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佤族嘎保哥
-
2 # 愉和國學
我認為這是反映了西方文化的硬傷,西方文化沒有仁的思想,也沒有養生思維。這才是羅馬決鬥場能存在幾百年的原因。
象這樣的場所在中國也可能會存在一段時間,但是他們絕不可能存在幾百年,因為這是由華人的養生思維決定的。
華人的養生思維決定著不符合養生的事情在中國不能長期存在。
-
3 # 小菲菲不是我
我們熟知的文明不過是近代的產物 古羅馬對應的是中國的春秋戰國吧 多麼的久遠 決鬥的奴隸在貴族眼裡不過畜生而已 再者古代娛樂匱乏 鬥雞鬥牛哪有鬥人刺激 而且羅馬雖然是征服者 在文化上是遠不如希臘的 與希臘比不過野蠻人而已
-
4 # 行路時記得仰望星空
奴隸社會的統治者是暴力而殘忍的。中國古代的歷史說紂王殘暴,還不是那段歷史的一個真實寫照。只不過封建社會獨尊儒術,在歷年歷代的史實描述中,已經見不到多少殘暴的蹤影了。
而西方記載歷史的方式大多是透過建築來完成的,對文字的敏感和利用以及文化方面的發揚壯大,只有封建時期的中國是集大成者,而文字記載的歷史自然要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西方尤其是歐洲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一直都是一部戰爭和掠奪史。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古羅馬的角鬥場忠實地記錄了那段歷史。而很多西方的雕塑和建築也都忠實地記錄了那段血腥暴力的歷史。可能這就是你所提問的答案吧!
古羅馬曾經是最強盛的帝國之一,它建造了舉世聞名的古羅馬鬥獸場,儲存至今。古羅馬的鬥獸場在使用時,每天都會上演人獸大戰以及角鬥士之間的生死對決,古羅馬的民眾也會觀看。這種血腥的對決逐步異化了人們的同情心,失去了同情心的民族必然會滅亡。讓我們回顧一下古羅馬鬥獸場的殘忍歷史。
羅馬鬥獸場殘忍的歷史回顧

羅馬鬥獸場最初的名字不是鬥獸場,而是圓形劇場。圓形劇場後來被稱為鬥獸場,是因為在這種圓形劇場內進行的各種慶典和競技表演,以人獸搏鬥出現的頻率最高,次數最多,場面最為驚心動魄,也最能代表當年羅馬帝國稱雄全球、揚鞭寰宇的大羅馬精神。於是,久而久之,圓形劇場也就被叫做鬥獸場了。如今,經過近兩千年的風雨和人為剝蝕,羅馬鬥獸場雖然已經成為了一座廢墟,但仍然保留了規模浩大的外觀,顯示著無比恢宏的氣勢。
這是一座巨大的橢圓形建築物,佔地大約兩萬平方米,周長足有五百多米,外圍牆高五十七米,幾乎相當於現代十九層樓房的高度。鬥獸場建有八十個門洞,地面結構為四層,還有一層地下室。
當年,這座建築物曾是蓋了頂的,八十個門洞和數百個窗戶都飾有精美的雕塑,整個建築物全部貼上了大理石。可惜,它在公元初一世紀前後建成後,僅僅只使用了兩百多年,就於公元四世紀左右,在羅馬帝國滅亡時遭到了嚴重破壞。戰勝者北方蠻族和日爾曼民族對這座巨大的建築物進行了野蠻掠奪和摧毀,頂蓋被掀掉,門洞和窗戶的雕塑被搶走,裡面的宮殿和看臺被破壞,部分牆體被摧毀,貼在上面的大理石被全部運走……於是,鬥獸場成為了一座廢墟。所幸的是,此後的一千多年中,羅馬人始終很好地保護了這座廢墟,沒有再讓它受到太大的人為破壞,這才使得它在歷盡滄桑之後,依然能夠以古樸驕人的姿態,屹立在世人面前。
鬥獸場內的看臺同時可容納五萬多名觀眾。八十個門洞,七十六個供觀眾進出;另外四個,一個專供皇帝進出,兩個專供鬥士只進不出,一個專門抬出那些死於角鬥和人獸搏鬥中的鬥士屍體。
角鬥士對決中,入場對決的角鬥士,絕大多數都是羅馬帝國在征戰中俘獲的奴隸。這些被俘的奴隸,從關進鬥獸場的那一刻開始,命運就被框定在“死”字上了。等待他們的,或者是成為那些用於人獸搏鬥的猛獸口中的食物,或者是在角鬥士對決中被對手殺死。
為了培養那些用於人獸搏鬥的獅子、老虎的兇殘獸性,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們每天都要從地下室中押出幾個戰俘奴隸來,活生生地投給這些猛獸做食物,讓它們撕咬吞噬。鬥獸場內的地下室一共有九十間牢房,每間牢房都是關押得滿滿的戰俘奴隸。看到那一間間陰森森、無比恐怖的地下室,真令人不寒而慄。
注視著鬥獸場上古老而又陳舊的地面,人們似乎看到了當年那些專門食人的野獸,正張開著血盆大口,發出一聲聲令人毛骨悚然的吼叫,兇殘地撲向一個個活生生毫無抵抗能力的奴隸。
角鬥士對決或人獸搏鬥時,角鬥士與角鬥士、獅虎與鬥士共處於足球場大小的角鬥場內,四周都是高高的看臺,無可逃遁;看臺上,數萬觀眾狂呼亂喊,推波助瀾。這時,角鬥士與角鬥士、猛獸與鬥士,無一不是雙眼血紅,殺氣騰騰。於是,生命瞬間消失,壯烈頃刻形成。
鬥獸場其實就是一個極為殘酷的刑場。角鬥士對決中的獲勝者、人獸搏鬥中偶有殺死了獅虎的鬥士,便被當作英雄,由眾人抬至離鬥獸場百米左右凱旋門旁的洗血池裡,洗去血汙,然後騎上大馬,穿過凱旋門,享受萬眾歡呼的殊榮。偶有獲勝者當場就可以獲得皇帝的赦免,戰俘和奴隸的身份立刻得到改變。
羅馬在共和國時期之初,只有宗教性的節日,並沒有大型的競技慶典活動,更沒有這些充滿血腥味的表演。舉行宗教節日的儀式時,用於祭神的也只是牲畜而不是人。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在擴張征戰的過程中,帝國的統治者們為了展示自身強大,恫嚇其他國家,便開始經常地公開獵殺從被佔領國捕獲的大型猛獸。後來,漸漸地,這種公開獵殺大型猛獸的行為,便演變成人獸搏鬥的血腥表演。史載,第一次人獸搏鬥表演發生在公元前186年。至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們將其規定為節日競技慶典活動中的固定專案。
關於角鬥士對決的記載,還要早一些。第一次正式的角鬥士對決表演,發生在公元前264年。古羅馬流傳著兩種習俗,一是在葬禮上將活人獻祭給死者,一是在勝利後強迫俘虜自相殘殺。後來,這兩種習俗被羅馬帝國的統治者發展,成為了競技慶典活動中的角鬥士對決表演。由於角鬥士表演時所展示的勇氣和技藝,正是士兵必須具備的素質,這種血腥的表演,在以征服為傳統的羅馬帝國很快流行起來,融入正規軍事訓練之中。羅馬帝國在征服海外的過程中,到處興建圓形劇場,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透過角鬥士對決表演,促進軍事訓練。
集體處決一直是羅馬帝國震懾敵人的重要方式。早在公元前337年,羅馬人就曾在市中心廣場,對三百五十九名塔爾幹戰俘施行過集體斬首。隨著軍事征伐的升級,集體處決的規模日益擴大,手段日趨殘忍,形式日趨多樣化。例如火刑,釘十字架,讓野獸廝咬手無鐵的戰俘和犯人,這些都是處決戰俘的殘忍形式。發展到公元初羅馬帝國時代,處決戰俘和犯人,更是成為了節日競技慶典活動中的又一項表演節目,變得具有“娛樂性”和“觀賞性”了。
後來,羅馬帝國的皇帝們為了達到震懾敵人、稱霸世界的目的,乾脆將人獸搏鬥、集體處決和角鬥士對決這三項血腥表演融為一體。每逢競技慶典活動,在羅馬鬥獸場內,上午是人獸搏鬥,中午是集體處決,下午是角鬥士對決。其中,又以人獸搏鬥最為“壯觀”和慘烈。公元80年,羅馬帝國皇帝提圖斯慶祝弗拉維圓形劇場落成,在長達一百天的人獸搏鬥表演中,有九千頭野獸、三千名戰俘和犯人在血腥大廝殺中同歸於盡。公元107年,為了慶祝達西亞之戰勝利,羅馬帝國的皇帝圖拉真舉行了二十三天的慶典活動,有一萬一千頭野獸和更多的戰俘、犯人在人獸搏鬥中喪生,一萬多名鬥士進行了角鬥士生死對決。不難想象,那種人獸廝咬殺戮、人與人互相殘殺、血流成河的場面,多麼觸目驚心,多麼令人毛骨悚然。
人獸搏鬥、大規模處決和角鬥士對決這三項血腥表演,曾是羅馬帝國的皇帝們為了展示大羅馬精神,炫耀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所舉行的競技慶典儀式中的主要專案,也是當時羅馬最為流行的一種全民娛樂方式。從公元前一世紀前後開始,至公元四世紀前後羅馬帝國滅亡,這種娛樂方式在羅馬風靡了幾百年。羅馬帝國的皇帝們肯定沒有想到,這幾項被他們作為大羅馬精神象徵的競技慶典表演活動,正是一場死亡盛宴,揭開了羅馬帝國覆滅的歷史篇章。
鬥獸場建成之後,競技慶典逐漸被制度化。在屋大維時代,全年的假日有一百五十九天,其中六十五天為競技慶典表演日。到了奧勒留時代,全年假日達到了二百三十天,競技慶典表演竟然有一百三十五天。一時,觀賞血腥競技慶典表演,成了羅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上至皇帝、元老院議員,下至身無分文的城市貧民,所有階層的人都熱衷於觀看人獸搏鬥、集體處決和角鬥士對決,真是萬人空巷,全國痴迷。對此,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十分高興。這種現象,正是他們所需要的。舉辦血腥的競技慶典表演活動,不僅可以滿足一代又一代羅馬帝國皇帝開展軍國主義教育的需要,培養出更多勇敢地面對死亡、效忠帝國的將士,還可以把觀賞血腥搏鬥作為下層民眾渲洩暴力的渠道,轉移他們對帝國的不滿,以減少對羅馬帝國統治者的威脅。
然而,暴力文化的長期浸淫終究會泯滅羅馬民族的同情心。鬥獸場表演的每一場人獸搏鬥,都有數量驚人的獅虎猛獸在數萬觀眾的眼皮底下被殘忍地屠殺。這些猛獸,從世界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到羅馬來,使得羅馬人產生出一種錯覺,認為羅馬帝國力量無比,權力無邊,足以征服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能夠駕馭自然界一切生物。羅馬帝國無敵。狂妄和輕敵,迅速瓦解了這個曾經稱霸世界的民族的鬥志和戰鬥力,以致在新興的基督教面前,羅馬帝國幾乎是不戰而敗。
鬥獸場表演的大規模處決和角鬥士對決,也變異了羅馬民眾的心態,毒化了羅馬民眾的靈魂。從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的皇帝將競技慶典活動規定為節日開始,至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滅亡,經過幾百年暴力文化的長期浸淫,羅馬民族的同情心終於泯滅。羅馬帝國建國初期所提倡的勇敢、公平、誠實、正直等品質,在羅馬民眾中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欺騙和無序,恐慌與懷疑、仇恨與殘忍。在羅馬帝國晚期,這個國家的任何一位民眾都沒有了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惡劣,各種謀殺和冤案層出不窮。在羅馬帝國的皇帝提伯裡烏斯統治期間,以叛國罪陷害他人的行為,甚至成為一種時尚。
奢侈的競技慶典還不可避免地耗盡了羅馬帝國的資源和國力。羅馬帝國時期,一年之中的大半時間都是假日,假日裡舉行的慶典活動,規模、排場越來越大。一代又一代皇帝互相攀比,揮金如土,奢靡之極。
羅馬帝國是建立在擴張基礎上的消耗型帝國,靠從海外掠奪財富來支撐著它。一旦它雄風消退、征伐力不再時,資源也就沒有了來源,經濟立即停滯。到了帝國後期,資源嚴重枯竭,國力迅速衰退。當它面臨著外族入侵時,這個曾經無比強大的帝國和它的民眾,瞬間變得不堪一擊,沒有任何抵禦力,很快就被消滅了。
羅馬鬥獸場為什麼能夠保留下來?

古羅馬鬥獸場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面,是古羅馬帝國和羅馬城的象徵,是羅馬古蹟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是當今世界八大名勝之一。 鬥獸場又名競技場,也有人稱它為露天大劇場。稱它為鬥獸場,是因為這裡曾是古羅馬角鬥士與猛獸搏鬥、廝殺以博取皇帝、王公、貴族一笑的地方。稱之為競技場,是因為場中可以競技、比賽、歌舞和閱兵。鬥獸場的全稱叫“科洛塞奧大斗獸場”。“科洛塞奧”,語出義大利文,為“高大”、“巨大”之意。當年這裡是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的御花園,鬥獸場建在一個小湖之中,因為湖邊建有高120英尺的尼祿鍍金銅像,羅馬人叫它巨大金像,鬥獸場因此而得名“科洛塞奧”。
公元217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鬥獸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佈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