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芳華》雖然還沒去看,但是它是目前我唯一知道的對越作戰題材的電影或者說是大片。我想知道還有這種題材的電影推薦嗎?為什麼越戰跟對印作戰的電影或者話題非常少?
6
回覆列表
  • 1 # 紅楓文史娛

    長期以來,在我國宣傳領域,對越作戰都是一個敏感而禁忌的題材,至於為什麼,沒有官方的公開說明,但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對越作戰是兩個曾經如膠似漆地社會主義陣營兄弟之間的戰爭,放在世界大家庭這個範圍內,畢竟不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二是當時這場戰爭打得異常慘烈,我國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剛經歷過文革陣痛、幾十年沒打過仗的我軍損失也很慘重,很多父母失去了兒子,妻子失去了丈夫,這是新中國之殤,其實我們並不願揭開這個傷疤;三是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一直是我們的外交政策和方針,作為政府部門,不希望出現大量的反映越戰的文藝作品,從而影響到與越南關係的正常化,更深層次地講,就是不希望透過宣揚這些而給周邊國家造成中國嗜武好戰的印象。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造成反映對越作戰題材的影視劇和文藝作品少之又少,筆者曾在2014年出版過一部長篇軍事題材小說《特戰尖兵——在特種部隊的日子》,裡面部分章節涉及到了對越作戰這個內容,出版前責任編輯就層與我溝通,說這部分要做刪減,因為在出版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允許涉及到對越作戰,當時我也只好忍痛答應了,好在最後書出版後,這部分內容並沒有刪掉,可能那時候這方面的題材禁令就應經放寬了吧。

    言歸正傳,雖然對越作戰的電影並不多見,但還是有幾部有影響力的,除了目前正在上映的《芳華》外,還有一部《高山下的花環》。

    這部電影1984年在我國公映,引起巨大轟動,感動全國。本片是根據著名軍旅作家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由謝晉執導,呂曉禾、唐國強、蓋克、何偉、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紅等出演,塑造了梁三喜、趙蒙生、靳開來等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戰士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經受的考驗,以及他們一心為國,以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為己任的高尚品質。

    《高山下的花環》曾獲當時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等共計八項大獎,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可為收穫頗豐。

    除了《高山下的花環》之外,還有《閃電行動》、《蛇谷奇兵》、《長排山之戰》、《花枝俏》、《神風神龍》、《鐵甲008》、《不該凋謝的玫瑰》、《年輕的朋友》等數部電影也與對越自衛反擊戰有關。電視劇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就屬1986年播出、尤小剛導演的《凱旋在子夜》了,而且,這部電視劇還為廣大觀眾奉獻了一曲十分動聽的主題歌《月亮之歌》,有興趣的話不妨找出來聽聽,旋律優美,非常感人。

  • 2 # 遠大文化傳媒交流

    太多了 本人是八0後 小時候這種電影看得最多了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 閃電行動 高山下的花環 凱旋在子夜 新兵馬強 蛇谷奇兵 等等

  • 3 # xjzlx2006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84年拍的電影,比芳華還感人,紀實,純部隊生活,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的電影,改編自李存葆的小說,獲過很多獎項,要是現在上映,估計票房輕鬆20億以上。現在看還是淚流滿面啊,看一遍,哭一次。真希望有哪個電影導演再從新拍一次。裡面小北京的原型是54軍160師張志信師長的兒子張立。

  • 4 # 明月曾經照古人

    《高山下的花環》,《鐵甲008》,多了去了,怎麼能說唯一呢?只是芳華是用這個年代的視角來縱觀和解讀那個時代的文工團裡青年人的情感,事業和懵懂的愛情。反映了那個年代壓抑的情感透過粉碎四人幫國家形勢的變革一下釋放出來了,是時代的悲催和幼稚,其實和對越自衛反擊戰沒啥太大關係,只是故事情節用到了,人們對戰爭的認識與現在截然不同,就像現在的朝鮮,他們認為戰爭是亢奮的事情,是到該打仗的時候了,這是國家利用民眾的情緒。話說多了,個人觀點。

  • 5 # 鐵血報國

    當年報國不怕死,平淡生活不叫屈!入越作戰國需要,而今暮年不敢忘!……79反擊戰戰區只有緊張戰前訓練,連天雨水,滿身汗水。進入越南一個多月,只有血水,汗水、滿身泥土渾身汗臭!盡全力完成戰前制定任務。生死看天意,遺書己寫好、報國在今朝!你懂嗎?看個芳華就淚崩,真他媽可笑!本己老去不想多言,但以反擊戰當賣點,配嗎?

  • 6 # 金色十二月

    反應越戰的影視主要集中在80年~85年期間:《新兵馬強》《自豪吧,母親》《鐵甲008》《凱旋在子夜》《黑豹突擊隊》《閃電行動》《花枝俏》《高山下的花環》《戰爭讓女人走開》《蛇谷騎兵》

  • 7 # 利他之花

    看了芳華,更加心疼袁立!袁立不就是那個善良的“劉峰”麼?浙江衛視不就是那一群有錢有勢的家族勢力麼?真是個諷刺啊,時至今日,我們善良的個人還是仍舊得不到公平對待,還是被邪惡勢力打壓!可是我們不再選擇沉默,我們要選擇吶喊,我們要支援袁立的抗爭,也是在尋找內心的自我!

  • 8 # 流浪的風2021

    有!《高山下的花環》《閃電行動》那受教育又增長軍識常識!挺不錯!好相還有一部《雷場相思樹》?三十多年了,記不清了。

    (圖文無關)

  • 9 # 一把解不開的鎖

    《芳華》 一代人的芳華已逝,我亦被感動著,眼含熱淚。

    “何小萍瘋了,看著她帶著孤獨的傷,在操場翩翩起舞,我想說,曾經經歷苦難的人,內心總會在傷痛中承受孤寂的美好”。

    故事終究是故事,但卻照亮著現實,青春、人性、等級……哪一樣不在敲打易去的夢想。 走過青春,感悟生活,時代的傷與痛,小人物的無力與蒼白,不覺淚痕點點。

    瘋了,一個瘋了的人,感覺到世界瘋了,自己的內心是平靜的。

  • 10 # 葉悠揚且哨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第一集就有胡八一跟越軍打仗的情節,裡面的越軍都露臉了,還有《我是特種兵》第一部,只不過那裡面越南兵沒有露相,還有一部電視劇裡面就有這個情節,但是裡面解放軍都只是在打一群穿著平民裝的人,沒有看到軍裝的越南兵

  • 11 # 使用者55825777232

    反映我們揍越後的電影我還記得一些:《閃電行動》《蛇谷奇兵》《戰爭讓女人走開》《南疆草》《華南虎》《花枝俏》《黑豹突擊隊》《新兵馬強》《雷場相思樹》《長排山之戰》《無影偵查隊》《十五的月亮》《高山下的花環》《自豪吧!母親》《神風,神龍》《漢家女》《鐵甲008》《兄弟,替我回家》《血戰叢林》現在還有鐵血網友自己湊錢拍的《最後的戰士,我們的英雄》

  • 12 # 齊大_王

    說實話,我最恨的兩個國家就是日本和越南。日本就不用多說了!越南從秦漢開始就是中國的附屬國,以後又是同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國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還不停地對越南進行援助,他們到是能翻臉不認人,對中國大打出手,典型的小人國家!歷史事實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就不能提,敬禮馮導!!!

  • 13 # 自由之翊

    我來說一個大家絕對沒說過的,前兩年正午陽光拍的網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靳東演的那部。開頭幾集有講到主角胡八一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時的經歷,是一個鋪墊,小說裡也有講到。拍攝的技術起碼不是幾十年前那種看電影了,還不錯。

  • 14 # 王強的價值經營

    我年齡大點,還是讓我來簡單回答一下。

    說實話,《芳華》並不是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是當時的正規叫法)的電影,對這段歷史的表現也不到半個小時,沒想到卻引起眾多的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極大關注。很欣慰!

    最直接反映這場戰爭的,也是最有影響的電影是謝晉導演的《高山下的花環》。

    當時最為傳頌的歌曲是《血染的風采》。

    有興趣的上網查查,應該能找得到。

  • 15 # Gilbertmars

    週日,抽個空去看了《芳華》。跟原著調子不大一樣,許是電影的緣故,脈絡更精煉清晰。

    感覺馮小剛想要表達的更具國際性,更接近於眾所推崇的普世價值。而這樣的主題,在本年度李安所拍的《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以及斯皮爾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等系列電影中都有深刻的闡述。

    所有的恩怨情懷、家國愛恨的背後,不外乎人與人關係中最基本也最根本的善良、關懷、愛護以及那些猜疑、詆譭和陷害,然而,當你最終站在(或者躺在)墳墓前面(或者裡面)的時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只剩下了追憶和緬懷,這,就是人性啊。

    結尾的一段大概可以說馮小剛埋下了一個伏筆去述說他的失落、或許也是那一代人的失落,在電影男女主角何小萍和劉峰相隔十數年的擁抱給電影畫上句號之後,世上再無芳華了——那個馮小剛心目裡面有一點灰暗也有一點莊嚴然後卻滲透著更多的感觸和情緒而不那麼物質的年代,不會再有了。

    之後,電影院是這樣的,場景還沒褪去、片尾曲《絨花》依然在播,觀眾卻都已經匆匆離場—-他們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芳華”,或許較之馮小剛的要來得更璀璨更多彩。而在影院的一角,一個五六十歲的女士獨自一人坐在那,一直就這麼待著。

    回答問題:至於電影所觸及的對越作戰,其實著墨不深,顯然電影也並非以這場戰爭為主題,不過只是企圖透過一種殘酷和血腥的場景去彰顯電影希望表達的更基本更內在的東西。

  • 16 # 天山142858141

    高山下的花環,新兵馬強,花枝梢,長排山之戰,鐵甲OO八,自豪吧,母親,蛇谷奇兵,閃電行動,雷場相思樹,陸軍見習官,等。電視劇比較好的有,凱旋在子夜,黑豹突擊隊,都值的觀看。

  • 17 # 塞波坦

    剛看完,分享如下。首先向老兵致敬!馮導也是最會講故事的導演。謝謝馮導。現將個人觀點分享如下:1、故事偏重文藝,愛情與戰爭都描寫的不透,不過癮;2、劇本打磨得不夠細膩,時間軸凌亂,故事性不強;3、戰爭場景過於小家碧玉,特效與音效遠差於集結號。4、戰爭戲缺乏軍事常識,運輸部隊隊型過於集中,不是戰鬥隊型。受到越軍偷襲在未明敵情情況下不扔手榴彈,盲目衝鋒;5、尤其是越戰時的主旋律音樂是《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小草》。

  • 18 # 楊sir走過

    《芳華》15、16兩天我連看兩遍,始終淚流滿面。涉及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片子上世紀80年代有很多,但讓人深受感動震撼全國的片子其實可能只有電影《高山下的花環》和電視連續劇《凱旋在子夜》,建議沒看過的看看,30多年過去了,《月亮之歌》我到現在都會唱,1985年我還去三愛堂醫院慰問過從兩山下來的傷殘小戰士,比我沒大幾歲,有眼瞎的,有沒腿的,也不知道他們現在怎樣了,其實挺懷念他們的,願為民族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人永遠被緬懷和尊敬!感謝馮小剛。

  • 19 # 錚論

    12月15日,《芳華》首映。

    我一直想寫它的影評,也買了首映當晚的票,看完卻不知道怎麼寫它,晚上做了夢,夢裡也是《芳華》。磨蹭了兩天才出這篇影評的原因只有一個:《芳華》,不是我們的芳華。

    不憐憫

    電影《芳華》講的是七八十年代在部隊文工團發生的故事,該電影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芳華》,原作者也是該電影的編劇。

    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是文藝兵出身,兩個文藝兵搭在一起講文工團的故事,得心應手,電影上映後好評如潮的影評,證明了他們的這種優勢。

    嚴歌苓的作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她似乎從來不憐憫自己筆下的人物,也不用大團圓式的媚俗和輕巧的結構取悅她架構下的世界。

    按道理講,取材於部隊的故事,必須得高大上,這是政治的覺悟,也是廣電的通行證。

    《芳華》一大成功之處,就是影片中的人物,包括男主劉峰和女主何小萍帶有強烈的嚴歌苓式風格:不憐憫。也就是說《芳華》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以往我們往常影視劇中反映的解放軍形象。

    不媚俗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多少會感覺整體故事有些亂,在文工團內部,有談戀愛的、耍心機的,欺負人的,隱晦的暗戀,明目張膽的私慾,烏煙瘴氣。部隊的文工團都這樣嗎?沒有人有權利和權威說這樣的話。但,其實全世界的集體,都應該是這麼亂,不然,人類怎麼繁衍下一代,這個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暫時把它忽略。

    我們再看文工團亂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七八十年代。

    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集體主義盛行,私慾是不允許、被排斥的,電影中文工團中的人物做了在她們那個年代好像不該做的事兒,可這些事兒本身就是反抗的象徵,從這個角度講,她們是鬥士。所以當她們在聽鄧麗君時的情節描述,像是在描繪烏托邦,用紅布罩著聽鄧麗君歌兒的情節,這其中隱喻所表達的意思,你懂得。

    男主劉峰(黃軒飾)是部隊的活雷鋒,把好事兒幾乎做絕,還把讀大學的名額讓人了別人。這樣的活雷鋒也有被愛情衝昏頭腦的時候,他之所以把大學名額讓給別人,是想跟文工團裡的獨唱演員林丁丁有更多的接觸機會,他喜歡她。

    後來劉峰找到機會跟林丁丁表白,遭到了林丁丁的拒絕。林丁丁為什麼不喜歡劉峰,僅僅是因為她想做高官的兒媳兒?用林丁丁的原話就是:“別人可以喜歡她,但劉峰不行,因為他是活雷鋒”

    故事中交代,在林丁丁的眼中,活雷鋒這個集體主義的集大成者是不允許走下神壇的,是不能有私慾的。這樣的情節設定嚴絲合縫,很巧妙地表達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水火不相容的態度。後來的情節,就順利成章的展開了:當劉峰因強抱林丁丁事件調離文工團去了部隊,為文工團所有人做過好事兒的劉峰,在走的時候,除了女主,居然沒有人送他。

    女主何小萍從小生活在離異家庭,父親是被打倒多年的政治犯。她從小受盡欺負,長大後進入部隊以為遠離了家庭生活會好過一些。用他父親的原話就是:“誰還能欺負解放軍?”。女主去部隊,是為了尋求依靠,在部隊的集體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洗澡是能讓女主歡呼好幾天的事情。

    何小萍真正在文工團生活之後,除了劉峰,沒有人有真正的集體主義意識,她遭到了排斥。只有劉峰這個集體主義的集大成者,給了她最後的依靠和溫暖。

    隨著故事的發展,其實到劉峰離開文工團的情節時,已經深入到了價值觀衝撞的層面,故事立意交代清楚了。誰的青春沒有過遺憾,誰又不想讓青春永遠在記憶力發光發熱。於是導演在後來故事的安排中,來了一次象徵式的假高潮,出現了以越戰為背景的戰役。他想要用此沖淡嚴肅的價值觀碰撞問題,來一次看似是隻是回味青春芳華的回憶之旅。

    在戰役中,身為副連長的劉峰,為了保住戰友的屍體,一個人等著拉屍體的車,明知敵人回來襲擊,他還等,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還想重溫英雄主義的舊夢,用自我的犧牲換取英雄的名號,讓獨唱演員林丁丁在歌曲中懷念他、尊重他。

    編劇利用這次戰役,將劉峰從集體主義中摘了出來,又保留了他骨子裡的善良和軍人的特質,前提是讓他因延誤療傷失去了一隻手臂的代價。他失去集體的時候,大的集體也正在散去,新的集體集結成群成單位後,故事已經到了90年代。這種新的集體,將劉峰排斥在外,但它卻讓很多H二代、三代富了起來。

    芳華

    再後來,部隊文工團解散和90年代的海南炒房事件,都是單屬於那個年代人的事情。我試著從這些故事中,找到感動的點,但沒有找到。不是馮小剛不會煽情,而是他不想利用劇作手法矯情、賺取票房和觀眾眼淚而已,青春應該是美而不哀的。韓寒看出了這點,於是在微博上寫出對《芳華》“哀而不傷,藏著鋒芒”的評價,他認為《芳華》是年度華語電影最佳。

    在情慾和愛,權謀與時代面前,芳華不過是柵欄邊孤芳又不會自賞的野花野草和路人乙甲。時間證明,摩登的城市最後成了千篇一律的廢墟,遮掩的慾望和政治的張狂成了淫詞爛句的開場。這是他們的時代,也是我們的時代,最終還是他們的時代。

    歷史的巨輪帶著被人摒棄的絕望,咆哮著駛向比地平線還要遠的地方。在時代面前,我們可以是任何的一個他和她,最後直到有一年頭髮花白,理想也飛走了,沒人知道在時代面前我們真正失去了什麼,花開半零落。

    誠如標題,沒人知道在時代面前,我們真正失去了什麼,《芳華》不是我們的芳華,那如今的時代呢?

  • 20 # 望江疏影

    說下我看過後的感受吧,大家可能都知道芳華意思就是16至19歲左右,原本以為這部片是為了讓後代瞭解在越戰中犧牲的戰士他們都是芳華年紀。沒想到片子幾乎90%是在文藝團跳舞為主,就算是後面有個越戰的畫面也才幾分...全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事把自己的事推給你做,然後他卻拿的大部分好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