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他沿海國家在啤酒、蜂蜜、食鹽、貝類等食品中也檢出過微塑膠,雖然尚未有微塑膠影響人體健康的直接證據,但其對海洋生態安全的影響不容忽視。
6
回覆列表
  • 1 # 科學護膚小分隊

    塑膠微珠吧~ 因為細小的塑膠珠子進入海洋之後,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危害,影響海洋生態。就像吃了滿肚子的塑膠袋等垃圾的鯊魚一樣。這也是從環保的角度來拒絕磨砂洗面奶的原因。

  • 2 # 半隻土豆

    實際上,我們每天使用的各種洗面奶、牙膏等洗漱用品裡含有大量的塑膠微珠,我們洗白白以後,巨量的小顆粒就會被衝入下水道。由於塑膠微珠過於細小,還沒有芝麻大,所以城市的汙水處理系統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很容易透過水流從河流進入海洋。

    這不算完,塑膠微珠很難被自然分解,壽命長達幾百年。超過280種海洋生物和50種海鳥已被證明正在攝取塑膠微珠。海洋生物們不知不覺吃下了大量塑膠,算是對海洋環境作出了貢獻。可惜的是,被吞下的塑膠微珠並不能被消化,會危害到海洋生物的健康,或者被其他生物捕食進入生物鏈,比如說進入人類的餐桌。

    那我們是不是就不能吃水產了呢,也不至於。拿海魚來說,有研究發現微珠可以在胃、肝臟等內臟找到,但還沒發現會轉移到魚肉裡。剛鬆了口氣是吧,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個但是。據說在歐洲國家中的食品,已經到了無法避免微珠的程度。從捕撈的情況來看,魚、蝦、貝類等人類常吃的品種體內,經常有塑膠的存在。吃貝類海鮮,一年能攝入1.1萬個微珠,吃海鹽一年也能順便來上1000個。在德國一升啤酒有150個微珠,一千克蜂蜜中有400個。好吧,我說不至於不吃的意思其實是,吃啥都跑不掉。

    請不要問我中國啥情況,沒有證據表明,我們清潔身體所排放的塑膠微珠,全流向了其他大洲和大洋。不過呢,凡事都可能有點轉機。美國已經有相關法律要求逐步禁止塑膠微珠使用,英國和很多國家也都關注並開始行動起來,有些世界級日化企業已經表態願意配合解決這個問題。嗯,理論上別的國家少排點,我們也會少吃點。

    問題又來了,那我們以後洗澡怎麼辦?現在洗個澡可能要排放10萬個微珠挺有罪惡感的,那洗不痛快心情又不好。放心吧,植物種子、燕麥、玉米、海鹽、杏仁或核桃殼等天然物質製成的微珠已經在路上了。

    說到底,這保護環境和保護野生動物的動力,還是來自於保護人類自己。

  • 3 # 話食科普

    最近,國外一家非盈利新聞機構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其測試的250瓶瓶裝水樣本中,93%的瓶裝水都檢出微塑膠。此外,聽聞還有國家在啤酒、蜂蜜、食鹽、貝類等食品中也檢出過微塑膠。

    那麼微塑膠有什麼危害嗎?

    下面超哥為你指點迷津。

    答案搶先看:

    微塑膠會對海洋生物、旅遊業、漁業、商業,甚至人類生活帶來一定的表面和潛在危害,例如損傷海洋生物的消化道組織,導致農田中鄰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等含量增加等。

    【微塑膠的簡介】

    塑膠工業的發展在給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困惑。日前,在食鹽、蜂蜜、啤酒,甚至飲用水中,多個國家的樣本中都檢驗出了微塑膠纖維。

    那麼什麼是微塑膠?

    《環境署2014年年鑑》和《評估塑膠的價值》報告指出,塑膠汙染威脅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旅遊業、漁業和商業的發展,然而目前,微塑膠不僅汙染了海洋,就連自來水管道中也存在著汙染源,這也就是說,我們每天飲用的自來水也受到了這種肉眼無法看見的微塑膠的汙染,這就引起了人們對微塑膠的注意。

    微塑膠的形成機理,是大型塑膠在海洋環境中透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降解作用形成微塑膠,或懸浮在海水中,或沉積到海底成為沉積物的組分。研究發現,這些微塑膠可被一系列海洋動物誤食,導致動物食管刺穿和營養不良,此外,這些微塑膠顆粒存在尖銳的邊緣,還可能損傷海洋生物的消化道組織[2]。

    那麼如果微塑膠會給動物造成危害,我們怎麼會不擔心他給我們的人體健康帶來安全隱患呢?

    【微塑膠的危害】

    以瓶裝水為例,據報道,紐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受相關機構委託,對一些世界上最流行瓶裝水的品牌的產品進行了分析,這項研究發現,瓶裝水中發現的塑膠顆粒大約是自來水的2倍,瓶裝水中最常見的塑膠碎片型別是聚丙烯,也就是製造瓶蓋的常用塑膠成分。環境中微塑膠的來源分為初級微塑膠的直接排放和環境中大塊塑膠的降解。

    微塑膠由於其粒徑小、光降解能力弱等特點,被視為一種潛在永續性有機汙染物,那麼它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①對環境

    微塑膠在環境中遷移主要透過淡水環境在陸地和海洋環境之間雙向遷移。

    陸地環境中,微塑膠的主要來源途徑是含微塑膠的淡水的使用和汙水處理廠汙泥的施用,雖然汙水處理系統有很好的微塑膠去除率,但大部分的微塑膠仍保留在汙泥中[3],這些汙泥會被用作農田肥料,導致土壤中微塑膠含量增加,並且對農田中鄰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鑑定分析發現,高濃度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塑膠薄膜和塑膠大棚使用的地方。

    ②對生物

    微塑膠對生物的影響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微塑膠本身對生物產生的物理性損傷;二是微塑膠吸附的環境汙染物在生物體內釋放,從而對生物產生的一系列毒性效應[3]。

    一系列的海洋生物(包括浮游動物、底棲無脊椎動物、雙殼類、魚類、海鳥、大型海洋哺乳動物等)能夠攝食微塑膠,進而可能會對海洋生物產生機械損傷,堵塞食物通道[4],而處於食物鏈底端的生物會被上層動物吃掉,而由於富集效應,微塑膠和有機汙染物都會進入上層動物體內,而食物鏈的頂端的生物是人類,因此人體內會累積大量的微塑膠在體內,造成一些難以預計的危害。

    【總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儘量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自覺抵制微塑膠產品。控制微塑膠汙染,從小我做起。

    參考文獻

    [1]楊東琪.環境樣品中微塑膠理化特徵的檢測和表徵方法[D].華東師範大學, 2017.

    [2]王元元,李先國,張大海.沉積物中微塑膠的提取方法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6(1):105-109.

    [3]王彤,胡獻剛,周啟星.環境中微塑膠的遷移分佈、生物效應及分析方法的研究進展[J].科學通報,2018(4).

    [4]孫曉霞.海洋微塑膠生態風險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球科學進展,2016, 31(6):560-566.

  • 4 # 瑞新通用

    “塑”命難逃:首次確認塑膠已進入人體,人類必須行動起來!

    近日,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釋出了一項新研究,首次確認:在人類的大便樣本中發現有塑膠微粒。“微塑膠”一詞,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

    微塑膠威脅敲響警鐘

    在今年9月5日,人民網微博上傳送了這樣一條訊息:蛟龍號從大洋深處帶回的海洋生物中竟檢出微塑膠。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透露我國一項海洋魚類的調查結果,“在2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常見魚類取樣中,90%的魚類樣本中都發現了微塑膠。 ”

    2018年1月,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中,發現小於0.3毫米的微塑膠,說明微塑膠的汙染已遍佈全球各個角落。而現在,微塑膠汙染甚至已經蔓延到了人體內,我們已經無法逃避日益嚴峻的環境汙染問題。

    人類必須行動起來了

    10 月 24 日,歐洲議會以 571 對 53 票透過一項提案,擬於 2021 年在歐盟所有成員國禁止使用一系列一次性塑膠製品。

    塑膠汙染是全球最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聯合國環境署統計,每年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如果這一趨勢無法改變,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總重量將超過魚類。

    我們對塑膠的無限依賴給了它無孔不入的機會。 這些塑膠包裝絕大多數都會一直存在,並最終流入海洋。 想要塑膠消失在大海里很容易,它很快就會淡出人們視野,但又會像幽靈一樣以各種方式與人類重新捆綁在一起。今年的颱風“山竹”帶回的海洋“贈禮”,不是大自然的第一次反擊,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塑”命難逃,或許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那些被我們扔掉的,正在一點點還回來......現在,地球海洋中塑膠與浮游生物比例已經達到1∶2,如果不能採取行動,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將超過魚類——不要等到那一天,才對塑膠汙染問題痛心疾首。

    尤其是微塑膠透過水和食物進入到我們的身體,而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微塑膠從海洋生物到人體的蔓延,讓人類已經無法再作為一個旁觀者去面對日益嚴重的塑膠汙染。它已經給環境帶來災難,也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如何破局汙染難題?

    今年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的主題便是與塑膠相關的“塑戰速決”,可見塑膠汙染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難題。對於塑膠圍城的風險防範而言,法律法規層面的約束以及相關標準的出臺十分重要。一方面,法律法規的效用立竿見影,另一方面,相關標準可以鼓勵和引導企業創新升級,引領行業綠色發展。

    一些新型的塑膠回收後再生方法技術目前得到國內各界的認可及普及,也是防止塑膠汙染行之有效的舉措。目前常用的塑膠回收方法有:熔融再生,熱裂解,能量回收,回收化工原料及其他等。

    01

    熔融再生:熔融再生是將廢塑膠重新加熱塑化而加以利用的方法。從廢塑膠的來源分,此法又可分為兩類:一是由樹脂廠,加工廠的邊角料回收的清潔廢塑膠的回收;二是經過使用後混雜在一起的各種塑膠製品的回收再生。前者稱單純再生,可製得效能較好的塑膠製品;後者稱複合再生,一般只能製備效能要求相對較差的塑膠製品,且回收再生過程較為複雜。

    02

    熱裂解:熱解碳化工藝可以實現工業化、規模化、無害化、資源化等混合型廢塑膠處理。其核心工藝為無氧熱解,透過對廢塑膠間接加熱至380~400℃,將廢塑膠大分子裂化分解為小分子有機揮發分VOCS和無機焦質炭黑,並透過冷凝回收廢塑膠中的油分和可燃氣,用於熱解碳化系統的供熱及自成密閉迴圈體系的回收系統收集利用。裂解產品 油、燃氣、炭黑都可以二次應用於工業領域從而實現了資源的無害化二次利用從而規避食品安全,環保風險。

    03

    能量回收:能量回收是利用廢塑膠燃燒時所產生熱量的方法,但稍有不慎產生二噁英汙染又得不償失。

    04

    回收化工原料:一些品種的塑膠,加了聚氨酯可透過水解獲得合成時的原料單體。這是一種利用化學分解廢塑膠變成化工原料進行回收的方法。

    05

    其他:除了上述廢塑膠的回收方法外,還有各種利用廢塑膠的方法,如將廢聚苯乙烯泡沫塑膠粉碎後混入土壤中以改善土壤的保水性,通氣性和排水性,或作為填料同水泥混合製成輕質混凝土,或加入粘合劑壓制成墊子材料等。

    環保小常識

    塑膠其實並非必需品,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向塑膠說“不”。

    ①儘量使用可降解的塑膠包裝;

    ②減少購買一次性塑膠製品;

    ④積極做好垃圾分類與回收,回收塑膠相比製造新塑膠少耗能88%

    “我們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 這是一則商業廣告,也是一則環保公益廣告。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參與進來,共同保護好共生共榮的“藍色星球”。 而這裡的“一小步”,不妨從少用一根塑膠吸管、少用一次塑膠袋開始。

    此技術利用“工業胃”裝置,主要採用催化和低溫無氧熱解技術來加速有機物的降解速度並改變其結構和性質以達到回收利用,成為一種再生資源。

    此技術集經濟、環保、有效的固體廢物、廢水和廢氣處理技術於一體,解決常規的廢塑膠再生顆粒、填埋和焚燒等處理技術。

  • 5 # 科學柚

    “那些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或許最終都會迎來被我們吃下肚的一天……”

    “白色汙染”,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蔓延。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海龜、海鳥等生靈因為被塑膠袋纏身,或者誤吞塑膠而慘亡的新聞。

    擁有“高智慧”的人類,當然不會傻乎乎地主動去吃塑膠。但是,當我們在“製造”塑膠垃圾的同時,這些塑膠垃圾或許最終都會不知不覺被我們吃到肚子裡。

    最近,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研究人員們發現,我們常常用來泡茶的茶包(塑膠),被95℃以上的高溫浸泡後,其含有的塑膠成分會向杯中釋放出大約上百億顆的塑膠微粒,而這些塑膠微粒會隨著“熱茶”累積到我們身體裡。

    (目前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知名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參與這次研究的科學家們指出,儘管市面上很多茶包看起來都不像“塑膠”包裝,廠家們也聲稱使用不含塑膠的天然纖維,但是他們仍然可能會使用到含塑的製品材料來密封茶包。

    看不見的汙染:微塑膠

    2018年10月22日,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博士Philipp Schwabl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首次在人類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膠,直徑在50至500微米之間。

    什麼是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是很微小的塑膠粒,科學界目前將塑膠微粒定義為大小100奈米~5毫米不等的顆粒,也被科學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正常情況下,我們用肉眼是看不見這些塑膠微粒的。

    塑膠顆粒大多是由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中分解產生。目前,已有多項權威調查發現,世界範圍內,無論是空氣、土地,還是河流和最深的海洋中都已經存在著大量的塑膠微粒,至於我們日常大量接觸的瓶裝水、海鮮等,自然也不能“倖免”。

    日化用品中的塑膠微珠

    微塑膠對人體的危害,目前暫時還沒有十分充足的研究,但有研究顯示:微塑膠可能在生物體內的胃腸道中堆積,在那裡它們也許會影響腸道的耐受性和免疫反應。還可能協助有毒化學物質和病原體傳播到體內。

    此外,有部分調查顯示,過量攝入微塑膠可能會影響孕婦及胎兒的健康。

    而在上文提到的茶包實驗中,科研人員們發現茶包釋放的微塑膠對試驗物件——大型蚤(Daphnia magna)存在負面影響。

    大型蚤攝入越多茶包釋放的微塑膠顆粒,就會出現越奇怪的遊動方式,這個現象表明了試驗物件——大型蚤正在承受著巨大的存活壓力。

    而對大型蚤的CT掃描結果顯示,攝入過量微塑膠顆粒的大型蚤已出現突變預兆。

    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或都會“回到”我們身上

    目前,全世界每年人類製造的塑膠已經超過3億噸,其中約有10%的塑膠垃圾會進入到海洋中。

    按照這個速度,預計最快2050年,海洋中所有魚類加起來的重量,還沒有塑膠垃圾來得多。

    而這些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大自然需要花幾十年到數百年內的時間來緩慢降解。

    在塑膠垃圾被降解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有害的物質——塑膠微粒,這些肉眼不可見的塑膠微粒,正在成為對人類的另一個嚴重威脅。

    全球微塑膠資料

    2004年,科學家湯普森就在知名雜誌《科學》(Science)中呼籲人類留心“白色汙染”。

    科研人員們發現塑膠垃圾可能會在海洋等環境中“逗留”數個世紀。在長年累月的陽光輻照和海水浸泡下,這些塑膠垃圾會降解成各種“不起眼”的塑膠微粒,在海洋中廣泛分佈開來。

    最終,這些塑膠垃圾生產的塑膠顆粒進入到動物體內,並在食物鏈中傳遞,遺毒深遠。

    目前,包括我們經常食用的魚類,例如人們喜愛吃的貽貝和龍蝦等,都已經發現了大量的塑膠微粒積累,而這些塑膠微粒正透過我們的食物,回到我們的體內。

    塑膠,它被髮明出來的初衷是方便我們的生活,它不應該成為禍害生命的“幫兇”。

    面對塑膠垃圾的威脅,對人類而言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鬥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那些我們亂扔的“垃圾”,那些人類社會發展的汙染副產物,終有一天會回到我們身邊,甚至找上我們的子孫後代。

    從現在開始行動,你每一次的“環保行為”,都是在造福世間億萬生靈,造福我們及孩子們。

    參考資料:1.南方週末 微塑膠進入人體後,危害有多大?2.環球科學 泡一袋茶,等於喝下上百億微塑膠顆粒?研究揭示塑膠茶包的潛在風險3.趙淑江, 王海雁, 劉健. 微塑膠汙染對海洋環境的影響[J]. 海洋科學, 2009, 33(3):84-86.4.孫曉霞, SunXiaoxia. 海洋微塑膠生態風險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球科學進展, 2016, 31(6):560-56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命與金錢,哪個重要,對於醫院先收費後看病的做法,你有什麼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