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了父母才發現,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現在的小孩,都很有個性,有想法,也能言善辯,因此叛逆期也來得更早。我的小孩,就是一個典型,作為家長,我經常對他們的言行無可奈何。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夠孩子有效溝通?求支招!
4
回覆列表
  • 1 # 十二個文錢

    您聽過李玫瑾老師嗎,她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我認為很好,李老師是搞犯罪心理學的,她從罪犯的作案動機去推理其幼年時的情感經歷,進而提出了一套的育兒理論,我個人感覺很實用,您要是感興趣可以點選我的頭像聽一聽李老師的講課影片。PS:我的女兒剛滿兩歲,從她一出生起我就經常查詢一些教育孩子的資料,後來無意中發現了李玫瑾老師的講座影片,感覺受益良多。

  • 2 # 佳思佑考場語文

    要讓孩子在聽話與不聽話之間保持自由自在自信自主。

    一個完全聽話的孩子,如果他的智力等一切正常,他可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悲哀。

    一個完全不聽話的孩子,如果他的智力等一切正常,他可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感到後悔。

    而處於兩者之間,是無悔無怨的人生。

    一.為什麼我們總想讓孩子聽話?

    我們大人常常自以為是。而且生活於習慣之中。

    從那個小不點兒出生之前,他就在我們的計劃之中。出生之後,更是我們的掌中之物。有的父母甚至捨不得孩子離開雙手,離開懷抱,離開自己的眼神,離開自己的能力所及。如果是這樣,我們完全一點一點地在"保護"和"掌控"孩子的人生,那麼,他過的是我們的生活。或者說他過的是我們所希望的生活,所設計的生活。而他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哪裡呢?

    終於有一天,他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會有自己的想法,他還會像厭倦了巢窠的鳥兒一樣,飛向高遠的天空。當你看到孩子學會展翅,學會飛翔,在高遠的天空矯健地飛翔,歡笑,也許你還會為他高興。你不會後悔沒有永遠把他攥在手裡,抱在懷裡。

    或者說即使我們想到了這一天,我們也很想給他提出建議。我們認為我們吃過的餃子比他們吃飯過的飯還多。我們走過的橋比他們走過的路還長。我們認為他們所看到的世界未必真實,他們的見地未必正確。

    為什麼我們大人老有這一套非常頑固的思想?

    因為我們確實有生活經驗。我們看到了這個生活中最有實際用途的東西。大人看世界往往比孩子功利的多。我們知道什麼職業可能會好一些,既輕鬆又掙錢多。我們知道孩子怎麼做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知道學習確實很重要,恨不得孩子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我們知道的確實很多。

    但那是我們知道的,我們認為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如果他一味地聽我們的話,按我們的路線去走,他的人生得失去多少風景?

    有人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一是恨不得直接把孩子空降到羅馬城中。如果不能的話一定會選擇一條很功利的捷徑,但是孩子未必喜歡。這就像翻山,如果有隧道的話,我們大多選擇走隧道,但是孩子或許想爬山。這就是少年與我們中年人的不同。

    這也像莫懷戚所寫的《散步》中的場景一樣。他的媽媽願意走大路,大路平坦。他的兒子願意走小路,小路有趣。這個時候,他們本想順從母親,因為母親的時日有限。孩子的未來還長。而他的母親選擇順從孫子。於是,他們選擇走小路。他的背上揹著母親。妻子則背起兒子。

    這就是人生。中年人的人生,老年人和小孩子的人生各有其不同。關鍵是老年人和中年人都要注意成就孩子的人生。因為他們的人生路比我們所有人的都要長,更值得關注。

    家長應該學會選擇支援孩子所選擇的道路。因為我們的人生已經過去。如果我們曾經走過孩子所選擇的路,我們知道它的危險和不易,我們可以提出建議。如果我們從沒有走過孩子所選擇的路,就更不應該不讓孩子去嘗試。一家人可以一起商商量量,找一種更好的方式去走。

    這個時候你不會糾結孩子聽不聽話。

    其實又何必老讓孩子聽我們的呢?

    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如果是因為自己缺少明斷,那值得同情也值得慶幸。

    如果是因為孝順,則特別讓人心疼可憐。

    何必非要孩子聽我們的話呢?我們何不來明斷一下孩子的見識,設身處地在孩子的位置,蹲下來或者俯下身來,用與孩子在同一水平線上的眼神去看去斷,然後再結合我們的高度和智慧去提出建議,達成一種雙方的共贏?是不是會更好?

    二.不聽話的孩子是寶貝,也可能是禍患。所以家長一定要小心,絕不能培育出絕對不聽話的孩子。應該讓孩子處於聽話與不聽話之間。

    如何做到?

    這就要求家長要堅定地承認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想法。

    有的家長老怕孩子將來不聽話,總想在家庭生活中樹立絕對的權威。就像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說的,孩子說話總是錯,說出來之前就是錯的,因為他是兒子。

    但一般的情況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束縛得越緊反抗力越大。

    所以古人有智慧叫欲擒故縱,欲取先予。

    所有不聽話的孩子都是從聽話的孩子轉變而來的。大家想想一定是這樣的,這句話絕對正確。

    麼家長關鍵的是要把握好分寸。孩子漸漸長大,聽話到不聽話的過程正是孩子的成長過程。

    要承認孩子在成長當中的正常要求。首先要承認。然後才是咱做家長的建議。這樣在孩子的所有要求和觀點之中,一部分你承認支援,這會獲得孩子的信任。反過來孩子也會承認支援你。如果兩者針鋒相對,則形成完全的對抗。那就會讓孩子走向完全不聽話。

    箭握得太緊,射不出好箭。牛被拽得鼻子疼,會用腳頂人。但是如果牛牽得好了,他會自己往前走。馬兒馴得好了,也會不用揚鞭自奮蹄。我們家長要做的是點燃的工作,是發動機器。只要能把孩子好的那一方面激發起來,就是值得的就是對的。

    我們在孩子的人生中應該退居一旁,做保鏢而不是做他的老闆。擺好自己的位置,我們就能培養出理想。也能跟孩子之間處理好微妙的關係。

    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像這樣善思多問的家長是非常好的。

    培養一個好孩子是不容易的。散養與圈養都有不大合理的地方。

    總之呢,我的觀點是,既要讓孩子聽話,我們也要聽孩子的感受和建議。建立起比較和諧的關係。

    孩子跟我們是不一個時代的人。他們將比我們看得更遠,走得更長,人生比我們更精彩。

    讓孩子在聽話與不聽話之間,讓他保持自由自在自信。

    父母與孩子,多年的父子成兄弟,多年的母女成朋友,這才是最好的關係。

    讓我們能夠幸運地成為孩子的兄弟和朋友,一同迎接風雨,面對歡笑,讓家庭的幸福更遠更長。

  • 3 # 呆萌木木玩具

    要做到與孩子有效溝通,首先要秉承的第一態度是平等,要認可的第一條件是尊重,要遵守的第一信條是信任。

    每個孩子在最初都是天使,長大後有的則成了“惡魔”,你說話ta不聽,你問話ta不答,到處搗亂,指東向西。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你在ta開始懂事的時候,沒有與ta好好溝通。

    他們雖然是孩子,但在日常溝通中,我們要持平等的態度,別以為他們年齡小,就總說諸如“你個小屁孩,跟你說了你也不懂”等話。顯然,我們把孩子看的太弱小了,這樣做是不對的,即使是一個很幼稚的問題,我們也不要以家長這個高高的姿態去敷衍了事,要以一個平等的身份耐心解答。或者以他們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回答問題,建立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個體平等。

    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對孩子說“你滾開”、“你個笨蛋,怎麼這麼簡答的問題都不會”等話。你看,我們都不對別人隨便說滾這個字,我們怎能說自己的孩子呢?可知這個字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多大嗎?我們都這樣說話,孩子怎麼可能會好好跟家長溝通呢?要想得到有效溝通,家長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

    一諾千金,很多家長可能已經失掉了“千萬黃金”,我們經常會答應孩子的要求,但是最後又不兌現,久而久之,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以至於孩子有什麼想法了也不想跟家長去溝通。想一想,取得信任等於不欺騙,對孩子來說,是不是更為重要呢?你若信守承諾,我便不再胡攪蠻纏,看,就是這麼簡單。

  • 4 # 巨量湖北房產

    正如題主所言,在資訊時代裡,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已經成現代生活中的一大難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叛逆任性,拒絕溝通;也聽過孩子吐槽父母嘮叨、強勢,無法溝通。一邊是為人父母想要呵護孩子的夢想,幫助孩子成長;另一邊是孩子拒絕說教,渴望父母的瞭解和支援。問題出在哪?正是出在“溝通”二字上。

    那麼,究竟怎麼樣實現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呢?筆者認為,有三點關鍵。

    第一,溝通的原則和出發點很關鍵。應該以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承認孩子的願望為溝通的基礎。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這也意味著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著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不同於外華人提倡平等,尊重孩子的選擇。受儒家文化傳統的薰陶,中國從社會到家庭都講究秩序和等級,正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子女從一開始就是“仰視”父母,並且存在一定的“敬畏”心理,導致會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情緒,父母也很難及時“糾偏”,久而久之與孩子的內心認知南轅北轍。所以,當我們必須拒絕孩子的某項要求時,至少我們要承認孩子內心的願望,並提出這種訴求和權利,贏得孩子的信任,是讓孩子更好地接受我們的建議和要求。

    第二,學會傾聽,讀懂孩子的言行是實現有效溝通的關鍵。兩個層面,一是要聽,二是要看。所謂聽,就是透過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這個時候,父母的表情態度和行為細節都非常的關鍵。比如,漫不經心地詢問和耐心積極的關注,會產生不同的溝通效果。所以在傾聽中,應該蹲在身子,眼睛注視孩子,創造被尊重的氛圍,讓孩子充足的時間表達真實需求;而對於孩子的情緒,不要著急給出建議,更不要講“大道理”,而是先界定問題,啟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可以透過示範、遊戲等體驗式來引導思考。所謂看,就是透過觀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行為舉止,來了解孩子的優勢和短板。比如,孩子在家經常哼歌,喜歡看音樂節目,那多半是有一定的音樂細胞;再比如,好動愛玩的孩子,可能想象能力和創造力更為豐富。總之,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一樣有屬於自己的小世界,有分享的需要,而父母要學會聆聽和觀察。

    第三,寓教於樂,體驗式感知讓溝通生動有趣。溝通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感知和體會父母口中的“大道理”。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如何讓人生道理、知識技能和孩子們玩樂的天性結合起來?這大概是體驗式教學越來越流行的原因。比如,一些社群會提供與模擬現實生活的場所,迷你廚房、迷你菜園、迷你郵局等提供給業主子女,讓小朋友在透過自己動手來感知和學習;還有一種更為先進和極致的社群品牌,會透過排演舞臺劇的形式,讓業主與子女一同參與排演,一方面,增加父母與孩子良性溝通的機會,幫助父母深度認知子女;另一方面,透過創作、參與和遊戲的形式,提升孩子的生活體驗感和自主性。

    “金地夢想少年舞臺劇訓練營”便是後者。透過教育戲劇的方式,讓孩子以自我創作的形式參與到戲劇表演劇本的創作裡,幫助業主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

    據瞭解,這是金地華中在關注兒童成長社群教育的一次新的嘗試,也是其將“樹人重於樹樓”理念的行為表達。聽說,最近“金地夢想少年舞臺劇訓練營”還迎來了一次“成果驗收”的機會,金地華中攜手知名戲劇團隊舉辦大型原創兒童舞臺劇——《嘿,聽我說》。如果題主感興趣,不妨帶著孩子一起去看看,相信會給題主一些教育啟發,同時也是一次您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的好機會。

  • 5 # 孖無悔觀教育

    編者按:不得不說現在的小孩子真的很有“個性”。個性太強烈的孩子總讓人覺得不怎麼遵守規矩,不是討人喜歡的型別。那麼,孩子的個性是怎麼形成的?家長為什麼會感覺有想揍孩子的心理?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這些都是教育上非常常見,卻又覺得無從下手的現象。

    一,孩子強烈的個性是怎麼形成的?

    孩子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動物生的,而是人生的。孩子是人生的,就會遺傳有人的基因和性格。所以,孩子強烈的個性有可能是遺傳了家長的某些基因和性格。再加上孩子身心發展的一些規律限制,他們的個性也就表現出一種“幼稚又成熟”的表象。

    事實上他們其實就是一個小孩子,也是小孩子的個性,孩子的天性就是“幼稚”,“喜歡玩”,“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他們才不會想那麼,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和理想,更不願意被成人社會的規則所約束,他們的世界就是充滿幻想的童話世界。

    所以,為了孩子的個性能夠討人喜歡,作為父母要加強自身文化的修養和素質的提高,要把家長自身最優秀的基因傳給孩子,做到“龍生龍,鳳生鳳”,也就是優生優育吧。

    二,家庭環境是孩子個性強烈的最重要因素。

    孩子有強烈個性,能言善辯,叛逆期來得早等等現象確實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造成這樣的現象發生的是什麼?當然離不開家庭環境的影響。如果父母不會教育孩子,不懂得孩子的心理想什麼,就會想當然的覺得孩子處處都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很排斥。

    認為自己孩子很完美的,整天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一家幾代人都圍著孩子團團轉,要什麼有什麼,捨不得打罵,飯來張口,衣來張口,儼然小皇帝,小公主一般……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能養成討人喜歡的個性嗎?

    還有一些留守兒童,孩子一生下來就沒有父母的教育和陪伴,爺爺奶奶又照顧不到,孩子一生下來就像有人生,沒人養,如同野生家禽一樣從小到大都是“散養”,這樣的環境孩子能夠不個性強烈嗎?

    也有一部分,整個家庭所有的成員沒有一個人有教養,在家裡沒有一點規律,出社會橫行霸道,家長在家裡除了抽菸,喝酒,打牌,玩遊戲等等樣樣都不缺,唯獨缺的就是教養和文化修養,和讀書的氛圍,這樣的家庭能培養出知書達禮,懂事體貼,討人喜歡的孩子嗎?

    一個家庭天天吵架,你來我往,沒有和氣,總是鬧離婚,三天兩頭沒一天安穩的日子。再加上生活貧困潦倒,家長沒目標,沒前途,整天糊里糊塗的活著,這樣的家庭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嗎?

    可見,孩子強烈的個性其實是家庭環境培養出來的。孩子能言善辯,不是他有多聰明,而是他目中無人,不懂得謙虛,不善於傾聽,胡說八道而已。孩子有能力,其實不是真的有能力,是沒有按照規矩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而已。叛逆期來得早,不是成熟了,而是不懂事,更加幼稚了而已……如果想揍他們,馬上行動,別等他們有力氣了再揍,到時候真不知道誰揍誰呢?

    三,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現在無論學生個性有多強烈,學生有多調皮,多叛逆,教師們都不會用體罰來約束他們了。甚至,就連批評他們都忐忑不安的,造成學生的個性越發的強烈,叛逆。這不就是教育體制制度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嗎?什麼樣的教育制度,什麼樣的社會風氣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個性的學生。現在是“空喊素質教育口號,踏實施行應試教育”的時代,培養出來的當然是不倫不類的“個性強烈,能言善辯,有能力,早熟”的孩子,這不就跟符合現在的情形嗎?

    至於如何跟這樣的孩子進行溝通,我的建議是這樣的:小的時候給孩子制定好規矩,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一定要按照規矩來做,任何時候都不能越規。家長要做好榜樣言傳身教,自己想出來的規矩,自己要帶頭做好。“蘿蔔和大棒”同時教育,不能只給糖吃,不用棍棒教育。營造和諧家庭氛圍,提高家庭書香文化,自身素質修養,以德服人,以理教人,以棍棒立威。尊師重教,信任教師的教誨等等都是不錯的做法。

  • 6 # 一陽指32622333

    我家大女兒小學三年級,性格開朗活潑,待人真誠,我批評過她從未打過她,和她從小都是互相尊重,蹲下溝通。當然也訂適當規矩,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以身作則共同成長,她寫字我看書,學習是為了更好的玩。小學霸一枚,班長,音樂,科學委員,繪畫拿過全國第一,第三,興趣愛好廣泛閱讀,朗讀,繪畫,舞蹈,恐怖片,遊戲機,總之家庭環境很重要,我們付出了很多,算是精神上富養,一年級開始養習慣,習慣成自然後,我只用做她的回車鍵時不時點撥一下,她覺得學習是她自己的事和我們上班一樣,我不要求她,反而她經常想聽聽我的看法。我們家的要求第一身體好,第二品德好,第三學習儘量好(✪▽✪)寫完作業我們馬上看恐怖片d(ŐдŐ๑)

  • 7 # 言言媽媽親子故事

    首先,非常理解家長在怎麼說,孩子也不聽的情況下,想揍孩子一頓的想法。畢竟,大部分時候,家長是站在“為了孩子好”的角度上,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少受傷害。但孩子“不聽話”的話,就很讓人“捉急”。

    我是一名正面管教講師,也是七歲女孩的媽媽。雖然,我每天都在學習,也在教授學員如何有效“管教”孩子。但畢竟“人無完人”,我承認自己是“不完美”媽媽,我也會時常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感到無計可施,只想簡單粗暴地對待她。

    比如,有天下午,我女兒做完作業,在學校一玩玩到晚上六點。我催促他快點收拾書包回家,可她卻慢悠悠地在“玩”七巧板。我很不耐心地規勸她,幾次下來無效後,我憤怒極了,當著她同學,及同學媽媽的面嚴厲地說她,大聲喝斥她,直到她流著眼淚,委屈地跟我回家,我還在路上剎不住地,吧啦吧啦地說個沒完。

    後來,我透過接納自己,自我反思,和女兒透過“有效”溝通,澄清了其中的誤解,也對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如何更好解決,達成了共識。

    從這個故事出發,我透過以下幾點,來分享我的經驗和做法。

    1,接納自己,調節情緒。

    每位父母,都肩負著撫養教育孩子的重大責任,這份責任,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很多媽媽,除了帶孩子以外,還要兼顧自己的事業,這讓媽媽們更加忙上加忙。

    想象我們的身體裡,有一個杯子。早晨起床,這個杯子是滿的。裡頭注滿了火紅的象徵著“愛與和平”的能量液體,我們感覺很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緒也特別平和穩定。接著,我們要應付各種各樣的需求,給家人做飯,送孩子上學,處理公司緊急檔案,幫助同事分擔事務,給領導解決麻煩,接孩子回家,輔導孩子寫作業等等,杯子裡的能量液,慢慢往外傾倒……一天下來,到了晚上,我們的杯子已經不再像清晨那樣飽滿,甚至已經見底了。

    在我們能量匱乏,理性腦不工作時,就容易情緒不佳,脾氣一點就著。然後會吵孩子,罵孩子。

    許多父母常常會有這樣的煩惱,就是:我不想吵罵孩子,可就是控制不住。吵完罵完,我又後悔了。唉,真的好自責,好無奈。

    其實,我們很需要先了解自己,並接納自己在不同時刻,能量杯的不同狀態。然後有意識地調節,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可以找一處安靜的地方,呆一會,深呼吸;或聽下音樂,哼哼歌……

    這樣,能讓自己從本能反應,回到理性思考的狀態,為“有效”溝通,建立一個良好的前提。

    比如,在剛才提到的故事裡,我之所以後來會那麼憤怒,那麼沒有耐心,嚴厲地,有失體統地對待女兒,是因為我忙了一天的工作,又陪孩子在學校玩了一個多小時。我的能量杯已經告急了,滿身的疲憊,難受。而孩子又那麼“不聽話”,我的內心第一時間被憤怒吞噬了,只想批評,責備,吵罵孩子。雖然孩子最後屈從了,但內心是極度不服的。

    假如,再次回到那個當下,我能及時地先關照自己的感受,關照自己疲憊的身體,那麼,我可以用一兩分鐘的時間讓自己緩和,冷靜一下。也許,我就不至於那麼怒不可遏,喋喋不休。

    2,識別孩子的感受,共情孩子。

    孩子“不聽話”,有很多表現。比如:不好好做作業;動手打人;任性,哭鬧,撒謊,罵人等等。依據薩提亞著名的冰山理論,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孩子行為背後,隱含著急需我們去解讀的感受,理由。例如:不想做作業,也許是題太難了,感到沮喪;動手打人,也許是對方有什麼不當言行,自己感到委屈不服;哭鬧,也許是很渴望做什麼,沒有得到滿足,感到煩燥鬱悶;撒謊,也許是擔心真相敗露,被父母老師責難等等。

    一個人在難過,受傷時,並不想被“說教”,聽許多大道理。而是希望感受被認同,希望有機會說出自己內心的困擾。當我們全神貫注地聽,偶爾以“哦,恩,是的,我明白”這樣的簡短的詞語迴應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感到被關愛,被尊重,被理解。他就能漸漸從情緒中走出來。

    當孩子明確自己的感受以後,TA便會著手梳理自己,幫助自己。

    回到我講的親子故事。我在事件的現場,看到女兒的負面行為是,我著急回家做飯,但她卻還在無動於衷地玩她手上的七巧板。在和孩子回顧這件事時,我瞭解到的真相,其實是,女兒對剛買的七巧板,不懂得怎麼完整地拼裝在收納盒裡,她擔心不好好放進收納盒,會容易丟失。其間,她請我幫她一次,我因為煩燥沒有迴應她。在回顧時,她說了一句:媽媽,你平時總是告訴我,東西用好了要歸位,我現在想好好歸位了,你又不讓。

    哦,原來如此!看來,我真是犯了一個大錯,冤枉女兒,讓她承受了那麼大的委屈。

    因此,在和孩子溝通之前,做到積極傾聽孩子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講述中,瞭解到許多此前未知的事情。

    如果,事情可以重來的話,我照顧,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以後,先透過耐心地觀察,傾聽,理解她的行為動機,然後,可以共情她道(而非簡單粗暴地把她的行為,歸結為“不聽話”):你在用心地拼接你的七巧板,但是怎麼弄也弄不好,你一定挺著急的吧?你很想把它弄好,這樣的話就不容易丟了,對嗎?

    這樣,孩子就能從只專注自己手中的事,轉向跟我進行下面的溝通。

    3,識別,並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提出期望。

    我們會因為孩子的“不聽話,不配合”而生氣,憤怒。卻常常忽略憤怒,背後真切的感受是什麼?憤怒代表著未被看見的情緒,和未被滿足的訴求。憤怒,還隱含著對對方的指責,以及證明自己是權威所在。

    想取得和孩子的有效溝通,我們要先防止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互動當中。

    繼而,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能讓孩子更加理解我們。

    在我講述的親子故事中,我並沒有在當下表達自己的感受。

    假如事情能夠重來,在我共情完孩子以後,我可以這樣說:寶貝,我想和你說,媽媽現在很著急回家做飯,因為我擔心回去晚了,飯也吃晚了,會影響你第二天上學。我很希望你現在就跟媽媽走。不過,我也理解,你很想把七巧板拼好。想一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媽媽的苦惱呢?

    這樣,孩子就能夠會把注意力放在思考上,想到解決彼此困擾的好辦法。(後面,我會講到,她想出好辦法解決了。)

    4,和孩子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我分享的的親子故事中,我沒有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也沒有分別說出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反而吵罵孩子,讓孩子委屈滿腹。看起來,是一個挺讓人覺得缺憾的結果。但是,因為有第四步的存在,使結局在看似糟糕中,產生了很多驚喜。

    那天晚上,發完脾氣的我,很快反思到自己的錯誤。吃過晚飯後,我坐下來和女兒回顧了整個事件。我首先向女兒誠懇致歉。得到她的諒解以後,我們互相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需求。接著,我請她和我一起思考,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怎麼做,讓雙方都感覺好一點。

    經過頭腦風暴,我把彼此想到的方法,不帶任何評判,全記下來,接著,再探討,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最後,變成了兩張用我女兒的話說是“放在媽媽的包裡,以後遇到差不多的情況,忘記怎麼做,就要拿出來的”小紙條。(圖片是我和女兒頭腦風暴的結果。)

    我們約定,用一星期的時間,來試行這樣的方法。看看效果如何?

    後來發現,我們在接下來的相處中,越來越注重表達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假如對方忘了,我們也會互相提醒。

    就這樣,解決問題的七步法,不僅讓我們解決了此次麻煩,也幫我們解決了生活中更多不愉快。

    在這裡小結一下解決問題的七步驟:

    1讓孩子談談感受想法,願望。

    2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願望。

    4不帶任何評判地記錄所有的想法。

    5在所有想法中,挑出哪些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

    6,約定一個具體執行的日期。(一天,一週,一個月?)

    7,在約定日期結束後,回顧,改進,相互致謝。

    5,注重和孩子日常的連線,陪伴;

    在問答的開篇,提到我們的能量杯,會滿,也會空。孩子身上,也有這一個能量杯。當孩子的杯子空的時候,他們常常會透過惱人,不聽話的行為,來暗示,他們需要蓄杯了。因此,父母多多陪伴孩子,在孩子不愉快的時候,及時和他們取得情感連線,比如:擁抱,親親,拍拍肩膀,目光交流,言語的鼓勵等,都能讓孩子重新恢復自信和勇氣。變得熱情,積極,主動,自律。

    另外,日常的溝通,多從尊重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和大人不一樣的訴求,多多用啟發式提問,把思考的權利交還給孩子,:比如,要怎樣做,才能上學不遲到呢?在一定的條件下,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現在媽媽工作了,你是選擇去午睡,還是自己安靜地在客廳玩呢?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急於責備。而是引導孩子,如何從錯誤中,找尋學習的機會。當然,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家長可以明確自己的立場,同時不攻擊孩子。比如:我不同意你那樣做,在超市裡跑來跑去很危險,想一想,你可以怎樣走路,確保安全?

    溝通是一門學問。在這裡推薦幾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會說?》;《非暴國溝通》《傾聽孩子》《正面管教》。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 8 #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不聽話,父母每天都像打他的衝動,這樣父母的心態就不對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問題的。孩子不聽話,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讓他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呢?

    首先,父母要不斷的去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做到科學的科學育兒,同時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反思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和孩子保持溝通,把孩子當作朋友來看待,多幫助孩子,從而取得孩子的信任,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自然就會聽父母的話;如果孩子不聽話,父母一定要找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平時和孩子在家裡要制定一些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這樣孩子就不會去犯錯了。

    父母不要打罵孩子,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不在言語上否定孩子,多鼓勵和表揚孩子。

  • 9 # 素墨濃香

    家庭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孩子言聽計從,我們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主動性,責任感,及體諒他人需求的能力等。所以父母要學會一種語言,運用這種語言去培養孩子的自尊,讓他們的心靈不受到傷害。建立一種良好的情感氛圍,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人溝通,這無論對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是有益的。

    一,小學老師教寫作文時用的修辭手法可以用來與孩子溝通,還可以發揮孩子的想像力

    對孩子的行為看不慣或特別惱火時,運用“迴應感受,限制行為”的方法,但要避免對孩子進行道德方面的判斷,鼓勵孩子與家長合作。對小孩子來說,運用小學老師教的寫作所用的修辭手法:誇張,比喻,擬人等方法。孩子喜歡玩,但不喜歡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認為,2-7歲之間的孩子,認為一切物體都是有生命的,這就是“泛靈論”,他們非常喜歡和某樣東西對話。比如不想穿襪子時可以說“有人想把小腳丫伸進來嗎?我肚子都餓扁了,摸摸是不是空空如也?”經常將玩具倒一地,而不收拾玩具時,可以說:“我在地上好孤單哦,我想要回家,嗚嗚!”或者拿個空袋子,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如扮演“飢餓的袋子”,“我想吃積木,想吃綠色的,紅色的,不喜歡吃小汽車,吃了肚肚疼。”不想洗手時,可以裝肥皂哭:“嗚嗚,我好可憐,我需要有髒手來洗洗。”

    寶寶哭鬧時,家長先接納並回應其感受,比如

    寶寶:我要吃草莓!

    媽媽:家裡沒有了,寶貝。真希望咱家能有。

    寶寶:我就要吃草莓。

    媽媽:聽得出你很想吃。要不我們吃點蘋果吧。

    寶寶:我就想現在吃草莓。

    寶寶:那,我吃蘋果吧。

    對識字或學齡期的孩子來說,有時寫紙條會比直接說教命令更有效。特別是在孩子難過,不想說話的時候更有用。比如回來時不小心被孩子的旱冰鞋絆了一下,作為家長會怒火中燒,如果直接說出來可能會有強烈的不滿語氣,如果寫個便條“請把我放回鞋櫃裡!”貼到鞋櫃上效果會更好。

    二,學會用“頭腦風暴法”不僅可以用來解決工作問題,還可以用來解決與孩子之間的衝突

    出現衝突時,不要把精力用於彼此的對抗或輸贏上,而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尋找一種方法,讓雙方的需求都得到尊重。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他是在參與解決問題,而不是在製造問題。當習慣瞭解決問題的步驟後,日常生活工作中都會下意識採用這個辦法。而頭腦風暴法也是學校教育中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利用頭腦風暴法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議你們雙方都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

    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小女孩瑞秋,幼兒園上午有個45分鐘的戶外活動,瑞秋以往都要媽媽陪著她,而別的媽媽都是送完孩子就走。但是今天媽媽上午要出去買東西。

    瑞秋(有些緊張):今天上幼兒園嗎?

    媽媽:(她實際上是問“你陪我待著嗎?”)是的。

    瑞秋:哦,媽媽.....那,如果我想哭,我就哭。我不想哭,就不哭。

    媽媽:好的,我們把這個寫下來。

    瑞秋:我要挨著一個好朋友坐。

    瑞秋:媽媽,你要快點回來,使勁跑!

    媽媽把這些都記下來。然後媽媽帶瑞秋去幼兒園,她抱抱,親親媽媽,並一再提醒媽媽要快去快回。45分鐘後,媽媽回來了。

    媽媽:寶貝,你自己一個人待著!

    瑞秋:是,我真棒!

    第三天早上:

    瑞秋:媽媽,今天上幼兒園嗎?

    媽媽:上啊。

    瑞秋:好,那你寫下來:我挨著好朋友坐。

    從此,瑞秋上幼兒園不要媽媽陪了!

    剛開始學習一種新的溝通方法時可能會有一個笨拙期,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家長風格也不同,美國阿黛爾.法伯 伊萊恩.瑪茲麗施在《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一書中提到:處理孩子的感受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學科。所以不能照本宣科。只有不斷的實踐,親身體會得來的才是真正對自己孩子最好的方法。這是一本教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書。可以看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都在重複做一種事情,你們心裡有沒有厭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