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米蘭窗簾布藝

    要知道一天為什麼分為24個小時,,,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以前把一天分為12個小時。

    在以前,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特別是眾所周知的古埃及和中國,一天是12個小時,在中國古計時中被計為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 2 # 彩虹霹靂1

    一天24小時主要是根據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來確定的。我們現在所謂的“一年”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但是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地球本身還在自轉。地球自轉一週為地球的一天。由於地球公轉1周的同時自轉365.2417周,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所以根據地球自轉規律,算出一天大約是23小時56分4秒。為了方便計算及人們的出行和生活方便,科學界就人為地統一規定一天為24小時。這樣每4年有一個閏年約增加1天,閏年是366天。未來每天會是25小時嗎?

    一天有24小時是我們都熟知的定律,不過英國有天文學家研究後認為,隨著地球自轉速度愈來愈慢,將來每天可能會有25小時。英國達勒姆大學天文學家斯蒂芬森分析過去2700年日食及月食資料,證明地球轉速在公元前700年已在減慢。在5.3億年前,地球每天有21小時,在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每天則是23/小時。現在英國所採用的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每隔數年便要向後調校,在每一年的結束到第二年的開始時就要刪掉1秒。不過過去幾年則比較例外,這主要是由於東南亞大地震及之後引發的海嘯,導致地球自轉在2004年底加速,因此令一天縮短了大約八百萬分之一秒。

  • 3 # 燃起希望

    地球自轉一圈大概需要24小時,所以1天是24小時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概要365天,所以1年是365天

  • 4 # 鬧鬧百

    地球轉一圈24小時。。 參考 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的確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一天的時間是一個恆量,那麼把它如何劃分成小的時間單位都是可以的。 不過,把一天劃分成24小時有它自己的方便性:24可以很容易地平均分成3份、4份,這樣便於人們安排時間。另外,時間的劃分不論古今中外都與天文觀測有關,而天文觀測中又普遍把一周天劃分成12等份,因此一天分12等分或24等分就很符合天象。 另外,儘管“地球自轉一週是23小時56分4秒”,但這是指在地面上觀測同一顆恆星兩次出現在同一個位置的時間,叫做“恆星日”。人們通常用的“日”卻是兩次正午太陽昇到頭頂的時間,是24小時!這個日是“太陽日”。 事實上,“小時”這個單位本來就是從觀測到一天中等分出來的,指的是太陽日而非恆星日。 太陽日和恆星日的區別是由於太陽和恆星與地球距離不同造成的。太陽日符合人的日常生活習慣,而恆星日才表示了地球自轉時間。

  • 5 # 文武軒軒

    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的確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一天的時間是一個恆量,那麼把它如何劃分成小的時間單位都是可以的。 不過,把一天劃分成24小時有它自己的方便性:24可以很容易地平均分成3份、4份,這樣便於人們安排時間。另外,時間的劃分不論古今中外都與天文觀測有關,而天文觀測中又普遍把一周天劃分成12等份,因此一天分12等分或24等分就很符合天象。 另外,儘管“地球自轉一週是23小時56分4秒”,但這是指在地面上觀測同一顆恆星兩次出現在同一個位置的時間,叫做“恆星日”。人們通常用的“日”卻是兩次正午太陽昇到頭頂的時間,是24小時!這個日是“太陽日”。 事實上,“小時”這個單位本來就是從觀測到一天中等分出來的,指的是太陽日而非恆星日。 太陽日和恆星日的區別是由於太陽和恆星與地球距離不同造成的。太陽日符合人的日常生活習慣,而恆星日才表示了地球自轉時間。

  • 6 # 花粉好物推薦

    要想知道為什麼1天有24小時,咱們就先來了解下公曆和陰曆的產生於發展。

    1、在6000多年的古埃及,人們透過對尼羅河每年兩次的泛濫發現相隔都是365天。而且發現當尼羅河的潮頭湧到現在首都開羅的時候,天狼星和太陽就會同時升起。於是,古埃及人便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升起的這樣一天,作為新年的第一天。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30天,剩下的5天作為年終節日,這也就是太陽曆。

    2、到了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凱撒以太陽曆為藍本,經過改編,成形了與今天使用的差不多的公曆。公元325年,羅馬皇帝規定儒略曆為基督教的歷法。到了公元前6世紀,基督教徒把500多年的基督教傳說耶穌·基督的誕生日,說成是公元元年。在這一年之前,就被稱作為“公元前”。後來,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於1562年組織一批天文學家,對儒略曆進行修改。形成了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公曆。

    3、太陽曆是由古埃及人發明的,太陰曆則是由古巴比倫人發明的。古巴比倫人對月亮圓缺的規律觀測,制定了陰曆。把一年分為了12個月,每月以剛剛露出月牙為開端,月圓為月中,以月亮又變成月牙為月末。

    4、而且古巴比倫人還把一週7天,分別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來命名,和現在日本的星期劃分是一樣的。而且巴比倫人還把天穹分為了每24小時一次迴轉,每小時60分鐘,劃分為區分晝夜的辦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 7 # 經參快報

    不要有時間這個概念,要以時間換空間,就算真的要講時間,你覺得你真的擁有一天24小時嗎?可能每個人一天能有多少小時都不一樣。

  • 8 # 品百味人生看全球頂尖

    這種用太陽定出來的日,叫做"太陽日"。太陽日又有"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兩種。真太陽日有長有短,這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冬季地球離太陽遠一些,所以公轉就慢一些。地球公轉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時間也就有長有短。因此"真太陽日"的時間是不完全一樣長的,這樣用起來就很困難。為了方便起見,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陽日,而是一個長短不變的日,這個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陽日的平均時間長度,就叫"平太陽日"。按照現在慣例,一日的時間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時,把24小時作為一日。依照現在慣例,一日是從半夜0點開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時止作為一天。但是這裡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個小時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就是用民間的十二個屬相來代替。恰好每個時辰是兩個小時,每逢單數進位,而每個時辰又分為三個部份,為初時、正時和末時,每天的交替時間是從當日的半夜十一點整開始為第二天的子時,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0點。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為初子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子時,12:20分到凌晨1:00整為末子時。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為初午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午時,12:20分到下午1:00整為末午時,其它依此類推。 用日來計算短的時間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計算長的時間就很困難,所在在計算時間上還有月、年和世紀等。 陽曆、陰曆、農曆 陽曆(即公曆),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由"儒略曆"修訂而成。儒略曆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採用的歷法。 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歷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週(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於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迴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 陽曆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並規定公元世紀的整數,即公元年數是100的整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曆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定,現在規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陰曆,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週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曆之稱,是純粹的陰曆,我國使用"農曆",一般人叫它"陰曆",那是不對的。農曆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曆,而是"陰陽曆"。 陰曆把月亮圓缺迴圈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迴圈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並不正好等於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小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陰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陰曆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迴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陰曆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陰曆作為一種曆法,由於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 農曆,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曆相同,但農曆運用了設定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迴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曆好。

  • 9 # win啊昊

    把一天劃分為24小時的確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一天的時間是一個恆量,那麼把它如何劃分成小的時間單位都是可以的.

    不過,把一天劃分成24小時有它自己的方便性:24可以很容易地平均分成3份、4份,這樣便於人們安排時間.另外,時間的劃分不論古今中外都與天文觀測有關,而天文觀測中又普遍把一周天劃分成12等份,因此一天分12等分或24等分就很符合天象.

    另外,儘管“地球自轉一週是23小時56分4秒”,但這是指在地面上觀測同一顆恆星兩次出現在同一個位置的時間,叫做“恆星日”.人們通常用的“日”卻是兩次正午太陽昇到頭頂的時間,是24小時!這個日是“太陽日”.

    事實上,“小時”這個單位本來就是從觀測到一天中等分出來的,指的是太陽日而非恆星日.

    太陽日和恆星日的區別是由於太陽和恆星與地球距離不同造成的.太陽日符合人的日常生活習慣,而恆星日才表示了地球自轉時間.

  • 10 # 菁小哥

    因為一天有白天和夜晚,白天12小時晚上也是12小時,也就是24小時是一天,所以一天有24小時哈哈哈哈 我感覺我也太聰明啦

  • 11 # 斤斤計較1623

    地球本身自轉一週的時間,也就是一個白天加一個黑夜,共計24小時。地球是橢圓形的,自己不會發光,所在同一個時間裡,地球只有一半向著太陽,向著太陽的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揹著太陽的一面,太陽的光照不到地球上,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於地球在不停地自轉,這樣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規律的迴圈。

    通常把太陽要升起來的時候叫白天,這就是一天的開始。在白天轉為黑夜的時候,也就是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這個天象變化的規律,就很容易被人們所掌握,並利用它來作為計算時間的基本單位。一天,是曆法上的第一種單位。

    這種用太陽定出來的日,叫做"太陽日"。太陽日又有"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兩種。真太陽日有長有短,這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冬季地球離太陽遠一些,所以公轉就慢一些。地球公轉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時間也就有長有短。因此"真太陽日"的時間是不完全一樣長的,這樣用起來就很困難。為了方便起見,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陽日,而是一個長短不變的日,這個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陽日的平均時間長度,就叫"平太陽日"。按照現在慣例,一日的時間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時,把24小時作為一日。依照現在慣例,一日是從半夜0點開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時止作為一天。但是這裡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個小時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就是用民間的十二個屬相來代替。恰好每個時辰是兩個小時,每逢單數進位,而每個時辰又分為三個部份,為初時、正時和末時,每天的交替時間是從當日的半夜十一點整開始為第二天的子時,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0點。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為初子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子時,12:20分到凌晨1:00整為末子時。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為初午時,11:40分到12:19分為正午時,12:20分到下午1:00整為末午時,其它依此類推。

  • 12 # 扶著往事走耶

    要知道一天為什麼分為24個小時,,,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以前把一天分為12個小時。

    在以前,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特別是眾所周知的古埃及和中國,一天是12個小時,在中國古計時中被計為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木星軌道被分成十二個部分。木星的公轉週期大約為十二年,所以,中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這是中國將12這個數做為天文和曆法基數的根本原因。

    請你伸出你的左手,用你的拇指尖去挨個觸控你的另個四個手指的指節指腹,你想到了什麼?是不是想起了算命先生的招牌動作?你摸到了幾個指腹呢-----12個,這就是古埃及人為什麼使用12進位制的根本原因。

    所以,這個很容易掌握和運用的進位方法,被世界各地,在當時並不知道有彼此文明存在的時候,就被廣泛使用。所以,也很自然的應用到了時間的計算方法中。早期文明,大多使用一天12小時的計時方法。

    在此,肯定有人要問,為什麼10進位制同樣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為什麼沒有被用於計時,而使用了比10的使用普及性更低的12呢?

    天文曆法中,有很多與12有關的資料,比如,木星每公轉一週地球公轉12周,地球每公轉一週月球公轉12周。

    當然,這只是心理作用。

    另外,在實際使用中,有一個決定性的原因:

    1.一天被分為白天和黑夜,有兩個時間點不能定義為明確的白天或黑夜,分別是早晨和傍晚,所以在一天計時中必須為這兩個時段各設一個時間,在中國稱之為“卯”時和“酉”時。

    2.有了白天和黑夜之分,那麼白天有白天之中,黑夜有黑夜之中,在中國稱之為“子”時和“午”時。

    3.這樣,一天就被明確的分為四段,方便計時,這是計時的本質用途,那麼,只有12這個數才能做到,10這個數是不可能勝任的。

    面對文明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時間的計算精確要求越來越高,再者有了相對以前更加精準的計時工具--時鐘,所以,人們開始考慮設計一個比12小時計時法更精細的計時系統。

    當然,24這個數字也並非憑空想象。

    這是在人類對地球有了充分認識以後的劃分。人們將地球按經度劃分為24份。

    有人要問了,為什麼是劃分為24分,不是其它的份數呢?

    這就要勞駕你開啟世界地圖看一看了,在當時(16至18世紀)世界的主流國家為英國和法國,他們的本土恰恰就是大約15度的經度跨度。這種劃分方法就要歸功於英法兩國了。

    英國很霸道的把世界0時線劃在了自己的地盤上。以15度為一個時區,剛好自己的本土就全部採用一個時區。

    說來也巧,24個時區剛好和以前的世界通用的12小時計時制是整倍數,這就順理成章的。

    這種計時法很容易與以前的12小時計時法銜接,在使用中容易執行。

    不單單是計時,在很多現在的應用中,都能看到英國的統治痕際,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火車軌道,現在的火車世界通用軌道間距就是以前英國的馬車車軌間距。

  • 13 # 瘋狂電影小子

    公元前50年左右,古希臘天文學家安德羅尼克斯在雅典祭祀風神的風之塔上,建成了報時準確的機械漏刻,以水為動力,採用了一天24小時的刻度。古希臘這個傳統習慣後被繼承下來,但習慣還是用分成上午12個小時和下午12個小時分別計數。隨著機時技術發展,人們對時間的把握也越來越精確。但是各地的時間並不統一,統一時間制度的主要推動著,是加拿大工程師桑德福 佛萊明 1876年提出 他的解決方案就是把24小時推廣到全世界,為每個地區指定唯一的時間 1879年弗萊明正式提出了劃分 時區的建議。根據地球自轉的情況,世界應劃分出24個時區,每個時區應覆蓋精度15°這也就是太陽在天空走過1小時所跨過的經度。在同一時區內,所有的地方都採用同一時間。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國家本初子午線會議上確立了國家標準時間,把全球按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以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成為全球時間和經度計量的標準參考經線。從格林尼治往東,每個時區依次提前1小時。從格林尼治向西,每個時區依次晚1個小時。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12時區與西12時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堅持真的能追到那個喜歡了好多年的女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