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四代中推WS19,推力遠超F135,殲-31效能大提升,能提升多少,能否成為最強者?
2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深度揭秘

    我覺得不靠譜,1、殲31近年上不了艦,殲20就更沒影了,它要上艦更得大改,並且也面領等發動機的尷尬。2、如果是在家門口,我們會用殲20或地空導彈對付F22,而不會用殲31,殲31是用來對付F35的。3、如果說殲31腿短,好象F35腿更短吧?4、現在世界上的航母還有多少是配重型艦載機的?除了中國的殲15是,美國的F18好象算,還有嗎?重型戰鬥機起降對飛行員腰部衝擊更大,會縮短飛行員的飛行壽命,所以流行中型機上航母。航母也可以承載更多飛機。而且以後能彈射加油機後航程不是問題了。

    六代艦載機至少要45噸起,配兩臺15噸級的ws19變循增推型,配和標準彈匣(如步槍彈匣),可航母預先配彈,飛機一落,5分鐘內裝彈補油復飛。保證一艘航母至少可支撐72架飛機不落地滯空七天。老是有人說殲31上艦,是非常不明智的,也不太可能的,對比蘇33和米格29k就知道,無論載彈量還是航程重型艦載機具有壓倒性優勢,跟殲15一樣具有鴨翼的殲20才是上艦的最佳選擇,才可以正面對抗F35。

    現在主要輸出都是中遠端飛彈,而且不是格鬥方式。所以一般隱身戰機只配備2發左右格鬥彈藥。再配備4-6發中遠端飛彈。即使是採用外掛點總飛彈攜帶能力達到10發左右的傳統戰機,也是同樣一般只配備2-4短程飛彈,其他都是中遠端彈藥。當然因為超遠端上百公里以上,甚至數百公里的飛彈體積必然較大,所以肯定帶不多。靠機內彈倉就足夠了。外掛一堆小飛彈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傳統飛機你就算外掛點多,你掛多了大飛彈太重了你也飛不起來了。

    航母搭載J31相對J20艦載型沒有數量優勢?J20約22米的機身長度,不可能把機身也搞個摺疊吧。航母排水量擴大一倍,搭載J31數量只多2駕,是怎麼計算的?其實航母搭載艦載機數量取決於艦載機尺寸和機庫面積,跟甲板面積的關係並沒認為的那麼大。誰會把艦載機全放到甲板上到處跑?除非瘋了!我是希望J20上艦,可以全面壓制f35,這是美國航母歷史上艦載機不如別人從沒有過的。陸上殲20可以支援,甚至中國中導把f22基地滅了。 另外,殲31翼根處可以搞個繭包式彈倉,殲31就有了獨立格鬥彈倉。蘇57就是這樣,遠好於f35。

    F35A的作戰半徑1100.艦載機的C型更短。F18作戰半徑600。陣風帶兩個副油箱1250 。這些都是頂級戰鬥機,殲十550作戰半徑帶三個副油箱1150。跟重型機比腿短有情可原中型機腿短?你是為了黑而黑呢還是別的原因? 那對可動鴨翼是否對雷達波反射出不同角度?美華人有富富有餘的動力,不在乎鴨翼提升的這點動力,人家選擇了隱身。J20至今也不能超音速巡航。非常在乎這點動力,所以無奈。 雷達功率火控電感資料傳輸等,這些都是後發優勢。

    鴨翼設計的作用比我們想像的大的多,之所以美國當年最終沒有采用這種方案,並非單純是怕破壞隱身能力,而是因為當年設計時的超算能力不夠,所以無法演算出增加鴨翼設計後,複雜程度卻以指數倍率增加的氣動佈局,給整機所帶來的機動優勢和降低隱身效能之間的最優解。說的簡單點,就是無法設計出一款儘可能減少隱身影響又要儘可能增加機動能力的鴨翼。而這個問題對於本身就擁有後發優勢且超算技術已然世界第一的中國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表面上看鶻鷹的造型和美軍現代化戰機很像,這給了人們一種鶻鷹更好看的感覺,但是在我看來,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仔細對比就會發現,鶻鷹的稜角非常多,折角過度非常的死板,沒有f22f35那麼平滑,感覺就像是把f35各個部件生產出來直接拼接在一起,有種東拼西湊的感覺,這毫無疑問是會嚴重影響戰機的隱身性和氣動性的。這也是為什麼鶻鷹雖然有美軍f35相似的外形,我卻一眼就感覺到它並不是一款高階戰機。而在殲20上面,雖然設計思路完全不同,但你看不到這些缺點,整個戰機看上去渾然一體。

    當然超遠端飛彈最大的問題就是能不能看到對手,這可能在自己的防禦圈內,可以依託路基超遠端相控陣雷達和預警機的幫助。這就是在本土和周邊防禦作戰的優勢。因為這些雷達的功率效能和格鬥飛機上的小雷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隱身戰機本身的雷達可能會造成,發現對手的時候已經接近視距了,這時候可能會降低技術優勢,增加一點打成消耗戰的可能性,因為視距內基本上等於隱身戰機當傳統戰機降格實用了,是一種浪費,但是遠一點彼此都看不見對手,也只能這樣了。所以誰先看到對方,誰就能贏。

    機動力對超視距作戰幾乎沒什麼大的意義,再大的機動力,也就7個g最高了,再高人也暈了,飛彈的機動力是幾十g,只要導引到位,是不太可能躲開的。你增加2個g過載也沒有什麼用。比如在200-400公里距離就來一波飛彈,然後就返航了。你這邊如果看不見對手,或者你的飛彈只有100的射程,你只有捱打的資格,你根本夠不到對手,你就是機動力上天20g也沒用的。被機動力30g以上的飛彈追的滿天跑。8成是被擊落,就算僥倖不死,你也是什麼都沒得到。

    而且對方往往不止一發飛彈打你哦。所以基本上,被對手先發制人打擊,9以上就死了。而且很窩囊,因為你根本沒有辦法去對抗一下。現在作戰是打體系的。單獨飛機的效能只是作戰體系的一個環節。比如彼此都看不到對手,但是我的路基和預警機用資料鏈,量子通訊方式瞬間報告飛機,然後飛彈就飛出去了。然後我方飛機就開始返航了。這就是防禦圈內防守方的優勢,當然如何防禦對方踹門,打雷達站,這個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了。這就要構建密集的防禦圈,同時用地對地等飛彈先打掉對方的設施,以攻為守。

  • 2 # 沐風談兵論道

    殲-31戰機由中國中航工業沈飛獨立研發的中型戰機,跟殲-20重型戰機形成高低搭配,而該款戰機也標誌著中國跟美國同時研發兩款隱身戰機,其主要物件是出口,未來還擁有著發展為隱身艦載機替換殲-15艦載機。殲-31戰機仍然處在驗證機階段,由於該戰機依然裝備著兩臺俄製RD-33中型渦扇發動機,這都限制其作戰實力和最大起飛重量,導致其機內彈艙和油箱容積有限,無法遠距離攻擊。

    殲-31戰機裝備的俄製發動機,中國也正在換裝中國產航發。目前,中國已經裝備WS-10渦扇發動機,部署到殲-10戰機和殲-20戰機,WS-15渦扇發動機正在測試和試車中,這都是為重型戰機或者為單反輕型戰機打造的發動。而WS-19渦扇發動機是為殲-31戰機研發,WS-19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達到10-12噸之間,裝備著兩臺WS-19的殲-31戰機實力瞬間提升不少,總推力超過20噸的級別,這比俄製RD-33中型渦扇發動機的推力只有8.5噸,讓殲-31戰機動力更加強勁。

    目前,全世界著名的航發都是有美俄兩國所壟斷,其美國F-22裝備的F-119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15噸級別,而美軍F-35戰機裝備的F-135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18噸,改進型推力接近20噸級別,這也是為何美軍F-35戰機可依靠單臺發動機做到垂直起飛的原因,何況F-35戰機為重型戰機。而俄羅斯蘇-57戰機裝備的AL-41發動機,整體接近美國F-119,產品30發動機接近F-135。可見,這兩個航空強國在發動機研發和裝備不遺餘力。

    殲-31戰機裝備兩臺WS-19渦扇發動機整體推力已經超過F-35戰機,這也讓其在面對其他國家五代戰機在動力不輸,而且還可以擁有著超音速巡航能力,好不誇張的說:殲-31戰機在裝備WS-19之後,毫無疑問為最強艦載機,而F-35艦載機的王冠也將被剝奪,也將告別小短腿的缺點,恐怕在面對F-35戰機之時,空戰實力也將展露無遺,壓制F-35艦載機。

  • 3 # 書生文化野史

    唱衰殲31的人居心叵測,試問,一個強國只靠一種戰機就能維護和平嗎?如果沒有全系列的先進戰機,怎麼撐的起祖國廣闊的天空。正如李文亮說的,一個國家不能只有一種聲音,那麼一個國家更不能只有一種戰機。單靠殲20是不行的,西楚霸王再厲害,一個人也打不下一個國。

  • 4 # 我的團

    殲-31截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新原型機生產、試飛的訊息,因此,我對殲-31這個專案是否延續有所懷疑。

    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在殲-20試飛成功並裝備部隊後並沒有進入大規模批次生產,這一現象不能不令我們深思。當然,就算我們不思考也不代表別人不思考,總之多想想沒啥壞處。

    從國家戰略的角度去考慮:用有限的資金安排好國防、民生、再生產這些環節,不同的思路下會有不同的表現。

    前蘇聯,建立華約組織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力求在軍事層面壓制對手。因此其國內的生產力更側重於武器的研發,同時鑑於衛國戰爭的經驗,其武器發展的方向朝著簡單、實用以數量戰勝質量的方向發展。

    但是武器的研發、生產又有科技領先的先天特性,這就迫使前蘇聯在研發、製造兩方面必須有巨大的投入,這就迫使前蘇聯不得不犧牲民生以及經濟再生能力來維持軍工的生產,最終前蘇聯在政客的操作下以經濟的名義分裂了。

    作為這個經驗教訓,能使我們看到國家戰略的正確與否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國家戰略的制定者是否有足夠的理性,能否不為權利的假象迷惑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方向,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國家戰略的正確與否從哪裡體現?無非是根據國際形勢的需要對軍事、民生、再生產的比例進行調整。它的難點在於對局勢的前瞻性,通俗的說:算命算得準不準。

    說了這麼多下面就是我個人的推斷,錢就這麼多,要研究發展還要造軍艦、要造飛機還要造坦克大炮、步兵武器,要養著各級指戰員、維持戰備訓練以及日常消耗。

    那麼我們還有多少錢支援再出一個飛機型號,這是一個問題。

    從F-22進入部隊服役至今已經有三十年了,這個時間足夠讓新一代戰鬥機橫空出世。那麼我們是研發生產裝備一個新型號的五代機,還是利用這些錢補足短板並研製下一代戰鬥機?這又是一個問題。

    因此,我們不要單純的用一些區域性利益去幹擾整體利益,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多動動腦子,多想幾個為什麼。

  • 5 # 開著皮卡打坦克

    不能,咱們說一個飛機很重要的效能——航程,因為不管你有多厲害,你首先只有飛到了戰場,才有資格談你有多強。更大的航程意味著花樣很多的戰術,更高的運作效率和更好的利用率,如果你的航程過短那即使你明知這條路不能走,但因為航程的限制你也只能拿頭去撞,比如曾今的米格29戰鬥機,這貨號稱爬升比F15強穩盤比F16強,但依舊不妨礙他成為一個有著機場保衛者之稱的鐵廢物,相反蘇27單個性能不是那麼出眾還有個軟骨病,然而人家有超遠的航程依舊不妨礙人家成為蘇聯最好的戰鬥機。

    對於FC31最大的問題就是這貨體積太小(和米格29差不多大)還是一個雙發戰鬥機,發動機還是小涵道比的,而且機體上還得開彈倉,於是問題就來了你說這玩意航程會不會比米格29更小呢,那可就是塔臺保衛者了上艦就是桅杆保衛者,啊那是相當的厲害啊。

    反正就FC31現在這種狀態只有腦子被炮打了中國軍隊才會要它,如果這貨再放大一圈,達到F35的級別,說不定情況能改善一點,但問題又來了這樣搞那我為啥不專門開發一款新戰鬥機或者直接用殲20改呢。

  • 6 # 心中有愛1980

    看了好多網友很精彩的回覆,總結下,大家實際上主要是不同意中型機上艦,原因就是中型機相對重型艦載機能力相差較多。航母遠洋制空,艦載機就是其延伸的火炮,一寸遠一寸強。很明顯航程越大越有攻擊力,越能禦敵千里之外更好地保護自身。在強調視距外空戰的今天,近距離狗鬥優勢已經不是主要需求,能上大載彈量大航程的重型艦載機就不要中型機了。對於31優勢在於中型機的價效比,作為國土防空機型可以出口給經濟能力有限,國土面積不大不需要重型遠航效能的中小國家使用。當然放大成重型機也不錯,那就不是殲31了。31很好的完成了沈飛給他的使命,驗證了四代機隱身概念,鍛鍊了隊伍,整合了各子系統,形成了一個可以投產的具體型號,隨時可以將其中的經驗移植到新的專案型號中,殲31是成功的,儘管受到發動機效能的拖累。

  • 7 # 超級戰甲

    我覺得很難達到最強艦載機這一說法。這不是說效能達不到,而是他設計的飛機體量較小,最大起飛重量不是很高,即使搭配上中國現在即將為之配套的最新型中推力渦扇發動機渦扇19,它的最大設計推力也不過是12噸左右,這還是使用上向量推力噴口的情況下才能達到的效能。按照使用這個完全型的渦扇19發動機的殲31最大的起飛重量計算也不過32噸左右,它的最大載彈量包括外掛恐怕也就8-9噸左右,如果是內建彈倉掛載,也就比之前多掛2枚左右導彈,這還是導彈小型化後。所以說能否是最強的艦載機,恐怕真稱不上這稱號。我先宣告,不是我不愛國啊?我只是實話實說,現在中國的艦載機能力還需繼續努力。其實現在說殲31是不是最強艦載機還早,之後的改型是不是朝著重型化發展才是其重要的,如果後續發展成重型艦載機,哪怕是用的渦扇10B的發動機,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隱形艦載機之一。

  • 8 # 飛翔天奕

    個人感覺FC31真是個很尷尬的機型!作為一款沈飛自己推出的戰機,又受限於沒有合適的發動機而讓其作戰能力大打折扣,所以空軍看不上。至於海軍航空兵,因為一開始航母用的就是J15這種重型艦載機,而且未來隨著中國產艦母的增加,艦載機作為國家的前沿重拳部隊地位將會越來越高,Fc31這種要航程沒航程,載彈量又小的機機註定是無法滿足海航需求的。而出口則更渺茫:有錢的看不上,沒錢的玩不起!ws19估計也很難改變其命運!

  • 9 # 小殷蠻的莫清谷

    首先,中國軍隊作戰序列沒有“殲31”,更沒有“殲31艦載機”,你所說的所謂的“殲31”實際上是FC31,只是沈飛的技術驗證機。

    只有被軍方承認,正式授名的,才能叫“殲XX”

    我個人認為FC31“轉正”的機會不會太高。

    FC31首飛已經很多年,軍方對其的態度一直十分冷淡。試飛至今,其仍有不穩定的技術問題。效能方面也無法令官方滿意,因為官方已經有殲20了,這才是正牌的官方認證。

    隱身戰機在現代空戰中的作用大多是充當尖刀踹門手,爭奪制空權。

    比起FC31,隱身我殲20有了,還比你好,推力還比你大,載彈量還比你大,作戰半徑還比你大,價錢貴出的部分完全可以接受,那麼為什麼還要你FC31呢?嫌四代機的維護保養費太便宜了多弄一個型號給地勤大爺們遭罪嗎?

    至於高低搭配,在殲20完成戰爭前期爭奪制空權的“高階任務”之後,掃地和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火力支援這種“低端任務”,交給龐大的三代機群們就可以了。受制於使用成本的原因,目前四代機註定只會作為較少量裝備的尖刀部隊,絕對主力還是三代機。而且中國目前連三代機都沒有完全換裝完畢,考慮到價格和產能等問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高低搭配”將會是四代+三代這樣的模式。

    至於說上艦當艦載機,更沒這麼簡單了。因為起降條件的嚴苛,艦載機需要對機體結構作大量的強化,否則會散架的。並不是說一架戰鬥機加個尾鉤就能當艦載機了的。

    更何況FC31至今也沒有爆出過專門的艦載機型號,說其成為最強艦載機,沒什麼根據。

  • 10 # 王牌武器庫

    目前世界上僅有一款隱身艦載機,它就是美國的F-35戰機,F-35戰機在現在世界上可謂是一家獨大。不過這種局面將會很快會結束。因為,中國的FC-31戰機很快就會轉正了。最近,FC-31戰機出現了3.0版本,並且已經進行了首飛。這預示著中國的FC-31戰機終於被國家認可了,也許很快就會轉正,成為中國的下一代隱身艦載機了。

    中國的FC-31戰機目前一共出現了3個版本,其中第一個版本在8年前首飛,僅比殲-20晚首飛了一年。而第二個版本於2016年首飛,第三個版本有訊息稱已經在今年5月份進行了首飛。這說明沈飛並沒有放棄FC-31戰機,而且還正在加大力度對這款戰機的研發。

    其實FC-31戰機能夠出現3.0版本並不感覺意外,在去年巴黎航展上,中國就展出了新版本的FC-31戰機,當時展出的FC-31“鶻鷹”戰機在繼承2.0版設計的基礎上,對機身進行了放大,機背隆起更高,發動機艙也有鼓出。如今,出現3.0版本則說明FC-31“鶻鷹”戰機轉正也許徹底不遠了。

    據悉,FC-31戰機定位中型戰鬥機,與美國F-35戰機類似,是一款隱身艦載機,還將面向出口。FC-31戰機將採用內建彈倉、雙立V型尾翼,DSI和S彎進氣道、以及常規經典氣動佈局,與美國的F-22戰機比較類似。官方給出的資料是FC-31起飛重量在28噸左右,作戰半徑1250公里,最高速度1.8馬赫,能載彈8噸武器。

    以上的資料只不過是FC-31戰機採用俄羅斯的RD-93發動機時的資料,由於俄羅斯的RD-93發動機開加力推力才達到8噸左右,兩臺推力才16噸,完全不能滿足FC-31戰機的動力。而目前中國正在為FC-31戰機研製匹配的發動機,也就是渦扇-19發動機。中國的渦扇-19發動機常規推力可以達到10噸,開加力的話能夠達到11噸,使用兩臺渦扇-19發動機,推力完全夠FC-31戰機使用。

    使用渦扇-19發動機的FC-31,在起飛重量上也將會增加,有訊息稱能夠達到33噸。到時候的FC-31戰機載彈量將會增加、載油量增加,作戰半徑也會增加,機動性也會更強。總體來說,到時候使用渦扇-19發動機的FC-31戰機一定不會比美國的F-35戰機差。

  • 11 # 五嶽掩赤城

    空戰能力應該比F-35強點,但你咋知道海軍不會搞雙發重戰?

    骨頭鷹現在還只能稱為FC-31,不能稱為殲-31,因為沒有軍方訂單,更談不上成為艦載機,其距離上艦成為航母艦載機還十萬八千里。FC-31只是技術驗證機,連S型進氣道都沒佈置,狀態比殲-20的2001號驗證機還要早,遠談不上成熟。

    FC-31最初是作為中航工業給601的練習題,避免長時間沒設計過戰鬥機荒廢。但601是存在相當大的外貿和成為艦載機想法,特別是FC-31整體體型和氣動佈局都與F-35非常接近,作為美軍第五代艦載機和外貿主力,601未嘗沒有借鑑其定位的心思。

    渦扇-19 黃山發動機,是中國在研的第四代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推比10一級,最大推力約10-11噸左右。今年4月份,四川省政府釋出“青年五四獎章集體”資料中,第一個就是航發渦輪院,背景配圖中一款帶鋸齒尾噴管的先進航空發動機若隱若現。按照任務分配這款發動機應該就是渦扇-19,如此尺度公開說明渦扇-19已經取得巨大進展,至少已經在臺架測試了。中等推力發動機本身技術難度要比太推力發動機低很多,在渦扇-15也各種利好訊息不斷情況下,渦扇-19進度甚至可能比渦扇-15還快也屬合理。在表彰資料中稱,在這個航空發動機研發團隊總人數193人,其中35歲及以下青年124人,比例達到65%。現在中國幾個高科技領域研發團隊都非常年輕,這種朝氣蓬勃的創新能力非常喜人,才是中國現在最大的財富。

    如果FC-31順利配上渦扇-19,那麼在推力上不會低於F-35,空中機動效能必然要強於F-35。F-35當初被美國國會三軍通用和70%結構通用性逼得太慘,各機型之間為兼顧其他需求只能不斷折衷。最後導致機身過於短粗,正面投影比F-22都還大,飛行阻力太高。

    再加上F-35設計上過於側重於對地攻擊,沒有設計格鬥彈艙,內建武器彈倉只能攜帶4枚空空導彈,無法在超過4.5G情況下發射空空導彈等等,缺陷相當不少。如果FC-31配上較小涵道比雙渦扇-19的話,估計可以實現超音速巡航,達到較好的4S水平,空戰效能應該全面佔優。FC-31的內建武器艙同樣是中央武器艙佈局,大小跟殲-20接近,但由於體型限制,沒有設定格鬥彈艙。

    但是雙中推發動機設計佈局戰鬥機也有嚴重缺陷,那就是發動機佔比太大,油耗率過高。發動機佔比大會擠佔大量內部空間,壓縮內建武器彈倉和油箱空間,而油耗率高會進一步壓縮航程。這就導致雙中推戰鬥機普遍作戰半徑不足,第四代和四代半雙中推戰鬥機們非常依賴外掛副油箱提升作戰半徑。歐洲颱風戰鬥機不帶副油箱截擊模式下作戰半徑只有566公里,陣風戰鬥機差不多用不帶副油箱絕不出門,1083公里制空作戰半徑需要帶兩個大號副油箱。

    所以個人認為FC-31宣傳冊裡公佈的1200公里作戰半徑,恐怕很難以不外掛副油箱隱身模式實現。這方面F-35C單發動機,高達9噸內油,才能做到1185公里的作戰半徑,擁有攜帶2噸炸彈的情況下攻擊1100公里目標。F-35的兩個像“胸罩”一樣的凸出的武器艙,讓他可以攜帶兩個一噸級的大型武器彈藥。

    但上述猜想還八字沒一撇,你咋知道FC-31就會成為下一代艦載機?你咋知道成洛馬不會跳出來攪局?前兩次戰鬥機競標殲-10和殲-20,沈霍伊準備時間都要比成洛馬長的多,你咋知道歷史不會重演?

    而且你咋知道海軍下一代艦載機就是要雙中推中型戰鬥機?渦扇-19並不代表就要用雙中推佈局,梟龍戰鬥機以及暗劍、翔龍這些大型無人機都需要。美國選擇F-35C這種最大起飛重量32噸的體型,最主要是因為尼米茲級航母的C-13-2蒸汽彈射器最大彈射起飛重量是34噸,多達10艘的尼米茲級航母可不會輕易放棄,因而福特級的EMLAS電磁彈射器最大起飛重量也限定為35噸。而我們沒有這方面限制,只要馬偉明少將的電磁團隊能夠搞出足夠牛逼的電磁彈射器,雙大推力發動機的重型戰鬥機上艦也不是沒可能。雙發重型戰鬥機的話,貌似都有現成的可以拿來改,還能省時間省錢。

  • 12 # 天下布武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FC-31“鶻鷹”(網路名稱殲-31)的訊息越來越少,航展不參加、沒有轉正或者確認出口的訊息,甚至連新的試飛動態都很久沒看到了,這不得不使一些軍迷對FC-31的發展前景產生擔心!

    雖然FC-31戰機是中國的第二款第五代隱身戰鬥機,但與殲-20一“出生”就是國字號開頭大力研發相比,FC-31只是沈飛自行集資研發的,一直到現在還沒正式立項,能走到今天已經很不錯了。不過最近FC-31雖很久未露面,但並非就是壞訊息,很大可能是試飛的各項技術引數都已拿到,正在等待海軍權威的最後認可。

    截至目前,FC-31只生產了2架試飛驗證機,2012年出現的第一架(也就是“鶻鷹”1.0版)採用的俄是制RD-93發動機,該發動機單臺加推力也只有8.3噸,兩臺加一起還不如F-35一臺的18噸,所以1.0版的FC-31最大起飛重量只有25噸,並且當時冒黑煙的最大元兇就是這兩臺RD-93發動機!

    到了2016年,FC-31第二架原型機露面(也被稱為“鶻鷹”2.0版),相比於第一架來說做了很大的改進,在隱身外形方面也更加精細,而其中最大的改動就是換裝了兩臺渦扇-13發動機,該發動機的加推力達到了8.5-9噸,此時的FC-31最大起飛重量也到了28噸,載重也到了8噸(內2外6),差不過是夠用了!

    但是,渦扇-13發動機對於FC-31戰機來說只是一款過渡型號,FC-31戰機的真正專屬發動機是中國正在研製的第四代中推力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也就是渦扇-19,按照之前航展公佈的新中推的概念,渦扇-19加推力狀態約為9.5-9.8噸,兩臺加一起也就超過了19噸!

    19噸是個什麼概念呢?F-35C戰機所用F119-PW-100發動機單臺推力18噸,使得該型戰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31.7噸,最大載彈量10.1噸,也就是說如果FC-31換裝渦扇-19之後最大起飛重量將超過30噸達到32噸左右,載彈量也將超過9噸(但受限於多出的一臺發動機佔據的重量,載彈量不會高過F-35C)!

    不管怎麼說,FC-31“涼”的可能性並不大,畢竟沈飛已在揚州專門為其新建立了一個研究所,而且它還有一款專屬的渦扇-19發動機!所以,未來FC-31“鶻鷹”換裝渦扇-19之後轉正成為海軍艦載機啟用編號“殲-35”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 13 # 銳度何老師

    殲31機體小,航程短一直為人所詬病。但國內也有一些人對它有著比較深厚的感情,一直在想方設法的為殲31找出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推。安兩臺中等推力,體積稍小的渦扇19,似乎跟殲31的身板更匹配。

    然而,這是一個餿主意。

    這些人忽略了一個常識:一架戰鬥機,安裝兩臺發動機,它的推力並不是一臺發動機的兩倍,而是提升30%。

    中國的中推渦扇19和重推渦扇15都還在保密階段,都是傳聞級,咱們也不用太細緻,不用太較真,用一些網路資料也能說明問題。

    渦扇19的推力是11-12噸,咱們按12噸算,安裝兩臺渦扇19,對飛機產生的實際推力是18噸,而不是24噸。而渦扇15一臺發動機的推力就剛好是18噸。兩臺渦扇19的推力等於一臺渦扇15。

    渦扇19的重量是1噸多,咱們按最低1噸算,兩臺渦扇19的重量是2噸。而一臺渦扇15的重量是1.6噸。

    賬算明白沒?

    你用2臺渦扇19產生的推力和1臺渦扇15是一樣的。但是2臺渦扇19的自重要遠大於1臺渦扇15。而發動機自重大,就必然油耗高。繼而導致機動性下降、航程下降。2臺渦扇19的價格也肯定會超過1臺渦扇15。

    殲31裝中推,按照老百姓的話就叫:倆不頂一個。推力相等,價格更貴、體積更大、質量更重、油耗更高、航程更短、機動性更差......

    所以殲31想改也不外下面3條路:

    1,雙發改單發,裝1臺渦扇15。這樣最為均衡。當然,這樣一來改裝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時間。但是,對於殲31來講,這麼多年都過去了,也沒啥好著急的。安1臺渦扇15,殲31的機動效能會高於現在,也高於2臺渦扇19:重量更輕,體積更小、油耗更低,相應的航程還會再增加一些。而殲31目前最大的短板其實就是航程短。這樣改價格還低。

    2,機體稍微放大,裝2臺渦扇15。機動性超級狂暴。殲31畢竟還是定位制空型戰機,是用來跟敵方戰機廝殺的,對機動性的要求還是很高。用2臺中推,換來的效果只能是平庸。要是安2臺重推,以殲31的身板,機動性會非常可觀。

    3,去年中國的向量發動機就已經安在殲10上拿出來秀了,以中國的性格,能拿出來表演,那肯定是已經相當的成熟。把這款向量發動機安殲31上,效果也能不錯,容易搞出個空中小飛碟的效果。當然,這樣改就可能走攻擊機的路線了。

    現在殲31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為什麼?平庸!如果它再安裝了兩臺中推,那就是在平庸的路上走的更遠了。

    殲31不是多用途戰機,也不是攻擊機,它的定位是制空型戰機,用來打空戰的。這種戰機追求的都是極致效能,都是唯恐發動機不給力,還敢上中推?就別把殲31和渦扇19往一起湊了,渦扇19壓根就不是給它準備的。

  • 14 # 魂舞大漠

    在下一代艦載機還未橫空出世之前,網友期待著殲-31的成熟,現在配裝的俄製RD-93發動機,不僅在珠海被看到冒黑煙的情況,而且推力相對不足。如果當做艦載機使用的話,還要增加不少重量,多少電子裝置沒有安裝,還有內建武器的載荷,加在一起,自然增重不少,RD-93的推力還要大幅增加才可以。所謂求人不如求己,殲-31的總師在貴發的照片一經曝光網路,網友們感到高興,有了中國產渦扇-13做支撐,“骨頭鷹”的未來就會變得更加明晰。但亦有擔憂,渦扇-13為中國自主研發是不錯,但充其量屬於三代航發,推比超不過10,推力可能不足9噸,要比美製F-35的F-135發動機單臺20噸的推力小得多,動力還會略感不足。那麼殲-31未來動力在哪裡呢?2019年有好的訊息,一款渦扇-19露了面兒。據悉它就是未來新中推,中國第四代航發。

  • 15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所謂的“殲31”離最強艦載機的差距並不僅僅是發動機問題。

    首先還是要強調一下,無論軍迷們的期待有多高,目前沒有所謂的“殲31”,這款由沈飛方面自籌資金上馬的飛機在目前官方宣傳口徑中還是定位於專供外貿的四代機,獲得了FC-31的外貿編號,“殲31”是軍迷萬分期待之下以訛傳訛、約定俗成的叫法。

    雖然自2012年首飛以來就備受期待,很多軍迷也將這款雙發中型隱身戰鬥機與F-35相提並論,期待它與殲20形成“高低搭配”,就像F-35之於F22。但是,這樣的呼聲一直沒有轉化為軍方的立項。沈飛方面也一直不遺餘力的向軍隊使用者推銷,雖然空軍方面有了寶貝疙瘩殲20後一直看不上這款不高不低的中型機,但是作為一支有著遠大前程的海軍艦載機部隊,卻對四代機有著不同的要求,FC-31這樣的中型機天生具備良好的艦機適配性。很多大佬傳言,以FC-31為基礎進行深度發展的方案已經獲得中國艦載隱身戰鬥機立項,並且有了一個全新的編號:殲35。

    對於31上艦的傳聞,已經流傳了好幾年,筆者的意見是:大家耐心等待就好,相信軍隊會做出最好的選擇。

    回到31這款飛機,很多軍迷不看好它,其中發動機是“原罪”之一。目前狀態的31使用的是衍生自RD33的渦扇13型發動機,技術水平還是停留蘇聯上個世紀70年代。

    雖然在四代機時代平臺機動能力重要性下降,但是“燒劈柴”肯定是不行的,這也是31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可是話又說來,中國哪款飛機不受發動機拖累呢?

    從目前網上流傳的訊息來看,31(殲35)的動力方案可能與殲20一樣,分為過渡方案和終極方案兩步走。過渡階段使用渦扇13增推型,對應殲20的99M1或者渦扇10B,終極解決方案是渦扇19,對應的就是渦扇15。

    中國正在研發的先進中推並不是秘密,官方也透過各種方式進行了曝光,但是傳說中的渦扇19如同渦扇15一樣,任何技術細節都沒有曝光。

    至於上圖這種“言之鑿鑿”的曝光,大家看看就好,不必當真。但是從中國航發目前的基礎和型號研製歷史來看,對於渦扇19的效能指標不宜高估,能達到F414或者EJ200就燒高香了。或者說,最大加力推力9.5噸、推重比接近10,且不論使用壽命和可靠性,對於31來說就很不錯了。

    但是即便使用這樣的渦扇19,31也難言最強艦載機。目前最強艦載戰鬥機毫無疑問是當前唯一艦載四代機F35C。

    與31不同,F35是單發飛機,但是其使用的F135發動機目前階段最大加力推力超過19噸,推重比超過11,比兩臺渦扇19的推力還要大。而且,普惠已經將F135的最大推力提升至超過22噸,未來幾年就可投入使用。而且說句不好聽的,等渦扇19成熟的時候,美國的下一代自適應發動機可能也差不多了。

    美國研發的下一代自適應發動機核心機已經交付測試。雖然咱不能妄自菲薄,但是在航發上跟美帝爭長短顯然還不到時候。

    當然,31和F35在設計取向上並不一致。F35本質上是一款“三分制空、七分對地”的攻擊機,為了保證大航程和大載彈量,把自己搞成了又肥又厚的胖子,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機動性,尤其是高速機動性。

    目前階段的31卻仍然突出制空效能,纖薄的機身賦予其更好的氣動效能,使用渦扇19後在機動效能方面有望超過F35,這也是31總師孫聰在公開場合表示31空戰效能超過35的底氣之所在。

    但是,正如某大佬所說,四代機時代機動性只是決定一款飛機的效能下限,而隱身和航電及配套的武器才決定其效能上限。且不說31為了上艦必然需要付出不菲的結構和重量代價,必然會影響機動效能,而且目前的31在隱身和航電及武器配套方面還需要還長一段路要走。

    雖然大家都能看出31的設計遵循隱身原則,但是筆者一直搞不明白一點:為什麼從來沒有見過31掛龍勃透鏡的照片?而在航電系統和武器配套方面,現在的31八字還沒一撇。

    對於F35,中國軍迷一直對其爭論頗多,尤其是對其機動性評價很低,“肥電”之名不脛而走。筆者對F35卻是經歷了一個“由黑轉粉”的過程,一開始也是覺得這款鼓鼓囊囊的戰機有損戰鬥機的顏面,但是對其瞭解越多就越發覺這款戰機的可怕。F35具備優秀的隱身效能(美國官方透露其雷達隱身效能比F22還好),而且其態勢感知和網路中心戰能力更是無出其右。當大家還在以航速、機動性等平臺機械效能打量它時,它卻有可能改變了未來的空戰規則。而且,還要考慮到這款戰機未來巨大的數量優勢。

    行文最後,筆者多說幾句。有些軍迷朋友沉迷於武器裝備間的效能資料對比,覺得如果效能指標上器不如人就是毫無價值的垃圾。在中國四代機艦載機的問題上,這些軍迷固執的認為中國的海四代一定要強於F35,不然就沒有上馬的價值。筆者覺得,這是病,得治。殲20強於F22了呢還是運20強於C17,再或者003強於福特級?我們搞殲20、運20和003難道沒價值?這其中的道理由親愛的讀者朋友們自己琢磨吧。

  • 16 # 航空之家

    目前談論殲-31裝配渦扇19能夠成為最強艦載機還為時尚早。2019年4月份,四川省人民政府曾釋出“四川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其中就包括中國航發渦輪院渦扇發動機研製團隊,合影經過技術處理,但是疑似渦扇19的照片若影若現,中國航發專職女總設計師黃維也位列其中。但是發動機僅僅是最強艦載機的一環,殲-31若想取得艦載機的王座,還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公開訊息顯示,渦扇-19的研發時間雖然不長,但取得了長足進步。渦扇-19採用三級風扇,推重比更是超過11!綜合性能有望和EJ200媲美,後者搭載於歐洲戰鬥機EF2000。EJ200可謂集歐洲之力研發,參與研發的公司有英國的羅·羅、德國發動機渦輪聯合公司、義大利菲亞特和西班牙歐洲發動機工業公司。

    圖、F-35上搭載F135

    目前,殲-31驗證原型機使用的是俄羅斯RD-33渦扇發動機。RD-33渦扇發動機是俄羅斯在1968年開始研製,主要搭載於米格-29型戰鬥機。1973年試車,1981年量產,目前除了供殲-31驗證原型機使用外,其改良型號還搭載於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設計的梟龍戰鬥機。隨著時代的發展,RD-33已經逐步落伍,殲-31如果想在艦載機中取得一席之地,發動機的升級勢在必行。

    目前最強艦載機當屬美國海軍的F-35C。它也是具備隱身設計的第五代戰鬥機,作戰半徑達1000公里,還具備有限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其搭載的發動機是美國普惠研製的F135渦扇發動機,其最大推力超過18噸。

  • 17 # 畫人物

    先得有,然後才能換,換完了還得試,最後還得彈一彈!這些都沒有的時候,靠想?

    首先明確一點,中國空軍現役機型當中並沒有殲-31戰鬥機這個型號,殲字頭戰鬥機必須是在中國空軍服役的,比如殲6、殲7、殲8、殲10、殲20等等,但是殲-31戰鬥機並沒有得到中國空軍的訂單,甚至連海軍的訂單都說不清楚,搞不明白到底訂購了沒有。殲-31戰鬥機應該的名字,或者準確的叫法就是FC-31戰機,是一款外貿為主的戰機的。

    渦扇-19發動機現在更是沒譜的東西,我們連渦扇-13發動機的都還沒有搞明白,更別提渦扇-19發動機了。但如果說渦扇-19發動機研製順利,發動機可以裝備到殲-31艦載機上,那麼還是有機會成為艦載機的。可現在問題是有可能殲-31戰鬥機量產嗎?

    殲-31艦載機包括戰鬥機型號,如果早一點量產成功的話,那麼殲-31戰鬥機早就轉正了。可問題是殲-31戰鬥機交付了沈飛這樣的廠家,連殲-15、殲-16主力戰鬥機都造不明白,怎麼可能造明白殲-31戰鬥機呢?顯然對於沈飛來說,現在提高主力戰鬥機產量是重中之重,而不是研製什麼渦扇-19配套在殲-31戰鬥機上。

    所以殲-31戰鬥機這種型號就不要繼續“坑人”,現在即使裝備了渦扇-13發動機也沒人要。對於這種情況來看,不單單是殲-31戰鬥機問題,更多的是沈飛自身發展的問題。

  • 18 # 海事先鋒

    殲31戰鬥機換裝渦扇19也很難成為中國海軍的艦載機,這和他換裝什麼樣的發動機沒有關係,殲31最大的問題是尺寸小,功能差,不符合海軍對於海上機動作戰的需求。至於渦扇19中等推力發動機,已經是中國在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上發展的第三個型號,今年有才剛剛完成了地面測試,至於他何時能夠進入部隊服役還不好說。

    上圖為殲31戰鬥機,他的兩臺發動機是從烏克蘭進口的RD33中推力發動機;

    下圖為中國四川的航發研發團隊,他們身後就是網傳的渦扇19發動機。

    阻礙殲31成為艦載機的最大問題

    殲31戰鬥機的最大問題就是小。小也許更加靈活,但是在實際當中,小帶來了很多的問題。首先,小就意味著航程短,殲31雖然在珠海航展上有過自己飛行3000多公里趕到航展現場的“壯舉”,但是細究起來,這也只不過是一個空載、滿油下的直線轉場航程,實際上,殲31的最大作戰半徑不會超過1000公里,因為殲31的尺寸和米格29接近,發動機是和米格29完全一致的RD33發動機。

    上圖為殲31戰機,下圖為殲20戰鬥機,和殲20比起來,殲31實在是太小,因而搭載裝置的完整度不如殲20,單機作戰能力較為有限。

    殲31和米格29戰鬥機在內油不會有巨大差距的情況下,作戰半徑不會比米格29更多,而航程是海軍永遠的追求,海軍裝備的發展歷史就可以看作是一個武器射程越來越遠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作戰領域越來越多、打擊距離精度越來越高的過程,如果弱化了艦載機的航程優勢,那麼航母的最大作戰優勢,也就是遠端精確打擊的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圖為殲31的二號機,可見其淡綠色的腹部彈倉佔據機腹面積比例非常大。

    殲31的小還帶來了功能不全的問題,艦載機的功能一定要完整,因為航母的載機數量和出動量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艦載機規模,有限的出動架次,實現想要達到的作戰目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決定了艦載機的優秀與否。以美國的F14戰鬥機為例,作為重型戰鬥機的他功能性較好,他不但可以執行遠端的截擊作戰任務,還能夠掛載足夠多的攻擊彈藥執行對地、對海的攻擊任務。

    上圖為美國F35B垂直起降戰鬥機,下圖為美國F35C彈射型戰鬥機,這兩款戰機都因為尺寸太小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

    殲31小,是中型戰鬥機,意味著他掛載武器數量、質量都比重型戰鬥機要差,總體作戰能力恐怕難以對抗敵人的同代陸基戰鬥機,會讓航母的攻擊威力和自由度大大受限,艦載機攻擊優勢的喪失,意味著航母只能夠執行制空打傘的任務,這對航母發揮作戰價值有很大的影響。

    殲31並不是一架很好的五代機

    美國的F35已經開始大量的生產交付,世界上已經有英國、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等國開始接收F35戰鬥機,俄羅斯也研發成功了蘇57戰鬥機,世界戰鬥機發展進入五代機對抗時代就是眼下已經發生的事情。作為一款五代機,殲31並不是優秀的那一個,他沒有側彈倉,和F35一樣無法執行格鬥空戰任務,他沒有三面式雷達和EODAS、EOTS合成孔徑系統,他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也較差。

    圖為殲31艦載機設想圖,這樣的畫面只有在殲31放大機體為重型戰機後才能實現。

    因為腹部彈倉空間有限,他還需要外掛武器作戰,這和F35是一致的,如果外掛武器,他的隱身能力會大打折扣,而隱身不好的五代機肯定不是優秀的五代機,隱身是五代機最大的特徵。正因為如此,殲31對比美國F22和俄羅斯蘇57,對比中國自己的殲20,他都難以稱得上是合格的新一代戰鬥機,而且在作戰中難以取得優勢。

    圖為殲31艦載戰鬥機設想圖,網友的設想是美好的,殲31成為艦載機唯一優勢也就是搭載數量能多一些了,但是在出動架次有限的航母上提高戰鬥力的最好辦法,只能是使用重型戰機。

    改進後已經不是殲31

    如果我們強行擴大殲31的尺寸,給他增加所需要的大孔徑三面式有源相控陣雷達,為他增加側彈倉,並且擴大腹部彈倉容積,並且進一步改善他的動力系統,換裝推力更大、壽命更高的WS19,甚至是WS15發動機,實質上讓殲31變成一架重型戰鬥機,就像是美國對F18戰鬥機的改造所做的那樣,把中型飛機改進為重型戰機,取得想要的技術指標和效能,那我們得到的那架戰機也不會是殲31了。

    圖為殲31艦載機設想圖,放大機體對氣動和飛行特徵影響很大,放大後的殲31就不再是殲31了。

    所以我們說,除非把它改的變成重型機,變成不是殲31的新型戰鬥機,那他還有機會成為艦載機之外,他根本不可能以現在的狀態成為海軍的艦載機,小是殲31最大的問題。

  • 19 # 鷹鴿分析

    目前,軍內並沒有殲-31這種型號的飛機,更確切的說是FC-31。有很多訊息說,在研的渦扇-19中推發動機是為FC-31量身打造的,這一說法雖有可行性,但還需時間來驗證。對於FC-31來說,果真能上渦扇-19倒是一件好事。

    從當前FC-31公開的資料來看,其最大起飛重量在25噸-28噸之間徘徊,作戰半徑1200公里左右,最大載彈量8噸左右,其中內建彈倉2噸,外掛6噸;整體來看,基本技戰術指標大致與美國的F-35相接近。

    據悉,FC-31原型機使用俄製RD-93型發動機,單臺推力為8.3噸,後續技術驗證機上有訊息稱換裝了中國產的渦扇-13發動機,單臺推力略為放大,達到9噸左右,但是從最大起飛重量28噸資料來看,FC-31的發動機推力略顯不足,因此其機動性固然成硬傷。

    FC-31是沈飛自籌資金研發的第四代隱形外貿機型,目前沈飛正努力推動其競標中國產新一代艦載機專案,這從歷次航展中其不斷改進的模型上儘可以得到印證。有內部人士透露,中國產新一代艦載機專案已經基本確定,正處於測試階段,或為FC-31,亦或是殲-20艦載版。

    無論怎麼講,FC-31競標新一代艦載機專案是可以確認的。那麼FC-31想要上艦,那麼其動力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眾所周知的是,基本上所有的艦載機動力系統都使用的是大推力發動機,或者是推力增強版。比如F-35使用的普惠F-135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18噸,中國產殲-15的發動機也能達到15噸以上,顯然FC-31的動力還差一些。

    艦載機之所以強調發動機大推力指標,主要和其艦上起飛有必然聯絡。航空界一般規律顯示,要想提高飛機的短距起降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戰機推重比或者使用向量發動機,正如那句“只要動力足夠門板也能飛上天”的名言所講。FC-31如願換裝中國產渦扇-13發動機,其推力為17-18噸之間,參照F-35的起飛重量發動機推力勉強夠用。

    中國產艦載機的指標不應該放這麼低,怎麼說也要有幹到F-35的魄力吧。果真有渦扇-19這款發動機,發動機推力能達到驚人的11噸的話,那對於FC-31打造成最強隱形艦載機將有重大助益。意味著FC-31上艦可以換裝更為全面的航電裝置、一定程度上提升載彈量和作戰半徑;最重要的是充沛的動力能夠賦予其更為優異的機動性,顯著提升FC-31的超機動、超敏捷效能,美國的F-22就是憑藉強勁的發動機實現了無與倫比的超機動效能。

    再來看看美國的F-35B/C型戰機,其中C型為美軍的艦載機型號,未來滿足艦上彈射起飛,其機體略為放大,各項指標也相對不錯,但顯然制空作戰能力稍弱一些,尤其是體現在機動性上;F-35B型表現尤為突出,也就是發動機大推力優勢全都用到短距或者垂直起降上了。當然,FC-31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兩款戰機的最大飛行速度都在1.6M左右,跟空優型號普遍超過2.0M的指標尚有較大差距,這也就意味著空戰中將處於劣勢。

    FC-31換裝渦扇-19發動機的話,兩臺發動機推力將達到22噸,相較F-35這之間的推力冗餘很大一部分將運用到提升戰機機動性上,大幅改善FC-31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機動敏捷性,使得其成為艦載機中機動效能最強的型號,這顯然很重要。

    網路上,雖然有諸多佐證證實渦扇-19發動機的存在,有關其11噸的推力也來源不明,尚需最終得到實錘。但單純從技術角度來看,不管FC-31是不是中國產新一代艦載機,其若能如願換裝渦扇-19發動機,對於其整個作戰效能的提升將是驚人的,碾壓大名鼎鼎的F-35應該不在話下;不過話說回來,發動機推力並不是越大越好,利弊是把雙刃劍,機動性提升的同時,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戰機航程,還需客觀對待。

  • 20 # 大志遠思想空間

    殲31配備渦扇19,當然是最強的戰鬥機,問題是殲31在哪裡?渦扇19在哪裡?

    殲31是被人們叫成的,但他不是FC31,公開是沒有的。FC31叫中國戰鬥機31,是出口型號,高於技術驗證機,低於型號驗證機。只有傳說中的渦扇19成功了,再出現的型號驗證機,經過試飛才會出現原型機,這才是部隊認可的戰鬥機。

    從此以後殲31的型號驗證機頻繁試飛,然後非飛原型機,最後飛的是定型戰鬥機,然後才開始生產,他才有正式的名字叫殲31。現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到來,我們都期盼著。

    殲31配的發動機肯定就是渦扇19,推力最少達到11噸,推動比達到10,也就是說本身質量達到1.1噸,西方發動機都在一噸以下。這個噸位要大於一般的中型發動機,屬於中重型發動機了,過了1.5噸就是重型發動機,而美國的F35也是這麼發展的。

    美國的F35的單發,安全先放在一邊,單發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戰鬥機變肥了,就像肥電。因為發動機是圓的,推力大必須變粗,如果比較細就去掉了渦扇變成了渦噴,費油的問題又來了。所以F35必須用渦扇發動機,為增加推力必須變粗,增大進氣量,同時阻力變大,這也是F22為什麼不裝F135的根本原因。

    所以中國的殲31裝備雙發是有道理的,這也是單發的F35叫肥電的原因。殲31的主要任務就是控制制空權,殲15或者以後的殲15S變成了主力攻擊機。

    為什麼不用殲20呢?因為太重了,現在已經達到了30噸以上,為了上艦必須加重兩噸以上,發動機又成了掣肘問題,所以殲20雖然好,但航母上不太適合,太重了,彈射沒問題,但對飛行員損傷太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燕子李三”真的是民國時期的第一神偷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