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著皮卡打坦克

    不怎麼樣,這玩意最開始是準備當衝鋒槍用的,但沒一個國家願意買,只有中國這個買不到衝鋒槍的國家買了一堆。加上盒子當槍托你直接理解成一個性能很糟糕的衝鋒槍就行。

  • 2 # 皇家橡樹1972

    C96未上槍盒時的射擊狀態,由於子彈口徑比較大、發射藥量較多,射擊時槍口向上跳的幅度也較大,這樣會嚴重的影響射擊精度,所以“盒子炮”在我國有把手腕偏轉90°射擊的方式,這樣在射擊時雖然槍口也上跳,但由於槍是偏轉橫向射擊子彈仍然有較高的命中機率。

    “盒子炮”上槍盒當槍托的方法和使用彈夾上子彈的方式。最早期的C96是半自動手槍,不能以自動方式射擊,採用10發固定式彈倉,開始使用9×19毫米子彈,後來改為7.63×25毫米子彈。

    有了槍托抵肩射擊,控槍的效能好了很多,槍口上跳的問題得以較好的控制,上跳的高度也減少了很多,命中率會跟著提高不少。

    C96這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在在1896年研製的一種“戰鬥手槍”,開始時口徑是9毫米,貌似配備偵察兵一類部隊使用,但是該槍重量較大空槍重量就達到了1.25千克,再加上發射9毫米子彈使得單手控槍能力變壞,最直接的壞處就是打不準,而“毛瑟兵工廠”在射擊該槍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才製造出來硬質槍盒可以當槍托使用,而非一般手槍那樣的牛皮軟槍套,但該槍並不被看好,因為設計距離太近了,雖然加了臨時槍托它的有效距離最多也只有150米,與當時的老式步槍大威力子彈600米遠相比差了很多(老式步槍的標尺距離都超過2200米)射擊距離近在交戰當中就會吃虧,未等進入到有效射程就被敵人撂了!更嚴重的是該槍結構較為複雜,製造用時多產量自然而然的就低,價格自然就相對的昂貴,產量低、價格貴、總體效能一般的武器不會被軍隊接受!所以C96在德國根本不被看好,也就是毛瑟家族與德國軍方和統治階級關係緊密,德軍才訂購了幾萬支。射擊時槍口上跳的這樣厲害,30米距離外的距離不使用臨時槍托根本打不準,好在C96槍管沒有外套筒,槍的指向性比較好,單手控制20~30米近距離射擊精度還是很高的。

    一戰期間德軍近距離武器使用MP–18衝鋒槍,總體效能大大好於半自動的C96,它在一戰時期基本上是默默無聞,一戰結束之後C96成了扎手的刺蝟,花了大量的研製費用和投資了大量資金的生產線,製造出來的槍卻很少有人問津,這讓毛瑟廠很心塞...但是在一戰結束後由於中國軍閥混戰,再加上有北伐軍北伐,當時是主要武器生產國對中國實施了長達10年的武器禁運(1919~1929),但所謂禁運都是帝國主義心懷鬼胎,暗中卻向中國各地的軍閥輸送裝備...德國一戰戰敗後為了打破在歐美國家的孤立,也開始於當時的中國合作,加強了包括經濟和軍事上往來,“毛瑟兵工廠”看準時機開始將大量庫存的C96運到中國,由於當時的中國是農業國家,武器研製水平極低,加上所謂的“國際禁運”,整個國家的武器裝備水平不但質量低劣數量也奇缺,甚至遠遠落後20世紀初的德國,而C96的到來也讓當時的中國各種武裝如獲至寶,打哪開始C96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成為了一型傳奇武器。圖片上是改進的M1931型C96,主要是改進了槍機,使之成為了自動武器,它採用20發彈匣供彈方式,既可以單發射擊又能連發射擊,也就是我國軍民所說的“快慢機”。“快慢機”載射擊時最好的雙手握持槍柄,否則更加難以控制,改進為連發射擊的目的就是要在極短時間內將全部子彈打完,短時間提高壓制對方的火力密度。

    仍舊是安裝臨時槍托之後射擊會穩定性有所提高,射擊精度也會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有更好的使用效果,自動型射擊完成後迅速拿出半自動型單發消滅殘敵,如果是一個偵察小隊10多個人在100米內都使用這種方法應敵,效果還是不錯的,這才能體現出這種戰鬥手槍的真正價值。M1931和魯格P–08,它倆都是設計比較怪異的非主流槍械。

    總之,C96在歐洲的地位是比較尷尬的,射擊距離和精度遠不及步槍和衝鋒槍,在歐洲先進軍隊火力打擊層次很細化的情況下它基本上沒人使用,可是它到了中國則由於當時條件才造就它的20多年“偉業”,當進入到了解放戰爭期間我軍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之後,它由於總體效能不適宜大規模戰爭的需求也退居到了二、三線,再後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軍輕武器武器裝備統一制式化它也就從軍隊中永久性退役了。

  • 3 # 雪松127947852

    我是雪松,我來告訴你:加託與不加託的毛瑟駁殼槍射程不一樣,準確度也有差異,首先說射程,加託射擊猶如起跑器,啟動助力,後坐力強硬助推。其次加託有助於穩定性亦直接涉及準確度。

  • 4 # obayang159

    具體的技術資料這裡就不說了,這裡只是簡單的做一個有託駁殼和無託駁殼的對比。

    不加槍托的駁殼槍,由於重量大、槍管長,發射後坐力大,所以,實戰效率低於54。因為54的子彈和駁殼槍差不多,但54比駁殼輕、短,好控制一些。

    加裝了槍托的駁殼槍,其作戰效率要低於現在裝備的79衝,因為79衝本來就是參考了駁殼而設計的,整個79衝就像放大了的駁殼槍。

    這樣簡單對比,因該好理解一些了吧。

  • 5 # 牛o戈

    看了前邊的回答,說真的,不能完全苟同。試回答:

    一、加盒式肩託不是毛瑟手槍的獨技,而是當年所有大威力戰鬥手槍的慣技

    舉幾個例子:

    1、德國博查特C93手槍——

    2、德國魯格炮兵型手槍——

    不僅8英寸槍管的魯格炮兵型有木製盒套,就連4英寸的標準型,也偶爾可見其木製盒套。

    3、日本南部8毫米甲型手槍(王八盒子早期型)——

    4、美國M1911手槍——

    5、比利時FN35手槍——

    6、西班牙抄襲M1911仿製的星牌手槍——

    7、芬蘭拉蒂L35手槍——

    8、著名的德國P38手槍——

    當然遠不是上列幾種了,主題不在這,不贅述。

    二、毛瑟駁殼槍的木殼

    駁殼槍的木質槍套,也簡稱木殼,是舊中國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中最常見的輕武裝具。就是這個:

    駁殼槍與兼作槍套的木殼是如何結合的呢?請看:

    這是木殼尾端的卡榫。

    這是槍柄後端的勾槽。

    將木殼卡榫插入槍柄溝槽,就完成了二者結合:

    結合以後,整個槍就變成一支卡賓槍,或者微型衝鋒槍了。

    如果對民國軍史有興趣,一定會發現一個問題,即不論國軍還是共軍,在統計實力和戰果時,駁殼槍是不歸在手槍之列,而是單列的。這就給出了一個定位,即駁殼槍是被像今天的P90那樣作為單兵自衛武器使用的。

    根據國軍制式教範的要求,凡正規作戰,駁殼槍必須結合木殼。

    這是抗戰時期國軍一名手槍兵,駁殼槍結合在木殼之上。

    正規軍是如此,即使是游擊隊,只要條件允許,駁殼槍的射擊也要上木殼,因為作為衝鋒手槍,單手打連發很難控制。啥叫條件不允許呢?游擊隊經常在敵後作戰,化裝成趕集的農民或商販偵察、偷襲等等,駁殼槍必須暗藏攜帶,碩大的木殼不好隱藏,也就只好不用,這就是條件不允許。

    這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期,曾山、劉英、粟裕和警衛戰士的合影。除三名首長外,十九名警衛戰士的駁殼槍全部駁接了木殼。

    老電影《南島風雲》中,由老藝術家仲星火飾演的游擊隊員張強一角,在掩護事務長運糧那場戲,與敵槍戰時,也是結合木殼做連發點射的。只是今天的男女戲子們用駁殼槍,是很難看到這樣的用法了。

    三、手槍加槍托,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大有效射程

    槍還是那個槍,彈還是那個彈,為什麼加了槍托後可以增大有效射程呢?

    這就得科普一下有效射程是怎麼回事兒了。

    一支槍的有效射程,即是對有生目標能取得的可靠射擊效果的距離。這個“可靠射擊效果”受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彈頭動能對有生目標的殺傷效果,二是精確的瞄準效果。粗俗的說,就是:第一,能否撂得倒;第二,能否瞄得準。

    這兩個因素又是遵循木桶定律的,也就是說,二者取最短的那個,才是有效射程。

    對於手槍來說,哪個最短?顯然是瞄準。就說毛瑟駁殼槍吧,以其發射的7.63X25毫米毛瑟手槍彈來說,200米距離上的存能為20.7公斤米,300米距離上的存能為15.2公斤米,而按當時的標準,對有生目標的有效射殺最低需要8公斤米的能量。這就意味著,如果不考慮瞄不瞄得準,那麼這駁殼槍射出的子彈就是飛行到200米以外甚至300米,摞倒一個人也是沒問題的。

    那既然駁殼槍彈在200~300米的距離上都能夠有效射殺一個有生目標,為什麼其單手射擊時有效射程只有50~70米呢?這就是受制於瞄準這個短板了。因為手槍的瞄準基線短,在單手無依託的情況下,70米,已經是極限了。加裝了木殼做槍托使用的好處,就是可以抵肩行有依託瞄準射擊。瞄準有依託和無依託效果當然大不一樣,有依託的瞄準毋庸置疑會增大其有效瞄準距離,這個短板加大了,有效射程也就隨之加大了。

    假如能夠給駁殼槍安裝光學瞄準鏡的話,可以有效瞄準上千米,那麼它的有效射程是否就是上千米呢?不是,有效瞄準距離上去了,還得看彈頭的動能夠不夠。在這個距離上,7.63X25毫米毛瑟手槍彈顯然達不到有效殺傷的動能要求。

    綜合兩個指標,就得出了駁殼槍的有效射程,單手無依託射擊50~70米,加裝肩託後有依託射擊150米。

    注意,這個有效射程,有兩點容易誤解,需說明:

    第一,它是個大約值。為什麼是50米和150米?51米就不行嗎?155米就不行嗎?不不!不能這樣計較。這個50米或150米,只是個大約值。

    第二,它是個平均值。也就是說,你既不能拿神槍手的標準來說事兒,也不能拿軍盲槍盲的標準來說事兒。對於駁殼槍來說,有些神槍手單手無依託射擊,有效射程也能達到100米開外。舊社會東北的鬍子能在100步的距離上用駁殼槍無依託射擊擊中高粱杆,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能用駁殼槍在無依託的情況下擊中200步遠的蘋果,而也有些人,你就是給他加裝了木託取臥姿行有依託射擊,他也打不中30米的目標。所以,這個50米或150米,是對經過射擊訓練的普通射手的平均值而言的。

    不知我說清楚了沒有。

    四、毛瑟駁殼槍的槍管,最常見的長度是140毫米,不是132毫米

    從1896年毛瑟手槍問世以來,早期的C96最常見的是槍管長度140毫米的型號(多個型號),生產數量在47萬以上,最典型的就是這型:

    其次是毛瑟警用型,槍管長99毫米,出品34.5萬,就是下圖這型:

    一直到1930年,還沒有132毫米槍管的駁殼槍問世。

    132毫米槍管的毛瑟手槍出現於1930年,即後來的M30早期型,見下圖:

    這支槍管長132毫米的M30早期型,具體出品數量未知,但從其生產時間上推斷(1930~1932),應該不會佔多數。

    M30手槍生產了兩年後,其槍管長度又恢復到了140毫米,是為M30晚期型,就是下面這個:

    這支140毫米槍管的M30駁殼槍,從1932年一直生產到1937年,出品在12萬支以上。

    M30加上早期C96,140毫米槍管的駁殼槍在所有駁殼槍中佔了絕對多數。所以說,毛瑟手槍的槍管,最常見的不是132毫米的,而是140毫米的。

    同樣是毛瑟M30,這兩支槍的外觀設計是不一樣的,哪兒不一樣,筆者已經說過多次,這裡不贅述。

    毛瑟駁殼槍的槍管,除了最常見的140毫米和次常見的99毫米,以及前面說的132毫米,尚有120毫米、180毫米、254毫米等等,但包括132毫米在內的這後4種槍管長度的駁殼槍,為數都不多。

  • 6 # 鳳凰花兒開

    效能提高不少,但對我國的使用者而言,沒啥用。

    槍托的作用是減輕槍口上跳。駁殼槍射擊時,槍口會向上跳,嚴重影響射擊精度,就是打不準。加了槍托,後坐力作用在肩膀上,能有效減輕槍口上跳,甚至消除,但尷尬的是,你是手槍還是步槍。你既沒有手槍的小巧方便,也沒有步槍的準確射程遠威力大。而我國的使用者,不是垂直持槍射擊,是水平或側著射擊,很好地解決了槍口上跳的問題,最大程度發揮了駁殼槍的威力。所以,一款最失敗的手槍射擊,在我們手裡把他發揮得淋漓盡致。

    正確的使用方法

    錯誤的使用方法

  • 7 # 天刑17

    加裝盒託的毛瑟駁殼槍,效能到底能提升多少,這取決於他原來的槍管長度,和使用的子彈品種。

    原來的槍管長度越長,使用的子彈裝藥量越大,加裝盒託後,它的效能提升就越大。

    一、駁殼槍的槍管長度

    駁殼槍的槍管長度有如下種類:

    1.槍管長度99毫米的三把盒子。

    這是毛瑟警用型。一戰結束後德國不允許生產槍管長度超過100毫米的手槍,毛瑟公司就出了一批槍管長度99毫米的毛瑟警用型手槍。最典型的,就是八一南昌起義朱德元帥所用的“第一槍”。

    這個槍管長度,和普通的擼子手槍差不多。因此,即使加裝盒託,也只是提高了射擊穩定性,並不會有什麼本質上的效能提升。

    2.槍管長度132/140毫米的二把盒子。

    駁殼槍的一般槍管,長度5.5英寸,也就是140毫米。另外還生產了一些“短八分”駁殼槍,也就是132毫米。

    這樣的駁殼槍槍管遠長於一般手槍,不用肩託的話,有效射程從一般手槍的50米左右,一般可以提高到70米。

    加裝盒託後,由於增加了據槍穩定性,提高了射擊精度,那麼使用普通手槍彈的時候,有效射程增加到150米,沒什麼問題。

    3.槍管長度在160毫米/180毫米的長苗盒子。

    駁殼槍另外還有槍管長度在160/180毫米的長槍管型,也就是所謂的“長苗盒子”。

    其實普通衝鋒槍,如有名的花機關MP18,槍管長度也不過是200毫米左右。這樣長度的槍管,又抵肩射擊的話,其實有效射程已經不次於小型衝鋒槍,達到200米這個級別了。

    4.槍管長度在11英寸以上的毛瑟卡賓型。

    除此之外,駁殼槍還有一種,槍管長度是普通駁殼槍的5.5英寸,正好兩倍,11英寸也就是280毫米的毛瑟卡賓型。其後又陸續仿製出了更長槍管,比如12英寸也就是305毫米,16英寸也就是406毫米的大沽廠馬匣子。

    這時候的駁殼槍效能,受制的就不是槍管長度,而是子彈效能了。因為二戰時候的主力衝鋒槍,如德國MP40、蘇聯的波波沙,美國的湯姆森,其實槍管長度也只是在260毫米這個級別。

    所以當11英寸以上槍管的毛瑟卡賓型,用一般手槍彈的時候,達到250米的有效射程是可能的。

    二、所用子彈的種類。

    駁殼槍主要有三種口徑,分別是7.63毫米的普通駁殼槍,9毫米的“大紅九”,和11.43毫米的大眼盒子。

    1.普通駁殼槍的7.63*25毛瑟手槍彈。

    這種手槍彈裝藥量很大,高達0.52克。屬於大威力高速輕彈頭。這種子彈,

    200米距離上的存能是20.7公斤/米,

    300米距離上的存能是15.2公斤/米,

    而對有生目標的有效射,殺最低需要8公斤/米的能量。

    這就意味著,只要抵肩射擊,而且槍管長度足夠,那麼槍管長度在11英寸(280毫米)以上的駁殼槍,射出的子彈的有效殺傷距離,完全可以超過300米。

    使用7.62*25子彈的毛瑟卡賓型,其實就是標準的卡賓槍,不是手槍了。

    2.“大紅九”駁殼槍用的9*19手槍彈。

    但是相對來說,它的裝藥量不大,過長槍管對其有效射程提高有限。能達到250米就很好了。

    3.“大眼盒子”的11.43手槍彈。

    這種彈口徑高達.45英寸。但是使用的是低速重彈頭,裝藥量只有0.32克。所以哪怕是用長槍管加上槍托,有效射程也不會太遠。

    好在這樣的駁殼槍,只有晉造大眼盒子一種,也沒有什麼長苗(長槍管)型號,所以,這事兒我們就不論了。

    三、最特殊的駁殼槍:華氏快步槍。

    但是駁殼槍,有一種非常特殊的衍生型號,就是在長槍管“馬匣子”的基礎上,使用步槍的7.92槍管,換用7.92*57毛瑟步槍彈,搞出的駁殼槍的最奇怪分支:華氏快步槍。

    這種槍使用駁殼槍的槍機,和步槍的槍管,加上7.92*57全威力彈,威力和射程大增。別的不說,達到普通步槍的400-600米有效射程,是毫無問題的。

    當然,“華氏快步槍”無論怎樣,也得算成步槍了。

  • 8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駁殼槍我們並不陌生,所有的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都有它的身影。在我們抗戰時期駁殼槍可謂是神一樣的存在,並被賦予眾多的名稱,駁殼槍是其中的一個名稱,二十響、快慢機、大鏡面、盒子炮等等。這款手機只所以我們用的多是由歷史原因的,當時自動武器的購買受到限制,但自動手槍不在其列。這款手槍是德國毛瑟軍用手槍,它的發明人並不是毛瑟,而是毛瑟兵工廠的費德勒兄弟。毛瑟手槍本來是參加德軍手槍競標的,但德軍並沒有選中,原因一個是德國並不缺少自動步槍,二是毛瑟手槍體型大,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第三就是價格。對於德軍而言,射程,精度,都不如衝鋒槍,個頭並不小,自然沒必要採購它,因此,它卻被我們打出了威名,正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

    毛瑟手槍的長度達到了288毫米,它有三種槍管長度,一個是警用的短槍管,一個是標準槍管,一個是長槍管,口徑7.63毫米,這是標準口徑,仿製品中口徑有其它的,重1.24千克,彈匣採用10發、20發彈兩種彈匣供彈,初速每秒425米,採用兩個機頭,這也是快慢機的由來,即可單發射擊,也可以點射(連發)射擊。毛瑟軍用手槍的自動原理為槍管後坐式,有效射程50~150米,標尺射程達1000米,當然這個沒有多大意義。駁殼槍的射擊時槍口上跳的很嚴重,正常握槍射擊時都講究槍面要正,但這樣射擊時的精度並不好,彈著電點普遍偏高,而且點射基本就是浪費子彈。德軍測試中這是一個不能被接受的缺陷,而到了我們手裡就發生了改變,由於缺乏武器,特別是自動武器,一款手槍竟然能點射,太神奇了。正是由於珍惜它,依賴它,也就用心琢磨它,於是透過將槍平射,其實只是把槍面(槍面是指槍的正上面•軍事術語)斜放就克服了槍口上跳的問題。這還不算,德軍眼裡根本不能用的點射透過這樣的方式正好能一掃一片。

    毛瑟駁殼槍有一個特別人性化的設計,就是槍套的利用,駁殼槍有兩種槍套,一個是皮套,這個比較輕,同時也方便攜帶,挎肩上就行了。還有一個就是木質槍套,這個槍套的底部有一個傾斜放置的卡筍,而駁殼槍的握把下後方也有一個凹槽,這樣就能夠結合到一起,木質槍套也就成了槍托,可以透過抵肩瞄準射擊。駁殼槍抵肩射擊時並不需要斜置槍面,槍面放正就可以,這是因為有槍托承受後坐力,並且是需要雙手握持,這樣就能很好的控制槍的上跳問題。單手只所以不好掌握,主要是該槍的重量和長度問題,槍支的後坐力從槍機擊針撞擊子彈底火,發射藥燃燒產生氣體壓力迫使彈頭脫離彈殼開始,到彈頭沿膛線加速旋轉前進並脫離槍口止,這一個時間段都會產生後坐力,並且彈頭脫離槍口的瞬間大量火藥氣體壓力從槍口噴射而出,這時的後坐力最大,這也是導致槍口上跳的原因,因為駁殼槍是槍管後坐式的。

    駁殼槍安裝上槍套就等於是有了一個固定的槍托,這樣駁殼槍就變成了一直能夠單發核點射的微型衝鋒槍,所以,利用槍托和雙手握持就能夠抵消槍口上跳的氣體壓力,精度也就上去了。抗戰時期駁殼槍的使用中只要有木質槍套的基本都是安裝木質槍套射擊,和單手射擊比,利用槍套射擊時的精準度要好很多。第二就是射程,駁殼槍的理論射程50米就是單手射擊時的精度,透過槍面斜置這個距離要遠於這個資料。但單手射擊時的距離並不能太遠,否則精度無法保障,如果安裝槍套則能夠實現150米的射程精度要求。其實當時150這個距離是比較遠的,通常都在100米以內,甚至更近。游擊戰中基本都是以絕對的兵力襲擊或是伏擊敵人,這時安裝木質槍套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實戰中並不像演電影那樣抬手就能打中,1.24公斤的重要單手控槍並不容易,而且如果是木質槍套,背在身槍也不舒服,跑起來它會亂動,而且有很大的聲響,不如組合起來挎肩上用手握持方便。總體來說駁殼槍安裝木質槍套後射擊精度要遠比單手射擊精度要高。當然,很多神槍手即便不使用木質槍套照樣甩手命中。

  • 9 # 煮酒閒話

    毛瑟是作為衝鋒手槍來到中國的,這種武器避開了一段特殊時期關於自動武器不能向中國出口的限制,滿足了軍隊對火力的要求,因此被大量進口大量仿製。他使用的這種手槍彈威力大,後坐力也相當突出,連發模式下憑單手確實很難控制,不過德國原廠的木質槍套,實際上是可以作為後託安裝在槍上,透過抵肩來消減後坐力,提高精度,但是相比專業的衝鋒槍自動步槍而言,精度還是很不夠。

    但是這種武器意外的適應火力貧乏的中國戰場,短兵相接的時候,誰火力猛誰就厲害,而中國軍隊此時普遍缺乏遠端重火力,甚至自動機槍都很少,這種短時間近距離爆發力強的武器很符合華人的胃口。所以儘管連發精度基本很難控制,但是這種武器在中國很流行

  • 10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所說加了槍托應該是指木製槍盒,利用槍盒做槍托,而加了個槍托對槍支本身效能提升多少?我想玩過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槍托對M416的重要性吧,沒錯,槍托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槍支射擊的穩定性,這一點對駁殼槍的作用也是一樣的。首先加了槍托後槍支本身變長了,體積也增加了,而為了拿穩槍支就必須由單手持槍變成雙手持槍,而更重的重量對穩定射擊就好比垂直握把的作用。中間的就是7.63×25的毛瑟手槍彈,右邊的是9×19貝拉姆手槍彈,左邊的就看不出是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9mm的

    作為世界第一款軍用半自動手槍,它的定位就是衝鋒手槍,而它使用的子彈也比較特殊,是使用7.63×25口徑的子彈,相比後來的9×19口徑的貝拉姆手槍彈他的威力更大,當然後坐力也更大。所以在單手射擊時槍口上跳很嚴重,由於體積、重量、後作力大的問題,這一款手槍在歐洲並不怎麼吃香,所以在升級換代比較快的歐洲,這款手槍很快就被各種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的手槍替換。

    槍托帶來的是槍支效能穩定性的提高,所以隨之帶來的就是射擊精度的提高,不過加上槍托並不會讓射程增加,因為決定射程的並不是槍托,而是子彈的發射藥和槍管長度。只不過加裝了槍托之後射擊精度更高,本來25米都打不準的物體加裝穿脫精度更高之後能打的中50米的目標,至於50外的物體,只有靠子彈的數量去堆積,手槍彈料想要命中超過50米外的目標幾乎是玄學的一件事了,除非是穩定射擊,不然射擊難度非常大。

  • 11 # 皮友搞笑

    駁殼槍的原產國是德國,是毛瑟公司出品的經典之作!所以,官方稱之為“毛瑟M1932衝鋒手槍”。在抗戰時期的中國大家喜歡叫它盒子槍、盒子炮、快慢機等!由於其效能優越,在中國部隊大受歡迎。我們接下來分析一下它的效能特點和歷史背景,看看它為何能在中國如此大受歡迎!

    駁殼槍其實是華人的稱呼,其實指的就是毛瑟C96手槍,由於毛瑟C96手槍的槍套為木質,像一個盒子,當時的老外一口洋腔,總是Box、Box的叫來叫去,所以在中國稱為“盒子炮”或“匣子槍”,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也有駁殼槍、快慢機、自來得、大鏡面等別稱,其實都是指的的是這把槍。

    毛瑟C96,有著簡單可靠、射程遠、裝彈量大和射擊精度相對較好的優點。在中國受到廣泛歡迎是因為在20世紀初,國內軍閥混戰,對軍火需求量很大。而當時世界各國對中國實行槍械禁運,但手槍不在禁運之列,因此當時毛瑟C96,以及它的該型透過多種渠道進入中國(一是經過歐洲代理商聯合公司,賣給日本武器經銷商和貿易公司,然後由日本銷往中國。二是透過上海的進出口貿易商將駁殼槍賣給中國)

    駁殼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公斤,由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表尺射程1000米。大裝彈量使得毛瑟軍用手槍有著非常好的火力持續性,足以滿足近距離殘酷作戰的火力需要。

    駁殼槍槍的槍托很有特色,配有木質盒子槍套,除具有保護和攜行手槍的功能外,常規射擊時將木槍套駁接在手槍握把上,作為槍托抵肩射擊。這種多用槍盒的設計後來也應用於蘇聯斯捷奇金自動手槍上。

    當時中國的各類軍隊都缺乏自動武器,所以很多精銳部隊都往往配發駁殼槍,當做衝鋒槍甚至機槍使用。駁殼槍根據型號不同,供彈方式多種多樣,有半自動固定彈倉,也有采用可卸式供彈具,包括10發短彈匣和20髮長彈匣兩種。這和當時中國步兵火力支柱的捷克式輕機槍裝彈一樣多,在當時的手槍界,是絕無僅有的。

    當時中國只能生產栓式步槍,和輕重機槍,迫擊炮(機槍管和炮管用料都是進口的),衝鋒槍由於加工能力和材料效能限制中國不能生產,加上當時外國對中國限制自動武器出口,中國只能少量購買自動武器,和整件武器,中國又窮買不了多少,想買專利但是人家不賣,這時候這種威力和衝鋒槍一樣,就是射程近點的駁殼槍就入了中國的眼,是自動武器,由於是手槍不在自動武器限制範圍裡,加上外國看不上眼,中國就買了大量的駁殼槍,後來又自己改進了彈匣,把十發改成三十發,並且華人在連發時手腕平放,利用槍口跳動變為掃射,這樣解決了上跳問題,這種槍中國有世界總產量九成的保有量。

  • 12 # 量子聊軍武

    駁殼槍全稱毛瑟C96。二戰時期德國造的一款用於自衛的手槍,只不過它的外形比較奇特,而且定位很奇葩。主要是因為它的外形和其他的手槍不同,體積不適合隨身攜帶,而且威力遠超普通手槍,做為自衛手槍使用威力過剩。所以德國軍隊並不看好這一款手槍。本地看不上的槍,卻在萬里之外的中國火了起來。因為種種原因,駁殼槍在中國市場很受歡迎。華人民也給了他很多外號,王八盒子、、二十響、鏡面匣子這些槍雖然都是指的駁殼槍,但並不是同一型號,有機會的話量子會單獨寫一篇文章來介紹。

    駁殼槍的威力比其他手槍要大,相應的後座力也會變得很大。機智的華人民採用橫掃的辦法,減少巨大後座力對射擊的影響。設計的時候設計師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將駁殼槍的槍套改裝成可以和槍柄相連線,這樣就相當於給駁殼槍增加了一個槍托,提高它的穩定性。向題主問的增加了槍托之後的駁殼槍效能提升了多少呢?增加了槍托之後的駁殼槍連發時候的穩定效能大大提升,更可以將它當做一款衝鋒手槍來使用。但是相較於衝鋒槍來說,即便是使用20發的彈匣,駁殼槍也是不夠看的。

    為駁殼槍增加槍托,這種使用辦法在影視劇中有很多都能體現,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所佩戴的駁殼槍和《雪豹》中的周衛國。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

  • 13 # 國平軍史

    毛瑟C-96軍用手槍,口徑7.63毫米,是把百年老槍了,本文作者對其非常熟悉,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還在駐地派出所民警那裡把握過此槍,是10發彈倉壓彈的那種,民間稱其為“駁殼槍”,木質槍盒油漆斑駁,早已破舊,但依然可以抵肩射擊。

    由於已沒有了原廠生產的7.63毫米子彈,派出所民警配發的是中國產51式7.62×25毫米手槍子彈,儘管口徑相差了0.01毫米,但照樣能正常從10發彈倉的毛瑟C-96軍用手槍中發射,與當時已配發民警的54式7.62毫米手槍子彈可以通用,非常巧妙地解決了老舊駁殼槍的子彈來源問題。

    駁殼槍的有效射程,據搜狗百科介紹是50米,槍長0.29米,槍重1.16公斤,握在手中,不僅感到沉重,而且也很大,與同期裝備民警的中國產54式手槍相比,不但體積大,而且也要重許多,只是子彈比彈匣供彈的54式手槍多了2發而已,因此駁殼槍事實上並不好使,死沉死沉的,全然沒有影視劇中使用者的那般瀟灑自如。

    由於駁殼槍的木質槍盒的槍口處,可以和駁殼槍槍柄部位相接駁,因此可以實施抵肩射擊,除了緩解後坐力、提高射擊精度以外,能大幅提高駁殼槍的有效射程,有效射程150米,相當於衝鋒槍的射程了。

    至於駁殼槍手持射擊有效射程50米,與木質槍盒接駁抵肩射擊時,有效射程就立馬提高到了150米,具體原因不是十分清晰;如同MG-42通用機槍,兩腳架輕機槍狀態時,有效射程800米;三腳架重機槍狀態時,有效射程就是1000米的區別相仿。

    上世紀30年代初期,毛瑟公司推出了C-96軍用手槍的改進版,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由駁殼槍的彈倉壓彈,改稱了機匣下方的20發彈匣供彈,在增加了火力持續性的同時,供彈也方便快捷了許多。

    一把20發彈匣供彈的毛瑟C-96軍用手槍,民間稱“20響”、“盒子炮”、“快慢機”、“大肚匣子”等,當抵肩射擊時,20發子彈輸出的強大火力,貌似一把微型衝鋒槍了。

  • 14 # 薩沙

    不加槍托,就是手槍。

    加了槍托,就勉強可以當做卡賓槍了。

    其實,毛瑟軍用手槍或者說盒子炮有一個版本就是這種卡賓槍,無法是有了槍托,加長槍管而已。

    手槍是用於50米內近戰的利器,但只是自衛而已。除了城鎮戰以外,很少有人敢用手槍去進攻的。

    這主要是手槍射程太近,而軍事作戰很多都是在100米外,手槍射程不足。

    抗戰初期,國軍一些將軍的警衛連大量裝備盒子炮。

    然而,實戰中,警衛連往往會吃大虧。因為日軍步兵班都是長槍,可以在100米外徹底壓制盒子炮!

    毛瑟軍用手槍或者說盒子炮最大的特點在於,射程比普通手槍遠的多。

    這主要在於它的槍管要長很多,普通型號也在132毫米以上。

    而我軍的64式手槍,整個槍長才不過155毫米。

    普通的手槍,一般在25米內精度還是不錯,50米距離精度就有所下降。

    但毛瑟軍用手槍有效射程可以在150米,還能保證一定的精度。

    同時,毛瑟手槍基本型裝彈10發,用彈匣的裝彈20發,這就是一杆卡賓槍了。

    什麼是卡賓槍呢?其實就是是槍管比普通步槍短,子彈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較輕便的步槍。

    再說細一點就是短步槍!

    二戰卡賓槍是縮小的步槍,甚至可以全自動射擊。手槍用於自衛,卡賓槍是可以用來進攻的。

    至於為什麼盒子炮要裝槍托?就是裝卡賓槍啊!

    它主要可以保障持續射擊的精度。

    卡賓槍是需要連續單發高速射擊的,持續射擊如果用手槍,槍跳動的厲害,快速射擊根本辦不到。

    採用槍托以後,連續瞄準射擊會容易很多,大大提高了射擊精度。

    所以,原則上作為手槍使用,毛瑟軍用手槍是不需要槍托的。

    只有作為卡賓槍時,它才會裝上槍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15人名單已滿,怎麼追TT湯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