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記載的堯舜禹的傳承都是暴力的奪權,和太史公司馬遷的描述完全不一致?秦朝後的學說,會不會真像史學家所說的,孔子撰改了歷史為儒家服務。
17
回覆列表
  • 1 # 南公懿

    2:《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西晉時在墓葬中被發現,是先秦唯一未經秦皇焚書之火而留存下來的官方史料。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竹書紀年》與漢初古墓所出古書近似,而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也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所記也及相近,可信度較高。

    現存《竹書紀年》分為“古本”和“今本”兩個體系。以君主紀年為綱目,從黃帝時期開始到戰國末年,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

    3:然而堯舜禹時期畢竟離戰國末期也很遠,所以《竹書紀年》雖然相對來說理論上是比《史記》關於堯舜禹的記載要更具可信度,然而其真實性還是有待考證。

  • 2 # 大語文走四方

    真確與否,先看它們的來源。

    司馬遷的《史記》創作於公元前兩世紀。《竹書紀年》挖掘出的考古時間是在戰國中期的魏國。兩本書之間相差了近200年。這200年的時間裡,中國的思想從百家爭鳴慢慢過渡到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因此他們的一些學說,就在司馬遷的思想意識當中慢慢沉澱下來。並且左右了司馬遷的一些認識。

    正確與否,再看當時的時代。

    中國的堯舜禹時代是階級開始分化的時代。原始時代的現實是充滿殘酷和血腥的。一個部族和一個部族發生戰爭,往往是失敗的部族有滅族的危險。只有這樣權利才會慢慢集中,財富也會慢慢集中,這樣階級就開始分化。因此我們認為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述的上古聖賢只是在儒家思想的包裝之下的一些人,而真實的情況是他們都是各部族爭鬥的產物。然而不得不說,上古的聖賢雖然血腥地去鎮壓叛亂,從客觀上來說,也是促進了各部族之間的交往的。

    真確與否,還要看所受的影響大小。

    司馬遷創作史記時,受漢武帝時代因素的影響較大,而《竹書紀年》產生的時間段正好是中國大分裂的時期,思想束縛較少,因此《竹書紀年》的可信度較高。

    @麇子文史 @五經博士 @歲七夸父

  • 3 # 穿越再現彼岸

    公元279年(或280、281)的一天深夜,河南新鄉衛輝的盜墓賊不準(fou biao)盜掘了汲郡(河南汲縣)戰國魏襄王的大墓,沒想到不準因為這次盜墓留名青史。

    不準在墓葬之中找到自己認為珍貴的陪葬品,將裡面成捆的竹簡扔的到處都是,散落在墓地周圍。當地民眾因此報告到官府,當地官員一看這麼多竹簡古籍,很快一級一級上報到晉武帝司馬炎哪裡,司馬炎非常重視,將所有的竹簡運送到洛陽都城,進行考古竹簡的辨別。

    當時晉朝所有一流的文學家幾乎都參加了這次竹簡的整理工作,竹簡上的文字有10萬多字,被整理後稱《竹書》、《紀年》、《汲冢書》、《竹書紀年》等稱呼。

    《竹書紀年》成書之後,在晉朝形成了一股研究歷史的熱潮。因為《竹書紀年》的記載,有很多地方和《史記》大相徑庭。(大禹治水圖,很多古代歷史被人為的美化了)

    《史記》和《竹書紀年》的幾段公案。

    一、盤庚遷殷之後商朝帝王世系到底誰準確

    《竹書紀年》中說,盤庚遷殷之後,歷經12帝,273年,被周朝滅亡。而《史記》中說,盤庚遷殷之後,歷經12帝,773年,周滅商。這是一段比較典型的公案,按照《史記》的說法,有的商朝帝王壽命達到了100多歲,很多帝王都是長壽的,這事根本不太可能。

    現代人透過甲骨文文獻考證和出土文物的考證認為,《竹書紀年》的記載是準確的,而《史記》多了整整500年。(盤庚遷殷圖,《竹書紀年》準確)

    二、伊尹到底是名相還是竊國大盜

    《史記》之中,伊尹是夏朝開國名臣,輔佐商湯攻滅夏桀,類似於周朝的姜子牙地位。伊尹在《史記》中是忠心耿耿的,從未背叛商朝。

    而《竹書紀年》中記載,伊尹驅逐了商王太甲,自立為王7年,後被太甲偷偷潛回,將其斬殺,恢復王位。(伊尹圖,可能是竊國大盜)

    三、夏啟殺伯益(爭議)。

    《史記》中記載,大禹將帝位傳給伯益,伯益堅決不願意,這才有了夏啟建立夏朝。

    《竹書紀年》在記載,夏啟為了帝位,利用自己優勢的部落力量將伯益殺害,奪得帝位。

    四、文丁殺季歷(爭議)。

    季歷是周文王的父親,被上網文丁任命為季歷擔任討伐的職務,因戰功顯赫被文丁忌憚,而被文丁囚禁殺害。這也是為什麼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原因了。

    五、共伯和干政(爭議)。

    《史記》中說,周厲王逃跑之後,周召公、召穆公共同執政。

    《竹書紀年》則稱共國的“共伯和”擔任攝政王,代行王權。

    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明《竹書紀年》記載的歷史要比司馬遷的《史記》要準確,尤其是戰國之前的歷史。

    《竹書紀年》大約始於夏朝開始,結束於公元前296年,魏安釐王去世。《竹書紀年》完全按照另外一個價值觀點記錄魏安釐王之前的歷史,很多比《史記》準確。

    《竹書紀年》堯舜禹的禪讓是否準確?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蒐集六國史書,全部銷燬,只留下《秦記》,以供後人參考。

    《竹書紀年》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古本,到宋朝時期已經散失了,根據其他典籍的記載,這本書主要記載的是夏朝及其之後的歷史,對三皇五帝的記載是沒有的,這個尚待考證。

    今本則是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所編纂的,記載是從黃帝開始的,記載這樣的記錄:

    1、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

    2、舜囚堯, 復偃塞丹朱,使不能與父相見。

    3、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竹書紀年》今本)

    簡單一句話,堯被舜囚禁殺了,舜被禹殺了,伯益被夏啟殺了,禪讓這一件事都是假的。那些禪讓都是後人美好的嚮往而已。王莽是“禪讓”的帝位、曹丕是“禪讓”的帝位、李世民是“禪讓”得帝位,已經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禪讓有很多是假的,是被迫的,連續三代異姓君主禪讓那是基本不太可能的事情,都過不了個人的心理關口啊!

    一般認為,《竹書紀年》今本中堯舜禹的禪讓故事是偽做,是後人新增的。不過西晉也有學者認為,《竹書紀年》開始於黃帝時期,但不被認可。

    竊以為,漢武帝時期已經擺出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已經成為文化上的霸主,佔據霸主地位的儒家學者,對出土的《竹書紀年》中的一些記載大加批判,稱其為“偽歷史”。為何?《竹書紀年》中的一些記載明顯的打臉《史記》的記載和孔子的一些學說,透過批判、禁止流行閱讀等方式將這一古書——《竹書紀年》進行文化侵略,讓“異端文化”記載漸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所幸的是,《竹書紀年》流傳了下來,因此,堯舜禹並非禪讓之說應該有一席之地。期待更多的考古驗證其真偽!

  • 4 # 絕海雲漢

    都不可信,夏朝不存在,前史更不用說,理由:

    夏何存,實乃周人神話。文字乃遠古時代之人傳至商矣,《尚書》乃為儒家之編,不足信,連《武成》篇(《古文尚書》[只因殺傷流血過多])都使失傳,只因兵家《逸周書》保留下來而己。周人神話自封國完善,杞國乃蠻夷部落,被周封國而已,自然夏不足信。《古本竹書紀年》沒用,都是戰國魏人編之神話與史料結合之物,並參考周人神話,更不用說《今本竹書紀年》吧。二里頭遺址分明為商物(公元前1768年殷商建立),喇家洪水遺址(大洪水肆虐時期)自然為殷商之人治理,五星聚合只為古蠻人、商人觀星相之物,後予周人所拾,便編進周之書內(《尚書》、《竹書紀年》)。同周人有夏神話便編入其中整理。周乃西羌,編夏自為西羌,夏朝不存在,三皇五帝何有?中國起源於鄭州。

    而透過最早的文字記載,商朝沒有對夏朝的記載,但西周認為虞夏商是五帝的一部分,西周認為五帝是:"黃帝、堯、舜、禹、湯"(摘自《五帝之戒問》西周 姜尚)。但在今已有文獻中卻不一樣,哪裡會有西周的人不知道,而今的人知道比其多呢?這是一個定點。春秋與西周的神話近乎沒有改變,但在戰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連篡改史料的孔子都不知道的"顓頊、帝嚳、帝摯、少昊",竟然出現在荀子等戰華人手裡,此不為天下之大稽邪?所以今五帝傳說中二帝已是虛無。

    而在《中國上古史導論》等書中,都證明了商前歷史皆神話所演,例如:鯀即共工等……雖在夏朝證偽方面,我不與其苟同之,但我以今之物證證其偽也。

    而商朝之前應有一大部落,《史記》言:商滅葛伯,何為"伯"?古以霸為言以伯,所以商前朝無國,而當時最強之聚落可能為葛國。而周人貶其而加入神話,以襯神話夏矣。

    噫!

    而少康中興,《史記》有提嗎?沒有,這是唯一在西漢末年東漢初期的神話。西漢以前史料根本沒有。《史記》大部分嚴謹,但小部分隨便不已,只因其為儒家思想所害矣!可見夏朝又為不存證據。

    而從黃帝成仙而去之言,即可證明其為神話,人怎可成仙?

    而堯舜禹,則有二說。一曰:舜逼堯,禹逼舜。二曰:堯禪舜,舜禪禹。若為真史,不可出二之相反之說,千古何來此說?噫!定為神話矣。至此五帝夏之說則全破為周人神話!

    而三皇盤古之說,更為荒唐。盤古今人何不知為神話邪?三皇,女媧造人與補天便知假矣,伏羲作八卦也為神話,八卦最早只在3400年前出現,與神話伏羲之年代差遠矣!神農嘗百草而不死,何能?燧人鑽木而為皇、有巢造屋而同上,上古何為皇,零星散步,怎只一首領?而天皇、地皇、人皇、泰皇,則曰活十萬餘年,有何能?可見不可信也。

    禮治社會早被淘汰之久,但儒家盲目自守,而至先秦至明清間禍人矣,只正儒荀況、王陽明二人不為亂也。儒家將此神話發揚下去,只為實現禮治社會而已,可見儒家之愚昧矣。

    如今,有人因為想要證明神話夏朝的存在,卻硬是套在古埃及的頭上,豈不荒謬!更有人認為夏為世界地跨歐亞非當時唯一帝國!這令人恥笑不已也!先不說神話中商湯伐夏中,商湯如果是中華文明之人,遠征之路上必傷亡,而今更無此跡!而且夏如為古埃及的話,更無中國朝代之說,只為西方文明之說。而且上推翻也!這麼大的戰爭,竟然沒有遺蹟,天下大話何至此!

  • 5 # 北派說書人

    有關於禪讓制的說法,說書人也是懷疑過,畢竟人性嘛,在面對權利的時候,誰不心動,縱觀歷史,有的人甚至為了權力,不惜殺父戮兄,由此可見,權力對人的誘惑有多大,若大家對所謂的禪讓制進一步瞭解的話,你會發現,這都是儒家的那幫人編寫的,美名傳賢不傳子之說,若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來看,你不免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這麼美好,而儒家那些人往前一站,你會發現他們原來那麼高大,風光無限。

    而翻開戰國墓出土的《竹書紀年》,看了其中的內容,你會發現,原來人性是黑暗,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當然若是你沒經歷過社會的現實,你不會知道人性的可怕,這些對於剛從學校出來的學子們可能體會不出來,等你到了30歲左右的時候,你就會覺的累。

    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聖人,聖人的存在只是相對性的,沒有絕對性的,哪怕是抹去六根上的塵灰的佛道中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渡盡天下人唄,渡盡天下人幹什麼?成佛唄!

    對於儒家的那些人,你若大量閱讀中國歷史,你就會發現,這幫人特別的虛偽,為了維持自己的份傲骨,啥事兒都乾的出來,說白了這都是為了那份信仰的過渡痴迷,雖然說儒家在中國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或許這就是儒家學派的短板吧。

  • 6 # 愛讀行動派

    爭議之處

    《竹書紀年》相傳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史官、魏國史官記載傳承有序的編年體史書。記載年代跨度上溯至軒轅黃帝,下至魏襄王時代2000餘年的歷史。原本,這部書歸從於魏襄王長埋於地下,不見天日;沒想到,到了西晉咸寧年間,這本記錄在竹簡上的史書重見天日,甫一出土,即因其記載舜殺堯、禹殺舜、啟殺益,伊尹殺商王太甲,太康失國,周公掌權等與《史記》相左的敏感問題,對主流儒家思想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曾經被孔孟視為偶像、圖騰的堯舜禹、伊尹、周公彷彿換了一個面貌,成為了爭權奪利、不擇手段的陰謀家,如果這些記載屬實,那麼“克己復禮”“敬天法古”的理想,就成為一個大笑話了,對於皓首窮經的古代讀書人,思想、信仰的衝擊可想而知。

    可信度比較

    從年代上,《竹書紀年》最晚成書於魏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6年),《史記》成書於太初元年(公元104年),除了有近200年的時間優勢,竹書紀年還躲過了焚書坑儒時期的秦火,這也意味著《史記》的成書,缺乏秦朝之前的資料彙編,《竹書紀年》擁有更為充裕的參考佐證。

    從立場上,《史記》成書的漢武帝時期,儒家已經開始逐步成為主流思想,深受儒家學說影響的司馬遷,即便是看到了類似竹書紀年的記載,囿於思想障礙,也絕不會採信與主流價值觀相左的材料;《竹書紀年》則處於百家爭鳴的戰國及之前的時期,史官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沒有意識形態的影響,秉筆直書即可。

    從成書上,《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介紹到“成一家之言”,史料的剪輯是最容易夾帶私貨的,同樣是春秋,讀《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觀感自然不同;另一方面,《竹書紀年》成書的戰國年代,史官沒有“成一家之言”的包袱,也沒有“藏於深山”“傳之後世”的理想,只需做到忠實紀錄,以資晉王、魏王治政,可以說是頂級的秘密檔案,不存在個人情感的夾帶。

    從佐證上,《竹書紀年》關於堯舜禹等方面的爭議記載,並非孤例,如果仔細翻閱《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籍,就會看到,堯舜禹等人之間的鬥爭還是非常激烈的,韓非子作為南韓貴族(三家分晉之一)、呂不韋作為秦國仲父,也有機緣看到這些類似檔案,或許在那個年代,關於堯舜禹的故事,在貴族上層是廣為人知的。

    從人性上,潔白無瑕的聖人更多活在我們的心裡,“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常常會影響我們對人性的判斷,《竹書紀年》可以說給我們打開了一個視窗,形成了儒家描述之外的另一個世界。我們可以有夢,但不能成迷夢。誰比誰高尚,誰又比誰卑劣呢?

    何去何從

    選擇相信哪一部書,也意味著你選擇何種價值觀。隨著讀史的程序,我們發現,《竹書紀年》和《史記》都是古人給我們的智慧饋贈,其實真相併不是最要緊的,因為處處都是羅生門,同一事件不同版本的記載猶如同人小說一般,讓我們“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讀史到底要讀什麼?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哲學家培根的判斷。

    愛讀君深以為然,在比對、思辨、可能性推理中,我們逐步遍歷了各類人生智慧,在現實生活中,胸中多了一些智慧判斷,更好地指導實踐,過好這一生。

    也許,這就是我們最該捕捉的讀史營養吧。

  • 7 # td2達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西晉咸寧五年(279年,另說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汲縣)人不準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發現《竹書紀年》。該書亦稱《汲冢紀年》、《古文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但它在宋時歷經了佚散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

    史記》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有上述可見,《竹書紀年》原本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國史,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有自己本國的國史,比如魯國的國史就是《春秋》,只不過戰國初期三家分晉《竹書紀年》自然一分為三,現今出土的版本就是魏國版《竹書紀年》;《史記》原本是司馬遷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竹書紀年》還沒被出土,自然瞭解不到書上內容,採集不到資訊。所以,以本人看來《竹書紀年》並非野史,書上堯舜禹的傳承不為假。歷經幾百年後,秦朝丞相李斯推崇儒學,漢代高祖皇帝以孝立國,《竹書紀年》中堯舜禹的傳承違背漢高祖時代孝治天下的根基,自然不會提倡,出於政治手段掩蓋也不無可能。

    無論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堯舜禹的傳承在兩本書中都是作為神話傳說出現的,也就是說事件本身就是有可能不存在的,《竹書紀年》也不過是借用故事為政治服務,那《史記》中的記載也就無所謂真假了,都是符合政治需要而存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荀彧之死的真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