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子創作者

    1944年12月16日,德國軍隊以13個精銳師的兵力發起了阿登反擊戰。他們的目標是佔領比利時和法國接壤的阿登森林地區,癱瘓向西進攻的盟軍,然後轉向東線全力對付蘇聯紅軍。

    德軍最初的進攻十分順利,盟軍陷入了崩潰狀態。 德軍幾乎突破了所有的盟軍防線並向縱深推進。12月17日,101空降師接到命令,全力增援北部重鎮巴斯托尼。

    當部隊接到此命令時,他們的指揮官泰勒中將正在華盛頓。

    於是師炮兵指揮官,陸軍准將麥考利夫臨時接替他的職務。麥考利夫帶著他的部隊乘著卡車和拖車向巴斯托尼疾行了107英里。 當部隊剛剛到達,德軍已經推進到了城市的邊緣地帶。麥考利夫馬上派第501傘兵團向東發動一次牽制性佯攻,以轉移德軍注意力。

    這次行動十分完美,德軍果然被迷惑了。101師立刻利用這些寶貴的時間在巴斯托尼建立了完整的防禦體系。

    巴斯托尼的戰鬥是極其激烈的。德軍進攻的慾望和盟軍死守的決心一樣強。 12月20日,巴斯托尼被完全包圍,第101空降師和第10裝甲師的部分部隊與外面盟軍的聯絡被切斷了。

    德軍對巴斯托尼發起了數次猛烈的進攻,並從數個方向突入城區。但美軍的抵抗使德軍的進攻連連受挫,有些地方甚至陷入了白刃戰。巴斯托尼的守軍用所有的手段抵抗敵軍的進攻。12月22日,德軍命令第101師繳械投降,而麥考利夫給予的則是一句簡短而有名的回答:“Shit!”("呸!")

    由101空降師的偵察兵在巴斯托尼附近建立雷達站,其作用是引導飛機對被圍困的守軍進行空投補給。此時,共有5個德國師圍攻巴斯托尼,但仍進展緩慢。守軍得到了至關重要的空中和炮火支援,並有友軍空投補給品。12月26日,美軍第4裝甲師突破圍困增援巴斯托尼(第4裝甲師和第3軍向巴斯托尼急行軍100英里)。

    同日,滑翔機努力在巴斯托尼著落,並帶來了包括醫療用品在內的各種補給品。

    在第3集團軍的部隊陸續到達時,盟軍開始反擊德軍在巴斯托尼形成的突出部,德軍開始撤退。接下來的3周裡,雙方在每一寸土地上激戰,到1945年1月18日,德軍被趕出比利時,被困巴斯托尼的101師終於被第8集團軍所解救。

    第8集團軍司令在泰勒回到101空降師時給他一張收據。 內容是:來自第101空降師:比利時 盧森堡省 巴斯托尼鎮 狀態:陳舊但耐用。

    因為在巴斯托尼的英勇抵抗,全師被授予了卓越單位獎章,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授予一

  • 2 # 小院之觀

    著名美劇《兄弟連》裡,有幾集內容就是描述的第101空降師在巴斯托涅戰役中的表現,巴斯托涅戰役是第101空降師最艱苦的一戰。

    斯皮爾伯格製片,湯姆漢克斯編劇的《兄弟連》是部非常經典的美劇了。

    美軍101空降師的506空降步兵團2營E連,在市場花園行動後,進入比利時,參加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這是阿登戰役。

    在劇中,表現的是E連參與的其中一場——巴斯托涅戰役,死守巴斯托涅的E連在冬季幾乎瀕臨崩潰,聖誕節過得悽慘無比。

    巴斯托涅是比利時南部的一個小鎮,是阿登山區的主要交通樞紐。

    1944年12月16日,德國發動阿登戰役,德軍為此秘密準備了很長時間,調動了能調動的幾乎所有資源,包括5個裝甲師,13個步兵師,500輛坦克以及1900多門火炮,兵力大約27.5萬人。

    鼎盛時期擁兵數百萬的第三帝國,現在在自家門口卻只能集中起這麼點兵力,窮途末路的跡象已表露無遺。

    德軍所要對的敵人,是盟軍60多萬的兵力和1400多輛坦克。

    當然,德軍不作殲滅盟軍的打算。希特勒的打算只是給美軍造成重大傷亡,他認為美國人缺乏戰鬥意志,後方聽到前線損失慘重後就會崩潰,從而以戰促和,迫使盟軍在德國優勢情況下談判,從而能騰出手來,集中全力解決東線戰事。

    在12月21日,扼守道路交叉口的重要小鎮聖維特被放棄後,澤普·迪特里希率領的第6裝甲軍和哈索·馮·曼託菲爾率領的第5裝甲軍向巴斯托涅緊逼,在這裡據守的是美軍第10裝甲師。

    101空降師得到命令,立即增援巴斯托涅,經過急行軍終於在德軍合圍之前趕到鎮上,佈置起了防線。

    這時美軍的處境已經很不利,缺少醫護人員和藥品,而且糧食不足。

    更加要命的是,美軍的彈藥也不夠了,存量低的讓指揮官下令,禁止火炮向小股德軍開火,要把炮彈留著給德軍的大規模進攻,這在習慣於傾瀉鋼鐵的美軍身上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德軍在優勢兵力下頑強進攻,也一度取得戰果,曾經數次突入防線,最終還是被美軍趕了出去,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白刃戰,這在美軍裡同樣是非常罕見的。這些被希特勒認為的少爺兵,和德軍一樣頑強。

    德軍強攻失敗後,向美軍指揮官麥考利夫准將送去了勸降信,信裡寫道:

    給被包圍在巴斯托涅的美軍指揮官:戰爭的好運正在轉向,這一次強大的德國裝甲部隊包圍了美國在巴斯托涅和其附近的軍隊...只有一個可能使被包圍的美國部隊免於完全覆滅,那便是這個被包圍鎮值得尊敬的投降...若此提議被拒絕,1個德國炮兵軍和6個重防空營已預備好消滅美國部隊...這些火炮導致的慘重平民死傷將與美國著名的人道原則不合...。

    面對德軍的勸降,麥考利夫的迴應只有一個字:“Nuts!”。

    這個單字是個俚語,有多重解釋方法,但要表述的意義是一樣的——“呸”。

    雖然麥考利夫態度很強硬,但美軍苦苦支撐,已經接近強弩之末,也是不爭的現實。

    比如劇中的E連,他們死守防線,缺少補給和彈藥,聖誕節已到,卻連禦寒的冬衣都沒有,在戰壕裡渡過了一個悲慘的聖誕節。

    這段時間,德軍採用了在多個地點按順序發起進攻的戰術,這雖然讓美軍左支右拙,險象環生,但最終還是沒能摧毀美軍防線。事後這種戰術被認為不如發動一次全方位的同時攻擊,可以利用德軍的數量優勢。

    撐過了聖誕節,盟軍空軍終於帶來了空投,巴頓的第3軍也始終在忙著增援巴斯托涅,到了12月26日,美軍第37裝甲團的先導部隊抵達巴斯托涅,圍城宣告結束。

    巴斯托涅戰役,是盟軍由守轉攻的一個節點,隨後盟軍開始了反攻。這時候,德軍損失其實並不大,但是由於缺少補給,尤其是油料和彈藥,作戰變得困難。

    在1月1日,德國G集團軍群發起代號諾德萬德行動的最後一次攻勢之後,德軍終於精疲力盡,結束了進攻。

    美軍第101空降師成名於諾曼底,不過巴斯托涅戰役形勢更為險惡,對美軍的戰鬥力和意志是極大的考驗,可以說是101空降師最艱苦一戰。一旦失敗,除了對盟軍戰略上的影響,101空降師也很可能不復今日地位。客觀來看,他們在逆境中的堅持,也算是為美軍正名,雖然裝備強大,美軍的戰鬥意志同樣也不差。

  • 3 # 奔跑的螢火蟲13

    我認為美軍在此戰中表現出來的勇氣和決心是美軍在二戰中的一個集中體現,非常堅韌!當然也有美軍實力尤其裝備優勢的因素,士兵素質非常棒!

  • 4 # 戰略論

    巴斯托涅之戰可以說是美軍第101空降師的成名之戰,在各種宣傳之下,這場戰役被形容為少數美軍孤軍堅守於巴斯托涅,長期抵抗數個精銳德軍師的猛攻,並最終守住了這個戰略要點。不可否認,美軍在這場防禦作戰中表現非常頑強,尤其是精銳的第101空降師堪為典範,但是這場戰役的勝利還是主要依靠美軍火力上的優勢,而不是步兵素質。

    一般的包圍戰中,被合圍的一方由於增援和補給斷絕勢必將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防守方在這種劣勢下能夠取得勝利可以說是非常不易的,他們唯一可能擁有的一點優勢就是頑強的作戰精神。但是在巴斯托涅包圍戰中情況卻非常特殊,雖然美軍是屬於被包圍的一方,但是在大部分方面都優於圍攻部隊(德軍),總兵力超過德軍,坦克、火炮等重武器數量也是德軍的數倍,尤其在彈藥補給方面,比德軍要優越的多(美軍廣泛實施空中補給),結果就是在大部分的作戰中,德軍反而處於不利的態勢,彷彿被包圍的是德軍一般。

    當時堅守巴斯托涅的美軍主要是第101空降師,該師轄有1.2萬人,此外還有第10裝甲師的一個團級戰鬥群和第9裝甲師殘部以及在前線被德軍擊潰的一部分單位,總兵力達到1.8萬人。而德軍最初負責進攻巴斯托涅的是第26國民擲彈兵師和一個隸屬於裝甲教導師的901團級戰鬥群,總兵力1.2萬人。也就是說德軍用1.2萬人圍困著1.8萬名美軍。在裝甲部隊方面,美軍也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擁有120輛坦克和坦克殲擊車,而圍城德軍僅有20輛坦克和坦克殲擊車,儘管德軍裝甲車輛在效能上高於美軍,但是數量上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佔據決定性作用的其實是炮兵,美軍在巴斯托涅部署了110門各型火炮,包括大量的155毫米重型榴彈炮,這些重型火力將對進攻的德軍步兵造成嚴重的殺傷,而德軍僅有50門野戰炮,加上彈藥奇缺,無法壓制住美軍的炮兵火力。

    巴斯托涅城的周圍大部分都是開闊地,德軍幾乎不可能發起突襲,進攻集結完全處於美軍的視線範圍之內,因此德軍不得不發起正面的強行突破。從戰術角度來看,德軍羸弱的裝甲部隊不足以抗衡美軍的反坦克火力,無法發起一場迅速的突擊行動,而炮兵也無法有效壓制美軍炮兵,掩護德軍步兵的進攻,結果就是德軍步兵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一開始德軍在巴斯托涅附近確實部署有強大的裝甲部隊,即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但是這些部隊並沒有在巴斯托涅作停留,而是繼續向西挺進,顯然德軍認為巴斯托涅已經勢在必得,完全沒有預料到美軍會部署如此強大的防守力量。如果德軍在一開始就能投入第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以及第26國民擲彈兵師到對巴斯托涅的進攻中,極有可能迅速的佔領該城,從而打通這個關鍵的交通樞紐,並殲滅大量美軍。無論如何,我們仍要致敬美軍第101空降師在巴斯托涅的頑強表現,他們並沒有像其他美軍步兵師那樣驚慌失措,甚至大規模的投降,而是頑強了戰鬥下去,並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 5 # 陳輝紀實

    希特勒的最後掙扎——阿登戰役

    ——美軍在巴斯托尼阻擊戰中的出色表現

    陳 輝

    巴斯托尼是比利時的一個小鎮,1944年底美軍扭轉阿登戰役戰局的歷史轉折點發生在這裡。

    阿登戰役,1944年12月16日開始,1945年1月25日結束。1944年12月16日,“二戰”結束前西線最後、也是最大規模的戰役“阿登戰役”爆發。

    1944年深秋,戰爭從東西南三面向德國本土逼近,德國納粹政權風雨飄搖,四面楚歌的德軍似乎結局已經註定。但希特勒不甘心失敗,秘密制定了“萊茵河衛兵”的作戰計劃,主要內容是: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主要補給港口安特衛普,把盟軍一分為二,並製造第二個敦刻爾克,然後再轉頭來對付蘇聯。希特勒試圖透過歐洲西線戰場的最後一次攻勢,迫使盟軍從德國本土撤出,重新奪回西線主動權。

    1944年底德軍發動反攻已經十分困難。賭徒希特勒決定用盡自己最後的後備力量,將本用於支援東線戰場的部隊全部調往西線集結在阿登山區。希特勒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徵調了28個師,其中包括9個裝甲師,2500餘輛新的或改裝後的坦克和重炮,還有戈林答應給的3000架戰鬥機。這是納粹德國的最後家底了,希特勒將用這一可觀力量為第三帝國續命。

    12月15日夜間,阿登戰役——第三帝國的最後一搏開始了,德軍憑藉著不利於盟軍空軍作戰的惡劣天氣,向只有美軍第一集團軍四個戰鬥力不強的步兵師守衛的阿登森林發起了進攻。此時的盟軍已經被大半年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完全沒有想到德軍山窮水盡了還會發動大規模反攻,德軍輕鬆地突破了盟軍的幾處陣地,戰役的前三天,美軍傷亡慘重,美軍第106步兵師三個團中有兩個被迫投降。

    當盟軍緩過勁兒來後,加強了防禦,德軍的攻勢開始變得緩慢下來。美軍在戰役的關鍵時刻,發揮了決定作用。

    一、美軍亡羊補牢,扭轉戰場敗勢。美軍在戰役開始的慘敗中沒有退縮,而是亡羊補牢,試圖轉敗為勝。面對德軍的強烈攻勢,美軍在蒙卻奧和巴斯托尼德耳突破部的南北兩翼頑強防守,使得德軍只能透過狹長的地帶前進。德軍冗長的行軍部隊不僅戰鬥力降低,而且還增加了被被盟軍攻擊兩翼的機會,德軍被擊潰的危險性越來越大。

    二、美軍決策正確,抓住了戰略要地。終於德軍在進攻巴斯托尼鎮時遇到了大麻煩。巴斯托尼鎮是個公路交叉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軍為了守住這個戰略要地,派遣第101空降師日夜兼程趕往此地,北面的美第二裝甲師和南面的巴頓第三軍團也拼命趕往巴斯托尼。

    三、美軍三路合圍,贏得戰役勝利。德軍第二裝甲師率先向巴斯托尼鎮展開進攻,美軍第101空降師頑強抵抗,德軍進展緩慢,他們只能等待援軍的到來繼續發起進攻。沒想到德軍的援軍未到,等來的卻是美軍第二裝甲師和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美軍三路大軍對德軍形成合圍,,德軍西線總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知道大勢已去,再無可能攻下巴斯托尼,便請求希特勒下令撤軍。沒有撤退概念的希特勒,命令部隊繼續進攻。1945年元旦,德軍以八個師的兵力攻打薩爾地區和上萊茵河的橋頭堡。1月3日,美軍對巴斯托尼發動了總攻,莫德爾元帥的軍隊有被包圍的危險,最終退回了一個月前德軍發動攻勢的地方。

    巴斯托尼是德軍的最後一次攻勢。這次戰役的失敗,導致了西線戰局失敗的不可避免,同時也葬送了東線的德軍。第三帝國大廈將傾,希特勒用盡了自己最後的努力也改變不了註定的失敗結局。

    德軍沒拿下巴斯托尼的原因是什麼?希特勒狂妄不服輸,決策失誤;“二戰”接近尾聲,德軍士氣不足;當時的氣候和補給也不利於德軍,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美軍在阿登戰役中,彌補前期輕敵的失誤,亡羊補牢;轉敗為勝的戰略要地——巴斯托尼小鎮選擇正確;士氣高昂,抵抗頑強;集中優勢兵力打擊疲憊之敵。

  • 6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巴斯托尼,是比利時的一個小鎮,風景談不上特別優美,交通也沒啥特別重要,卻是二戰當年巴頓將軍與德軍決一雌雄之地。

    1944年,德國人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個點,作為主要戰事的發生地呢?因為他們想要奪回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那就必須透過這片叫做阿登森林的地域。而要透過阿登地區的山林地帶,有七條道路。所有的道路,都彙集於巴斯托尼一點。一旦拿下此鎮,北上包抄便可搞定比利時,南下則可拿回法國。發動突襲,將盟軍各個部隊分割開來,而後加以殲滅!這便是德國人的如意算盤。所以不論如何,德國人只有拿下這個小鎮,才有資格談其他。

    對於盟軍而言,這裡也很重要,因為守住這裡,就阻擋了德軍進攻的道路。

    但事實上,這個小鎮當時僅駐紮著一萬美軍,在德軍看來,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雖然這一萬人,其實是美軍的王牌部隊第101空降師。

    德國人其實很認真,前前後後他們動員了15個師,第一批發起主攻的,是含2個裝甲師、總計個師的德軍。即便是這第一批,兵力也是美軍的四倍。

    讓德國人欣喜的是,美軍很多指揮官在那些日子,居然還都不在部隊,理由是聖誕節快到了。

    這其中,便有美軍第101空降師的師長泰勒將軍。

    也就是說,當時駐紮在此的美軍,既沒有師長,也沒有政委(蘇聯人的設計),更沒有拿著大刀的督戰隊,在德軍眼中,簡直就是鬧著玩。

    然實際上,從12月20日開始打響第一槍,一直打了七天七夜,德軍的猛攻,結果僅僅是丟下6700具屍體,給對手造成的損失,僅僅是幾百人的傷亡和報銷6輛坦克。

    而在第七天,巴頓將軍的第3軍第4裝甲師第37裝甲營衝到巴斯托尼,給第101空降師送去了師長泰勒將軍。

    曾經威震歐陸的德軍,為什麼在美國人面前表現這麼菜?因為沒有空中優勢,當時“歐洲的天空屬於美國空軍”,因此德軍不得不等待北歐陰霾的冬季來臨,美國空軍難以出動的時機,再發起攻勢。

    事實上,在強大火力和空中支援下,優勢兵力,即所謂人多,是沒有一毛錢意義的。即便德軍以優勢兵力包圍了美軍,然而天上飛的是美國人的飛機,地上跑的是美國人的坦克。

    老實說,德國人真的沒戲。

    而巴頓,他的第3軍主力,並沒有直接支援巴斯托尼貝被圍困的第101空降師,而是掉頭轉了90度,直接向北猛撲萊茵河,一路北上迅猛穿插直接包抄50萬德軍的後路。

    這是怎麼做到呢?

    因為他的麾下,是裝備精良的裝甲部隊,可以48小時前進了100英里(約160公里),日夜不停攻擊前進,一路上解放了100多個大小城鎮,老實說,這是比德軍“閃電戰“更牛鼻的”閃電戰”。

    而一旦後方被巴頓切斷,德軍便失去了後方給養,沒有彈藥供給,連汽油都不夠,最終不得不放棄全部坦克和車輛,步行潰逃。

    所以不要談什麼勇氣,現代戰爭的勇氣,是建立在軍事工業的基礎之上的。而所謂軍事工業,又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一個國家,不能在現代科學領域領先一籌,就必然沒有發達的軍事工業;而沒有發達的軍事,那就只剩下了打嘴巴仗的能力。

    在和平狀態下,單是會吹,就能獲得大量聽眾的叫好。

    但上了戰場,只會吹就等於吹燈拔蠟,一定得有真傢伙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說選崗很重要,想問下國考報什麼崗位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