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研
-
2 # 夏目歷史君
現實中的地道戰和電影中的有點不太一樣,電影為了達到一定的藝術宣傳手法,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也就增加了一些可觀賞性的情節。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當年地道戰確實給日軍後方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並且有效的牽制住了華北地區的日軍,減輕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鬥壓力。
地道戰並非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專利產物,在古代的時候中原地區的百姓為了防止匈奴入侵搶奪糧食,已經學會開挖地窖和地道藏身。只不過當時的地道是用來保命的,並不是用來打仗的。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而催生出來的一個歷史產物。
抗日戰爭時期地道戰的原型是源自於我國北方冬天存放瓜果蔬菜的地窖,由於華北土地相對肥沃,因此量產豐富,日軍曾多次到河北山西等地掃蕩收集糧食。
當時日本實行的就是三光政策,見人就殺。由於當時通訊也不方便,等老百姓發現日本人進村的時候逃跑已經來不及了。
因此很多老百姓在日本來掃蕩的時候躲在了自家地窖之中,一般地窖都是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躲進去之後就可以確保平安。
但等到後來,日本發現了中國人藏在地窖中的這個秘密,當時的百姓為了更好的逃跑也就想到了將各家的地窖連線起來或直接通到村外,日本人來了之後就地鑽入地窖,然後逃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通常情況下,都會將地窖進洞口設在比較隱蔽的地方,就像影視劇作品中所演的那樣,可能是一個雞窩也可能是一個鍋底。
如果是沒有人洩密的話,直接尋找入口並不容易。剛開始做的地窖都是那種直筒式的,不過日軍發現之後可以透過水淹煙燻的方式將村民們給逼出來,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可以有效的抵禦住日本兵騷擾。
當時我國敵後的抗日武裝也發現了地道適合躲藏的優點,便開始開始結合著地道的特點在敵後展開了地道戰。
由於地道中特別的狹隘且光線不太好,所以日軍相對先進的武器在裡面根本不適用,從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壓縮日軍的武器優勢,降低我軍的傷亡率。
由於地道特別的隱蔽在每次日軍掃蕩的時候,我方可以先在村前進行一定的阻擊,然後儘快進入地道,並且利用地道的優勢再給予日軍二次的打擊。
由於地道挖掘的特別的複雜而且很多地方設計的特別狹窄,裡面漆黑無比,若是沒有人帶路的話非常容易迷路,而且裡面設定了大量的陷阱貿然進去只有送命的份。
後期的地道里面涉及了很多的機關,並且直接聯通了一些地下河或者說水井,就算日本用水淹,火燻也不可能將所有的人給逼出來。當時日軍並沒有什麼好方法來應對地道戰,所以地道戰當年所取得的戰爭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
不過地道戰本身也存在著自己的缺點。
畢竟地道都是純人工開挖,每一個地道都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在挖的時候還必須要保密,萬一村民中間出現了漢奸,可能村子裡所有的努力都功虧一簣了。
當時的支撐體系非常的簡單。如果真是遇到大雨或者其他的一些地質災害,人很可能會被直接活埋到地道里面。
只不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地道顯然還是利大於弊的。
其實現在在我國河北陝西地區,還存在著一些當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只不過由於這些地道偶爾會發生小孩鑽進去走失的情況,很多的地道口都已經被水泥給封堵起來了。
-
3 # ZBLiu
地道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它自有其作用。但是,電影就是藝術品,允許虛構和誇張。現在看到的《地道戰》,打的旗號是軍事教育片,實際上還是思想教育為主。所以,不可免的會誇張。所以,想象“再現”起來,應該“往小裡想”而不要往大里吹。
和後來的坑道相比,那地道的簡陋就不能提了。想想也是,單靠農民的簡單農具,單薄的人力、物力和很初級的土木工程知識,能搞出什麼八陣圖來?跟帖裡也提到,地道一旦被發現,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在敵強我弱的局面下,出現這種局面的機率是很大的。案例是有的,不過一向避免多說。
特別是地道的攻擊作用,在那樣的力量對比之下,攻擊就是暴露“這裡有地道”,一旦暴露,隱蔽和逃脫的功能也就難保了。電影裡那些打得痛快的場面,誇張得實在離譜。
再說,歷來講地道戰,是繞開地道總數和分佈情況的。這也就表明,這個資料講起來不大響亮。因此,說起對華北日軍的牽制作用來還應該悠著點。
光講過五關,不提走麥城,不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
4 # 人生萬味
家在豫北平原抗日時期南北交通線上我姥爺的父親是開國前敵後游擊隊的,我小時候經常聽我姥爺姥姥講以前小時候打鬼子的故事。姥爺家後院有個地窖,以前是用來放紅薯白菜的,因為我老姥爺的工作行政,我老姥爺就把家裡的地窖擴大了幾倍,不過當時鬼子漢奸太多,只要是家裡有幹革命的基本上每次掃蕩都要掘地三尺,家裡的一個地窖,一個通到鄰居家的地道第一次掃蕩就被鬼子漢奸挖出來了,因為不交代我姥爺的父親去了哪裡,姑姥姥當場就被鬼子指揮的一個漢奸打死了。後來我姥爺的父親繼續搞游擊隊,在常住的幾個堡壘村都有偷偷挖的地道,不過不是作戰用的,而是為了搞情報,或者被包圍的時候偷偷從地道逃跑。還有一次我姥爺的父親帶著十幾個游擊隊進一個堡壘戶家休息,天快亮的時候,一個隊員站崗,一個隊員去接訊息 還有兩個摘了點菜準備做飯,剩下的全被鬼子偽軍漢奸包圍了,十幾個人守著一個大院從早上打到天黑,死的就剩三個人,還是因為外邊的人通知了別的游擊隊來支援,鬼子漢奸不敢夜戰撤退了,堡壘戶家裡也挖了地道,不過就能走到隔壁家後院,當時的情況根本跑不了。豫北這邊的地道大部分都是 掩護 撤退用的,用於正面戰爭的比較少。
-
5 # 吞下餘暉886
避開小日本的長處,在地下挖四通八達的地道與日軍周旋作戰隊員在地道中來回穿梭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儘管裝備差,任然打的日軍叫苦連天
-
6 # 天刑17
真實的地道戰其實有兩個和大家認知不同的地方。第一個就是地道是不斷髮展起來的,真正能實戰的複雜地道是後期才有的。第二個就是地道戰必須要配合地表作戰,單獨的地道是不行的。
一、首先地道戰不是一開始就很完備的,它是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地道戰的發展主要經過了三個階段。
1.地道戰的早期主要是各種簡單的單人洞和地窖。在冀中地區,過去都有挖地窖的傳統,在全面抗戰發展發展起來以後,很多地方都用過去的野外地窖,來躲避日偽軍的掃蕩,那個時候把這種小型的地窖,稱為螃蟹洞或者是蛤蟆蹲,一般只能容納一兩個人洞口只有一兩個,只有躲避功能。
2.地道戰的中期是多人可以躲藏,並且可以機動的複雜地道。這時候的地道,主要是從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五一大掃蕩,這時候發展起來的。主要是把過去,挨家挨戶的單個地洞連線起來。這時候的地道雖然容納人數比較多,但是結構相對簡單,防毒防水的功能不強,當時的主要遞到以趙戶村、白莊、北疃為主。
3.地道的後期才發展起來了,有多層結構和防水防毒功能的複雜地道。五一大掃蕩結束之後,我們根據當時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北疃慘案的教訓之後,將地道發展擴大,經過了兩三年的建設,才建設出了類似於高坪村地道戰這樣的有多層結構,具有防水防毒功能的複雜地道,也就是地道戰裡表現的那一種。
二、其次地道戰是必須要配合地面作戰。在歷次取得勝利的地道戰中,如1941年5月23號的趙戶村保衛戰,和1942年5月30號的白莊戰鬥,雖然大量使用了地道戰。但是都是把地道作為輔助工具。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敵人炮擊的時候的防炮掩體,和隱蔽轉移部隊的工具。
比如第4次趙戶村保衛戰中,我軍利用地道,讓十幾名偵察員隱蔽接近到敵軍後方,然後偷襲了日軍加島騎兵大隊栓馬的地方,讓戰馬四處亂跑。日軍以為背後被偷襲,又不知我軍的援軍多少,只能被迫撤退。
而到了最後,如果地表陣地被佔領,那麼地道只是最後的隱蔽工具。這時候需要的,是儘快撤退不能在地道里邊和敵人長時間對抗,。
因為敵人佔領地表以後,他們不停的開挖地道和發現地道口,然後放煙放毒,地道里的人是扛不住的。
五一大掃蕩期間,北疃村有上千人隱藏在地道里,但是由於地表抗戰不力,讓日軍過早地佔領了地表,最後發現了地道口投放毒氣,造成至少800多人死亡的北疃慘案,就是極大的經驗教訓。
至於影視劇裡面那種躲在地道觀察口不斷打槍,日軍傻乎乎的四處亂跑,只會單方面捱打的,都只是段子而已。不要認真。
-
7 # 小約翰
“各小組注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要放空槍”,很多人對這句臺詞耳熟能詳,它是電影《地道戰》的一句臺詞。
提到這部電影,大家腦海裡都會發現出這樣一番景象:
抗日軍民在地道中閃展騰挪,奔走自如,大家為日軍設下天羅地網,打得日軍暈頭轉向。
這部電影我們越看越想看,越看越過癮,恨不得能再來一次抗日戰爭,自己鑽到地道里,親手殺幾個日本兵。
那麼,真實的地道戰,究竟是怎樣進行的呢?藝術來源於生活,可是也高於生活。在日軍侵華的時候,在冀中平原確實存在過地道,也存在過地道戰這個戰鬥形式,但是真實電影把地道戰藝術化了,經過了藝術加工,真實的地道戰沒有那麼浪漫。
俗話說辦法都是逼出來的,地道戰也是如此。
當時日本侵佔華北之後,隔三差五對我解放區進行掃蕩,對我抗日武裝進行打擊。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作為中國百姓對侵略者是仇視的,對抗日武裝是擁護的,他們不會跟日軍合作,所以日軍對老百姓是敵視的。
既然這樣,日軍在進攻抗日根據地的同時,對老百姓也非常殘忍,實行三光政策,進村之後燒殺搶掠,讓老百姓膽戰心驚。
而且冀中平原是大糧倉,日軍每天也要吃喝,他們就經常下鄉,逼著老百姓把糧食給他們。
民以食為天,日本這樣幹老百姓當然不樂意。
日軍進村威脅到了大家的生存,百姓們心裡考慮的,第一是保命,第二是存糧。
在此背景下,老百姓就開始挖地窖,往裡面藏糧食、藏雞鴨。
這樣一來,日本兵到了百姓家裡,看到的都是家徒四壁,他們一無所獲,就惱羞成怒,朝百姓身上撒氣。
老百姓輕則被他們打得遍體鱗傷,重則丟了性命,還有的被抓去當壯丁。家裡有婦女的,則會被凌辱,難逃日軍魔爪。
所以老百姓就開動腦筋,把地道挖得更大一點,除了放東西,還能藏人。
當我抗日武裝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就動員大家,把地道挖得更深更寬,以便於藏下更多的人,放進更多糧食。當然我八路軍、游擊隊戰士,也能在形勢危急的時候,鑽進地道進行隱蔽。也不排除,在特殊情況下,對敵人進行打擊。
但是真正把地道當做戰鬥場所,當成埋葬敵人的墳墓,是有很大難度的,可行性很低。也就是說,沒有可操作性。
家住農村的上年紀人都知道,在5、60年代農村的地下水位很低,甚至在70年代都是如此。
水位低到什麼程度呢,夏天陰雨連綿的時候,用鐵棍捅到一米多深的地方就能扎出水來。即使在乾旱少雨的季節,水位也就10米左右。
所以在70年代,農民家裡有很多“壓井”,澆地的時候都是人力“水車”。
由於地下水位高,挖地道就不能太深,那樣的話,一不小心挖出水就糟了。
所以當時的地道,一般都是1米多高,寬一米左右,人在地道里,可以彎下腰身子行走。
一旦得知日軍要過來掃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往地道里放東西,不但放糧食,還放被褥,雞鴨鵝,甚至祖先牌位和紡車也放到裡面了。
農民們本來就窮,什麼東西都不捨得被日本人毀掉,就把能藏的東西都藏到地道里。
這樣一來,每戶人家,挖幾米、十幾米地道,裡面塞得滿滿的,除了東西,幾乎沒有什麼餘地。
其次挖地道太長了,肯定要往外面運土,保密工作沒法做。村裡的百姓都不會主動洩密,但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村裡有一兩個小人,地道的地址全都不是了秘密。
即使是不想當漢奸的人,在殘暴的日軍面前,也不一定人人能經受住酷刑考驗。
如果地道地址不能保密,再好的地道也失去作用。同時,日軍如果發現村裡有地道,不用費那麼大的勁,只要圍困十天八天的,地道里的人也受不了。因為那時候沒有方便食品,地道里能儲存的食品、飲用水有限,很難熬過敵人的封鎖。
80年代,河北的永清、霸縣發現過古地道遺址,這些地道高1.5米,寬0.5米,最深只有12米。河北雄縣發現的古地道,長8米,寬3米,高3米。上述地道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兩邊和頂部都是磚砌。這說明一個問題,他們修地道的時候是明目張膽的,在自己的地盤,不怕發現,可以大張旗鼓修建,也沒有跟對方開展拉鋸戰,不存在保密性問題。他們的地道也不是用來作戰,而是用來藏兵和存糧。
不過在我黨領導下,開展小規模的地道戰還是切實可行的。
首先是平津地區處在日軍控制之下,跟河北重鎮保定近在咫尺,就在其眼皮底下,所以日軍經常掃蕩。
而且保定一帶屬於平原,抗日武裝沒有什麼險要可以憑藉,只能因地制宜,利用老百姓的抗日熱情,開展地道戰。
當時我黨也意識到:“地道鬥爭必須依靠於群眾的力量,否則是不可能進行的。””地道挖掘必須依靠民眾,同時百姓是否為地道保守秘密,是否願意不怕日軍報復,透過地道幫助掩護抗日武裝,是地道能否有效的關鍵。”
地道基本是在村裡修建的,由於我黨真心抗日,受到了百姓的堅決擁護,可以說大家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仇敵愾。
所以民眾願意保密,不怕日軍發現後對他們進行報復,而且大家熱情高漲,甘心情願付出人力、物力。
這說明中共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已經在冀中紮根,這大大出乎侵略者預料。
日軍也不得不承認,“由於血緣和地緣的關係,民眾與中共黨軍的關係非常堅固,不可輕視”。
日軍最早佔領保定一帶,三光政策執行得徹底,白色恐怖非常厲害,所有百姓都鐵了心跟日軍幹,根本不怕報復。
而且從下半年開始,日軍兵力開赴前線,敵佔區兵力減少,碉堡撤掉很多,防線進一步收縮。
到了1944年秋,華北方面軍佔領地區兵力更少,防區再次收縮,從河北139個縣撤出日軍。
在此背景下,地道戰得以迅猛開展。但即便如此,“除個別地區的少數地道曾經發揮作戰功能外,地道更多用途還是隱藏人員和物資”。
到了抗戰後期,即1945年開始,日軍在華全面敗退,防線收縮,我黨領導的地道戰得到頂峰,如火如荼。
地道戰不是不能發揮戰鬥作用,而是要跟其它作戰方式配合。單純以地道為作戰方式難度非常大,因為裡面兵力有限後勤保障難度大,一旦遇到長久封鎖和優勢兵力,地道戰就會以失敗告終。
“事實證明,單純地道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必須以武裝鬥爭、爆炸運動來掩護。只有廣泛的游擊戰很好開展起來,地道運動才能廣泛開展。也只有在我黨領導下,地道戰才得以有效開展。”——黃道炫:《敵意:抗戰時期冀中地區的地道和地道鬥爭》
-
8 # 魂舞大漠
太行山,八路軍抗日,戰至1942年,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鬼子動輒大掃蕩,使抗日隊伍生存特別艱難。化整為零,在根據地居民支援下,進行廣泛的抗日戰爭,擴充套件到晉冀魯豫。游擊戰成為我八路軍主要戰爭手段,形式多樣,山東地雷戰,河北地道戰,打得鬼子魂飛喪膽,成為傳奇。建國後,被翻拍成電影,改編為電視劇,在講述當年神出鬼沒的同時,也表現了當年我八路軍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地道戰的實施,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上,今天有河北清苑縣冉莊博物館,仔細瞧過看過的人們,無不為之鼓掌稱妙。其實戰鬥從地面發展到地下,三年之間,當地的抗日隊伍,在有效打擊了倭寇的同時,也經歷了一段比較艱苦的過程,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伏下神兵千百萬華北大平原上的冀中地區,當年的主要產糧區,鬼子瘋狂掃蕩,為的搶糧食,老百姓為了生存,就採取藏的形式。後來到此開展游擊戰爭的八路軍,就發現了地窖的特殊作用,藏物,自可藏人。八路軍的傷員們無數次成功躲過了敵人的大掃蕩後發現,如果把這些地窖發揚光大後,自可有大的用場。當時的形勢是,抬頭見崗樓,邁步是公路,鬼子以碉堡為鎖,以公路為鏈,展開對抗日軍民絞殺戰。鬼子為逃避打擊,規定碉堡200米外不能種莊稼。大平原一望無邊,怎麼有效打擊日寇,成為當時一大難題。當挖通了地道,就不一樣了,八路軍白天可以在地道內藏身,夜間尋機出動,狠狠打擊鬼子。所以地道戰確實為有效打擊鬼子的一大手段。
打得魂飛膽也顫挖地道也是要講技術的。開展過地下坑道作業的都知道,山區多石挖不動,平原水位太高容易癱蹋,冀中還可以,一般水位在2米以下,且土質鬆軟,有地窖挖掘經驗的當地百姓,成為挖地道的土專家,經驗一推廣,可以藏人藏糧食,就這樣風風火火幹起來。有城內情報支援,有了機會即出擊,使鬼子防不勝防。當年抗日,什麼方式有效就用什麼,地雷戰一樣,地道戰依然。有利時出擊,不利時利用地道隱蔽起來,靈活而高效,在儲存了自己有生力量的同時,可以狠狠打擊敵人。
-
9 # 薩沙
地道戰的演變模式如下。
最初,地道僅僅是各家的地窖。
以冀中平原為例,鬼子幾乎完全控制了冀中,沒幾個村莊附近就有炮樓。
日軍隨時可以進行掃蕩,可以迅速衝入村子,攻擊八路軍的抗日武裝。
當時出現兩種觀點,一是抗日就要不怕死,不能躲避,日軍來了就要跟他們拼。
一是打仗先要儲存自己,然後再消滅敵人。如果連自己都生存不下來,抗日也就無從談起。
起先,是第一種觀點佔上風。
於是,冀中八路軍很多敵後武裝都是名刀明搶和日軍作戰。
日軍突然掃蕩來了,就正面硬打。
結果就是,日軍武器裝備好、訓練嚴格,火力強大,八路軍敵後武裝連機槍都沒有,根本打不過。
於是,每次交手我方都傷亡慘重,戰士幹部犧牲很多。
久而久之,我軍消耗太大,很多村子的抗日政權都垮掉了,被日偽藉機控制。
到了這種地步,實在沒有辦法,就只能選擇第二種,也就是先隱藏儲存自己,鑽地窖。
其實冀中老百姓鑽地窖,有上千年的歷史。
早在宋元時代,因為異族騎兵常年在河北搶掠殺戮,老百姓為了自保只能鑽入家中存放糧食的地窖。
這種地窖最早叫做躲金人。
起先,冀中的地道就是地窖,沒有什麼特殊的。
日軍殺過來以後,往往找不到地窖的入口,只能悻悻離去。
由此,很多抗日軍民的性命就保住了。
但日本鬼子是很鬼的,很快就學習如何尋找地窖。
所以,地窖到了這個時候反而成為一個地牢。日軍只要堵住洞口,就可以抓住躲藏在地窖裡面的所有軍民。
而日軍兇惡殘忍,往往直接朝裡面扔手榴彈,將地窖內的人全部炸死。
萬般無奈下,地窖又進行演變,將兩家的地窖挖通。
這樣日軍堵著這個地窖口,地窖內的人就可以及時轉移到鄰居的地窖,藉機逃走。
這就是地道的雛形。
隨後,地道開始逐步發展,成為更大的地道。
不過,地道基本是不具備攻擊能力的,多用於轉移和躲避,電影裡面的地道戰在現實中是很少見到的。
另外,地道其實是很難修建和維護的。
冀中地區都是黏土,農民又不可能具備什麼建築能力,都是利用簡易的土木修建方法。
所以,地道修建困難,往往一天挖不到幾米。但維護地道,就更是困難。
黏土的地道隨時可能塌方,需要不斷地維護和修補,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普通村莊是承受不起的。
況且,地道也不是每次都有用。
一旦日軍找到地道的入口、通風口,地道內的人還是比較危險的。
後期日軍使用化學武器對付地道,更造成很大的傷亡。
-
10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冀中平原的地道戰最早可以上溯到北宋時期的宋遼邊境的古地道。比如永清和雄縣的古地道。近代的地道是在日寇入侵的時候,我敵後武裝力量為打擊日寇儲存自己的一種戰法和手段。現在的地道戰已經成為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上週末帶著孩子去了一趟地道戰的村子,對地道戰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
地道最早就是就是在日偽淪陷區的我黨抗日武工隊和老鄉們的防水、防火的藏身之地,後來逐漸發展成這個村子或者幾個鄉村藉助野地、農田串聯起起來打擊敵人、配合反掃蕩的戰法。
地道戰的形成華北平原是日戰區的富庶的產糧區,所以日寇以炮樓、鐵路、鐵絲網進行劃分和嚴密控制這一地區。並且,鬼子不斷掃蕩,搶糧食、雞鴨牛羊。群眾也就把糧食、水等物資都放入地道。透過這樣的形式,地道不但可以成為群眾保護自己的方式還成為我黨抗日戰士的養傷、休息和打擊敵人轉移情報的重要通道。所以彼此家挨家,村挨村的地道就成為我們打擊敵人、反擊掃蕩的底下通道。透過灶臺、炕頭等快捷的地道入口可以在鬼子進入村中時候迅速進入地道躲避或者轉移。
隨著戰事的需要,地道逐漸發展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同時,為防止敵人進入地道,除了在入口做了掩飾意外在地道內部還設定了陷阱,防止有叛徒帶領敵人進入。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鬥爭的堅強地下堡壘 。
地道戰的發展地道戰從保定開始的成功被我黨在整個華北平原推廣開來,鼎盛時期在以保定為中心方圓一百多公里的華北大地上佈滿了村村想通的龐大地道網路。如下圖所示:
敵後抗日武裝,在地道處不斷開發射擊口和排水排氣的通道。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容的打擊敵人和快速的轉移。日軍的活力優勢和相對龐大的兵力優勢無從施展,屢屢受挫。這樣的戰例有過好幾起。
當然無論何種戰法都沒有萬無一失的,當地道被叛徒出賣或者鬼子破獲,老百姓和抗日武裝的損失也是很大的。但是不能因為受損失就否認地道戰的戰法。其實歷史上我們敵後武工隊利用地道戰法確實有利的支援了我黨的抗日事業。地道戰加地雷戰兩種戰法的融合,讓我們打擊日寇的威力倍增。對延遲敵軍的進攻鋒芒,拖住日軍的兵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11 # 李三萬的三萬裡
真實的歷史總是很殘酷,讓人無法直視,也不願意直視。如果你願意重溫一下老電影《地道戰》,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裡面那個地道規模和建築水平,非常玄幻,在五十年代拍這部電影時,其實使用了許多模型和電影特效,真正想建築同類水平的地道設施,依靠國家力量,需要到六十年代才有條件和可能,要依靠民間力量,需要到八十年代,要依靠民間鄉村的力量……恐怕得到九十年代。而故事發生在四十年代。其實這不難想象,我們國家如今是基建狂魔,基建基礎的基礎,就是土方工程,這個現在無需多少水平,很多人都懂,一個壯勞力依靠手工挖掘,一天能做多少個土方?露天作業,挖壕溝,有人挖有人運,也做不到一天十方!做地下工程,起碼得打個對摺。歷史上,華北地區利用黏土地質,家家挖地窖,為躲避戰亂,也有挖暗道的習慣,歷史上根據地就是組織力量把這些地窖和暗道打通,主要作用是掩藏物資,隱蔽民眾。絕對達不到電影裡那種上下幾層,攻防一體的水平,更別說電影裡提到的村村通的程度。現在,山西,河北,都有用這個主題吸引遊客的村莊,也有去看過的,好多都是九十年代修建的工程,也只能做做樣子,給人照照相,關心這個話題的人,應該都有起碼的軍事常識,可以看看那種地道能不能用於軍事作戰?還有一個細節是現在人也有身強力壯的,挖挖土方,覺得累也算累,但也沒到受不了的地步,不過我們要認清楚現實,現在即使是民工,不敢說天天吃肉,兩天一頓肉沒問題吧?而三十四十年代的華北農村,長期慢性飢餓的人才是主流人群。我們民工挖土方用的鋤頭,十字鎬,鏟子,可都是鋼製品!而當時殺鬼子軍隊用的中國產兵器,如西北軍大刀隊的大刀,都是鐵片子為主,民間農村,能指望有什麼好工具?挖地道,工程量在那裡,多少地道,需要多少人,挖多少時間,這個是有數的,組織那麼些人挖地道,大家國難當頭,都是為了打鬼子,不提工錢的事,但是飯總要給人吃的吧?一個人一天一斤糧算好了,當年的根據地能組織多人人力出來挖地道?不也很容易算嗎?所以,真實歷史當中的地道戰,在殺傷上的資料,就別追究了。
-
12 # 國平軍史
其實,地道,面對兇殘的日偽軍,雖然能起到一定的隱蔽作用,但卻沒有軍事科教片(不是故事片)《地道戰》所宣揚的那般強大和管用,拍攝軍事科教片本身就有教育和宣傳作用,有長自身威風滅敵人志氣的成分,因此電影所反映的地道戰,不能等同於現實中的地道戰,電影包含有藝術誇張的因素,這點作為讀者必須清醒認識之。
地道戰,其原型是河北正定縣高平村,但影片拍攝地卻是清苑縣冉莊,當時的地道,只是簡易的地洞,沒有堅固支撐結構,經過雨水一衝就會癱塌,因此每年都得重修。實際上銀幕上所有地道內的鏡頭畫面,都是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內搭景拍攝,並不是真正的地道。
真實的地道,高平村的地道早就基本毀了,冉莊也沒有地道,只在焦莊戶發現有一條几十米長的地道,還保留著原始模樣,另外一條在高平村,僅僅有幾十米長,看上去不像地道,倒像一條地下排水溝。
當年的老八路和民兵們,並沒有肆意誇大其辭,大體還是實事求是的,即最初地道戰根本不存在,甚至就不存在地道,只有儲藏農作物的紅薯窖,只有微弱的藏身作用,無法利用地道神出鬼沒地打擊日偽軍。
冀中地下水位很高,地道只能在土表下最多一米處挖掘,冀中平原下的地道大多挖掘在距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而有些地方甚至還不足一米,除了儲物臨時蹲個人藏身,確實無法開戰地道戰。
根據資料表示,日軍偽軍來到村子,基本都帶著挖掘工具,用刺刀槍強迫當地老鄉交代地道,地道基本上都會暴露,畢竟人怕死的多,所以冀中的地道沒什麼隱蔽性可言,非常容易被輕易挖開,就完全徹底暴露了,地道戰其實真的非常難打。
真實的地道,是老百姓用來儲藏紅薯等物資,害怕被日偽軍搶走了,除了自己的口糧,有些老百姓會支援抗日武裝,因此糧食是百姓和抗日武裝的命根子,除了藏糧地道也是可臨時藏人的地方,根本不是用來作戰的,不可能利用地道,給予日偽軍以極大的殺傷。
當年,面對日偽軍殘酷的大掃蕩,為保證自身安全,無險可守的冀中,秋天時青紗帳起來,尚可躲在青紗帳中,平常村民們只能挖地道躲避日偽軍的打擊,但是地道面對兇殘的日偽軍卻不是萬能的。
許多村莊,確實挖了地道,但這些地道往往比較簡陋,並不存在如《地道戰》歌詞中說唱的“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且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毒氣來了將門關上那般神奇,日偽軍無可奈何之現狀。
實際上,日偽軍進村掃蕩,破壞抗日軍民地道案例非常多,河北省雄縣小蘆昝村被日偽軍包圍,破壞了村中地道,施放了毒氣,抓走數百人,並殺死其中的20多人。
晉縣周家莊,是有記載的為數不多的曾在地道內發生戰鬥的地方,曾被一箇中隊的日軍和偽軍共300多人包圍,根據漢奸提供的情報,日偽軍進村以後,很快就找到了地道口,逼迫抓來的民夫將地道一段一段挖開。
村北頭的地道中,日偽軍發現了村裡的民兵,馬上就封鎖該段地道口,向地道里用機槍和步槍射擊,並投擲了手榴彈,民兵則利用地道掩體,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於是,在久攻不下時,惱羞成怒的日軍,慘無人道地朝地道內投擲了毒氣彈,濃烈的毒氣燻倒了地道中的15個民夫,以及地道里的17個民兵,至少兩名村民被毒氣燻死。
-
13 # 西府趙王爺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抗日戰爭一段很艱苦的歲月,在國家危亡面前,全民皆兵,共抗外敵,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頌歌!
任何事情的發源都是有一定過程的,地道戰也不例外。根據當時的記載,這種地道的原形其實並不是用來攻擊敵人的戰備設施。在中國早些年的時候,農村地區幾乎每家都會挖鑿地窖,這個場所的主要作用是儲存一些食物。但是等到日軍掃蕩過來以後,沒機會逃跑的民眾就馬上藏到了地窖下邊,這也算是地道發展的第一階段吧。
隨後,日本人在偽軍的引導下逐漸發現了可以用來躲藏的地窖,對於這些藏匿在地下的民眾,他們採用了灌水和放毒氣的殘忍方法,由於地窖的出入口只有一個,所以一旦被敵人發現了以後就基本活不了了。
因為這種侷限性,當時我們有很多民眾被殺害。
當經歷了這樣的教訓以後,民眾們也發揮了自己的進一步想象,經過大家的商討,最後決定在地下打通各家各戶的地窖,並且地窖的出口也需要多設計一些。
當工程完成了以後,這個地區在地下形成了一個大的聯通網路,日軍再來掃蕩的時候,就很難見到百姓的影子了。不過地道即使有了如此大的發展,本質上還是隻能用來防禦躲藏的設施,它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才能有那種“傳奇”的作用。
這就要說地戰道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了:當我們的抗日武裝看到地下發達的網路系統以後,一個偉大的想法被提上了日程。
在民眾和正規力量的配合之下,這個地區的地道出口全部設立了掩體設施,武裝人員可以直接藉著掩體進行反擊,並且各地的房屋也被打造成“碉堡”,從地道里出來就能在視窗架槍進行攻擊。
由於抗日力量過於分散且機動性強,日本軍隊在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沒法抵抗。雖然他們後來想了很多的辦法,比如灌水灌毒氣等手段,但都被地道設計人員巧妙的化解了,地道戰也因此成為抗戰歷史上一種亮眼的發明創造。
當然了,這並不是每次都奏效,化學武器不是幾塊擋板,幾個通風口就能解決的。每每遇到,游擊隊也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總而言之,在整體的一個鬥爭形勢上,我們還是處於絕對的下風,只能選擇遊而擊之,用地道戰也是被逼出來,這是我們在戰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的一個明顯的例子。
日本人以遠強於中國的力量發動侵略,但最終還是失敗。究其原因,除了我們民族的智慧以外,更多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地道戰只是抗戰中的一個小插曲,但它反映出的精神卻能照亮那段歲月。 -
14 # 花木童說史
許多人小時候都看過《地道戰》,裡面高傳寶帶著鄉親們痛擊日寇的精彩故事,看的觀眾酣暢淋漓。但真實的地道戰是否如此,我們聽聽親身經歷的人怎麼說。
抗戰時曾擔任蠡縣縣委書記的王夫,在回憶錄裡寫過抗戰初期地道戰的故事。由於冀中平原無險可守,而鬼子的機動性又很強。
當時縣大隊、小隊跟鬼子打完遊擊,很難找到地方隱蔽,又不敢住村裡,怕連累老百姓,所以只能到野外挖地洞。
但這個方法很容易被發現,蠡縣接連三人縣長都因此而犧牲。後來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將村裡的地道連通,抗擊日寇。這基本是地道戰的雛形,那效果如何呢?
當年定南縣委書記趙鐵夫曾回憶說:1942年5月26日,地委獲知第二天日軍要掃蕩北瞳村。當天會議上,大家信心滿滿誓打一場殲滅戰。
縣大隊、小隊、民兵、百姓齊上陣,修工事、埋地雷、備擔架。忙活了一天,大家都對地道和準備工作十分有信心,老百姓也都沒撤離。
北瞳村的地道遠近聞名,周邊村子的百姓怕鬼子報復,也紛紛到此避難。
5月27日早上7點左右,村外就傳來了密集的槍聲,縣大隊已同日軍交上了火。戰鬥打的很激烈,150名戰士打退了一個大隊日軍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不過到下午1點鐘左右,縣大隊在日軍優勢兵力和火力的進攻下,傷亡慘重,於是退回村裡準備同其他預備隊伍,一起打地道戰。
但下面的劇情大大超出了大家的預料。鬼子進村後,首先拼死搶佔了村裡的制高點,游擊隊被迫全部下了地道。
可下了地道,游擊隊員頓時傻眼了,原本寬敞的地道,現在根本挪不開腳。裡面不僅站滿了人,還堆滿了老鄉的東西,有人甚至把柴火、鋤頭都搬進來了。
下面挪不動窩,沒了襲擊,鬼子在漢奸的帶領下,肆無忌憚的到處找地道口。
折騰了兩個小時,終於被鬼子挖到了地道的幾個入口,接著毒氣筒紛紛飛進了地道。裡面待不住了,大家紛紛往外跑。
身體差點的死在了裡面,好不容易逃到洞口,等待他們的是鬼子燒的熊熊大火。躲過大火的都被鬼子集中起來。
老弱病殘被鬼子玩殺人遊戲屠殺,年輕力壯的被迫穿上縣大隊的衣服,被鬼子拉回去邀功請賞。這次掃蕩,北瞳村被屠殺1000多人,逃出生天的寥寥無幾。
北瞳村的慘劇不是個案,幾乎是冀中平原的普遍現象,很快冀中平原變成了日偽佔領區。
1944年7月,隨著日軍兵力的減少,冀中軍區得以恢復,楊成武被任命為司令員。
楊成武經過仔細的調查和總結,決定大力改造地道。在廣大軍民的共同努力下,冀東平原的地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實現了戶戶相通、村村相連,地道內有了通氣孔、射擊孔、陷阱、水井等。到了這個階段,地道戰才真正發揮了抗擊日寇的巨大作用。
總之,地道戰在當時來說,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地道的每一次改進,都是以無數的鮮血為代價。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地道戰也充分體現了華人民,面對強敵不屈的戰鬥精神,最後向80年前英勇戰鬥在冀中平原的先烈們致敬!
-
15 # 子屠龍
抗日時期的地道戰,主要發生在華北平原一帶,因為這裡的土質比較鬆軟,便於挖掘開道。對於廣大山區的群眾來說,並不適合挖坑道和日本兵周旋,他們就廣泛採用地雷戰。
地道戰最著名的地區是冀中,那裡的抗日軍民打得日本兵屁滾尿流,日本指揮官感嘆:冀中是兩個冀中,地面一個冀中,地下一個冀中。地道戰究竟有多麼神奇?
地道,最開始的時候叫“蛤蟆蹲”,這是符合勞動人民語言的稱呼,很生動也很形象。老百姓開挖的時候,沒想過要打擊日本鬼子,只是當做藏身的洞穴。
原始的地道沒有互通,一旦被敵人發現,群眾就沒有辦法逃脫,不想死在裡面就只能乖乖出來。在血的教訓之下,老百姓開始將“1個洞”挖成“2個洞”“3個洞”……這下日軍就不容易抓到了,你發現這個洞口,我就從那個洞口走。
這個時候的地道還不完美,一家連一家、一戶連一戶,可以有效地隱藏自己,但不能打擊敵人。直到1942年1月,冀中區黨委發出檔案,總結推廣地道的做法,並將之作為打擊手段。
於是,世界戰爭史上浩浩湯湯的“地道戰”誕生,這種新戰術讓那個日軍頗為頭疼。誓將地道戰消滅在萌芽狀態,日本指揮官很快集結10萬日偽軍,對冀中展開“五一大掃蕩”。
新事物總是粗糙的!當時的地道還存在不少缺陷,比如數量比較少、隱蔽性比較弱、缺乏防淹防毒功能……在敵人的掃蕩下,冀中的很多地道都遭到破壞,常常會有群眾被毒氣彈燻死在地道內。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冀中抗日軍民很快接招拆招,對現有的地道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建成房上、地面、地下互通的“三通”地道網。地道內部設定各種功能的洞穴,不僅可以藏人,還可以藏水、糧食、武器、被褥和燈火,甚至還有專用廁所。
針對日軍的火攻、毒氣,老百姓還發明土辦法,用土堆來“水來土掩”、用木板“隔絕毒氣”。隨著地道的發展,地道的複雜程度大大提升,它既可以通到村外無人處,也可以通到村內製高點,地道沿途還靈巧設定各種射擊孔、瞭望孔。
從低階進化到高階,冀中地道的立體作戰體系,讓進入的日偽軍徹底傻了眼。身在明處的他們,根本就難以應對,能藏、能打、能進、能退的地道戰。到1943年底,冀中已經建成1.25萬公里的地道,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長城”,日本人不得不付出慘重傷亡。
回覆列表
你們以為這真正的地道戰就是挖一個地道,然後在裡面打仗嗎?這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地道戰,那可是運用了遊擊技術,不斷的與敵人頑抗的鬥爭,地道雖然是發現了,可是這個地道也讓他們無可奈何,地道里面具有防洪防災,想要佔據這個地方是不可能的。
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很多中國地方被日本佔領了,而很多人不願意做亡國奴,於是就和日本開始了抵抗,而且日本實行了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很多老百姓都恨之入骨,一旦鬼子進去了,很多人就只能夠逃到地道,經過了很多年的完善,終於探索了一個抵抗日本人的地道,然後和日本人進行鬥爭。
鬼子一旦是進了村,老百姓只能夠逃到這個地道,然後和日本人進行鬥爭給日本造成了很大損失,但同時自己人也非常的慘烈。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候,日本鬼子在中國北部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滅絕式攻擊。很多小的村落都被燒光,人們活得就像畜牲一樣,為了生存下來,為了解放全中國,很多人都加入到了抗日隊伍,而日本人是不會這麼輕易的放過中國人的,都與雙方進行了慘烈的交戰。
由於日本武器非常先進,同時有很多漢奸加入到了日本隊伍,這個給當地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人人都對這些人咬牙切齒,可是也沒辦法。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
所有人都拿起了武器進行抵抗,而當時地道戰是非常有利於中國人民的戰爭技術。鬼子每次想要佔領這個地方,消滅那些抗日戰士,就必須要佔領地道,可是地道里面有很多設施,日本人甚至放了毒氣,但是地道經過了很多年的改善,早已經是利用通風口能夠將毒氣排出來。
日本人最後也無可奈何,地道就這樣拖延著鬼子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