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吳公子燎

    因為你沒有給出個例子,所以不知道你說的用短句寫的詩,是古代那種詩歌,還是現代詩。

    如果是古詩體,那麼只要合律,形式上符合作詩的規範,應該就可以算是詩。如果是現代詩,從形式的要求上更要寬鬆的多,但是我覺得現代詩也是有韻律的,而不僅僅是把一個長的句子斷開成幾句,就成了詩。

    沒有人願意一生是悲苦不得志的,但是寫詩的人又都想能作出美好的詩篇,這個矛盾怎麼解決?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范成大也說:“詩人多事惹閒情,閉門自造愁如許”。也就是你所說的無病呻吟。

    無病呻吟,能不能亂真,讓看詩的人不察覺,以為是真“病”了?也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個人的水平和技藝如何?我小時候不想上學裝肚子疼,每每被大人識破,而我的同桌裝病不想上學,卻次次得逞。我也曾向他請教,但是終不得其法,只好怪自己笨。

    回到問題,你指明無病呻吟的短句,說明做詩者沒有騙到你,只是哄到了他自己。或者可以說,那樣寫的還是詩,不過不是好詩。再或者你發個感慨:“這也叫詩?”,也行

    看起來,寫詩的人想不付出代價,大魚大肉的就寫出好詩---光寫些青春嘆老,富貴憐貧,或者本來生活適意,卻一味的傷春,悲秋,消魂,斷腸。沒有真情實感,三伏天穿著大皮襖喊冷,要想打動人,難。

    忽然就想到餘秀華,那句“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所以成名,不在於大膽,而在於真是有感而發,你想啊,一個病軀,又沒有錢,偏偏有了個心儀的人又在千里之外,日思,夜想,而不能得,情慾堆積,撕扯,所以才有這句吶喊---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當然,之後她又給她這個慾望總結了各種原因,理由,就是不說實話了。

    一個健全的人,也處在這麼個處境,早就一張飛機票飛到愛人身邊,當餘秀華還在吶喊的時候,說不定早就大汗淋漓的完了事,正在心滿意足的抽著煙,誰還會去寫詩!

  • 2 # 山而436

    無病呻吟也叫詩。只是你喜不喜歡罷了。判斷是古詩,律詩,絕句,詞,現代詩,新詩,只是從語句形式上去看。與內容無關。至於有無人喜歡,能否登大雅,那是另回事。

    我就常寫詩句,也寫文章,但從未登大雅之堂。不是不想,進不去呀。但怨別人嗎?不能。總感黨技不如人。倘何我是匹黑馬也未可知。(笑聲)。

    有的人寫一首無病呻吟的詩,恐人們不識廬山,若照胡蘆畫瓢,寫了十首,百首,人們就知道了,他這是練字呢。

    不要笑人齒缺若狗竇大開,自已沒經驗前先畫幾幅胡蘆也未嘗’不可。

    進去了,就知道詩大世界了。

  • 3 # 紅葉23509

    藝術家與自然本身一樣,要想讓人家理解他的作品,做為一個詩人,不是力求去體現,抽象的東西,要有感性和親身體驗,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印象,活躍的想象力,在心裡對這些觀感和印象,進行藝術整理加工,將其表現出來,才能寫出好的文藝作品。

  • 4 # 詩星星

    沒有親經磨難

    寫出無病呻吟的短句

    完全不能叫做詩

    因為詩是人真實的

    精神感受

    思想昇華

    當遇逆境

    詩人會忍辱負重地

    地磨鍊意志

    不屑無病呻吟

    堅韌一心心

    勵志一回回

    當遇困難

    詩人會頑強不屈地

    提高氣魄

    不屑無病呻吟

    乘風一片片

    破浪一濤濤

    因為詩能提高人的氣魄

    給人力量

    給人追求

    改善逆境

    詩人會披荊折棘地

    開啟局面

    不屑無病呻吟

    奮起一路路

    直追一方方

    因為詩能提高人的氣勢

    給人境界

    給人格局

    改善困難

    詩人會披星戴月

    創造平臺

    不屑無病呻吟

    發憤一拳拳

    圖強一昂昂

    文學在呼喚

    詩作要有深度的

    磨鍊和成長

    我們要深入感受困難

    譜寫勵志 奮進的詩歌

    決不能無病呻吟

    玩文字遊戲

    時代在召喚

    詩人要有高度的

    情懷和嚮往

    我們要高度追求美好

    譜寫愛國 創新的詩歌

    決不能無病呻吟

    俗寫頹廢詞句

    無病呻吟的詞句

    是困感 迷惑

    使人迷茫萎靡

    決不是詩歌

    讓我們拿起筆

    抒寫磨難頌英雄

    抒寫美好賀春秋

  • 5 # 娛史精品屋

    那不叫詩句,叫字句

    詩是啥,詩是集簡,美,韻,意,於一身的文章。沒有深刻的經歷,哪有深刻的體驗,沒有深刻的體驗,哪有深刻的詩句。請問,你拿什麼感動人。

    李白,杜甫,李商隱,辛棄疾,陶淵明。歷史上,你隨便抓幾個大師出來,都是有著非常的人生經歷。就說熟悉的杜甫,不是自己身在官場,耳聞目睹那官場黑暗,不是自己也住在破茅棚裡,怎知人民疾苦,怎能寫出那催人淚下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李白不是遊天下名山,怎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們一個個都寫的那麼入人心,事物描寫的那麼真實,因為事物本身就是真的。感情描寫的那麼自然,因為本身就是他們真實的感情。看美國恐怖片用電鋸鋸人,還沒有現場看人家一拳打出流鼻血恐怖。為何,真與假的區別而已。

    貴在真實,真實才可貴,什麼都是一樣。

  • 6 # 一笑貫長天

    寫詩誰都經歷過為作新詩強做愁的階段!

    因為我們是處在學習階段,而一輩子都是為作新詩強做愁,那就是無病呻吟了!

    我曾遇到過這樣的詩人,詩的感覺很好,詞藻也精彩,就是喜歡學林黛玉的百病多愁實在是難以接受。

    詩詞到達一定境界後,不必強求作詩,靈感觸動,佳作水到渠成,那才是絕唱。似乾隆大帝一生四萬首詩作,居然找不出一篇精彩,空留千古笑談,作詩與不作又有什麼不同呢?

    沒有詩意不強作,有了詩意勿放過。詩詞最需要靈感,而靈感是來的快,去的也快!有的詩人一生只有一首,兩首詩詞傳世,若無是其才華並不出眾,只是靈感到了,詩人也捕捉到了,詩人就傳世了!

  • 7 # 雲詩雷情

    出名的古詩人,多數過得不咋地,所以切身經歷寫出來的一般都是好作品。

    沒有切身經歷過寫出來“作品”是不是“詩”要看作品,不看作品沒法做出正確判斷。有人經歷了很多,卻不會表達,也不是一首好詩,有人沒有經歷,表達得淋淋盡致,讓讀者有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自然也是好詩。所以不能一慨而論。要看具體作品。

  • 8 # 青石文傳

    作者在這裡提出的其實是一個人是否只有經歷磨難,才能寫出好作品的問題。

    “詩窮而後工”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傳統觀點。

    毋庸諱言,有時,磨難是一個詩人最大的榮光與財富。

    好像窮困和詩人天然就是一體的,古人常說:詩窮而後工。意思是隻有經歷過窮困潦倒或者身心磨難,才能寫出好的作品來。

    這裡強調的是苦難閱歷對詩人創作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似乎有很多明證:如屈原,如杜甫,如初唐四傑,如蘇軾……不勝列舉。每個詩人的一生,都是顛沛流離,苦不堪言,用此其作品也多有感而發,或自憫或憫世,情真意切,引起後人共鳴,得以流傳千古。

    即使豪放不羈如李白,貌似浪漫灑脫,實則也是仕途多舛,甚至還無意上了永王造反的賊船,差點身首異處,最後流放夜郎,也算是有幸撿回一條命。事後回首,或許可以欣然一笑,但彼時兇險,足以令人摧心折骨。

    這種內心的悲苦,到了寫《紅樓夢》的曹雪芹時,更是無以復加。

    作者自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如果一個人—— 一個以愛好文學自詡的人,不能對曹雪芹的苦感同身受的話,當真是不知其可了。

    今人多愛講某某是有故事的人,和前輩們的經歷相比,當真算得上“故事”嗎?

    宋時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梅聖俞詩集序》中,對“窮而後工”有專門論述:

    詩人一生一帆風順的很少,而命運多舛的居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原來世上所不朽流傳的詩篇,大多都出自古代困厄失意之人的筆下。大凡胸藏經世之才而又不能充分施展於世計程車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事物,往往會探尋追究它們的奇異之處,內心充滿憂愁感慨激憤的情感,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寄託在怨恨諷刺之中,表達出羈旅之臣的憤懣和喪夫之人的哀怨,描寫出常人所難於言傳的感受。是以人越困頓,文章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說來,不是寫詩使人窮困潦倒,而是窮困潦倒後才能寫出好詩來。

    原文: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歐陽此說深受後人推崇。

    不獨我國有此說法,西方的尼采也曾說過:世間所遺留的一切文學,我獨愛其人用血所寫下的篇章。用血寫:然後你將體會到,血就是精義。

    傳說中的荊棘鳥,或許能作為尼采之言的詮釋:

    據說荊棘鳥一生只唱一次歌。從離開巢開始,它便執著不停地尋找荊棘樹。當它如願以償時,就把自己嬌小的身軀扎進一株最長、最尖的荊棘上,流著血淚放聲歌唱——那悽美動人、悠揚婉轉的歌聲可使人間所有的聲音剎那間黯然失色!

    一曲終了,荊棘鳥終於氣竭命殞,以身殉歌——以一種慘烈的悲壯塑造了永恆的美麗,給人們留下一段悲愴的絕唱。

    中國古代傳說的“精衛填海”、“杜鵑啼血”,也均有以悲劇動人心魄的驚人力量。

    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被這類悲壯的故事所感動,為什麼我們願意被悲劇虐的愁腸寸斷卻樂此不疲?

    或許,我們從那些故事裡的某時某刻,找到了自己情緒的和絃,引起了共鳴。

    生命的底色或許真是悲劇。

    只是,我們有必要為寫出好作品而刻意去追求磨難嗎?

    王國維曾說,客觀的世人,不可不多經歷時事,經歷的越深,積累的素材就越豐富,作品就越富有變化;而主觀的詩人,則不必多經歷世事。相反,經歷的越淺,則詩人的性情越純真,李煜就是這種涉世不深而作品感人的代表。

    原文: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王國維其言,想表達的是詩人的閱世與否對作品風格的影響,但我們也可以從“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中得到一些啟發:不經磨難,憑真性情,也可以寫出風格獨特的好作品。

    詩貴乎自然,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君不見,生活中,即使少不更事的孩子,憑著自己的本真,都時常會有驚人之語,這不是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嗎?以至於我們常說:每個孩子,都天生是一個詩人。

    下面這首童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樹的苦惱》

    ——作者王宜振

    一隻小鳥

    給一棵樹講了許多飛翔的故事

    樹聽著聽著流淚了

    樹也是一隻鳥

    樹有許多翅膀

    樹不能飛翔

    樹的苦惱

    是夜晚老做飛翔的夢

    “樹的苦惱,是夜晚老做飛翔的夢”,作者以一顆天真赤子之心寫就的詩句,如此的美好而意味深長!如果作者心中不是懷有這種不經世事的天真爛漫,斷然難以寫出這樣純真乾淨的詩句來。

    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寫出好詩,非要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或者苛意讓自己過得苦逼兮兮的,如歷盡艱辛依然沒有寫出好詩來,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以不經事之心,發現生活的美,記錄生活的美,不是挺好嗎?

  • 9 # Sky天空的色彩

    詩歌是表達思想的方式,把內在的想法透過文字廣傳於大家,古代的行文極簡,詩歌大多短而美,就是很長的敘事詩裡面文字也很簡練,現代詩歌文體不同,大多抒情、讚美、諷刺或消沉,經歷過創作也好,無病呻吟也好,只要是想把自己的思想賦予詩詞都是好的,人家辛棄疾還有過一首詩說這個呢,“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不管怎麼樣,我都要讚美他創作的勇氣和權力。

  • 10 # 讀書頻道

    按照我的理解,題主的問題,不在於什麼樣的句子叫做詩,而在於什麼樣的人生經歷叫做經歷磨難。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磨難,每個個體有每個個體的磨難。我們不是他人,我們無法確定他人是不是經歷了磨難。

    一、戰爭與死亡

    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磨難可能就是戰爭了。

    一場戰爭下來,少則數千人,多則千萬人傷亡。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戰爭,捲入20億人,傷亡超過7000萬,真是人間地獄!

    在戰爭中,人的生命隨時對會失去。而顛沛流離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所以中國古話說“寧為太平犬,莫為亂世人”。

    經歷過安史之亂的杜甫,寫下的那些憂國憂民的詩篇,當然不是無病呻吟。

    二、饑荒與貧窮

    是不是隻有經歷戰爭,才能叫做經歷磨難呢?我不這樣認為。羅大佑《明天會更好》裡唱到:帶來遠處饑荒無情的戰火依然存在的訊息……

    戰爭與饑荒,是古代人類社會最大的威脅。經歷過饑荒,經歷過貧窮,也算是人生經歷豐富,磨難多多了。

    三、感情磨難

    在和平時代,在21世紀很多國家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情況下,人們就沒有磨難了嗎?

    未必。對於有些人來說,饑荒算不上大的磨難,最大的磨難是感情傷害。

    比如有些人童年時父母互相傷害,算不算磨難?或者有些女孩,父母把她當作多餘的人,非打即罵,把好處都給了家裡的男孩子,而責任算部推到女孩身上,這算不算磨難?

    此外,一些人考試一次次失敗,戀愛一次次失敗,創業一次次失敗,算不算磨難?我覺得對大多數人都是磨難。

    明教聖歌裡唱道: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 11 # 蜂與自然

    題主的問題很明瞭,銘志、抒情類的詩必須以生活為基礎。詩人中的極品當屬靈魂詩人,這些人作品通常會觸控到你心靈最柔軟的部位,讓人產生共鳴。所以,不經風雨的人很難產出好的作品,也就談不上是詩了。

    當然,也有無經驗的人寫出不錯的讚美詩,純屬另類。

  • 12 # 八斗12

    詩是內心情感發乎於聲,成字於言途徑。因此經歷過磨難的人更有切膚之痛,在語言表達上更飽含情感的律動,使詩的字裡行間帶著滾燙的體溫,讓讀者共鳴,因而作品更具震撼心靈的力量。無病呻吟的話,你看到了就會心生厭惡,除非其演技高妙到亂真的程度,好演員就是如此吧!

  • 13 # 戴安娜拉維奇

    為啥不叫詩,詩無非是語言,文字的遊戲!是文字疊加,碼砌的巧妙構造!它的美有萬千種,時而剛烈,時而溫柔,時而恢宏磅礴,時而風情萬種,時而春風楊柳,時而冰雪寒冷,時而……總之語言的魅力,是世界萬物最豐盛的產物!語言文字之浩瀚無垠,包羅永珍,其奧妙無比,精彩絕倫……。精裝的美是美,自然美難道就不美?滄桑悽美是美,清純無瑕不是美嗎?

    南唐後主李煜的詩詞語言乾乾淨淨,清澈明亮。後主是一個沒有爾虞我詐,深謀遠慮的謙謙君子。他的作品千古流傳至今。仍獲有很高的讚譽。後主的語言風格,“清水出芙蓉,乾乾淨淨”,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

    現代人有一些沒經過世事的青年作家,少年作家,出來的詩詞,文字驚豔當下文壇,舉不勝舉,大有人在。

    文字遊戲是有靈性的,它不固定模式,它萬千變化,不同的是你看誰,和從什麼樣的覺度去觸碰它,切近它,欣賞它!這個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有句話說得特響亮,沒有身心經歷磨難的文字作品,沒有它的生動性,沒有它的感染性,是沒有靈魂的,其實,也不盡然。

    沒有親歷磨難的作家,詩人寫出的好作品,大有人在……………

    我們追求凡事“大道至簡”難道是荒謬之談!就像本題說的,沒經歷磨難,寫出的詩詞都是“無病呻吟”。顯然不是,萬物的美無處不在,美沒有固定模式,當然也包括文章,詩詞!我們總不能讓幸福的現代人,無病呻吟到沒苦找苦吃,所謂的經歷磨難,從而寫出好作品,豈不是滑稽之至!

    要經歷像“杜甫,屈原”,等先人所受的苦難,才出驚豔時代的作品?那才真的是“無病呻吟”。

    現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突飛猛進,經濟互利雙贏,事態是和古人的想象有天壤之別!!我們生在這個階段,就該應享受和駕馭這個時代所賜予的恩惠,同時也具有分辨和鑑賞,眼下社會中雖然暫時浮誇中的美與醜,好與壞也不是所有人都失去判斷與推理。

  • 14 # 無名草2020

    寫詩並不一定要親歷磨難才能成就好詩。

    寫詩詞歌賦或其他文體都應該是有感而發。

    無病你呻吟什麼?多此一舉!

  • 15 # 高東東_2008

    少年不知愁滋味,

    為賦新詞強說愁。

    今且盡知愁滋味,

    卻道天涼好個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我是特種兵》電視劇只有第一部好看,能回味,後面的幾部越來越假,你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