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日知
-
2 # 墨雨箭
中國傳統禮教中,對於女性的要求比較苛刻,其中所謂的“三從”、“四德”就是女性立身的根本,是為適應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那麼什麼是“三從”、“四德”呢?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後來,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份,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之本質。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很多人片面地將“三從”、“四德”理解為對女性的壓迫,這是不正確的!
-
3 # 青松5698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習俗之一,“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指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一種中國古代女性的道德規範,是為適應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成語解釋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婦女應有的品德,三從是未嫁從(聽從)父、既嫁從(輔助)夫、夫死從(撫養)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紅)。
古時候為婦女設立的道德標準。男性選擇妻子的標準。
【詞目】三從四德
成語典故、出處
《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凡例
娶了個~宰相女,平生願足,托賴著眾親故。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
淵源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儀禮·喪服·子夏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周禮·天官·九嬪》)
分工
“內外有別”是傳統社會對兩性最重要的規範。表現在:
(1)位置和分工是以“家(戶)門”為界的“男外女內”——男人在外面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等,女人在家內“主中饋(主持飯食酒漿等家務)”、務蠶織,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等。在上層階級,“外”事是指主持、參與政事軍事(也叫“公事”、“大事”),這是男性貴族官僚的特權,婦女不許涉獵,違反了就是“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母雞打鳴,是家國的不祥之兆)。在下層,農耕社會小農的典型勞動分工就是男耕女織(如牛郎織女的傳說)。這種對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劃分,就形成了在居處、活動、交往、行為等日常生活中的內外障隔——“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授受不親”,“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男女大防”的禮教。
家庭組織的內外區分正好與位置、分工的分別相反男內女外,男主女從等(見“婚姻家庭的內與外”條)。
婚姻、家庭的“內”與“外”
家庭是兩性關係的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婚姻是組成家庭的手段和過程。
婚姻家庭組建的原則是男為內、女為外——以“利內”為目的,就是要利於男方家庭的傳宗接代、和睦興旺。女方的親屬叫“外戚”,又說生個閨女是“外人”,就由此而來。
婚姻家庭制度習俗是男主、女從——實行男婚女嫁、從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做法是男子成年後娶妻生子(特別是必由己出的兒子)以繼世傳宗;已婚婦女必須住在夫家,家庭親屬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輩分決定的。夫婦人數不均衡,規定上層男子除了一名正(嫡)妻(俗稱“大老婆”)還可以娶若干個妾,如周代禮制規定天子一次娶12女,諸侯9,大夫以下遞減。秦朝開始規定了后妃的等級人數,後代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定製,但歷代帝王往往突破,佳麗三千,宮嬪多以萬計。官僚也有納妾的特權。平民限制納妾,明代規定40歲無子才可納妾。
影響
有明文規定的“內外有別”始於西周。周滅商,建立了第一個血緣貴族統治的包括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稱“周公制禮”。權位和分配和繼承需要確定貴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劃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婦女在政治和軍事活動的參與,男女內外有別的制度習俗形成了。

內外有別的意義不在於“分”與“別”,而在於男性外部空間和職分是無限的、開放的、重要的和有發展潛力的,而婦女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封閉的、迴圈的和被貶低的。婚姻家庭也是內(男)本外(女)末、男主女從。“內外有別”成了了維護家長制、決定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一系列的規條的依據,是幾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礎並得以延續的根源。
未嫁從父
“三從”道德從喪服制演化為人際間的主宰服從關係,與漢代倡導的“三綱”相對應——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廣到性別關係上就是“從父”、“從夫”。
“從”有多重含義——聽從、隨從、服從、跟從等意思。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物化女人),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未嫁從父”就是要求沒有出嫁的“在室女”聽從父家長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親”按照孔子的解釋是指父母雙親,但又說“資於事父而孝母”);女兒孝順,除了日常生活照顧周到,還要在父親遇危難時挺身而出,像西漢文帝時淳于緹縈說服文帝廢除肉刑,使父親免於罪;東漢曹娥為救落水的父親被淹死(史載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父母之命”也是“從”和孝的表現。
既嫁從夫
“既嫁從夫”就是要求出嫁為人妻的婦女必須遵夫命。溫柔賢惠的妻子則是指輔佐丈夫
“從夫”從女子出嫁就開始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從此始”;母親叮囑女兒“無違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聽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舉案齊眉”,被贊為“相敬如賓”。
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從夫”還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逼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範。歷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制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夫死從子
“夫死從子”既丈夫死後,女子必須遵子命,賢妻良母則是指撫養輔佐兒子。是女人從夫的一種延續,父死子承。本質:尊者卑,卑者尊,尊者反過來向卑者孝敬。
用處,防止太子未成年後,被外戚操控,防止女皇帝出現。
四德演化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四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充套件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
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製衣,學習準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三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
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代一直不斷在做出新的解釋。
婦德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禮記》中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
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誡》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意思是不必具備特異才能,這是明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行語的最初依據),做到“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班昭更注重婦女品行的修養,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婦德”標準更加具體繁細,對婦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詳細的規範:身為妻婦,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順柔和,身為正妻,還要“去妒”,幫丈夫納妾;身為母親,要會“教子”,為繼母要“慈愛前子”;與家庭成員相處,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具備一系列美德。
婦言
禮教對婦女的言辭方面的規定,最初是出於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覆國家),《詩經·大雅》中罵周幽王後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長舌婦是亡國禍首)。然而言語(說話)也是一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善於應對,說話得體的意思。班昭認為“婦言”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只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婦女之間言辭挑撥離間家庭成員不和,多嘴多舌、說話喋喋不休的婦女要受到懲罰,構成“七出”之一條。
藍鼎元《女學》對“婦言”做了具體的正面引導,說“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辭,如勉勵丈夫、教訓孩子、委婉勸諫、明志守禮、表現賢智、免於災禍……都需要運用恰當的言辭來達到預期目的。所以,“婦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識修養。
婦容
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有特殊的標準,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就是看中妻婦的品德代替重視美色;而對婦女容儀的要求是重質樸去修飾,而“冶容”近乎“誨淫”(刻意修飾打扮等於引誘男人性情之慾)。
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做到勤於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符合婦容標準了。
藍鼎元對婦容的要求側重不同場合的實用性,“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又細分為“事親”、“敬夫”之容要柔順恭敬,有妊(懷孕)之容要端莊,居喪之容要悲哀有節,避亂之容要鎮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時需義無反顧死烈殉節等等具體規定。
婦功
婦學四德中的“婦功”就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準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
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但是從家庭需要出發,巧媳婦歷來受到讚譽,“懶”和“笨”的婦女是受譴責和嘲弄的物件。藍鼎元還分出先後順序和目的,說“婦功,先蠶織,次中饋;為奉養,為祭祀——各執其勞而終之以學問……”
小結
對“三從四德”,首先應該看到,這些對婦女的要求規範是特定時代、出於某種需要產生的,並且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有一些變化。在周代父權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內外尊卑界限明確規定之後,才有了要求婦女從父、從夫、從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從男性的“三從”道德規範。而“四德”是女性實踐“三從”道德目標必須具備的禮儀、風度修養和操作技術。“三從”道德的教戒勸譽、“四德”修養的提倡培訓,和“七出”條規的威嚇懲罰互動作用,逐漸規訓出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婦女之美德。
隨著時代的推移,父權對婦女的控制逐漸讓位於夫權,夫家利益高於父家的利益,對婦女更強調緘默和犧牲,條規也更加具體繁細,婦女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更多。但也應該看到,“三從四德”在儒家整體文化框架下,強調“從父”時,也需要聽從母親;強調從夫,妻子也“與夫齊等”。特別是“孝文化”的提倡,兒子對母親特別對寡母的尊孝,也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儒家的孝道,在”家裡的事是女人的事“的觀念下,很多男人對家事不管不問的,嘴上說愛媽其實啥都沒為媽做過;加之“從夫居”的想法,結了婚就自動預設妻子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勞動力,於是就想著自己負責繼續享受媽的勞動成果,媳婦負責為媽的辛勞作出補償。至於“四德”,重視婦女品德儀表言辭修養,今天如能代之以時代新內容(如“德”重在文明禮貌修養,“言”、“功”重在才能和創造性的培養,“容”適當注重修飾而不刻意化裝美容等),也頗有借鑑意義。
舊社會的性別特權即是傳統糟粕的一種表現,很多對女人的“德行”的要求,問題就出在了只要求女人,而不要求男人自己的雙重標準上。
新三從四德
新的三從是指從世界、從愛、從己;新的四德是指,文德武德、言嫻淑德、品學兼德、修身立德。
從世界:應從宏觀角度看整個局勢的發展。全球化下,各國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崛起,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香港雖為國際城市,與中國的關係不可分離。
從愛:應該用愛去化解家庭、工作、社交中的衝突。
從己:人貴有自知之明,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準確定位。
文德武德:社會競爭大,雖然不至於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要見多識廣、培養專長。
言嫻淑德:凡事從他人角度著想,口出慧言,用女性的溫柔言語打動人心。
品學兼德:善良的品格增加人緣,品位增添魅力;不斷學習,追求進步,才能越來越美麗。
修身立德:發掘、善用女性細膩、溫婉的特質,面對工作時表現自信、面對生活呈現優雅、面對家庭展現美德。
上述新“三從四德”已與舊“三從四德”大相徑庭。在中國封建社會,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儒家禮教要求女性“三從四德”。所謂三從,是指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所謂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如今,隨著時代發展、女性地位提高,它逐漸被拋棄。
-
4 # 每天讀宋詞
三從四德,這個說法取自儒家經典禮記,它也是整個封建時代的習俗,或者說既定規則,主要是針對女性。
“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作為古代女子的道德約束,其本身就具有不公平性,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維護男人的絕對權威,讓大男子主義統治國與家。其本質反映的男尊女卑的核心原則,在封建時代女性的地位是極低的,是男子的附庸,注重的是儒家的三綱五常論,這也是儒家思想被廣泛批評的一個方面,是舊時代的糟粕,如今大家只需要瞭解下這個歷史存在的事實。
最後再分享下現代版的三從四德吧。
“三從”分別是:從不洗衣,從不做飯,從不拖地。“四德”通“四得”,分別是:老婆化妝要等得,老婆花錢要捨得,老婆發脾氣要忍得,老婆不開心要哄得。如今世道變了,女人開始當家了,財政大權也沒了。好咯,不開玩笑啦,願舊時代的糟粕被拋棄,也希望新時代女性更強大,咱們追求的是男女平等,相互愛護,夫妻之間和睦第一,家庭幸福中女主人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
5 # 日小堯茗居
落淚呀!完了完了,完全看不到歷史遺留下來的女子三從四德的痕跡了!
那麼什麼是三從四德的三從呢?未嫁從父、既嫁從夫、父死從子。
解釋就是古代的女子,如果你未婚,在家裡就要服從尊敬父親的教導。
如果你嫁出去了,就要尊敬丈夫的旨意。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就是要求婦女一,要有德行。二,要求婦女的言行。三,要注意婦女的容貌端莊。四,婦女的一生要有功績,有榜樣!
三從四德主要是束縛著女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做到“內外有別”的原則。
這種中國古代的習俗現在已經不復返了!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變遷,當代婦女能頂半邊天,婦女的價值已經不比男人遜色!網友們如果喜歡,請關注《邸曉居MBA侃歷史》,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批評、留言必回覆!評論轉發我必回評!
-
6 #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古代女子“三從”是指: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德、言、容、功。這都是儒家封建思想,可見在古時,女子地位是何等低下。也難怪,在封建社會里,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不管是農業也好,從商也罷,都主要來自男人。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試想,一個女子自己沒有經濟來源,完全的依附男人,何來的地位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不能盲目地批判。如“三從”裡的未嫁從父,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我覺得是應該多聽從父母的教誨。現在的知識女性,凡事都自己拿主意,這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但我覺得有些事還是應該多聽聽父母的意見,比如婚戀。有句話不是說“戀愛是兩個人的事,結婚則是兩個家庭的事”嗎?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兩個人戀愛時和和氣氣,你親我濃,而一到談婚論嫁時,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假如女孩子事前充分聽取父母的意見,雙方家長友好溝通,那就會順利得多了。因為父母畢竟不會害自己的子女,再則社會經驗也要豐富些吧。
至於“四德”,我就更覺得有一定的道理。女孩子除了要注意道德品質的培養,在言語、容貌上何嘗又不是呢?套用現在一句流行語,女孩子不光是要顏值,更主要的是氣質。言語得體、容貌端莊不正是有氣質的表現嗎?至於“功”,我的理解是:女孩子要有自己的本領,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當今社會中立足。
總之,封建的東西畢竟存在了那麼久,一味地打倒批判,然後再惡狠狠地踩上幾腳,我覺得是有失偏頗的。
-
7 # 魏青衣
三從四德指的是儒家對女子的一種不公平對待,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糟粕思想,好在現在已經廢除。
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彙編的《儀禮·喪服·子夏傳》中:“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意思是女人在沒出嫁之前要聽父親的,出嫁之後要聽丈夫的,丈夫死了之後要聽兒子的。
不過這裡的“從”也並不是指“順從、服從”,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內宰》中,內宰是後宮的官職,負責教導後宮婦女的“陰禮”,“掌婦女只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指的是女人首先是重品德、道德;其次是會說話,言辭恰當;再次是長得端莊秀麗、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持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
三從四德之所以會出現,本質上是為適用社會穩定、男權至上的利益需求,是封建社會一種制約女性的方式。
-
8 # 徐鵬遠
“三從”最早見於《儀禮·喪服·子夏傳》,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最早見於《周禮·天官·九嬪》,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所謂“三從”很好理解,就是沒出嫁時“從”父親,出嫁後“從”丈夫,丈夫過世“從”兒子。至於“從”的含義,既包括聽從、順從,也包括輔佐。“三從”確定了所有家庭形態中兩性的基本角色定位、從屬關係和權利結構,可以說是傳統倫理的價值觀。
“四德”則是傳統倫理的方法論,具體指導女性的修養。婦德,婦女的德行,包含一系列道德準則,《女誡》釋為“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女學》則更加具體細緻,幾乎包含方方面面,但無論哪種釋義,核心都是貞和順。婦言是對言辭的規範,規訓女性說話必須得體、禮貌、謹慎、謙遜。婦容是對容貌的要求,必須樸質婉娩、整潔得體,妖嬈媚惑、不講衛生、有失禮數等等都是婦容不整。婦功則是女性生活和勞動的必要技能,比如女紅、家務、哺育孩子、伺候老人、奉待賓客等等都是女性的任務,笨手笨腳、好吃懶做絕不可能是好女人。
“三從四德”是在男權制度下的儒家倫理準則,既體現了父系時代前期的社會分工需求,也落實了儒家等級制和禮制的權力秩序設計。在這套規則之上,一些列社會結構、秩序和人際關係形態得以建立,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合理性。不可否認,“三從四德”對女性存在許多不公平,但也不必要一味地批判成歧視和壓迫。與“三從四德”相對的也有一整套道德行為準則來規訓男性,就像與“七出”的婚姻規則相對的也有“七不出”的約束,這是一整套互相制約的規則,倘若只是單方面的要求,是無法織成嚴密的儒家倫理網路的,儒家的權力結構和社會規劃也就無從建立了。而且“三從四德”也並非絕對的,未嫁要從父也要從母,既嫁從夫但夫也要對妻相敬如賓,夫死從子但子也要孝順母親,這都是並行不悖的。
我們今天當然可以批判和廢除“三從四德”,也必須實現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們要找到一種新的道德準則,讓整個社會的行為都有規範和約束,不然我們推倒了一個腐朽的倫理觀,得到的恐怕只是一片混亂,那麼解放和平等的結果也就失去了得以維護的保障。
-
9 # 史是古代的史
“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
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
“四德”: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
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
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三從四德”至今仍有借鑑意義“三從四德”,是一種中國古代女性的道德規範,是為適應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雖然現在講究男女平等,不再內外有別,但“三從四德”本身對女性的要求也還是有借鑑意義的,如果能做到“三從四德”的內容,也必定是一位內外兼修的成功女性。
配圖供君一笑,與本文無關。
-
10 # 姞雪心
不誇張的說,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女德班,就沒有一家搞清楚過“三從四德”到底是什麼,卻還在教授女德。
三從四德的出處話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儒家學派,在周朝流傳下來的禮儀基礎上,編寫了一套合乎儒家思想的禮制叢書。
這套暢銷叢書共三本,合稱“三禮”,熱度排行是這樣的:
NO.1《禮記》傳說作者為西漢戴聖,位列四書五經之一,為科舉必考教科書。NO.2《周禮》傳說周公旦為原創作者,春秋戰國神秘人士編輯整理,西漢時為官方收錄。NO.3《儀禮》傳說作者為孔子,也是西漢時期現世。其中,《周禮》和《儀禮》以制度記錄為主。
《禮記》則以儒家思想,闡發禮制背後的道理。
“三從”出自《儀禮》
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儀禮·喪服·子夏傳》
“四德”出自《周禮》
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周禮·天官·九嬪》
“三從”不是無條件的服從解釋一下《儀禮·喪服·子夏傳》。
“喪服”是《儀禮》中的第十一篇。
“子夏傳”是以子夏的名義,對《儀禮》的內容做註解。
“三從”就出現在子夏對《喪服》篇的註解中。
全部註釋如下:
《傳》曰:為父何以期也?婦人不貳斬也。婦人不貳斬者何也?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這段話的意思重點在於女子“不貳斬”,和“無專用之道”。
所謂“不貳斬”,就是女子不行兩次斬衰。
斬衰,為古代最隆重的喪禮守孝。
守孝者,要穿斬衰服,守孝期長達三年。
如果是男子,規則就比較清楚了,通常是為父親守重孝。
而女子,一生只行一次重孝。要麼為父親,要麼為丈夫。
如果出嫁前,已為父親守過重孝,那麼出嫁後,夫君離世,女子守孝一年。
如果女子出嫁後,父親亡故,那麼她只需為父親守孝一年,重孝留給丈夫。
而“三從”,也不是如女德班所說的那樣,無條件服從。
是在一定的禮制下服從。
俗話說“禮尚往來”,所以,女子的三從,是有前提條件的。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禮記·禮運》
禮運,簡單來說,就是如何正確地使用禮制,比如:
先有父慈,再有子孝。這點男女一致,也是女子從父的前提。先有夫義,再有婦聽。這是女子從夫的前提。先有君仁,再有臣忠。這是女子在丈夫死後,從子的前提,並不是說兒子混賬,也要聽兒子的,天下間,沒有這樣的道理。在這個思想上,古代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保護女性,鮮少有淨身出戶的女性,好歹也是帶著嫁妝走的,通常男方還要給補償。
四德,古代家族企業的女性職場守則再次重申,中國古代是嫡長制。
所以並沒有一夫多妻,只有一夫一妻多妾制。
普通老百姓,也不準隨意納妾,所以民間普遍還是一夫一妻。
但帝王不一樣,帝王需要聯姻來鞏固地位,也需要多位“賢內助”來打理後宮。
達官貴人們的後院,雖然規模不及後宮,但也有一定的規模。
這樣的皇宮,這樣的大家族,可以看做是古代的“家族企業”。
四德也就成了這些家族企業女性的職場守則。
宮廷裡,是專門有機構來進行培訓、考核的。
絕對要比女德班高階感很多。
而古代女性,也不全然是我們今天宮鬥劇演的,每天都是閒得發慌,鬥來鬥去。
會更接近《紅樓夢》那種模式,已婚的,要協助打理“家庭企業”的財務、人事管理,真正比較閒的,還是未出嫁女子。
-
11 # 若吻晴
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主要是針對女性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的苛刻要求。正是因為這討厭的三從四德,迫害了不少的女性。以至於到了今天,有些落後地區的男人還在要求女人三從四德。殊不知,如今的新三從四德都是針對男人的,是時候治治那些完全不尊重女人的渣男了!
來,還是科普一下古代的三從四德:
三從: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通俗地說就是,結婚以前聽老爸的,結婚以後聽老公的,老公死了聽兒子的。不可以反駁,不可以蔑視,要完全依附和順從。看看,多麼荒唐的要求!
四德:婦德、婦容、婦言、婦功。這四點主要是針對女性的品德、言語、舉止端莊和有榜樣、有功績這些方面來要求的。寫到這裡,不知道為什麼,莫名想起了《苗翠花》,大家有空不妨去回味一下經典,哈哈哈!
好了,這些封建糟粕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如今,要做一個愛女人的男人,才算真正的男子漢。
-
12 # 胡說亂道
三從四德以示內外有別。“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
以往的學者認為“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於婦女的一種約束。
他們認為“三從”,指的是“未嫁從父(沒結婚前聽爸爸的話)”、“既嫁從夫(結婚後聽丈夫的話)”、“夫死從子(丈夫死了,聽兒子話)”。
“四德”,指的是“婦德(婦女的品德要好)”、“婦言(婦女的言行舉止要得體)”、“婦容(婦女的儀態要端莊)”、“婦功(家務活幹的要好)”。
但是筆者認為,這裡的“從”並非“服從、順從、聽從”之意,而是“輔佐”。
也許最開始的“三從四德”並非是後世所說的意思,就像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為沒有標點符號,被解讀成了“愚民政策”,近年來才被改變。
因此,根據唐朝還有《放妻書》、“和離(類似於現代的“協議離婚”)”以及女子可以“再嫁三嫁”等史實可知,在唐朝之前還是較為男女平等的。
所以筆者認為“三從”,並非完全失去自我意識,一味聽從他人,而是待人接物的一種態度。
“出嫁從父”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即便反駁也要有理有據,不能態度激烈),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即便長輩可惡至極,那麼也不要拍案而起、言辭激烈,不然對自己不利,讓自己落入“不孝”的處境);
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做好妻子的本分,至少把該做的做到了,將來離婚了也不會理虧);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做好自己的定位,不要沒事就去騷擾兒子的小家庭。現在很多婆婆都犯這毛病,兒子都結婚了,還把兒子當小孩,頻頻折騰兒子的小家)。
而“四德”不光是對女子的要求,就是放到男人身上也合適。生而為人,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衣著乾淨整潔;最後是治家有道,男的也要顧家勤儉。
國學被錯解的太多,也許在下所說,也是一種謬論。
-
13 # 偉少講文玩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婦女應有的品德,三從是未嫁從(聽從)父、既嫁從(輔助)夫、夫死從(輔養)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古時候為婦女設立的道德標準。男性選擇妻子的標準。淵源:“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回覆列表
古版:三從四德
三從:“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隨子”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新版:三從四德
老婆“三從”:從不洗衣,從不做飯,從不拖地。
老公“四得”:老婆化妝要等得,老婆花錢要捨得,老婆發脾氣要忍得,老婆生氣要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