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
2 # 保密諮詢
先談談美軍裝甲師。到終戰之前美軍共成立了16個裝甲師(1-14, 16及20),最早的五個裝甲師在1941年才成立,其中第二和第三裝甲師維持1942年型重灌師的編制,有九個戰車營和三個裝步營的超大編制,其餘的14個裝甲師都是三個戰車營和三個裝步營的一般編制。一個一般裝甲師除了師部之外有三個戰鬥指揮部(Command Command),通常是A,B及R戰鬥指揮部,除了三個戰車營,三個裝步營之外,另有三個裝甲炮兵營,一個機械化騎兵偵搜營,一個裝甲工兵營,及後勤管理部隊。通常還會視戰況需要額外編配獨立戰防營,獨立防空營等等。
若是用諾曼底戰役當時來講,德軍裝甲師有兩個戰車營,美軍有三個戰車營,略勝一籌。美軍戰車營有三個中戰車連和一個輕戰車連,中戰車連有18輛M4中戰車,輕戰車連有17輛M5輕戰車,加上營部的五輛M4中戰車,總共有76各式戰車。三個戰車營總共有228輛各式戰車。德軍裝甲師的戰車營分別編配四號戰車及豹式戰車,四號戰車營有四個連,一般每連是22輛四號戰車,連同營部戰車在滿編時約有98輛四號戰車。豹式戰車營有四個連,一般每連是17輛豹式戰車,連同營部戰車在滿編時約有79輛豹式戰車。兩個營總共177輛各式戰車,數量上約只有美軍的78%左右。四號戰車的效能與M4相當,豹式戰車則在M4之上,不過在後勤維修方面,美軍的妥善率約在80%以上,德軍的妥善率約在70%以上,因此德軍戰車在效能方面佔優勢,美軍戰車在數量及妥善率上佔優勢。
德軍裝甲師有四個裝甲擲彈兵營,而美軍有三個裝步營,看來德軍在數量上略勝一籌。然而眾所周知,德軍的四個裝擲營當中只有一個是裝甲化裝擲營,其它三個都是摩托化裝擲營,不論機動力,火力及防護力都有一段差距。反觀美軍三個裝步營全部都是編配半履帶裝甲運兵車,都具備有伴隨戰車進行機動作戰的條件。德軍使用SPW251,美軍使用M3,兩者在效能方面差異不大。德軍在整體步兵數量是佔優勢,然而在裝甲化步兵的數量上則是美軍佔優勢。
德軍裝甲師有三個裝甲炮兵營,美軍也有三個裝甲炮兵營,兩者看來是勢均力敵。德軍的裝甲炮兵營中只有一個是自走化裝甲炮兵營,編配12輛105自走榴彈炮車及六輛150自走榴彈炮車,總共18輛自走榴彈炮車。另外兩個營則是由半履帶牽引車所牽引的摩托化炮兵營。反觀美軍裝甲炮兵營編配有18輛M7自走榴彈炮車,三個營總共54輛。德軍的150自走榴彈炮車雖然效能上佔優勢,然而美軍在自走榴彈炮車的數量上佔三倍優勢。
德軍的裝甲偵搜營有五個連,分別是兩個裝甲偵搜車連(一個輪型裝甲偵搜車連,一個半履帶裝甲偵搜車連),兩個裝甲化裝甲擲彈兵連,一個裝甲化重灌備連。美軍的機械化騎兵真搜營也有五個連,分別是三個機械化騎兵偵搜連(輪型裝甲偵搜車),一個輕戰車連及一個支援連(相當於德軍的重灌備連)。兩者可說是平分秋色。
美軍的獨立戰防營及獨立防空營都是全自走化,而德軍的戰防營及防空營則是半自走化。這部分不再詳細介紹。
另一個特點是美軍採用了任務編組的戰鬥指揮部模式,平時各營都直屬於師部,視任務需要分派給各戰鬥指揮部指揮,一般一個戰鬥指揮部由一個戰車營,一個裝步營,一個裝炮營所組成,不過通常A,B戰鬥指揮部所指揮的部隊較R戰鬥指揮部來的多,因此主要戰力都集中在這兩個戰鬥指揮部。機械化騎兵偵搜營常獨立運用,直屬於師部而不加入戰鬥指揮部。戰鬥指揮部的好處是平時不用負責底下各部隊的後勤管理事務,不會增加幕僚的作業。缺點是底下的各部隊缺乏向心力及協同作戰能力。美軍的戰鬥指揮部和德軍的戰鬥群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德軍是以戰鬥群中主力部隊的指揮官為戰鬥群指揮官,而其部隊之本部便成為戰鬥群本部,因此其幕僚除了自己部隊的業務之外,還得兼任戰鬥群的業務,常會增加幕僚的負擔。然而由於部隊是自己的,通常士氣及情況較好掌握。各有利弊,這方面兩者也是不分軒輊。
至於美軍裝甲師的後勤管理作業方面,我還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不過我想應該是比德軍裝甲師還強才對。要不然也不會打贏歐戰。
以前常常有人講說如果諾曼底戰役盟軍沒有空優,德軍在陸戰方面未必會輸。在看過美軍的資料之後,我只能說諾曼底戰役時的德軍真是了不起,既使當時的裝甲師號稱全德軍最強,但是和美軍比起來戰力可能只有美軍的2/3左右(就算是號稱全裝甲化的裝甲教導師其裝甲炮兵團中也只有一個營是自走化裝甲炮兵營,有一個營甚至是用俄軍的152榴彈炮)。在沒有空優的情況下,還可以撐兩個月,不禁令人敬佩不已。
最近因為在寫論文的關係所以沒空繼續寫,不過每天都在跑統計,我倒是很想寫幾個程式來跑跑看德軍各時期裝甲部隊的戰力比較,或者是比較德軍和美軍裝甲師的戰力,看會不會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
下次再講美軍的步兵師和德軍的步兵師有何不同。
延續上次未完的話題,這次談談美軍步兵師和德軍步兵師。1944年美軍所採用的步兵師編裝是改良自1943年制步兵師,使用三三制,三個步兵團,每團三個步兵營,總共九個營。團部的直屬連隊包括一個摩托化輕榴炮連(六門105榴)及一個摩托化戰防連(57炮12門)。在諾曼底的德軍則是採用1944年制步兵師編裝,三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兩個營,總共六個營。團部的直屬連隊包括一個步兵炮連(六門7.5公分輕步兵炮及兩門15公分重步兵炮,由馬車牽引)及一個戰防連(兩個戰防排配備8.8公分戰防火箭炮,一個摩托化戰防排配備三門7.5公分戰防炮)。德軍步兵團不論是在營的數量及團部直屬連隊的質量都不如美軍步兵團。
美軍對於步兵使用的觀念與德軍不同,美軍重視整體步兵的火力發揮,採用半自動步鎗,而將輕重機鎗集中到兵器排和兵器連。一個1944年的美軍步兵班有12人,有十挺M1半自動步鎗,一挺BAR自動步鎗,一挺狙擊鎗。而德軍則是重視輕機鎗的運用,一個1944年的德軍步兵班有九到十人,兩挺MG42輕機鎗,其餘則是步鎗。如果美德步兵班正面衝突的話,德軍的整體火力還是比美軍強,主要是因為輕機鎗的關係,不過美軍步兵的另一個特點是火力支援強大,因此在受到正面敵軍火力壓制時,可以透過無線電呼叫團部進行火力支援,美軍步兵師的無線電普及至排部,因此基層部隊呼叫無線電較德軍容易。
美軍步兵師炮兵團有三個摩托化輕榴炮營和一個摩托化重榴炮營,總共有36門105榴和12門155榴。德軍步兵師有6門105榴和12門155榴,不過都是由馬車牽引。在火炮數量及效能方面差異不大,但是美軍的機動性較強。
美軍步兵師有一些額外的支援部隊,例如機械化騎兵連,獨立炮兵營,獨立戰車營,獨立防空營,獨立驅逐戰車營等等。機械化騎兵連是編配M8裝甲車,德軍步兵師則是以輕步兵營當做偵搜部隊,其火力相當於一般的步兵營,而機動力則是依靠腳踏車,這個營也常常做為師部的預備隊使用。美軍的獨立戰車營和裝甲師的戰車營相同,而德軍步兵師則沒有戰車。美軍的獨立驅逐戰車營是編配M10或M36驅逐戰車,而德軍的戰防營則是有一個摩托化戰防連(12門7.5公分戰防炮),一個突擊炮連和驅逐戰車連(10-14輛突擊炮或38t驅逐戰車),一個摩托化防空連(九到12門兩公分或3.7公分防空炮)。因此在戰防武器方面德軍不論在數量或效能上都較美軍遜色。美軍的獨立防空營是車載或牽引的四連裝50機鎗及牽引的40機炮所組成,而德軍步兵師則沒有防炮營,只有戰防營裡的摩托化防空連。
美軍步兵師的摩托化程度也是遠超過德軍步兵師,除了後勤補給系統之外,美軍步兵師所有炮兵單位都是全摩托化,步兵團雖然沒有自己的車輛,但是師部卻有六個運輸縱隊可以負責部隊機動。而德軍步兵師除了後勤補給系統之外,只有戰防部隊有摩托化,其餘的炮兵部隊則仍須依賴馬車牽引,步兵團不但沒有自己的車輛,師部也沒有多餘的運輸縱隊可以載運部隊機動,步兵團的後勤補給也是依賴馬車。
美軍步兵師實際上是比較接近德軍的裝甲擲彈兵師。德軍的裝甲擲彈兵師是兩個摩托化擲彈兵團六個營,團部的直屬連隊為摩托化步兵炮連,摩托化工兵連,有些團則有摩托化防空連。另外有一個戰車營,一般是用突擊炮當做代用戰車,共45輛. 數量也比美軍獨立戰車營還少。摩托化炮兵團有兩個摩托化輕榴炮營和一個摩托化重榴炮營,有幾個師的炮兵團有一個自走化榴炮營,不過在數量上是比美軍步兵師少12門105榴。戰防營則是兩個驅逐戰車連(四號驅逐戰車),一個自走化戰防連或是一個摩拖化戰防連(12門7.5公分戰防炮)。摩托化防空營是一個摩拖化重防空炮連(八門88炮),兩個摩托化輕防空炮連。這個重防空炮連無疑是美軍防空單位無法匹敵的。摩托化偵搜營是另一個火力,機動力強大的部隊,一般是一個裝甲偵搜連(輪型裝甲車),三個摩托化偵搜連(搭乘軍用國民車或是運兵車,也有幾個師是裝甲化偵搜連,搭乘SPW250/SPW251),一個摩托化重灌備連。這個營也是美軍機械化騎兵連無法匹敵的。
美軍在西歐的步兵師可能是當時全世界最強的步兵師,相較於德軍步兵師就有點像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留下來的產物。即使是裝甲擲彈兵師的戰力也是勉強能與美軍步兵師一拼高下而已。
參考實戰經驗及裝備發展,美軍在1942-43年間進一步改組步兵師編裝,在新的編裝表中步兵師員額稍微下降約8%成為14,253人。主要的改變都是在裝備上,首先M1半自動步槍成為標準步兵武器,火箭筒也大量配備到步兵師中(每師557部),57戰防炮同時取代了37戰防炮成為反戰車火力骨幹,75榴炮則完全被105榴炮取代;更多的改變在運輸工具上,2.5噸載重車取代1.5噸載重車成為主要運輸車輛,同時更多的吉普車與1/4噸尾車配發到基層單位中。不過雖然師建制中的運輸車輛大幅增加,但在裝備數量及噸位同時增加的情形下,步兵師還是需要大量上級單位支援的運輸車輛方能完成機動。
以1943年七月公佈的步兵師(T/O&E 7)編裝表為例,每一個步兵班員額12人,配備10枝M1步槍、1挺布朗寧自動步槍(BAR)跟1枝M1903春田狙擊槍。步兵連編制員額為193人,由三個下轄三班的步兵排加上一個兵器排構成,兵器排中編制2挺.30輕機槍、3門60迫炮、3部火箭筒與1挺.50重機槍。步兵營編制員額為871人,由營部連、兵器連與三個步兵連組成;營部連下轄一個有3門57戰防炮的反戰車排,兵器連則有6門81迫炮、8挺.30重機槍、7部火箭筒與3挺.50重機槍。
步兵團由指揮部、團部連、3個步兵營與其它直屬部隊組成。團直屬部隊包括:團炮兵連(105榴炮×6)、反戰車連(57戰防炮×12加上一個地雷埋設排)及後勤連。
師炮兵部隊員額為2,160人,由指揮部、直屬連、3個輕炮兵營加上1箇中型炮兵營組成;輕炮兵營中除營部連、後勤連外另有3個擁有四門105拖曳式榴炮的炮連,中型炮兵營的編制與輕炮兵營類似,只是以拖曳式155榴炮取代輕炮兵營中的105榴炮。
1943年編制的步兵師總員額數為14,253人,除前述戰鬥部隊外,尚下轄偵搜單位、工兵營、衛生營、補給連、彈藥連、通訊連及憲兵排等直屬部隊。
而隨著戰爭規模逐步擴大,許多工性配屬給步兵師的單位漸漸演變為半永久性的建置單位,一般來說這樣的單位包括:1個機械化騎兵連、1個以上的野戰炮兵營、1個化學兵營(主要提供42迫炮支援火力)及其它戰車、驅逐戰車和防炮單位。這使得在1944年步兵師日常管制的員額數超過了15,000人,相較於裝甲師司令部較成熟的組織運作方式,步兵師司令部無論在編制員額或組織上都無法負擔如此龐大的作業量,因此變通的方法是以下轄各步兵團指揮部為基礎,依據任務特性不同以聯兵方式組織臨時性的團戰鬥隊。
1944年的德軍步兵連由兩個突擊步槍排+三個步槍班+和包含五名狙擊手的狙擊班所組成.其步兵營下轄三個步兵連與一個重灌連所組成.其每步兵連由三個步兵連+一個重灌備連所組成.重灌備連下轄兩個重機槍排(8挺重機槍)+一個迫炮排(六門81mm迫炮)+野炮排(4門75mm野炮)所組成.共有111人組成(軍官3人,士官兵109人),其步兵團由兩個步兵營所組成+150mm野炮與120mm迫炮混合的迫炮連與一個驅逐戰車連.當戰防炮缺乏時,由鐵拳代替.
這樣看來.德軍小單位(班,排,連)的火力比美軍強.但美軍可呼叫大量的炮兵與戰術空軍.整體火力,美軍大大的贏過德軍.
-
3 # 風雪二頭
二戰時期,首先在開戰前夕,就有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戰術作為理論支撐,德國裝甲部隊是作為獨立的兵種,前期作戰中作為先導部隊進行戰術穿插,從而將敵人進行分割與包圍。(曼斯坦因與古德里安和隆美爾是德國三大名將)
其次,當時的美國並不具備獨立的裝甲部隊和戰術理論,美軍坦克部隊只是步兵的支援武器,美軍裝備的M4謝爾曼坦克,在當時被稱為“謝包子”,薄皮大餡,一打就稀巴爛。
謝爾曼坦克作為步兵支援坦克,裝甲相對薄弱,但是可以擋住敵軍機槍掃射,掩護步兵前進,減少衝鋒傷亡,遇到德軍重型坦克就會退下來,配合步兵反坦克炮攻擊。
往往美好的想法卻被現實生生擊碎,在戰場上謝爾曼碰到敵方坦克,根本不會有撤下來的機會,當時德軍的一號到三號坦克,都是輕甲高速坦克,曾用於閃電戰。
面對德軍這樣的坦克配備,美軍包子坦克在撤下來之前就被擊毀,當然為了改變一打就穿的尷尬局面,後期美國也對謝爾曼裝甲做了加厚。
-
4 # 戰略論
二戰中德軍裝甲步兵和美軍裝甲步兵在編制上基本差不多,都是搭乘半履帶裝甲運兵車進行作戰的,並配屬迫擊炮、反坦克炮、自行火炮等支援武器,主要執行進攻任務。德軍的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和美軍的M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都可以有效的防護炮彈破片,將步兵運送到更近的距離來發起進攻,甚至是直接搭乘裝甲運兵車發起進攻。
裝甲步兵的進攻方法無外乎兩種,一種是不下車進攻,即乘坐裝甲運兵車直接向敵人的陣地發起進攻,步兵直接在運兵車上實施火力打擊,這種方式一般用於打擊敵軍防禦不嚴密的陣地和倉促構建的野戰陣地。另一種就是和普通步兵一樣進行徒步進攻,裝甲運兵車僅僅是將步兵做到進攻出發地,然後裝甲步兵下車徒步發起進攻,運兵車在後方提供火力掩護或者直接停放並隱蔽偽裝。
德軍裝甲步兵和美軍裝甲步兵戰術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這兩種作戰方式的選擇上,德軍強調進攻的突然和迅速性,只要對方陣地的反坦克火力不強並且地形也適合裝甲車行進時,德軍裝甲步兵會直接乘坐裝甲車伴隨坦克發起衝擊,直到不能再前進時才下車發起攻擊。德軍認為裝甲步兵最大的優點就是搭乘的裝甲車為步兵提供了側翼的保護作用,而無需擔心暴露側翼問題,裝甲步兵要大膽的伴隨坦克向敵人的縱深挺進。尤其在實施追擊的時候,德軍裝甲步兵可以完全無視兩翼的安全,以最快的速度實施機動,當停止前進時可以建立環形防禦陣地來保證安全。
美軍裝甲步兵則主要強調裝甲步兵下車徒步作戰,只有在極為有利的情況下美軍裝甲步兵才會搭乘裝甲車直接發起衝擊,美軍認為將整個步兵班搭乘在一輛裝甲運兵車直接發起進攻是極其危險的,一旦裝甲車被擊中會喪失整個步兵班,所以美軍裝甲步兵在機動時搭乘裝甲運兵車,一旦遇到德軍防禦陣地,裝甲步兵將在德軍的反坦克火力射程外下車展開進攻隊形,像普通步兵一樣發起進攻。美軍裝甲步兵非常在意自己的側翼掩護問題,過快的推進速度經常導致兩翼失去友軍的掩護,美軍非常擔心遭到德軍的側翼反擊。
對比而言,德軍的裝甲步兵戰術更加具有冒險性,也很容易取得重大的勝利,而美軍的裝甲步兵戰術則更加穩妥,在放棄擴大戰果機會的同時,也保證了自身不會遭到嚴重的損失。在相同的條件下,德軍裝甲步兵會力圖大膽突擊打合圍戰,殲滅敵軍,而美軍裝甲步兵則是按部就班的發起進攻,經常是擊退敵軍而無法殲滅他們,美軍更喜歡發起有組織的進攻,透過強大的火力打擊來摧毀敵軍。
回覆列表
二戰時期,德國的裝甲部隊作為一支獨立的兵種在前期作戰中作為先導部隊進行戰術穿插,對敵方部隊進行切割與包圍。因為在開戰前夕,就有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戰術作為理論支撐。而相對於美國來說並沒有獨立裝甲部隊和戰術理論,其坦克部隊只是作為步兵的支援武器罷了。德軍3號坦克,在閃電戰初期,都是用1號2號3號這種輕甲高速坦克。
人們都會嘲笑美軍m4謝爾曼坦克,稱其為“謝饅頭”,薄皮大餡一打就穿。但是美軍研製謝爾曼之初就本來就不打算讓其與對方坦克硬硬碰硬。而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支援步兵前進,所以其坦克裝甲相對較薄,只要能對能抵擋得住機槍的掃射就沒問題了。而且其炮彈主要裝備對付步兵的榴彈而不是對付坦克的穿甲彈。剛碰到地方重型坦克時候退下來,讓專門反坦克的坦克上或者用步兵反坦克炮打。謝爾曼初期短款的75毫米坦克炮主要裝備還是殺傷步兵的榴彈。
美軍在這個想法很美好,但是現實很骨感。當包皮大餡的謝爾曼在戰場上碰到的一般都是敵方的裝甲坦克。根本就沒有機會撤下來專門的人上。所以,當謝爾曼碰上被德國坦克時一打就穿。為了改變一打就穿的尷尬局面,美軍將謝爾曼的裝甲加厚,並且把75毫米,短管火炮升級為長管76.5毫米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