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股基奶爸
-
2 # 燕趙釣魚人
魚兒的視覺和嗅覺那個更敏銳,這個其實沒有可比性,因為感知外界的資訊不是一種型別。當然如果非要放到一起說,那還得結合外部的條件來分析。
魚有眼睛肯定會依靠視覺,養過魚的都知道,因為經常餵魚,只要人往魚缸前一走,魚會馬上游到人面前,一伸手,魚會馬上聚集到手的附近,說明魚的視力是很好的,但也是在淺水光線好的地方,如果深水或是渾濁的水中,就像人在大霧或沒有光線的黑夜一樣,視力自然也就不起作用了。
而嗅覺,包括兩種,一種是聞,一種是嘗,不管有沒有光線,都不影響獲得味道,例如海里的鯊魚,說是能嗅到幾公里外的一滴血,雖然有些誇張,但能看出來魚的嗅覺確實是非常靈敏的。又例如一些研究人員在研究魚的誘食劑的時候,將魚放到曲折的迷宮水槽中,魚是肯定看不到食物的,但只要一放入食物,魚很快就能找到食物,說明魚的嗅覺確實很強大,當然這裡面也有味道擴散的原因。
透過以上來看,沒有光線,視力就沒用了,而不管有沒有光線,也就是說不管深水淺水,渾水清水,都不影響魚的嗅覺,魚的嗅覺器官,包括鼻孔,鬍鬚,側線等,魚更多是依靠嗅覺覓食,所以總結可得,魚的嗅覺要比魚的視覺更敏銳。
-
3 # 縴夫的邂逅
說這話就證明了你不是釣魚人!魚兒有眼睛但是近視眼!點兒主要是靠嗅覺!嗅覺很靈敏的!所以釣魚人都在餌料上下很大工夫!
-
4 # 笑瞰之天下
08:10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魚想要生存繁衍就每天需要攝取食物。只是釣了那麼多魚,你知道魚是怎麼發現食物的嗎?或者說,你知道你掛在鉤上的餌料,如何才能夠被魚發現嗎?瞭解這方面的常識,對於釣魚技巧的提升會更有作用哦!
我們人類想要找到一種食物,除了固定的經驗以外,還需要靠各種感官來搜尋,比如用眼睛看,用鼻子聞。魚也一樣,它們想要找到食物,也需要透過各種感官來搜尋,只不過它們可能使用的感官更多一些,因為它們沒法像人一樣可以透過經驗來思考判斷。一般來說,魚搜尋食物會用到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和聽覺等感官,其中最重要的兩點自然是視覺和嗅覺,這也是我們在製作餌料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方面。
一、魚的視覺系統
先來說說魚的視覺,視覺所對應的身體器官自然是眼睛,我們平常釣到的魚都有眼睛,這個沒錯吧?從生物學的角度上,魚眼的基本結構和人類是相似的,但也僅僅是相似而已。魚眼的通常形態是圓球形的水晶體,一般來說只能看到比較近的物體,簡單來說就是它們都是近視眼。所以,想要讓魚看到我們的餌料,首先餌料的顏色一定要明顯,研究表明普通淡水魚最敏感的顏色是紅色、白色和黃色,這也是現在商品餌料開餌後最常見的三種顏色。還有,魚一般對會動的物體比較感興趣,所以蚯蚓和紅蟲才會成為神餌。
二、魚的嗅覺系統
再來說說嗅覺,看過動物世界的釣友應該都知道,嗅覺是魚類最發達的感官,當然這是指正常的野生魚類,很多養殖的魚類嗅覺並沒有那麼發達。一般在夜晚的時候,魚只能憑藉嗅覺來覓食,這就告訴我們在夜釣的時候,餌料的味道要更重要一些,尤其是像鯰魚一類視覺極度退化的魚類,嗅覺更是覓食的主要手段。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魚類喜歡的氣味是不同的,常說的鯉魚喜甜香,鰱鱅喜酸臭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針對不同的魚,要選擇不同的餌料味型。
三、魚類的味覺系統
說到魚類的味覺,就要說釣魚常出現的一種現象,明明漂相顯示上魚了,提竿卻空空如也。出現這種現象,一般就是魚的味覺發揮了作用,簡單來說就是魚吞餌後,發現不合口味,又把餌吐了出去,所以我們提竿才會空鉤。再來說說觸覺,一般來說魚的觸覺器官主要知道的側線和觸鬚,側線可以幫助魚在水中精確的定位,而一些魚類的觸鬚更是能夠感知食物的氣味和位置,比如鯰魚和鯉魚!
魚的感覺器官雖然很多,但是靈敏度卻差別十分大。通常來說,中上層魚類,如草魚、餐條魚、翹嘴和紅舶等,視覺較靈敏,而味覺和觸覺遲鈍,主要靠視覺攝食;而底層魚類,如鯰魚、黃顙魚、鯉魚等,則主要靠味覺、嗅覺和觸覺覓食。瞭解了各種不同的魚主要依靠什麼感官來覓食,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選擇餌料,從而在和魚的鬥智鬥勇中取勝。
-
5 # 冰峰戶外
這個問題據說有人測試過,我這裡簡短說下。答案是嗅覺更靈敏,魚的視力很差,對移動的物體敏感,對靜止或者緩慢移動的物體不敏感。對環境的變化需要身體兩側的兩條感知線獲得。
相比視覺而言,嗅覺就靈敏的多,這一點可以從打窩子說起,比如麝香小米,還有黑坑用的香精等等,都是靠氣味這點入手,三分釣,七分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和現象。
釣魚是個技術活,需要每一個環節都儘量做到位,才能有不錯的收穫,釣魚只有規律,而沒有定律。理論結合實踐,實踐也必須結合理論,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最後祝看到的資訊的人年年有魚,心想事成!
-
6 # 姚老道
釣魚需要了解魚類的一些基本生物特徵,這對釣魚幫助很大,可是很多釣魚人對這方面內容卻不以為然,題主能有此一問,說明也是個用心的釣魚人!
魚兒是視覺敏銳還是嗅覺更敏銳,這是有前提的,既然是垂釣,我理解應該是淡水魚吧,所以,魚種預設設定為淡水魚!
具體要分幾種情況:
夜釣靠的是什麼讓魚兒發現的食物呢?生活在水體上層的魚類和生活在水底下層的魚類視覺和嗅覺能力是不同的好多魚種在嗅覺方面是有其它功能器官補充的夜釣時魚兒是怎麼發現釣餌的?一般問這種問題的釣魚人大都會有個疑問,就是夜釣過程中,水底根本沒有光線,魚兒是怎麼看見食物的?
這說的就是魚兒的嗅覺問題,也是從整體上對魚類嗅覺先有個認識,那就是,幾乎所有淡水魚類的嗅覺都很發達,夜晚魚兒能看見食物,很大一部分功勞歸於嗅覺,這也是夜晚釣魚所用餌料要儘量味道更濃郁一些的原因!
那麼既然嗅覺那麼發達,是不是白天覓食也主要靠嗅覺呢?看下文!
生活在水體上層的魚類和生活在水體下層的魚類視覺能力是不同的!水體的上層水域對光線的過濾阻擋作用很小,太Sunny線幾乎可以完全照射入水,因此,水體上層的魚兒的生活習性跟日升日落關係密切,對光線的感知能力也非常強大,覓食能力主要依靠視覺!
而水體的下層,由於水深很大,光線有很大一部分被中上層的水體吸收了,因此,水底光線並不充足,長期生活在水底的魚兒自然視覺系統就存在一定的退化現象,這種現象在海水系統裡更明顯,好些深海魚類都是瞎子。
因此,水體底層的魚兒覓食主要靠嗅覺,嗅覺要比視覺發達很多,白天覓食視覺也只是起輔助作用!像鯉魚、嘎魚、鯰魚這類魚種都屬於底層魚類,覓食主要就靠嗅覺,而白條、麥穗這些小雜魚則是上層魚類,視覺要明顯好於嗅覺,這也是夜釣時小雜魚鬧窩就不嚴重了的原因,它們看不見了啊,也聞不到啊,自然就沒法覓食!
這裡有個例外,就是鰱鱅,這類魚覓食主要是濾食,嗅覺發揮的作用要更大一些,提醒大家注意,雖然它也是上層魚類!
許多魚種在嗅覺方面是有其它器官補充的魚類的嗅覺都不是單一器官來完成的,不像人類,靠鼻子就可以了,魚類的嗅覺系統非常複雜,一些魚類的觸鬚也擔負著一部分嗅覺的作用,尤其是嗅覺的補充功能--味覺。
這就使這類魚兒近距離感知食物的能力特別強大,像鯉魚、鯰魚都有觸鬚,夜釣更容易釣到它們,它們在夜晚吃食幾乎不受任何影響!
魚類還有一個器官叫側線,側線連線側線管,是個豐富的神經組織,這個器官能感知各種微弱的低頻振動,包括餌料入水以及餌料入水後產生的短波振動,這相當於嗅覺的補充,讓魚兒更能精確的感知食物!
補充一下如果從整體的淡水魚生理特徵上來看,嗅覺的敏銳程度要高於視覺!
但這裡又有反例,一些生活在水體上層的魚類則有可能視覺更強大!
更為強大的是,魚類的嗅覺能力是複雜的整合系統,還有一些別的器官來輔助完成這一功能,這就顯得嗅覺更為強大了!
-
7 # 歐皇和錦鯉
根據我釣魚的經驗,應該是嗅覺更敏感。夜釣的時候魚是看不見的,無論魚餌大小,在打窩效果好的前提下,釣魚的效率幾乎差不多。所以我個人十分確定,魚的嗅覺更敏感。
-
8 # 收藏F充國小趙
個人認為:
兩者都會,但首先是嗅覺,魚的嗅覺很靈敏的,鯉鯽草鯿等,在幾百米內的味道,都能聞到。透過嗅覺找到食物後,再用視覺判斷食物是否可吃,然後有嘴唇輕碰,以觸覺進行最終判斷是否進食。
魚的聽力很好。科學家發現,儘管很多魚外部沒有長耳朵,但是有特別設計的聲音接收器,可將聲波傳到內耳裡充滿液體的管狀結構。這些管道里有特殊的細毛,叫纖毛,它們可以將聲音的脈衝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機制和化學反應傳到魚的腦子裡,在那裡進行處理。
擴充套件資料魚類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己有胃腸的分化,還有明顯的胰腺。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適應水中生活。
口位於上、下頜之間,口內無唾液腺,魚類的口咽腔內有真正的牙齒,能積極主動地攝取和捕食,較圓口綱更高階。板鰓魚類頜骨上的牙齒由盾鱗轉化而成,硬骨魚的牙齒因著生部位不同而分為口腔齒和咽喉齒。
-
9 # 釣魚人老高
若要成為一名垂釣高手,需要對魚的習性有深刻的認識,而魚的習性又與幾個重要功能器官有密切聯絡,比如魚的嗅覺、視覺及味覺。回到釣友的問題“魚的嗅覺與視覺哪個更敏銳”為更全面、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魚的嗅覺特徵
2、魚的視覺特徵
3、辯證看待魚的嗅覺與視覺靈敏性及攝食
魚的嗅覺特徵魚的嗅覺在攝食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些魚甚至主要依靠嗅覺攝食。魚的頭部兩側有一對或兩對鼻孔,但與人用可用於呼吸不同,魚的鼻孔主要是用於感受氣味。魚的鼻孔中有鼻囊,鼻囊有大量褶皺的上層組織,而感知氣味的嗅覺細胞及嗅覺神經便分佈在表面。當水流從鼻孔的一側進入,再從另一側進出時,期間匯入水中的食物分子便不斷刺激鼻孔中的嗅覺細胞、神經末梢。神經末梢將氣味訊號迅速在反饋給魚的神經中樞下丘腦,最後做出反應。
如果氣味是魚喜歡的,則會驅動身體遊弋過去,並根據氣味分子的濃度判斷具體的位置;如果氣味分子不喜歡,甚至排斥,要麼繼續遊動,要麼轉身離開這片水域。魚喜歡逆水遊動,除去有豐富的溶氧外,也便於水流從鼻孔進入、進出感知食物的氣味,判斷食物的位置。據研究,魚的嗅覺靈敏度大約是狗的數十倍,是人的數百倍,為眾多魚依靠嗅覺覓食打下基礎。
魚的視覺特徵魚的視覺在魚的活動、覓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在針對輕口魚、老滑魚時,利用魚的視覺效果顯著。魚的眼睛與人眼有相同之處,即眼睛的晶狀體都是球形結構;不同之處是人眼的晶狀體是扁圓形,可視距離較遠。魚的晶狀體是圓形的,看到的距離較近,多在10-20米之間。生活環境的差異,導致生活在水體上層的魚視力強,長時間生活在底層、陰暗環境下的魚視力較弱,最典型的便是鯰魚,因長期棲息在陰暗的碎石、破磚的縫隙之間,晝伏夜出,很少有光線的攝入,視力極其微弱,幾乎接近眼盲,攝食主要魚依靠它的嗅覺。
再者魚的視覺能否辨別顏色,是有一定爭議的,主要觀點認為魚是無法真正辨識的,但能透過光線的強弱區分。比如色彩豔麗的紅色、黃色在魚的眼睛裡呈現為白色或亮白色;而棕色、藍色等在呈現為灰色或暗灰色。雖然顏色無法識別,但魚的視覺在攝食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窩料多用紅色或黃色便是這個原因,用鮮豔的顏色強刺激魚的視覺,吸引魚的注意力。
辯證看待魚的嗅覺與視覺靈敏性及攝食整體而言,魚的嗅覺在魚的攝食及其他行為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要大於魚的視覺的,並且靈敏性也高於視覺。靈敏的嗅覺辨別食物的氣味,輔助攝食。值得注意的是,魚的嗅覺靈敏,但依然有閾值,一旦氣味過於濃烈也會引起魚的排斥。比如窩料或餌料中,釣魚人為提高誘魚效果,通常會新增一些誘魚物質,或用於增強氣味或激發魚的攝食等等,但氣味如果過於濃烈,不僅無法誘集到魚,還以氣味超過魚嗅覺閾值,使魚有不適感,而遠離窩點。魚食性是隨環境、水溫及魚的增發生變化的,比如鯽魚冬季偏好濃腥,而春季、夏季則喜歡香腥或奶香,此時的嗅覺對氣味的敏感度也發生調整,而這也是指導釣魚恰當選擇餌料的關鍵。
魚的視覺在攝食過程中的作用弱於嗅覺,正如前文所說,在某些場合環境下,恰當合理的應用,也能較好地發揮效果。老滑魚和輕口魚等,要麼被多次鉤刺後,吃餌謹慎;要麼水溫低,攝食慾望低,此時最經典的用法,是利用餌料的動態效果刺激魚的視覺,激發它的捕食慾望。魚長期生活在水中,對自由下落的食物,天性使然有強烈的興趣,而這正是利用它視覺的原因。比如利用商品餌料的散落、霧化或者葷餌的蠕動,均可營造較好的動態效果。再比如常用的飛鉛釣法或者行程釣法,利用餌料的緩慢下落,模擬自然下落的小蟲、食物,也是利用利用動態效果刺激魚的視覺,殊途同歸。
寫在後面本文首先對魚的嗅覺和視覺的功能、靈敏性做了詳細介紹,接著從辯證的角度,多兩者的做了分析比較。可見在釣魚領域而言,嗅覺、視覺在應用中,多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樣如果恰當地利用,也會有不錯的效果,這需要釣魚人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經驗、技巧,相信釣友會有不錯的漁獲。
回覆列表
魚的感覺器官相當發達,對外界事物的反應異常靈敏。同其他許多脊椎動物一樣,魚的感覺器官系統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器官,多數魚身上還生長了另一種器官---側線。魚在水中能尋找到適合口味的食物。就是依靠各種感覺器官相互協調的作用。
魚有視覺器官,尤其對白光反應強烈,所以在清水池邊垂釣不宜穿白色的衣服,運動著的食物比靜止的食物更容易被魚發現,用鮮活動物做餌料比壞死的餌誘力強的多。淡水魚類中,鯰一類無鱗魚的視覺功能最差,但捕食能力卻十分厲害。他的上顎生有長長的角須,其靈敏的嗅覺彌補了視力低下的缺陷。鯰覓食常用兩種方法進行:一是慣於打埋伏,將身子隱蔽在草叢或泥潭內,等待小動物遊入伏擊區內,然後以閃電之勢實行襲擊。一是喜在夜間出動覓食,依靠頻頻擺動角須探索食物所在。
魚雖未長有千里眼,卻生有高功能的順風耳,聲波感受器官非常敏銳,聽覺靈敏度高的驚人,當一群飛鳥從數十米高空掠過,或從數百米外傳來敵害聲波,他都會立即逃避和沉層。然而,當小魚蝦在他們身旁緩緩嬉遊時,哪怕聲音再小魚兒也能準確的辨別出,捕而食之。有一種擬聲釣,就是用裝有十二的鉤,不斷撞擊水面,模仿小動物跳躍時發出的聲音,引誘某些兇猛魚類上鉤。人們常用這種方法誘餌黑龍江的狗魚,長江,珠江流域的烏鱧(黑魚),鯰魚等,另外,魚類還靠側線隨時發出不同頻率的聲波相互傳遞資訊,如恐嚇聲,警報音,戰鬥嘶叫音,雌雄呼喚音,攝餌音,逃跑音,負傷音等等。靠這些聲音招呼同伴嬉戲覓食,或發出警報逃之夭夭。釣魚時,如果逃脫了一條魚,這條魚就驚窩。令其同伴們逃走,一段時間內在同一釣點上很難在釣到魚,有人說,用手摘下釣到的魚時,直接取餌裝鉤,會把魚側線溢位的受驚液一同帶進釣點,使魚受驚而逃,就釣不到其他魚了。但是用魚類喜歡的新鮮的野草等把手擦淨之後在裝鉤,效果就大有好轉。當然這種說法有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考證尚不得知。魚類一般忌人為聲響,因此釣魚務必要保持肅靜。
除了魚唇外,魚的觸覺器官還有魚須,例如鯰,鯉等底棲魚類,須內佈滿了觸感神經,是這類魚覓食或者禦敵的探索器。
試驗表明,嗅覺器官是魚類各種感覺器官中最為發達的一種,能嗅出遠距離出現的餌物氣味。
魚的味覺器官也相當發達,除口腔內佈滿味蕾外,其他部位也有味感神經分佈。魚的覓食程式一般是:先發現食物,察其行,辨其色,再嗅其味,然後用嘴品嚐,適合口味的才吞食入肚,不合口味的即使吞入口中,也會隨即吐出。魚口中的味蕾能分辨出食物的多種味道,鯉,鯽,鯿等都是品味的能手,垂釣時魚往往專門愛吃某個人下的餌料,認定其味道後,對他人的餌料置之不理。即使是同一個人的餌料,如經別人之手把它投到同一垂釣點上,魚也不愛吃。這是由於把他人身上的不同氣味隨同餌料帶入水裡的緣故。魚類是具有知覺的,而知覺的顯著特徵之一是其選擇性和排他性。對魚類的這種攝食特徵,釣者要充分的注意。
知道了魚的感官功能,就要注意選擇魚類喜歡的餌料。配製講究色味,處理好餌料的調製,選擇,使用等方面的技術問題,有的放矢,釣而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