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普集結號
-
2 # 墨不留行
【臥薪嚐膽不夠真,臥薪嘗“屎”倒是真的】
說起來也夠心塞,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從春秋流傳至今,可謂激勵了千百年來的有識之士。包括阿墨本人也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前不久停了儷波老師的一番講解,方才茅塞頓開。臥薪嚐膽是被以訛傳訛的勵志故事,臥薪嘗“屎”倒是確有其事。
越王受辱越王勾踐當年被吳王夫差擒獲,在吳國幾乎是奴隸的身份,受盡屈辱,其中包括忍辱吃了吳王的糞便。越過領土幾乎被吳國吞併殆盡,只剩下不足百里。
當勾踐最後被吳王釋放後回到國內,幾乎是滿目瘡痍。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越國國土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娜,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因為戰事,大部分的居民們四散逃離,地方沒了人也跑了,真是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勾踐因此發誓要恢復自己丟失祖宗基業。
臥薪嚐膽,就是一場官方傳播“臥薪嚐膽”究竟從何而來?史書究竟真實是如何記載的?
其實史書中都只記載了勾踐“嘗膽”,而沒有記載“臥薪”。嘗膽,這個卻是另有來源。根據《吳越春秋》裡的記載:“越王從嘗糞惡之後,遂病口臭,飲食嘗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越王自從為吳王吃過“屎”後,總是覺得自己嘴巴臭,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理因素。試想,一國之君為了活下去,吃侵略國的大便,這是奇恥大辱。心理上怎麼也說不過去。越王為了去除這股心理上的異味,每頓飯前都要吃苦膽來壓制。不明真相的吃瓜百姓就以為自己的君王是在勵精圖治,準備報仇雪恨,才成了一段佳話。
同時,為了鼓舞百姓,越國的宣傳機器也開動了,用這個臥薪嚐膽來向全體百姓展示一個勵精圖治,為報家國仇恨而忍辱負重的國君形象。
-
3 # 亦文亦物
是真是假,我們不能穿越回去親眼經歷,考證歷史事件的真假,我們唯有找史書比對,相互來印證。
臥薪藏膽,是春秋爭霸時的事件,記載當時的歷史最靠譜的首推《左傳》和《國語》這兩本書。但翻遍這兩本書我們便會發現,雖然這兩本書記載了越王的生平事蹟,但卻未有臥薪嚐膽一絲一毫的記載。
直至西漢時,在《史記》裡才有了嘗膽的記載,但也沒有臥薪一說。之後的東漢學者撰寫《吳越春秋》,也同樣是只有嘗膽一事,並無臥薪。
唐宋時期,逐漸有了“枕戈嘗膽”的說法,而真正“臥薪”和“嘗膽”連綴起來使用已經到北宋,大文豪蘇軾便曾以孫權的口吻寫道:“……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在這之後,才有了今天的臥薪嚐膽。但是即便是孫權這效法先人的事件在當時也同樣沒有絲毫的記載。
所以,據此我們便可以推量,多半是後世之人強加附會,其真實性著實存疑。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日後會有新的史料來佐證這件事的真實性,畢竟歷史的真相也在質疑之中一點一滴的被髮掘的,希望它是真的吧。
-
4 # 存希齋書法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共同來討論交流。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學過“臥薪嚐膽”這個故事,說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被夫差打敗,囚禁在吳國,給夫差餵馬,受盡了百般的侮辱。
他在吳國十年,言行舉止,小心翼翼,終於取得了夫差的信任,放他回到了越國,他回到越國後,勵精圖治,發展生產,用了十年使越國強大起來,勾踐回到越國的十年,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了雪恥,於是就睡在柴草上,在房樑上懸掛一枚苦膽,每到飯前便嘗一嘗苦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了在吳國所受的侮辱,後來,越國不斷強大,而吳王夫差卻掉以輕心,很快就被越國所滅,夫差也自殺身亡了,這就是臥薪嚐膽的故事。
後來有一兩句很有名的對聯“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志者,事竟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據說,這是文學家蒲松齡寫的,上句說的是破釜沉舟的故事,下句說的就是臥薪嚐膽的故事了。
那麼,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其實在很多書籍中,是記載了這個故事的,例如《左傳》,《史記》等都有記載,只是說法有些出入,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完整的臥薪嚐膽的故事,有的只說勾踐是用很苦的菜來刺激自己,在疲倦的時候保持清醒。
在我看來,勾踐滅吳確有其事,但是臥薪嚐膽可能有虛構的部分,因為有句話說“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過了這麼幾千年,很難說清楚當時到底是什麼情況。
不過,這並不影響臥薪嚐膽這個故事催人奮進的作用,我們中華文化中很多故事,經典的語句,都是塑造我們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養料,我們必須要有這些故事,來淨化我們的心靈。所以,從這點來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5 # 傳社
目前類似這種事件我們都要從史書上著手查閱。而且還不能單靠某一個史書去認證。說起“臥薪嚐膽”說的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發奮圖強,最終打敗吳王夫差,從而苦盡甘來。
臥薪嚐膽從字面上理解是,睡稻草,舔苦膽。形容發奮圖強,最終苦盡甘來。那麼這個詞的出處來源於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但是從《史記》上記載只有嘗膽的事情,並沒記載臥薪的事情,那麼臥薪是蘇軾加上去的。從《左傳》上看,記載了大量越王勾踐軼事,但並沒有提及臥薪嚐膽之事。《國語》裡的《吳語》《越語》也沒有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了嘗膽,卻並沒有臥薪。但是到了明代,作家馮夢龍多次在作品中提及臥薪嚐膽之事。那麼綜上所述,“臥薪嚐膽”是否真有其事,還需要專家考證論證。時光也不能倒流,誰在那個年代,也不能天天配個書記員天天記錄自己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吧。
-
6 # 逢人緣
越王勾踐,姓姒,本名叫鳩淺,因為古代個時代文字不同,音譯成了勾踐。越王登基第三年,被吳國軍隊打敗,越王被迫向當時的吳王夫差投降。為了保住性命,勾踐在吳國宮中打工三年,過的是奴隸一樣的生活。三年後勾踐回國,時刻都忘不了在吳國受到的屈辱,為了讓自己牢記這些屈辱就在房中吊了一個苦膽,每天不管做什麼之前都要先去舔一下苦膽,讓自己時刻記住苦膽的味道(也不知道這苦膽掛了這麼長時間不會發臭,舔一口還有一種腐爛的臭味,想想就噁心)。而勾踐晚上睡覺的時候就用柴火棍子摞在一起睡在上面。經歷了十年的磨練,終於越王找到機會滅了吳國,逼得吳王夫差自殺身亡。
故事基本就是這樣一個情況,流傳了千百年的時間,但是有人查閱歷史文獻發現,這些可能都是後人為了誇大當時越王形象而編寫出來的。在《史記》中雖然記載了“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但是也沒有提到“臥薪”的事情。甚至《左傳》《國語》這些記載春秋戰國史實的文獻中,也只是記載了但是吳國和齊國的戰爭過程,沒有記載關於勾踐臥薪嚐膽的事情。更有甚者再後來的傳記傳聞中也沒有提到過“臥薪嚐膽”的事情。
在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記載過“臥薪嚐膽”,但是春秋距離北宋1000多年,這就沒有辦法作為根本性的證據和憑證。
結合上述一些歷史文獻可以看出,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一事為不屬實,最多隻是“嘗膽”有沒有“臥薪”那就不為人知了,畢竟缺少很多有力的證據。 -
7 # 帝國中興
由於時間太過久遠是不是有這樣的事真的就不好說了,但是在《史記》中是明確記載了的,我相信大家對這部鉅著不會陌生或是懷疑吧?只是在有些史書中沒有將臥薪嚐膽的故事敘述出來而已,比如在《春秋外傳》中有關勾踐的記載並沒有提到臥薪嚐膽的事,這部著作是春秋末期魯華人左丘明所寫,相比於《史記》這本書更早出現,所以很多人就認為臥薪嚐膽的事不存在,這是不正確的。
在《春秋外傳》中有關勾踐的記載大致是這樣的:勾踐的軍隊被吳華人打敗被迫退守會稽山,在無可奈何之下勾踐向全國發號施令說,誰如果有良策能把吳國的軍隊趕出去那我就和他一起共同執掌越國,大夫文種建議勾踐向吳國屈膝投降,同時買通了吳國的宰相,使投降的計劃獲得成功,吳國退兵後,勾踐一邊親自服侍吳王夫差,一邊利用吳國的疏忽大力發展自己,慢慢的越國開始變得強大,並趁吳國連年爭霸國力衰退之際一舉將吳國滅亡。在這本書裡只是介紹了勾踐自從兵敗以後向吳國俯首稱臣並大力發展壯大自己國家的事,對臥薪嚐膽隻字未提。
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司馬遷是這樣敘述的:吳王夫差赦免了越王勾踐的罪責,勾踐才得以返回越國,回國之後勾踐勵志圖強,就把苦膽懸掛在臥室支中,無論是坐臥都要嘗一口苦膽,平常吃飯也吃苦但,以告誡自己不要忘了做俘虜的恥辱。這樣的記載就比較詳細了,後來到了明代人們把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事編成戲曲,在《問疾》中講述勾踐在吳國服侍夫差的時候有一次夫差病了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在他向夫差請安時恰巧宮人抬著夫差的糞便出來,勾踐就恭恭敬敬的用手指沾了夫差的糞便放在口中,嘗過糞便之後他告訴夫差說:“大王的病下個月就會好。”夫差則說:“如果真的好了我就把你放回去。”後來夫差的病真的好了就把勾踐放了。
但是無論如何勾踐能夠忍辱負重花了20多年的時間慢慢恢復國力並報仇雪恨這種毅力還是值得人敬重的,也可能是因為當初夫差饒自己不死在他滅亡吳國後也沒有殺夫差,只是夫差自己羞愧難當做了亡國之君羞憤之下自殺了。其實這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人竟然能夠如此的忍辱負重他的意志力是無與倫比的,同時也不要對那些卑躬屈膝的人太信任,這樣的人背後往往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
8 # 歷史也好玩
我們有很多來自古代的成語,這些成語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很多成語背後都有一個經典故事,臥薪嚐膽一詞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成語。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向吳王屈辱求和,在吳王的淫威下,勾踐到吳國宮中服了三年的苦役。
不知道夫差為什麼沒有殺死勾踐,給勾踐留下了翻身的機會。不過,歷史沒有如果,殺死了勾踐,就沒有臥薪嚐膽的典故了。
勾踐被釋放回國之後,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柴堆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告訴自己不能忘記國家破亡的痛楚,樹立自己的勇氣和鬥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他最終戰勝了吳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典故臥薪嚐膽了。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表達奮發向上、再接再厲的決心。
然而,關於勾踐是否真的曾經臥薪嚐膽,眾說紛紜。有的說,他從來沒有臥薪嚐膽過,有的說,他臥是臥了,但是沒有嘗膽這回事。難道這個流傳千古、奮發圖強的典故,竟然是一個彌天大謊嗎?如果真是這樣,豈不是顛覆了我們的人生觀,從小被這個成語激勵的故事,卻原來是子虛烏有嗎?
左傳和國語是現存最早的記載吳越爭霸和勾踐世紀的歷史典籍,但是並沒有講到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行為。到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曾說,床前懸掛苦膽,坐臥都看得到,吃飯時嚐嚐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為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臥薪之事,司馬遷沒有給出更為詳細的交代。之後的一些著作對此都沒有更深的描述。
重點來了,最先將臥薪、嘗膽兩個詞連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他曾在孫權打曹操書這一帶有遊戲色彩的書信中,提到了臥薪嚐膽一詞,不過,蘇軾在這裡指的是孫權,與勾踐完全無關。
不過是,文化大咖的影響力是非同小可的,是不是蘇東坡的無心插柳,影響了後世文學對勾踐的判斷了呢?
真正將臥薪嚐膽用在勾踐身上,並使之廣為流傳的是眾多的文學作品。明朝末年,在浣紗記中,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事情進行了大量的描寫。後來,馮夢龍在其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多次提到過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清代學者吳乘權在《綱鑑易知錄》寫道,“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嚐膽”。正是這些文學作品的描述,從此使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其真實性還需進一步的考察。
歷史本身就是一個謎,誰也不敢絕對確定某一件事的真實性,有些事一旦開了頭,傳著傳著,人們就認為它是真的了。
臥薪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宋代,但有些學者表示不能認同,他們認為東漢吳越春秋中就有了越王臥薪的記載。
雖然要弄清楚臥薪嚐膽的真相,還需要大家的努力和研究,但是我們相信謎團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尋求真相的過程雖然曲折,但這也正是歷史讓人著迷的地方,不是嗎?
-
9 # 請叫我囡囡
在咱們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流傳至今的故事,每一個流傳下來的故事都有其獨特的含義,要麼是告訴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要麼就是一些讓人奮發圖強的道理。
說到發憤圖強、刻苦自勵,臥薪嚐膽是我們常舉的例子。可是也有人提出疑問:勾踐真有“臥薪嚐膽”的事嗎?他們認為,在很多古籍中,都記載了吳越戰爭的事,但都沒有勾踐臥薪嚐膽的敘述,“臥薪嘗越王勾踐膽”這個成語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在《擬孫權答曹操書》中,蘇軾發揮想象,戲說孫權“臥薪嚐膽”,與勾踐無關。
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應該說,一半對,一半不對說一半對,是因為在有的史籍中確實沒有提臥薪嚐膽的事。在《國語》裡,關於勾踐是這樣記載的: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退到會稽山上,向全國軍隊釋出號令說:“我的父老兄弟百姓們,誰能出主意打敗吳國,我就和他一同主持越國的朝政”大夫文種說:“我聽說,商人在夏天就開始準備過冬用的裘皮,冬天則準備度夏用的麻布;早的時候已經想到了船,蕩的時候就想到了車,這都是為了防止到時候缺貨。所以,即使沒有鄰國進攻,文臣武將也是必須培養和選拔在那兒的。就像蓑衣和斗笠,等下起雨來,就非用它不可了。現在您已經被困在會稽山上了,才想到要求謀臣,恐怕太晚了吧?”
勾踐回答說:“只要能聽到您的高見,有什麼太晚的?”於是,就派文種去向吳王求和,並買通了貪夢的吳國太宰語,使求和計劃獲得了成功。吳國退兵後,勾踐一方面親自給吳王夫差當馬前卒,一方面在越國勵精圖治。終於,越國漸漸地強大起來,一舉消滅了吳國。
《國語》中寫了不少勾踐振興越國的措施,比如說,他認真處理戰後事宜,埋葬那些戰死的,慰問那些受傷的,讓活下來的有養生之資。他也特別注意善待百姓,誰家有困難,他會去慰問;誰家有喜事,他會去祝賀;誰家有人離開,他會去送;誰家有人到來,他會去迎接。
為了迅速改變戰後人丁稀少的情況,他規定:有生育能力的人不能與沒有生育能力的人結婚;女子17歲、男子20歲必須結婚。如果要生孩子了,由公家派醫者看護,不論生男生女都有獎勵。他自己則以身作則,不是自己耕種的糧食不吃,不是他夫人織出來的布他不穿。整整十年,不向百姓收稅。但確實沒有提到臥薪嚐膽的事。所以我們說,講古籍中沒有勾踐臥薪嚐膽的事,並不是毫無根據的。但是,史書中也並非都沒有提臥薪嚐膽。至少“嘗膽”的事情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是有記載的。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道:“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日:汝忘會稽之恥耶?”所以,說史書中沒有越王臥薪嚐膽的事並不正確。只是和後來的傳說相比,史書上所記載的勾踐故事就相形見絀了。南宋時,大量書籍都提到勾踐臥薪嚐膽,尤其是在小說和戲曲中。這些通俗的文藝形式很容易傳播,勾踐臥薪嚐膽的事就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並在流傳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豐富複雜了。
到明代文人梁辰魚的手裡,勾踐的故事已經成了一幕四十五出的大戲。在這出名叫《浣紗記》的戲中,由西施擔任了“女一號”,但勾踐的戲也並不少。比如,戲中專門有一出,名叫《問疾》,講的是勾踐問疾嘗糞的事:戰勝越國以後,夫差縱情享樂,耽於聲色,弄了一身病。勾踐進宮問安的時候,恰好宮人抬著吳王夫差用的便桶出來,勾踐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用手沾一點糞便放在嘴裡,嘗後說:“主公的病到己已日就會痊癒,再到王申月就全好了。”
吳王聽說後,親自問勾踐,勾踐回答說:“我喜歡讀藥書,頗懂一點醫道。凡人的糞便,須順五穀的味道,違逆時氣的就會死,順時氣的就能活。我剛才嚐了嚐大王的糞便,它的味道苦中帶酸,正好應了春夏之氣,所以我想,您在己已日可以痊癒,到王申月就全好了。”吳王聽了非常感動,許諾說:“如果真像你所說的那樣,我病好之日,就放你回國。”後來,吳王的病果然如勾踐所言好了起來,吳王也不食言,將勾踐放歸故里。
這個問疾嘗糞的故事,相信現代讀者大多不會喜歡,但它是勾踐臥薪嚐膽的進一步發揮,而且它能引發我們對很多問題的思考。比如:站在勾踐的立場,我們會感嘆,一個人忍辱含垢,竟能到這樣的地步,其意志力的堅強的確無與倫比;站在夫差的立場,我們會警覺,千萬不要相信那些奴顏婢膝的人,卑殿的舉動後面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不過,它的真實性是大可懷疑的,傳說而已,不可當真。
當然,勾踐忍辱負重,花了22年的時間,消滅了吳國,這是肯定的;也正是因為有這麼一段經歷,勾踐在吳王夫差前來求和的時候雖然心有不忍,但最終還是拒絕了他,使吳王自殺身亡。至於這段歷史當中的細節,不要說史書語嫣不詳,就是史書記載了,根據中國早期史書的特點,也不一定就可靠。
其實吧,對於這些自古就流傳下來的這些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沒必要太過於認真的去深究,我們只要能夠從中獲得對於自己有益的精華就行,古人們將故事流傳下來其實也只是為了告訴後人道理,僅此而已就足夠了。
-
10 # 路遙lgy
“臥薪嚐膽”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在司馬遷寫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裡記載有“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有《吳越春秋》也有勾踐“懸膽於戶,出入嘗之”的說法。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趁勾踐治喪期間攻打越國,勾踐匆忙應戰,派三對罪犯直接在吳軍陣前自殺了。吳軍吃驚沒見過這陣勢,越軍趁機攻打,吳軍大敗,闔閭受重創去世。
三年後,吳王夫差在伍子胥的幫助下攻打越國,越國戰敗。勾踐只剩下五千甲士,為了不亡國,採取委屈求和,他向吳王請罪,原到吳國做臣僕,妻子可為奴妾,越國士大夫極其妻女都可為吳服役。
伍子胥建議夫差消滅越國。勾踐派大臣文種用金銀和美女賄賂吳太宰伯噽。最終是夫差答應放了勾踐。但是勾踐要到吳國做臣僕。
越王勾踐在吳國做了三年僕人,被吳王放回國。他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打算復國復仇。他為了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貪圖享樂,不可消磨自己的意志。於是在自己睡的屋子裡懸掛一隻苦膽,每天都讓士兵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在吳國的屈辱日子。
勾踐每天都要嘗一嘗苦膽,以提示自己。終於使越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482年,勾踐趁吳王夫差帶軍北上之際,攻打吳國。吳王夫差求和。公元前478年,勾踐一舉打敗吳國,夫差羞愧沒聽伍子胥的話,自殺而亡。
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的故事流傳很廣。至於歷史上是否真實的存在,還待商榷與研究。其實這也根本不重要了,我們只要領會其中之精神就足夠了。
-
11 # 黃易掃黃大隊
對於歷史上勾踐是否有過臥薪嚐膽,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從教科書裡知道這個典故。現在,在參考價值比較高的歷史典籍《國語》《左傳》這兩部史書中。記載了越王勾踐的大量歷史事蹟,卻從中找不到勾踐臥薪嚐膽的記載。
後來的《史記》中有提到過勾踐有舔苦膽的行為,但是也沒有提到勾踐睡柴禾。東漢時期的《吳越春秋》中,發現提到了勾踐臥薪之事,文中寫道:苦身焦思,夜以繼日,用蓼攻以目臥。蓼是非常苦的菜,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和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避免眼睛產生睏意。後人把“臥薪”說成臥倒在柴草上,是《吳越春秋》的誤解。
最早把“臥薪”和“嘗膽”聯絡在一起的是大宋文豪蘇軾,一天他突發奇想,寫了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其中寫到孫權曾臥薪嚐膽,但這與勾踐沒有什麼關係。在明末傳奇劇本《涴紗記》和後期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也多次說到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事蹟。但是其真實性,還是讓人懷疑。如果說是真的,為什麼早期史書上卻沒有記載呢?
-
12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吳越之戰,是春秋末期位居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進行的最後一次爭霸戰爭。自公元前510年開始,持續至公元前475年,歷時共35年,中經吳伐越的槜李之戰、越伐吳的夫椒之戰、笠澤之戰和姑蘇圍困戰,最終以吳的滅亡和越的勝利而告結束。
公元前514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
備,並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其時,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據有今浙江北部地區的越國,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
楚為聯越制吳,積極扶植越王允常,從而使越力量迅速壯大。公元前510年,吳國進攻越國,兩國爭戰就此展開,雙方你來我往,開始了長期的拉鋸戰。
公元前506年,闔閭率軍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吳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
吳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敵,遂在大掠之後主動撤兵而還。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踐繼位。吳王為“南服越人”,遂乘勾踐新立之機,率軍攻越。雙方對陣於槜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勾踐見吳軍容嚴整,組織敢死隊連續幾次發起衝擊,均被吳軍擊退。在此情況下,勾踐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為三行,持劍走到吳軍陣前,一起舉劍自殺。吳軍將士被這一瘋狂舉動所震懾,紛紛擁上看個究竟,吳軍陣勢因而大亂。越軍乘機發動突然襲擊,大敗吳軍。闔閭本人也受傷不治而死,臨終前再三叮嚀兒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時刻牢記殺父之仇,日夜練兵,積極備戰,準備出兵攻越。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踐得知夫差準備攻越的訊息後,不聽大臣范蠡的勸告,在準備不充分的形勢下,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吳。夫差盡發吳國精兵,迎戰於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吳軍同仇敵愾,奮勇衝擊,越軍不敵,損失慘重,只剩下5000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佔領越都會稽,並進而包圍了會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大夫范蠡提出屈辱求全,主張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踐親自去吳國做人質。勾踐採納了這一建議,一面備死戰,一面派文種去向吳王求和,並用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要他從中斡旋,勸說夫差允許越國作為吳的附屬國,並宣告如吳國不許,則越將破釜沉舟,與吳血戰到底。伍子胥認為爭霸中原不如滅越有利,並看出越國君臣卑辭厚禮的背後所隱藏的滅吳野心,因而堅決主張徹底滅越,否則,必將縱虎歸山,養癰遺患,“今不滅越,後必悔之”。但夫差急於北上同齊爭霸,認為越國既已投降,便名存實亡,不足為患。因此答應越國議和,率軍回國。
越經此一戰,元氣大傷。為安撫民心,勾踐下詔罪己: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並下令“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把國內事務分別託付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范蠡等人去吳國給夫差當奴僕。勾踐在吳國忍辱含垢,歷盡艱辛,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於3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歸國後,決心復國滅吳。所謂“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爭取民心,選賢納諫,讓文種治政,范蠡整軍,建立招賢館,禮遇收羅各方面人才。改革內政,減輕刑罰,減免賦稅,開墾荒地,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增加人口。在軍事上,築城立廓,修繕被戰爭破壞的都城,訓練部隊,厚賞嚴刑,擴充兵員。
在對外政策上,奉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不斷送給夫差優厚的禮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對越國的戒備;送美女西施、鄭旦給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賄賂吳臣,爭取他們的同情和幫助;並離間吳國內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壞吳國的經濟,用高價收買吳國的糧食,使其內部糧價高漲,造成供應困難;採集良材,選派巧匠,送給夫差,促使其大興土木,消耗人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顯著,壯大了自己,削弱了敵人,爭取了與國。越國力量大為增強,發兵伐吳所缺乏的只是時機問題了。
在越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為復仇雪恥而磨刀霍霍時,吳國卻日趨腐敗。夫差因勝而驕,奢侈淫樂,窮兵黷武。呼叫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蘇臺,不分晝夜同西施在上面狂歡作樂。
同時,急於以武力威脅齊晉,稱霸中原。公元前489年,進攻陳國,次年攻魯,懾服了附近的小國,為北進中原開闢了道路。
夫差又徵調大批民工構築邗城,作為北上基地,開鑿邗溝,溝通江淮,以利軍運。
為導吳北進中原,使之與晉、齊、楚為敵,造成乘虛襲吳的機會,勾踐向夫差大獻殷勤,讓文種率萬名民夫協助吳國開鑿邗溝,以推動夫差北上。公元前484年,夫差聽說齊景公已死,決定北上伐齊,聯合魯軍,擊敗齊軍。戰後,夫差更加驕橫,認為只要最後壓服晉國就可取得中原霸權,於是約定晉定公和各國諸侯在公元前482年七月七日到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行前,夫差對太子友提出應防備越乘虛而入的勸諫置若罔聞,認為中原霸權唾手可得,不可坐失良機。因此自率精兵3萬空國遠征,北上黃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殘1萬人留守姑蘇,勾踐夢寐以求的機會終於來到了。公元前482年六月十二日,勾踐調集越軍4.9萬,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率領,由海道入淮河,切斷吳軍自黃池的歸路;一路由大夫疇無餘等為先鋒,勾踐自率主力繼後,從陸路北上直襲姑蘇。吳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蘇蘇州近郊)阻止越軍進攻。他感到精銳部隊已全部北上,實力不足,主張堅守待援。但吳將王孫彌庸輕視越軍,不聽調遣,擅自率5000人出戰,擊敗越先頭部隊,更加驕傲輕敵。
二十二日,勾踐主力到達,發起猛攻,將吳軍包圍聚殲,並俘虜太子友等。接著揮師進入姑蘇。
此時夫差正在黃池與晉定公爭當霸主,聽說越軍襲破姑蘇,惟恐影響爭霸,一連殺掉7個來報告情況的使者以封鎖這一不利訊息,並用武士威脅晉國讓步,終於勉強做了霸主,然後急忙回國。但是由於姑蘇失守的訊息已洩,軍心動搖,夫差感到反擊越軍沒有把握,便派人向越求和,勾踐也因實力不足以滅吳,允許和議,撤兵回國。
夫差向越求和後,由於征戰連年,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內空虛,一時無力反擊,就息民散兵,企圖恢復力量,待機再舉。而越國卻利用繳獲的資財充實了自己,提高了戰勝吳國的信心。公元前478年,吳國發生空前的饑荒,勾踐認為大舉伐吳的時機已經成熟,遂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於三月率軍出征,進至笠澤(水名,今蘇州南)。夫差也率領姑蘇所有的部隊迎擊越軍。吳軍在北,越軍在南,雙方隔水對陣。黃昏時,勾踐在主力的兩翼派出部分兵力隱蔽江中,半夜時鳴鼓吶喊,進行佯攻以調動敵人。夫差誤以為越軍兩路渡江進攻,連忙分兵兩路迎戰。勾踐乘機率主力偃旗息鼓,潛行渡江,出其不意地從吳軍中間薄弱部位展開進攻,實行中央突破。吳軍兵敗潰退,越軍乘勝擴張戰果,揮兵猛追。吳軍一敗再敗,退守姑蘇,越採取了長期圍困的戰術,企圖困斃吳軍。
吳軍被圍於姑蘇達3年之久,終於勢窮力竭,突圍逃到站蘇臺上,但旋即又被包圍。夫差企圖效勾踐當年之故伎,卑辭求和,然而此時的勾踐卻非20年前的夫差,為免縱敵貽
患,勾踐斷然拒絕了夫差的請求,夫差絕望自殺,吳國滅亡。越挾滅吳的餘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就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夢。
吳越戰爭,雙方經過長期較量,一波三折,富於戲劇色彩。范蠡與西施的故事,代代相傳,佳話千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催人振奮;夫差因勝而驕,縱敵貽患,處安忘危,最終身敗國亡。
回覆列表
(臥薪嚐膽)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科考落第時曾撰聯:“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關終屬楚;苦 心人,天不負 ,臥薪嚐膽 ,三千越甲可吞吳 ”。而臥薪嚐膽的主角就是春秋末年越國國王句踐。
關於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記載於如下幾部史書中,一是《左傳》,二是《國語》,三是《史記》,四是《越絕書》,五是《吳越春秋》,前三個是很嚴肅的正史,後兩個在史實基礎上進行了文學加工想象,更像是歷史小說。
經過專家們的考證,句踐臥薪嚐膽,在上述五部史書中均沒有完整涉及,有的典籍提到了“嘗膽”,但是“臥薪”卻連隻言片語都沒有。
【《左傳》的記載】首先看《左傳》的記載:“(魯定公十四年,公元496年)吳伐越。越子勾踐御之,陳於檇李。勾踐患吳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 ,不動 。 使罪人三行 ,屬劍於頸 ,而辭曰 :“ 二君有治 ,臣奸旗鼓 ,不敏於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遂自剄也。師屬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敗之。”這段文字記載的是吳越之間的第二次“檇李之戰”,句踐派敢死隊在吳王闔閭面前自殺,趁著吳軍驚惶之際,越軍進攻,闔閭大敗,後來受傷而死。這段歷史發生在“臥薪嚐膽”事件之前,沒有涉及到“臥薪嚐膽”的史實。
【《國語》的記載】再看《國語》的記載:“於是(句踐)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 ,迎 來 者;去民之所惡 ,補民之不足 。”“卑事夫差””“親身為夫差前馬”。這些史實記載的是越國戰敗之後,句踐忍辱負重,卑躬屈膝侍奉吳王夫差的情景,也沒有提及“臥薪嚐膽”之事。
【《史記》的記載】首次提及“嘗膽”的是司馬遷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第一次提到了句踐嘗膽,而沒有臥薪之說。
【《吳越春秋》的記載】另外,《吳越春秋·句踐歸國外傳》,也提到越王句踐“懸膽在戶外,出入皆嘗,不絕於口”,而根本沒有提“臥薪”一事。另外本書中還提及句踐“苦身焦思,夜以繼日,用蓼攻之以目臥”。這裡面提及的“蓼”,是一種苦菜,也稱之為“蓼薪”,也許這就是後世之人附會出“臥薪嚐膽”成語的原因所在,完全是望文生義罷了。因為“蓼薪”是一種苦菜,句踐工作學習眼睛勞累,想睡覺,就透過大口咀嚼這些苦菜給自己提神,與“臥薪”沒有半毛錢關係。
【是誰創造了“臥薪嚐膽”一詞?】真正創造“臥薪嚐膽”這個成語的是明清兩代的文人和戲劇家。明朝末年,在傳奇劇本《浣紗記》中,梁辰魚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事情進行了大篇幅的描寫。清初,吳乘權在《綱鑑易知錄》中寫道:“勾踐叛國,乃勞其凝思,臥薪嚐膽。”後來,明末作家馮夢龍在其刊刻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文人創作的這些文學作品,讓越王句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些已經與歷史史實沒有什麼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