交。

    所謂的討李傕同盟,不過是陶謙的一廂情願罷了。

    【李傕遊戲形象】

    在長安朝廷,李傕採用賈詡的計謀,招安朱儁。朱儁手上,一邊是陶謙擁護自己討伐李傕的奏章,一邊是李傕用朝廷名號下達給自己的任命詔書,他審時度勢,決定放棄抵抗,入朝看看李傕到底有什麼能力控制朝廷。

    ——如此一來,這次“討李傕同盟”被賈詡用計謀兵不血刃地分化解散了。

    剩下的陶謙也是孤掌難鳴,第二年,陶謙也派使者趙昱、王朗前往長安朝廷表示忠心,李傕也不計前嫌,大方賞賜:陶謙被提高為徐州牧,封候拜將,趙昱、王朗也同時拜為太守。

  • 3 # 往事有料

    董卓被殺,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關東諸侯準備再次組織同盟,類似於三年前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這次的牽頭人是徐州陶謙以及屬下各郡太守,他們推舉朱儁擔任太師,並向各地州牧發出檄文,呼籲建立第二次同盟,以朱儁為盟主,組建聯軍西上討伐李傕等人,迎還漢獻帝。

    推舉信中署名的有哪些人呢?徐州刺史陶謙、前揚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這些人當時既不服袁紹、也不服曹操,實際上想在關東建立一個能夠對抗袁紹、曹操的軍事集團。

    推舉朱儁為盟主的理由也很充分。朱儁是名臣宿將,平黃巾時期,朝廷派出三支大軍,主帥分別是北中郎將盧植、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實戰中,朱儁不如皇甫嵩,卻在盧植之上。董卓執掌朝政後,對他頗為忌憚。關東諸侯討伐大軍來到,董卓雖不喜朱儁,但貪圖他的高名,讓他做軍事副手,被朱儁拒絕。董卓西遷長安,留朱儁守洛陽,朱儁棄官奔荊州,後來又引兵奪回洛陽。因洛陽殘破,此後一直屯駐在洛陽西面的中牟縣。

    眼見第二次關東聯盟即將成立,李傕等人採納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策,以漢獻帝的名義徵召朱儁入朝為官。這跟當年董卓徵召皇甫嵩一模一樣!面對陶謙和李傕,朱儁左右為難,下屬們都不願入朝,建議響應陶謙。朱儁卻說:“上級徵召下級,下級當立即接受命令,何況是天子徵召呢!李傕、郭汜、樊稠不過是一群宵小,並無經國大略,勢必發生內訌。我見機行事,則大事可成。”

    可憐朱儁又成了第二個皇甫嵩。入朝後雖任太尉、錄尚書事,卻並無實權。如他所料,兩年後,李傕、郭汜內訌,相互攻殺,長安大亂。郭汜將朱儁、楊彪等大臣扣為人質,朱儁性格剛猛,受不了委屈,當天發病而死。朱儁死後,陶謙等人倒向朝廷。

  • 4 # 出差狂人

    因為缺了一個人——朱儁。

    初平元年,以袁紹為首的諸侯聯軍兵伐董卓。氣勢滔天。然而好景不長,各路諸侯,各個心懷鬼胎,不能長期合作。不到一年時間,諸侯聯軍解散。

    之後又過一年,及初平三年。董卓被殺,李傕和郭汜禍亂長安。陶謙認為出兵的時機成熟了。於是他也學袁紹一樣,聯合了另一批諸侯,準備出兵長安,營救天子。因朱儁德高望重,眾人一起推舉他為領頭羊。

    朱儁手下的弟兄們一聽,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傻子才去呢。和陶謙他們合作,打到長安才是王道呢。 但是忠言逆耳,朱儁不聽大夥的建議。他覺得自己多牛逼的。李傕郭汜互相看不順眼,他去長安利用他們的隔閡,把握好機會,可以把他們全部除掉。哪裡還需要大費周章,和別人群毆過去呢?

    於是他把聯軍總司令的帽子一丟,胸懷匡護漢室的雄心壯志,來到了長安。李傕他們言而有信,給了他個太僕的高官做。

    但是雄心滿滿的朱儁,很快就被現實潑了一盆涼水。李傕和郭汜果然互相看不順眼,而且發生了嚴重的火拼。郭汜把一干朝廷大臣劫持了。這其中就有朱儁。這把朱儁氣得呀,氣呀氣的,就氣死了。

    其實在朱儁赴京任命的那一刻,由陶謙發起組建的第二次諸侯聯軍就已經宣告破產了。不知道朱儁臨時之前,是否會懷念那個明朗的日子,陶謙找到他,對他說:老總,帶上我們,去長安把天子救出來。

  • 5 # 江山青美

    董卓被殺,李傕郭汜掌握朝政,關東諸侯準備再次組織同盟,類似於三年前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這次的牽頭人是徐州陶謙以及屬下各郡太守,他們推舉朱儁擔任太師,並向各地州牧發出檄文,呼籲建立第二次同盟,以朱儁為盟主,組建聯軍西上討伐李傕等人,迎還漢獻帝。

    《朱儁傳》中記載,陶謙組建聯盟的奏章如下:

    徐州刺史陶謙、前楊州刺史周幹、琅邪相陰德、東海相劉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鄭玄等,敢言之行車騎將軍、河南尹莫府:國家既遭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禍,幼主劫執,忠良殘敝,長安隔絕,不知吉凶。是以臨官尹人,搢紳有識,莫不憂懼,以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濟禍亂!自起兵已來,於茲三年,州郡轉相顧望,未有奮擊之功,而互爭私變,更相疑惑。謙等並共諮諏,議消國難。僉曰:“將軍君侯,既文且武,應運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顒顒。”故相率厲,簡選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陽,多持資糧,足支半歲,謹同心腹,委之元帥。

    此時,各路諸侯中,孫堅已經戰死在襄陽城外,袁術與劉表酣戰,河北那邊,袁紹則與公孫瓚打的不可開交。所謂的討李傕同盟,不過是陶謙的一廂情願罷了。

    而在長安的李傕,採用賈詡的計謀,招安朱儁。朱儁手上,一邊是陶謙擁護自己討伐李傕的奏章,一邊是李傕用朝廷名號下達給自己的任命詔書,他審時度勢,決定放棄抵抗,入朝看看李傕到底有什麼能力控制朝廷。

    ——如此一來,這次“討李傕同盟”被賈詡用計謀兵不血刃地分化解散了。

    剩下的陶謙也是孤掌難鳴,第二年,陶謙也派使者趙昱、王朗前往長安朝廷表示忠心,李傕也不計前嫌,大方賞賜:陶謙被提高為徐州牧,封候拜將,趙昱、王朗也同時拜為太守。

  • 6 # 史海鉤沉者小王

    當時西涼軍在長安尚有十餘萬之眾,陶謙知道不是對手,不過是藉著朱儁的名義進行一把風險投資,主要是為了擴張勢力。結果朱儁被一紙徵召去當臥底,陶謙沒了名頭只好納貢稱臣。

    陶謙的算盤

    討伐李傕郭汜一事在《演義》裡是沒有的,而歷史上的陶謙又跟《演義》裡的寬厚長者形象不一樣。他不是什麼善茬,靠著東漢末年的混亂局勢,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早年北宮伯玉為首的羌胡起兵進犯,漢靈帝派皇甫嵩鎮壓,陶謙隨同出征,被封為揚武都尉,此行雖然記載不多,但叛軍潰敗,陶謙肯定獲得不少戰功。三年後,陶謙到徐州擔任刺史鎮壓黃巾軍,顯然朝廷看重了陶謙統軍方面的才能。

    188年,陶謙初來乍到,聯絡地方亡命之徒臧霸、孫觀為將,一同平定了境內的起義,在徐州站穩了腳跟,和後來的劉表隻身赴荊州、平定亂局相似。雖然與一些名將相比不算什麼,但至少證明陶謙有些手段。

    討董聯盟是190年,陶謙不知是繼續整頓內部、掌握局面,還是對討伐董卓一事不抱期望,並沒有舉兵參加。不過事後,關東聯盟也因為董卓西遷長安、劉岱殺橋瑁等事,瓦解成了各路軍閥的混戰。

    191年,朱儁反抗董卓,在中牟縣屯兵號召天下諸侯再次討伐董卓,關東諸侯大部分都忙著互相打架、沒有理會。可陶謙這次動了,派了三千兵馬前往支援。

    第二年,董卓被王允、呂布用計殺掉,陶謙更激動了,應該是看到了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趕緊拉上一幫境內外的琅邪國、東海國、彭城國、北海國、沛國的國相、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助陣,共同奉朱儁為太師討伐李郭兩人。

    如果朱儁、陶謙等人討伐有功、迎回天子,必定是大功一件,不過以當時西涼軍和朱儁、陶謙的實力對比看,西涼軍攻下長安時有十餘萬,朱儁這邊人馬絕不會比他們多,陶謙應該是不指望能討伐成功,主要目的還是趁勢向周邊擴張勢力。

    比如上面的北海國、沛國、汝南、泰山都不是徐州的地盤,但都聽從陶謙的建議參與討伐,說明陶謙是這幾個地方的實際掌控者。加上後來和自稱天子的闕宣一起舉兵佔領泰山郡的其他城池,多忠心漢室真不好說。

    所以,陶謙的討伐算盤,不過是藉著朱儁的名頭拉起一幫人,參與一下風險投資,主要是方便自己向西邊擴張勢力。

    朱儁的考慮

    第二次同盟雖說是陶謙拉著一幫人參與,但名義上的核心是朱儁。按理說,朱儁應該帶著這些聚集的兵馬和李郭兩人幹一架。但朱儁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接受了天子的徵召,這份徵召其實是李傕借皇帝之手下達的,出自太尉周忠、尚書賈詡的計策。

    朱儁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他認為天子徵詔必須聽從,西涼軍都是奸亂小人,平庸之輩,時間一長就會發生內亂,到時起事必定大事可成。說到底,朱儁對自己的隊伍能否打敗西涼軍、攻克長安沒有把握。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李郭兩人掌權後,藉著皇帝的命令,對多人進行了安撫。比如屠滅董卓宗族的皇甫嵩,不僅沒誅殺、一點事也沒有,還改任車騎將軍、太尉;任命馬日磾、趙岐出使關東,劉表納貢加封荊州牧;和董卓有殺子之仇的周忠(周瑜的堂叔),被加封為太尉。

    這些讓朱儁覺得去長安沒有性命之憂,而且比外部攻克長安、迎回天子更容易一些,所以朱儁表面聽從天子詔令,實際是在長安等待時機,就前去擔任太僕一職。

    沒了名義上的領頭人,陶謙也沒了理由,於是趕緊派趙昱向朝廷進貢以表示對漢室的支援,李郭兩人就加封陶謙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陶謙欣然接受。他的手下趙昱從別駕升官為廣陵郡太守,王朗從治中從事升官為會稽郡太守。可憐朱儁到死都沒等到機會,在李郭之亂中,被郭汜導致發怒而死。

    所以,這第二次發起的諸侯同盟就胎死腹中,畢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還不如第一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把攝影作為興趣愛好,怎樣拍好人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