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起來討論一下!
5
回覆列表
  • 1 # XIAO米椒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進餐用具。握筷姿勢應規範,時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時,應先將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盤子上,還則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請服務員換一雙。在用餐過程中,已經舉起筷子,但不知道該吃哪道菜,這時不可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進嘴裡,或用舌頭舔食筷子上的附著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動碗、盤和杯子。有事暫時離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裡,應把它輕放在筷子架上。

    在席間說話的時候,不要把筷子當道具,隨意亂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點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輕輕地放下,儘量不要發出響聲。

  • 2 # Sunshine151380603

    筷子作為一種中國獨特的文化形式,代表著一種文明氣息。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成為華夏文化裡的一隻奇葩。今天的筷子,已經不單作為一種就餐工具,更是代表著一種文明的氣息及獨有的文化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筷”與“快樂”的“快”諧音,因此,筷子也成為人們禮品饋贈的佳品——象徵著人們對快樂幸福生活的嚮往。筷子的製作工藝的日趨精美更使得筷子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成為了研究、欣賞、饋贈、收藏相結合的藝術品。   在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在民間傳說或民間風俗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上,都能找到筷子的文化蹤跡。關於筷子的民間故事有如“一雙金筷一條命”“柳筷奇案”“鐵筷王鬧婚”等。關於筷子的謎語像“兄弟雙雙,身子細長,只愛吃菜,不愛喝湯”“小足圓圓頭四方,進進出出總成雙,日裡人捉兩三次,夜裡罰站到天亮”等等。關於民間風俗既有“用烏木筷醫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腸胃”的說法,還有在北方大部分農村的新婚之夜,定要在洞房的地上扔幾雙筷子,意為“快生貴子”,圖個吉利之意。筷子的書法也很別緻,竹筷(俗稱筷筆)乃萬筆之祖,後筷書漸漸衰落,直到解放初,有些地方仍有用筷子寫字的,稱之為筷子書。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們今天使用的筷子和它的祖先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出現了用塑膠等“高科技”材料製作的筷子日漸變多而已。筷子的演變發展,代表著中國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對於筷子,古今中外很多著名大師對其都有過高度的讚賞。法國作家家羅蘭·巴特認為筷子相對於刀叉具有一種母性的溫柔,它“不切、不抓、不毀、不穿……像是在移動一個嬰兒時所表現出的那種恰如其分的謹慎溫柔動作。  然而,對於這樣一個偉大的“東方文明”在資訊多元化的今天似乎得不到應有的完整繼承。隨看身邊的“80後”“90後”,又有幾個瞭解筷子的使用禁忌的?或者說又有幾個會正確使用筷子的?大多數年輕一代對筷子的使用方法都是類似抓鉛筆的姿勢,而鉛筆與筷子都有“長而筆直”的特點,所以導致很多人誤認為使用筷子和鉛筆是一樣的方法姿勢。而在餐桌上該注意的各種筷子使用禮節,想必更是沒有幾個年輕人真正瞭解的。 歸根結底,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國人對筷子文化的不夠重視,而在這一過程中,鑑於筷子的使用多見於日常家庭飲食當中的特殊性質,父母本應該起著重要的橋樑作用,但是倘若父母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麼產生這種現象也不足為怪了。

  • 3 # 樂活在陝西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包含有許多的生活哲學,比如筷子的長度,中國人應該都知道!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其意代表著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再如,明明是兩根筷子,為什麼卻叫一雙筷子呢?這裡面便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這是中國人的哲學,外國人不懂。

    如果,在餐廳裡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國人;如果說“拿兩根筷子”,那一定是外國人。這就是中西方的差異,這就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

    當然,在中國,不只是筷子,凡是兩兩相連,不可分割的東西都會用“一”來表示,比如:一雙手套,一雙鞋,一雙襪子……

    其實在就餐的過程中,關於筷子的用法,還有許多禁忌,比如“三長兩短”,比如“品箸留聲”,比如“擊盞敲盅”,比如“落地驚神”等等,不下十餘種。

    這些你都知道嗎?

  • 4 # 幼兒園扛把子161928522

    文化筷子是來自浙江、江蘇一帶,包括“梅蘭竹菊”四君子筷、京劇臉譜筷、生日祝福筷、古典名著筷、婚慶情侶筷、生肖筷等各式各樣漂亮的筷子。有社會學專家認為,筷子已經不再單純的作為進餐的工具,更多的人已經把注意力集中到箸文化上來了。“收藏、相互饋贈文化筷子,正在逐漸成為一種潮流,這從某種意義上反映出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用筷子進餐歷史悠久。筷子,古稱“箸“,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獨特

    餐具

    ,有西方學者讚揚筷箸是古老的東方文明代表,是華夏民族聰明和

    智慧

    的結晶,早在三千一百多年前中國就已出現了做工精美的

    象牙

    筷。特徵1.普及性:中國十三億的人口及許多海外華僑,從三歲兒童始均會使用筷子,它的普及性是任何一個生活用具無法相比的。2.多向性:箸的形態多種多樣,有竹、木材、獸骨(角)、象牙、美石(玉石、

    水晶

    翡翠

    、壽山石)、金屬(

    、合金、

    不鏽鋼

    等),稀有珍貴材料(

    虯角

    犀角

    玳瑁

    、孔雀骨)和其他類(魚骨、

    珊瑚

    、塑膠等)共200多種。箸的雕飾從古代刻劃短線紋,渦紋,刀題詩刻聯,從繪畫、烙畫到鑲嵌、雕鏤,多彩多色。3.傳承性:箸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無論到何時何地,中國人進食用具都很難離開筷子。並且還用箸作為禮俗、饋贈、寄情、歌詠、收藏的特殊工藝品和禮品。4.國際性:目前據統計,全世界至少18億以上的人口使用筷子。箸文化具有世界意義,它已成為許多

    亞洲

    國家在內的“中華食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特徵。日本有“筷子節”,

    法國

    設“金筷獎”,西方許多人流行“為了您的健康,拿起筷子來”的時潮。使用筷子的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並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後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

    禁忌三長兩短

    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是大不吉利的。仙人指路用

    大拇指

    和中指、無名指、小指 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帶有指責的意思。品箸留聲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用嘴來回去嘬,發出聲響。是一種無禮的行為,令人生厭。

    擊盞敲盅

    用筷子敲擊盤碗,被視為極其下賤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齒。執箸巡城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裡巡找,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且目中無人極其令人反感。迷箸刨墳拿著筷子在菜盤裡不住的扒拉,就像

    盜墓

    刨墳的一般。屬於缺乏

    教養

    的做法。淚箸遺珠用筷子往自己盤子裡夾菜時,將菜湯流落到其它菜裡或桌子上,被視為嚴重失禮。顛倒乾坤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正所謂飢不擇食。定海神針用餐時用一隻筷子去插盤子裡的菜品,這是被認為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當眾上香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視為大不敬,因為傳統是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交叉十字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

    學生

    寫錯作業,被

    老師

    在本上

    打叉子

    ,或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落地驚神用餐時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因為筷子落地就等於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

  • 5 # 貪生螻蟻

    筷子文化源遠流長,最早的稱呼是“箸”,箸字的繁體寫法是“筯”。從讀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幫助進食。另外,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筷子出現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筷子的出現不僅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種人類文明的象徵。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

    在今天,說起筷子,想必大家都不以為然,這不就是我們每天吃飯的工具嗎?但是您可千萬別小看這一雙筷子,不僅其製作流程要經過漂白、風乾、磨光、印花等30多道複雜的工序,它裡面還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各地時興舉辦這個節、那個節,我認為最能普及於群眾的就是‘筷子文化節’。”可能我們並不能一時完全領會霍先生的用意,筷子也值得舉辦節日?在翻閱了有關“筷子”的典籍後,我才漸漸明白霍先生倡議舉辦筷子節的初衷。文化是一種力量,筷子文化亦是如此,他是希望弘揚中國的筷子文化而說這番話的。  

    中國是筷子的故鄉,筷子是中國百姓每天必須使用的飲食器具。小小的兩根筷子,國人運用自如,從孩童開始就遵父母的教導學用筷子,而外國人卻只能“望筷興嘆”,極難掌握用筷的要領。許多落戶於異域的老華僑,為了讓子女留住中華民族的根,除了中秋吃月、端午包粽子、除夕吃團圓飯外,要求閤家都要懂得使用筷子。這無疑也是一種堅持筷子文化,摯愛中國文化的的體現。

    現代對筷子的科學研究也是非常有意思。一雙簡單細小的筷子,你可別小看它,作為一種餐具,不僅僅具有夾、撥、挑、扒、撮、撒等多種功能,用筷子進食時,還會牽動人體的30多個關節和50多條肌肉,從而刺激神經系統的內在活動,有助於人的動作靈敏、思維敏捷。真沒想到,筷子還有保健身體的功能,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古人的智慧,發明的偉大!所以說,人類選擇筷子進食是一種最佳方式,中國發明和使用筷子,在人類文明史上稱得上是值得驕傲和推崇的科學發明。  

    筷子,在中國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箸文化發展至今,經過歲月的磨練和時間的洗禮,筷子不但沒有被歷史淘汰,而是越發的散發出歷久彌香的氣息,並慢慢演化成以一種實用與文化相結合的形式而存在。如今,融入3000年文明史的筷箸以其品種多樣的工藝製作,正逐漸成為人們饋贈親朋好友的旅遊佳品,其文化內涵也彰顯其中。

  • 6 #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筷子,生活的智慧,中國文化的一個鮮明標誌。

    “筷”通“快”,取快樂之意;“子”,古人,特別是名人文人多稱“子”,既“天地之子”。如: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孫子,韓非子等。民以食為天,人生最大的快樂,便是“吃飯”,有飯吃才能快樂,拿起“筷子”之時,便是人生一大快樂,第一快樂,甭說是一桌美味佳餚,就是裹腹之食,家常便飯,都是來之不易,有的吃就是人生一大快樂,故取名為“筷子”。

    “筷子”,是中國陰陽文化的實踐與運用,更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代表作。一雙筷子,代表中國陰陽文化,合為一雙,代言陰陽,代表天地,更有乾坤,人用之,天地人完美統一,有陰陽而生萬物,萬物為人所用,乃中國之道也。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手中一雙筷子,世間美食美味佳餚,盡收於腹中,不是人間最大的快樂嗎!筷子在手,幸福自有,筷子自有乾坤,玩得了筷子,就明白了乾坤。

    “筷子”的長度7寸6分。7,同妻,女主內,每餐飯都飽含著“妻子”的深情,用餐莫忘“妻”,是“妻子”的操勞,才使家庭生活美滿幸福。6,中國文化《易經》的卦爻,6順便一切順,事事順心如意,家和萬事興,筷子之於家庭,那才是快樂與幸福的本源,夫妻恩愛,陰陽合和,乃人生最大之快樂耳。

    這便是中國筷子文化。

  • 7 # 味蕾家常菜

    筷子,古稱箸,它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獨特餐具。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據說,關於“筷子”的由來民間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姜子牙喜歡釣魚,整天又釣不著,只有空著兩隻手回家,他的妻子很生氣。一天姜子牙又釣魚回來了,妻子連忙喊他吃飯,姜子牙很餓伸手就去抓肉吃,這時不知從哪兒飛來一隻小鳥,落在他的手面上抓他,他趕走了,又去抓肉吃,小鳥又落在他的手上抓他,他想這是隻神鳥吧?我趕走了兩次怎麼又飛回來了,這時,小鳥說話了:“姜子牙跟我走。”然後就飛了出去,姜子牙也隨之而去。小鳥飛到一個籬笆上停了下來,抓了兩根小竹棒給姜子牙說:“你拿去夾肉不要用手抓了。”姜子牙聽了小鳥的話,就把兩根竹棒拿回家,坐下就夾肉吃,這時竹棒冒出一股煙,姜子牙很驚訝,怎麼會冒煙呢?是不是肉有問題?坐在跟前的妻子看在眼裡,說出了實話,肉裡我放毒藥了想毒死你。從此以後,姜子牙吃飯的時候都用這小竹棒,以防辟邪,再後來人們都把它叫“筷子”了。

  • 8 # 神州民俗

    “有烏梅筷子無喉痛,有紫檀筷子無頭痛”

    這是廣州自古流傳的關於紅木筷子的俗語,從中可見粵人對紅木筷子的信賴和喜愛。

    筷子成雙成對,體形又長,再加上“筷”字與“快”諧音,紅木筷子又有典雅、名貴的寓意,所以有喜事,也可以禮贈他人。 《紅樓夢》裡都寫道:“劉姥姥到大觀園探親,王熙鳳送她一雙烏梅鑲金筷子。”鐘鳴鼎食之家也以烏梅筷子贈人,可見顯貴人家也認為紅木筷子是拿得出手送禮的高檔之物。

    廣州濠畔街在清乾隆時期得地利之便,成為廣作紅木傢俱的集散之地,這裡聚集了上百家傢俱作坊,在製作傢俱之餘,自然會留下大量的邊角料,如何處理這些邊角料?於是幾乎每家紅木作坊把它們做成筷子,並對外銷售。於是,濠畔街的每間傢俱作坊,都擺滿了琳琅滿目的筷子,濠畔街自然也成為廣州木製筷子的聚集地,要買手工筷子的人都會來濠畔街,紅木筷子盛極一時。

    一對上好的木筷子,絕對不是兩根棍那麼簡單!無論是形狀、材料、工藝、神韻都相當講究,每一雙手工紅木筷子的背後,都是複雜的手工藝和勞心勞力的工作,看木、開鎅、開片、開條、打頂、磨圓、刮磨……一步也不能或缺,這看上去小小的筷子,也要拿出製作紅木傢俱的專注和匠心才行!

    廣作紅木傢俱的雕刻和設計蘊含著各種不同的寓意,紅木筷子也不例外,每一雙的形狀、大小都有講究,如筷子有“吉尺”,長度都定在26.8釐米,不能長也不能短,講究一個吉利,取其“一路發”的含義。而筷子包裝,每捆10雙筷子都必須以四五六五的排列捆起,絲毫不得馬虎,十雙筷子四五六五的排列,剛好形成一個又一個品字,寓意人有人品、物有物品。如果四個五排列,就成為一個方塊盒,看起來像棺材,不吉利。另外,每根筷子的形狀、大小都要均勻,方頭圓身,寓意天圓地方、天長地久。而且還要有“山頭”,寓意站得高看得遠,人有出頭之日。而且木筷子製作過程中一直堅持不上漆不打蠟,在名貴的烏梅筷子上,還雕刻上“富貴吉祥”、包上“福祿壽禧”的金色包邊,想起什麼?這不就是上文提過的《紅樓夢》中描述過的筷子嗎?拿來饋贈親友,足以令人受不釋手!

  • 9 # 蘭闍藝文

    筷子最早是在中國發明的,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在漢代的時候寫作“箸”,明代的時候就稱作“筷”了。

    提起這個“箸”,就想起在日文中的筷子就寫作“箸”,讀法是はし(類似於“哈西”),因為毋庸置疑,筷子就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公元7世紀的時候推古天皇送遣隋使來中國,他們看到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的場景,將筷子帶回了日本。

    而且除了日本,韓國也是用筷子的,這個同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雖說筷子就是起源於中國,但是發展到現在,中國、日本、韓國的筷子畫風還是略微有些不同的。

    中國的筷子長而厚重,頭部鈍圓,最主要的是木製的,但也有少部分人喜歡使用塑膠的或者是鐵製的。主要是因為中國家庭多采用傳統的餐桌椅,距離盤子比較遠,人們要使用長筷子才能夠夾到飯菜,因此我們的筷子不僅長而且很厚實。而且中國的飲食一般比較油膩,所以木製較多,而且頭部往往又圓又粗。

    而日本的筷子最短,頭部尖尖的,材料一般採用木製。日本的餐桌大多低矮,且日本人習慣各自吃各自的定食,沒有互相夾菜的習慣,因此用不著長筷。日本的筷頭尖而細,這與日本人愛吃魚有關係,較適合吃魚肉和剔魚骨頭。

    韓國筷子,既沒有中國筷子長也沒有日本筷子短,通體扁平,一般使用金屬材質。

    既可以夾起豆子又可以在小碟子裡面撕開泡菜。多采用金屬材質是因為韓國人愛吃烤肉,而耐熱金屬製成的筷子最適合燒烤料理。

    還有一個小的知識是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發明的。一次性筷子是在江戶時期發源於奈良縣的吉野地方,這個地區一直生長著大量的杉樹、絲柏,林業比較發達,這些木材被用於建築業和製作木桶等經濟產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邊角廢料,為了不浪費資源,日本人就將這些木材做成了一次性筷子。

    這種筷子不僅輕巧、方便、便宜,最主要是別人沒有使用過,不需要迴圈使用。這一點十分符合日本人追求清潔的飲食習慣,所以這也逐漸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一次性筷子在昭和年代初期的時候開始機器化生產,後來一個日本商人把一次性筷子帶入了中國,在中國也開始普及起來。

  • 10 # 亞洲食學論壇

    中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十分悠久,差不多有三千年的歷史,最早的筷子見於安陽殷墟出土的銅筷子。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是中國飲食文化息息長傳的重要推動者。古人曾寫詩到: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嚐。滋味他人好,樂空來去忙。即是對筷子使用的描繪。

    筷子在中國漢代的時候也叫作箸,《史記·留侯世家》曾載:“請借前箸以籌之。”即是證明。其實在漢代之前,筷子就已經出現了,先秦時期筷子是叫做“挾”,這種叫法見於《禮記》中的《曲禮上》:“羹之有菜者用挾。”在隋唐時期,筷子也叫做“筋”。明清時期,筷子開始成為一種常見的稱呼。

    關於製作筷子的種類,不同時期種類也是不同的。最早時候出現的筷子,主要以樹枝等為原料,這是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所造成的。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了牙筷、玉筷等,秦漢時期有銅筷、鐵筷等。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筷子的製作也發生了極大的進步,有金筷、銀筷、漆筷、象牙筷等。

    筷子作為華人獨特的進食方式,對於人體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使用筷子的時候,人體的許多關節都處於一種運動狀態,這使得手指、手腕、胳膊、肩部等部位都能夠得到運動。因此,使用筷子進食,是一種十分良好健康的生活狀態。

    (GSJ)

  • 11 # 玄坤文史

    筷子是我們華人基本每天都會用到的工具,在《韓非子》中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可見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用象牙製成的筷子,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筷子的出現可能出現在更早的年代。

    在日後的中國文化發展中,筷子也開始逐漸流傳到了東南亞漢文化圈,筷子這件工具不同於刀叉,不切不劃,但是有同事具備夾,挑,撕等給各種功能,所以也就有以和為貴的意思。其實我們到超市購買筷子時會發現,筷子都是十雙,這是所謂的十全十美,筷子我們都知道我們稱為一雙筷子,所以也就有了成雙成對的意思。

    另外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所以使用筷子是也是有一定的規矩的,比如說用筷子吃飯時,不能邊吃飯,邊敲碗,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另外盛好飯時,不能把筷子插在飯上,因為那就像上香一樣,就像供奉祭品一樣,另外吃飯時也不能用筷子指人,那也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另外在使用筷子時我們還需要注意,筷子兩端要對齊不能長短不齊,這是不吉祥的象徵,更不能把筷子放在最早不停的嘬筷子,這不但不禮貌還很噁心,下筷子夾菜也不能猶豫不決,晃來晃去,用筷子夾菜要夾穩,忌諱夾一半掉桌上,還有夾菜時不能用筷子插在菜上,也不能在菜裡刨。

    筷子使用起來還是很簡單的,這也中國文化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12 # 命理師陳一宏

    筷子,華人,天天在用。但要說到了解筷子,則很多人未必瞭解多少。今天看到這個問題很好,我也將我所知道的分享給大家。

    古時候,其實不叫筷子,而是箸,拼音:zhù。竹字頭,又是拄柺杖的拄字音,就是仰仗箸來進食。一直普遍沿用的材質,當然是竹來製作啦。竹本身比較直,破開竹子,削成細條,很容易也方便,質地也耐用。什麼時候就有這個筷子呢?不得而知,但在商朝最後最後一個朝代,紂王已經用象牙做筷子在用了。《韓非子》就記載著: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佈。這個就表明,至少是3000年以上,至於以上多少,不得而知。可見,筷子文化,相當久遠。

    箕子是紂王叔父,是一位有道德心懷天下的人物。他看到紂王竟然用象牙做成箸來進食,認為太奢靡了,太殘忍了,因此箕子感到恐懼佈畏,心裡就知道,這樣的人當王,會得罪上天,也會民不聊生,江山危矣。這也算是筷子文化嗎?當然算,因為,從看用什麼材質作箸,已經有一定的規約了,還跟天下蒼生也聯絡上了,這是仁慈簡約的道德體現。

    現如今,文字幾經更代,箸已經變成筷子,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前叫箸了。筷子文化,深入人心,也發展出了更多用筷子的文化。

    如,筷子長短要統一,不可以用的時候一長一段。筷子擺上餐桌,要整齊擺好。筷子不可以插在飯菜之上,除非是祭拜先靈才可以。筷子不能指人,也不能拿著筷子伸出食指指人,不能敲碗,等等。

    筷子文化,已經約定俗成,而且也確實實用方便。因此,幾千年來,能沿用到今天,依然沒有被淘汰。西方人則不用筷子,他們是用刀叉。私認為刀叉過於暴涙血腥,吃相太難看。所以呢,我還是比較喜歡我們中國本土文化習慣,覺得筷子更含蓄一些。您說呢?

  • 13 # 葦說歷史

      全球範圍內,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為三種。一種直接用手抓食,一種用叉子、勺子,一種用筷子、勺子。用叉子的就是歐美,用手的是南亞次大陸、非洲,用筷子的就是東亞,中國、北韓半島、日本列島還有越南,東南亞的一些國家。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很早就有了勺子和筷子。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

      我們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但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讚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禮記》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註釋:“梜,猶箸也”。《史記》謂“紂始為象箸。”這些都說明“箸”的稱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現。

      

      現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才較多出現,開始叫“快兒”、“快子”。被引用較多的說法,是陸容《菽園雜記》中有關時俗的記載。那時水上行舟之家講究避諱,以吳中(今蘇州)一帶為甚,如忌諱“翻”、“住”等字眼,於是稱“幡布”為“抹布”,“箸”為“快兒”。

      雖然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僅收錄“箸”而不收錄“筷”。

      現在不時能看到的兩人用四隻筷子同時夾菜,這在古代是不允許的。古人認為這種動作叫“截筷”,與收納骨灰時的動作相似,不吉利。古人吃飯時還忌讓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針對死人的。人死後會在棺前放最後一碗“飯”,並將一雙筷子直插飯上叫“供筷”,這樣才停下筷子。因為這種忌諱,吃飯時是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的。

      

      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很多用餐的場景,我仔細尋找了有關筷子擺放方向的資訊,但很遺憾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

      筷子剛傳到日本時,與中國同樣採取了橫向擺放的方式。但在後來,西域的飲食文化、用餐習慣、餐具、菜餚傳入大陸,筷子的擺放也轉變成了與叉子、勺子相同的縱向式。而日本始終堅持著橫向擺放的習慣,成為了世界上唯一橫著擺筷子的國家。

      

      在華人的眼中,生活中的物品往往會與人的理想聯絡起來,一件簡單的物件往往都會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作為崇尚禮制的國度,“禮器”是貫穿於生活的點滴之中,尤其在餐飲用具中,有眾多的物品都是曾是重要的“禮器”,有的還逐漸演化成純粹的“禮器”,如著名的“鼎”,就從最初的煮食器演化成為皇權的象徵。而筷子因其重要的實用價值,在日常使用中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禮法”,制約著人們的行為,傳遞著文化的資訊。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北京在內,過去女孩子出嫁時,在給女兒的嫁妝中,總少不了筷子。這種風俗,一般認為出現於宋代,當時男女雙方家長議定孩子的婚事後,女方父母一般都送盛水的罈子一對,內放活金魚四尾,並附上筷子兩雙。

      其寓意是:金魚,諧音“金餘”,祝願一對新人錢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筷子則有兩種含義,一是祈子,取民間吉利語“筷子快子,快快生子”。

      

      其實,看似簡單的筷子,無論是使用形式——夾、撥、挑、扒、撮、撕,還是材料——竹木、金屬、象牙、骨頭、玉石……這些可都不簡單,它散發著歷久彌香的生活氣息,並慢慢演變成為一種實用與文化相結合的存在。

      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對它津津樂道,例如明代程良規的《誦竹箸》:“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嚐。滋味他人好,樂空來去忙。”還有宋代女詩人朱淑貞的《詠箸》:“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

      

      一雙筷子,一部歷史,感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 14 # 大國之巔

    先說結論:小小的一雙筷子雖不起眼,但卻是華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這件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用具,卻意味著中國古老文明的傳承和延續,畢竟3000年前就已經有了筷子。

    一雙筷子,承載著華人的情感和記憶,你真的懂嗎?

    近期,某奢侈品牌D&G上海大秀被取消一事,已經刷爆各大媒體。此事便是由該品牌一則關於筷子的廣告所引起。

    在外華人看來,筷子只不過是華人日常的飲食餐具。但外華人不知道的是,一雙小小的筷子,卻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情感和記憶。

    一、筷子歷史深遠,流傳廣泛

    筷子,是我們華人常用的飲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膠等材料製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更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

    筷子歷史悠久,流傳深遠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在《韓非子·喻老篇》中有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中國商朝末期國君,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象牙筷子。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這個意思是,食羹用匙極不方便,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筷子是最理想的餐具。

    筷子在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最終名稱演變為筷子。在整個漢字文化圈內,如半島、日本、越南等,筷子都是最主要的日常飲食餐具。

    泰華人使用筷子也習以為常,他們喜好火鍋,少不了使用筷子。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人,至今仍使用筷子,甚至馬來人和一些外族也用它,餐廳酒家都有提供筷子給客人。

    二、筷子蘊含的意義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筷子?!

    筷子是東方文化的代表

    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我們華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樸素理解。

    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意味天地人“三才合一”,這是我們華人對人與世界之間關係的理解。

    華人遵守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生兩儀,即為陰陽。

    太極為一,陰陽是二;一分為二,代表著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對立的範疇。而陰陽合二為一,又代表兩者結合,意味著完美的結果。

    所以我們稱筷子為“一雙”,兩隻筷子是統一的結合體。

    一雙小小的筷子,承載著我們對自身和整個世界的認知。這不僅僅是一雙筷子,更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文化!

    外華人對此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不尊重!

  • 15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和西方國家的刀叉或者是部分少數民族的手抓進食不同,中原地區的漢族使用筷子這一夾食用具來進餐。筷子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出現,遠古人的飲食以燒烤為主,剛烤過的食物很燙,因此人們就想到用兩根細木棍夾取食物。這種木棍就漸漸發展成了今天的筷子。早期的筷子大多用竹木做成。最遲在戰國時候,就已經出現用金、銀、漆器和象牙等材料製作的筷子。這種奢侈品當然只是貴族在享受,《韓非子》就記載大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筷子後,就預言紂王的驕奢會使商朝滅亡。

    金筷子也很受後代皇帝的青睞,《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一次朝廷宴席,唐玄宗把手中的金筷子賜給了當時的名臣宋璟(jing),宋璟受寵若驚,唐玄宗見狀,告訴他說,不是賜給你金子,而是賜你筷子來表彰你像它一樣耿直。可見筷子也有“耿直”這一文化內涵。

    筷子這種叫法出現較晚。 按照《韓非子》的記載,筷子原名為“箸”,這個稱呼大約一直使用到宋元時期,直到明朝,當時的普通人開始稱呼箸為“筷子”。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記載說:“吳俗舟人諱說住’,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意思是說因為吳中(今蘇州一帶)的漁民最怕船停住”,所以蘇州一帶人把“箸”叫成相反的“快子”,圖個吉利,後來又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於是“筷子”這種稱呼就漸漸被大家接受,“箸”字反倒慢慢退出了老百姓的生活。在一衣帶水的日本卻沒有這種禁忌,直到今天還在用“箸”這個稱呼。

  • 16 # 小勞叨叨

    筷子,咱們華人基本上天天都得用,天天都得吃飯呀,吃飯咱都用筷子。吃西餐不用筷子,那個一般是用刀叉。不過也有用筷子吃西餐的,前幾天網上就有這麼個事,一個華人,用筷子夾著那披薩吃,弄的外華人很不習慣,還有指責他的,“啊,吃披薩怎麼能用筷子呢?”“呃,我愛怎麼吃怎麼吃,關你屁事!高興了我還蘸醋吃呢!”哈哈,估計指責他那外華人有強迫症。

    說起“筷子”呀,那講究可就多了,現在的筷子是又長又短,可過去的筷子呢,都是有標準的,長要7寸6分,一頭兒是圓的,一頭兒是方的,吃飯的時候呢,圓的這頭在下面,方的這頭在上邊,用圓的這頭夾東西,往嘴裡送。這都是什麼意思呢?長7寸6分,代表著人的“七情六慾”,一頭圓一頭方,代表著“天圓地方”,用圓的這頭夾菜往嘴裡送,這叫“民以食為天”。那有人說了,不對呀,應該是天在上邊,地在下邊呀,怎麼圓頭兒在下,方頭兒在上呢?這個呀,咱還得說說易經八卦,《易經》裡第十一卦叫“地天泰卦”,

    這一卦就是坤在上乾在下,象徵大吉大利。那要是反過來可不好,這是第六十四卦,叫地天否卦,不交不通,幹嘛嘛不成。所以這筷子是圓頭兒在下。

    那說到“筷子”的這個名稱呀,這個叫法兒呀,也挺有意思的,本來它不是官方的正式稱謂,唉,這兩小棍兒它本來不叫“筷子”,可是到現在呢,這反而成了它唯一的名字了。

    筷子的起源很早,最早呢,叫“梜”,《禮記 曲禮上》裡邊寫了,“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 另外呢,這筷子還叫“箸”,有個典故叫“聞雷失箸”,看過《三國演義》的您都知道呀,劉備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好傢伙,把劉備嚇一跳,怎麼呢,劉備當時沒地盤兒,沒兵沒將,就帶著關羽、張飛住在曹操的眼皮底下,那兒正韜光養晦呢,裝慫還來不及呢,曹操來這麼一句,他以為曹操看出他的野心呢,嚇得他把手裡的筷子都掉地上,正好這時候打了一個雷,他趕緊解釋,“唉,一個雷都把我嚇得這樣,我可不算英雄。”

    《韓非子 喻老》裡邊還有這麼個典故,“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什麼意思呢?說是紂王用象牙作了一雙筷子,他的大臣,也是他的叔叔-箕子,知道了,就覺得很可怕。為什麼呢?因為箕子認為,紂王有了象牙筷子了,就想要得到美玉或者犀角做的酒杯,那有了這兩樣東西了呢,那紂王就不可能用它們來吃普通的飯菜了,他就會惦記著要吃什麼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里鮮,猴頭燕窩鯊魚翅,熊掌乾貝鹿尾尖,“唉,我得吃這些珍饈美味!那豆腐熬白菜配不上我這些好的餐具!”那接下來,吃的好了呢,當然也就得穿好的,不可能再節衣縮食了,再然後,住那一般的房子也不行了,所以肯定就會追求華美的衣裳,要住華麗的宮殿,唉,人的這個慾望是沒有止境的,這樣紂王勢必會要不斷地搜刮民脂民膏,禍害百姓。“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唉,他看見這雙象牙筷子,就知道這國家要出亂子了,結果呢,不幸讓他給言中了,最後,殷紂王讓周武王給滅了。

    那這箸,後來怎麼沒人叫了,怎麼改叫筷子了呢?筷子的稱呼呢,始於明代。明朝人陸容寫了一本《菽園雜記》,裡邊就記載了,“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他說呀,民間有好多的忌諱,特別是在吳這個地方,也就是江浙一帶呀,江浙一帶的船家,忌諱這個“翻”字兒,還有這個“住”字兒,住宿的住,住就是走不了了,拋錨了。而筷子這個“箸”字兒呢,跟住宿的“住”同音,所以不能說,而且呢,為了討個好彩頭,圖吉利,把這箸就改叫“快兒”了,那意思就是讓這船能走的快。

    另一個明朝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裡,說的就更清楚了,他說人們有這麼個習慣,就是把那些忌諱的字眼兒呢,換個名字,比如說,雨傘的“傘”跟那散夥的“散”諧音,所以傘就不叫傘了,叫“聚立”;爐灶的“灶”呢,跟那暴躁的“躁”同音,所以就管那灶叫“歡喜”;那“箸”跟那停滯的滯犯忌諱,所以就改叫“快子”了。而且因為叫它“快子、快子”的,都叫了好久了,都叫順嘴兒了,以至於到現在,都沒人再叫它“箸”了,已經把它原來的名字都給忘了。咱再多說一句啊,剛才說的這個“快子”,是快樂的快啊,它跟那停滯得反著嗎,可不是竹字頭兒的這個“筷”。那筷子呢,是竹子或者木頭做的,所以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快樂的“快”字上邊加了個竹字頭,成了咱們現在的這個“筷”字了。

    但是一開始呢,官方不認可筷子這個叫法,比如說吧,《康熙字典》裡就沒有竹字頭的這個“筷”字兒。可是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呀,筷子這個叫法,民間流傳的速度太快,影響太大,所以到清代,已經廣泛的使用“筷子”這一稱謂了,“箸”的稱謂,沒人用了。

    咱們不是忘了嗎,但是日本人沒忘。怎麼呢,日本人也用筷子,但是日本呢,沒有這種忌諱,所以日本到現在還是把筷子叫箸。

  • 17 # 雲隱

    華人使用筷子是從上古時代就開始的,一直沿用筷子的使用也是天道文明的反映。上萬年的筷子使用,讓筷子文化成為華夏文明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筷子的使用對兒童的大腦發育具備非常積極的作用,透過手部各部位肌肉和穴位的持續刺激和鍛鍊,可以讓兒童的大腦在簡單運動中得到強化鍛鍊,成為非常好的玩具和教育工具。

    眾所周知,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筷子作為東方文明的產物,承載著人類飲食和社會文化。筷子不僅是中國餐桌必不可少的餐具之一,日本、南韓等亞洲國家也很常見。

    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兩根筷子,卻能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夾、撈、扒、攪、挑等一系列動作,堪稱絕妙。

    筷子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東方文明的象徵,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一、筷子的起源

    1、筷子的定義:筷子是指放在手指中夾取食物或其他東西的細長形條棍,多用作餐具,其材料或竹木或象牙、骨、金屬等,形制或方或圓各異。(中國《現代漢語詞典》)

    2、筷子的發明:毫無疑問,筷子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是偉大智慧的中國古人發明的。筷子是何時何地何人發明的,史書中並沒有記載。關於筷子的發明,有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從神鳥救姜子牙的細絲竹枝,到商紂王的寵妃蘇妲己用玉簪夾肉喂紂王的玉箸,再到“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為趕時間治水,順手摺兩根樹枝撈取鍋中滾燙的食物來吃的樹枝細竹。

    這些雖都是神話傳說,看起來也很不靠譜,但都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筷子的發明過程。而實際上,筷子的發明的確是因為直接用手拿取煮熟的食物燙手的緣故。筷子的誕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勞動實踐的產物,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3、中國“筷子”和“箸”名稱的由來

    筷子原來稱“箸”現在稱“筷”,“筷”這個稱謂起自明代 ,明人陸容所著《菽園雜記》一書 記 載 :“民間 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拋錨停住,因此改稱“箸”為“快兒”,意為讓船快行。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筷子主要是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後人就把“快”加了個竹字頭,稱作“筷子”了。

    二.筷子的形狀及材質

    中國筷子一般呈圓柱形,頭圓尾方。相比日韓中國筷子長度稍長,一般是27cm左右,筷子長度的不同與飲食習俗密不可分。

    華人吃飯多是圍桌制,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圍在一個大圓桌邊吃邊聊。菜置於桌子中間,用餐者需要將筷子伸到桌子中間甚至更遠的地方夾菜,作為餐桌禮儀,不便站起來夾菜。華人熱情好客,主人要給客人夾菜,相互之間夾菜。筷子的活動範圍要大一些,自然需要更長一些的筷子。而日韓聚餐時採用分餐制且是流水席,每人一個盤子,由餐館分好若干等份,有服務人員送到用餐者面前,各吃各的,也沒有給別人夾菜的習慣。因此,筷子的長度只需要能將菜夾到自己的嘴邊就足夠了,筷子短夾菜時也不易碰到旁邊的人,且節省材料。

    中國筷子材料,多以竹子、木頭、金屬、合成樹脂為主。此外還有象牙、金銀、琥珀、翡翠等精製的。從用途方面來看,中國筷子在使用的過程中,不像日韓等國不是很講究,真可謂一雙筷子吃遍天下。

    而日本的筷子則根據用途的不同分為很多種。有公筷(取り箸)、做菜用的巨型長筷(菜箸)、兒童練習專用、魚加工專用、祈求神佛保佑筷、過年專用筷、茶道中茶點專用筷、工藝品專用筷、男性專用、女性專用、火筷子等。

    三、筷子的寓意

    在中國,筷子的寓意豐富而深刻。筷子“筷”同“快”發音相同,寓意快樂、快速之意。筷子是筆直的且比較硬,折彎了折斷了就無法使用,寓意為人正直、正派、寧折不彎、一身正氣。筷子必須同時兩根在一起才能使用缺一不可,寓意團結,注重團隊精神,不能單打獨鬥。

    付笛生有首歌叫《眾人划槳開大船》很好詮釋了筷子的團隊精神“一根筷子也,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呦,牢牢抱成團”。若把筷子作為禮物送人,送不同的人就有不一樣的寓意。

    送新人,寓意珠聯璧合、快生貴子;送戀人,寓意成雙成對、永不分離;送朋友,寓意平等友愛、和睦相處;送師長,寓意耿直正直、桃李回報;送老人,寓意快樂永久、福壽無疆;送孩子,寓意筷長筷長、快長快長;送老外,寓意國際友誼、源遠流長;送商友,寓意雙木成林、合作長久;送愛人,寓意雙宿雙飛、同甘共苦;送喬遷的人,寓意快快發家、喬遷快樂。

    四.筷子使用禁忌

    在中國,如果筷子使用方式不對,會給一起吃飯的人造成不愉快。是一種不懂用餐禮儀和沒有教養的表現,會給對方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瞭解筷子的使用禁忌很有必要。

    中國筷子使用十二大禁忌:三長兩短、仙人指路、品箸留聲、擊盞敲盅、執箸巡城、迷箸刨墳、淚箸遺珠、顛倒乾坤、定海神針、當眾上香、交叉十字、落地驚神。

    五、筷子和孩子智力開發

    筷子的使用是東亞人智商較高的一個內在原因。使用筷子不僅能幫助孩子提高協調性和精細動作能力,還可以鼓勵孩子去嘗試新食物。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用筷子夾取食物的動作,不僅是5個手指的活動,也是牽動著肩、肘、手腕、手指間等各部位的30多個大小關節和上臂、前臂、手掌、手指等處的50多條肌肉的運動,尤其做事以右手為主的人更是如此。

    管理和支配手的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所佔的區域最為廣泛,尤其是大拇指。這些手部關節和肌肉只有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指令下,才能完成用筷子夾取食物的動作。反過來,這些關節和肌肉夾取食物的動作,又刺激了腦細胞,有助於兒童大腦的發育。

    三歲以後,正是兒童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這時候學習使用筷子,既可練習手指的各種動作,又可促進大腦發育,從而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操作技巧,是訓練手腦並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 18 # 戒在小智

    看了幾篇大V們的回答。從筷子的起源說到筷子的文化,從筷子的文化引伸到陰陽八卦,說的都非常好。那麼小智就說說使用筷子的禁忌吧。

    記住了,這不是我規定的,而是老祖宗留下的幾千年的傳統。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的人們把筷子叫做"箸"。所以,使用筷子的禁忌切記:

    迷箸刨墳

    手裡拿著筷子在菜盤裡不住的扒拉,尋找自己喜歡吃的,就像刨墳一樣。這種做法同"迷箸巡城》接近,是屬於缺乏教養的做法,會令人討厭的。

    淚箸遺珠

    手裡拿著筷子往自己碗裡夾菜的時候,沒有夾好,把菜湯弄到其他的菜裡面或者桌子上,這是非常不禮貌的,更是不應該的。

    顛倒乾坤

    手裡的筷子顛倒使用(當然,這種情況很少),是最讓人看不起的,就像你幾天沒吃飯似的,都不顧及形象了。將筷子倒用,是絕對不可以的。

    定海神針

    吃飯的時候,用一隻筷子去插盤子裡的菜,這是不行的,因為這樣是對同桌吃飯人的一種羞辱。就像歐洲人對人伸出中指的意思一樣,肯定是不行的。

    當眾上香

    當你熱情的幫別人盛飯時,千萬不要圖省事把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這會被人視為大不敬。比如說,北京的傳統是為死人上香時才會這樣。所以,如果你把筷子插入飯中,無異於被視同於給死人上香一樣。所以,把筷子插入碗中是決不被接受的。

    執箸巡城

    這或許就是我們很多人平時吃飯時都存在過的問題,拿著筷子在菜盤裡翻來翻去,一點也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這樣做是非常缺乏修養的,會令人很反感。

    落地驚神

    "落地驚神"的意思就是不小心將筷子掉到了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還是以北京為例,人們認為,祖先們長眠於地下,不應當被打擾。而筷子落地就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是不被允許的(當然破解的方法還是有的,這就不說了)。

    交叉十字

    這往往是最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吃飯時隨便把筷子交叉放在桌子上。咱還說北京人,會覺得是對同桌其它人的全部否定,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因為在過去,人們只有吃官司畫供時才打㕚,所以這也是不行的。

    擊盞敲盅

    看到這四個字,想必大家都明白吧,類似乞丐討飯,討飯時用筷子敲擊盤或碗。在過去,只有乞丐才會在討飯時用筷子擊打飯盆,吸引人們的注意並給與施捨。今日已大不同過去,你如果也這麼做,會被人所不齒的。

    品箸留聲

    這是萬萬不行的。其表現就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用嘴來回去嘬,還要不時的發出絲絲聲響,這會被人們認為下賤的。本身吃飯時用嘴嘬筷子已是一種無禮行為,你還要配以聲音,這豈不更加的讓人討厭。同時,也會被人們認為缺少家教,所以更要注意。

    以上所說的筷子的禁忌,應該也屬於筷子的文化,小智分享給您,您記住了嗎?

  • 19 # 遼海醉仙

    《走進千家萬戶的國粹——“筷子”》(現代詩)

    沒有比這更普通的筷子,

    千家萬戶夕桌上吃具。

    讓千家萬戶飲食避免手抓,

    至今印度還是用手抓吃。

    西方人吃飯只使用刀叉,

    我們笑看他們不會使用筷子。

    這是華人從小自主訓練,

    鍛鍊手腦協調一舉兩使。

    沒有比這更國粹的筷子,

    千百年傳承華夏大地。

    華人祖祖輩輩都在使用,

    男女老幼人人都會此技。

    至今找不到發明者是誰,

    否則我們為他申請國際專利。

    誰說中國只有四大發明?

    筷子發明難道不是科技?

    沒有比這更風雅的筷子,

    上方下圓代表天與地。

    竹製木製瓷制還鑲嵌金銀,

    百姓與王公吃飯之器。

    “筷子”之詞江南最早出現,

    曾用名“箸”早被船主拋棄。

    《菽園雜記》記載筷子內涵,

    竟還存在“剛正不阿”喻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賭王何鴻燊為什麼可以娶四個老婆,這是合法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