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67269152710
-
2 # 善責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攻伐,群雄爭霸,無關誰惹惱誰,重在利益權衡,力量對比。
五國伐齊,不如說是六國攻齊。七雄中誰都不願意看到有別的任何一家實力太強,所以之前也多次出現列國攻秦的事。
就這次聯軍攻齊的事件而言。起因是齊國要獨自吞滅宋國,這就讓鄰近的楚國、南韓、魏國、趙國、燕國壓力陡增。強些的趙國肯定不希望周邊有個比自己更強許多的齊國出現;弱點的韓、魏、燕更是提心吊膽地擔心齊國什麼時候把自己也滅了;對於沒有交界的秦國而言,那時齊秦號稱“東西二帝”,對於一心吞併天下的秦國而言,怎麼能容忍齊國像自己吞巴蜀一樣獨得宋國呢?
所以,出於恐懼也好,眼紅也罷,亦或是打壓也行。總之齊國攻宋可以說是把列強都得罪了個遍,尤其是與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的燕國(子之亂政時,齊國趁火打劫差點滅了燕國),由樂毅領頭糾集三晉與楚國共同出兵伐齊(楚國後面又撤出了),很快秦國也插一腳進來。這下齊國可是日了狗啦,72城僅剩2城,真個是險些滅國呀。即便田單火牛陣破了燕軍收復了失地,往日輝煌的日子也是一去不復返了~
-
3 # 神馬玩藝2
齊國幹了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就是滅宋,這個是肯定的!秦國在司馬錯時選擇了滅巴蜀而不是滅南韓是秦國君臣的明智之舉,否則,以當時秦國的國力,也會有五國伐秦甚至秦國被滅!戰國末期,各國都有一個敏感點,都希望各方保持平衡……類似歐洲現狀。而任何中原國家如果被其他國家滅亡了都將導致各國實力失衡,所以各國都是相互削弱相互抗衡相互監督!這一點歐洲到了十八世紀才有所覺悟!而戰國七雄中中原各國相互抵消最後便宜了秦國!歐洲各國便宜了美國!都是因為他們覺得本土才是角逐的重點而忽視了潛在敵人!秦國在五國伐齊前期是採取漠視的,到了後來發現齊國扛不住才上的,一戰二戰中美國也是同樣採取這種策略!其實,搞外交把戰國策讀懂了吃透了,你就可以無敵了!
-
4 # 宏dIscuz
五國伐齊是因為齊國在政治上打破了多國勢力平衡,是齊國很不明智的選擇。齊國吞併宋只是在經濟利益上考慮,政治上的得失還沒有想明白,昏頭昏腦就行了傻瓜事,結果招來禍端,差點被滅絕而亡國,風雲變幻諸國爭霸求生存,國力第一,沒有國力或不足只能採取防禦,以求和平發展,齊王高估自己被秦王以東帝一虛名忽悠了,相信了秦齊聯盟,把自己送上了黃泉路,國家之間利益永恆不變,但要省時度事不可冒進。長平之戰也說明這一道理,趙得上黨屁股還沒坐熱招來了禍端,耗盡國力一撅不振,沒有哪個國力和必要上黨,沒有長平之敗,趙國在修煉幾年或許也不懼秦國。
-
5 # 糊塗妖怪
戰國時期,一大國吞併另一小國,實力都會大增,秦吞併巴蜀,趙吞併中山,楚吞併越國,實力提升太大,當然其他國家不會容忍一個比自己強大的鄰居。只有比自己若小的鄰居才能保證自己安全。完全的叢林法則
-
6 # 世界人文通史
筆者熱愛戰國曆史,對於五國伐齊事件有自己的看法。五國伐齊,並不是因為齊國簡單惹惱了誰,而是戰國時期關於諸侯國之間爭霸,此消彼長的過程。
田齊取代了魏國的霸主地位後,遭到其他國家的覬覦,但當時的諸侯國都畏懼齊國的國力,所以不太願意發動對齊的戰爭,因此齊威王和宣王時期,田齊較為平穩。齊湣王執政時,貪婪富裕的宋國國土,而與各國聯合伐宋,楚國坐視齊宋血戰而儲存實力,其他諸侯也沒有投入太多兵力,最終齊宋之戰的最終結果是宋國滅亡,而齊國重創。就是說,齊國雖然得到了富裕的宋土,但自身國力受到很大的損耗。其他長期以來對齊國霸業有覬覦之心的諸侯藉機發動了這場對齊的戰爭,目的是藉助這個機會削弱齊國,獲得有利於本國發展的利益。
五國伐齊中,真正與齊國有較大恩怨的只是燕國和魏國。齊國長期憑藉國力壓迫燕國,齊宣王幾乎可以滅燕,可是齊國又並沒有滅燕,以至於埋下了隱患;而魏國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時期,三代創立的霸業在與齊國的爭霸戰中煙消雲散,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讓魏國將士填屍荒野,主力盡失,失去了霸主地位的魏國對齊有切膚之恨。因此在齊國衰弱時,長期懷恨在心的燕與魏對齊施展報復行為,這是燕、魏的動機,次要動機則是他們同樣覬覦富饒的宋地和齊國國土。
秦、韓、趙的動機不完全是覬覦宋土,他們與齊國並無大的恩怨,但一個強大的齊國會威脅到他們的生存和霸業。尤其是秦、趙這兩個戰國後期崛起的強國,難以容許還有一個能夠威脅自身的東西存在。因此藉機會摧毀齊國,減弱強大的競爭對手符合秦、趙兩國的利益。
楚國雖然沒有對齊國出兵,但它的用心更加深遠。早在宋康王執政時,宋國一連擊敗齊、楚等大國,攻佔淮北,震驚諸侯。但宋國雖然軍力強盛,但國土狹小,沒有縱深,所以在四處樹敵的情況下招致了滅頂之災。齊國滅宋,就控制了淮北,直接威脅到楚國北進中原的步伐,除此之外,齊楚也沒有大的恩怨,只是齊國的強盛已經威脅了楚國的擴張,兩國的矛盾激化。而楚國明哲保身,坐觀五國伐齊而假意救援齊國,目的是看齊國與各國廝殺,無論誰勝,楚國都想要坐收其中的漁利。
正是因為齊國的強大壓制了其他國家的空間,各諸侯國的利益才意外地重疊在一起,密謀全力削弱齊國。齊湣王自身缺乏戰略目光,自作孽,眼光只在富裕的宋國的定陶而已,所以沒有看到其他國家野心,將齊國一步步帶入深淵中。等到齊國滅宋之後,各諸侯國紛紛發動了攻齊之戰 ,則是積蓄已久的陰謀。
-
7 # 騎著馬的步兵
齊國跟燕國舊仇 跟三晉與楚國新恨 跟秦國純粹就是順手牽羊 舊仇 燕國子之篡位 造成燕國禍亂 齊軍趁機攻破燕國國都 大肆劫掠 並逼迫燕昭王割地求和 新恨 齊國獨自吞滅宋國招致四國側目
-
8 # 瀟若扶風
齊國在齊宣王時趁燕國內亂派匡章率十萬軍隊進攻齊國,殺了燕王噲和子之,將燕國的奇珍異寶紛紛運到齊國。還想乘機消滅燕國,燕華人民反抗。燕華人立太子平為王,史稱燕昭王。燕昭王繼位後,建起黃金臺,招攬人才,趙、魏、韓、齊等國有才華的人紛紛來到燕國,其中最著名的是樂毅。樂毅當燕國相國後,燕國大治,國力迅速強盛了起來。當時齊國滅了宋國,給了燕國機會。燕國聯合了秦國、趙國、魏國、南韓,一起攻打齊國。五國聯軍在樂毅的率領下,在濟西之戰連破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王出逃國外,楚國派兵救援齊國。齊王被楚將淖齒殺害。
-
9 # 伯牙子期
因為齊國滅了宋國
因為宋國的地理位置,在現在河南商丘附近,方圓數百里,是戰國碩果僅存的幾個二等國家之一。
一旦被齊國佔有,則齊國可以北脅趙魏,東迫南韓,南迫楚國。加之樂毅等謀士的運作,各國以為齊國有併吞天下之心,
當時齊國國力與秦國不相上下,已經引起六國的恐懼,所以要加緊打壓。
另外宋國土地富饒,人煙稠密,齊國吞併它,足以如虎添翼。蘇秦、樂毅等人的運作,使天下形成了一種群起攻齊的大勢。
告訴了齊國什麼事情都要量力而為,該求饒的時候就求饒,不要硬撐,最後吃虧的是自己。平時不要老是欺負人,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閒著沒事的時候多看看書,鍛鍊鍛鍊身體,讓自己有更多的智慧以及力量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
10 # 珞珈山的貓
謝邀,與其說齊國國君自大吞併宋國,不說是齊國國君受了蘇秦的蠱惑,鯨吞宋國,這樣便徹底的惹惱了魏,韓,趙三國,而且秦國本就害怕齊國一家做大(此時的四大強國:秦國齊國趙國楚國),順水推舟你也出兵幫助燕國,魏國,南韓,趙國,這就有了五國伐齊。
最開始確實是五國伐齊。在蘇秦遊說下,五國組成同盟軍進攻齊國,吞併宋國之後的齊國雖說實力強大,但也抵不住五國聯軍的猛攻,尤其是面對的對手是燕國上將軍樂毅。而齊湣王自身又不會帶兵的情況御駕親征。很快,齊國連失七十餘座城市。齊湣王也逃到了五都之一的莒堅守。
在這個時候,齊湣王想到了自己曾經的盟友楚國。派兵去楚國求援,楚國國君欣然接受,並派出了淖齒為將,深入莒縣被齊湣王拜為齊國相邦,然而楚國派淖齒此人到來並非是要幫助齊閔王對抗五國。而是趁火打劫佔領了原來屬於齊國的淮北大部分地區,最後淖齒還殺掉了齊閔王。此時,五國攻齊已經變成了六國伐齊。
然而,天不亡齊。燕昭王去世,太子即位是為燕惠王,燕惠王與樂毅素來不和,被田單以離間計挑撥燕惠王換將,田單以火牛陣攻破燕軍,收復齊國故土,就此五國伐齊結束。
可以看出在整個過程中,最為出力的就是燕國,為什麼吶?原來就在五國伐齊前不久。齊國攻打了燕國並且差點讓燕國亡國,正是因為此,燕國最為出力。然而真正給齊國帶來災難的導火索是齊貪心不足蛇吞象,私吞富饒的宋國,激怒了其他六國,這才有了五國伐齊再添楚國的歷史慘劇。也因此不可一世的齊國就此退出了爭奪天下霸主的機會。更失去了統一六國的實力。
-
11 # 葉子評論
這題目已經說出來了,既然是秦、魏、燕、趙、韓五國伐齊,自然是這五個國家被齊國得罪了。
戰國到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東邊和西邊兩個最強大的國家,西邊就是秦國,東邊就是齊國。秦國甚至主動給齊國戴高帽,要求兩邊的國王稱東西二帝。只不過這一建議被蘇代給看穿了,他勸說齊王不要接納這名號,以至於遭受災禍。
可見這兩個國家已經是出頭鳥,如果哪一個更出頭一些,就容易被圍攻。
此時齊國就幹了一件十分出格的事情,那就是攻擊宋國,並把宋國給滅了。
這是影響戰國格局的大事,因為滅掉了宋國之後,齊國領土膨脹,直接威脅了南韓和魏國。
南韓和魏國感受到了齊國的威脅,就拉上了趙國和秦國一起準備找機會,打敗齊國。這個時候秦國也樂得其國被削弱,在中間也沒少挑撥離間。
而最有動力攻打齊國的則是燕國,因為燕國早在之前就遭受了齊國的侵略,差點亡國,要不是燕華人民奮力抵抗,齊國說不定早就吞併燕國了。後來上臺的燕昭王深感此事是奇恥大辱,設立了黃金臺來招攬天下的人才為他報仇。北京的地鐵站金臺夕照就是來自於黃金臺的典故。
在他求賢若渴之下,他得到了一員猛將樂毅,他也不負眾望,聯絡秦、趙、韓、魏四個國家,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城。
這就是為什麼齊國會遭到五國的進攻,它多次侵略別人犯了眾怒啊。
-
12 # 使用者94738516596
五國伐齊是一場蓄謀已久的事,因為齊國可以說得罪了周邊所有的國家。再加上宋國是當時除了戰國七雄勢力最強大的國家,也是第八號國家。戰國不過是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初期還有越國,鄭過,中山國,魯國。魯國,越國被楚所滅,鄭國被南韓所滅,中山遭趙國所滅,還有秦滅巴蜀這些都沒有遭到其他國家的攻伐,唯有齊國滅宋招致五國伐齊。這一次差點導致齊國滅亡,五國聯軍攻佔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兩座城池即墨和莒。
從宋國,齊國,五國,各自角度分析一下。
宋國為什麼被齊國滅掉:宋國的地裡位置太重要了,控制中原的交通要道,土地肥沃,那時候土地是否肥沃就是決定人口的主要因素,人口數量就能決定國家的強弱。而且宋國和齊楚多個國家交界。宋國自身經濟發達,太富有了誰都想佔為己有。秦國的穰侯,齊國的孟嘗君(那時候在魏國)都想佔據宋國的陶邑,就是因為宋國很富有。誰佔據宋國就能佔據一個金山,還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齊國為什麼要滅宋:齊國看上宋國也不是一朝一夕了,再加上當時宋國內亂,更是給齊國送了一個天大的機會。前面說了宋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離自己又近,枕頭邊上睡一座金山,誰看了都會想搶回來。
五國:那時候各個國家都想保持均衡,誰也不想誰發展太過強大,齊國佔領宋國之後這種局勢肯定要被打破,齊國佔據齊宋兩國土地,人口舉,加上本身齊國就已經很強大了(齊秦並稱東西二帝就足以看出齊國的強大),加上齊國的經濟在當時已經是首屈一指,加上宋國之後更是如虎添翼。齊國強大起來,那自己都可能被他滅掉,加上宋國的富有,地理位置,誰都想據為己有,誰也不想別的人佔據著這麼一坐金山。
然後再說齊國前期自身的埋下的禍根,前面說了齊國已經把周邊國家得罪遍了,齊燕一開始關係很好,可是齊國趁燕國內亂,出兵燕國,也差點導致燕國滅亡,是其他五國從中作梗,救了燕國一命,也導致燕國有名的蘇秦到齊國。然後是三晉,魏國自不必多說,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都是齊魏。南韓太弱小誰也不想得罪,只求生存,已經是五四國伐齊了自己不可能站在齊國這一邊了。秦趙的目的都差不多,作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肯定是不可能看到一個強大的齊國存在的。
楚國呢當時在幹嘛,楚國沒有直接出兵,而是屯了大量的軍隊在淮水,齊國滅宋以後佔據著楚國淮北之地,難道楚國不想奪回來嘛。楚國就是坐山觀虎鬥,誰輸誰贏自己都要從中分一杯羹。五國勝利,自己自然可以奪回淮北之地,還能佔據齊國大量土地。齊國勝利的話,自己當時已經打著救援齊國的名號了。
所以說齊國遭五國攻伐,不是哪一方面的問題,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出發,現在的國家之間也一樣,國與國之間沒有朋友可言,只有利益。不是說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的問題,而是領導人要考慮本國的利益,他不可能讓自己的子民去受窮捱餓吧!那自己還能坐穩這個位子嘛。
-
1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這時的他志得意滿——事實上他也的確有資格志得意滿:威王和宣王兩代先王已奠定了齊國強大的基礎。齊湣王剛即位時齊將匡章就率領齊、魏、韓聯軍大破楚軍於垂沙,從此楚國不得不依附於齊。此時西方的秦國也國力正盛,於是提議和齊國並稱東西二帝,可以說齊湣王在位的17年就是秦、齊爭霸的時代。
然而齊湣王也許忘了一件事:當年北方的燕國發生子之之亂時他的父王齊宣王曾趁亂出兵燕國,因此和燕國結下積怨。燕國新王燕昭王無時無刻不想報復當年的一箭之仇,但鑑於齊國風頭正盛,於是只能選擇忍辱負重韜光養晦。自燕昭王繼位以來燕國招賢納士、改革內政,對外徵山戎、伐北韓,此時的燕國雖然整體國力上還不及齊國,但在疆域上實際已然超越齊國。
齊國畢竟是老牌大國,燕國的疆域雖已超越齊國,但多為極北苦寒之地,加之新佔領的地區人心尚未歸附,燕國需要時間對其加以消化吸收,短時間內這些地盤還不能使燕國國力出現實質性增強。鑑於這樣的情況燕國將領樂毅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得到了昭王的贊同。昭王與樂毅、鄒衍仔細分析了形勢,清醒地認識到:當時齊、秦、趙三強都在千方百計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宋國的定陶是中原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大都市,齊、秦、趙三國均想染指。一旦齊國滅掉宋國,就必然會加劇齊與秦、趙的矛盾,同時也會對韓、魏、楚諸國形成嚴重的威脅,引起這幾國的不安。昭王便定下誘齊滅宋、孤立齊國的方略。燕國表面上臣服於齊,使其對之放鬆戒備。其間兩次派蘇秦出使齊國,進行離間,唆使齊王輕率地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昭王則趁此良機,遣使與魏、楚聯絡,並派樂毅赴趙,促使昭王勸說秦國伐齊。秦國本於齊國相約東、西稱王,共分天下;豈料齊竟毀約攻秦、滅宋,勢力侵入中原地區。為了出這口惡氣,欣然應允發齊。這樣就形成了各國從北、西、南三面對齊的包圍之勢。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兵出征。此時楚軍已駐軍於淮南,準備奪取齊國淮北之地;秦與趙、韓、魏也各派一名大將軍率軍向齊國進發。齊泯王開始並未料到燕國會聯合諸國攻齊,及至發覺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倉促應戰。齊泯王盡起全國之兵,度過濟水,西進拒敵。齊軍因連年征戰,士氣低落,加之其民望對作戰不利計程車兵以挖祖墳、斬首級等殘忍手段相威脅,更使齊兵寒心。聯軍發起進攻,齊軍一觸即潰,連連敗北。齊軍主力被殲後,齊泯王率殘部狼狽逃竄,退回國都臨淄。昭王聞訊十分高興,親至濟西戰場勞軍,後犒將士,封樂毅為昌國君。
樂毅厚賞秦、韓兩國軍隊後遣其歸國;然後命趙軍進攻河間,命魏軍轉向東南收取昔日宋國之地;自率燕軍直搗齊都。燕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一氣攻佔了臨淄。齊愍王被迫出逃,輾轉之莒(今山東莒縣)地固守,後被楚將淖齒所殺。樂毅志在滅齊,在佔領臨淄後採取了一系列鞏固和擴大戰果的措施:為了安撫齊民,樂毅在報請昭王同意後著力整飭軍紀,嚴禁燕軍擄掠百姓。針對齊泯王的暴戾,樂毅宣佈寬減齊民的賦稅,廢除苛法,恢復齊威王時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臨淄郊外隆重祭祀齊桓公和管仲,把100多個燕國的爵位賞賜給歸順的齊人,又在齊國分封了20多個享有燕國封邑的封君,籠絡了齊國的統治階級,基本穩定了對齊國的佔領,齊國上下都願歸順燕國。在軍事上樂毅分兵5路繼續攻佔全國各地。於是燕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接連攻奪齊國70餘城,均闢為郡縣,僅剩下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南)兩城未被攻下。
-
14 # 張不叄讀秦史
這裡姑且採用《戰國縱橫家書》的說法(和史記有很大差異):齊國招來五國合縱,一方面是齊愍王好大喜功導致的戰略失誤,另一方面還有臥底齊國的蘇秦在推波助瀾。
當時的戰國格局是,齊國國力(表面上)如日中天,一度和秦國並列天下兩個超級大國,齊秦兩王互稱東帝、西帝,齊愍王也是雄心勃勃地想要擴張。臥底齊國的蘇秦利用他這種心理,對自己效忠的燕王提出一個極富想象力的計劃:讓齊國在對外擴張中持續削弱自身實力,又不斷四面樹敵,直到耗盡國力,再引來列國的征討。在他的一再鼓動下,貪婪的齊湣王連續三次討伐宋國,並最終吞併了宋國全境,自以為取得了輝煌勝利,但代價卻是齊國孤立於天下,“天下之兵皆去秦,而與齊爭宋地,此其為禍不難矣。”秦、趙、燕等國都聯合起來一同伐齊,最終大破齊國,齊愍王也兵敗身死,齊國最後雖然艱難復國,但也從此一蹶不振。
-
15 # 文史磚家
戰國中期,齊國實力非常強大,在威王、宣王父子在位時期,不僅多次擊敗超級大國-魏,還一度滅掉燕國。等到齊湣王田地在位期間(前301-前284年),則繼續對外擴張勢力,接連擊敗其他六大國(燕秦韓魏趙楚),並滅亡宋國,成為天下最令人生畏的超級大國。
但在一系列輝煌勝利的背後,齊國的弱點和隱患也接連暴露,最終在滅亡宋國的第三個年頭,便遭遇五大國聯合進攻,差一點亡國,而齊湣王也落得被殘殺的下場。齊國之所以遭遇如此鉅變,究其原因,是在三件事上犯下了超低階錯誤。
首先,沒有及時、全力遏制燕國。雖然齊國在佔領燕國沒多久便退出,雖然殘殺兩任燕王姬噲、子之的責任要由齊宣王來承擔,但對於將齊國視若仇敵的燕昭王來講,齊湣王必須要為其父的暴行付出代價。為了實現這個目的,燕昭王讓謀士鄒衍、名將樂毅等人輔佐自己,大力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以等待時機伐齊。
對於燕昭王的舉動,齊湣王應該有所耳聞,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沒有做出必要的防範、干涉,而是任由事態發展。當燕國的勢力強大到齊湣王不能忽視的程度後,他才在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派大軍伐燕,並取得“覆三軍,獲二將”(見《戰國策·燕一》)的戰績。但奇怪的是,齊湣王在事後竟然沒有繼續進軍,導致隱患依舊存在。
其次,獨自吞併宋國。宋康王子偃在位期間,不僅在國內以昏暴、驕狂著稱,而且連番挑釁四周大國,先後擊敗齊國、楚國、魏國,並佔據大片土地,被列國稱之為“桀宋”。齊湣王為消除這個“心腹大患”,便在周赧王二九年(前286年)聯合魏、楚兩國攻宋,並許諾事後三分其地。
伐宋戰役出奇的勝利,宋康王兵敗被殺,宋國滅亡。然而齊湣王此時卻大耍無賴手段,推翻先前對魏楚兩國的承諾,意圖獨自吞併宋國,並不惜與兩國開戰,將他們打得大敗虧輸。經此一事,齊國徹底得罪魏、楚兩國,為自己平添兩大強敵。
其三,自稱帝號,意圖取代周天子。早在滅掉宋國的前兩年(前288年),齊湣王便接受秦昭襄王的建議,同時自稱帝號。秦、齊稱帝,意在兼併其他諸侯國,這對韓趙魏燕等國威脅很大,所以他們便競相收買大合縱家蘇秦,請求他勸說齊湣王取消帝號。齊湣王雖然最終聽從蘇秦的建議,但內心底依然有稱帝的想法。
此時,周天子雖然早就失去往日的威儀,但出於對正統的尊重,列國至少都能在表面上依然臣服於他,沒有誰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取而代之。但是湣王在吞滅宋國後,竟然開始籌劃取代周天子,一時間令天下震恐(“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見《史記·卷四十六》)。
齊湣王的一系列舉動,無疑將自己推上“天下公敵”的位置,而齊國遭遇列國的“圍毆”便在情理之中。果不其然,就在齊國滅宋的第三個年頭(前284年),由燕國大將樂毅帶頭,聯合秦、趙、韓、魏四大國共同伐齊,並在濟西一戰中摧毀齊軍主力。
濟西之戰後,齊國主力盡喪,其他四國見削弱齊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便陸續撤軍回國,唯有樂毅率燕軍繼續攻齊,沒多久便攻克包括齊都臨淄在內的七十餘城(“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見《資治通鑑·卷四》),並迫使湣王出逃。此時,燕軍沒有攻克的城池,只剩下即墨、莒城兩地而已。
湣王在逃亡途中,曾先後輾轉於衛、魯、鄒三國,皆因無禮於當地的國君,不是被驅逐便是連吃“閉門羹”,狼狽到了極點,無奈之餘只好躲進莒城避難。此時,楚國派大將淖齒出兵莒城,名義上是保護齊湣王,實際上則是要求他見機行事,與燕國共同瓜分齊國。
齊湣王起初對淖齒很是優待,但不久便故態萌發,經常無禮於淖齒。沒過多長時間,淖齒因為忍無可忍,便發動政變抓捕齊湣王,將他懸掛在屋樑之上,活生生剝皮抽筋,讓其痛苦、哀嚎而死(“淖齒用齊,擢閔王之筋,懸於其廟梁,宿夕而死。”見《戰國策·卷十七》),時在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
齊湣王慘死後,淖齒意圖佔據莒城、自立為王,結果遭到當地百姓的反抗,最終兵敗身死。事後,莒城軍民擁立齊湣王的太子田法章為王,是為齊襄王。5年後,即墨守將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迅速收復淪喪的故土,並迎接齊襄王還都臨淄。至此,一度將要滅國的齊國才算是“死裡逃生”。
-
16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公元前288年十月,秦國約齊國共稱東西二帝(按:帝本是商人君主的稱號,象徵主君與天神平齊,周武王在克商之後也曾稱帝),秦國這麼幹,不是為了吹牛皮,而是要約齊國一起打擊三晉中最後露頭的趙國(此時趙國已兼併中山,而且消滅了河套地區的樓煩、林胡,趙武靈王似乎也有率領騎兵部隊從河套地區南下突擊秦國的意圖)。
可惜齊國更感興趣的,是淮泗地區的小霸王宋國,結果甩開大夥自己去滅宋(公元前286年),於是很快招致了令齊國險些滅亡的“五國伐齊”之大戰(前284年)。這其實是齊國君主戰略思想的痼疾,當年齊國夥同中山殘燕以後,趙國扶植了燕昭王回國即位好制衡齊國,而齊湣王的父親齊宣王卻還做著“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的大夢,像遊說家孟子所鼓吹的那樣真的把自己當成了商湯周武。結果只能是招來一通反感,不像秦國會拉一夥打一夥(這就是“遠交近攻”的真諦)。
其實楚國和齊國也差不多,所以屢次遭受齊魏韓或秦魏韓的群毆,卻不知去扶植西面被秦國破滅的巴、蜀王族復國好在西線制衡秦國,也不知助齊王復國以制衡列國(反而把齊湣王殺了),反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痛打死老虎越國之殘餘(已退入錢塘江流域),結果坐視秦國日漸強大。而秦國,卻能夥同齊國欺負三晉和其他關東國家,讓齊華人心裡過癮,自己得三晉之實利。其戰略思想之高下立分。
-
1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一種時代,戰國七雄各有各的看家本事,一般來說各國也不會主動去招惹對方儲存實力,所以五國伐齊國這麼大的軍事行動一定會有其特有的歷史原因什麼原因呢?——齊國滅掉了宋國
宋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殷商後人到宋地,建立宋國,自此宋國幾乎貫穿了整個周朝,在春秋時期,宋國也是很強大的,也曾出過宋襄公這樣的霸主,然而落魄鳳凰不如雞,齊緡王時期,強大的齊國吞併了以商為本,富庶昌盛的宋國,志驕意滿,惟我獨尊。
齊國吞宋,惹惱的不是哪個人,而是整個天下宋國的地理位置,在現在河南商丘附近,方圓數百里,是戰國碩果僅存的幾個二等國家之一。一旦被齊國佔有,則齊國可以北脅趙魏,東迫南韓,南迫楚國。加之樂毅等謀士的運作,各國以為齊國有併吞天下之心,但是齊國畢竟很強大,於是秦國帶頭,趙、魏、韓、燕五國聯軍一起,幾乎瓜分了整個齊國
-
18 # 史官記
我是史官,我來回答。齊國獨吞小宋,五國便伐齊
宋國處在各個大國之間,常年緩衝大家的衝突。
最近又剛剛外出征戰,消滅了幾個小弟弟國家,就開始飄飄然了,到處耍威風,佔便宜。
這次他直接去齊國搞了一手,簡直是被門擠到了,齊國直接生氣了,一口氣吞併了小宋。
不過這齊國自己私吞了宋國也惹得周邊大國不高興, 韓趙魏燕齊。
你說好好一塊蛋糕大家一起吃多開心,非要自己一個人吃掉,這五國就聯合起來伐齊,齊國打敗。
雖然齊國後面得以復國,但是不在有以前的威風了。 -
19 # 棲山君
這是燕國對齊國最狠的報復!五國伐齊差點讓齊國滅亡。而這場戰國時期最大陰謀的策劃者正是蘇秦!
戰國時期,曾經有那麼一批人,他們憑著一張利嘴,不費一兵一卒便能攻城略地,舌頭是他們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世人將他們稱為縱橫家,而蘇秦就是縱橫家的傑出代表。
憑著這張利嘴,蘇秦遊走於各國之間,縱橫捭闔,說服五國諸侯,組成伐秦同盟。蘇秦合縱抗秦不過是個驚天陰謀,而他最終的目的其實是為伐齊。
那麼,蘇秦與齊國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恩怨?合縱伐秦為何會演變成五國伐齊?
這一切,還得從燕國的子之之亂開始說起。
身上的錢都花光了,無奈之下,蘇秦只得回到洛陽。蘇秦一回家就遭到了家人的譏諷,說他不治生產而逞口舌之利,捨本逐末。
蘇秦知道,為了資助他求學,家中將田地房產都變賣了,如今卻兩手空空地回家,甚是羞愧,於是他閉門不出,遍覽群書。
他在家中找到了西周姜子牙留世的謀略之書《陰符》,開始潛心鑽研。不分晝夜地學習,時間久了自然有些困頓倦怠,但是,蘇秦是個狠人,對自己也有著一股執著的狠勁。
為了消除讀書帶來的疲憊,他拿起桌上一把鋒利的桌子,朝著自己就刺了下去,鑽心的疼痛立馬讓他頭腦清明,精神百倍。
這便是“錐刺股”的來歷。
蘇秦深知天下之勢必有一爭,但凡堂堂七尺男兒皆有爭心,這是他的機會,他必須要牢牢抓住,所以,他絕不容許自己如此渾噩度日。
憑著這股執著認真的狠勁,蘇秦終於從《陰符》中揣摩出了合縱連橫之術。此時的他,彷彿隱世的高手,執一子便能定乾坤,他覺得,是時候要再去遊說列國了。
可是,蘇秦卻為去哪國而犯了愁!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一番思量之後,蘇秦放棄了西方大國秦和東方大國齊,而是選擇北上,來到了弱小的燕國。
因為當時的燕國,剛剛經歷了“子之之亂”。
公元前316年,日益年邁的燕王噲將姬平的太子之位廢除,並禪位於國相子之。子之上位後,大量啟用新臣,不斷擠壓了燕國舊貴族的權力空間,造成了燕國內部的分裂和內亂。
公元前314年,前太子姬平與與燕國將軍市被密謀,起兵將燕王宮團團圍住,欲將子之除之而後快。子之也未坐以待斃,以平叛為由,出兵迎戰,一時間兩軍廝殺,血流成河。
兩軍相持了數月,給燕國帶來了巨大的震盪和恐慌。最終,將軍市被被擒斬殺於鬧市口,前太子姬平則逃往了無終山,其餘庶弟公子則流亡於南韓。
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
因搆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
南鄰的齊國聽說燕國大亂,於是趁虛而入。齊宣王命匡章為將,起兵攻打燕國。燕國百姓早已對子之恨之入骨,對齊國的進攻不僅不抵抗,還大開城門,夾道歡迎。
僅僅五十天的時間,齊國就佔領了燕國全境。燕王噲見大勢已去,自縊身亡,子之被齊軍擒獲後押到了齊國處以醢(hǎi)刑。
齊軍進城後,終於露出了他們的狼子野心,開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導致燕國幾乎滅國。
趙國的趙武靈王不願燕國就此滅亡,於是將流亡在南韓的公子職護送回燕國登基,逼齊軍撤退,保住了燕國。齊軍撤退之時,順帶划走了燕國的十座城作為戰利品。
一場君臣之間的禪讓,差點讓燕國這個老牌諸侯滅國,燕王噲為何會做出如此決定?
其實,子之是個陰險毒辣的陰謀家,他砸下重金,買通了燕王左右,誆騙其相信,只要做出禪讓的姿態來,必將會為自己贏得更高的聲譽。
燕王昏庸無道,居然相信了這種說法,他以為子之畏懼王權,是不敢接受禪讓的,但是他低估了一個陰謀家的野心。
一場滅國之禍,在趙國的相助下逐漸平息,燕國得以苟延殘喘地存活下來,開始休養生息。
燕昭王登基後,齊國侵佔城池的血海深仇始終縈繞在他心頭,他無時無刻不想報仇,但是,燕國太弱,根本無法與齊國對抗。
為了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他廣發求賢令,招賢納士,築起黃金臺,以示對人才的尊重和關愛。
一時間,天下賢士紛至沓來,蘇秦就是其中一個。
這一日,燕王宮的大殿上,大臣們位列兩旁,燕昭王正襟危坐,不怒自威。大殿之下,是前來求職的蘇秦,一身破舊的衣衫格格不入。
蘇秦沒有半點怯場,朗聲道:“我聽說大王是一位施政仁義的聖賢之君,所以,我曾暗下決心,一定要到燕國來拜見您。”
燕昭王反問道:“既然你說寡人聖賢,那你說說,何為聖賢?”
蘇秦回道:“所謂聖賢之君,便是能決斷疑慮,既能接納讚美之詞,也能聽得警世之言。”
燕昭王聞言,來了興致,繼續問道:“那蘇先生覺得本王哪裡不好?”
蘇秦見燕王毫不避諱,直言道:“大王有伐齊之心,卻不敢表露出來,是錯的。”
蘇秦話音剛落,燕王內心大動,從未有人將他內心所想這麼直白地說出來,可眼前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蘇秦卻敢如此直言不諱,燕王不禁對他多了幾分審視。
他試探道:“蘇先生,不是寡人不敢表露,只是我燕國如今太過弱小,根本無法撼動齊國,伐齊一事只是說笑罷了。”
蘇秦明白燕昭王的擔憂,於是主動請纓道:“大王若願意相信蘇秦,我願出使齊國,拿回燕國的是座城池。”
蘇秦話音剛落,大殿之上傳來竊竊私語,大臣們都覺得蘇秦太過狂妄,憑他一個白丁,也敢誇下如此海口,當真是不知者無畏。
可燕昭王卻當了真,當即封蘇秦為燕使,即刻出使齊國。就這樣,蘇秦帶著出使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齊國都城臨淄,求見了齊王。
面見齊王時,蘇秦先是對齊王拿下燕國十座城表達了恭賀之情,可還沒等齊王高興,蘇秦又對齊王表示了哀悼,齊王聽罷登時大怒。
蘇秦卻不以為意地說道:“大王,飢餓的人不吃東西會死,吃了有毒的東西也會死,齊國就是這個飢餓的人,而燕國的十座城便是那有毒的食物。”
齊湣王聞言疑惑道:“先生此話怎講?”
蘇秦知齊湣王已經入套,便說道:“燕國與秦國乃姻親,秦國以公主至尊下嫁燕國,兩國修好,難道您就不怕秦國問罪嗎?”
齊湣王聞言,心下開始思量。
蘇秦便繼續說道:“您將這十座城池佔了,就等於將燕國推向了秦國,若是您將燕國的這十座城池還給燕國,燕王會感激大王,秦國也會領您這份情的,你會獲得更大的威望。”
齊湣王思慮再三,覺得蘇秦說得有理,況且,他也不想與秦國為敵,於是大手一揮,將費盡心血得來的十座城池還給了燕國。
蘇秦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不費一兵一卒就說服了齊王拿回了燕國的十座城池。既展現了自己非凡的才能,也初步贏得了燕王的信任。
於是,蘇秦又開始鼓動燕昭王伐齊,可燕昭王還是以燕國國力太弱,不是齊國的對手為由,拒絕了蘇秦的建議。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齊王對蘇秦還抱有懷疑,他擔心蘇秦是齊國派來的間諜。
燕昭王的擔心也不無道理,當年,齊國舉五都之兵進犯燕國,將士的鮮血染紅了燕國的國都。齊國如此費盡心力得到的城池,怎會如此輕易地被蘇秦討了回來。
見燕昭王一再推脫,蘇秦也明白了燕王的心意,他的內心有些挫敗,他想,要麼說服燕王伐齊以示清白,要麼就只能辭職,再去尋找其他機會。
02
死間齊國
這一日,燕國王宮的大殿之上,燕昭王再次召見了蘇秦。
這次,燕昭王仍然拒絕了蘇秦伐齊的建議,蘇秦也逐漸失去了耐心,直言道:“大王,我乃進取之臣,不事無為之主,蘇秦就此告辭。”
燕昭王見蘇秦動真格的了,連忙阻止道:“蘇先生,寡人卻有伐齊之心,可也著實擔心,燕國再也經不起風風風雨雨了。”
蘇秦見狀,反問道:“大王可聽說過烏獲?”
秦昭王回道:“寡人當然聽過,當年烏獲舉鼎,勇冠諸國。”
蘇秦點了點頭說道:“大王說得沒錯,如今,齊國就是那舉鼎的烏獲。當烏獲老了時,力量就沒了,一個小女孩就能將他打敗,為今之計,我們是要想辦法將齊國變成年老的烏獲。”
據《戰國策·燕二·客謂燕王》記載:
客謂燕王曰:"齊南破楚,西屈秦,用韓、魏之兵,燕、趙之眾,猶鞭策也。使齊北面伐燕,即雖五燕不能當。王何不陰出使,散遊士,頓齊兵,弊其眾,使世世無患。"
蘇秦的計策便是由他去齊國做間諜,讓齊國的軍隊陷入困境,讓齊國的百姓疲憊不堪,如此就能削弱齊國的國力,趁機壯大燕國,使燕國世代無憂。
蘇秦深知,單靠燕國的力量是無法抗衡國力強盛的齊國的,他只能借刀殺人。就好比,在一群飢餓的猛獸中扔上一隻獵物,最先搶到獵物的猛獸就會成為其餘猛獸攻擊的物件。
蘇秦就是要扔出有足夠誘惑力的獵物,讓齊國丟掉戒心,義無反顧地撲上去,到時候,齊國便會成為其他諸侯國獵殺的物件。
臨行前,蘇秦向燕昭王說道:“曾經有個名叫尾生的男子與愛人約定,要在橋下相會,誰知女子失約了,尾生沒等來愛人卻等來了一場洪水,為了實踐諾言,他死死地抱住柱子,直到大水將他淹死。大王,臣此去齊國,必定如尾生抱柱般,誓死實踐諾言!”
身為間諜,完全是將自己置身於風暴之中,而蘇秦此番前去,不是當普通的間諜,而是要做對敵人威脅最大的“死間”。
《孫子兵法》有云:
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
所謂“死間”,就是憑著自己的三寸之舌誆騙遊說,取得敵國的信任,謀求敵國的高位,再施以陰謀,將敵國傾覆。
滅亡齊國,就是蘇秦此番的目的!
不久之後,蘇秦就帶著由150輛馬車組成的車隊和無數金銀珠寶浩浩蕩蕩地離開了燕國,來到了齊國都城臨淄,被齊湣王封為客卿。
面見齊湣王時,蘇秦便向齊湣王獻上了伐宋的計劃。
據《戰國策·燕二·客謂燕王》記載:
且夫宋,中國膏腴之地,鄰民之所處也。與其得百里於燕,不如得十里於宋。伐之,名則義,實則利,王何為弗為?
蘇秦之所以要說服齊湣王將對外擴張的目標定位宋國,是因為在地理位置上,齊國西鄰趙國,北接燕國,西南與魯國、宋國鄰近。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國力蒸蒸日上,齊國發兵攻打討不到半點便宜,所以,對外擴張的目標只能是北上進攻燕國,或者南下進犯宋國。
蘇秦既然要保護燕國,那便只能將宋國這塊肥肉遞到了齊湣王的嘴邊。
當時的宋國是天下交通往來的中心國家,貿易十分發達。尤其是宋國的國都定陶,是戰國時期最繁榮的商業城市,光每年的稅收就讓各國諸侯垂涎三尺。
所以,蘇秦讓齊湣王明白了,得百里於燕,不如得十里於宋。不僅如此,蘇秦還帶來燕王的許諾,若是齊國南下攻宋,燕國願意出兵兩萬,協助齊軍一起伐宋。
蘇秦見齊王已經動搖,便展開了他的遊說攻勢,為齊王分析了當前的形勢。
若是齊國吞併宋國,西面可以威脅魏國,北面可以威逼趙國,南面可以影響楚國,到那時齊國國重民尊,何愁不能稱霸天下!
齊湣王聽罷,不再猶豫:“蘇先生的想法真是與寡人不謀而合,寡人早就看宋王不順眼了,他屠戮百姓,還將各國諸侯的塑像放在茅廁之中,人人得而誅之。”
公元前288年,齊國出兵攻打宋國,燕國也兌現承諾,派出了兩萬士兵隨同齊軍作戰。正所謂利令智昏,齊湣王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完全忘了,盯著宋國這塊肥肉的可不止齊國。
當時,秦國和趙國都對宋國虎視眈眈,都在盤算著如何發兵攻宋,將都城定陶據為己有,可是,齊國居然率先出手了,秦國和趙國瞬間被激怒了。
而這正是蘇秦想要的局面,此刻,燕國復仇的機會終於來了!然而,蘇秦這個完美的計劃卻因為秦國的一個決定,差點落空!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在相國魏冉的建議下登基稱帝,並派遣魏冉出使齊國,送上了“東帝”的稱號,意為“二帝並尊,共享天下”。
而齊國接受二帝並尊的條件是,雙方結成軍事同盟,出兵伐趙,瓜分其領土。
當時,趙國是東方諸侯國合縱聯盟的聯盟長,有了趙國的撐腰,被秦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的魏國居然又開始強硬起來,極大的阻礙了秦國東進擴張的步伐。
為了打破諸侯國之間的同盟,秦國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方式,拉攏齊國合力滅趙,企圖掃清東進的障礙。
若是齊國接受了秦國的示好,不僅蘇秦的計劃會落空,燕國也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當初,齊國企圖吞併燕國,全賴趙武靈王護送燕昭王回國,才逼得齊國撤軍。若是趙國被滅,燕國失去了這個最強外援,恐怕是自身難保,齊國的鐵蹄必定會再次踏入燕國。
為了防止齊國與秦國結盟,蘇秦向齊湣王諫言道:“若是天下由秦國和齊國共治,大王覺得,這天下百姓是會尊秦還是會尊齊?”
答案顯而易見,齊湣王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回答道:“自然是尊秦。”
世人尊秦便意味著一旦各諸侯國被滅,齊國就再也難以與秦國抗衡,到那時,秦國為了一統天下,齊國也許會成為秦國下一個吞併的目標。
可若是齊國能放棄“東帝”的稱號,以代周自立,擅自稱帝為由,聯合各國伐秦,到時候,局面就會大不相同。
在蘇秦的一番極力遊說之下,齊湣王放棄了帝號,摒棄了與秦國的盟約。
之後,齊湣王更加堅定了伐宋的決心。為了向中原繼續擴張,齊國第二次率軍攻打了宋國。面對齊國的背信棄義,秦國也不甘示弱,直接劍指齊國。
此時,齊湣王有些慌了神,連忙求助於蘇秦。於是,蘇秦向齊王建議,聯合各國抵制強秦,並向齊王承諾定能說服各國諸侯。
蘇秦的計劃是以齊國為首,聯合燕、趙、魏、韓,由五國組成聯盟,共同抗擊秦國。在當時,蘇秦想憑藉一己之力,將這些矛盾複雜的諸侯國組成統一戰線,簡直難如登天。
此時,已經得到訊息的燕昭王再次懷疑起了蘇秦。
他認為,蘇秦作為燕國派出的間諜,是為了弱齊強燕的,可如今,組成以齊國為首的聯盟不是增加了齊國的力量嗎?難道他已經投靠了齊國?
所以,當蘇秦回到燕國王宮的時候,燕王對他是不冷不熱,態度疏離。
蘇秦見燕王如此態度,落寞地問道:“難道忠誠也會獲罪嗎?”
燕昭王聞言,冷冷回道:“忠誠如何會獲罪,只怕是有人自己不忠罷了。”
蘇秦搖了搖頭,說道:“大王,我聽說有一個人在很遠的地方做官,他的妻子在家不甘寂寞與人私通,那個人即將歸家,妻子害怕私情暴露,就指使侍妾端毒酒給丈夫喝,那侍妾不想殘害主人,也不想夫人被趕走,於是假裝摔倒,將毒酒灑了,主人見狀大怒,打了那侍妾五十竹板,那侍妾保全了所有人,卻自己難免責罰,她難道不是因為忠誠獲罪的?”
燕王聽罷,嘆了一口氣,說道:“蘇秦,我知你此去齊國十死無生,但是燕國需要你,就讓寡人看看你的忠心吧!”
蘇秦離開燕國後,又先後去了魏國、南韓和趙國,以土地、資源與軍權為交換條件,順利說服趙韓魏三國加入了伐秦同盟。
公元前287年,蘇秦憑著他的三寸之舌,成功凝聚了五國的力量,組建成伐秦同盟。
此時的蘇秦,已然到達了他事業的巔峰,但是,他並不開心,因為他擔心若是五國謀秦的計劃真的成功了,齊國的國力就會大增,這與他弱齊強燕的意圖背道而馳。
為了完成他的間諜任務,蘇秦在促進五國謀秦計劃的同時,開始挑撥其他四國與齊國的關係。為了能緩和與四國的關係,齊湣王暫停了第二次伐宋的計劃,但是齊湣王仍賊心不死。
為了能儘早拿下宋國,齊湣王接受了蘇秦的建議,與秦國秘密交換條件,可任由秦國攻取魏國的安邑,齊國絕不插手。
此時的齊湣王早已沉浸在五國霸主的美夢中不可自拔,貪婪讓他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錯誤決策,最終將他與齊國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03
五國伐齊
蘇秦並不是真的為齊國考慮,可是齊湣王卻當真了,他不明白,蘇秦已然將齊國置於秦國和各諸侯國的對立面,也只有這樣,燕國才有可能實現聯合伐齊的目的。
公元前287年,齊國一遍聯合各諸侯國西向伐秦,一邊又犧牲了同盟國魏國的利益,籠絡住了秦國,發動了第三次攻宋戰爭,一舉吞併了宋國。
齊國如此行事,簡直是背信棄義的小人,齊國瞬間成了眾矢之的!
最先感受到威脅的是韓、趙、魏三國,這三國長期處於秦、齊兩國的東西夾擊之下,只有維持兩國平衡,才能求得自保。
所以,當秦國東進,想要蠶食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聯合齊國對抗秦國。可當齊國吞併了宋國之後,迅速強大起來之後,他們也不會坐視齊國獨大。
所以,當宋國被滅後不久,趙國便率先騎兵攻打了齊國,而後魏國也緊隨其後,聯合秦國策劃伐齊。
而魏國此舉正中了秦昭襄王的下懷。
齊國國力強盛,地處東海,與秦國又隔著趙、韓、魏三國。多年來,秦國很難對齊國進行軍事制裁,眼看著齊國日漸強盛,卻無可奈何。
可如今,趙國已經充當了急先鋒,魏國也準備起兵攻齊,一旦齊國滅亡,燕、趙、韓、魏四國呈孤弱之勢,吞併便只是時間的問題。
於是,秦昭王豪橫地昭告天下,傾一國之力,起兵伐齊。
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
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命蒙驁為將,率軍攻打齊國河東地區,秦軍長驅直入,一舉奪下九座城池。
隨後,秦國將趙國推上了伐齊聯盟長的位置,趙國隨即聯絡燕國加入了伐齊同盟。至此,五國伐齊的局面已經完全形成,由燕國將軍樂毅統帥伐齊聯軍。
一場轟轟烈烈的滅國之戰就此打響!
樂毅率領燕趙聯軍從西南方向攻入齊國,奪取了靈丘,繼而發兵攻打高唐。為了守住高唐齊國舉傾國之兵,命觸子為將,在濟西迎戰樂毅。
為了儘快將聯軍趕出齊國境內,齊湣王派遣使者向觸子下了死令,若是不能打贏這場戰爭,就滅其宗族,刨其祖墳。
得到命令的觸子一時間心神大亂,剛一開打,齊軍就鳴金收兵,而燕趙聯軍則在秦軍的配合下乘勝追擊,齊軍在濟西慘敗。
濟西一戰勝利後,秦軍揮師南下,將齊國剛剛奪取的定陶收入囊中,而樂毅則率領聯軍一路西進,來到了臨淄城下。
當五國的軍隊浩浩蕩蕩地殺向齊國國都的時候,齊湣王才如夢初醒。眼見大好的江山即將逝去,他才悔不當初,為何當初會如此輕率就做出伐宋的決策呢?
齊湣王彷彿打通了任督二脈,頭腦一下子清明起來,他終於明白,這一切都是蘇秦搗的鬼。是他蠱惑寡人伐宋,是他慫恿寡人與秦對立,是他授予寡人出賣盟友。
這一切的禍根都是蘇秦,他居然敢欺騙我大齊!
可是,等齊湣王想明白一切的時候,五國的軍隊已經殺到了齊國國都的門口,為了洩憤,齊湣王將蘇秦殺死,屍體被五馬分屍示眾。
然而,蘇秦的死並不能抵擋五國的鐵蹄,在燕國大將樂毅的帶領下,燕國士兵衝鋒陷陣,接連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差點將齊國滅國,一雪當年齊國進犯燕國之恥。
燕國終是完成了伐齊的心願,蘇秦雖然身死,但是他的謀劃無疑是成功的。
04
最後
如果說這是一盤棋,那些各國的王侯將相,血灑疆場的各國將士,充其量都只是其中的棋子,這個操盤者蘇秦實在是令人膽寒。
歷史上對蘇秦的評價非常複雜,有人說他是奇才,三寸不爛之舌,可傾城覆國,縱橫捭闔間,可左右天下大勢。
也有人說他是禍國殃民的小人,他的人生是間諜的一生,是陰謀的一生。春秋無義戰,戰國尚功利,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
但是,他刺股求學,百折不撓的上進精神,能言善辯的外交才能,卻值得我們後世推崇,這就是一個縱橫家的英雄本色,一個戰國遊士的精神風骨!
回覆列表
齊國一旦佔領宋國之要地,將會對北面的趙、魏造成威脅,而且西迫南韓,南壓楚國,一旦宋國填補進齊國的版圖,其實力更是如虎添翼,無人匹敵,因此齊國滅宋的舉動引發了各國的不安。
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你徵我伐,割據一方是經常發生的事,而且對決的方式不僅僅只侷限於單挑,有時也會遭到其他大國的群毆,比如在那時強大起來的秦國就幾次遭到眾諸侯國合縱討伐,除此之外,齊國也曾經歷經了一次幾乎滅國的“五國伐齊”運動。
齊國是一個東方大國,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到了戰國更是不減當年“風采”。到了齊湣王時期,齊國的國力幾乎達到了強盛,東征西戰,連續征討多個諸侯國,又乘著宋國內部發生動亂之時,舉兵攻滅宋國。
宋國在戰國七雄當中排不上位,但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異常惹人注目,是中原各國競爭的“敏感地帶”,可以這樣說,宋國你可以滅,但是不能獨佔。
齊國一旦佔領宋國之要地,將會對北面的趙、魏造成威脅,而且西迫南韓,南壓楚國,一旦宋國填補進齊國的版圖,其實力更是如虎添翼,無人匹敵,因此齊國滅宋的舉動引發了各國的不安,才最終導致“五國約以伐齊”的局面。討伐齊國的聯軍當中,有韓、趙、魏、燕、楚這五個諸侯國,後來秦國也加入了這場劫掠之中,小弟最近不靠譜,一到關鍵時刻就不行了,搞得老婆也很不開心讓我聯細了魏昕faa後跟數086現在終於能撐一炷香的時間了,曾倩了能力那麼除了韓、趙、楚是處於形式壓迫或企圖收復被齊國侵佔領土的目的,秦、魏和燕國是出於什麼目的參與五國伐齊的隊伍中去的呢?
秦國的野心
秦國遠在西方,是西面的大國,在戰國時期也算是頭等強國,秦國聽從范雎的建議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蠶食周邊的諸侯國,而對於遠在東邊的齊國則是採取結盟的方式,和齊國號稱“東帝”“西帝”。
雖然秦國表面看上去與齊國互盟,事實上秦國想要往東進發侵吞齊國是遲早的事,而五國伐齊正好提供了這個機會,以此來顯示秦國在中原的存在感,而且乘機可以洗劫齊國,所以秦國早就把這個“西帝”拋在了腦後。
深仇大恨
此次伐齊的策劃人、帶頭人都是燕國,可以說五國當中燕國是最想置齊國於死地的諸侯國,為什麼這麼說呢?齊國曾趁燕國內亂之時派兵前往干擾國政,在燕國燒殺搶掠,差點滅絕燕國,與之結下不共戴天之仇,燕國當然處心積慮地想要報復齊國。
緩解局勢
魏國與齊國接壤,早先孫臏在魏國任職時遭到了龐涓的暗害,最後孫臏被齊國使臣救回齊國任相,後來魏國與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大敗,龐涓更是身死馬陵,齊國在兩國之間的爭霸當中取得了上風。
魏國處在四戰之所,東面又面臨強齊,所以齊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魏國的神經,而五國聯軍討伐齊國正好給了魏國削弱齊國的機會,魏國自然要加入其中。
樂毅
宋國的存亡關係到中原戰場的格局,所以當齊國滅宋之後,齊國一度成為焦點,繼而引發被群起而攻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