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看我楊角風的回答: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剛剛即位不久,就發生了震驚朝廷上下的科場舞弊案。

    在這場科舉考試中,主考官是張廷璐,副考官是李紱。李紱閒逛伯倫不歸酒樓發現端倪,先找張廷璐商議停考被拒,隨後找到了三王爺胤祉,再然後就找到了剛剛回京述職的李衛。

    可是等二人進屋對話之時,李衛卻坐姿吊兒郎當,還當著李紱的面掏起了耳朵,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一、

    如果有人問,當今社會最公平的事情是什麼?

    我想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件事,那就是高考,這是唯一一場不靠權勢,不靠金錢,不靠臉蛋,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跟那些二代們競爭,並有取勝機會的戰爭。

    雖然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地域問題,比如考題問題,比如加分問題,但並不妨礙高考作為普通人翻身的一個最快,最有效途徑。

    同樣,在中國近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中,維護制度的公平是歷朝歷代均十分關注的事情。據考證科舉制是隋煬帝楊廣,也是楊角風的本家皇帝開創的,取代了以前官員一直被世家大族所壟斷的局面。

    普通民眾也有機會透過自己的努力,透過科舉,混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實現階層跳躍,正所謂: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而《雍正王朝》中,李紱跟李衛的關係,就類似於我們現在,一個是小學沒畢業的小夥子,一個是博士畢業的老學究,倆人透過不同的路子,進入到了官員階層。

    李衛大字不識幾個,自然無法融入到學問圈(清流),李紱自命清高,也必然不會瞧得上李衛這種野路子的人。其實不僅僅李衛,田文鏡也非進士出身,是監生的身份,一步步做到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務,李紱同樣瞧不上。

    既然瞧不上李衛,為什麼還要求助於他呢?

    二、

    李紱是透過科舉考試才進入到官員一列,因為讀書好,好讀書,所以對文學一塊頗有造詣。在康熙朝因為編撰《古今圖書整合》而受到康熙帝的表揚,在《雍正王朝》中,則給安排到老三胤祉手下了。

    李紱有兩大特點,一是保護讀書人的利益,二是維護讀書人的臉面。因為他就是受益於科舉,所以對於科場舞弊痛恨至極,要維護公平,保證科舉取士不摻假,以便保持清流派的純正血脈。

    這也是他執意要揭開科舉舞弊案真相的原因之一!

    後來他彈劾田文鏡,其實也是出於考慮維護讀書人階層利益,雖然他嘴上說著是爭口氣,是要臉面,其實都是利益。還記得他在伯倫不歸酒樓買的答案嗎,那可是整整七十兩銀子,要知道一品大員一年的俸祿也不過一百多兩。

    後來他給三王爺送雞血石,那可是至少價值二千兩銀子,三王爺還說那個士紳不虧:

    “李紱的一篇墓誌銘,換他這方雞血石,他也不虧呀!”

    這其實就是清流派的利益輸送網,就像當今收藏某某人書畫,你以為真的值那麼多錢?他買的不過是畫這幅畫的人手中的權力罷了。

    正是由於這種階層利益原因,李紱跟其他派別的人溝通不多,比如八爺黨,比如親皇派。但是他要揭開科場舞弊案,自己不過是一個副主考,主考張廷璐又直接拒絕了他的停考建議。

    無奈之下,他找到了三王爺胤祉,之所以找他,就是因為三王爺胤祉是實際上的清流派領袖,李紱的真正靠山。整條清流派利益輸送鏈的最後一環,就是三王爺胤祉,這也是雞血石最終進了他腰包的原因所在。

    三、

    三王爺胤祉等到李紱來找,知道大事不妙,如果不為清流派做主,不維護讀書人的利益,那麼自己讀書人首領的地位就不保。當然,維護科舉公正也是一個讀書人的良知,況且科舉舞弊歷來是殺頭的罪,一旦暴露,李紱作為副考官,小命不保,但如果自己出面,問題也比較大:

    首先,自從雍正帝即位之後,他一直想明哲保身,隱藏自己是清流派幕後大佬的身份。在朝廷也沒有具體的職務,更沒有什麼實權,自己想管,也力不從心。

    其次,雍正帝多疑,自他即位之後就著力推行幾件事,而前兩件事,清繳戶部欠款啊,鑄造新錢啊,都鬧了笑話。所以對科舉取士非常重視,一切都是自己親辦,出了這麼大的疏漏,必然是皇帝這邊出了問題,直接去找他,或者自己去查舞弊案,無異於捅老虎屁股。

    當然,更重要的是,三王爺胤祉沒有兵啊,沒有兵,又是這麼大一個案子,背後還不知道是誰在主使,兩眼一抹黑,搞不好自己都得栽下去。

    萬般權衡之下,三王爺胤祉立馬就想到了一個合適人選,他就是李衛,為什麼是李衛?

    首先,李衛是雍親王府出來的奴才,絕對忠誠,又深得雍正帝信賴,他來辦,沒有後顧之憂。

    其次,李衛年輕,做事常不按套路出牌,但是雍正帝對他的容忍度高的多。連張廷玉這位重臣,就因為後來彈劾張廷璐的摺子上的慢了,就被拉去看行刑,更何況李紱了。而李衛就不同了,夜訪小媚仙,大牢裡揍人等等,都沒事,就像在單位裡,年輕小夥子犯個錯,都是可以原諒的,但是老人犯低階錯誤,這就難以接受了。

    關鍵是什麼呢?

    關鍵是李衛剛好有兵,前面查封諾敏一案時,就是李衛出的兵,按照劇中說法,他應該是從布政使的任上到京述職,並趕赴江蘇巡撫之前。

    四、

    翻了一下歷史書,這時候的李衛應該是在江南緝拿私鹽,還抓獲並策反了大俠甘鳳池:

    “世宗即位,授直隸驛傳道,未赴,改雲南鹽驛道。”

    雖說這個官不大,算是個三品官吧,但權力大,至少李衛帶著兵在江南轉悠,江南的那些官員都得聽他調遣。

    此時的李紱已經是直隸總督了,是正二品大員,就算李衛此時是江蘇巡撫,也不過是從二品,李紱大他半級。在過去那種等級觀念很強的時代,李紱去求李衛,是非常不情願的,也是掉面子的一件事。

    這讓楊角風想起了十八年前,韓寒的“光明頂之戰”,韓寒,鼎鼎有名,當年透過新概念作文突圍並退學。引起了眾多學者不滿,為了拯救這名少年,他們打著“替天行道,除魔衛道”的偉大旗幟,群起圍攻韓寒。當時幾乎判了韓寒死刑,誰曾想到2010年韓寒登上了《時代週刊》,2014年成為了一名導演,他還是一名賽車手……

    言歸正傳,此時的李紱,就像當年的六大門派中的一派,卻要求助於毛頭小子張無忌,實在是不甘心。

    但為了心中的正義,同時也為了自救,他不得不低下頭求助李衛。

    李紱為了見李衛,先是砸門,人家管家不認識他,不讓他進,他就叫人攔住管家,硬闖。進到內院,兵士又攔住他,說李大人在寫奏摺,不能被打擾,李紱笑道:

    “不識字,寫什麼摺子?賜進士出身,內閣侍讀大學士,現任副主考李紱來了!”

    你猜李衛聽出點什麼來了沒?

    他猴精猴精的,尤其耳朵最靈,別忘了當年夜宿江夏鎮,就是他救了四爺一夥人的命。李紱弄了這麼多頭銜掛在嘴上,生怕自己身份跟不識字的自己相同,他心裡會舒服?

    五、

    所以,李衛出來後,馬上就開始寒暄:

    “李大人,哎喲,李大人,您怎麼到這來了?”

    不等李紱說話,又當著眾人的面給戴高帽:

    “認識這是誰嗎?這是大清官啊,這是讀書人的領袖啊,李大人,您到我這來,這是給我李衛面子……”

    等到李紱說明來歷之後,李衛突然就180度大轉彎,收掉了笑容,反而悠閒悠閒地掏起耳朵來。作為從小在雍親王府學規矩的李衛來講,此舉相當不禮貌,顯然是刻意為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李衛前面的話全都是諷刺,既然你是進士,又是什麼大學士,還是副主考,怎麼求我李衛這個大老粗了?

    其次,他本以為李紱能說出什麼高妙的方案來,結果發現就是一個讀死書的人,聖人的書用來讀的,拿來辦事百無一用。等耳朵也掏好了,李紱也說得口乾舌燥了,李衛悠悠地來一句:

    “李大人,我覺得你的想法不對啊。”

    再次,其實李衛掏耳朵的過程,就是動腦筋的過程,就像我們看《聰明的一休》,一休每次動腦筋前都要盤腿坐著劃拉劃拉腦袋,靜坐。把他的古靈精怪都拍了出來,畢竟回伯倫不歸酒樓抓人,人早跑了,肯定得去考場抓現行啊。

    最後,李衛此舉可以說是對李紱的一種態度體現,以表達對李紱無理闖門的回擊。

    正所謂“禮多人不怪”,這個“禮”不僅僅是指禮物,更是指禮貌。李紱的態度哪像是求人辦事的態度啊,不帶禮也就罷了,還跑進來大喊大叫,諷刺李衛不識字,不用寫奏摺,你倒是會寫奏摺,可是辦不了正事啊!

    果然,聽完李衛的高論,李紱一拍大腿,對啊,是應該包圍考場,慚愧啊,慚愧!

    一聽李紱說出了“慚愧”二字,等於是認同了自己,李衛高興了,算是原諒了李紱,也是一拍大腿:

    “把那些兔崽子們都叫起來,抄傢伙,跟著老子我拿人去!”

  • 2 # 李飛叨

    李衛掏耳朵,無非是對“高分低能”的讀書人的輕蔑而已。這邊考生已經進場,那邊李紱卻要去抓賣考題的,這明顯是邏輯混亂,說不好聽的就是本末倒置,典型的讀書讀壞了腦袋。難不成賣考題的人是傻子,已經開考了他還在賣題?

    《雍正王朝》中的李衛,是雍正皇帝的潛邸奴才,大字不識幾個,但卻跟隨著胤禛、胤祥等人辦了不少差事,而在辦差過程中,所用的手段在那些文人士大夫看來,卻是邪門歪道缺少堂堂正氣。比如說為了查抄《百官行述》,他加班山西富二代,去當鋪典當財物,然後轉身胤祥等人便去查抄當鋪取證。這樣的行事手段,李紱等讀書人便萬萬做不出來。

    在說到科舉考試弊案的本身。李紱在伯倫樓發現有人賣考題,身為副主考的他買下了一份,等到考生入場之後公佈了考題,他發現居然和自己買的考題內容一樣。雍正元年的恩科(皇上登基,給讀書人的恩典,所以特加試一場)居然出現了考題洩漏之事,簡直不可思議。李紱身為清流領袖,讀書人的翹首,自然不能坐視不理,他出了貢院(考場)便要揭發弊案。

    但他需要證據,便在三阿哥胤祉的指點下找到了李衛。話說這皇帝的兒子沒一個是草包,胤祉這招也是十分毒辣,他明知道李衛和雍正的關係,所以此舉既幫了李紱的忙,又把包袱推到了雍正的手裡,自己落個片葉不沾身。李紱見李衛之後,書呆子毛病便發作了,居然想著去伯倫樓抓賣考題的人,以此來獲得證據。

    這個時候,李衛陶起了自己的耳朵。我相信他在掏耳朵的同時,對李衛這個兩榜進士、清流領袖兼讀書人的楷模,心中充滿了鄙夷:看啊,這就是大清國最有才華的讀書人,滿肚子的學問,卻一點落地實操經驗都沒有,還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啊!

    邏輯很簡單,考試已經開始了,當初賣試題的人必然不會再出現,因為他手中的考題已經失去了價值。這個時候最好的收集證據之處,就在考場之內。買了考題的人,必然會將作弊的東西帶進考場。

    而李紱還沒有領悟的一點,胤祉讓他找李衛,是因為只有李衛這樣的雍正私臣,才敢進入神聖的貢院去收集證據。整個過程中,李紱的表現的確很LOW.

    古人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必然要經過轉換,才能發揮威力,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實踐。在這一點上,那些所謂才高八斗的清流們,卻是遠遠不及李衛這個官場混混了!

  • 3 # 婉兮歷史

    這是因為李紱瞧不起李衛,李衛也未必瞧得起李紱,的確李紱是賜進士出身正兒八經科舉做官上來的人才,還是讀書人的領袖,並且是上書房大臣張廷玉舉薦成為雍正登基以後第一次恩科考試的副主考,李紱的確有瞧不起李衛的資本,畢竟李衛不過就是雍正潛邸的奴才罷了,可李紱再厲害恩科考試發生舞弊案不還是束手無策需要求助三王爺嗎?

    經過三王爺的分析,李紱這才去求李衛,可是求人也得有個態度不是,李紱是著急可是去見李衛大吵大嚷不算,還說什麼賜進士出身李紱要見李衛,這是怕天下人都不知道你是科舉出身的人嗎?李衛雖然不是科舉出身的人,但是李衛卻是一個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豪爽人,既然李紱不尊重我我又何必尊重你呢?

    但是李衛知道李紱是為朝廷辦事更是為自己的主子辦事,只要是為了這個目的面對李紱的無禮李衛也就忍了,可是李紱雖然求助李衛但是卻沒有求人的姿態,而是直接讓李衛去伯倫樓抓人,李衛掏耳朵一是為了放鬆二也是為了思考,畢竟李衛是個鬼主意多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混混,道道雖然偏激但是效果卻出人意料,李衛掏耳朵的時候就把問題給李紱分析好了。

    首先說有人在伯倫樓賣考題這事就不一定跟伯倫樓有關係,可能是有人藉助伯倫樓考生多這個平臺繼而賣題,其次考試都開始了再去伯倫樓也不可能有人還在那賣考題,賣給誰去啊,既然現在已經開考了,那麼賣考題的線索就不在伯倫樓而是在考場,經過李衛的分析李紱才算是恍然大悟,於是李衛就帶著士兵一起前去包圍考場。

    其實李紱這樣的讀書人清高有才華不假,就是有點過於迂腐腦袋不是很靈光,但是李紱卻是讀書人的領袖有一定的號召力與影響力,而相反李衛雖然不是科舉出身但是鬼點子賊多,雍正交代的事李衛都能想轍完成,這一點上來看各有各的好處吧。

  • 4 # 泰林說

    為啥?因為倆愣頭青碰一塊去了!

    李紱(音:福)是個楞頭青,當年雍正皇帝還是雍親王的時候,李紱就狠狠地頂過一回這位冷麵王爺。

    當年的雍正是去催自己的三哥胤祉還國庫欠款去了。

    胤祉覺得自己借國庫錢的目的挺高大上的,是為大清的文化事業做了貢獻了。

    可是實幹派胤禛卻左看右看也沒覺得一本字典能關乎國計民生。

    沒想到這話激怒了一位文青,此人就是正在伏案苦書的,李紱。

    這位文青硬邦邦撂下一句話:照四爺的話說,倉頡造字也是多此一舉囉!

    把個冷麵王爺說的一愣一愣的,

    等三爺胤祉裝模作樣心裡暗爽地點明這是四爺,不許他胡說的時候。

    人家李紱來了句更硬的:不是四爺,我還懶得說這句話呢!

    硬生生把個冷麵王爺說成了大紅臉。

    這就是李紱,一片公心的李紱。

    是非分明的李紱,似乎情商不高的李紱。

    不是這樣的李紱,也不會人人都躲著孫嘉誠走的時候,

    他偏偏要湊上去請孫嘉誠喝酒。

    孫嘉誠是誰啊,那是為了錢法(雍正通寶的製作方法)廝打上官阿靈阿,頂撞廉親王,還敢跟雍正爭個是非黑白的人。

    李衛也是個愣頭青,諢號“鬼不纏”,但是,他作為雍正的親信大臣對李紱是非常瞭解的,所以,掏耳朵絕不是表示輕蔑,只不過是為了緩和一下李紱緊張的情緒。

    只不過,如果換做其他人,大概會對李紱說:巨來兄不要慌,咱們慢慢商量!

    人家李衛不這麼做,李衛就是李衛,就是那個無所謂公心,只有對雍正死忠的忠心的李衛。

    明知道李紱是雍正二年恩科的副主考,

    開科考試之前就要進貢院“鎖鑰”不見任何人,

    比所有考生進去的都早,又必須等所有考生等考完,批完了卷子才能出貢院的副主考。

    這時候卻出來見他肯定是出了天大的事情,要知道,這時會李紱出來,那就是死罪!

    但是,見到李紱半夜來訪,

    仍然是不慌不忙的請人家到屋裡坐下,

    這裡真有值得我們每個人在遇到類似的事時應該具備的態度:

    雖然原著,劇本,電視劇,都沒描述李紱是怎麼跟李衛陳述這件事的,

    但我們從李衛掏完耳朵所說的話,可以推測出,他問了以下幾句話:

    一問:發生什麼事了?

    二問:你覺得有什麼方法?

    三問:這些方法有什麼後果?

    四問:你決定怎麼做?

    五問:你需要我怎麼幫助你?

    這掏耳朵的一個動作,不是對李紱的輕蔑,而是用自己穩定的情緒來感染李紱的情緒。

    能讓李紱安安靜靜的聽李衛分析完,說完。

    並且能夠接受李衛的所說所做。

    按原著的說法,李衛,就是個“鬼不纏”,

    要我說,李衛真有古大臣之風!

    有意思的是,劇本似乎比原著更嚴謹,更精彩一些。

    電視劇李衛說封伯倫樓沒意義,因為已經開考,買賣考題的人都不會再伯倫樓等著人去抓。

    但是原著是把伯倫樓的東家也給抓起來了。

    原著李衛處理的更簡單,

    自己根本就沒出面,只是派了一個平時替自己寫摺子的師爺,

    帶上百十來個兵丁,就封了貢院和伯倫樓。

    師爺問要是遇到順天府的人該咋辦,

    李衛大大咧咧的說告訴順天府你們是我的人就夠了。

    這氣勢,也就是天子近臣才能夠有的。

    而電視劇裡,李衛是親自帶兵封了貢院,這樣處理,

    應該說更接近真實。

    雖然,歷史上,雍正的恩科沒有出現舞弊的情況,

    倒是河南學政俞鴻圖在河南幹出了舞弊的事。

    結果被腰斬!

    歷史上的張廷璐卻是好好的活到了乾隆十年。

  • 5 # 青燈問史

    不得不說李衛的這個舉動十分沒有禮貌。但是實情遠遠比你看到的複雜,李衛雖然出身卑微,讀書不多,但是在老四胤禛府上薰陶多年,基本的禮儀還是知曉一二的,所以,此時的李衛的舉動,定有他的寓意。

    1.事發背景。

    李紱,三爺胤祉的門人,朝中清流黨的領袖,讀書人的楷模,在朝野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因為長期幫助老三胤祉編纂著書而深受康熙器重。雍正登基以後,受命開恩科,任當期恩科的副主考,主考則是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

    然而,雍正朝第一期恩科就發生了試題洩露事件,李紱在伯倫樓花了七十兩銀子購買小販兜售的恩科試題結果和當日考試的試題一模一樣。李紱大驚,要求停止考試,並上報雍正皇帝,但是張廷璐則力勸,二人發生爭執。李紱則跑到老三胤祉處,告訴他試題洩露的事件。

    老三胤祉想來想去給李紱出了個主意,為什麼出這個主意,網路上很多分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在此不贅述。胤祉讓李紱前去回京述職的江蘇巡撫李衛府上,讓李衛出面解決這件事。

    遇事沉不住氣的李紱匆匆忙忙跑到李衛府上,先是門子給攔著,然後直闖入戶,大呼:

    賜進士出身李紱求見李衛。

    這話說得,誰不知道你李紱是賜進士,估計這賜進士比考中的進士更加光榮一些,分量更大一些,所以李紱喊得很妖嬈。不排除李紱當時因為事情緊急情非得已,但是可見這位清流領袖的禮儀和情商有多低了。

    誰都知道李衛是老四從江南撿回來的一個小乞丐,全仗著聰明機靈,辦事能力強才受到雍正的重用。李衛讀書不多,其出身決定了自己與李紱終究不是一個檔次和級別的人,但是凡事涉及到了雍正皇帝的事,他卻政治敏感性高得嚇人,絕不會袖手旁觀,所以,這也是雍正器重他的地方。

    在李紱面前,李衛的內心實際上是有些小九九的。到底是自漸形穢,是無奈還是要掃掃李紱的面子呢?李衛當著他掏耳屎,是在迴避自己的內心嗎?

    2.李衛掏耳屎的含義。

    李紱之所以敢直接衝撞李衛府,一方面是讀書人的自傲性格罷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很簡單,因為他到老三胤祉的府上也是這麼火急火燎的,老三是王爺,李衛還只是個外放的官員,所以說這很正常。但是另一方面,李紱可能的確也看不起李衛,覺得李衛讀書少,不是根正苗紅的讀書人,出身卑微,內心也的確是瞧不上他。這兩種性格心理交織,要不是碰上李衛,估計李紱的行為也難受人待見。

    李紱的到來讓李衛大驚不止,還誇耀了李紱一番,我想這是李衛的心裡話,讀書少的人崇拜讀書人的領袖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再加上李紱的“賜進士”出身,李衛自然也很重視。

    但是李衛大小也是個巡撫了,是封疆大吏,一品官員,你李紱再怎麼令人尊敬,起碼的官場禮數還是必不可少的,這在官場上是一條亙古不變的交往溝通法則。

    畢竟,李衛已經不是那個小混混李衛了。所以,這也讓李衛很惱火,我認為,他當著李紱的面掏耳屎,有這麼幾層意思。

    一是可能真的有掏耳屎的習慣,舒服。這些小習慣在普通人那裡一樣受用。

    二是對李紱橫闖自己府邸的一種回禮。禮尚往來嘛,既然你李紱用這種缺少禮儀的方式對我(不管你是不是瞧不上我),我也不能完全受你的擺佈啊,所以,我不管你高興不高興,掏掏耳屎先,回敬一下李紱。

    三是在想辦法。畢竟李紱反映的問題太大,李衛很快就意識到了,面對李紱提出的解決方案,李衛心裡很好笑。包圍伯倫樓,捉拿販賣考題的人,李紱這不是又犯了書呆子氣了嗎?待李衛提出解決方案,李紱才一拍腦袋,算是對李衛的認可。可惜啊,李紱始終沒說自己糊塗啊。這再一次反映了李紱的低情商水平。

    但是我想李衛的這個舉動主要還是對李紱“無禮”的回擊。一個人無論是在何地何時何種場所,做到彬彬有禮,正所謂“禮多人不怪”,總是有助於自身發展和關係融通的,千萬不要做一個毫無禮儀的人。
  • 6 #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李紱面對科場舞弊自己卻束手無策之際,只得去李衛府上求助李衛。

    剛剛繼位的雍正,為了給官員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培養一批能夠忠於自己的新進官吏,以更好的推行新政,於是雍正組織了自己登基以來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並且任命了上書房首輔大臣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為正主考,清流代表、讀書人的領袖李紱為副主考。

    原本相安無事的局面,在李紱從伯倫樓花費70兩紋銀購買到考試的考題開始,徹底被打破了。李紱發現自己購買的考題與雍正親自出的試題是一模一樣,驚訝之餘,他讓張廷璐立馬停止考試,進行調查,但是張廷璐對於此事是置若罔聞,不僅不同意停止考試,還與李紱發生了爭執。

    無奈之下的李紱,只得在考場自摘頂戴花翎,隨後求助於一直賞識並且關照自己的三阿哥胤祉,可是面對如此複雜的情況,既無實權更無兵權的三爺也是無計可施,只得讓李紱去求助於李衛。

    三爺之所以讓李紱去求助於李衛,是因為三爺非常清楚,這件事情只有李衛能做,並且也只有李衛敢做。

    首先,李衛對於雍正皇帝是絕對的忠心耿耿,當聽到有人危害考場紀律,進而影響雍正為國家遴選人才,影響推行新政時,必然是會挺身而出,一查到底的,並且這份嫉惡如仇的氣魄和膽量是其他官員所沒有的。

    其次,李衛是雍正的寵臣,是從雍正府上走出來的奴才,即便是李衛闖了禍也會受到雍正皇帝的袒護,而同李衛一起辦差,就是遷怒於雍正皇帝,也會因為李衛的關係不會受到重的懲罰。

    再次,就是李衛手上有兵權,不管是清查考場,還是緝拿元兇,都要手中有兵才能執行,而此時的李衛手中有著自己的親兵衛隊,兼著兵部的堂官,同時也掌管一定的兵權,因而可以很好的執行調查和拿人的任務。

    最後,就是李衛雖然自己大字不識,但是他對於讀書人是非常的尊重,而李紱又是大清官、讀書人的領袖,必然會讓李衛另眼相看,積極支援李紱,而不會故意搪塞。

    儘管與李衛這樣的文盲打交道,李紱是極大的不樂意,但是李衛為了讀書人的氣節和公允,還是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到李衛府上去求李衛出手,幫助徹查此事。

    李紱到了李衛府上,李衛是受寵若驚,但是轉眼間,又當著李紱的面掏耳朵。

    李紱聽從了三爺的建議,來到了李衛府上,儘管經歷了一些波折,但是還是見到了李衛。而李衛見到李紱的時候,也表現出了受寵若驚,畢竟,應該就連李衛自己也沒有想到,李紱這樣有著極大學問的人會到自己的府上來拜訪自己。

    可是李紱在說出了自己到府上的原因,並且向李衛求助的時候,李衛卻當著李紱的面套著耳朵,是李衛不尊重李紱的表現麼?當然不是,李衛是從雍正潛邸出來的奴才,並且只是個下人,必然非常懂得與人相處的禮儀和禮節,這個行為必然不是出自於對於李紱的輕視和不尊重。

    李衛當著李紱的面套耳朵究竟是為什麼?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來,李紱的觀點是大錯特錯,不禁引得了李衛一些不屑。

    在李紱看來,李衛應該迅速保衛伯倫樓,搜查販賣考題之人,徹查舞弊真相。可是對於李紱這樣的觀點的看法,李衛隨即表示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考試已經開始,再去販賣考題依然無用,這個時候不應該去抓賣考題的,而是應該抓買了考題進而在考場中夾帶作弊的。

    很顯然,李衛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李紱對於這件事情的思考明顯不如李衛想的長遠和全面,因而李衛用掏耳朵的方式,就是在向李紱說明,你的觀點是錯誤的,聽得我都耳朵起繭了,不願意聽了,而沒有用直接說明的方式,多少給了李紱一點面子。

    二來,李衛這也是在李紱這個大學者面前,給沒有讀過書的自己找回點面子。

    李紱突然闖入自己的府上,並且又在自己的府中大聲喧譁,也說了李衛不識字,儘管李衛沒有動怒,並且給了李紱足夠的尊重,但是面對長久以來,對於非常不屑與沒文化的自己進行交往的李紱,李衛的心中多少是有些不快的。

    而這次,面對著李紱主動上門來求自己,並且李紱的想法和觀點在李衛看來又是打錯特錯,因而用當著李紱面掏耳朵的方式給自己找回點場子,同時也是在李紱面前給想李衛自己這樣沒有讀過書的官員找點面子回來。原來飽讀詩書的李紱也不過如此,對於這個問題還不如自己這樣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進而拉平了心理上的感受,同時也是要殺一殺李紱的威風,讓他對於自己,對於向他一樣沒有讀過書的官員,都要另眼相看。

    三來,李衛作為雍正皇帝的人,面對三爺門下的李紱,也要為自己的主子找回面子來。

    李衛是雍正皇帝的人,李紱則是三爺門下的人,儘管同朝為臣,現在是共侍一主,但是歸根結底,不管是心理上、還是行為上,雙方還是兩派的人,因而李衛也是藉著這個機會,為自己的主子雍正爭氣。

    最終,在李衛的幫助下,李紱處理考場舞弊事件。

    李衛和李紱最終在追查考場舞弊事件的解決方案上達成了一致,並且由李衛帶人、李紱帶路,迅速控制了考場,而企圖上前阻止的張廷璐,面對李衛時已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更何況李衛從考場中的一些考生身上搜查到了考場舞弊的證據。張廷璐也被捉拿伏法,而他也成為了弘時的替罪羊,被雍正斬首示眾。

    張廷璐被撤職之後,李紱成為了正主考,主持了整個科舉選拔工作,並且科舉結束之後,被雍正委以湖北巡撫的重任。

  • 7 # 音樂111993386

    就是說你不是清流清高嗎?你也得吃喝拉撒呀,這啥時候,在我家裡,我沒找你風雅我愛怎麼就怎麼著,況且這也算洗耳恭聽吧!

  • 8 # 譙郡太守

    我覺得科場舞弊案發生,李紱求助於李衛,李衛為何當著李紱的面掏耳屎?我覺得這主要是李衛借掏耳屎的功夫考慮怎麼辦。李衛是基於這幾個方面在考慮。1李紱是三阿哥的人,李紱輕易不來找自己,來找自己是不是受三阿哥指使,裡面有沒有什麼陰謀!不會拿自己當槍使?2科場舞弊案這件事自己該管不該管?本來這件事和李衛的職責沒任何關係,不管也可以。但是李衛想這次科舉是雍正登基後第一次舉辦科舉,發生這麼大的事,李紱又找到自己,現在自己不插手,今後如果科場舞弊案主要證據抓不到,自己也難逃干係。3李紱是朝廷“清流”的領袖,過去一直瞧不起自己這種包衣奴才出身的官員,現在找到自己,幫他也是幫自己,以後也方便和這些清流打交道。考慮這些功夫,李衛想好了,耳屎也掏完了。

  • 9 # 達摩說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的第一次恩科考試便爆出舞弊醜聞。副主考李紱在伯倫樓發現有人在考前賣考題,他買了一份,待開考時卻發現自己買的考題與考場下發的考題竟然完全一致,這意味著考題已經洩露了。

    李紱提議立即中止考試,但主考官張廷璐拒絕了他的提議,因為張廷璐不僅夾帶了考生,還夥同弘時參與了這次洩題事件。氣憤不已的李紱找到三爺胤祉拿主意,胤祉想了想,讓他去找李衛,說這個問題只有李衛能處理好。

    李紱驚訝不已,他一個讀書人的領袖,竟然要屈尊去求李衛這個叫花子出身的粗人,內心的不屑簡直要溢位來。但事已至此,他也只好壓下自己的情緒,來到李衛的府上。

    此時李衛正在京述職,李紱狠狠敲門,卻被管家拒絕,理由竟然是我家老爺在寫奏摺。李紱頓時不耐煩地喊道:“認字嗎?還寫奏摺!賜進士出身,內閣侍讀學士李紱求見!”然後不由分說闖了進去。

    李衛連忙一路小跑出來,看到是李紱登門,驚喜之情溢於言表:“哎喲,李大人,您可是讀書人的領袖啊!”

    李紱反倒顯得更加不耐煩:“行了,行了,我有事找你,李大人!”

    按說面對著以前從不登門的大名士李紱,又趕上如此嚴肅重要的舞弊案,李衛肯定應該是畢恭畢敬,正襟危坐。可沒想到,他卻一邊聽李紱陳述事情經過,一邊心不在焉地掏耳屎。等到李紱口乾舌燥地說完,李衛才慢悠悠地吹了吹挖耳勺,氣定神閒地說:“李大人,我覺得你的想法不對啊。”

    在這裡,李衛之所以做出一副掏耳屎的不敬姿態,恐怕並非是不懂規矩。雖說李衛是個沒讀過書的粗人,但他早年出入雍王府,後來又累遷外任高官,場面上的禮儀再怎麼著也是門兒清的。所以,李衛這種掏耳屎的動作肯定是有深意的。

    個人看來,對於科考舞弊案,他本以為李紱會有什麼更加高明的分析,結果卻發現李紱的想法完全是在緣木求魚。李衛應該是突然從內心覺得自己之前有點太高看這個所謂的讀書人的領袖了,由此他對李紱可能產生了一點小小的輕視感。

    估計此時李衛內心的想法應該是:哎呀,原來讀書人也不過如此,雖然書讀的多,想問題竟然也那麼簡單!

    然後呢,他就一邊聽,一邊掏起了耳屎,同時也利用這段時間快速思考一系列問題;這事兒到底該不該管、管應該怎麼管……

    等李紱說完,李衛也思考得差不多了,隨後便將自己的想法對李紱說明。搞得李紱這個讀書人也心服口服,低下了高傲的頭,大呼:慚愧啊,慚愧!

  • 10 # 春天逝去

    一是確實李衛沒有文化,故意那樣,不拘小節。二是你不是進士出身嗎?我就埋汰埋汰你,別在我這打官腔,什麼進士出身,不還給求我。總體來說,劇情需要。收起名仕派頭,虛心求教,就不會有這些事。

  • 11 # 洛水清風

    雍正登基之初,就爆發了科考舞弊案。發現者正是副考官李紱,他懷疑洩露考題一定和主考官張廷璐有關係,身為一個讀書人,自然是義憤填膺。但他沒有權力去查張廷璐,只好找到自己的舊主子老三。按理說,老三是雍正的哥哥,有能力、有責任徹查此事,出乎意料的是老三讓他去找李衛解決此事。老三不是不想管,是因為他有難言的苦衷。

    如果老三直接插手此事,不管咋說,都是管了自己不該管的事,屬於越權干政,有和大臣結黨營私之嫌,這不是在引火燒身嗎,雍正豈能容得下他!老三此舉實屬明哲保身。他之所以讓李紱去找李衛,一:李衛是雍正的親信,即使他大鬧考場,雍正也不會怪罪。二:李衛手裡有兵,有兵才能保圍伯倫樓 ,人贓俱獲。主要的是李衛辦事果斷,敢作敢當。

    做為朝廷的清流,讀書人的領袖,能來到李衛府上,讓李衛這個“文盲”受寵若驚,心花怒放。他之所以當著李紱面,又是盤腿坐,又是掏耳屎,不是他對李紱不尊敬,是因為他不是儒生出身,不懂的讀書人的禮儀,更不會裝腔作勢,這正是他真性的流露。

    當李紱讓他帶人保圍伯倫樓,搜查洩露考題的證據時,李衛一針見血指出:賣考題未必跟伯倫樓有關係,再說,現在科考已開始,賣考題的人也不會在伯倫樓坐等你去搜查!買考題者就是為了照抄,現在一定把考題帶進考場,如今只有帶兵包圍考場,才能人贓俱獲。在這裡不得不佩服李衛的機敏與聰明,這也雍正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

  • 12 # 紅雨說歷史

    俗話說得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李紱作為清流領袖,一直以名士派頭自居,對出生於王爺潛邸的一些下人們上位的,一般都瞧不上眼。古代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在讀書人中,一直根深蒂固,很多讀書人一直自視甚高階著架子生活。所以雍正後來推行新政的時候,李紱,謝濟世,陸生楠為代表的一大批讀書人就認為“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是對讀書人的侮辱,而不是什麼有助於朝廷的大計。

    遇到科考舞弊案的時候,李紱去找三爺允祉幫忙,三爺讓他去找李衛的時候,李紱滿臉不情願,如果不是自己的主子三爺提出來,我想這輩子李紱也不會主動與李衛打交道。因為李紱是文宗,天下文人的領袖,如果自己主動和一個沒讀過書的人打交道,豈不是掉了自己的身價。所以李紱去找李衛的時候,一點也沒有平級見面的禮節,反而是直接闖入人家的大院,在院子裡吆五喝六的,說自己要拜見。

    首先李衛和李紱的關係並不密切,甚至基本上沒什麼交流,李紱這樣做基本上就沒把李衛放在眼裡。所以李衛出來反而抬舉了李紱一番,給自己的手下介紹,“哎,你們都看著,這可是鼎鼎大名的大清官。”一方面李衛是滿足了李紱的虛榮心,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在諷刺這些名士們其實也不過如此。你是直隸總督,我是江蘇巡撫都是朝廷一品,你來找我,吆五喝六的,丟了臉面的是你李紱。李衛在四爺身邊跟了那麼就,現在又當上了巡撫,官場誰是什麼樣,人精一樣的李衛怎麼能夠不清楚。

    我們最後來說一說李衛掏耳朵,你對我不尊敬,那我在你面前也不用太禮讓,而且李衛對李紱說的事情接下來要怎麼辦已經成竹在胸。所以李衛閒庭信步掏耳朵等李紱來說自己的想法,李紱讓李衛去包圍伯倫樓,捉拿洩題的人。(不過話說回來掏耳朵是真舒服)李衛聽完一番話就說敗了這個聖賢書讀了很多,處事經驗少的李紱。那就是去考場直接捉拿作弊的,伯倫樓賣考題的早就已經無影無蹤了。

    李紱一聽這話,心裡才表現出了慚愧,自己心機則亂。李紱或許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唐突,對李衛的稱呼也從李衛變成了李大人,聲音也恭敬了很多。

  • 13 # 炒米視角

    在《雍正王朝》裡,雍正恩科副主考李紱發現了恩科試題和伯倫樓在賣考題如出一轍,知道茲事體大,立刻出了考場直奔三爺胤祉府。

    三爺允祉一直縱橫馳騁在權力漩渦裡,還能明哲保身,對問題的關鍵其實是看得非常透測的。

    出於對天下仕子負責,三爺一面抱怨李紱多事,一面讓李紱去找李衛,並且說只有這位爺能幫到你。

    李衛雖說是隻是一個準備赴任江蘇巡撫的山西布政使,但是竟然有親兵。

    而且這些親兵似乎還不是剛剛配備的,而是在李衛在山西的時候,就已經跟著李衛了。這種待遇完全是因為身後有雍正在撐腰。

    事實上劇裡沒交代,都督級別的是有撫標的資格,但是李衛的這些親兵似乎根本不是撫標。

    這個問題我們在正史裡可以找到答案。

    “世宗即位,授直隸驛傳道,未赴,改雲南鹽驛道。”——《清史稿·李衛傳》

    實際上李衛當時真正的職務不是陝西布政使,而是雲南鹽驛道。雖然只是個三品官,但是他又輯查私鹽的營標。

    在雍正元年,朝局未穩的情況下,李衛這支輯查私鹽的軍隊,實際權力要遠遠超過它本身的意義。因為鹽、茶在古代都是重要戰略物資。他在雲南鹽驛道,實際上直接關係到年羹堯西北平叛時,糧草軍餉的籌集及運送。

    李衛的這支部隊要是放到民國時期,就是宋子文的稅警總團。

    而且後來的李衛到了江南,以“輯查私鹽”和“捕盜”的名義,江南七府五州的將吏“俱聽節制”。

    李紱求李衛,那是丟了天大的面子。而李紱此時為了對天下仕子負責,也顧不得了。

    李紱從雲南巡撫做到直隸總督。級別其實是要比李衛高一個級別的。而李衛不但低了一個級別,又是捐科出身。

    在古代文官之間,論資排輩的風氣十分嚴重。哪怕資歷相近,都要分出來個哪年哪年的進士,偏要分一個高低出來。

    更可況正史種的李紱心氣之高,從雲南到直隸赴任得時候,路過河南,田文鏡對他可以說好酒好飯伺候,但是就因為田文鏡隊境內的讀書人的嘴臉太差,李紱人未到任,就死參田文鏡。

    如果放到真實的歷史場景當中,李衛這種花錢買的官,是要被李紱這樣得大儒嗤之以鼻的,就更別提劇中李衛是個文盲,小乞丐出身了。

    所以才有了李衛知道是李紱求見的時候,那種受寵若驚的表情了。因為如果放到真實歷史場景中,這完全就是做夢。

    但是李衛只跟李紱說了幾句話之後,立馬之前的拘謹全無。又回到了他的“粗人”狀態。

    李衛把兩條腿都盤到了椅子上,一隻手開始挖耳屎。這種狀態就是一副沒有外人,在自己家裡狀態,也是李衛平時“動壞腦筋”得狀態。

    這不能順是李衛這人人品差,而是在於李紱自己空談大於實幹能力導致的被李衛“看不起”。

    因為舞弊案已經發生了,那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可是李紱光知道著急,讓李衛帶著親兵去查伯倫樓。

    可是,已經開考了,賣試題的還去伯倫樓幹嘛呀?李紱剛直可嘉,但是遇事冷靜不足,缺乏策略。這實際上也是大部分知識分子的毛病。

    電視劇裡設定這樣得場景,實際上也是想表達任何時刻,實幹總是比空想更能解決問題。

    不過還好,雍正元年的恩科舞弊案只是藝術創作。主考並不是張廷璐,副考也不是李紱。而是乾隆的帝師,也是一代大儒朱軾。

    而今年的高考在即,祝天下仕子“學以致用”,考出好成績。

  • 14 # 步武堂

    其實,李衛打心底裡看不上他眼前的這個既酸腐又自命清高的李紱,儘管李紱這個恩科副主考並不比李衛這個準備到巡撫任上上任的布政使官銜小。

    當然,李紱更是鄙視這個叫花子出身的文盲,他認為李衛不過是一個靠著雍正才當上巡撫的“不學無術”的奴才而已。

    所以,這兩個人見面必然是有暗地裡的較量,不過“不學無術”的李衛完勝“飽讀詩書”的李紱。李衛最終透過查封考場取得證據告訴李紱:我是沒文化,但是不是“無術”,你飽讀詩書,但百無一用。

    我們看看究竟是什麼事,讓李衛有機會在號稱“清流領袖”的李紱面前“挖耳屎”。

    雍正繼位不久,在很多問題上遭到八王爺允禩為首的八爺黨的處處掣肘,他感到建立自己的人才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所以決定開恩科取士。但是這個恩科考試又出了問題。

    恩科的副主考李紱,考試前在伯倫樓遇到了飯賣考題的,從這位考題販子嘴裡說出的這次恩科的一些本不為人知的秘密當中,李紱覺得這個賣考題的傢伙手裡的考題應該有很大的問題,他買下來考題,並找自己的主子三王爺允祉商量如何處理。

    李紱的意思是立刻向雍正彙報,但三王爺允祉卻阻止了李紱,意思是一旦彙報就會影響本次恩科的順利進行,萬一考題沒有洩露,李紱就會很被動,還不如等待考試當天看看,如果確有考題洩露,再向雍正彙報不遲。

    果不其然在考試當天,李紱發現考題和自己手裡買的考題全部相同,李紱要求立刻停考,馬上彙報並徹查。但是遭到了主考張廷璐的阻止甚至威脅。李紱憤然摔帽,離開考場,去找三王爺允祉彙報情況,請示如何處理,說白了就是找允祉出主意。李紱是胤祉的門人,出了問題只能找允祉。

    但是,三王爺允祉對李紱的到來很是心煩,他埋怨李紱這是在給他找麻煩。

    允祉的話應該是沒有說完,這個找麻煩的背後,其實是暗藏兇險的。李紱摔帽離開考場,那麼他手裡的考題就成了一把雙刃劍。李紱無法證明自己手裡的考題是買來的,而考場內的局面李紱卻自己放棄了控制權,一旦考試結束,張廷璐反咬一口,李紱就是渾身是嘴也說不清,而三王爺允祉趟了這趟渾水,也就脫不了干係。

    眼下最要緊的就是“證據”。而無論是允祉還是李紱都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找到證據。三王爺允祉告訴李紱:為今之計,只有找李衛才能解決問題。

    李紱覺得讓他去求那個不學無術的叫花子很丟面子,這個允祉告訴他:收起你讀書人的那一套清高,只有李衛能幫你!

    這就是李紱去找李衛的背景。

    李紱到李衛府上依然是“清流”那一套,聽說李衛正在“寫摺子”,不能打擾,李紱氣不打一處來:你識幾個字啊!還寫摺子。讀書人的傲氣又來了,大呼小叫把自己的出身官銜喊的山響。

    李衛見到李紱,嘴裡是十分的恭敬:這是李大人,是個讀書人,有大學問!但是在行為舉止上卻是充滿了不在乎和隨意。

    在聽李紱敘述事情的過程的時候,李衛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在那裡挖耳屎,大概是告訴李紱:我在“洗耳恭聽”。估計李紱就是生氣,也得忍著。而李衛的意思更明確:你不是看不起我嗎,這不也來求我了嗎?就別端著你那清高的架子了。我不吃你那一套!

    而當他聽到李紱要他到伯倫樓抓人的時候,李衛更是不屑:啥時候了?都開考了,賣考題的還會在伯倫樓等著讓你抓?早跑了!

    李紱一聽就急了:那可咋辦啊?看著李紱焦急的神情,李衛的心裡倒是很舒坦:你個書呆子,還是看我的吧!

    他馬上大喊一聲:把人都給我集合起來,跟我走!李紱問:幹什麼去啊!

    李衛得意的說:封考場,拿人!

    這個情節其實預示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推行新政這個問題上,不走尋常路的李衛,比書呆子一根筋的李紱要強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大神指導,買大眾途昂380合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