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早熟的人,感覺一臉受過生活磋磨的樣子。不是說老或者不好,而是一種感覺和氣質。
9
回覆列表
  • 1 # 科叔

    但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激動,為什麼呢?

    先總結下,現在3歲的孩子你要當以前7歲的孩子來看待,現在7歲的孩子你要當以前14歲的孩子看待,現在18歲的孩子你要當28的來看待!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層次又一次提升了,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或許我們應該從新定義下什麼叫快樂,聽過一首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不是表現在臉上的。為什麼大家經常看到蹉跎的面孔,原因很簡單這個是社會給予的,這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結果。

    我們從以前的傻哈哈,進化到承擔與責任,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以前看一個人就想課空心木頭,而現在我們看到的人都是內在飽滿。

    心裡揣著事兒的人,跟傻哈哈絕對不是一樣的,對於80後或者90後來講,這是一種危機心態,現在的人們越來越懂得將生活格區化,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候,他們表現的也不一樣。

    孩子也是有快樂的時候,也有氣質好的時候,但不是24小時了,因為他們要肩負著很多東西,父母給的,學校給的,社會給的,自己給的,難免我們會看到小孩子一本正經深思熟慮皺著眉頭做事情,這不是壞事,做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獨立早長本事,中國在飛速發展,孩子也一樣!

  • 2 # 麻麻滴超級宇宙無敵新小酒窩

    我對懂事的理解是:過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了自身意願,從而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放肆、任性的權利。去年四月去蘇州玩,玩了一下午又熱又累,看到一個特別普通的冷飲攤,一個冰櫃,一列飲料。問了價錢,景區的自然比平時貴,我條件反射地轉身就走:“我不太想吃的!我們走吧”我男票覺得不對勁,因為我是繞路奔向冷飲攤的,現在又不想吃了。他問我:“是不是你出去玩的時候從來沒有買過吃的喝的?”“嗯。”然後他就拉著我回去了:“以後你想買的,只要買得起,就不用太過顧慮。”然後我的心理諮詢師就被我說哭了(ಥ_ಥ)不知道是不是也引起了她的心酸回憶……小時候,家裡人會說,不要在景區買吃的喝的很貴的,不要亂花爺爺奶奶的錢,我牢牢記住。爺爺奶奶總會和人提起,我家XX小時候太懂事了,每次帶她去遊樂園玩,眼巴巴地看著,讓她自己去玩就拼命擺手說不要……這孩子。看到什麼吃的喝的,各種各樣的飲料冰棒,看看就好,不是缺錢,只是不划算。我已經習慣了看一眼轉身就走,“我真的不想吃的”。我已經習慣了有什麼願望就憋在心裡,不給別人添麻煩。久而久之,就會有一種意識,你不配。你不配去麻煩別人,你不配像別的孩子一樣吃想吃的、玩想玩的,你甚至從來不會撒嬌,不敢委屈,不懂得什麼叫“寵愛”。一個影片,美國小女孩的生日驚喜:她媽媽送她一個裝滿迪士尼周邊和零食,最後告訴她今天我們就去迪士尼!一心向往迪士尼的小女孩喜極而泣,而我每看一遍就會跟著哭一遍

  • 3 # 豪諾媽媽育兒記

    孩子愛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卻早早地就像個小大人一樣,別人玩的時候他選擇乖乖呆在家裡,衣服永遠保持整潔,這樣的孩子往往父母很強勢。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很高。心理早早地就有了一個“理想小孩”的模樣。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他們唯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才能獲得更多父母的關注和關愛,換來更多的稱讚和誇獎。現在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學習的懂事的孩子,並非出於對學習的興趣,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們進入大學,失去了來自“父母”的推動,就會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這一點,也許恰是很多高考優秀的學生,為何後勁不足的原因所以,做父母的,請隨時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為此不惜改變自己的意願、收斂自己的天性?如果孩子在這樣討好你,那麼他正在喪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包括自信和自尊

  • 4 # 哈嘍我是小六

    每個人想法不同,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小時候不快樂,長大了快樂。

    小時候的我非常聽話懂事,記得大概十來歲吧在家裡煮飯,然後把飯煮糊了。然後爸媽回來了,我就把好的盛給他們,說自己吃過了,其實壓根沒吃。家裡特別窮,所以,當家人要為我買衣服買吃的時候我就說我不喜歡吃這個,我不喜歡這件衣服,說著口是心非的話。從小一直帶弟弟妹妹,做家務沒有什麼遊戲可言,小時候經常覺得不快樂,因為我的童年和別人不一樣,覺得自己過得不如別人。

    但是,現在長大了,小時候曾經吃的苦讓我變得獨立,自尊心變成上進心催促我向前努力。從小就懂事的我現在與人相處也多為別人想,所以朋友也不少。前段時間,母親問我說哎,怎麼小時候不喜歡吃零食,現在倒變得貪吃了,我笑笑沒有說話,小時候我只是想為他們省錢罷了,其實我都饞死了,現在條件好了,自然要補上來啦。

  • 5 # 應作如是觀

    所謂懂事,更多的指孩子懂得父母的需求和標準,知道做什麼會讓父母高興,會讓身邊的長輩高興。作為孩子,過早懂得這些來自身邊人的標準和需求,多會壓抑內心的童真,壓抑自己的嚮往,在性格上既敏感又多情。他們很容易能感知到對方的不悅,而且傾向於把自己想成成為他人不悅的主要因素,自然也就很難快樂起來。過多的問他人考慮,自然也就為自己考慮得少。或許會因為他人的快樂而快樂,但他人一旦有一點點的不快,煩惱就會找到自己頭上來。

    從小父母把他們認為正確的東西交給孩子,可是很多時候都忽略了作為孩子最基本的童真和快樂。懂事的孩子當然會讓父母省心,老師放心,但是他自己內心到底快不快樂就 很少有人會關注了。即使不快樂,他們也習慣了以滿足父母和老師的期待為重心,自我很壓抑,找到自我就更難。

  • 6 # 放棄遺憾

    我就是懂事的孩子,錯過了很多機會。總是心疼父母,委屈了自己,也造成了後來做選擇總是優柔寡斷,考慮自己太少。

  • 7 # 一頭小獸

    看怎麼理解懂事這個詞啊,我們兒子三週歲多,我覺得他很懂事,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上車踩坐墊知道脫鞋,洗澡脫了的衣服知道放在哪裡,洗完澡知道自己把水倒掉,出門知道管好自己的我東西並且提醒我們不要拉東西。倒車知道給我們看車距(自以為知道),我們打電話不打擾,但是不代表他不快樂,也會像瘋孩子在家裡跑進跑出。會和隔壁孩子打打鬧鬧,但是會適可而止。家裡有孩子來玩玩具也會攤得亂七八糟,但結束會要我們幫他一起收拾(其實就是我們動作比他快,他好少乾點),泡奶粉會知道自己去拿奶瓶請我們幫他燒熱水(時刻提醒我喝冷水他會拉肚子)。我覺得是無絕對,禮貌必須有,但是不需要完全扼殺天性,明白自己的生活要自己打理,大人要尊重他們並不是培養成大人。凡事適度就好、物極必反。過分散發孩子天性,我覺得我是不對的,孩子沒有是非對錯,是在生活中慢慢摸索,而父母就是那杆尺子

  • 8 # LS雨田田心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在父母眼裡,我是個懂事聽話的孩子,在前男友眼裡,我不知道是什麼,也許是太懂事了吧。

    他忙,我就儘量忍住不去打擾他;他說給我錢買東西,我想著他工作辛苦都沒要;他說給我買衣服,我說怕浪費錢買的不合適。他工作很辛苦,自己買車買房都要還房貸,我沒有開口向他要過什麼,唯一我提的最多是,什麼時候結婚,他的回答,沒錢。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會撒嬌的女人好命,可我都不會吧。只是想著要讓身邊的人輕鬆,不會因為我感到累。

  • 9 # 藍藍湖

    懂事的孩子一般都是因為家庭原因導致。我所知道的第一是經濟條件差的。過去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那是沒有辦法的事,父母為了生計奔波,孩子必須很早就擔當起家庭的重任。自然比同齡的孩子對社會的認識要深刻得多。

    二是離異家庭。出於離異家庭中的孩子,不管是跟著誰,不管父母再婚後對孩子好不好,孩子從小就要面對父母兩個家庭,兩邊的爺爺奶奶四個家庭,還有那麼多的親戚。很多人都自然不自然的會對兩邊的家庭評價比較,孩子也從小就知道要討好兩邊才能獲得更多。這樣的孩子看起來會比同齡的孩子懂事的多。

    還有一種是家教非常嚴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讓孩子減少娛樂增加學識和見聞。

  • 10 # 九號54836595

    快樂嗎?會有一些心酸吧!

    小時候,總被哥哥欺負,家裡爺爺奶奶管不了,媽媽總是讓我不去招惹他!雖然長大了,哥哥對我也不錯,可是留下了些陰影,哥哥在夢中總是一個傷害者的角色!

    上了高中之後,爸媽很多知識和課程不懂了,高考選專業的時候,也是自己一個人搞定!

    高中時候要買一些東西(具體是什麼忘了,應該是有點貴),我媽告訴我,你不要和別人比,我們家庭就是這樣!

    大學快開學的時候,害怕自己是一個人去學校,自己躺在被窩裡哭了很久,因為我覺得父母不會 請假來管我這件事。我爸媽開始說讓我大爸送我去學校,而我害怕麻煩別人!

    從小到大,是很懂事獨立的一個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做。在我表妹考上大學的時候,我媽讓我和她多聊聊,多關心關心她!我說了“為什麼我上大學的時候沒有要多多的關心我呢”,我媽說你不是四年級就開始住宿了嗎?你習慣了嘛!我說好吧,我會的!我妹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和父母一起到外省工作生活,我很長一段時間認為她是很幸福的!因為我大姑和大姑父十分寵愛她,感覺像是捧在手心裡的感覺!但是,今年和她深聊,發現她也是有一些心酸的事情,所以我還是很心疼她!作為一個姐姐,我還是很內疚在她剛入大學的時候沒有給她多一點的關心和安慰!

    關鍵的是,作為懂事的孩子,我漸漸理解父母的難處!

    環境讓我懂事和獨立,我發現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好處!凡是都有兩面性吧!

  • 11 # Heartwoman31892633

    會活得比較壓抑,相比較同齡的女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活力了,情緒上會更多的照顧他人,只要與別人在一起會最先忽略自己,會因為一些事很容易的感到心累,而且相貌上來講,感覺跟自己的實際年齡老了好幾歲。

    可能人生閱歷並沒有很豐富,相比較感情經歷是比其他人更早感受到的,或者兒時缺失的親情都會更加敏感,長大以後不安全感會增加,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關注,不敢輕易把內心的脆弱表現出來,凡事想要自己獨立完成不論好壞,不喜歡麻煩別人,再親近的也是這樣。

    朋友說我20歲的年紀35歲的心,你的原生家庭你的成長環境可能是我們不能選擇的,但是生活是自己的。

    越長大,越希望自己是個小女孩。

  • 12 # 孤蘇1

    一點都不快樂,家裡老大,從小啥也不敢要,妹妹哭了肯定我捱打,久而久之沒有自己主見,一味的注重別人開心不開心,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髮型,衣服,高中之前基本不是自己做主,最後造成自己事最被忽略得那個,家裡忽略,外人忽略,到最後自己找男朋友,誰都來干涉我,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裡,就覺得我該按照他們的要求走,所以從小到大最不喜歡回家,唸書工作最不想回的就是家,到哪裡都沒有歸屬感,一點都不安全,還有點神經質的感覺!所以奉勸各位養孩子,別總用懂事來誇他們,簡直泯滅天性和人性。

  • 13 # 不吃泡芙的貓

    家裡獨生子。爸媽白手起家,從小他們事業多磨難,於是乎原來吊車尾的自己在初中的時候開始一下子懂事了,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想想一個原來特別皮的小男孩,開始和睡覺時間做抗爭去學習,去自己買24卷,模擬試題自己做,去背筆記,因為自己控制不住玩了一會,自己甩自己嘴巴子覺得對不起父母,自己喜歡的女孩子也不能追,因為爸媽說談戀愛會影響學習,最後硬生生靠這些把成績學好了。就如上面樓主說的,習慣的不麻煩別人,靠自己,碰到喜歡的剋制,自卑感比較強。一個人上學,一個人工作,一個人創業。大概是大學以後吧,爸媽口中的我已經超過了別人家的孩子,不是因為大學的學習成績,而是懂事和畢業以後的工作能力,特別能吃苦用在我們這群人身上一點也不為過,真的很苦,但是自己嚥進肚子裡。現在也算有點小成就,剛去日本旅遊回來,跟我一起去的朋友(原來在我公司做過實習生)還在上大學,家境可以,他親眼看到我報復性消費更多阿迪耐克彪馬LV等等。我跟他說,是的我確實是報復性消費,因為從小到大羨慕別人穿這些,自己都是儘量為家裡省錢500元買一身過年衣服鞋子到內衣,那一瞬間竟然有點想哭,可是又哭不出來。這次出國消費真心蠻開心的,而且也沒有人知道,就好像與世隔絕不會是之前那個自己,回了國又收斂起來。不過希望這樣幾次放縱可以讓自己可以正常地去看待這些東西,讓自己心裡變得正常點。不是有人說嘛,有過了就不會稀奇。其實我也知道阿迪耐克都不能算是好東西,你們懂我說的意思的,只是想表達以前真的很壓抑自己的喜歡。我將來有孩子,一定讓他明事理,但不是這麼早懂事。現在的我喜歡跟上面的那些實習生大學朋友在一起玩,喜歡交新朋友,因為跟他們在一起不知道我的過去,而且能夠跟他們一起找回自己遺失的童年的樂趣和放縱。

  • 14 # 老不死的文漫

    不快樂,一點都不快樂!我小時候大人都誇懂事!屁!懂事就是要謙讓別人,被打了要先跟人講道理,團結友愛,放棄自己喜歡的動物謙讓給別人。上學的時候吃穿寒酸,我媽說我懂事,從來不要牌子,我就這樣一雙30塊的皮鞋穿了5年,沒有一雙100以上的運動鞋。在學校被人瞧不起,她們說,好好學習就行!我哭了好多次,沒人理解!還好有一幫死黨撐我,幫我買畫材,送我資料。按理說上學期間應該是最快樂的,我真是沒一天好過!為了給家裡省錢,學校也要撿便宜上,這就是懂事,不給家裡添麻煩。大學期間狂打工,賺了錢就出去耍,一分不剩都花了。後來有錢了,買了一大堆運動鞋,只買當季的,幾乎市面上所有牌子都買了,買回來在鞋架上擺著,就是不穿!!!這就是這裡陰影,報復性消費。我給我爸媽花錢特捨得,一兩千的運動鞋,幾千的手機。我就是讓她們心裡不好受。我媽現在買衣服給我也不買便宜的,她知道我不回穿的。我們家其實不窮,我上學2000年的時候爸媽都買了手機,每個4000多。我爸媽後來說,你懂事,你也不說要啊!真的,窮養的孩子心裡有病!我就是例子!

  • 15 # 弈鹿圍棋

    懂事的孩子快不快樂,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取決於父母!

    孩子懂事而父母不懂事,孩子肯定是不幸福的,但他會成長。

    孩子不懂事父母也不懂事的,往往是悲劇釀成的地方。

    孩子不懂事而父母懂事的,孩子可能會犯下一些錯誤,但終會明白苦心。

    孩子懂事父母也懂事,家和萬事興!可惜現實中比較少,有時是孩子配不上家長,有時是家長配不上孩子。

  • 16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現在我覺得要看是哪一種型別的“懂事”了。

    以前的時候大人都教導小孩要“懂事”,可是當心理學越來越普及了的時候,心疼“懂事的孩子”的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現在,學習型的父母估計不敢要求孩子“懂事”了。

    有一天我這個心理學專業人士跟我家跟孩子說了一句懂事,都被我愛人批評和教育了。

    我想是大家曲解了“懂事”這個詞。

    我百度了一下“懂事”:懂事就是學會理解別人的時候,體諒大人的良苦用心,就是體諒他人的苦,能做的事情自己獨立做,就是可以分解大人的擔子。

    “懂事”何錯之有呢?

    如果孩子在無條件的愛中長大,父母在他的愛的水箱中注滿了水,他能反過來愛別人、理解別人、體諒別人,那麼這種懂事是自發形成的,有什麼不好的呢?孩子學著父母的樣子愛父母、愛別人,這何錯之有呢?

    我想大部分人反感的是在有條件的愛下形成的“懂事”。

    我曾見過一個媽媽對襁褓中的孩子說:“你要乖、要懂事,乖就有奶吃,不乖就不給奶吃”,我聽了打了一個寒戰:這意味著孩子必須要討好大人、表現得乖、懂事,她才能活下去。

    這類父母是剝削型的父母,他們不僅不能給孩子愛和安全感,反而讓孩子來當他們的父母,照顧他們的感受:你要是聽我的,我就給你愛,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就不會愛你。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愛”是極其殘酷的。他會在心裡形成這種認知:我是不值得被愛的,我必須對父母有用。

    被逼著“懂事”的孩子長大後低自尊、不自信、沒有價值感,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他人的愛,所以是不快樂的。

    能不能讓孩子既懂事且快樂,對父母是一種考驗,讓孩子享受愛並有愛別人的能力,孩子才會既懂事又快樂!

  • 17 # 陶玲家長課堂

    問卷調查得出65.3%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從小就是那個“懂事”的孩子。只有19.1%的受訪者認為懂事的孩子比“熊孩子”更快樂。55.9%的受訪者直言,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的家長——只為自己省心,壓抑了孩子天性。

    我見到一個焦慮的媽媽,她表示自從有二寶以後,大寶好像突然間懂事很多,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讓給弟弟,孩子突然變得這麼懂事她反而沒有開心,而是很焦慮。這個孩子突然間懂事是想要得到父母的更多的關注,他希望媽媽在照顧弟弟的時候不要忘了對他的也注意下。

    我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忙,家裡什麼事情都得自己做,朋友來喊我一起玩,即使自己很想去玩,但是依然要在家裡幹活,在領居眼裡我是很懂事的孩子,但是看的別人出去玩,我很失落,就為了做個“懂事”的孩子。其實孩子“懂事”只是別人賦予的標籤,因為“懂事”才會被父母關注、心疼,所以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懂事”背後的原因。

    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往往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父母把聽話、順從當作“懂事”,壓抑孩子個性和天性,往往這樣的孩子是缺乏快樂感的。所以想要有比自己更好的孩子,首先就要成為更好的父母,學會正視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真誠地對待他人,才會擁有真正懂事的孩子。

  • 18 # 小碼王線上

    小碼世界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男生講述他的故事:

    因為是家裡的老大,所以父母經常會對他說要懂事一點。

    於是他沒有玩具槍,就告訴自己那都不好玩。

    他沒有買過漫畫書,就告訴自己那種書讀了也沒用。

    他很少能吃到學校門口的小零食,就告訴自己那不健康。

    ……

    總之,不能提要求、不能亂花錢、不能欺負弟弟妹妹、不能任性、不能肆無忌憚成為了他的守則。

    “受委屈,心酸又怎樣,誰讓我個懂事的孩子。”他不停地壓抑自己。

    不知不覺中,他缺乏自信,總是很小心的和別人相處;他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斷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凡事總是為他人著想,怕傷害了別人。

    他說:我懂事到自己給自己設了一個限定。

    所有事情,我連問都不會去問父母,自己就替他們否定了自己。懂事到我從來不去向周圍人要求任何事情。

    慢慢的,我形成了這樣一個態度:任何東西,你給,我要,你不給,我連提都不提。

    而外人,甚至父母,只看到他們表面的成熟懂事,卻發現不了他們隱藏在內心的 “委屈”和“不快樂”。

    他們作為小孩,被迫過早地注重了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卻唯獨忽略了自身的意願與需求,失去了正視和表達自己慾望的能力。

    更為嚴重的是,在這種懂事狀態下長大的孩子,會在未來的社會中面臨更多的迷茫和糾結,就像那位男孩一樣,而這種傷害往往是一輩子的。

  • 19 # 十點讀書

    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不喊痛,不一定沒感覺;不要求,不一定沒期待;不落淚,不一定沒傷痕。很多時候也沒有很懂事,只是很能忍罷了。”

    成年人的世界,早已習慣了將所有情緒隱藏。

    漫漫長路里,若不堅強,又有誰能依靠,於是,受到了委屈,苦與累都獨自往心裡咽。

    不是真的堅不可摧,而是知道,沒有誰能夠真正的感同身受。

    成年人的“懂事”是假的

    有一個網友說:

    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

    看起來很正常,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實際上心裡的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

    不會摔門砸東西,不會流眼淚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積累到極致了,也不說話,也不真的崩潰,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越長大,越發現,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無奈和不甘。

    工作被領導批評、被同事穿小鞋,加班到深夜的疲憊,受到的種種委屈,不能抱怨和不滿,還是要忍著做下去。

    家人生病了,所有的擔子都在自己身上,才知道對生活有多麼無能為力。

    ……

    想逃離這樣的日子,可是生活沒得選。

    所有的委屈、痛苦、疲憊,都堆積在了心裡。

    不敢去打擾別人,連哭,都要挑場合。唯一的放縱,就是在四下無人的夜裡,躲在被窩裡放聲大哭。

    這就是成年人的懂事。

    不是不在乎,不是會痛,不是真的強大到可以容忍所有一切。

    而是知道:

    沒人在乎你怎樣在深夜痛哭,也沒人在乎你要輾轉反側的要熬過幾個秋,外人只看結果,而你要自己獨撐過程。

    路,還是要一個人走,生活中的苦,只能一個人抗。

    崩潰,是忍到了極致

    除了那些默不作聲地忍著,成年人還有一種崩潰,是忍到無法再忍,累到極致的情緒失控。

    高速公路上,一箇中年男人被客車丟下,他不識字,手機也沒有導航定位,找不到回家的路。

    於是像個迷路的孩子一樣,滿臉淚痕,甚至跪倒在地上大哭。

    其實,找到警察後,一切都能解決了。

    但是他還是忍不住掩面大哭。

    他哭的不是迷路,而是他怕趕不及去看望病危的兒子,多耽誤一分鐘,希望就越渺茫。

    他哭的不是迷路,是親人生病,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絕望。

    還有一個女的,蹲在街邊,不顧形象地嚎啕大哭。

    她說,她的老公出軌了。

    她說,她的老公揹著她把房子賣了,她和女兒無家可歸,還揹負了一身債。

    她撐了很久很久,卻還是突然蹲在路邊哭了起來。

    他們在哭,不是因為軟弱哭,不是因為當下的迷路,或是老公的出軌……

    而是忍了很久很久,在某一刻,在可能微不足道的小事面前,忽然就委屈到極致,積攢的情緒傾瀉而出。

    人啊,光是活下去,就已用盡了力氣。

    誰又不是一邊痛哭,一邊在拼了命地活著?

    只不過,和小孩的哭鬧不一樣,我們知道,哭完了不會有糖吃,哭一哭問題也不會解決。

    但依然還會有忍不住的時候啊。

    因為心裡藏了太多的苦,可能是某天早上沒有趕上公交,桌子上的水突然撒了,找不到回家的路……

    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足以擊潰一直以來苦苦支撐著的我們。

    忍著忍著,只會委屈了自己

    再強大的人,內心總有一處脆弱的地方。

    我們常常會覺得,忍一忍,一切就過去了,熬過去換來的就是強大。

    可是往往,忍到最後,就是情緒的失控,徹底的崩潰。

    我有個好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她足夠為別人著想,所以不願發脾氣,有了事都是一人憋在心裡。

    婆婆強勢,經常提出無理的需求,她都是忍著,順著婆婆的意思來,即使自己明明委屈到不行。

    老公孩子不顧,她只是嘴上偶爾抱怨幾句,還是一個人承擔了所有的家務活和接送、教育孩子的工作。

    她以為,她的付出,家裡人總會看到。

    卻不想,都被當成了理所當然,一次爭吵,才知道,婆婆依然嫌棄她不夠賢惠,老公覺得她婆婆媽媽,太沒見識。

    處處為別人著想,別人未必領情。

    不是所有真心的付出,都能換來懂得。一味忍讓,換來的甚至是得寸進尺。

    遇到生活的苦與累,要忍嗎?

    要,因為別無選擇,只有打起勁,用積極的態度應對才能過去。

    但是,忍,不代表無原則地讓人“欺負”。

    再善良也要有鋒芒,再懂事的人也要為自己著想。

    忍住了情緒,別忍住不公。

    人終是為自己而活,別自己委屈了自己。

    沒有人天生就願意懂事,願意忍著。

    都是受過傷,看透了一切,變得成熟,變得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

    於是,想要一個硬硬的外殼把自己包裹起來,所有的軟弱放在裡面,用堅強去抵抗所有。

    不是懂事,不是強大。

    只是明白了,若不勇敢,能有誰替你堅強。

    每個雲淡風輕的笑容背後都有一顆咬緊牙關的靈魂。

    不求有人能抗下一切。

    唯願有一人,知你冷暖,能讓你在這清冷的人世間,有一絲溫暖可依靠。

  • 20 # 深度書痴寶木笑

    從心理學角度說,更懂事的孩子意味著內心道德感的閾值比別人要高很多,很多在其他人看來沒什麼的事情,在這些孩子內心卻會涉及到道德的範疇,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會依然慣性如此。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和我一樣,從小就是很懂事的那種,“道德困境”對咱們來說就是被“道德”“困住”。回首往事,我此起彼伏。如果要找出“困境”之源,也許就是從小到大自己實在太懂事了。

    如今才明白自己都是在懂別人的事,在遵守著別人的“道德”。小時候熱愛集體,一直都是勞動委員,後來才明白班長才是老師最喜歡的人。大一些熱愛學習,抵制享樂,一直都是鄰居嘴裡“別人家的孩子”,後來才明白自己其實可以向家長要些錢,買那件自己心儀很久的東西的。工作之後積極向上,任勞任怨,堅守老闆大會小會講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後來才明白人們都喜歡拿“道德”說事兒,鞭打快牛,乾的最多的一定不是提拔最快的,因為人家得需要人永遠幹活兒……在公交車上一定讓座,見到乞丐一定給錢,壞天氣一定不點外賣,所以,現在的我永遠年邁,永遠老淚縱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有錢了,就買塊好表,總比帶粗項鍊有品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