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骨科王醫生

    具體後遺症如下:

    1、壽命有限。隨著人們的使用,它會不斷的磨損,以前我們用金屬的關節,大概壽命10-15年。現在出現了陶瓷(下圖為陶瓷材料)等關節,保守估計壽命在20-30年以上。所以這個壽命問題因為材料的改進在不斷的彌補這個缺陷。

    2、感染。感染是手術後最嚴重的後遺症,因為由於假體周圍會有細菌附著,但是又沒有血管在假體上,所以即使靜脈注射抗菌素依然不容易殺死假體上的細菌。外科醫生最頭疼的也是感染,手術剛做完,乃至幾個月甚至幾年後都有可能發生。一旦感染,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要將假體取出,重做或者翻修。

    3、鬆動。如果骨頭沒有好好的長入到假體,或者和假體不再服帖,就會鬆動,鬆動會感覺疼痛,是需要翻修的。X線上可以看到有透亮線。因為太專業就不放圖了。

    4、脫位。脫位和很多因素有關係,如患者做了不該做的動作、假體安裝角度不合適等有關係。

    5、疼痛。術後疼痛是關節置換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甚至很多不明原因的疼痛很難解釋。

    6、術後雙側肢體不等長。醫生很難保證雙側肢體等長,如果差的不多是可以接受的,比如雙下肢不超過1cm。

    7、假體周圍骨折。如果有暴力發生,裝完的假體周圍是容易骨折的。假體周圍骨折需要翻修。

    8、血栓。血栓是關節置換術後需要重點預防的。因為是致命的,所以術後需要抗血栓治療。

    9、功能不佳。這個不要我多解釋。假體位置不好或者康復不夠可能出現功能不佳。

    10、其他。如異位骨化、皮神經損傷等等很多相關併發症,因為發生率小或者影響不大,我就不一一解釋了。

  • 2 # 廣東骨科專家團

    膝蓋是人們經常使用的關節,承受了人體大部分的重量,因此十分脆弱,容易受傷。隨著年齡的增加,關節受到的勞損也會加大,也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像關節炎,對人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

    關節炎的早期,通常病情較輕,可以採取保守治療,比如:服用止痛藥、中藥調理等,基本能夠控制住病情。但是關節炎如果比較嚴重的話,單靠藥物治療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時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其中一種就是人工關節置換術。

    關節炎晚期關節已經損害得比較嚴重了,透過人工關節置換術,使用人工材料製作的假體,代替已經損壞比較嚴重的關節,來恢復關節的功能,減緩疼痛。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現在比較常見的一種治療方式,由於其是一種手術,很多人都會擔心術後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後遺症。那麼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否有後遺症呢?

    其實,大家無需過度擔心,人工關節置換術技術現在較為完善,手術進行順利,而且手術之後也注意護理的話,一般是不會出現什麼不良後遺症的,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可長達20年以上。

    不過,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出現一些不舒服的情況,比如:新的關節活動起來比較僵硬,還會伴有輕響,有時出現腫脹和發熱等,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的現象。之後隨著新關節與周圍的組織逐漸磨合,這些問題都會消失。

  • 3 # 興海亭

    置換人工關節第一要看人工關節的質量,儘量用最新出來的,價位比較高,口碑不錯的。第二要看是哪個關節,好像髖關節比較成熟,我已用了十一年也沒有問題。也看到熟人有的膝關節,好像不太行。

  • 4 # 骨科王健醫生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指用一定的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據人體關節的需要,來重新構造人工假體,透過外科技術將假體植入體內,替換掉嚴重患病的關節,並替其完成相應的功能。這樣一來,可以起到緩解患病關節疼痛感的作用,糾正原有的關節畸形,同時推動關節功能的恢復,使關節疼痛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目前,人工關節置換術最常見的兩個方向主要集中於膝關節置換和髖關節置換,其他關節的人工置換也提上日程。

    若問到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否存在後遺症,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人工關節只是作為人體關節的一種替代物,當然不能和原來的人體關節相匹敵,人工關節在活動過程中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磨損和碰撞,導致人工關節假體出現不同程度的併發症,也可以理解為後遺症。但是現代人工關節置換術所構造的人工關節假體的生存率已較高。

    那麼,進行人工置換術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併發症)會有哪些呢?

    1、人工關節假體可能出現鬆動、脫位。沒有了剛完成手術時那樣的貼合,出現不同程度的機械性失敗,所發揮的功能也有一定的退化。

    2、形成深靜脈血栓和肺動脈栓塞。栓子會無意進入心腦肺,從而引起臟器衰竭,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術後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抗凝治療,防治血栓的形成,加強運動康復。

    3、人工關節置換術後人工假體及其附近受到感染,或許會加劇疼痛。

    4、術後損傷關節周圍的神經和血管,同時假體周圍出現骨折現象,嚴重破壞人工假體所起的作用。

    5、置換人工關節後,假體關節不穩定、不靈活,關節僵硬導致行動不便,影響患者術後的正常生活。

    6、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疼痛依舊、持續,疼痛沒有得到緩解,手術並不能起到相應的緩解和替代功能。

    ......

    如同任何手術一樣,人工關節置換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無風險,因為這樣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但是,從醫生的角度來講,一直以來都是在為降低併發症風險而絞盡腦汁,越來越多的措施被用於預防併發症發生,也形成了大量的預案以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正因為這些問題不僅是患者的顧慮,也是醫生的擔憂,所以醫生才不斷投入精力力爭將機率降到最低,促進醫學技術不斷進步。

  • 5 # 外科醫生楊大夫

    對於你提出的問題,正好符合我的專業,在我們醫院差不多每週有個3臺左右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手術,因此正好藉此機會向大家科普科普人工髖關節置換的一些醫學知識。

    在這楊大夫告訴大傢什麼情況下是需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的。

    1、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此時股骨頭和髖臼已經破壞且已經發生疼痛患者,嚴重影響生活。

    2、股骨頭壞死:包括創傷、酒精性股骨頭壞死,頭已經壞死留著就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3、類風溼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這類患者多見於年輕患者,由於疼痛難忍和股骨頭畸形,因此不得已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

    4、慢性髖關節脫位:主要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由於先天髖臼的發育不良,此時的病人疼痛難忍,且自己髖關節已經失去功能。

    5、骨腫瘤:位於股骨頸或髖臼一些低度惡性腫瘤,一般建議行人工髖關節置換。

    當然還包括一些其他的情況,當然每個人都是不願接受人工髖關節的,因為在臨床上一些患者給我的觀點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裝了假的髖關節,自己去世感覺自己不完整了,有點對不住自己的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我有時也是表示理解,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們也是儘量能保住患者的髖關節就保住,就行來我們科有時車禍也好高空墜落也好,導致的股骨頸骨折的年輕患者,我們不可能一上來就給人家換頭,但是股骨頸骨折併發症最為常見的就是後期的股骨頭壞死,如果後期股骨頭真的壞死,那麼只能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了。說到這既然人們發明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那麼他到底有什麼優勢和劣勢呢?我們先談談他的優勢吧

    人工髖關節的優勢:髖關節置換主要面向人群還是大於65歲的老年人,這類人群由於心臟和肺部功能較差且常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所以耐受手術差,髖關節置換術相對手術時間短,最主要的是髖關節置換術後,患者能很快就能下地行走,透過早期快速康復訓練,使患者儘早恢復受傷前的功能狀態,一減少因長期臥床而導致的一系列併發症的發生,從而降低患者死亡率。往往很多老人並不是死於骨折,而是由於長期的臥床,導致墜積性肺炎,下肢血栓等等一些併發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就能很好的避免此現象的發生。

    人工髖關節劣勢和併發症:

    1、花費較高:一個全款置換術下來怎麼也得幾萬,相比保髖手術來說確實較貴。

    2、壽命限制:假體的壽命是有限制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很多人抵制髖關節置換的主要原因,現在出現的陶瓷假體,預計壽命在25年左右,這也是為什麼建議大於65歲患者行髖關節置換的原因,你想想65歲加上25歲,就將近90歲,人的壽命也不過如此了。

    3、傷口感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感染是一種嚴重併發症,是造成髖關節置換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好預防是取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重要環節。早期感染與手術環境、手術創傷、植入物破壞人體解剖屏障、降低區域性抗感染能力以及未能合理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和術前未去除體內感染灶有關

    4、假體周圍的骨折:由於應力原因,當你發生暴力時,假體周圍是非常容易骨折,這類病人我們接觸不少,花費的費用也是巨大的

    5、疼痛:一部分患者在髖關節置換術後,疼痛一直是一大問題。

    6、髖關節脫位:全髖關節置換術後的主要併發症之一是置換的關節脫位。術後引起髖關節脫位的原因除與關節型別、手術入路徑有關以外,還與術後護理不當如搬運不當、體位控制不嚴、術後搬動不正確、早期功能鍛鍊不得當有很大關係。

    7、髖臼磨損及假體鬆動、下沉:假體鬆動、下沉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也是髖關節翻修術是最常見原因之一,原因1)假體固定不牢或保留股骨距過短;(2)過早負重,骨質疏鬆;(3)骨水泥聚合不均,放置範圍不夠,骨水泥斷裂;(4)假體材料不能與骨組織有機合;(5)假體磨損,微粒形成,骨溶解或感染;(6)與手術者技術有關

    8、兩下肢不等長:.原因 是患者骨盆傾斜造成。全髖關節置換術後下肢不等長的現象比較普遍,術後患肢延長的情況比較多見,是臨床上患者主訴較多的問題之一,也是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影響患者步態和功能恢復的常見原因。如各種原因的髖脫位性病變、股骨頭缺血壞死,和髖強直或髖融合術後等

    總結: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重,需要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也呈現增多的趨勢,伴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手術的成功率也越來越高,但由於患者自身因素,加上手術創傷,隨之而來的是患者出現的多種併發症。因此對患者護理的要求非常高,髖關節置換術後併發症是一個受多方面影響的過程,要求醫護人員和患者進行配合,提高對手術的認識,術後進行康復訓練。

  • 6 # 康復醫學黃教授

    康復醫學看人工關節置換

    人工關節置換術從技術與材質上,由於現代科技發達與技術日新月異,因此本身是沒有太大影響的.但是我從康復醫學多年的經驗來分享一下,我對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看法.

    從人體的結構組成可以發現,骨頭形成人體最基本的架構,肌肉韌帶神經半月板及椎間盤,架構成為一個個運動單元,關節之間互相協作,姿勢調控與日常生活表現,最終來自於大腦中樞系統的支配,因此骨頭只是在動作表現中一個最基礎的元素,但是為何需要作人工置換呢?我認為骨頭遭受破壞,必然是神經系統,肌肉系統,以及筋膜控制系統已經失去保護骨頭的能力,最終人體不得不啟動骨頭來支撐身體,造成最終不可逆的惡性結果.

    大部分的人可能認為人工關節置換之後就能解決疼痛的問題,但是事實上,關節置換是一次對人體的重大破壞,尤其在置換過程中移除的關節面,韌帶,軟骨及半月板等結構,其最重要的感覺系統已經被犧牲,於是肌肉的能力,神經的控制能力,還有感覺反饋機制都急速下降,被置換的運動單元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甚至大腦調控中心已經完全認不得這個新植入的假體,於是就會出現一系列的感覺與運動錯亂.

    接下來我來談談有什麼後遺症:

    1,疼痛-所有的人工關節置換都有可能發生疼痛的問題

    2,關節僵硬-人工關節植入之後會伴隨水腫與滲出液堆積,影響關節腔內的活動度

    3,本體感覺障礙-人工關節不具備感覺反饋能力,大腦無法有效認知關節的具體相關位置

    4,神經肌肉弱化-本體感覺輸入薄弱,神經肌肉之間無法整合,做出合適的反應,弱化關節本身的平衡與協調能力

    5,姿勢錯誤-大部分的人工關節置換都與承重相關,尤其人類是雙腳行走,一旦一側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另外一側的肢體承受壓力將變大,很可能也在未來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此外不平衡的承重也會影響骨盆的位置,甚至影響脊柱的排列,進而造成頸椎病或腰椎病,從臨床證據顯示,這些相關退行性的病變,可能同時存在.

  • 7 # 康航一生健康醫療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指用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高壓聚乙烯、瓷器等原材料,依據人體關節的形狀、結構及作用做成外固定支架假體,透過外科技術將假體植入體內,替換掉嚴重患病的關節,並替其完成相應的功能。這樣一來,代生病骨節作用,做到減輕關節痛,修復骨節作用的目地,使關節疼痛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目前,最常見的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為膝關節置換和髖關節置換。據統計,人工髖關節正常使用超過十年以上者佔95%,二十年以上者佔90%。

    人工關節置換術技術雖然日趨成熟,但是針對患者身體條件不同也會出現相對的後遺症。

    1、不穩定:人工關節假體可能出現鬆動、脫位,關節不穩定,大部分是由於膝關節周圍韌帶功能不全造成的,沒有了剛完成手術時那樣的貼合,表現為打軟腿、乏力、關節腫脹、疼痛、交鎖等。

    2、形成血栓:有機率形成靜脈血栓和肺動脈栓塞。血栓會無意進入心腦肺,從而引起臟器衰竭,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進行抗凝治療,防治血栓的形成,加強運動康復至關重要。

    3、受到感染:人工關節置換術後人工假體及其附近受到感染,可能會加劇疼痛。引起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糖尿病。另外術後的各種肺炎如果不注意,也會引起感染。做完關節置換術後患者如果有感冒、發燒、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需要及時服用抗生素。如果不及時處理,炎症透過血液傳播到人工關節處就會引起感染。

    4、引起骨折:術後損傷關節周圍的神經和血管,同時假體周圍出現骨折現象,股骨髁上骨折最為多見。

    5:關節活動範圍變小:人工關節的活動範圍可能比原有正常關節的活動範圍要小一點,還可能在關節活動後出現輕微的彈響。

  • 8 # 骨科沈靖南教授

    中國骨關節疾病的患者接近4000萬,關節置換的需求越來越廣泛。對於終末期關節病變的很多患者,人工關節置換大多數都是其治療上的最後一步了。

    但手術後並非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假體鬆動、人工關節假體周圍感染等都可能導致遠期手術的失敗。

    那麼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會有什麼後遺症?

    一、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主要是因為術後病患下肢血管內凝血因子粘稠度升高,血凝塊淤堵在血管中,導致血流減緩,進一步形成血栓,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肺栓塞,可致病患死亡。

    二、感染

    感染是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最為嚴重的併發症,能誘發患者感染的因素非常多,例如高齡、存在基礎性疾病、長期服用激素等等。感染早期表現為體溫持續升高,區域性體溫高,晚期症狀相對較不明顯。

    三、關節脫位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還可能出現關節脫位的併發症表現,引發關節脫位的原因可能是軟組織張力不平衡、假體位置安放不當、髖臼緣與股骨假體頸的撞擊以及術後不恰當的功能鍛鍊。

    四、假體鬆動

    人工關節置換也是假體植入手術的一種,所以也會存在假體鬆動的風險。臨床上引發假體鬆動的原因有許多,例如外傷引起機械性鬆動,骨水泥技術不當,假體安裝不當等。患者一旦發現假體鬆動,就需要及時就醫處理,否則關節假體便無法發揮其關節功能。

    關節置換後,以下現象是正常的,患者別擔心

    首先是關節有腫脹和發熱的感覺。術後6-10個月康復過程中,患者經常會感到關節發熱。這是由於身體對假體的反應或者功能訓練過程中膝關節活動刺激引起的炎症所致,屬於正常現象。

    其次是膝關節周圍發緊,有束縛感。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術後疤痕形成所致,但隨著鍛鍊康復,這種感覺會逐漸消失。

    再者是晚上會有疼痛和酸脹感。術後康復過程中,隨著訓練強度和頻率的增加,一些患者可以出現夜間關節的痠痛,早晨起床時關節發僵,這都是正常現象,患者無需過於擔心。

    最後就是走路時發僵或者不自然,這多屬正常範圍,通常在6-8周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 9 # 999談骨論筋

    任何手術都可能出現後遺症或併發症,目前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技術成熟,有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關節置換術就已經超過50萬例,隨後該資料仍在攀升,可以說人工關節置換術相對來說比較安全,但仍然可能出現以下幾種併發症:

    1、麻醉意外

    2、心腦血管疾病

    3、傷口感染

    4、人工關節位置不良

    5、術後關節脫位

    6、術後關節功能受限

    7、血管栓塞

    因此,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建議患者注意以下幾點:

    1、規範康復訓練

    很多患者期待關節置換術後能迎來“新生”,對走路、運動十分心切,為了讓手術預後效果更好、併發症更少,遵醫囑進行康復訓練必不可少,也不可操之過急,通常人工關節置換後需要3-6個月的康復訓練,並針對不同患者,康復訓練的方法也不相同,需根據個體情況來調整訓練計劃。

    2、日常活動不可超出人工關節活動範圍

    以髖關節置換為例,不可下蹲幅度過大、要坐姿端正,不能蹺二郎腿。

    3、注意早期活動

    深靜脈栓塞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栓塞脫落若隨血液流到肺部則有致命風險,早期活動可降低深靜脈栓塞發生的機率。

  • 10 # 中醫論骨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有侷限性的,並非萬全之法,如年限短、易感染、創傷大、神經損傷等都是在置換中會出現的常見問題。

    年限短

    人工關節置換不是永久性的,一般情況下可以使用10年左右,但對於還要工作、經常行動的人來說,會對人工關節造成磨損,從而減少使用壽命,要進行二次置換。

    對於尚且年輕的人,二次置換可能也無法滿足工作、生活的需求,且人體本身也不易進行多次置換手術,每次置換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

    易感染

    手術也不是百分百的成功率,仍然存在手術失敗的風險,常見的風險是置換後出現感染的情況。一旦出現感染,就要繼續進行治療,治療難度加大的同時,治療時間也會延長,嚴重感染可導致患者癱瘓。

    創傷大

    關節置換術創傷性較大,對於老人和小孩不能使用,置換技術含量高,位置稍有偏差,就容易造成疼痛,甚至終身殘疾,易發生感染,神經損傷、脫位、假肢下沉,擺動斷裂,併發症出現。

    神經損傷

    股骨頭手術後神經損傷臨床症狀是足下垂和小腿外側麻痺以及血迴流受阻發生腫脹,病程過久會繼發缺血性小腿肌萎縮之症既為本病導致殘疾的開始,其病情如在治療期內得不到正確治療,神經繼發缺血性萎縮軟化,此時既是神經移植其功能也未必能得到恢復,故致殘率極高。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稍有偏差,就會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和疼痛,帶來嚴重的後遺症!且患者進行置換手術後出現問題,只能透過手術、用藥等方法緩解病痛,因此患者切勿盲目置換。

  • 11 # 想好好做醫生的胖子

    當有一些患者的關節問題特別的嚴重,比如有嚴重的骨關節疾病,關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變形,有大量的骨贅形成,患者出現了明顯的關節疼痛,甚至會有明顯的休息痛夜間痛的時候。

    醫生往往會建議患者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透過這個手術,我們可以重建患者關節的力線,重新恢復關節的功能,經過系統的康復鍛鍊,患者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生活質量。然而我們很多的朋友對關節置換術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做完關節置換手術這個關節就廢掉了,就變成了一個直腿棒子,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關節置換手術,是里程碑式的進步!

    關節置換手術真的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手術設計,它解決了很多長年受關節疼痛患者的困擾,尤其是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手術解決了大多數嚴重骨關節病患者的痛苦,隨著手術技術以及假體技術的進步,髖關節以及膝關節置換手術經歷了多個時代的更迭,已經日臻完美!

    在過去,有的患者關節出現了嚴重的畸形,只能忍受疼痛,慢慢的出現功能的障礙,最終有可能影響生命,有些患者真是疼得寸步難行,如果單說走路的時候疼痛,還能忍受嚴重的患者,甚至在休息的時候和夜間睡眠的時候都會有明顯的疼痛,如果是老年人遭受這樣的折磨,對於整個身體和壽命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而有了關節置換手術技術就完全不一樣了,透過手術我們完全可以重建患者的關節,用牢固的金屬去替代我們本來的關節軟骨,在手術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去掉導致我們疼痛的很多治病因素,比如大量的骨贅,比如大量的增生滑膜,有些患者經過系統的康復,完全可以重獲新生。

    為什麼,有些患者做完了置換手術,還疼,還是不能正常活動?

    但是作為醫生,謝醫生也知道,確實有些患者做完了關節置換手術以後,關節還是疼,而且關節屈伸範圍甚至不如手術之前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真的是,這個手術不能做,做完了還不如不做嗎

    大家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都見於患者手術之後沒有進行系統的康復鍛鍊術前也沒有重視康復的重要性,沒有在術前儘量維持我們關節的肌肉強度和靈活度,導致了術後出現的問題。

    要知道能做關節置換的手術,醫生可以說都是千錘百煉鍛煉出來的手術醫生,手術技術並不是問題,然而我們包括一些醫生和患者,對於術前和術後的康復鍛鍊往往並不是特別的重視,有很多患者在術後認為需要等到切口徹底癒合以後再進行康復鍛鍊,那麼在這段時間就會出現明顯的關節粘連,這將會影響患者的恢復,有一些患者又出現了關節的粘連,怕疼,不敢鍛鍊,於是關節的角度將會越來越受限,關節的僵硬也越來越明顯,最終真的變成了一個直腿棒子……

    要知道對於關節置換手術來說,如果想要獲得特別好的手術效果,在手術前就應該進行像踝泵、直腿抬高訓練,關節屈伸訓練來維持關節靈活性,透過這些鍛鍊來儘量維持關節的穩定性,為手術做好準備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且手術後不僅要堅持像這樣的訓練,更是應該進行一些早期的步行訓練,關節力量的訓練,儘快幫自己恢復功能,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術後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康復鍛鍊比較好呢?其實術後8個小時左右就應該開始進行康復鍛鍊了,因為關節置換這個手術對於關節周邊的軟組織損傷相對來講比較大,比較容易形成粘連,越早進行關節的康復鍛鍊越能規避粘連、肌肉萎縮等一些風險,雖然早期進行康復鍛鍊會有一些痛苦,但是手術醫生會為患者準備鎮痛泵,不僅是為了讓患者術後減輕疼痛的折磨,也是為了患者能夠更好的進行早期的康復鍛鍊,越早康復鍛鍊、越早恢復關節的角度、越早進行下地步行的訓練,那麼我們將會進入疼痛→但是關節功能慢慢恢復→之後,疼痛逐漸減輕,逐漸消失的正迴圈,將不會出現關節的粘連,也能規避很大的出現下肢靜脈血栓以及關節功能障礙的風險。

    總結

    看到這裡您應該明白了吧,關節置換這個手術其實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很多患者都從這個手術當中獲得了非常大的收益,但是也確實有一些朋友沒有重視康復,導致了關節粘連,最終影響了手術的效果,這需要我們醫生和患者共同提高對康復鍛鍊的認識,儘早的進行關節康復鍛鍊,在術前就進行系統的鍛鍊,為術後打下基礎,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手術效果,請大家相信,關節置換手術是解決很多嚴重晚期關節問題的殺手鐧,而且是可以幫助我們徹底解決問題的大殺器,請大家不要對它帶有過度的疑惑,一定要諮詢您的醫生,瞭解術前和術後的康復,瞭解手術的整個過程,這樣才能更好的配合醫生進行康復鍛鍊,最大限度規避手術的風險和可能帶來的問題。

    如果在手術前天天想的不是手術可能帶來的收益,而是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那麼您的痛苦到底要何時才能被解決呢?

  • 12 # 健康之初

    人工關節置換術,即採用現代材料製成的人工關節假體,植入人體後,代替病變壞損的關節,恢復關節功能,緩解病痛。以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最為常見。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有一定後遺症的,而且也需要嚴格根據適應症判斷是否實施,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目前人工關節置換術的10年有效率已經到90%以上。但也仍然會存在一些併發症。

    如下。

    1.人工關節假體鬆動

    一般與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症、假體制作工藝、手術技巧等都有一定關係。

    2.脫位,磨損,鎖定機制失敗,假體斷裂等

    這些屬於人工關節機械性失敗。臨床上可以沒有症狀,或表現為膝關節內翻、關節不穩、輕到中度膝關節滑膜炎、關節疼痛、腫脹、關節交鎖等

    3.深靜脈血栓形成、肺動脈栓塞

    人工關節置換術屬於創傷性手術,人體處於外傷之後的高凝狀態,因此容易發生血栓,而血栓一旦脫落到達肺動脈,形成肺動脈栓塞,致死率較高。

    4.感染

    作為創傷性操作,術後如果護理不當,容易發生感染。

    5.術後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假體周圍骨折6.術後關節不穩定,關節僵硬7.疼痛

    疼痛最為常見,甚至有很多不明原因的疼痛。

  • 13 # 風溼免疫科趙劍醫生

    對於類風溼關節炎或骨關節炎等關節病晚期的患者,如果保守治療無法接觸患者承受的痛苦,甚至關節功能障礙嚴重失去活動能力,這時候可能就需要動用人工關節置換術這個終極武器。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治療終末期關節病的主要方式,主要應用在膝、髖關節,可以有效幫助患者解除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很多患者仍然對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安全性感到質疑,而這種手術也確實存在多種術後不良反應,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人工關節置換術常見的併發症以及應對方法。

    併發症一:切口癒合併發症

    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後切口管理,是圍術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因為手術切口引發切口滲血、滲液、脂肪液化、區域性腫脹、瘀點瘀斑、表淺感染、延遲癒合等,首先會延長患者住院的時間,給患者帶來不好的治療體驗,其次延長關節深部與外周接觸的時間和媒介,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進而會給患者的信心、食慾、睡眠及康復鍛鍊等帶來多方面的阻礙。

    因此,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一定要做好傷口管理,手術醫生要做好術前評估,對患者的全身狀態(肥胖、吸菸等)、重要器官功能、下肢血管狀態、營養狀況、凝血功能、並存疾病等做好全面把控,術前的面板清理、面板消毒、術中的止血帶應用、手術時間、手術創傷、縫合技術等各個環節要嚴格把關,同使在術前應該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

    如果術後出現低蛋白性切口滲出,則要加強術後營養管理補充蛋白質;如果術後切口區域性持續滲血、滲液,如果伴有切口內積血積液,則可間斷拆除面板縫合線充分引流;如果術後切口脂肪液化,則要拆線刮除脂肪顆粒;如果出現切口周圍淺層感染,則要延長抗菌藥物的應用時間。總之,一定要做好切口管理的各個流程。

    併發症二:術後感染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如果假體周圍感染,對患者來講是最為嚴重的併發症之一,治療難度和治療耗費都非常巨大,因此,患者在置換人工關節後一定要慎之又慎避免感染的發生。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感染的病例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佔感染病原菌的一半以上,其餘也包括鏈球菌和革蘭陰性菌,如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等。

    與病人有關的感染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手術部位之前做過修復手術或之前發生過感染;患者有吸菸、酗酒、肥胖等情況;患者有貧血、低蛋白血癥等疾病;患者有類風溼關節炎、腫瘤、免疫抑制或糖尿病血糖不受控等情況;

    此外,術中的同期雙側置換、手術時間過長、輸血過敏,術後的切口癒合併發症、心房纖顫、心肌梗死、尿路感染、住院時間延長及鼻腔內有金色葡萄球菌等,也是術後感染的危險因素。患者如果在術後出現持續性疼痛,或疼痛緩解後又突然加重,同時還伴有區域性紅腫、皮溫升高、壓痛明顯、切口癒合不佳、持續滲出等,就要小心感染。

    要預防感染,術前首先就要排查病人體內是否存在感染病灶,才能考慮能否手術。對於相關危險因素,應該在術前予以糾正來預防感染,比如:糾正低蛋白、貧血,提升患者的營養狀況;戒菸,至少在術前戒菸兩週以上;透過咳嗽鍛鍊,來增加患者肺活量、通氣量,有利於患者術後排痰,尤其是有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肥胖者,最好透過適當鍛鍊和飲食控制減輕體重;糖尿病患者,必須將血糖控制好再進行手術;術前晚沐浴,透過清潔劑清洗減少毛囊和皮脂腺內的細菌;合理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

    一旦發生感染,就要及時進行治療,根據感染的不同分型分期,採用敏感抗生素靜脈應用、徹底清創與保留假體、一期或二期翻修等方法治療。

    併發症三:術後靜脈血栓栓塞

    靜脈血栓栓塞是骨科大手術後發生了較高的併發症,也是患者圍術期死亡及醫院內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一定要做好這方面的預防。靜脈血栓栓塞是血液在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疾病,其中又分為深靜脈血栓和肺動脈血栓栓塞兩種,兩者之間互相關聯。

    靜脈血栓栓塞在人工關節置換術中發生率非常低,主要為深靜脈血栓,凡是引起靜脈內膜損傷、靜脈血流淤滯以及高凝狀態等因素都是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的高危因素。比如創傷、手術、化學性損傷、感染性損傷等損傷因素,既往靜脈血栓病史、癱瘓、制動、肥胖、吸菸、高齡、紅細胞增多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內移植物等也是危險因素。

    對於合併肢體靜脈血栓的患者,在手術之前應該進行深靜脈血栓規範化抗凝治療3個月以上,待血栓機化或部分再通,血栓遠端無肢體腫脹時,再考慮手術。患者在術後,要嚴格遵守醫護人員的叮囑,採用基本預防、物理預防和藥物預防三種方式聯合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發生。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做好這些事項:

    抬高患肢促進靜脈迴流;及時進行康復鍛鍊;接受足底靜脈泵、間歇式充氣加壓裝置及梯度壓力彈力襪等物理治療;接受抗凝藥物治療。併發症四:噁心、嘔吐

    患者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可能出現術後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這是全麻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在20%~83%之間,患者表現為胃部不適伴強烈嘔吐慾望、胃內容物強力上排的感覺。

    有人會說噁心、嘔吐沒什麼影響,但對於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來講,早期進食非常重要,如果因為噁心、嘔吐併發症存在,影響患者術後飲食,就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脫水、營養不良、加重貧血、延長住院時間等不良影響,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血腫、切口裂開、切口感染等。

    對於這一方面的併發症,解決的辦法主要有:合理選擇手術的時間,儘量減少麻醉和手術對患者飲食的干擾,避免過長時間禁食;術前對患者應用合理配置的營養藥;術後鼓勵患者在麻醉清醒、吞嚥正常、嗆咳反射恢復後進食,早期以流食、軟食為主,在患者食慾較差階段補充開胃湯,主動飲食量持續不足者要進行要素飲食補充;在手後使用具有鎮吐等作用的藥物。

    併發症五:血管神經損傷

    首先是血管損傷,儘管人工關節置換術中,大血管損傷發生的機率比較低,但一旦發生就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大多數發生在翻修術中,主要危險因素是髖臼螺釘、結構植骨、金屬鈦網以及墊塊等的使用。預防方法主要在手術的施術過程中,這裡就不詳細描述了,患者應該在正規醫院專科醫生指導下,對手術進行全面充分的考慮,尤其是翻修手術。

    其次是神經損傷,像髖關節置換術,坐骨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和腓總神經均可受損,其中以坐骨神經、股神經常見,膝關節置換則主要為腓總神經損傷。人工關節置換術造成神經損傷並不常見,且神經損傷通常在一年後能基本恢復。

    併發症六:雙下肢不等長

    人工關節置換術中,很多因素(假體型號、假體放置位置及骨重建等)都可能造成雙下肢不等長。即便人工關節技術不斷進步,但雙下肢不等長現象仍然無法完全避免。

    當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如果雙側下肢不等長在2cm以內,患者可以透過康復鍛鍊,主要是下地行走過程中的步態訓練來進行糾正。對於雙側下肢不等長超過2cm的患者,則需要使用矯形鞋墊,即在較短側肢體穿增厚的鞋跟,或者在鞋跟上釘橡膠墊的方法,根據糾正的具體情況來靈活調整鞋跟高度,直到達到正常步態為止。對於始終無法糾正步態的患者來講,則可能需要永久使用增高鞋墊。併發症七:假體周圍骨折

    人工關節置換術併發假體周圍骨折,通常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手術原因,如翻修手術、非骨水泥型假體、手術入路不當、小切口手術、顯露不充分、軟骨組織鬆解不充分、截骨平面過高、假體使用不當、術中操作不當等原因;另外一種是非手術因素,包括高齡、骨質疏鬆、女性、高BMI、既往手術史、嚴重軟組織攣縮、骨溶解、創傷等。

    手術因素我們不提,對於患者來講,主要注意的是非手術因素。這裡重點講下骨質疏鬆,對於高齡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本來就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質疏鬆或患有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基礎疾病,又或者在絕經期後骨質疏鬆與激素的長期使用繼發骨質疏鬆,就會增加假體周圍骨折發生的機率。

    對於懷疑有骨質疏鬆的患者,應該進行骨密度測定之後才考慮是否手術;對於存在一定程度骨質疏鬆的患者,應該進行一定療程抗骨質疏鬆治療,待骨質條件有所改善再考慮手術;對於全身骨質條件較差的患者,為了達到足夠的固定強度,應選擇骨水泥型假體進行置換,避免本身骨強度與骨量無法保證與假體形成嚴密壓配。患者在術後應嚴密監測骨密度,對於骨質疏鬆高風險人群,應進行規律的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來增加骨密度,同時避免骨質疏鬆的相關危險因素,如吸菸、飲酒、服用激素等,降低假體周圍骨折風險。

    此外,置換後的人工關節比較不是人體原生的關節,患者即便免除了疼痛與關節活動受限的困擾,也不可得意忘形,在日常運動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於劇烈的動作,避免關節發生創傷,從而導致假體周圍骨折。

    併發症八:術後假體脫位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透過人工關節置換術來治療晚期關節病變的患者也越來越多,而術後假體脫位就是人工關節置換術非常棘手的併發症。在中國既往的病例中,人工患者置換術後假體脫位率可能介於1%-5%之間。

    術後假體脫位之所以發生,也分為手術原因和非手術原因。手術原因主要是在假體設計、假體選擇、假體植入、手術入路選擇、軟骨組織處理、康復鍛鍊等方面出了問題,非手術原因則包括高齡、女性、神經或精神功能異常、生活護理不當、原發疾病等原因。

    同樣,我們重點要說的術後預防。患者在成功完成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只能說成功了一半,術後康復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手術。患者要預防假體脫位,就必須要做好術後康復,來保持關節的穩定性,而不是關節的活動度。因此,患者在術後,除了遵醫囑完成床上鍛鍊、坐床邊、下地、如廁等各個階段的鍛鍊外,一定要避免關節的過度屈伸、過度旋轉,避免假體脫位的發生。

  • 14 # 愛國張四年

    本人2016年5月18日,(當時76歲)北京中日醫院骨關節外科,由張啟棟醫師主刀一次做了雙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很成功(沒有送紅包一事)。術後雙腿站立筆直,正常行走沒問問題。到現在五年有餘,我在前邊走,後面人看我走路正常自如。在此謝謝張啟棟醫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業生應該自主創業嗎?還是先攢幾年社會經驗再考慮創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