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政府機構卻正常運轉,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沒有過的事情。這到底是明朝的政體制度比較優越呢?還是一種政府的病態。
8
回覆列表
  • 1 # 樹望春

    其實從正德皇帝開始往下的皇帝都不務正業了,太監投其所好,皇帝樂得個開心,太監專權了,嘉靖皇帝時雖然不是太監專權,可是最後被嚴嵩父子搞的昏天黑地的,萬曆更離譜,坐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任由大臣在朝立派,其實從萬曆開始,大明朝就飛快的滑坡了,朱常洛不到一年就死了,其兒子就是一個好木匠,不務正業魏忠賢專權國家就如一葉小舟,漂忽不定,到崇禎時已無力迴天了,再加上他剛愎自用,國力很弱盜烽四起,農民起義,漂漂搖搖的大明朝滅亡就註定了。縱觀明朝的歷史除明成祖之外壓根就沒強大過。

  • 2 # 北約上合

    明朝後期文官制服已經完善成熟,皇帝上不上朝內閣都能正常運轉。另外明朝皇帝不上朝並不代表他們不問政事,如嘉靖帝每天晚上都加班加點批奏摺。“昏君”萬曆親自指揮抗倭援朝戰爭,並取得勝利!而號稱明君的光緒帝甲午一役全軍覆沒,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天啟皇帝一直被認為是昏君,但孫承宗、洪承疇、袁承煥、熊延弼、盧象升、吳三桂、毛文龍等名將盡起於天啟時代,說明天啟帝還是有識人之明的,比崇禎高的多。

  • 3 # 歷史風物誌

    幾十年不上朝說的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確切時間是長達三十年的時間,史上稱為萬曆怠政,其起因是因為關於立太子的“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導火索,當時萬曆想要立寵妃鄭貴妃的孩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朝臣、太后卻要求萬曆按照明朝立長不立幼的規則,立宮女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最終發生了一系列的鬥爭事件後,萬曆輸了,立了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光宗。萬曆因為輸了,也不知道是為了抗議還是心灰意冷,萬曆十七年(1589年)元旦那天,萬曆以日食為藉口免去了元旦的朝賀,十二月二十一日,當朝的大理寺左評事上疏批評萬曆沉湎於酒色財氣,第二天內閣大臣王家屏再次上了一本奏摺,想要罷官,這時候萬曆和大臣直接的矛盾已經到了難分難解解的地步了。從此之後,萬曆長達三十年不上朝,期間有記載的只是在萬曆四十三年亮相過一次。許多人做官後都沒見過萬曆一面。而當時的太后也因為年紀太大,沒有精力管束萬曆,朝臣更是和萬曆兩極分化,也沒人能勸動萬曆。

    萬曆怠政期間朝廷並不是正常運作的,萬曆也並不是什麼都不幹,萬曆聚財開礦,任由宦官在民間掠奪強搶,成為明代的一大惡政,萬曆三十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到處缺官,《明史》有評價:“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所以萬曆怠政時,朝政並沒有正常的運作,只是沒有到崩潰的地步而已。

    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歷朝歷代還有嗎?

    皇帝不上朝的確實有,據說朱元璋曾經就因為太子朱標駕薨而二十八天沒有上朝,明世宗嘉靖皇帝也有不上朝的記錄,但是都沒有萬曆這麼就,有的皇帝甚至在位時間都不夠三十年的,所以三十年不上朝的,古代歷史難找第二位。皇帝不上朝,朝廷權利被各個派系爭奪,甚至宦官也插一腳,這也導致明朝末期黨派之爭最盛,到崇禎時期崇禎也無力迴天,雖然崇禎是最後一個明朝皇帝,但崇禎絕對算不上亡國之君。

  • 4 # 何運超

    明朝皇帝從宣德以後,基本都不喜歡見大臣,連後來號稱中興的孝宗弘治都對上朝興趣不大。這是一個奇特的機制,既體現出一種優越,也算是一種不正常的病態,兩方面因素都具備,因為凡事總是有利有弊的,沒有什麼完美的機制。

    按制度明朝有大朝,午朝,反而實際上午朝在中後期比較重要,這就是真正如果需要商議決定一些事情,皇帝單獨見幾個重要心腹大臣商議事情,然後拍板。在代宗景泰直到最著名的嘉靖左順門,就是午朝時間皇帝一般會在文華殿見一些大臣,左順門就是等候的地方。

    但實際上明代處理事情的流程不是透過朝議完成的,至少主要方面不是。對上朝的誤會也是戲劇小說影視的誤導,上朝能夠體現一種儀式感,也具備戲劇性甚至有衝突色彩,讓人感受到皇帝的威儀。

    可事實上,我們千年的傳統,對公務和事情的處理不是這些表面的東西,我們是透過文書在管理方方面面,直到今天都是,這就是公文制度。就明朝來說,六部掌管所有渠道的業務,對於某一方面的事情發生了什麼,建議如何辦理是六部官員拿出意見上奏,內閣大臣是一箇中樞傳遞渠道,所有奏疏都是轉交給皇帝拿主意的,而很少是由內閣大臣幫皇帝出主意,內閣很多時候被誤認為是參謀機構,原本應該是,可明朝的特殊就發生在中後期皇帝幾乎都不愛見大臣,不論內閣還是六部,都很少有人見到皇帝,可不僅僅是嘉靖萬曆兩個皇帝不上朝,幾乎所有的皇帝都不喜歡見大臣,導致君臣溝通不暢,甚至這也是群臣產生派別互相擠兌的一個側面因素。

    假如在朱元璋、朱棣、朱瞻基這種比較英明開明的時期,閣臣本身也比較能幹,的確就是皇帝很好的參謀,放在張居正後期這種特殊階段,透過皇太后和司禮監馮保的支援,也能發揮宰相作用。但大部分時候,明朝皇帝卻很討厭見大臣,可能是時代發展到了推崇個性的時候,要知道本來也到了近代史的前沿,皇帝也是人,所以王陽明在武宗時期推出了良知心學。而皇帝對處理公務只要自己決斷,但實際上就極為考驗個人的能力到底決策是對還是錯,或者不合時宜。從流程來說,見不見大臣不影響對公務的處理,相當於今天也不一定要見面開會,一個電話,一臺電腦也能辦公,一個道理。就連最貪玩的武宗朱厚照,也是大臣的奏疏全跟著他一起走的,皇帝貪玩不代表他不辦事。

    要說病態弊端也就是前面提及,極為考驗皇帝個人能力,恰恰後來皇帝處理事情顯然過於隨意任性,也是個性釋放的原因。明朝逐漸衰弱也與這種辦公方式息息相關,皇帝聽不進大臣的意見,到最後崇禎幾乎是痛恨所有的公務員了,就不會找自己的原因,死到臨頭卻下一個不痛不癢的罪己詔。

    所以制度的問題,顯然在明朝這種十五十六世紀,隨著思想呼喚個性時代開始,其實更加考驗制度與人性結合的問題,我們的制度原本具有一些靈活性,可皇帝自身的約束缺乏,明代諫官系統原本很發達,隨時從道德角度進行批評,這也是導致皇帝不喜歡大臣,想躲他們的重要原因。唯有皇帝重視這種制度,信賴大臣才能把當時明朝的制度優越發揮,反之就像後面君臣一樣,漸行漸遠,皇帝任性,而大臣敷衍,還充滿利益意氣之爭,最後走向覆滅。

    從題外角度看西方歐洲同時,大憲章之後開啟君主與封建領主,包括政府機制分權開始,國王君主逐漸尊重製度的限制,雖然也磕磕絆絆,但同樣兩三個世紀磨合下來,明朝後期開始近代的崛起。東方和西方為什麼背道而馳,制度是一種雙刃劍,明朝沒有在靈活周密的情況下進一步朝先進的方向前進,反而走向了反面,這就是時代的悲劇

  • 5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明朝出了那麼多“昏君”為何還能存活276年?

    中國古代五千年文明,朝代不斷更迭。奇怪的是,細看整個明朝皇帝大多無作為甚至荒唐,為何還能存活276年?當然這裡除了朱元璋,朱棣算得上勤政愛民,治國有方外,而之後的明朝皇帝基本上都是荒唐至極,比較出名的例如沉迷於鬥蛐蛐的明宣宗,貪玩致死的明武宗,一生煉丹求仙28年不上朝的嘉靖及30多年不上朝的萬曆,一生痴迷木匠的明熹宗等等。

    這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內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在明朝初,朱元璋針對前朝封建管理體制做了內閣改制和完善,將皇帝從繁忙的國政中解救出來,而後逐步又做了相關改進。即使皇帝再怎麼無作為甚至荒唐,內閣都能正常運轉管理國家,按照各自職責很好的去處理事情,因此,明朝的皇帝才這麼閒散荒誕。

    二,形成了很好的監督體制

    為了防止“胡惟庸事件”的再次發生,造成內閣重臣專權獨攬,甚至到最後顛覆國家,明朝逐步形成了獨有的體制——宦官牽制。如錦衣衛,六扇門,東西廠等特務機關直接對皇帝負責,能夠對內閣大臣權利形成牽制,相互制衡,避免專權的發生。

    而且還有完備的文官制度,能夠及時發現隱患及時上報,皇帝根據情況作出相應的部署,對隱藏的危機進行快速處置,一切盡在皇帝的掌控之下。

    因此,明朝皇帝即使不上朝,內閣或者說是文官就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代替皇帝對國家進行有效管理,以此來保證整個國家機關的正常運轉,也就形成了大家表面所看到的皇帝無作為甚至荒唐,但是國家卻正常運轉而不滅的現象。

    當然所有的事情並不是絕對的,正因為大臣和宦官的相互制衡,因此使得他們的爭權奪利十分緊張,慢慢形成了黨爭。從明神宗後期開始,明朝的國勢便開始走下坡路,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號稱帝,建立大順政權,隨即率軍進入山西,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便打到北京城下,兵部尚書張縉彥便獻城投降,使得京師就此陷落。當日,崇禎帝走投無路,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身亡,明朝滅亡。

  • 6 # 劍風撩歷史

    老規舉,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明朝是個什麼樣的朝代?

    明朝的概況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如果算上南明小朝廷跌跌撞撞的18年,明朝共計存在了294年)。

    明朝的政治特點

    廢丞相權分六部

    朱元璋以胡惟庸事件為理由廢丞相制度,以六部治理天下政務。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相權與君權合二為一,施行軍權、行政權、監察權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此三權非彼三權,皇帝只是想減輕一下繁重的政務而已)。

    設內閣

    由於國家事務繁多,全由皇帝一人處理,己越來越困難了。洪武十五年,明朝根據宋朝殿閣制的基礎上設內閣制度。內閣初期只是皇帝的顧問,相當於今天秘書班子或幕僚的職能。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如嚴嵩、徐階、張居正等人執掌內閣擔任首輔(首席輔政大臣?),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責。

    票擬製度

    票擬,也叫做票旨、條旨,也就是說對於來自全國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內閣學士“用紙條”,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方便皇帝看到。設宦官機構司禮監(宦官集團),專職“批朱”。票擬製的實行能補救皇帝不見閣臣之弊,但內閣大臣與皇帝溝通,全賴司禮監,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

    建立特務監視機構

    明朝實行嚴密的特務政治。為加強對臣下與黎民的監控,明朝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後來取消)。這些特務機構由宦官統領,自此明朝宦官的權勢開始做大。

    除此之外,明朝還設立御史臺、國子監,等其他機構這裡就一一略過!

    明朝政治制度的影響作用

    宰相制度被廢后,內閣擁有票擬權之後,這就使它對帝王權利有了一些限定。由於票擬是皇帝下達詔令的正常途徑,明代中後期以後內閣在限制天子濫用詔令和聖旨方面,愈加妥協化和制度化。可以這樣說,閣老(首輔)帶領的內閣在制度上有一定程度的起著限定皇權的作用。

    由於存在著東廠等這樣的特務機構,對全國特別是對朝臣的有效監控,皇帝對內閣非常放心。這樣在有了內閣以後,特別是到了明朝的中後期,皇帝從繁重的政務中相當程度地解放出來了!由於不需要皇帝事無鉅細的對國事的過問,內閣只要能正常執行,國家就能夠運轉正常。但是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的就造成了某些皇帝的懶政,惰政和怠政。比如明武宗、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就這方面的典形代表!

    結論

    明朝的這種“內閣制”在當時處於一種較為成熟合理具先進性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不需要皇帝什麼都要過問,交給底下的內閣就行了,皇帝只需要交代一下大政方針和總的路線,對遞量上來的內閣票擬只需點“YS”或搖“NO”就行了。相比其它歷朝歷代的皇帝,肯定要輕鬆的多。這時候上朝與不上朝已就經沒有多大意義了,對國家也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所以明朝中後期出現有些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這應該還是屬於能夠接受的範圍

  • 7 # 冷兵器研究所

    其實之所以明神宗萬曆不上朝,原因有四個:

    1. 上朝沒用,自從明英宗開始,朝會就變成了擺設,所以實際上上朝沒什麼用。明神宗其實遠不止不上朝那麼簡單,他不親郊廟,不御朝講,不上朝,不見大臣,奏章留中不發。祭祀宗廟、天地本應由皇帝親自舉行,神宗以身體有恙,派大臣代替他。

    2. 長期的的缺官現象。缺官不補,也是神宗限制大臣權力的一種方式,即使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不批閱奏章,權力也要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神宗初即位時就說過,“若用舍予奪,不由朝廷,聯將何以治天下”,當時他僅是個十歲的小孩,就己經懂得操縱權力了。明朝中樞權力自上而下的混亂使得明軍在對外戰爭中失敗。這一時期明朝的邊疆也時常被侵犯,如東南沿海的樓寇,東北的女真族。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後金政權,是明朝的極大威脅。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與後金在薩爾滸決戰,明軍大敗,後又接連失去開原、鐵嶺,明朝的北方門戶岌岌可危。外部威肋、己經開始危及明朝統治的存在。

    3. 神宗性格中的叛逆因素也是他怠政的原因之一。幼年時,有張居正、馮保、李太后的管教,本來就貪玩的神宗還能勉強作出勤學勤政的樣子,當張居正去世、馮保被驅、李太后年老,正值盛年的神宗便自由了,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了。再一點就是在“國本之爭”中,神宗並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他與支援立皇長子為太子的大多數大臣的意見不一致,大量的奏章催促他應立即立太子,使得他煩不勝煩,他索性撒手不管了,不上朝也不批閱奏章,把立太子這件大事一直擱置,好像是在和大臣賭氣。

    4. 神宗脾氣差,喜怒無常,時常無故打罵宮女宦官,有人被打死於杖下。一些直言進諫的大臣,因違背神宗心意而獲罪。應當戒色、戒酒、戒財、戒氣。看到錐於仁的奏疏後,神宗震怒,並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將其罷免。再則確實是有病,嗜酒和好色使得神宗的健康出現問題。萬曆十四年(1586年),二十四歲的神宗開始出現頭暈體虛的症狀。

  • 8 # 中書門下平章事

    最主要原因當然是官僚制度政務體系的成熟,不上朝不影響政務的解決。嘉靖萬曆都是幾十年不上朝,但帝國執行沒有因為不上朝出現大問題,萬曆朝最大的問題是懶政,即不僅不上朝,而且對各部大臣的題本不處理(這其實是對原有政務處理流程的破壞,並且只破壞不建新)。

  • 9 # 半釋半道半俗人

    有人把明朝中後期皇帝長時間不上朝歸結為明朝皇帝懶,不務正業。我想這是一葉障目,明朝皇帝不上朝更多的是無奈。 首先明朝內閣制度能保證,即使皇帝不上朝也能保障整個帝國正常運轉。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明朝仍然能贏得對外戰爭,便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文官集團常常讓皇帝在朝堂上沒面子。比如深諳帝王權術的嘉靖皇帝要給自己的生父一個名分,文官集團居然強烈反彈,挑起了數年的“大禮儀”之爭。久而久之皇帝乾脆罷工,文官集團心裡也巴不得皇帝別來搗亂。後來崇禎皇帝倒是親力親為、勤於朝政,文官集團反而態度曖昧、陽奉陰違,以至於崇禎皇帝憤怒地說:“文官個個可殺!”

  • 10 # 小賢讀史

    明朝中後期皇帝不上朝,政府機構仍然正常運轉,在我看來,這得益於明朝有一整套先進的內閣官僚體系,所有政務都可以交給內閣首輔來處理,因為內閣首輔掌握票擬權,只需要得到皇帝口頭上的認可和蓋章即可。

    明朝內閣大堂舊址

    明朝不上朝的皇帝有嘉靖和萬曆兩帝,其中萬曆皇帝最為出名。萬曆皇帝廟號明神宗,十歲時即位,在位47年,在這其中就有長達30年不上朝。萬曆帝在位期間,先後有文淵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和高儀這三位名臣的輔政,萬曆朝才得以正常運轉下去。

    1958年,萬曆的陵寢被挖開,專家們對萬曆進行了屍檢,發現屍骨裡存有大量的嗎啡成分,證明了萬曆帝曾經食用過鴉片,才為我們揭開了他為什麼30年不上朝的迷團。

    明萬曆帝

    在明朝,鴉片原本只是一種草藥,到了中後期,逐漸由藥品變成了春藥。荒淫無度的帝皇把鴉片當成春藥,因為鴉片具有一定的壯陽作用。萬曆帝之所以不上朝的藉口是頭昏眼花,其主要原因是情慾過度,在加上鴉片毒癮所致。

    透過上述我們就知道了明朝中後期出現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原因就是“鴉片”和皇帝自身荒淫無度,再加上明朝官僚機構和國家管理體系相對完善和成熟。用另一句話來說,明朝就算皇帝不上朝理政,只要內閣大臣照章辦事也可以維持國家機器的平穩執行。內閣制度在明朝中後期權力逐步達到了巔峰,和司禮太監一起把持朝政,就算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大明皇朝仍未就此而傾倒,這就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優越性。

    明朝官僚機構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還有女孩穿羽絨服戴套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