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舞女的裙”一類的意象對今日的讀者的想象,恐怕只有負效果了吧。“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簡直令人聯想到月份牌、廣告畫之類的俗豔場面;至於說白蓮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則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雜,焦點不準,而且三種形象都太俗濫,得來似太輕易。用喻草率,又不能發揮主題的含意,這樣的譬喻只是一種裝飾而已。
4
回覆列表
  • 1 # 天淞子

    特意又去閱讀了一遍《荷塘月色》,不由想起我在少年時閱讀到它,確實是將《荷塘月色》奉為抒情散文經典之作的,而事實上中國文學界官方,也確實是一直將它奉為抒情散文的經典之作的。又想起了被政府封為大師的餘秋雨那《文化苦旅》裡的散文……

    我同意余光中對《荷塘月色》的文字方面的一部分評析——

    比如他認為“他的觀察頗為精細,宜於靜態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夠充沛,所以寫景之文近於工筆,欠缺開闔吞吐之勢”。我重讀《荷塘月色》後的感覺也是如此,靜態描寫非常精細,但想象力限於一些比較俗套的景物,比如舞女的裙、“碧天裡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等,從今天來看,這樣的比喻並不高明,想象出來的鏡頭都是比較大俗的。確實“欠缺開闔吞吐之勢”,就是缺乏一種大場景的氣勢。

    再比如他認為“他的節奏慢,調門平,情緒穩,境界是和風細雨,不是蘇(軾)海韓(愈)潮。”這一點講的也很準確,或者說我是同意余光中的這個分析的,《荷塘月色》全文的總體調子非常平緩,和風細雨的味道非常明顯,絕對不是蘇東坡詩詞那樣的波瀾壯闊的意味。不過,我認為這一點不能說是文章的弱點,只能說是其特色,特色無好壞、無高低,《荷塘月色》的整體場景氛圍就是這種味道,這種意境,還是比較成功的。回想起來,也正是《荷塘月色》這一特色非常成功,才深深吸引少年時的我,因為對於還在寫散文習作的新手來說,要將散文的整體調子、場景氛圍自始至終營造的凝聚、不分散、不破裂,是比較困難的,也是判斷一篇抒情散文好壞的起碼標準之一,這也是我當年認定《荷塘月色》不愧為一篇經典之作的主要理由。

    余光中還認為“他的章法有條不紊,堪稱紮實,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順序發展,很少採用逆序和旁敲側擊柳暗花明的手法。”這個分析也沒有問題,我也非常同意,《荷塘月色》全文讀完,就是這個感受,文章篇幅本來就短,即使細細閱讀,也要不了多長時間,“他”出門的一點小感受、看到荷塘裡的荷花荷葉的想法、因境生情,對荷塘周圍的道路樹木的觀感,稍稍發揮一下、借古喻今一下,最後“他”走回家門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結束,文章可謂平緩展開、順序而下、溫和收尾,確實談不上有什麼旁敲側擊、倒敘插敘的手法,但這個評論,也談不上貶抑,就是這篇散文的特色,還是那句話,特色無好壞、無高低,就看你是否與全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特色的不違和、不冒犯、不衝突,這個特色就是成功的。《荷塘月色》的這個特色也是成功的:一個文人夜晚時分出門散步,寫了一點路上所見所聞,湊成一個小文章,和風細雨、溫和滋潤,猜測作者本就無意寫的太過複雜。

    後面余光中還這麼評析道:

    “他的句法變化少,有時嫌太俚俗繁瑣,且帶點歐化。

    他的譬喻過分明顯,形象的取材過分狹隘,至於感性,則仍停留在農業時代,太軟太舊。

    他的創作歲月,無論寫詩或是散文,都很短暫,產量不豐,

    試看《荷塘月色》的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這一段無論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無趣。裡面的道理,一般中學生都說得出來,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節奏,更顯得交待太明,轉折太露,一無可取。刪去這一段,於《荷塘月色》並無損失。朱自清忠厚而拘謹的個性,在為人和教學方面固然是一個優點,但在抒情散文裡,過分落實,卻有礙想像之飛躍,情感之激昂,“放不開”。朱文的譬喻雖多,卻未見如何出色。”(這段余光中的評析文字,來自網路,是否真實,我無法證實,如果侵犯了什麼權力,給個提示,立刻刪除。)

    ——用上“平庸無趣”、“一般中學生都能說得出來”這樣的評語,如果對準的是長期以來《荷塘月色》被譽為散文經典之作這個頭銜來說,我認為這個評語不過分,但是,如果把《荷塘月色》評價降低,僅看做為一般的好散文,這個評語就顯得有點刻薄了,但也可以理解,既然前面就評析人家的散文段落中文字太平緩、太順序而下,余光中的評析文字自然就會用的譁眾取寵一些。而認為“交待太明,轉折太露”,我認為都是對的,起碼從《荷塘月色》的幾段文字中,確實看不到什麼深藏的意蘊,至於很多評論家僅僅基於一兩段文字就探討到什麼政治的、人性的各種“深刻”的東西,我覺得解讀過頭了。

    後面還有一些余光中對《荷塘月色》中部分文字的評析,尤其不少是如提問所提到的對於其中一些比喻文字、形容文字的評析,我的看法還是這樣,對一個被譽為經典之作來說,這樣的批判性文字,我同意的,但如果將《荷塘月色》降格為一篇普通的好散文來說,這樣的評析就顯得有點摳字眼、不夠厚道了。

    也沒有必要,我重讀《荷塘月色》的感受就是,1、這是一篇比較好的抒情散文,當然其中有些比喻和形容文字有點俗,2、如果有哪個中學生能夠寫到這個水準,那可以說是天才了,3、對於少年的我來說,它不愧為經典,因為我肯定寫不出這樣好的抒情散文,但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它真的不具有經典水準,整體還算凝聚,但其中的遣詞造句、用詞用語大俗太多,格調和意境不夠高闊、深遠、獨具意味。

  • 2 # 春山外888

    好象應當把余光中的作品多放在中小學教課書上,為什麼朱自清的《春》《背影》《匆匆》等都放在中小學的教課書上呢?是所有的編教材的人水平低嗎?不是的,至少他們要比我們的水平要高得多。實不敢點評,各有所長吧!

  • 3 # 枯寶

    “針對余光中先生批評朱自清先生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譬喻雖多,卻未見如何出色’你怎麼看?”這個問題。我直接找到了這篇《白話美文的模範─讀朱自清的散文》仔細閱讀,經查證,確實是余光中先生批評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關於這件事情,我的觀點是這樣的。無論是面對古籍還是當代文學,有一個自己的觀點是好的。但是沒必要揪著別人的缺點不放。而且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一樣,“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自己看不到優點未必別人就沒有優點。就像不喜歡別人家孩子,你不理他就完了,幹嘛去人家裡,還非告訴人爹媽,還非告訴全世界,感覺特別沒必要。而且像余光中先生這樣的專家學者在文壇地位之高,一個觀點就會影響許多人的思想動向。我也透過《白話美文的模範—讀朱自清的散文》這篇文章看到了許多批朱的論述。這是我知道有批朱事件,沒看到這篇文章前就想到的。批朱的一些人一方面稱讚余光中先生文學水平之高,一方面批判朱自清先生文筆之普通。批判之語,言辭空洞,沒有說服力。這就是部分人的見異思遷,人云亦云。還有一些人也沒好到哪裡去。簡直是“據理力爭”,引經據典證明朱自清先生的文學水平之高,詆譭、諷刺、抨擊余光中先生詩作之不堪。好一齣氣勢恢宏文學巨匠之間的切磋大戲。我一想到這些,難免有些氣憤。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當代人,學習還是隻會照搬全抄別人的思想,不會自己思考嗎?非要把余光中先生和朱自清先生比出個高低嗎?二者在文壇的歷史意義是不一樣的。我們做一件事,起碼得有個目的。我就想問問他們是要幹啥,初於什麼目的,真有結果了又能咋地,二者有可比性嗎?這樣的人,我把他們都當成孩子,沒有成熟的學習價值觀。所以我把這件事造成的不好影響都怪到了余光中先生身上。不該輕易發表這樣批評別人的觀點,造成了算不上有意義的影響。我對這樣的事都是這個態度,但是我很喜歡李敖先生“耍流氓”說的話,意思大概是別人都罵他是王八蛋,他是證明別人為什麼是個王八蛋。這段話放在這裡似乎不合適,但是對於前人或者別人的的觀點或作品有其他意見,做法應是這樣的。如若真有瑕疵,你去證明出來。對於李敖先生改余光中先生的詩,我就特別喜歡。余光中先生原詩如下:《無論》:“無論左轉或右彎,無論東奔或西走,無論倦步多跚跚,或是前途多漫漫,總有一天要回頭,回到熟悉的家門口;無論海洋有多闊,無論故鄉有多遠,縱然把世界繞一圈,總有一天要回到,路的起點與終點,縱然是破鞋也停靠在那扇童年的門前。”李敖先生改後如下 :“無論東奔西走,無論右彎左轉,無論前途多漫漫,無論腳步多緩,總有一天要回看,回看那熟悉的門板,我家鄉那個門板,無論滄海多闊,無論歸程多遠,無論世界給走遍,也要回歸起點,無論鞋怎麼破,也要拖向那童年的門檻。”我既不那麼肯定余光中先生批評朱自清先生的行為。又肯定了李敖先生對余光中先生的詩文的更改。是不是我就否定了余光中先生的全部呢?其實並不是。余光中先生著作等身,而我只看過一部分,雖然也不算太喜歡。但是他的那麼多著作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必然是有之過人之處的,只是我才疏學淺,不能完全掌握其精髓罷了。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進步,文化也應當是進步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若沒有餘光中老師的原版,可能李敖先生寫的這個題材作品還不如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也不一定。所以我的態度是這樣的:無論對於先賢經典還是當代文學,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學習,沒有就摒棄。指出對方哪裡不甚好,沒有什麼意義。開卷有益固然是好的。格物致知也沒有錯。但是揪著沒必要的問題不放只是徒勞無益 。我們要深刻地知道,學習不是照鏡子而是練腦子。

  • 4 # 玉山話語

    荷塘月色前半篇,比喻輕、淺、俗。描寫生硬,沒有氣韻,沒有意境。後半篇回憶江南,有聲有色有情,頗動人。客觀地說,半篇佳作。餘的散文總體比朱好

  • 5 # 另類文史

    朱自清的《背影》真心不錯,寫出了父子情深,父愛如山呼之欲出,然而《荷塘月色》確實徒有虛名,個人感覺就是在堆砌辭藻,完完全全就是小兒女姿態的矯揉做作,不值得提倡。

    順便說一句,有人說朱自清“有骨氣,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事實上,根據朱自清日記記載,他當時是營養過剩,喝了牛奶,還吃了餅乾(這些在當時都是奢侈品),最後因為消化不良住進了醫院,而最終竟然不治而亡。

    若論比喻,錢鍾書的《圍城》最是妙絕,朱自清算是個散文家,他的文章總體而言,可以打70分,僅此而已。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 6 # 依舊小樓客

    我是小樓客,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余光中批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見出色”我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裡是一段余光中對朱自清的評價“就憑了這樣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稱為散文大家嗎?我的判斷是否定的……他的觀察頗為精細,宜於靜態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夠充沛,所以寫景之文近於工筆,欠缺開闔吞吐之勢。他的節奏慢,調門平,情緒穩,境界是和風細雨,不是蘇(軾)海韓(愈)潮。他的章法有條不紊,堪稱紮實,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順序發展,很少採用逆序和旁敲側擊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變化少,有時嫌太俚俗繁瑣,且帶點歐化。他的譬喻過分明顯,形象的取材過分狹隘,至於感性,則仍停留在農業時代,太軟太舊。他的創作歲月,無論寫詩或是散文,都很短暫,產量不豐,變化不多。”

    朱自清的散文名氣極大,很多名篇寫的非常好,被中學課本選入普及度高,編者以為《歐遊雜記》算是朱自清散文中最好。但在那個名家輩出的時代,朱自清的文章絕對算不得最好,差不多算是二流水平。選入中學課本正因為這些文章本無多少格調,行文簡單,文字看似譬喻極多卻淺近,而且朱自清文章整體思想情感較為明瞭直白缺乏層次感複雜性,易於模仿學習。

    少年時讀朱自清覺得情感真實動人文字優美比喻貼切,還是極喜歡的。十八九歲時讀民國其他文人文章,魯迅的深刻有力直擊要害、梁實秋博雅恬淡有趣味、林語堂真名士自風流、周作人的平和沖淡,風格不同文字卻都是有力度,旨趣清晰明朗,是作者深厚積澱國學底蘊的體現,而且思想境界明顯高於讀者,閱讀是有所得到的。

    朱自清的文章缺少這種境界,讀者會有共鳴卻得不到,作者的學問偏於纖弱,氣韻凝滯不夠暢快,思想不夠高遠沉闊。這裡再舉兩名家文章作類比,徐志摩,徐志摩編者一直認為是現代第一的詩人,但是散文的話就是二流了,大量的辭藻堆砌繁華卻少清骨所謂“濃得化不開”。再一位是當代作家餘秋雨,高中時讀應是極合適的,但是過度的鋪排至於矯情,文章缺少了趣味和境界。

    再談一下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是中國當代一位難得的詩文大家。詩自不必說,讀者熟知的《鄉愁》《鄉愁四韻》就足以流傳久遠。余光中的散文,文字方面,大量詩意語言的運用,讀起來通暢無掛礙。寫作天馬行空信手拈來卻一氣貫之,確是高手。

    這麼說一定會遭致很多人的聲討,不過文學一事見仁見智,也並無刻意厚此薄彼,只是讀過各家文章後一點看法罷了。

    下面我們就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做一分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不齊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裡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裡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享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文章通篇是一靜物描寫,和一幅畫並無二致。作者就像坐在池塘邊上盯著那一畝荷塘,使勁的寫著,為了寫而寫,整個描寫有點繁複顯用力過猛。而且文章描寫稍顯呆板不夠靈動,片段化氣息不算通暢,並無甚旨趣。余光中所責求的正是景物之外並未傳達出多少東西,作者的底蘊才情不夠融通,文章也就不夠瀟灑缺少可玩味處。也可以這麼說,朱自清文章寫得不錯,但絕非大才,不敢鋪排開來寫,不足以才情動人。

    所以,文字這種東西有時真是靠天才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像氣死所有讀書人的蘇東坡。

    至於說到比喻,在本文中除有些刻意外,還算是貼切的。而且這些是朱自清散文的通病並不只《荷塘月色》一文。當然《荷塘月色》還是一篇寫景名篇,尤其可供學習模仿。

  • 7 # 生泉樓主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創作於1927年7月,正是舞女在外人眼裡的形象是高雅唯美收入又高很容易令人心生仰慕的時期。所以首先用“舞女的裙”來作比喻,出水很高的田田葉子,更顯亭亭玉立風姿綽約。

    其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剛出浴的女人,自然最美。至於讓人聯想到了月份牌、廣告畫之類的豔俗場面,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最後,又寫“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而余光中卻對朱自清的這篇散文進行了猛烈地批評 。余光中的《鄉愁》大家都熟悉,他在散文或詩歌創作中能將古典詩詞不著痕跡地化入筆下,增加了文章抒情的厚重感和深邃感。也善於應用重詞疊句來增強語言的節奏韻律與音樂意味。但在遣詞造句上不落窠臼,清新而奇特,沒有斧鑿痕跡,且帶有濃重的情緒性,給人一種如同身臨其境的電影畫面感。

    二者相比,朱自清的散文似小家碧玉,是一種傷春的小情緒。而余光中的散文則似一個名門俠士,有一種大氣深沉的底蘊。所以,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贊同余光中的意見。

  • 8 # 瞌睡就睡覺啊

    不同意!堅決不同意!!!

    這篇文章!是我的夢啊!!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到現在我還記得背誦的部分!

    學習了這篇散文,感覺朱自清老師真的厲害!它讓我萌發了寫作的慾望!

    真的,希望看到回答的可以去看看這篇文章,辭藻相當華麗!修辭一絕!

    至於余光中老師,他的《鄉愁》也很好啊。情感描寫和文筆極其精湛!

    唉,都是文人之間的吐槽,咱們看看就行了。

    反正我都喜歡!!

  • 9 # 軍刀11116

    分年齡段讀書看文章,這是我對這一問題的第一反應。上學時讀荷塘月色,是對荷塘的嚮往,對月色的迷戀,那時是迷情懵懂少年,詞語修辭手法等方面的吸引力更大一些。讀到鄉愁,再飲鄉愁。內心的顫動更多一些,特別是母親在裡頭,我在外頭。還有什麼語言比這句話更能刺動失去媽媽的成年人的心臟呢?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真的無資格作答,見諒見諒!!!

  • 10 # 讀不完的兩部書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意境很美,結構十分完整,語言很華麗等,這是此篇美文給我的整體印象。

    但美中不足的是作者為了追求語言的美,使用過多的比喻,並且有部分比喻給人有種華而不實的感覺,如果細究起來有一些文字存在用詞不當的弊病。此文當作文學作品欣賞還可以,如果放在中學教科書裡當範文讓學生來學習,還有待商榷。

  • 11 # 小因老師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檢視原文,原文中余光中先生是如何評價朱自清的。我們才能真正瞭解這是文人相輕還是真正的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是公認的現代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美文,膾炙人口,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名篇,中學時代就讓圈粉無數。可是美學大師余光中先生在三十年前卻不以為然,不僅對《荷塘月色》多家否定,尤其是文章中幾個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妙喻更是大家否定,此文後來轉發於《名作欣賞》雜誌,引起激烈爭鳴。

    《名作欣賞》“名作求疵”欄中曾經引起激烈討論的余光中關於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評論的文章,余光中的批評是:“美人出浴”的意境尤其糟,簡直令人聯想到月份牌、廣告畫之類的俗豔場面;至於說白蓮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則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雜,焦點不準,而且三種形象都太俗濫,得來似太輕易。用喻草率,又不能發揮主題的含意,這樣的譬喻只是一種裝飾而已。

    “余光中出生於民國,雖然接受了高等教育,可是時代使然,思想相對保守。總覺得“格調不健康”這個我是不贊同的。因為文藝藝術本來不分家,真正的美文是可以有一些想象的比喻的,這裡我不同意余光中說朱自清先生形象俗濫草率的評論。雖然余光中也曾寫出《鄉愁》這樣的經典,但是文無第一,朱自清先生也是一樣,雖然朱自清是北大預科的高材生,北大哲學系提前畢業,年紀輕輕在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當主任,兩位前輩的文學修養都無可厚非,但是文無第一,人無完人,像《荷塘月色》這樣的名作,有瑕疵也正常。

    比如,原作中有一段關於荷花的經典描寫:“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個人認為如從修辭角度講,前面兩個“有”的排比,後面應該只有兩個“如”的比喻才相稱,可是原作不僅後面有三個“如”,而且第一個是“正如”,接著是“又如”,再後面還是“又如”,但從寫作結構講,最起碼也應該換成“還如”才顯得語言有變化吧?

    所以正如殘缺的維納斯,文學有時候的瑕疵,才成就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與精神,但是也不要一味頂禮膜拜,將名家名作說得天花亂墜,要知道,有時候即使“美人出浴”,若是出的不是時候和地點,也是不美的!

  • 12 # 蘅蕪與迷迭

    這其實要從文學史的角度來回答,因為任何觀點都不是孤立的,其後必然有深刻的淵源和宏大的背景。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與胡適是密切相關的,他的《嘗試集》就在擺脫舊體束縛追求新聲方面開了先風。在他的影響下,文學創作越來越漠視規則,追求無限自由的形式,如郭沫若,就將自由詩體做到了極致。在這種把創作變成純粹感情宣洩與喊叫而毫無章法的行為氾濫之時,新月詩派出現了,主張詩歌的音律美建築美繪畫美,希望給創作定一些規則來改變過於直白的表達。朱自清的散文就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誕生,這一類文章叫做“白話美術文”,注重比喻的精巧,文字的韻律,以及對畫面的描寫。好景不長,隨著時間發展,這類文章也令人感到繁縟和厭倦,需要做出一些改變。那時候的中國正值思想激盪的時期,西方的現代主義傳入,影響了一大批作家詩人,而這其中就有卞之琳。他與戴望舒同為“現代詩派”的代表,主張從傳統文化裡提取精髓,達到摹寫自己心理狀態的效果,追求內心真實。

    所以必然的,在朱自清的年代看郭沫若,會認為他是毫無章法的亂喊亂叫;在卞之琳的年代回望朱自清,自然會覺得他的文章矯揉造作,用詞濫俗毫無新意,無法真正觸動內心。以卞之琳之後的作家看卞之琳,亦會覺得他小家子氣。而在他們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的創作都是獨一無二且無可替代的,擁有絕對的開創意義。

    當然這也和個人品味有關,但瞭解了文學史的更迭,在批判之餘,會對作品多一份尊重和理解。

  • 13 # 心非囚困何處牢籠

    觀點各異,個人覺得不存在認同與否。

    世間百態千千萬,

    紅塵歷劫各不同。

    何必苦求均一色,

    嬉笑怒罵皆心生。

  • 14 # 額是山西娃

    《荷塘月色》是散文,余光中是詩人,題材和表達方式不一樣。拿他倆代表作說下:《荷塘月色》朱自清靜夜一個人池塘邊散步,內心浮想聯翩,所以會風情並茂,把花形容成女人,花與女人從來是互相形容比喻的,符合文人性情。余光中的《鄉愁》是望著海峽對面,想著親人,思念著故土,還有自己無處安放的青春,盼望有一天趕快回家。所以他內心惆悵,是浮躁不安的,詩人的性情是比較多愁善感的。

  • 15 # 太阿53

    余光中是經歷過大生大死大風大浪的,眼光和視角高出很多無病呻吟的文人,特別是老餘之前的工作和生活閱歷,特殊的身份,以及心中一直以來無法表達的信仰和對親人的思念,具體想知道的可以仔細研看電視劇潛伏和餘老的詩: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從一名九死一生的優秀諜戰健將改名轉型成目光深邃的詩人,餘則成太堅強,如何會把朱自清放在眼裡

  • 16 # 阿凱386

    本人不認同餘老先生的評論。“婷婷的舞女的裙”,不但寫出了荷葉的狀態,而且動感十足,既形象又生動。關於荷花的三個比喻,前兩個恰到好處,以“明珠”喻,寫出了荷花的圓潤飽滿;以“星星”喻,寫出了荷花的多如繁星,而且花隨風動,一閃一閃的,像星星在眨眼。雖然“明珠”“星星”看似俗物,但十分貼切,具體可感。對於第三個“剛出浴的美人”,我也不認同這個比喻。但我的理由與餘先生的不一樣。我不認為它會引起所謂的“月份牌”的聯想,我的理由只是對於未成年人來講,沒有這一生活體驗,想象起來有點兒難。至於認為三個比喻有點多而雜,使物象不具體,本人更不認同。因為三個比喻的角度不同,而且經過主觀體驗後的物象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三個比喻恰恰體現了這一點。

  • 17 # 臨時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提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的腦海裡立刻閃現出這“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優美畫面。這麼優雅的比喻,是真正的經典傳世之作啊!怎麼能說“比喻很多,未見出色”呢?

    我不知道余光中先生是在一種什麼場合下說的這句話的?但是透過他的這句話,我彷彿聞到了一股濃濃的“幾十年山西老陳醋”,剛開壇時的那種味道!同時,還伴隨著一種深深的妒意:怎麼我就寫不出這麼優美的文字呢?

  • 18 # 濂溪河畔胡可夫

    絕大部分人應該認為朱自清的散文或比喻是出色的。當然,每個人閱讀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余光中眼裡的朱自清的作品不出色,作為一家之言可以理解,但本人不會苟同。

  • 19 # 一縷陽光9667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應該算是上乘的名篇了。意境很美,文字典雅。至於,於光中先生怎麼去評他,那是大師之間的事。我不管,也沒有資格去管它。凡是被歷史長河沉澱下來的,都是精華。

  • 20 # 張強論壇DW

    相互吐槽懷居心。

    鄉愁最濃余光中,

    荷塘月色朱自清。

    千個讀者千人面,

    一篇文章一種情。

    名人都立無字碑,

    孰是孰非後人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帝大戰蚩尤為何被詳細記述?黃帝與當時最大的部落統治者炎帝的戰爭為什麼輕描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