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縱情山海間
-
2 # 高興剪影
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皋陶,嬴姓。
老子李耳,也是嬴姓李氏,唐朝李家一直自認為老子後人,並將老子追封為帝(乾封元年唐高宗追封李耳為太上玄元黃帝),故李世民稱自己嬴姓李氏。
-
3 # 昨夜夢迴
李世民並非題主所說的嬴姓李氏。
講了問題,再來發散一下,看看題主的關鍵詞“姓和氏”。
我們現在都有姓名,這個“姓”,那是老祖宗留下來的。
那麼“氏”哪裡去了呢?
其實在秦漢以前,姓氏本來是一體的。
但是“姓”比“氏”要大一點,“姓”通常指的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的名字,叫“族號”,“氏”呢,就是“姓”的分支。
也就是說,在一個具體的族群中,“姓”是一個,“氏”很多個,而“氏”越多,表明這個族群越大。
舉個例子。
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大家可以看得出,這八個姓,在上古時期,都有影響力的人物出現,比如“姬”,西周的國姓。
而題主的“嬴”,同樣也是上古八姓之一。
額外說句題外話,“嬴”姓雖然也是秦朝的國姓,但是現在,姓“嬴”的不足百萬人了。
《史記·秦本紀》中有記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
“嬴”姓也分了很多的“氏”,這些氏,最後在秦漢之際,也變成了姓。
而在古代,都有個宗族的思想,有的時候,就會搬出自己的祖宗。
所以就會是“X”姓“X”氏,像是題主說的嬴姓李氏,就是這樣。
“嬴”姓,總共分成了14氏,分別為:瞿、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
很顯然,這裡面沒有“李”。
因此,嬴姓李氏的說法,是錯誤的。
-
4 # 熙遊部落
李氏源出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個以李稱姓的。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據載,唐開國元勳諸將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如李元昊原是党項拓跋氏。由此,李姓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
“李”姓出自“嬴”姓,是皋陶(上古四聖之一,另三位是堯舜禹),他們家世代做“大理”(官職:負責刑法),那會人們都以官職命名姓氏,所以後來稱“理氏”。
商朝時期,紂王無道,理家有個人叫理徵因為惹怒紂王,結果把理徵殺了,理徵的老婆帶著孩子逃跑了,逃亡過程中經常吃李子果腹,為了感謝李子,又因為李和理同音,所以改為“李”姓。以上是《後唐書》記載。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
5 # 嬉雅塗
翻了歷史資料,參考了專家文獻,發現李姓歷來稱其出自嬴姓伯益之後,與秦趙同祖,竟是源出嬴姓趙氏!與秦趙兩國同宗同祖,同姓同氏,難怪道其先人在戰國時代竟有如此眾多的重要人物活躍在秦趙二國的政壇上。李姓是源於嬴姓趙氏這一記載卻是值得相信的,這從李姓眾多的先祖在秦趙兩國受到如此之重用,關係如此之緊密這種實際情況,即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既同為嬴姓,關係又是如此之密切!這是可想而知之事,即他們絕非其他諸侯方國的嬴姓,在先獲得“李氏”的封號後才到秦趙二國的,因在歷史上嬴姓封國中並無“李國”之說,“李氏”不可能是源於封國號而只能是源於封邑號或官職封號。嬴姓李氏先祖既是活躍於秦趙二國,在二國獲得有關的封邑號或官職封號是很自然之事。李姓先人與秦趙兩國在歷史上的非同一般尋常的緊密關係(秦趙二地實為李姓的發源發祥發跡之地),是絕無僅有的,也是絕非偶然的,這隻有在秦趙兩國嬴姓王族的近宗,也即嬴姓趙氏才有條件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
6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百家講壇上講李世民的家世直能追到李虎,實際上從史書上看,李家的家世不李虎要遠得多. 舊唐書記載:“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 新唐書記載:“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其七世祖皓,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王,是為涼武昭王。” 又根據《晉書.涼武昭王李暠》記載:“武昭王諱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姓李氏,漢前將軍廣之十六世孫也。高祖雍,曾祖柔,仕晉並歷位郡守。” 又根據《史記.李廣列傳》記載:“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因此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是晉代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李暠又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後代,李廣又是戰國末期秦國名將李信的後代。從史書上看,李世民的家世可以追溯到戰國。
李姓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複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複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
7 # 蘭陵月
有一種說法是:李唐皇室先稱河東趙郡李氏,後又改稱隴西李氏。李淵當了皇帝之後,因為老子姓李,為了抬高自家的門第,所以附會為老子後裔,用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套路,其實並不可信。另一種說法是:李家很早就和鮮卑族通婚,所以後代其實都非純正漢人。李世民的爺爺李虎曾被賜姓大野氏,又叫大野虎。後來是到了隋文帝的時候,隋文帝和李淵的母親是姐妹(姓獨孤的),所以到下旨恢復李淵李姓,之後就一直姓李下去了。
根據我國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考證,李唐皇室家可能是趙郡李氏徙居柏仁(今河北隆堯西南堯山鎮)的“破落戶”之後裔,或為廣阿(今河北隆堯東)庶姓李氏之“假冒牌”。這樣看來,李唐為隴西李氏的說法也不可靠。宇文泰在關中建立西魏時,曾令諸功臣自撰其家族譜,當時許多人都以關內諸州為其籍貫,李氏很可能是在這種風潮下才改其郡為隴西李氏的。
-
8 # 不留名只留方
我是這樣理解的。沒做什麼什麼考證也沒有什麼文獻資料。
唐朝以前是隋朝也就幾十年的時間。再之前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代是個貴族時代。比如說啊,王阿謝阿這類的姓都是大型姓或者貴姓。到了大唐朝好不容易打下天下,李世民坐上了皇位,但是問題出現了,那時候舊時的貴族還是存在的。李世民就問現在我們李姓是不是貴族啊?是不是大姓啊!還真有那麼多直男,說李姓排不上不入流。誰是皇帝也不高興,修姓氏譜。修就修吧!把李氏排在四五六這個樣子。我看了我都火大,何況皇帝乎。經歷一番波折好不容易給李氏安排了首位。
說了怎麼多,和嬴姓李氏有多少關係哇!我感覺都是後人牽強附會,迎合最高統治者的口味杜撰出來的東西。周文王分封吧!到處封。最後群雄並起,誰都是王,嬴氏也就是幫助東周建立立下了豐功偉業,然後始皇帝大一統,這才有了嬴氏地位鞏固。我贏氏牛皮了,誰高攀上了誰也就能登上點啥了。如果說貴族血統,誰是純正,應該屬於春秋戰國時候燕國是周王室的血統吧!
當年孔丘那時候家庭貧寒,祖宗也是貴族。然後代代不努力,孔丘爸爸也就是一個最小的一個人官職。孔丘想繼承,不想做樂隊成員了。想去參加貴族舉辦的party,然後拒之門外。回家怎麼也想不通,也沒去求學。然後他老師來了,問其由,曰..........,然後孔丘老師對答到,你知道為什麼不能繼承嗎,......
孔丘老師給他話,想不是庶人,那做貴族那就多讀書。
讀書以後有功與名。基本想要的一切就有了。
什麼姓與氏後人給你都安排好好的。
-
9 # 老郭看歷史
為什麼李世民是贏姓李氏?
1.戰國時期的貴族都有姓氏,主要是氏,其次才看姓,平民是沒有姓氏,只有名字。
比如說嬴政,他就是趙氏贏姓,氏為大,姓為其次,有人要是敢當面稱呼他為贏政,那肯定是要被罵,叫他趙政才是對的。
不過當時的女性是不需要姓,只要有氏就行,比如說羋月,她的兄弟就是楚國王族姓熊,而她叫羋月,他的兄弟就是羋氏熊姓。
李姓實際上並非由贏改為李,贏和李姓都是趙氏的兩個分支!
2.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三 郡望堂號
(一)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二)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四、歷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傳說老子活了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的結果。後人紛紛效仿,求仙問道成為歷朝歷代許多皇帝和大臣的頭等大事,道教由此興盛。老子也被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五代時南唐國主,著名詞人,世稱李後主。李煜不僅擅長詩文、音樂,而且書法極佳,寫字用顫筆作扭曲之狀,十分遒勁,狀如寒松霜竹,取名為“金錯刀”。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被稱為“闖王”。
當然,現代還有:李嘉誠,李光耀,李小龍、李敖等
-
10 # 愛妮品歷史
咱們中國人,原來都是有姓有氏,姓氏都是分開的。比如現在的王姓,原來都是姬姓王氏,現在的李姓,原來都是嬴姓李氏。南北朝的時候,有一個傢伙,嬴姓李氏名虎。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他爵封唐國公,還被賜姓大野氏。古代的時候,講究“尊者賜,不可辭”,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李虎和他的後代只能以大野氏為姓了。
大野虎打仗英雄了得,生孩子的本事也非常強。據《新唐書.宗室列傳》記載,大野虎一共有八個兒子,長子大野延伯和次子大野真都早逝,三兒子大野昺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大野昺有個兒子名叫大野淵,大野淵又繼承了大野昺的唐國公爵位。大野淵碰到了“普六茹堅”改漢姓名為“楊堅”的影響,也改回漢姓李氏,成了大名鼎鼎的李淵。李淵改姓之後,大野虎和大野昺又成為李虎和李昺了。大野昺或者說李昺這個人,身為李淵的親爹,也就是李世民的親爺爺,在歷史上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大野昺沒存在感,跟名字沒取好有那麼一點點關係。昺字,也作昞,讀音念餅,這個字太生僻了,我以前讀《舊唐書》碰到這個“昺”字,硬是不知道念啥,去查了字典,才知道念“餅”。拿這種生僻字取名,很難讓人記得住。當然了,如果一個人非常出名,他的名字再怎麼用生僻字,也不會沒有存在感,還能讓生僻字變成常用字。比如大名鼎鼎的商鞅,那個“鞅”字夠生僻吧?人家硬是把“鞅”字給弄成常用字了。再比如說大名鼎鼎的荀彧,彧字夠生僻吧?但是也很少人把他的名字念成“狗貨”吧?
大野昺沒存在感,關鍵是他沒有什麼像樣的功勞。大野昺這個人,身為李淵的親爸爸,被唐朝追封為世祖元皇帝,但是他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功或者政績。打個比方說,孫權稱帝之後,他的爸爸孫堅也被追封為皇帝。人家孫堅就有戰功,以勇猛著稱於世,《三國志》專門給了孫堅列傳。再比如,司馬懿也是追封的皇帝,司馬師也是追封的皇帝,司馬昭也是追封的皇帝,這父子三人,都是有大功的,所以在《晉書》裡面,都有本紀。李昺同樣是追封的皇帝,但是實在沒什麼事蹟好寫,所以《新舊兩唐書》都是以李淵的本紀開頭。
曹操也是一天皇帝都沒當過,《三國志》照樣以他的《武帝紀》開頭。要成為曹操這樣的人物,你得對這個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啊。唐國公的爵位,是大野虎打下來的,大野昺只是這個爵位的傳承者。李昺這個人 ,對於李淵的仕途基本上沒有幫助。李淵的前途,主要是靠他媽媽獨孤元貞的妹妹獨孤文獻。
獨孤文獻是隋文帝的皇后,李淵在獨孤文獻的關照之下,小小年紀就成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跟李淵同樣是西魏八柱國後人的李密,由於朝中無人,所以仕途就很悲劇。大家去翻看《新舊兩唐書.李密傳》就會發現,李密由於朝中無人,身為八柱國後人,卻只能去給隋明(煬、閔)帝站崗。楊廣看李密不順眼,一句話就把李密打發回家讀書去了。把李淵和李密的遭遇對比一下,就會發現李淵有個皇后小姨是多麼的重要。
在我看來,李昺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作用,遠遠不如他的老婆獨孤元貞重要。他對大唐朝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娶了獨孤元貞為妻,就是成了生出三個皇后的牛人獨孤信的女婿,就是他與獨孤元貞一起生下了李淵。李昺那一輩子,也是運氣好,他先是熬死了兩個哥哥繼承了唐國公爵位,又娶了皇后的姐姐當老婆。他的一生,身為功臣之後,卻乏善可陳。偏偏他的兒子李淵和孫子李世民厲害,建立了大唐王朝。
李昺死了45年之後,他的兒子突然當了皇帝,他也被追封為皇帝了。李昺作為追封皇帝,但是實在沒有英雄事蹟值得史書記載。史官們沒辦法,只好寫一寫他的諡號、追封的爵位什麼湊數。大家去翻看有關唐朝的史書《資治通鑑》《唐會要》《新舊兩唐書》,就會發現關於李昺的記載都是某年某月某日,被追封為王,某年某月某日,被追封為皇帝,某年某月某日被追加諡號那一類的記載。
由於李昺在歷史上實在沒有什麼值得書寫的事蹟,導致史書對他的記載實在太少。又由於記載李昺的史料太少了,再加上他又取生僻字為名,導致他的存在感實在太低了,好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李世民的親爺爺。在我看來,大野昺活著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後來會變成李昺,也不知道他死後會追封為皇帝,所以沒有存在感的事情不能怪他吧。
回覆列表
第一,嬴姓十四氏裡沒有李
第二,李氏自稱嬴姓後裔是混淆皋陶和伯益的結果,這兩個不是一人已經為史學界很多人指出。
我們再來看一下贏姓十四氏:
嬴姓有十四氏,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瞿。
李唐皇室先稱河東趙郡李氏,後又改稱隴西李氏。其實無論李耳還是李廣,都是李家為自己找個正當出處,一種貼金手段而已。他們的真實出身怕是連自己也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