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人師
-
2 # 龔斯特
聽到懂說明理解,理解也分級的
比如說,很理解,理解,有點理解,自己不一定能界定
以做數學題為例
很多人都對數學這門學科敬而遠之,都感覺數學真的太難了,可是數學真的那麼可怕嗎?
其實我要告訴你,數學不但不可怕,而且很有趣!
可是,我們到底應該對數學報以何種態度,我們應該如何學習數學呢?如何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呢?
正如同不少同學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聽課能聽懂,但是不會做題,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這樣的同學大多數問題就出在這裡:
1、你只聽懂了淺層次的知識,沒有深入,所掌握的東西達不到應用的高度;
2、有的同學淺嘗輒止,一個例題老師講3種方法,他聽懂一種之後就不再聽其他解法了;
3、聽懂了知識,但是沒記住,或沒弄明白怎麼應用;
另外,還有些同學因為信心不足,認為數學很難,所以乾脆不聽,這樣就失去了入門的過程,因此更沒法深入。
我們都想學好數學,但“既然想學好,為什麼沒學好?”
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習慣好;基礎好;方法好。這叫做學習上的“三好學生”,三好湊一好(成績好),缺一不可。
一、好習慣
好習慣是取得優秀成績的必要條件,可以事半功倍。什麼是好習慣呢?
(1)勤奮
手勤:多記(課堂筆記、好題、好解法、錯題本)、多做(練習)、多總結(知識總結、方法總結).
眼勤:多看課本、課外書、筆記、錯題本.
耳勤:聽講仔細.
嘴勤:多問,有問題及時解決,不留後患.
腦勤:多想,對知識、題目等不但要弄清楚是什麼、怎樣做,還要多想幾個為什麼?
其中最重要的是動手和動腦。
(2)深入
對所學的知識不但要記住,而且最好弄清楚是怎麼來的?解題中怎麼使用?對一些好的題目不要滿足於會做,還要考慮解法是怎麼想出來的?哪種方法更好?
“會”有不同的層次:
知識:知道→理解→記住→會用→推廣
解題:會做一道題→會做一類題→靈活運用和創新
(3)嚴謹
數學是最嚴謹的學科。知識要嚴謹,解題要嚴謹。不嚴謹,遇到題目不是不會做,就是解不完整,得分就不全。
(4)其他
a、戒掉惡習:網路、電視、手機等,要把它們變成學習工具。
b、不找藉口:成績不好時,要多找自身原因,不要怨天尤人。一樣的老師、一樣的同學、一樣的課本和參考書、一樣的試卷,成績卻差別很大,因此主要原因在個人。用藉口掩蓋真實原因,不利於解決實際問題。
忠告: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包辦代替!家長、老師是廚師,只能把飯菜做得更好吃,更有營養,更好消化,但只有你愛吃才會有效果。
所以,作為學生,要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地位;作為家長,要注意你主要應該做的是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孩子自己動起來了,才會有好的成績。
二、好基礎
(1)基礎知識要紮實,想提分必須有本錢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這就象經商,你投資1元錢,即使盈利100%,也就是1元的利潤,但若投資1萬元,哪怕只盈利10%,利潤也有1000元。所以,要想學習成績有大的提高,必須要有紮實的知識儲備。所以,你若有20分的基礎,提高100%,才到40分。
提幾點建議:
a、自我彌補:小學或初中的,可以自補,年齡增長了,智力提高了,過去學起來非常困難的現在可能一看就明白。
b、個別指導:對於高中的知識,可以找老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但應明白,個別指導只是應急措施,不能有依賴性。
c、資料:藉助某些資料,可以快速補充基礎知識。
我經常告訴學生,基礎知識不是萬能的,沒有基礎知識是萬萬不能的。這是講知識與解題的關係,知識點懂了,不一定會解題,但用到的知識點沒掌握,則100%不會解題。
(2)下苦功走出惡性迴圈
良性迴圈:做題快→用時少→解題更多→能力更強→做題更快
惡性迴圈:做題慢→用時多→解題更少→能力更差→做題更慢
一旦進入惡性迴圈,學生是很苦惱的。一般解決惡性迴圈的辦法就是“惡補”,就是人家休息你不休,人家玩你少玩或不玩。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漸形成良性迴圈,以後問題變會變得很容易。特別是過去好,忽然變差的那種,這樣很管用的。
三、好方法
1、預習很重要:往往被忽略,理由:沒時間,看不懂,不必要等。預習是學習的必要過程,還是提高自學能力的好方法。
2、聽講有學問:聽分析、聽思路、聽應用,關鍵內容一字不漏,注意記錄。
3、做好錯題本:每個會學習的學生都會有。最好再加個“好題本”。發現許多同學沒有錯題本,或者是隻做不用。這樣學習效果都不好。
4、用好課外書:正確認識網路課程和課外書籍,是副食,是幫助吸收的良藥,絕對不是課堂學習的替代品。
5、注意總結和反思:知識點、解題方法和技巧、經驗和教訓
6、接受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要注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指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
3 # 靚仔愛學習
聽得懂,不懂做。這是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遇到的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很多學生上課前沒有先進行預習,對課本的知識點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上課沒有積極進行思考,沒有帶著問題來上課,老師講到哪聽到哪,這就是被動聽課。
第二,課後複習也是十分重要的,上課跟著老師走,課後複習不及時,沒有搞清楚重點,以為自己已經掌握課本內容 ,沒有熟練掌握公式,基本定理,似懂非懂。
第三,做課後練習題的時候,老是會卡住,忍不住看一眼答案,看過後就恍然大悟,也沒有繼續做下去就把題目放到一邊,不去鑽研。要提交的作業就抄一抄,敷衍了事。第二次遇到類似的題目還是不會做!(本人學習的時候也經常這樣)答題的時候沒有思路,如何提高自己的做題能力呢?
想起高中老師的話:做不會就一直做,看一遍答案後遮住答案繼續做,一遍不夠做2遍。一直的刷題必然是有效果的,不過效率比較低。我們應該準備好自己的錯題本,不會的題目摘抄下來,不定時回顧一下,要養成自己思考的習慣,不要一遇到不會的題就想看答案,這樣永遠也不能達到效果。學會抓題目的關鍵詞,熟練掌握課本公式,課前預習,帶著問題學習,做好筆記也是十分重要的,課後及時複習,不懂就去問,去糾察到底。一旦構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後 ,相信你一定會成為一位解題能手的!
-
4 # 講故事的小朋友
輔導班8年。
先說答案。
聽得懂,題不會做是最常見的現象。
主要出現在理科。
文科聽得懂,只要重複答案,形成語感。以後出錯的機率會降低。
理科就艱難很多,老師一對一講很多遍,不要說遇到相似題目,即使遇到原題,一樣蒙圈。大腦短路。
試著說原因。
說是聽懂了,聽懂的是什麼,只不過是過程。而過程,只是解題的表相。
舉個例子,你看到了湯圓的製作影片,你也無法做出可口的湯圓。
因為,這當中還有很多資訊,在你的大腦中,是以未知形式存在的。
哪些資訊?
你看到了老師的解題思路。就像你看到了湯圓餡兒的製作過程,你卻不知道這個過程和味道可口之間有什麼聯絡。
製作步驟為什麼是這樣的先後順序?
你只是記住有這幾個步驟,但是到你自己做的時候,你就會因為不瞭解先後邏輯,而顛三倒四,手忙腳亂。
對,其實你是在回憶記憶片段。
而記憶片段裡資訊,是不足量的,尤其對於不同段位的觀看者,邏輯你也不掌握(沒有個人獨立製作過)
所以這些資訊(概念,知識點)和邏輯(思路,解法)確實不足以讓你做出湯圓(題目)。
所以,孩子聽懂了題目,只是接受了教師提供的解題資訊片段,並且把過程演示了一遍。
這個離聽懂都還有很大的距離。
即使聽懂了,邏輯和知識點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也不足以讓你像講課老師一樣做出題目。
所以,即使聽懂了一道題。也要獨立理解題目的邏輯和需要的知識點。並且整理,分析,體會和運用。
舉一反三,溫故知新,總結歸納。
當然有個笨辦法叫熟能生巧。
-
5 # 中考數學當百薈
一。懂不等於會!
聽得懂,就是不會做,這是學生中的普遍現象。在他們看來,懂即是會,會即懂。殊不知“懂”和“會”之間還隔著孫悟空一個筋斗!大到做人,小到出行,道理誰人不懂,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做題如做人,懂道理與用所懂的道理去解決紛繁的實際問題,這是兩碼事。在實際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
二。你真的懂?1.一知半解的
自以為懂的,結論成立的條件,適用的範圍,可能是一知半解的。
以數學為例,舉例說明:
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勾股定理:a^2+b^2=c^2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方程2x^2+x+3=0的兩根之和為-1/2,兩根之積為3/2√4的算術平方根是2這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提起來學生們都再熟悉不過,道理都懂。請你自我檢測一下,以上說法哪些對的?
告訴你,很遺憾,嚴格來說,沒有一個是對的!
等腰三角形只有底邊上的三線(高、頂角平分線、中線)合一,其腰上的三線不一定合一。只有等邊三角形的每一條邊上的三線合一。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a,b的平方和等於斜邊c的平方。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不一定是矩形。比如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等腰梯形不是矩形。韋達定理,必須是在方程有實數根的前提下。判別式△=-23<0,此方程顯然是沒有實數根。√4的算術平方根是√2,不是2!√4=2,所以該題實際是求2的算術平方根。2.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自以為懂的,可能只記住了現成的結論,並不知道這些結論到底是怎麼來的。
以數學為例,舉例說明:
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對邊等於斜邊的一半。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且等於第三邊的一半。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求根公式。勾股定理現成的結論,是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它不僅體現了前人的智慧而且蘊藏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我們學習它,不僅是記住這些現成的結論,而且要弄清它的發生發展,掌握其中的數學思想,並借鑑它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由懂到會經歷了什麼?聽得懂。聽,是一個接受資訊的過程。資訊來源於老師的講解,是經過老師加工處理過的。作為接收端,即便百分百的接受到這些資訊,如果不經過自身的消化吸收,資訊流左耳進右耳出,當然不能固化為行為指導。懂,雖然是指聽的程度,但是這只是一種很模糊的表達,說不清,道不明的自我感覺,所以做起題來要麼磕磕碰碰、要麼抓耳撓腮。
從聽講到做題,顯然是一系列資訊流動過程:收集資訊、加工處理儲存資訊、提取資訊。在這個過程中,必然伴隨一系列感官的參與。最最重要的是理解感悟,這一環節是複雜的心理活動,是隱形的、不可見的,也是最容易忽視的。如題主所言,絕大部分同學就是這個環節出了問題。
四。如何由“懂”到“會”?1.主動型聽講
做好預習,帶著疑問聽講,使得聽講更有針對性,提高聽講效率。沒有預習的聽講,只能按著老師的預設進行,是屬於被動型的聽講。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疑問,這樣的聽講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淺表層次的,是不深刻的,聽講效率也是不高的。課前做好預習提出疑問,透過聽講釋疑解惑,輔以做筆記儲存,這是屬於主動型聽講,顯然效率比前者要高得多!
2.適量的練習
練習是對聽講的效果的檢驗。透過練習取得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對知識點的複習和鞏固,基本技能的熟練和固化發現存在的知識點空白和遺漏培養題感,形成自己的解題風格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並逐步完善之以教科書的配套的作業為例,一般教科書的配套作業分為三個層級:練習、習題、複習題。
課前預習、課中作業以練習為主,以知識點密鋪為主,查缺補漏;課後作業以習題為主,熟悉基本技能,透過不斷反覆,加快技能固化;複習題,搭建知識系統,形成解題風格。
當然,這些作用的體現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必須經過反覆練習,靠一定練習量的積累。
3.及時反思總結
俗話說:熟能生巧。不經過反覆練習,一巧難得。但一味盲目刷題,只重數量,不反思總結,也不能舉一反三。練習本來就包括重複和反思,這是固化技能,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沒有反思總結的重複,是一種機械的反覆,它只能消磨興趣,產生疲勞。只刷題不反思歸納總結,這是當下數學學習中的普遍存在的現象,值得反思。
由懂到會,聽是基礎,理解領悟是關鍵,適量練習是途徑,反思總結是捷徑。
-
6 # 江右老王
聽得懂,就是不會做。像這種問題,不單小孩子會這樣,大人也會有這樣的困惑。那是怎麼回事呢?
聽與做不同,可說是天差地別老王曾經學ps的時候,聽了一年多。不停同學的勸一直聽,等到自己動手做的時候,發現一些簡單的加工都不會。一些操作的先後順序稀裡糊塗的。不得不,又重新開始學,一遍學一遍練。後面很快就上手了。
到畢業後學建模的時候,有了這個經歷發現每次聽完老王就開始實操,總是比其他人快很多。而且頭腦很清晰。
聽只是在大腦裡形成了一種思維一種理論,而做是實際操作。往往實際操作跟理論是有很大的差別。就跟去菜市場買肉,你要買一斤,屠夫可能一刀下去就是一斤。而讓你去切的時候,你要很多刀才能切出一斤肉的重量來。
比如人們常說的帶兵打仗,聽就是理論,就是紙上談兵,而做就是上戰場,需要隨機應變。要求是不同的,這一點認識清楚了。我們要解決問題也就相對變得簡單起來。
該怎麼做,才能解決這種困惑呢?我們偉大的領導人曾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們要學會實事求是,掌握到一個新的知識的時候,就要去使用看一看好不好用。在試用的過程中,掌握到它的不足以及應用的條件。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但要把理論吃透,還要掌握如何應用。在學習上來講,就是要不停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找出理論的不足,完善它的使用方法。
學習只是一味的聽講,而不去做練習,不去運用知識,這樣的學習方法肯定是不行的。我們常說學習,就是把知識學過來,然後去做練習。只有這個過程走完了才能稱為學習。否則只是學。
跟很多小朋友前段時間打王者榮耀一樣,裝備技能都一樣,在玩遊戲時,技能的先後順序不同,你想上鑽石和王者是很難的。老王當時玩這個遊戲,那也是打了很多場才上鑽石的。學習跟遊戲一樣。
-
7 # 能提分的大劉
能聽懂,但是不會做題,就是課前沒預習,課後沒複習,沒做例題。尤其是高中。用好您家裡的“文昌位”,和孩子的生辰的“文昌星”,學習就能進步,提升學習運氣和考試運氣,早日“開竅”,成績還能提高,很簡單。早用效果好。
回覆列表
聽得懂不會做題,我認為肯定還是你動手少了,很多時候認為自己會算,然後就不去自己動手也算一下,但殊不知,只有多動筆,你才會發現解題的一些關鍵技巧或者其他的捷徑,這個只依靠你的頭腦是想不出來的,並且,多動筆也可以讓你對知識點的運用更加靈活,更加熟練,從而可以歸納出這一類知識點的一個解題技巧,這個是我們後面學習考試的關鍵。所以說對於學習,我們只靠腦是不夠的,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學會自己動手去演算,去發現解題的一些關鍵,才是最重要的。
“下筆百遍,其義自現”,這個對於理科的學習是不變的真理,因為理科大多數的都是靠計算,你大腦的想象肯定還是比不過手指的演算,你只有不斷地透過計算,去發現題目中的一些規律,總結做題的一些經驗,把問題進行歸類,這樣對於學習的幫助才是極大的。
學習是手腦並用的結合,你只靠其一,對於你的學習成績提高是完全不可能有幫助的,只有兩者相結合,大腦思考,動手計算,才能不斷的加深知識的印象。我們平時所說的題海戰術,其實也就是大腦與手結合,不斷重複做題的過程,從而產生一種做題的“靈感”,其實也就是一種思維模式,只有不斷熟練的運用這種思維模式,最後對於學習肯定會事半功倍。
學習不是單一的用腦去學習,大腦與手結合並用,才是學習的最佳方式。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