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歡的聖誕0

    這個問題跟全球化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沒有全球化貿易,一個國家只能保持著一定的工業能力,不會去工業化。

    但問題就在於全球化。資本驅動的企業會去尋求更高的利潤,所以對於第二產業來說,全球化就引起了很多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追求低價格的勞動力,很多企業為了低價勞動力將工廠從國內開到了國外。所以產業會因此而轉移。

    第二個問題就是全球產品競爭,很多“低階”產品在國家之間的價比價下,利潤率越來越低。國家之間如果存在非壟斷性的產品貿易的話,出口國為了傾銷,通常給低價;進口國的企業如果想生存就得跟著降價。當然壟斷性產品不在此列。

    所以這種種原因導致部分發達國家的產業要麼轉移了,要麼就不做了。商品全靠貿易採購,自己要麼做壟斷科技產品,要麼做壟斷奢侈品,要麼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當然,隨著社會發展,第三產業佔比越來越大這是客觀規律,在物質足夠豐富了以後人類會自發追求更豐富的精神生活。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資本過於發達引起的弊病。所以再回頭看問題,就很簡單了。二戰過後的主要幾個戰勝國都有著過分發達的資本市場,而德國日本是戰敗國,大量國家資產被掠奪,所有的產業只能重頭再來。

    所以不能任由資本追逐利潤。在一定程度上,資本是推動生產發展的,但反過來過分發展也是毒藥。

  • 2 # 日慕鄉關

    產業空心化是指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轉移到國外,使物質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

    2017年世界製造業50強國家中,製造業在GDP中所佔比例最高的是愛爾蘭,為32%,其次是中國,佔比29%,考慮到國家體量,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大國,韓國以27%位列第三,日本德國分別為21%、20%,而美國11.6,英國9.2%,法國10%。

    對比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的確不算高,同為老牌發達國家為何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這是由兩種不同國家的發展模式所決定的!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18-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商人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從事生產貿易,源源不斷的資金在英國與殖民地之間流動,倫敦在19世紀就成為世界金融中心。隨著產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本土不願意做那些工作繁忙利潤率又低的製造業工作,只發展利潤率較高,又比較清潔衛生的第三產業。今日英國的金融業、體育產業、旅遊業都名列世界前茅,就是這種發展思維的產物。

    法國同樣如此,18-19世紀其海外殖民地僅次於英國,今時今日法國本土遍佈非洲裔,就是殖民擴張的產物,當然,這並不全是壞事,二戰結束以後法國欠缺勞動力,是他們撐起了法國製造業的一片天,沒有這些移民,就沒有法國的“光輝三十年”。許多人只看到法國因為移民的增加導致秩序混亂,治安下降,卻忽視了他們本身就是創造現代法國的一部分。

    但作為老歐洲的中心,思想啟蒙的發源地,法國同樣不願被製造業束縛,尤其是首都巴黎,是歐洲乃至世界的時尚中心,法國的奢侈品更是馳名天下,有這麼好的優質資源,為什麼還要做又苦又累的製造業。

    德國和日本的發展脈絡與英國法國完全不同,他們雖然一度對外擴張,但都以失敗告終,只能囿於本土,老老實實發展經濟。

    尤其是德國人,以嚴謹和守紀律著稱,天生適合做製造業,東西德合併以後,西德吸收了大量前東德人口,加之源源不斷的土耳其移民,德國人口總量遠遠高於英國法國,為製造業提供了有力支撐。當然,德國的金融業也很發達,法蘭克福就是歐洲另一大金融中心,只不過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比較高罷了。

    日本是個島國,文化封閉,地理偏僻,也沒有海外殖民地,不具備發展文化或者金融產業的條件,再加上欠缺自然資源,發展製造業條件也十分有限。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力向西方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工業基礎技術,快速發展的教育業又為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具備發展工業的先決條件,二戰以後大量工程師從軍工行業轉向民用行業,數百萬的復員士兵變成產業工人,發展製造業,以出口為導向就成為社會的共識,再加上與德國類似的紀律性和嚴謹性,日本的製造業崛起,就變得順理成章。

    2020年一場疫情讓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意識到,發展金融業服務業的確很賺錢,也很衛生,但盲目去工業化後果十分嚴重,甚至有可能危及到國家安全,相信疫情過後,會有許多國家撿起早已丟掉的製造業,重新佈局國家經濟結構,這對中國來說不是個好訊息,因為我們可能會丟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市場經濟好在可以公平競爭,緊靠政府支援是走不遠的,只要我們可以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依然能夠找到發展空間。

  • 3 # 齊岐說

    產業空心化問題有著極大的主觀參照效應。像美國這種全能型國家,參照中國的工業化能力才會有改變產業空心化的迫在眉睫的緊迫感。同樣的道理,英法德日如果也定位自身為全能型國家,在同一量級參照系下就有無法迴避的產業空心化問題。如果綜合平衡考慮全球化產能基礎,英法德日都是實實在在的工業化國家,哪有什麼產業空心?

    產業空心化通常是指以工業製造業為核心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全球化分工的背景下,受資本收益等生產要素約束,出現主動或被動遷移的情況。它並不是一個很嚴謹的經濟學概念,但可以生動的反映產業轉移的現實圖景。

    這種產業遷移在各個國家地區都有出現,像我們國內比較熟悉的招商引資活動就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產業遷移。當遷移到一種極端狀態的時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產業空心化。

    產業空心化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量指標來衡量。英國法國是工業革命的先行者,特別是英國曾經一度佔據世界工業品生產的大半江山。萬國工業博覽會(世博會)最先在英國舉辦,回看當時的博覽會資料就能感受到其工業製造業的繁榮盛景。

    工業過於高度集中會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硬約束,對外遷移合作是產業發展必然。同時伴隨著工業技術發展和社會經濟進步,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並體現出資源成本價效比等方面的優越性。所以部分發達國家出現棄實體制造業而專現代服務業的傾向。但英法等工業化先行國家更大程度上是存量最佳化,產業空心化並不完全符合事實,它在一些高階製造領域仍保有競爭力。

    德國日本相比於英法,在工業路徑上屬於後發追趕國家。它們的大工業化能力形成後,其產業增量相當巨大。但在二次大戰戰敗後,德日一定意義上失去了產能輸出調整的主動權,只能在既定產業發展軌道上尋求最優效能。這在後期全球化浪潮下的產業分工轉移中卻意外獲得了某種被動優勢。所以才會出現題主所說的德日沒有產業空心化。

  • 4 # 偉大的範巴斯滕說體育

    誰告訴你人家空心了?

    工信部長苗圩近日說,在科技實力的5個級別裡:

    第一級:龍頭,美國!(然而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在多數重要領域可以達到同美國相當的實力,在一些領域比美國還要先進!)

    第二級:發達,英國、德國、法國、日本!

    第三級:比較發達,芬蘭、義大利、以色列、瑞典,加拿大、荷蘭,瑞士,澳大利亞、挪威、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發達國家!

    第四級:在大門口,中國、印度、墨西哥、南非等發展中國家!

    第五級:落後,其餘發展中貧窮國家都在此列!

    這個常識事實的排名相信看的很清楚了,中國的科技實力與許多西方國家距離差的不是一點點!像動力系統,晶片、數控機床和所有精密工業器件等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啊不要夜郎自大,坐井觀天,自詡自己的製造業多牛之類!努力務實,大力發展科技才是王道,不要在將來關鍵的時候再被別人扼住了喉嚨!

    在製造業領域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把持著高階產業鏈的核心!中國等發展中還是以低階加工為主,空有產品生產產值!中國雖然有全科的製造業門類,可要離開了國外的核心能力和先進技術這些門類都不能運轉!

    2019年,工信部對全國最主要的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

    主要的關鍵材料有很多在我國仍為空白,多數依賴進口!

    尤其是絕大多數計算機和伺服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階專用晶片,70%以上智慧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儲存晶片依賴進口!

    在裝備製造領域,航空發動機,高精度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等,飛機、艦船,汽車,運載火箭和衛星等關鍵精加工生產線上95%以上製造及檢測裝置都依賴進口!

    中國同發達國家還有幾十年的差距,建設製造強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你走路人家同樣沒有坐著!

  • 5 # Vampire王爵

    這與執行的經濟策略有關,有的國家把金銀視為國家財富,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曾經金碧輝煌,揮金如土,金銀耗盡之後就衰落了,有的國家把土地和建築視為國家財富,例如英國和法國,曾經征服世界開闢了大量殖民地,殖民地獨立之後發現國家沒剩下什麼,有的國家把科學和技術視為國家財富,例如德國和日本,工匠和手藝人憑技能賺錢,時間久了做的好的就形成了產業,並且不斷產業化發展實業和技術。

  • 6 # 汗青正浩

    產業空心化,這個詞聽起來有點晦澀難懂,實際上結合世界歷史的發展很好理解。逐利是資本的一個基本屬性,往簡單一點說就是一個人賺到錢之後,會希望用手上的錢賺到更多的錢,這就是逐利。

    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歐洲物價飛漲,工廠的生產成本也跟著飆升,這損害到了資本家的利益,精明的資本家在這場危機中意識到,如果把工廠搬到勞動力價格低廉,原材料豐富的地區,可以節約不少生產成本。

    所以,在1970年到1980年這10年間,日本,韓國,臺灣,香港,中國大陸,還有東南亞接收了大量的西方產業轉移。這也直接造就了上世紀70年代東亞的經濟騰飛。

    工廠都搬到亞洲去,那歐洲人的就業問題怎麼解決呢。這就需要發展第三產業來接收大量的勞動力。說白一點,就是大力發展服務業,將歐洲市民原來衣食住行的消費重點轉移到旅遊,娛樂,金融這幾塊。

    對居民來說,從事服務業遠比在工廠裡生產輕鬆,而賺到的工資也比在工廠裡當工人多,對資本家來說,海外低廉的生產成本造就了更大的利潤空間,賺到的錢比原來多的多,而且賺到的資本還可以再投入到金融市場,又或者投資到利潤率更高的第三產業。

    慢慢地,從原來的低端產業,再到中端產業,最後到高階產業,紛紛從歐洲本土轉移到海外。

    產業空心化帶來哪些危害

    英國和法國的製造業佔GDP比例分別是8.9%和9.9%,剩下經濟價值都是由服務業和金融業創造。第三產業佔比過高,會使國家的抗風險能力會變得極其脆弱,出現經濟危機或者其他的黑天鵝事件時,服務業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

    這就意味著在危機中從事服務業的民眾收入會驟減甚至失去收入,這時只能依賴政府的補貼來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龐大的第三產業在這種情況下會變得極其蕭條,對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危害極大。

    還有就是資本外流。資本積累越來越多,但國內卻沒有足夠的產業空間來接納不斷成長的資本。英國和法國本土成長了上百年的品牌不斷被國外資本收購。

    比如MiniCooper,勞斯萊斯,賓利,路虎這些老牌豪華品牌,被外國資本收購後,技術和人才都跟著遷出本國,這削減了本國大量的就業崗位,產業競爭力嚴重降低,間接導致了日不落帝國的衰落。

    同樣是發達經濟體的德國日本還有香港,為何沒有出現產業空心化的負面影響

    這個話題我們可以從香港說起,香港製造業的佔比只有1.4%,產業空心化遠比英法兩國更嚴重,但為何香港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遠比其他發達經濟體強?

    香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把製造業遷到珠三角地區,保留了最核心的金融業和科技研發部門,與珠三角城市形成前店後廠的模式,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增強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與英法不同,香港背靠著整個大陸市場,旅遊業有源源不斷的大陸游客支撐,金融業能從大陸穩定而快速的增長中獲得可觀的利潤,港口貿易更是憑藉背靠大陸市場的優勢,更加穩固了國際自由中轉港的地位。

    香港在產業轉移的同時保留了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依靠自己的優勢地位進一步加強國際競爭力,可以說是世界產業轉移案例的典範。

    日本和德國也有產業轉移,但跟英法兩國不同,日本和德國只把不適應在本國發展的企業遷往外國,而且不斷併購其他高技術企業,用他國先進的科研和生產技術,促進本國企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日德兩國的汽車產業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豐田,賓士這些汽車品牌,最核心的技術部門堅持保留在本國,而將生產線設定在勞動力低廉的國家,這很好地保留了本國的核心競爭力。

    本國的資本還投資到南美的礦業,中國的製造業,還有東南亞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投資專案給兩國的資本家帶來利潤的同時,也很好地緩解了本國經濟的疲軟發展。

    不遷出核心產業的同時,投資國外專案,並用賺回來的錢對本國企業進行產業升級,形成了一個良性發展的閉環,這是日本和德國企業家的高明之處。

    我們國家經歷經濟高速增長之後,也一定要重視產業轉移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開拓新市場的同時也要必定要保留最核心的部門。同時也要重視產業的升級,利用海外市場反哺內地市場。這樣才能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一直保持在不敗之地。

  • 7 # 金山健身財富

    日本海外投資了兩個日本,但GDP可以麻木美國敏感神經,國力和中國相當,米帝打壓中國也是上了日本的當。德國正準備空心

  • 8 # 果樹旁的阿杜

    英國和法國產業空心化嚴重不假,它們的製造業佔GDP比重都掉到10%以下了,比美國的產業空心化還要嚴重!美國製造業好歹還佔比GDP12%。

    產業空心化的國家,必然其金融業十分發達。而沒有產業空心化的國家,必然沒有大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和金融業是產業空心化的倆大毒瘤。

    全球三大金融中心倫敦、巴黎、紐約,無一例外都是產業空心化,金融、房地產、旅遊、娛樂成為主導產業。包括我們的香港,也是如此。

    金融業太發達,社會資本必然願意去掙快錢。實體業利潤少,又辛苦,又回籠慢,在鼓勵資本流動的體制下,誰都知道資本願意投向哪裡!

    金融產業強大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它也同時也是一柄雙刃劍。它把有限的社會資本慢慢抽離實體經濟,慢慢的引起製造業萎縮,慢慢的引起社會的財富不均,慢慢引起國家國力的下降!

    再說一下,大經濟學家。英美法都是容易出那種鼓吹資本自由流動的經濟學家的,這些人佔據了話語權,甚至影響了社會決策!

    而日本和德國就是沒有大經濟學家,這反而讓它們少受公知言論的影響。它們現在的製造業依然佔據GDP25%,依然保留著有競爭力的製造業,依然有系統的保留產業鏈!

  • 9 # VZ顧問2012

    馬克思論述過,資本主義的最高發展階段,就是從工業資本壟斷升級為金融資本壟斷,因為德國日本是戰敗國,沒有機會玩金融資本,只能停留在比較低端的工業資本階段。但即便是工業資本主義階段,德國和日本也是被嚴格控制的,絕對不允許碰核武和高精尖武器。英美靠玩金融資本就能收割世界財富,何必幹工業,法國雖金融資本弱一點,但文化資本雄厚,靠奢侈品概念就能過上好日子。

  • 10 # 我的名字是瀟竹

    l德國戰敗他認,日夲子戰敗他不認。認也好不認也好,他都是戰敗國,是迫於歷史的苟且。從民族的根本認同上看,他們是銘恥不忘的,只要條件允許他們還會死灰復燃,別人可以放下刀,他們不甘心,這是一個民族的宿命,一戰敗,二戰敗又如何?

  • 11 # 喜喜羊羊喜喜喜人

    將英國法國視作產業空心化,而將德國日本說是沒有,此題目屬不嚴謹題,德國日本理論上也是產業空心化,普通裝配產品的產業在德國日本也是空心化了,與英國法國的情況也是差不多的,但是英國與法國就與德日有些不同了,英法兩國的主要產業是文化教育科技產業,這兩個國家就算什麼產業也沒有,只剩下文化產業,也可以輕鬆過上高質量的生活,為何這樣說呢,與這兩個國家包括西班牙都是過去擁有眾多殖民地國家,過往透過對那些殖民地進行文化思想教育殖民洗腦,很多原殖民地的國民都把這兩個國家的文化當作母文化,這兩個國家就有取之不盡的流量資源吸取了,與網際網路有流量就可以賺錢是同一個道理,將製造業視為產業,而文化產業就不視為產業,個人認為是不那麼科學的,文化產業不等同於金融網路虛化產業,因為有眾多實體產業與人流產業的繁榮,文化產業才能有支撐繁榮的可能,那麼支撐英國法國的實體產業是什麼呢?科技產業與教育產業,在英法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教育產業的發達,是推動科技產生髮達的基礎,而英法文化體育的繁榮而助推了世界各地的人流,推向英國法國的教育金融科技產業繁榮,德國與日本其實也是在模仿英國法國產業模式,只不過是德國日本更注重汽車產業而已。

  • 12 # 蒹葭ZH

    產業空心化是指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第一,第二產業在國家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過低,導致實體經濟衰落,走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模式。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服務業總產值所佔國民經濟的比重超過60%時,也就意味著產業空心化出現。發達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比較快,產業結構往往會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對製造業的依賴逐漸降低。英國和法國就是產業空心化的典型,英國製造業佔GDP的比例為8.9%,法國為9.9%,服務業在GDP中所佔比例都超過70%。不過很多國家在轉型的同時,保留了一定比例的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像日本,德國的製造業產值佔GDP的比重都不低於20%。

    英法本身發展模式比較依賴於與殖民地之間的資源和貿易往來,但在二戰之後,美國取代了英法的國際霸權,加上原來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法原來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而全球化和歐盟的出現則加速了英法的產業空心化過程,導致其工業能力急劇下滑,就業機會不斷減少。加上社會福利越來越高,民眾的勞動意願也下降了。

    由於歐洲一體化的時期,德國成為歐洲的工廠,生產越來越向德國集中,而英法除了個別高階產業,其它工業紛紛外流,逐漸成為德國工業品的市場。德國的教育導向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技術類院校的地位和學術類相等甚至超出,這使得國民對技術類人才更加認可和趨之若鶩。

    今日德國的工業門類齊全,且竭力抑制超大企業的發展,奉行“限大扶小”的政策,經濟發展儘可能均衡,如今,德國的中小企業數量佔據了德國工業總量的一半以上,實力異常強大。

    另外說到日本,產業升級應該是他避免產業空心化的重要前提,進入7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進入尾聲。隨著工資成本不斷提升,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日趨嚴峻。很多企業開始控制用工規模,日本9人以下製造業企業的數量,竟從1969年的47.5萬家,增加至1983年的近60萬家。相反,100人以上所有用工規模企業的數量在這一期間都有所下降,市場結構迅速向頭部企業集中。為避免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對社會造成衝擊,把生產率較低的中小企業轉移到海外,為生產率較高的企業,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從而提高製造業整體的效率。

  • 13 # 錦繡中源

    確實,英國、法國的產業空心化比較嚴重,它們的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而日本、德國佔比則超過20%。

    產業空心化是指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迅速地轉移到國外,造成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之間的比例關係嚴重失衡。 一些人認為,第三產業比重超過 60%,即是產業空心化。其實產業空心化普遍存在於發達國家,因為它們的發展水平高,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絕對的主導產業,而且人口老齡化、勞動成本高,不利於製造業的發展。

    英法本身發展模式比較依賴於與殖民地之間的資源和貿易往來,它們在工業革命之後,工業資本開始大舉對海外投資,使得國內工業生產逐漸下降,後來它們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法原來的發展模式也就難以為繼,最後被美國和德國超過。目前英法兩國只保留了部分的高階製造業,大部分工業產品需要進口。

    而日本德國雖然也是發達國家,但它們對製造業的重視程度遠高於英法,德國的教育導向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技術類院校的地位和學術類相等甚至超出,近年來還提出了工業4.0;而日本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其製造業市場結構迅速向頭部企業集中,把生產率較低的中小企業轉移到海外,為生產率較高的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源,提高製造業整體的效率等,因此這兩個國家很好的避免了產業空心化。

  • 14 # 洪鐘財經

    產業空心化的實質是什麼?就是去工業化。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之後,就必然會進入去工業化的階段。原因是什麼?經濟學上有很多解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從物質消費走向了服務消費和精神消費。在一個國家工業化的時候,居民的主要消費是在吃穿住行用,這些需要物質生產部門提供。富裕起來之後,對旅遊、金融、娛樂大增,因此刺激了第三產業的增長。 (倫敦)

    歐美國家的產業空心化,始於於上世紀70年代。那個年代最出名的事件就是石油危機。能源價格的上漲使得物質生產部門的成本飆升。這些國家的物質生產部門為了削減成本,就將產業轉移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亞洲的南韓、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東南亞地區這個時候承接了大量的西方轉移過來來的產業。(日本工業帶,出現了東京、大阪、橫濱、神戶等知名工業城市)

    製造業增加只佔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產業空心化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這個比重低於15%,就存在產業空心化的現象。我們來看當前幾個重要發達國家製造業的比重。

    2018年的資料,德國、日本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21%左右,美國在11%左右,英國和法國在9%左右。從這個資料就可以看出,美國、英國、法國都存在產業空心化的現象。這些國家雖然還有大量的製造業品牌,但是生產線基本都轉移到了海外。

    同為發達國家,為什麼英法出現產業空心化,而德國日本卻沒有?

    產業空心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把時間推前到20年前,那個時候,英國和法國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產業空心化。比如在1997年,英法兩國製造業佔GDP比重只有15%。而德日兩國均在20%以上。也就是說近20年來,英法兩國還是在不斷的滑向產業空心化。

    根據個人的理解,英法兩國出現產業空心化的原因是,兩國金融產業十分發達,市場成熟,金融資本的實力十分強大。有人會說金融資本強大不是一件好事嗎?取決於你怎麼看。如果金融資本過於龐大,就會擠佔實體行業資本。社會上的資本總量就是一定的,金融資本多了,實體經濟的資本就必然減少。資本脫實就虛就是這個道理。相反日本和德國金融資本實力沒有那麼強大。(德國引以為傲的汽車製造業)

    全球三大金融中心倫敦、香港、紐約,無一例外都是產業空心化,金融、房地產、旅遊、娛樂成為主導產業。相反日本的東京、大阪、德國的柏林、慕尼黑,中國的上海、深圳,卻還保留了大量的製造業。

  • 15 # 光的影子ty

    因為按以前的觀點,製造業比較低端。

    諸如金融業、資訊業、高階服務業、娛樂業…這些產業,汙染少,回報高,勞動強度低,屬於高階產業。

    相比製造業,汙染大、回報少(你累死累活流水線上幹一年,還不如明星參加個綜藝節目賺的多),勞動強度大,投資回報期長…

    所以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時,把相關產業作為主導,而製造業,除了少數高階技術和軍工業外,大量向外轉移,完成產業空心化。

    美、英、法三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三個政治大國,在產業選擇上具有優先權,所以也是產業空心化最早、最嚴重的國家。

    相比美英,法國與他們的關係不甚親密,又有做獨立大國的意識,所以法國的空心化不像美英那麼嚴重。

    德國、日本是二戰戰敗國,選擇餘地小,只能撿剩下的,所以製造業仍然保留——對於西方,德國比日本地位更高,所以即便製造業,德國也比日本高階。如汽車,德國以BBA等豪車、跑車為主,日本卻只能以中低端汽車為主(就算雷克薩斯,在中東王室那裡,也是給僕人開的。)

    但08年金融危機,讓人發現,沒有實體經濟做支撐,虛擬經濟無法長久,所以現在又在搞什麼製造業迴流。

  • 16 # 熾天使152935545

    無知,發達國家中製造業佔比越大的國家越不發達。你以為日本德國不想賺輕鬆錢,他們是賺不到。美國英國的科技遠比日本德國的先進

  • 17 # 柯靈頻道

    多方面看,歷史上英國法國均有殖民歷史 海外有付屬國 因此本華人無需從事低端勞動密集型工作,本國經濟主要是金融,軍工,生物,航空發動機等核心行業,比如英國勞斯萊斯發動機,法國空客,核電技術。英國是重商國家就連迷你車品牌都賣給德國寶馬,當然他們相信需要的時候可以買回來,另外汽車製造已經不是國家核心技術。很少聽說德國有海外殖民地,日本曾經想建立自己的海外殖民地但是第一不多第二不穩定。

    另外2次大戰後世界重新分配,為了德國重建很多製造業和製造業相關產業鏈放在德國,比如歐洲的展會中心是在德國它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為了重建德國這樣規劃。

    因此英法重金融,產業核心技術 以及相關服務產業。

  • 18 # 花旗集團董事長

    英國的產業在產業鏈上比日德高一級,接近美國,法國的產業比日德全面,另外核能,航空,半導體,都比日德強。所謂產業空心化,只是產業和中國製造業競爭不多導致的錯覺。

  • 19 # 博學的飯桶

    見過有些人家底子厚,積蓄多,資源廣,不用天天打工一樣活的輕鬆。也見過有些人家一天不打工就沒飯吃。這是為什麼呢?

  • 20 # 藍風破曉

    “產業空心化”就是發展中的“陷阱”,這是國家的“富貴病”!英國、法國沒有躲過去,德國、日本陷入比較淺,中國也可能會面臨這個問題。

    下面這個回答,會讓你對“產業空心化”瞭解得明明白白。

    1、什麼是產業空心化?

    簡單科普個基礎知識,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分為三大類:

    一是以農業為主的產業,叫第一產業;

    二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叫第二產業,無論是生產工業原料、機器,還是生產生活用物品,統統是製造業,也就是屬於第二產業;

    三是以服務為主的產業,比如金融、行動通訊、網際網路產業、商貿、電力、餐飲、保險、諮詢、娛樂等,都叫第三產業。

    一句話說明:第一產業解決吃的問題,第二產業製造用的物品,第三產業不製造物品,解決精神需求。

    建築業屬於第二產業,但房地產業屬於第三產業。

    所謂的產業空心化,指的就是三大產業中,以生產物資為主的第二產業(製造業)大幅度縮水,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比例大幅度上升,甚至超過GDP的60%以上,這就叫“產業空心化”了。

    目前,美國、英國的第三產業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法國達到了70%以上,而日本和德國都在60%以下,中國最新的第三產業比重為54.5%。

    2、產業空心化是如何形成的?

    (1)產業空心化出現的原理

    這個事情不好解釋,我們拿一個村子講個故事。

    很久以前,有個叫“美利堅”的村子,剛開始大家都種地,民以食為天嘛!

    種著種著,種出經驗了,農產品產量高了,除了解決村裡吃的問題,還剩下很多,只能往外賣。(這就是舊時代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的社會)

    此時出現個問題:土地面積是一定的,人口越來越多,還有不少剩餘勞動力。

    村裡有兩個愛鑽研的磚家,竟然研究出了一些機器,可以自己製造衣服、鋼材等!

    於是,村裡剩餘的勞動力開始大量製造物品,村裡將這些物品賣出去,掙了不少錢。漸漸地,製造東西成了村裡的主要“業務”了。(第二產業發力抬頭了)

    製造技術越發達,農村種地的效率就越高,因為實現機械化了。

    早期,製造物品的工人數量比較充分,工資比較低,第二產業的利潤非常多。

    但是,時間久了,工人不高興了,自家的企業那麼賺錢,工資得漲啊!

    於是,工人的工資漲了又漲,第二產業的成本越來越高了。

    此時,村裡老張開了個商店,那些農民、工人不用跑其他地方買東西了,老張海賺。老李開了個KTV,唱歌的人一群一群的,老李睡覺都在數錢。老畢聰明,發明了一個叫“網際網路”的東西,利用這個賺錢,竟然成了首富。

    村裡大量的商戶發現,讓大家活得舒服方便,讓大家享受人生,是一個大產業,於是五花八門的服務業出現了。(第三產業開始發力)。

    那一刻,村裡的製造業企業有了兩個選擇,一是到其他村設廠,因為不收稅,工價還便宜;二是投資服務業,那裡利潤高。

    一段時間後,美利堅村子裡,第一產業的糧食照種,第三產業的服務業高速發展,收入達到了村裡總收入的80%,幹這行的人也挺多,因為輕鬆。(當然,也有不少失業的工人)。

    而村裡的製造業企業,很多到外面賺錢去了。

    於是,美利堅這個村子:產業空心化了!

    唉!一切都是錢鬧的。

    我們總結一下產業空心化出現的原因是:

    第二產業在自己大陸的製造成本太高了,產品沒有了競爭力,而且有很多還是低附加值、高汙染、高能耗的產業。同時,服務業賺錢輕鬆,利潤可觀。於是,國家的產業空心化漸漸出現了。

    人有1個本性:逃避痛苦,追求享受。

    企業也有1個本性:“逐利”!哪裡賺得多,就去哪裡發財!

    人類的本性和企業的本性決定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產業空心化會大機率出現!

    (2)英國、法國為何會出現產業空心化,而德國和日本沒有?

    在國家發展到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巔峰期”後,一定會出現一個大問題:成本大幅度上漲,特別是人員工資。這導致第二產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下坡路可能要開始了。

    這時候,國家只有兩個選擇:

    一是升級第二產業,注入更多科技的元素,發展高科技產品,讓別國無法替代,可以高價銷售,獲得高淨利潤。難點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大量的研發。這是一條非常苦澀的路,非堅韌的民族不能完成。

    二是大量轉移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是,第二產業的製造業就此成了軟肋。

    所以,德國和日本沒有出現產業空心化的原因是:

    工業科技的投入非常多,導致他們的製造業有特點、附加值高、不易模仿,能夠獲得高利潤。於是他們的第二產業的比例繼續在高位,只有一些很低端的製造產業,他們才放棄。

    很明顯,德國和日本選擇了第一條路。

    而英國、法國的製造業研發,比不上德國和日本,他們的大多數同類產品和德日美的企業比起來,競爭力並不大,所以他們走了第二條路。

    美國和以上幾個國家有些不同。

    說它完全空心化,人家還有很多高科技製造,比英國法國強太多。說它沒有空心化,第三產業的比例已經佔到了80%。

    但如果我們要看絕對值的話,美國第二產業創造的GDP比重在11%,製造業產值在2.5萬億美元,這個數值,要比除了中國外的任何國家都高。

    這樣說吧,美國現在是高階製造業體量最大的國家,中國是中低端製造業體量最大的國家。

    美國的困惑是:重新拿起中低端製造業,成本不僅高,還分流人口,競爭力還不強;不重新拿起中低端製造業,無法完全割斷和中國的經濟貿易。畢竟,美華人除了高科技,需要衣食住行。

    中國的困惑是:工業體系很全,中低端製造業獨步“江湖”,但在高階製造業,被歐美日卡脖子。

    3、我們如何面對可能出現的“產業空心化”?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出現產業空心化的本質是:

    隨著人員工資等的上漲,一些製造業成本太高,在沒法快速升級的情況下,資本更多投資第三產業,放棄或轉移第二產業。

    這種情況我們會遇到嗎?這個機率是有的。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人均工資達到和歐美一樣的水平,我們的產品主要還是低附加值、低利潤(甚至沒利潤)的中低端產品,企業家會繼續投資這個廠嗎?不會,大多會停了工廠轉投三產。

    而願意繼續本產業的企業,可能會在周邊國家中選擇建廠,找那些勞動力便宜、基礎不錯的國家和地區。

    其實,很多外資以前在中國建廠,現在也有不少轉移了出去,比如到越南等地方。

    未來,對我們第二產業的最大挑戰就是兩個:

    一是,在人員工資上漲,企業費用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如何能生產出質量不低而且有競爭力的產品;

    二是,第二產業如何不斷研發,不斷升級,成為大號的日本和德國。

    如果美國對中國不予繼續制裁,我們成為大號德日的機率很大。

    但是,顯然美國不願意出現這種情況,已經在制裁中國的高科技發展,並轉移他們的產業到越南等國。

    美國的野心就是:利用幾年時間,完全減弱對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的依賴,那樣就可以玩“完全脫鉤”的大策略了,可以把我們拍在沙灘上了。如此,他們繼續當王者。

    所以說,這個階段非常關鍵,在歐美完全減弱對中中中國產品的依賴之前,我們做好製造業的升級換代,顯得尤為關鍵。

    有人可能會說,製造業空心化又怎麼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好嗎?不好。

    第三產業高度發達的基礎就是第二產業。

    舉個例子,比如各個店鋪(包括網店),沒有了製造業的支撐,賣啥?你可能會說賣越南製造的、印度製造的,或者日本德國製造的。沒錯,這可以有。但是,有一天,美國攜眾國搞“關閘式”經濟制裁,怎麼辦?是不是塌方了,嚴重影響購買消費品了?

    至於工業產品更是如此,如果全靠進口,卡脖子卡得你都會懷疑人生。

    再比如,那些服務產業用的裝置,如果不能及時供應,服務業的效率和體驗是不是大受影響?

    中國製造業企業該怎麼辦?

    一是,上點規模的,必須嚴抓研發,這是未來站住腳的基礎;

    二是,對內的管理要高效低成本,要能應對“工資不斷上漲、人口紅利消失”帶來的衝擊;

    三是,要有更多不可替代的產業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來會來,制裁會來,更多更大的考驗會來。

    無論如何,我們不能成為“產業空心化”的國家,那樣我們會墜入懸崖,因為從國際大環境看來,相比美國,對我們不利的因素更多。

    如果按照完全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之間是有分工的,但是,因為有攪屎棍美國的存在,會人為增加我們的風險,所以,我們必須是製造業大國,也必須是以後的製造業強國,大而又強,才是健壯的中國。

    回到開頭,英法兩國為什麼成為產業空心化的國家?

    因為他們的大多製造業企業的成本太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低,服務業就衝了起來。而日德經過不斷地深度研發,產品附加值高、利潤好、競爭力強,因此第二產業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

    所以,我們說日本和德國是製造業強國,但英國和法國完全算不上。

    這是國家和百姓的選擇,誰也不能怪。但是,英國和法華人的日子過得不錯的,因為他們選擇了“享受”。至於未來會不會被卡脖子,英法好像不擔心,因為天塌下來,有大哥美國首先頂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到中年安分守己量入為出,是家庭幸福的標誌”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