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鳥言夷面

    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

    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

    漢朝《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

    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

    周朝《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從以上說法看: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描寫都差不多,只不過後世中原一帶文明突起,皇城帝都文臣武將,文人士族形成了封建體現的中心,政治、文化、文明都以中原為尊,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傳統思想,自然而然把中原的先祖炎黃的地位推高,成為一體化,共同始祖。

    反觀蚩尤部落被驅逐到長江以南一帶,由於文明文化嚴重的滯後,在古代屬於百越之地,沒有話語權,是被古代中原所鄙視的蠻夷之地,自然撰史為對立的一面,而炎黃為一體化。

  • 2 # 就叫九條吧

    春秋筆法。史實如何?我們如今已經無法考證了,只好故紙堆裡尋找資料。如果有一天我們找到黃帝與蚩尤大戰的遺蹟,或者其他證據,這些研究才能真正展開。

  • 3 # 金十七讀歷史

    只能合理猜測。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或者說,勝利者才有話語權。依據這一理論,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融合成華夏族。傳說時代的留給後人的面貌是由這兩個部落共同塑造的。所以,對於炎黃部落之間的戰爭不宜作細節描寫,輕描淡寫,更加有利於民族融合。而對蚩尤的戰爭,是對華夏文明圈之外的戰爭,詳細描繪敵人以及與敵人之間的戰爭,同樣有利於增強民族內部的團結,顯示本民族的正確和勇武。

  • 4 # 桃花源龐永海

    炎帝與黃帝之戰是為了誰當老大!問題是原來兩人本是結成同盟共同對付蚩尤的。所以炎黃之戰不能寫得太詳細!對對蚩尤就不同了!那是正義對邪惡的戰爭,必須寫得詳細!

  • 5 # 相逢一笑醉春風

    這是個很有價值的歷史題目,中華文明歷史悠久,黃炎阪泉之戰後,黃炎團結在一起同東夷蚩尤發生了逐鹿之戰。逐鹿之戰的結果是蚩尤被殺,炎黃勝利,炎黃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那為什麼黃炎之間的戰爭記載比較少而黃炎聯合同蚩尤的戰爭卻記載較多呢?

    首先是黃炎戰爭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結果是炎黃合併,記載雙方的紛爭並沒有太大意義。

    黃帝征服中原各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的一次戰爭。阪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此次戰爭發生在華夏集團活動地域的東半部,較靠近東夷集團分佈區,儲存傳說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二是阪泉之戰較逐鹿之戰為早,後來發生的事記載應該比前面的更詳細一些。口耳相傳的故事要更豐富一些。關於逐鹿之戰的記載較阪泉之戰豐富得多,其中時代最早的是《列子·黃帝》記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這十者均為十大部族圖騰神獸,這十大部族曾為軒轅黃帝(有熊氏)在阪泉之戰立下大功。以及《逸周書·嘗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三是炎黃聯合與蚩尤作戰的規模要大於黃炎戰爭。當時的蚩尤勢力不容小覷,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都在黃炎之上。武器裝備也領先與炎黃。山海經也曾經介紹過,蚩尤部落極善於煉製金屬,甚至軍隊都已經大規模裝備了金屬製品的武器,這在上古時期應該是一個很有戰鬥力的軍隊,畢竟此時的社會生產力還沒有達到青銅器時代,能有金屬武器絕對是很先進的。當時黃帝在對抗蚩尤的時候九戰九敗,蚩尤讓屬下製造了很大的霧,黃帝的臣子為此還發明瞭指南車,這才讓他們突破大霧。這場戰役持續了好長時間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後來黃帝請神製造大水想要淹死蚩尤大軍,但是蚩尤也很聰明,他也請了神,用大風大雨破黃帝的水,還造成了黃帝一方又一次陷入困境,根本無法正常作戰。情況危急之時,黃帝沒有辦法只能又一次請神來阻止這場狂風驟雨。神幫助他將風雨都停了,天氣一下子晴了,黃帝萬分高興,他的軍隊也是士氣大振,而此時的蚩尤相當的驚訝,沒想到黃帝居然有這麼強大的幫手。黃帝趁這個時候立馬帶領著他的軍隊殺向了蚩尤大軍,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之後,蚩尤大敗,黃帝大獲全勝。

    四是黃炎戰爭與黃炎與蚩尤戰爭產生的結果和影響力不同。黃炎聯合產生了中華人文始祖,而與蚩尤戰爭進一步擴大了黃炎的統治力與影響範圍,周圍部落競相臣服,中華民族進一步壯大。逐鹿戰後,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在某個選定的吉日良辰,黃帝召集天下各部落會盟“合符釜山”,隨後又在涿鹿之野建造都邑。中原地區第一次實現了統一,為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條件。

  • 6 # 溪谷期貨投機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時,也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例如,趙光義的燭光斧影,變成了金匱之盟。炎黃蚩尤三大部族是這片土地的第一次融合。勝利的一方是黃帝。自然會把蚩尤部族妖魔化,也不奇怪。從當下考古來看,最大大的可能,黃帝部落是西北石卯遺址的擁有者,是半遊牧半農耕部落。蚩尤部族可能是荊楚一帶的,也可能是良渚一帶的。屬於長江流域文明。而炎帝部落是黃河中下游文明,汾河谷地和關中平原一帶。從蒙元滅金亡宋,大體可以推理出炎黃蚩尤當年的情節。就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黃帝取代了一個步入青銅時期的蚩尤。然後呢,所有偉大的發明都是黃帝一個人的了。苗族人的一些歷史回憶可以說明這點。蚩尤部族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氣候,連年的乾旱使農耕部族損失慘重,國力衰退,黃帝等遊牧部落得勢,獲得了黃河中下游的管制權,而蚩尤退守荊楚,形成三苗。

  • 7 # 科普道人
    黃帝與炎帝的戰爭為什麼輕描淡寫

    據史學家考證,黃帝部族沿著北洛水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之後又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遷移,沿著桑乾河來到現今張家口市涿鹿一帶。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阪泉之戰發生於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的阪泉之戰,黃帝戰勝了炎帝,從而形成了炎黃部落大聯盟。同時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

    在歷史上有三個文化族群應該是傳說的伏羲、女媧、神龍。在這三個族群中,我們可以給他們定位為:仰韶文化--伏羲氏蚩尤;紅山文化--女媧氏炎帝;大汶口文化--神農氏。

    黃帝龍山文化的產生,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幾乎在同時消失,而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有相當多的共同傳承內容,這說明我們的傳說是很有歷史依據的。

    黃帝和炎帝聯手對蚩尤的涿鹿之戰,仰韶文化(伏羲氏蚩尤)消失。黃帝和炎帝阪泉之戰,紅山文化(女媧氏炎帝)消失。自此黃帝龍山文化的地域向西發展。人文三祖的華夏文明後續戰爭,大汶口文化(神農氏)消失、融合,這也就是為什麼炎黃二帝都有神農氏傳承的說法。

    之所以黃帝與炎帝的戰爭輕描淡寫,那是因為在文化上,他們本就沒有多大的差異,與其說是征服,不如說是融合。

    黃帝大戰蚩尤為何被詳細記述

    蚩尤是中國上古時期九黎氏部落聯盟首領尊稱,傳說九黎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中下游。九黎共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有9個氏族,蚩尤是他們的大酋長。

    蚩尤族善於製作兵器,其銅製兵器精良堅利,且部眾勇猛剽悍,生性善戰。進入華北地區後,首先與炎帝部族發生了正面衝突。蚩尤族聯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擊敗了炎帝族,並進而佔據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逸周書》關於涿鹿之戰的記載可知,戰爭起於蚩尤部落西向侵掠,炎帝部落大敗,疆土全無,轉向黃帝部落求助,引起黃帝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

    之所以黃帝大戰蚩尤被詳細記述,那是因為當時的九黎部族完全領先於炎黃二帝,蚩尤部族已經掌握了青銅器的使用,文化的巨大差異,讓炎黃二帝與蚩尤之間,只有征服,沒有融合。

    其實龍是蚩尤先祖的兄弟,因此,龍崇拜可謂是苗族祖先崇拜的衍生。要是炎黃成功了,就不可能會用戰敗者的圖騰,只有蚩尤成功了,才會將自己部族的圖騰宣揚使用。

    所以當年的逐鹿之戰,很有可能是蚩尤贏了,這也就是“黎明百姓”的由來。

    想要詳細瞭解三皇五帝的朋友,可以關注道人,看《華夏編年表4-2:“夏朝”—“蚩尤”征服炎黃建立夏,黎明子孫》

  • 8 # 淼淼兮與吾懷

    四面崩騰玉京仗,萬里縱橫羽林槍。

    雲纏風束亂敲磕,黃帝未勝蚩尤強。

    阪泉之戰,是黃帝征伐炎帝,終結了神農氏政權的戰爭;涿鹿之戰,是炎帝后裔蚩尤企圖光復神農氏的戰爭,這場戰爭中夸父氏族是蚩尤的盟友;蚩尤失敗以後,刑天又為炎帝部落做了最後的抗爭。在刑天被殺後,華夏進入了暫時的和平時期。

    炎帝為神農氏後裔,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至榆罔時,神農氏威信逐漸衰微。黃帝部落侵犯炎帝榆罔,榆罔不濟,在阪泉之戰後歸降黃帝。

    同為神農氏後裔的九黎氏族首領蚩尤,實力很強,已經開始鑄銅造兵器,且糧豐人多,在與黃帝的對抗過程中比較激烈。而且在這場戰爭中,夸父氏族是蚩尤的盟友,與黃帝部落勢均力敵,雙方的戰爭持續的時間更長,隨著戰爭的發展捲入的部落更多。

    蚩尤失敗以後,刑天又為炎帝部落做了最後的抗爭。在刑天被殺後,華夏曾進入了暫時的和平時期。

    後來,炎帝后裔共工氏與黃帝后裔顓頊爭霸,掘開孟諸澤,引起公憤被逐。

    至於怎麼去評價這場持續了幾代人的戰爭,引用伯特蘭·羅素的一句話吧:

    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了。

    附:

    《白虎通義》: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

    《帝王世紀》:神農氏作,是為炎帝。

    《易·繫辭》疏引《帝王世紀》雲,“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

    《路史·後紀四·蚩尤傳》:阪泉氏 , 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國語·夢語》注:九黎,蚩尤之徒也。

    《路史》:年三十七戮蚩尤於中冀,於是炎帝諸侯鹹進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

    《輿地志》: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

    《隋唐五代史》:故炎、黃交戰及堯、舜所都之涿鹿,實在彭城。

  • 9 # 易畔書院

    問題沒有指出是哪部書詳述黃帝蚩尤之戰略寫炎黃之戰。

    古書記載黃帝作戰,有故事情節的,主要是三部書:

    (1)《山海經》,神話色彩最濃,講蚩尤作兵伐黃帝反兵敗被殺,沒涉及到炎帝,推測這應是據黃帝部族的傳說寫成。

    (2)《逸周書》,基本也是神話,先寫蚩尤與赤帝之戰,又寫蚩尤與黃帝之戰,沒有提到炎帝,赤帝與黃帝之間也未發生戰爭。故事結尾重點講少皞,推測這是少皞族的傳說寫成。

    (3)《史記》,講到了炎黃之戰,也講黃帝與蚩尤之戰,炎黃之戰落墨還多些。所以“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並不是所有的記載都是詳於炎黃之戰而略於黃蚩之戰。司馬遷介經了寫作經過,重點是吸收了民間傳說的成份。

  • 10 # 細微的小確幸

    個人認為,在《史記》中炎黃之戰描述少而蚩尤之戰描述多的原因,一,炎帝侵襲其它部落而被黃帝攻打,炎帝是為了部落生存和發展選擇戰爭,其實,黃帝也是這樣做法。其次,炎黃兩人均有好名聲,對於這個事情就略敘。

    二,蚩尤做的事情完全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司馬遷,對於蚩尤這樣行事必定要濃墨重寫,既是加重文學性也是側面反映蚩尤之戰非義戰。

  • 1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黃帝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他與炎帝一起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起源象徵與圖騰。中國人也因為黃帝與炎帝兩個部落的融合,而得以號稱為“炎黃子孫”。

    一、炎黃部落的衝突與融合

    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都是位於當時的文明中心——黃河流域的兩個比較強大的部落,雙方在文明起源方面是有著某些共通性的。雙方有著某些類同的文化傳承,這也就為這兩個部落的最後融合提供了可能。

    在原始社會中,因為爭奪生存資源而發生的部落間的衝突極為常見。而且任何一個較為強大的部落都不會願意被另一個部落所兼併,從而喪失獨立性。炎帝部落也是一樣!它也曾經激烈地以武力反抗過黃帝部落對它的兼併,但是卻因為實力不濟而失敗了。失敗後的炎帝及其部落最後轉變了思想和態度,開始甘心情願地接受黃帝的領導。兩大部落也因此而融合,炎帝與黃帝成為了這個新的部落聯盟的領袖。

    炎黃部落聯盟組成後,其實力得到了迅速地壯大。逐漸成為了黃河流域的覇主!由此影響力也在迅速擴充套件,一個新的族群——華夏族,也因此而初具規模了!因為黃帝與炎帝的衝突是以“部落融合”而結束的,又對以後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反而是具有某種積極意義的。所以史書上也就沒有必要詳細記載這種衝突的消極方面了!

    二、黃帝戰蚩尤

    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的衝突,在本質上其實是處於兩種不同文明發展階段、兩個有著不同文化差距的“異族”之間的戰爭!

    雙方是為了爭奪生存資源和勢力範圍而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而在這場你死我活的衝突中,黃帝部落能否取得勝利,對於以後中華民族能否順利形成與發展,有著顛覆性的決定意義——如果蚩尤部落取勝,那麼其部落的影響力與勢力範圍,將會徹底壓垮黃帝部落。甚至於黃帝部落有可能會被消滅。而這樣的情況一旦出現,則將會直接影響到後來中華民族及其文明的產生、發展、壯大乃至發揚光大。

    可以說中華文化之所以沒有在其萌芽期被意外地消滅掉,是有著黃帝戰勝並消滅了蚩尤部落的重要因素在內的。因此如此意義重大的事件,當然值得史書上著重記載了!

  • 12 # 葫蘆一笑1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理清炎帝、黃帝與蚩尤之間的關係,其次要弄清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炎黃敵對雙方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最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漢字的發明。傳說漢字是黃帝史官倉頡發明創造的,所以在有文字之前發生的事情炎黃之間的恩怨只能從略,而黃帝大戰蚩尤是發生在炎黃融合之後,亦即是文字發明之後的事情,所以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在炎黃融合以及大戰蚩尤之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人物就是姜鉅,為什麼史書不載“鉅為榆崗子”而載“鉅為炎帝玄器裔孫”呢?因為軒轅黃帝與炎帝榆崗是敵對雙方,“鉅降軒轅而後為帝師”於孝道相勃,而倉頡本來就是姜鉅手下能人。姜鉅從軒轅之後,倉頡自然而然隨帝師入朝為官,而姜鉅要說服炎帝部族歸順軒轅,必須與炎帝各部族進行文字溝通,因為當時姜鉅已經掌握文字溝通的技巧和能力,所以能為“帝師”且鉅仙逝之後“魂系奎宿,主文章之事。”孔夫子所崇拜的“奎星”或稱“魁星”、“文曲星”其實就是姜鉅魂魄所繫的西方第一宿奎宿主星。正因為倉頡原是姜鉅手下文官,又是黃帝史官,所以儘管倉頡是漢字的主要創造發明者,但倉頡並不是主持文運的魁星。黃帝與炎帝並非是親兄弟,而是兩個兄弟民族。炎帝是神農氏世系,以火德代天子行,末代炎帝名曰“榆崗”,生活在山西榆林、榆次一帶。黃帝是河南有熊氏世系,以土德代天子行,首任軒轅黃帝改造了舟輯,訓化了鹿、馬等大型動物,發明了用鹿和馬拉車,特別是以馬車取代牛車獲得了速度的優勢。炎黃之戰,是新興勢力取代舊勢力的戰役。軒轅黃帝興起之時,是第九代炎帝榆崗當政時期,榆崗有三子:長子祝庸、次子姜鉅、三子逢伯陵,長子祝庸戰敗被殺,姜鉅、伯陵以及炎帝榆崗皆被俘虜,姜鉅降於軒轅黃帝並出任帝師,避免了炎帝滅族之災,後來軒轅黃帝將炎帝榆崗流放南方,命令伯陵鎮守逢地祭祀祖先。最終,在姜鉅的捍旋之下,炎黃兩族化干戈為玉帛,併合二為一形成了強大的原始華夏民族。蚩尤本來就是祝庸手下大將,戰敗後流亡南方,後來歸附炎帝榆崗,在榆崗的新領地湖南銅陵一帶開發銅礦,大量打造兵器,並且慫恿榆崗復劈帝位,最後兵敗身死。蚩尤雖然反抗軒轅並兵敗身死,但由於其行為是為故主盡忠,故其忠義精神可鑑,所以蚩尤戰死之後,軒轅黃帝亦尊崇其為“兵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磊身披西班牙人7號戰袍,這對於他來說是動力還是無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