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弘道

    一個成熟的人其實並不需要轉換角色。因為,老師和媽媽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一個老師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學生一樣,倘若有分別心反而可能會產生負面的效果和影響。

  • 2 # 只因一嗅得真如

    明確和把握好這兩個不同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意義和職責,也不是怎麼切換的簡單問題。教育是一個綜合複雜的命題,你能說教師角色的扮演是純粹的嗎?又能說家長的角色是純粹的嗎?是社會角色的分工不同,但沒有絕對的不同。兩個不同的角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個不可絕對分刻的統一體。

    所以說,一個好教師,一定同時是一個好家長,好父母。

    因為他(她)們懂的愛,懂的怎樣

    去愛。

  • 3 # 伏羊羅漢

    叫你媽媽是因為血緣關係,叫你老師是因為你的職業!這本就沒有任何衝突,何來糾結?你就是你,不用刻意扮演什麼角色!

    其實每一個媽媽天生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師,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你的孩子都會不經意間模仿、領悟、學習!人生本就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的過程,中國有句古話,活到老學到老!

    社會發展到一定高度後,人類有益的知識、技能被書寫成冊,然後衍生了一個職業,就是教師!古人稱先生、師傅,因為師生之間常年一起生活,產生了的深厚感情於是就有了“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的古語!如果是女師傅,自然可以稱為一日為師 終身為母!

    而題主,本身就是該學生的母親啊,你在他(她)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是她(他)人生中的最早的老師了!你既是母親也是老師,你對所有學生都是如此,每一個學生其實也是你的孩子!

    所以,題主做好你自己吧,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吧,祝你人生充滿了幸福!教師是最神聖的職業!

  • 4 # 踩著泥巴的女女

    說真的,今年我就教我孩子,我太有發言權了。

    一年級的學生,不想基礎抓不牢,我把稍微慢點的學生,學習很慢的學生都放在第一排,班上還有校長同事的親戚,也被同行說好讓他們坐在了靠前的位置,能跟上的都在中間或靠後。反觀我孩子呢,總是坐在最後一排,因為真的沒位置了,還好我孩子聽話懂事不跟我計較。

    小孩子身體免疫力都不好,流感來了,家長我一個個通知,我的孩子卻總是最後一個被我送去醫院的,真的沒時間管她。

    同行都說,教別人娃再好誰也不記你好,可是我的工作是這個,我的孩子從沒時間認真管她,下班了我也是很累很累,家庭作業我都不想管,真的,工作量這麼大,怎麼還有閒管自己娃。

    都說教師教不好自己娃,這句話一點都沒錯。感覺真的很愧對孩子。

  • 5 # oil張小小

    我認為孩子需要換到其他班學習。

    孩子在學校有充當的是學生的角色,接觸到的人和事都是作為自己是學生的前提條件來應對的,假如在學校還是跟自己的媽媽接觸,我個人感覺少了孩子應該學到的一些為人處世的一些技巧。

  • 6 # 東方G819

    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怎樣切換好媽媽和老師這兩個角色?很簡單,只要把握好時間、地點、物件和稱謂的分寸就行了。

    在學校,你是老師他(她)是學生,師生之間絲毫不帶任何私情私利,“老師”儼然老師的樣子,“學生”儼然學生的樣子;在家裡,你才是媽媽他(她)才是孩子,母子母女之間方顯骨肉之情。家庭教養與其他普通家庭一樣不帶任何沾“師”味的裝樣;在課堂上,孩子與其他學生一樣是受教育者,絲毫不會有骨肉情的念想和跡象,一視同仁施教。該罰則罰,苦累髒活一個樣;在家庭作業上,與普通媽媽一樣督促檢查作業是配合學校老師的責任,並鄭重其事說:“完成不好我要讓老師狠狠罰你!”媽媽與老師的叫法要分清,從進入學校後至離開學校前,不論是課堂上還是課間活動中,不論是當面還是背面,不論是同學前還是同學後,都要以“x老師”“x同學”相稱呼,嚴禁以“媽媽”“孩子”相呼叫。

    只要把孩子與學生的身份分待清楚,只要把師生情與骨肉情的處理得當,教育孩子就有明確的方向和很好的方法,那麼媽媽與老師的角色就會自然切換到位。

  • 7 # 素面布衣

    我兒子初一的時候,我就要求也教初一,但不教我兒子。這樣我就和教我兒子的數學老師一個辦公室,能夠及時瞭解我兒子的學習情況,其他科目因為是同一年級,所以瞭解起來也非常方便。

    我不建議老師在校教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樣為自己和孩子帶來很多麻煩,同學們怎麼看你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家長怎麼看,同事怎麼看?元芳怎麼看?(借用一句)

    孩子和同學發生矛盾你怎麼處理?總之,太麻煩了。

    所以,我建議您最好就不教自己的孩子了吧?這樣多省心啊。

  • 8 # 月秋大大

    即是老師又是媽媽卻是辛苦,即要在課堂上管教他們,回到家裡又要變回媽媽的角色,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又要做家務管孩子,確是辛苦了。有時疏忽了,班裡孩子的成績上去了,自己孩子的成績卻下來了。有些孩子就抱怨媽媽只關心同學不關心自己,這樣的情況也不少。

  • 9 # 六和麥田

    麻煩的、糾結的不是母親與老師的角色切換,而是孩子與學生的角色切換

    孩子,權利與義務的混淆。

    一個孩子在家裡享受到的待遇是高的,也是自由的,如果是一個孩子的,那更是獨享著媽媽給予的愛,這是無可爭奪的富貴資源。而在家裡所承擔的義務也是隨意的,家務活想幹就幹,多幹少幹,只要父母親准許了,誰都沒有意見。有時還可以討價還價,完全省去也沒有任何關係,只要父母同意就行。

    可是,到了學校就不一樣了,班級裡有幾十號孩子,都是媽媽的學生,媽媽給予的關注肯定是一視同仁的,因此,自己的孩子就不會感受到自己有家裡一樣的關注度,課堂發言、班幹部任職、享受評優評選,享受參賽的名額等等,都會出現讓自己孩子角色意識矛盾的現狀。

    孩子想當一個班長,媽媽如果是在家裡,那肯定是同意的,可是,面對那麼孩子都想當這個班長,那就得公平對待了,一旦公平了,自己的孩子沒有選上,那自己的孩子就想不通了。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行,偏偏又讓他當了,那其他孩子的意見與想法可就大了。

    孩子,榜樣與自由的挑戰。

    如果,老師的孩子在自己班級裡有著良好的表現,那肯定長臉,這樣的孩子肯定聽話,可是他的內心真的會是這樣的努力嗎?也許是因為他真的懂事,於是,自己要給媽媽長臉,因此,時時處處就得做好榜樣,並且是一點差錯都不能有,否則其他同學、其他家長都會看在眼裡,一旦這孩子不行,不僅在同學面前起不到榜樣的作用,同時還讓媽媽在教育其他孩子的同時或在其他家長面前沒有任何的教育自信。

    其他同學,都會時時盯著老師的孩子,如果犯紀律,立即向老師報告,如果成績不行,那更是讓老師沒有權威:“你看連自己的孩子成績都不行,怎麼能教好我們呢?”

    因此,老師的孩子在學校沒有私毫的自由,那麼壓抑久了,肯定要在家裡好好地發洩一下,但是,如果在家庭裡還是以一個學生的要求對待著,那孩子會不會選擇以後在某一件事上或某一時間點上好好地洩洪一下呢?

    案例:

    我小時個就遇到一位同學,我們的班主任、語文老師就是他的媽媽,當年看看他是很風光的,現在想想他是很痛苦的。

    痛苦在會玩的同學都會找他玩,有什麼好玩的玩具都會讓他玩,最終影響了他的學習時間;痛苦在每次考試成績不理想,都會被班主任狠狠地批評一頓,他只有委屈的眼淚;痛苦在於他經常背黑鍋,班級裡不守紀的事情一發生,同學一舉報,一定都有他,並且他還是我們的班長,因此他總是被批評,有時經過老師的家門口,見到的都是被批評的多;最初的時候,他的成績還是不錯的,後來成績就掉了,不過最後的結局是他自己的右手玩成骨折了——休學。

    孩子,真的很難覺察角色。

    不要說是老師的孩子,就是班級裡的同學,他都很難處理好自己的角色問題,一位同學有自己的朋友,雙休日一起玩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他是那幾位同學的組長,那他就不能有選擇地集合幾個要好的同學完成團隊專案,他就得藉助組長的身份角色,對本組的任何一位同學,都得采取一樣的方式,要玩就得一起玩,要散一起散,否則,這個組長就不會更好地組織完成團隊活動。

    朋友、鄰居、同學、組長或其他幹部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可是,孩子們要在學習生活實踐中要學會角色的切換,學會角色的不同權利與義務。

    我們成人都不會很好地切換自己的角色,那我們的孩子將會迎來更大的因為人為因素給孩子帶去的痛苦。因此,要想解答我們媽媽與老師的角色應該如何切換,關鍵就在於看看孩子會不會因此而感覺到模糊,會不會因此而矛盾、焦慮、壓抑。

  • 10 # 鷓林

    作為老師,職責是授業解惑,指導孩子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乘風破浪前行,作為母親,職責就不同了。首先最重要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身體安全第一,生命是一切的基礎,因此,身為父母,必須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港灣。母親不要輕易對孩子責罵甚至暴力,指責要明確不要囉嗦,態度嚴正卻不必凶神惡煞,母親要成為孩子最大靠山,人間觀世音,讓孩子在身心健康中成長。第二點,母親即是教師又是媽媽,教育此孩子時,要記得學業上嚴格要求,不降低教育水準,同時生活上愛護他,不降低撫養水平,思想上指引孩子求學上進,心理上允許孩子在犯錯中失敗中曲折前行。

  • 11 # 海藍abc

    這個有啥好糾結的呢?在學校你就是老師,怎麼要求其他學生的,你就怎麼要求你的孩子。在家裡,你就是孩子的媽媽,平時媽媽如何關心孩子,愛護孩子,疼愛孩子還有在飲食起居上作為媽媽應該怎麼做的還要別人教導你嗎?哈哈。不過,在家裡你要盡力把你溫柔慈愛的一面展示給孩子!

  • 12 # 閱讀的天空

    既是任課老師,又是媽媽,我建議,孩子最好不要在媽媽的班裡上課。由別的老師充當孩子的任課老師,這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媽媽班裡,對於孩子來說:

    一、孩子會有優越感,在其他同學面前,有時會肆無忌憚。

    自己的媽媽是老師,孩子可能就會覺得沒有人敢欺負我,即使我犯錯,同學們也都得原諒我。再有他們還不能告我狀,誰讓我媽是老師呢?

    二、如果媽媽上課,孩子不能自如切換學生和孩子的角色。

    媽媽是老師,在上課時,孩子有兩個表現,一是做鬼臉,吐舌頭,強出頭,引起媽媽注意。二是縮著腦袋,不敢吭聲,恐怕媽媽吵自己。這兩種表現,都影響了孩子正常發揮。

    三、孩子如果學習不好,會把責任推給媽媽,埋怨媽媽沒教好。

    孩子作業完成的不好,孩子會說:“你沒有給我好好檢查作業。”

    孩子做錯題了,會說:“你上課就是這麼講的。”

    孩子考的不好,會說:“你教別的孩子,又不好好教我。”

    從孩子角度考慮,媽媽不適合教自己孩子班級,尤其是擔任班主任。

    如果孩子在自己班級,媽媽可能會有困惑:

    一、作為老師,上課以學生為主,難免會忽略自己孩子。

    在課堂上,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好多學生舉手,當然也有自己的孩子。老師一般會讓別人回答,而把自己的孩子靠後。為的是不讓學生覺得有偏見,可也難免會委屈自己孩子。

    二、如果孩子在班裡表現優秀,媽媽作為老師也驕傲,如果孩子生性頑劣,媽媽會覺得很沒面子。

    老師,教書育人。對於學生的不良現象,老師肯定是嚴厲批評。可如果這些學生裡有自己的孩子,那麼教育起學生來,老師多少會沒有底氣。自己孩子還這樣,如何要求別的孩子做好呢?

    三、教師媽媽白天在校面對學生,還有自己孩子,回到家,還得輔導孩子功課,精力上會疲憊不堪,容易對孩子發火。

    人的情緒總是需要排解的,作為教師媽媽,當看到孩子的表現不好時,無名之火就會發洩。

    尤其在學校,當其他學生犯錯時,作為老師很生氣,但又不能懲罰學生,而這時如果自己孩子在場,有可能會把氣撒到孩子身上。

    所以,我覺得,作為教師,最好不要教自己孩子班級,即便要教,可以擔任副科老師,千萬別當主科老師和班主任,對自己,對孩子都不利。

    記得同事說過“換子教育”,就是老師的孩子,相互交換著來教。自己教自己孩子,有時候簡直是崩潰。老師在教學生時,可以做到耐心引導,可在教自己孩子時,隨時準備發火,教師朋友應該深有感觸。

    最好是在學校,讓孩子在別的班級,回到家後,媽媽再以媽媽的身份來輔導孩子。這樣,媽媽和孩子都有喘息的時候,媽媽又能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查漏補缺,幫助孩子學習進步。

  • 13 # 學習永遠在路上

    既是任課老師又是媽媽,在 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怎樣 切換媽媽和教師兩個角色?

    兒子上初二的時候,我有幸成為了他的地理老師,並且給他當了半年的班主任,因他原來的班主任生孩子請假 。

    還記得當我成為兒子的老師後,兒子跟我說:“媽,你第一次給我上課,我一驚!這是我媽在說話嗎?”“怎麼了?”我問他,“媽媽的普通話不好聽?”兒子說:“不是,主要是你平時不講(普通話)啊。”“普通話是老師上課的課堂語言啊,媽媽在課堂上自然就要講嘍。”。兒子沒再說什麼,後來自然就適應了媽媽給他上課就用課堂語言,在家裡母子還是更多的用方言,包括和周圍的當地人(大家都講方言)交流說話。

    做了兒子的任課老師,我在課堂上可以近距離的觀察到兒子的表現,這讓我很高興,我喜歡多角度的來了解自己的孩子。好在兒子是一個學習比較自覺的孩子,不用老師去操心,於是,在學校裡,我當老師,我講我的,他做學生,他聽他的;我是老師,我做我的,他是學生,他做他的,我們的相處還是自然協調的。並且兒子也沒有因為媽媽是他的任課老師而產生什麼優越感,相反,他暗地裡囑咐我:“媽,你不要特殊照顧我,也不要讓別的老師特殊對待我。”當然,我也如兒子所說,我做到了。我知道這樣做讓兒子更舒服,他不想搞特殊,他只想做一個普通學生。並且我打心底裡也贊成兒子的想法。

    在家裡,我和兒子也會聊到學校以及班級裡的事,每次談到一些與學生敏感的話題,兒子往往會打住:“媽,我不能再跟你說了,說出來我就成了洩密者了,不行!”這傢伙的防護意識還真強烈呢。當然,我也不會苦苦相逼,咱不能讓人家煩呢,話可以慢慢的聊,但不能點火,一旦火了,以後還咋溝通呢。該打住就打住吧,尊重孩子的選擇權!這時候在家的我只是一個和孩子閒聊天的媽媽,不是為解決學生問題而調查學生的老師。這角色扮演還確實需要理性的參與。

    可能是因為我的適可而止,還有我對兒子的尊重,我沒有覺得自己因為成了孩子的老師而和孩子有什麼疏遠,相反,我覺得我們母子關係更親近啦,因為課堂讓我們對彼此有了更多的瞭解,我知道孩子上課的狀態,兒子也知道媽媽上課的樣子,而且發現我們倆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做事情都比較認真,雖然我們都不是最優秀的,呵呵……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和兒子在學校裡是老師與學生,在家裡,我們還做了學習上的同桌,他學習,我也學習,也就是那一年,我考試獲得了心理諮詢師二級證書。身教重於言傳,陪讀的家長,別忘了你也要學習喲,陪讀不是一味的監督孩子的學習!

    所以,當我既是任課老師還是孩子媽媽的時候,我一方面盡到老師的職責,認真教書育人,另一方面也沒有忘記媽媽的職責,細心照顧孩子的生活,同時自己也注重學習。我相信,關愛孩子的身心健康與成長並且幫助孩子學會學習是我們家長和老師最關注的。同時我也感謝我的兒子,他的自覺和懂事是送給媽媽也是老師最好的禮物!

  • 14 # 美知園家庭教育

    這位老師,首先要給你點贊,你能夠意識到作為教師和媽媽的雙重身份的切換,這點太重要了。很多老師把學校的教學習慣帶到家裡,結果導致孩子多了一個老師,少了一個媽媽,然後缺失了母愛,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問題,從而反過來影響學習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家庭教育領域裡,有一個前置關係:自己跟自己的關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協調好不同場合裡的角色定位。比如,即使是老師、官員、成功人士,在自己父母面前仍是孩子;即使社會上混的再不如意,在孩子眼裡父母還是天,還是值得尊重的,信任的,這是生命的天性,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家天下、家文化”的儒家思想環境裡。

    如何切換自己的身份,既然你意識到了,那麼切換本身不是問題,那麼,從什麼狀態切換到什麼狀態,這個可以合計合計。

    老師,教書育人,普通的老師教孩子知識,優秀的老師除了教知識外,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這個就不多說了。

    作為媽媽,就是養育孩子,給孩子依靠,讓孩子有安全感,有親密感,對未來自己的生活有信心,有憧憬。

    學校和家的區別是:學校是理性的、有規則的,相對嚴肅的學習場所,做事情需要顧及別人;家是感性的,隨意的,私密的,輕鬆有愛的,可以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場所。

    如果您在學校可以做到給孩子母親般的角色,那麼回家基本不用切換了,不過這個可能會難一些。

    如果您在學校是相對嚴肅的,那麼回到家不放卸下規則的枷鎖,在家門口首先把表情放鬆下來,找回微笑,輕輕鬆鬆的進門。

    嚴肅和輕鬆的切換,這可能是關鍵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自己對愛情死心了,以後想做個冷漠的人,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