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薛君才合配湘妃

    我個人覺得是《葬花吟》這首詩最能表達她。

    這首詩以花喻人,看似寫花實則寫人。整首詩的情調濃烈而又憂傷,完美地體現了黛玉的多愁善感。

    這首詩裡面的一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我個人覺得這句是最能體現出,她那知世故,而不屑與世故同流合汙的清高。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自己的真性情。

    所以我覺得《葬花吟》是最能代表林黛玉的一首詩。

  • 2 # 吉誠

    一、關於《紅樓夢》中林黛玉所寫詩詞

    林黛玉是《紅樓夢》的主角,她還是一個詩人呢,黛玉焚稿就是焚的詩稿,下面列出幾首林黛玉寫的詩:

    1、《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

    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

    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

    倦倚西風夜已昏。

    2、《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

    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

    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

    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

    千古高風說到今。

    3、《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

    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

    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

    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

    解語何妨片語時。

    4、《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

    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

    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

    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

    衰草寒煙無限情。

    5、《螃蟹詠》

    鐵甲長戈死未忘,

    堆盤色相喜先嚐。

    螯封嫩玉雙雙滿,

    殼凸紅脂塊塊香。

    多肉更憐卿八足,

    助情誰勸我千觴。

    對斯佳品酬佳節,

    桂拂清風菊帶霜。

    6、《葬花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歲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門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二、品讀《葬花吟》

    這首《葬花吟》,最能代表曹雪芹筆下林黛玉一生的身世和遭遇,也傾注了作者更多的筆墨和心血,下面重點講一講。

    《葬花吟》第一節寫暮春之景,花兒正急急凋謝,經風一吹變成了漫天花雨,褪盡了嬌豔的紅豔,消逝了醉人的芳香,可又有誰去憐惜她們呢?柔弱的蛛絲飄蕩在春日的臺榭前,幾時被風吹散呢?還有那飄零的柳絮撲進繡簾,是在乞求閨中人的憐惜麼?

    “雲想衣裳花想容”,就象唐朝李白筆下的楊貴妃與花對應起來一樣,自古以來花便是女性的象徵,以花喻人,以人喻花,此乃詩詞中常用手法。記得古時有一首迴文詩,僅用五個字——看花人寂寞,就寫出了人和花的對應關係,現在這首《葬花吟》不僅是寂寞,而是傷痛欲絕了。(《紅樓夢》中的花與人也是對應的,牡丹對應寶釵,芙蓉對應黛玉,海棠對應湘雲,杏花對應探春,老梅對應李紈,並蒂花對應香菱,桃花對應襲人,另外晴雯號稱“芙蓉仙子”。而金陵十二釵作者本意也是對應一年十二月花名。)古人尤其是女人面對月缺花殘會黯然淚下,由此詩中的花當泛指大觀園的女兒們,花兒的凋謝也預示著她們的逝去。世人對待她們的消逝也如同對待花兒一樣,誰又會來憐惜將殘的紅顏呢?女性的生命不過曇花一現,花開成熟的時候已然錯過太多,花落飄灑的時候更是無人憐惜,或者花開過後便迅速飄落,任那些曾欣賞她們的人踐踏,芳魂豔魄都將不復存在,留下的唯有塵香一縷。有人說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但本人覺得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紅顏薄命的女人。“有誰憐”之句隱含了一段答語,世人春風都不懂得憐惜落花,對她們的逝去都是冷眼旁觀,置之不理,懂得憐惜落花的只有黛玉了,自稱絳洞花主的寶玉也不懂,將殘紅付與無情的流水,豈知流出大觀園後便會被糟蹋,甚至比被人踐踏更為悲慘。遊絲之軟,遊絲之弱,不禁讓人聯想到黛玉的身世:“出身於詩書之家,幼年喪母,父親死後益發無依無靠,一個孤苦伶仃的女孩像浮萍一樣寄居賈府”如此生命之軟弱,不正如簷下飄蕩的遊絲麼,隨時都有可能被風斬斷。僅憑賈母的疼愛和寶玉的那份愛情維繫著生命,怎經得日日夜夜的風吹雨打呢?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說“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江心點點萍”。落絮的人生,落絮的命運,天意如此,無可奈何。“落花”“遊絲”“落絮”,同樣的飄零,同樣的憂傷,同樣的命運,同樣的還有那花下的葬花人,這是自然而然的顧影自憐。

    第二節由寫景轉而寫人。暮春是個憂傷的季節,彈指間紅顏衰老,百花凋零,無可奈何,惟有惋惜。剛剛迎春探春馬上就要惜春了,時間如此之快,生命又如此短暫,而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對寶玉的誤解,更是滿懷憂鬱惆悵。許多版本的“無處訴”作“無釋處”或“無著處”,本人認為終不及“無處訴”有力。第三十七回黛玉《詠白海棠》中“嬌羞默默同誰訴”,第三十八回黛玉《詠菊》中“片言誰解訴秋心”,《菊夢》中“醒時幽怨同誰訴”,皆用“訴”而不用“釋”或“著”,此處亦是。最後一句寫黛玉不忍心踐踏落花,同時也暗含其他人卻在落花上走過之意。

    第三節又從寫人轉回寫景。柳葉和榆莢只知炫耀自己的芳菲,卻不管桃花的飄零,李花的紛飛,等到來年春回大地,桃李又含苞吐蕊,只是閨中卻無昔日的葬花人。讀至此,不禁萌生對柳絮榆莢的厭惡之情,在這個世道上,多數人象柳絮榆莢那樣都是隻顧自己能夠芳菲百年,哪管別人死活。王熙鳳說得好“‘坐山觀虎鬥——坐收其利’,‘借劍殺人——不露痕跡’,‘引風吹火——費力不多’,‘站乾岸兒——不沾事’,‘推倒油瓶子不扶——懶到家了’,都是全掛子的武藝”,錦上添花到處是,雪中送炭有幾人?此節連用兩層對比,前兩句柳絲榆莢的芳菲與桃花李花的飄零對比,後兩句將人與桃李對比,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第四節由寫景轉寫景中之燕。前一節已言桃李不如柳絲榆莢,人不及桃李,悲已至極,因此將視角由植物轉向梁間飛燕。燕巢飄香,這本是可喜之事,黛玉卻惱“燕子無情”,此節虛寫燕子,實寫惜花,燕巢已然生香,自是銜花築巢的結果,怎能不讓惜花的黛玉生恨。情由景發,景由情生,黛玉又想到了明年的自己,回答上節之問,重拾上文之悲。當然這也是黛玉性情偏激之處。

    第五節寫花之境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風霜無情地摧殘花枝,芳華又能豔麗幾時呢?一旦飄落便化作香塵,再也無處尋覓。“風刀霜劍嚴相逼”最後著一“逼”字,尤顯現實無情,殘酷逼現,這樣的日子令人望而生畏也望而卻步,更何況一年三百六十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日如此,歲歲不改。這才是真正的度日如年,此節明寫花,實寫人,黛玉寄居賈府,陷於孤立無援的處境,這句正是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因為風刀霜劍無孔不入,所以她才步步留神,時時警惕,即便如此,黛玉仍逃脫不了命運之劍,最終還是傷痕累累地逝去。

    第六節寫葬花人。黛玉獨自一人,手把花鋤,邊哭邊葬,讀來無限悲傷,最後一句“灑上花枝見血痕”更是令人肝腸寸斷。這天本是餞花節,大觀園的其他女孩都在慶祝,而黛玉避開他人,獨自一人至花冢前默默灑淚,這本已悲,竟又血淚,令人心痛。當年娥皇女英哭於九嶷,血淚灑於青竹之上,故有斑竹,其後又於瀟湘之間投水自盡,號為湘夫人。黛玉瀟湘妃子,竟亦哭出血淚,染紅花枝,想至黛玉死時,其院內亦盡是斑竹,其實這是作者的用典伏筆以合瀟湘二字。

    第七節再由葬花人轉而寫景。日已黃昏,杜鵑無語,青燈照壁,冷雨敲窗,初睡之人,未溫之被,盡是黛玉想象之境,如此淒涼之境恐怕也只在想象中才有。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國亡之後甚是悲痛,死後魂化為杜鵑鳥,悲鳴是滴出血來。這裡黛玉自比啼血杜鵑,緊應上節之血淚,亦嘆自己命運之悲慘。等光弱故青,心寒故雨冷,此時此境怎能入眠?黛玉由情生景,自景見情,傳情入景,自景悟情,情景反覆,迴圈不絕。

    第八節是寫黛玉自問自答。

    問曰:“什麼事這麼傷神呢?”答曰:“半為憐春半惱春。”

    問曰:“為什麼既憐又惱呢?”答曰:“憐春忽至,惱春忽去。”

    問曰:“有來就有去,自然之理,有什麼可惱呢?”

    答曰:“來時不告訴自己,去時也不打聲招呼。”

    短短四句,三問三答,十分精練,卻用口語寫出,清新自然,不加雕飾,平白如話,妙不可言,此節終於跳出了前面愁惆悲慘的氛圍,微微帶些傷愁,更多的則是黛玉的活潑,讓人稍稍有點喘息之機。雖以至此,仍在抗爭。

    第九節寫幻境。在憐春惱春之後,黛玉又回憶起昨晚之事,所謂的悲歌只是自己的心在沉沉低吟而已,花兒哪有靈魂,鳥兒哪有精靈,黛玉怎能聽到它們悲歌呢?在庭外悲歌的只是自己的孤魂。花魂與鳥魂都難以挽留,自己的靈魂又怎能挽留呢?問鳥鳥無語,問花花不應,他們雖然無言無語。

    第十節寫自己的心願。黛玉意欲化身為鳥,前兩句豪情萬丈,要生出雙翼,隨花飛出禁錮自己的大觀園,飛到那無愁的天盡頭。後兩句筆鋒頓轉,一落千丈,只可惜那天盡頭哪有埋葬鮮花的墳丘,哪有埋葬自己的墳墓。在黑暗痛苦中的黛玉終於想到了逃避,欲逃離苦海飛向無憂怎麼可能呢?只能用雲天盡頭無香丘來蘊藉自己。一個悽苦的女人哪裡有她的歸宿啊!

    第十一節言明自己將以死明志。這一節是對“風刀霜劍”的控訴,是寧肯葬身黃土也不願隨波逐流,同流合汙的掙扎和抗拒。一個弱不禁風的小女子竟以死來保衛自己的真率純潔,免受玷辱,足以令人扼腕嘆息。自前一節以來,激情一路高漲,至此達到巔峰,格調悲壯,令人痛惜。“質本潔來還潔去”便是黛玉的一生,真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芙蓉。

    第十二節葬花葬奴。花兒飄落尚有葬花人收以錦囊,掩以淨土,葬花人死時會有誰來收葬呢?人不如花,這就是宿命吧。“痴”乃是黛玉一生的概括,因為痴,在汙淖前堅貞不屈,因為痴,以淚還恩,至死不悔。

    第十三節花落人亡。此節是對上節的回答,“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他年葬儂知是誰?花落人亡兩不知。”人死了什麼都不知道了,還問這個幹什麼呢?這是多麼悽慘的結局啊!

    通讀《葬花吟》全文,不禁令人掩卷而泣。《葬花呤》是小說《紅樓夢》中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紅樓詩詞中的傑作。這種詩文結合的寫法在其他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中亦不少見,但結合如此緊密而非堆砌之作卻是前無古人。如果沒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兒誄》,黛玉與晴雯的形象便不會如此鮮活豐滿。

    這首詩並非一味哀傷悽惻,其中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不是對長期迫害著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願儂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杯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則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願受辱被汙、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些都增加了詩詞乃至整部小說的思想和藝術價值。

    這首《葬花呤》詩的另一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悲劇的重要線索。令人遺憾的是曹雪芹沒有寫完《紅樓夢》或《紅樓夢》後半部遺失,如果這首詩中僅以落花象徵紅顏薄命,那也用不著非待後文不可;只有詩中所寫非泛泛之言,而大都與後來黛玉之死情節聲切相關時,才有必要強調指出,在看過後面文字以後,應回頭來再重新加深對此詩的理解。反之,我們也可以從本詩中去探尋作者曹雪芹對黛玉命運最終的安排。

    由此可見,《葬花吟》實際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詩讖。這一點,我們從作者的同時人、極可能是其友人的明義《題紅樓夢》絕句中得到證明。詩曰: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

    “似讖成真”,這是隻有知道了作者所寫黛玉之死的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或者說是作者曾經在一個不經意的場合透露給友人的,就象我們現在說的“劇透”。

    其實古時候關於人物方面的詩,大多是讖詩,人的一生命運及最終結果早就隱含其中了,只不過這也不是一般的人能看出來的!

  • 3 # 雲破月

    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菊夢】 瀟湘妃子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問菊】 瀟湘妃子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饒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 4 # 文化美女1996

    有以下幾首

    《詠白海棠》出自《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詠菊》出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問菊》出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菊夢》出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葬花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樹,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研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依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依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

    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

    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依收葬,

    未卜依身何日喪?依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

    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

    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

    陳曉旭之後再無黛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梯失控下墜的時候,用手腳分別撐住兩面牆,讓身體懸空,會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