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振廷1

    醫道一家,孫思邈享年141歲,又說享年101歲。知道藥王的名由來嗎?唐王夜夢蛇入穀道鑽入腹內,得了大病,不思食,日慚病重。唐王昭書天下,誰能醫好病,以王讓位。孫思邈揭了皇榜,進宮珍脈,開藥治病,守候皇上,侍候皇上大便時偷放條死蛇入便池。唐王一看排下死蛇,心開大喜病全愈。吃麼麼香龍心大悅。咋辦呢,皇帝金口玉言,這王位?大臣近諫,封他藥王,王冠不扶正。孫思邈藥王天下。

  • 2 # 歷史哆唻咪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種醫書,代表當時先進的醫學水平。他受到後世醫學界的尊崇,也對東亞國家的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他也在道教當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民間奉藥神的稱號。

    一、孫思邈在道教文獻中的形象演變

    首先我們先從唐朝為始,透過對道教典籍的閱覽,分析,我們來看一下孫思邈在道教當中地位之變化,從而簡單梳理其發展脈絡。

    1、在唐代民間傳說中孫思邈具有高超法術

    唐代書籍中的孫思邈具備高超的法術。《大唐新語》將孫思邈歸入隱逸類。《大唐新語》中孫思邈主要為良醫形象,有異能,表現為能預知後事。“常謂人曰:‘過是五十年,當有聖人處,吾方助之,以濟生人。’”“永徽初卒……月餘顏色不變,舉屍入棺,如空焉。時人疑其尸解矣。”此處須注意的是,尸解是當時人的猜測,而不是確定之事。故孫思邈事蹟雖神異,但只是凡人。

    成書於唐文宗大和(827-835年)的《前定錄》記孫思邈有預言之能。“孫處俊,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侑晚貴,佺福在執兵。’後皆驗。又太子詹事盧齊卿之少也。思邈曰:‘後五十年位,方伯吾孫為屬吏,願自愛。’時思邈之孫,溥尚未生。及溥為蕭丞,而齊卿為徐州刺史。”

    2、五代孫思邈列入仙班

    道教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孫思邈神化。五代沈汾《續仙傳》將孫思邈歸為“隱化一十二人”的第一位。《續仙傳》將《酉陽雜俎》筆下“孫思邈索要龍宮方”改成了龍王感恩而贈予孫思邈藥方。這樣一來,孫思邈的形象大為改善,兼備修道愛身、淡泊名利、心地善良等人類品德。《續仙傳》將《大唐新語》“疑其尸解”的懷疑成分去掉,直接肯定為“尸解”。然而此時孫思邈地位似乎在眾仙中並不高,最後是尸解的方式仙去。

    3、宋代孫思邈神仙特質凸顯

    以《太平廣記》中所記載的孫思邈神仙特徵為例,“鹹通末,山下民家。有兒十餘歲。不食葷血,父母以其好善,使於白水僧院為童子。忽有遊客稱孫處士,周遊院中訖。袖中出湯末以授童子曰:‘為我如茶法煎來’。處士呷少許。以餘湯與之,覺湯極美,願賜一碗。處士曰:‘此湯為汝來耳。’即以末方寸匕。更令煎吃,因與同侶話之,出門,處士已去矣。童子亦乘空而飛。眾方驚異。顧視煎湯銚子,已成金矣。其後亦時有人見思邈者。”可見,孫思邈擁有白日飛昇藥方,且可能具有識人慧根、判斷能否飛昇等能力。神仙品格進一步提升。

    4、元《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孫思邈師承清晰

    元代《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對孫思邈的記載,除幾乎完整著錄《續仙傳》的內容外,又加上《酉陽雜俎》的唐明皇夢孫思邈求藥的傳說,還新增了孫思邈請僧人唸經的故事。《歷代真仙體道通鑑》還顯示了孫思邈在道教界的師承系統:“王仲都……遇太白真人授以虹丹,能禦寒暑……孫思邈嘗於峨眉山棲真習道,仲都與三五人假為獵夫,過其居試之,因論長生之旨,遂授道思邈而去。”即太白真人—王仲都—孫思邈的授受順序,說明孫思邈所學之道間接來自太白真人。

    5、明代道經中孫思邈出任天官

    明代《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中孫思邈為天醫真官,華佗、楊彬等人為天醫功曹。與人間機構一樣,上清天醫院的主要功能是治療疾病:“其有疾病喪身,痛毒難任,盲聾瘖癩,癱瘓拳曲,癆疰癰疽,未經痊癒之眾,請上清天醫院一行官吏理之。”按照醫術越高,官職越高的一般規則,可以推論孫思邈醫術水平在道教人士心中超過了華佗。

    明代《道法會元》則記載孫思邈為太玄真人,任職於童初府。“所謂華陽天仙之真館,括蒼地戶之陰宅,皆孫考校之所。凡是天、地、水仙,莫不司焉。童初府者,總宰之真司也。如太玄真人孫思邈,童初上卿劉寬,皆執職其中。”明代道書將太玄真人孫思邈排在劉寬之前,說明孫思邈應為童初府比劉寬更加重要的官員。

    二、孫思邈逐步神化的原因考

    在中國醫學史上,名醫眾多。為何孫思邈被道門選中,不斷神化,地位卓然不群?除了醫術之外,還別有幾種原因:一是史書記載的孫思邈符合道士形象。二是孫思邈認同道教思想。三是孫思邈的醫術有道教色彩。

    (一) 史書記載的孫思邈符合道士形象史書中記載孫思邈的特點符合道教認同的形象。

    以《舊唐書》和《新唐書》為例,其中關於孫思邈的描寫有下面幾處是符合道教認同的形象。

    1、 修道長壽

    《舊唐書》中有“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唐太宗即位後召見孫思邈,感慨他容貌氣色看起來很年輕,稱其為“有道者”《舊唐書》:“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然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也。”

    2、醫理類道

    以《舊唐書》中孫思邈關於病理的自述為例:“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即,天地和人體相仿,兩者執行都因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不同狀態導致自然界風、雨、虹蜺各種天象。人體陰陽二氣失合會導致熱、寒、瘤贅、癰疽等症狀。天人相類,如《道德經》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仿天地,遵循自然之理進行養生。這種病理觀與道教相一致。

    3、淡泊名利

    新、舊唐書稱隋文帝時要孫思邈擔任國子博士,他稱病不起拒絕了;唐太宗要授爵位給孫思邈,他堅決推辭。唐高宗任命他為諫議大夫,他仍然拒絕。先後三次拒絕不同皇帝授予的官職,說明孫思邈並不看重權力、地位、金錢等,其志向不在於升官發財。孫思邈再三推辭不肯出仕,符合道教的名利觀。道教主張淡泊名利、少私寡慾。對於國家治理方面,道教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道教認為,對個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出仕為官,而是修道成仙。

    (二) 孫思邈認同道家道教(慕道思想)

    從孫思邈本人的著作來看,孫思邈對方術的態度是積極包容,對道家道教思想十分認同。

    1、主張大醫須精熟方術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大醫習業第一》開篇便指出,大醫應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來學習,作為醫者,除了要熟悉《素問》《甲乙》《黃帝針經》等醫學典籍、醫學知識和各種經方外,還特意指出“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孫思邈指出醫者讀道書與方術之術的意義:“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孫思邈專門強調方術,與當時一般知識分子有所不同。一般知識分子讀儒家經典、道家學說、佛教理論,但並不積極熱衷於方術。如《荀子·大略》:“善為易者不佔。”孫思邈不僅肯定方術的價值,還要求精熟方術才能成為大醫。可以看出,孫思邈認為大醫習業的最重要的目標是治病救人,方術若能到達此目的,理當認真研究

    2、主張“貴柔尚陰“思想

    《備急千金要方》的卷次排列中,第一卷為諸論,是總的理論原則探析。之後為諸方,諸方中婦人方排列第一。這種排序與道教思想“貴柔尚陰”的思想相一致。道家道教一直尊重婦女的地位。《道德經》多處提到與女性相關的內容。如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母”“玄牝”均與女性相關,《道德經》將萬物的根源用女性相關的名稱來代稱。道教繼承道家尊重女性的傳統,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直接反對“多賤女子”的當時風氣,並將女性比作大地。

    (三) 醫書中有明顯的道教色彩(慕道行為)

    1、包含大量與道教相關的禁忌內容

    道教與中醫均有大量禁忌的內容,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在針刺等方面注重時間的選擇。然而孫思邈醫書中的禁忌內容更有道教特色。孫思邈的醫術中不但有關順應天象變化等時日禁忌,還包括民間流傳、歷記上的禁忌。《千金要方》:“婦人產乳,忌反支月。若值此月,當在牛皮上,若灰上,勿令水血惡物著物,則殺人,及浣濯衣水,皆以器盛,過此忌月乃止。”一般儒者對於反支等諸多禁忌持反對態度。如漢代王符《潛夫論》記有執政者拘泥於反支禁忌,遭到漢明帝的批評。只有道教對於反支等禁忌較為重視,如在《太平經》中有禁忌反支日合陰陽,否則“生子不遂,必有禍殃”。

    2、重視道醫方法

    《千金翼方》將治病方法歸為五類:“是以醫方千卷,未盡其性,故有湯藥焉,有針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導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術也”。其中禁咒、符印屬於道教醫學的治療方法。孫思邈重視禁咒法,在《千金翼方》中記載了各種禁法,如禁鬼客忤氣、禁蠱毒、禁瘟疫時行、禁蛇毒等,既包括因鬼神等原因所致病,又包括日常生活的常見病。且孫思邈還記載了使用禁法須齋戒,受禁和使用禁法也有嚴格的規定,若不能遵行,則禁法不能起效。 可見,禁法是神聖之事,須謹慎對待,不能用汙穢的外觀(不淨衣物)、場所(穢處)、行為(惡口咒詛罵詈、飲酒食肉、與雜人喧戲)等來破壞禁法的神聖性。這正是道教常用的方式,即透過各種方式來將神聖事物與世俗事物劃分開來,以突出神聖事物的神聖性,以免受到世俗事物的傳染而失去神聖性。

    三、結論

    孫思邈作為唐代著名醫生,在中醫史地位斐然,同時在道教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得到了不斷地提升。孫思邈的形象,最初是唐代具有法術的高人,到五代時實現了由人向仙的重大轉化,初列仙班,為下品仙。宋元時期,孫思邈在道教中形象進一步豐滿,宋代時文獻記載孫思邈能助人為仙,元代時孫思邈的師承清楚。明代時孫思邈上升為高品之仙。孫思邈在道教中地位的逐步上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孫思邈醫學影響與日俱增。

    孫思邈在道教中受到神化的原因,除了他醫術高超外,還因他和道教之間關係密切。無論是正史的記載還是孫思邈本人的著作來看,均能看出這種親密關係。從史書記載來看,孫思邈具有修身愛道、重生養生、淡泊名利等特質。從孫思邈自己的著作來看,他具有慕道思想,認為大醫應精熟方術,“貴柔尚陰”;他也具有慕道行為,其醫術具有明顯的道教特色,其醫書中大量道教相關禁忌,並重視道醫的方法。

  • 3 # 泥水勞人1

    醫、卜、形、相、山。是中國古代知識的一個系統,雖然是五個科目,好學得法者則科科精通。孫思邈就是這樣的人,但以醫藥見長,著作了醫學重要的方藥知識,在當時起到了非常重要治病救人的業績,神奇的傳聞故事也非常豐富。醫卜形相山,是以醫為最早,山為終結,山術,就是道修的稱呼。所以古代的山術,好像就是一所唯一的大學。其中包括了很多種知識與方技,但尤重醫藥,因為醫藥是修煉離不開的養命之術,治病才能長壽。所以傳聞孫思邈活了160多歲,是否屬實,無從考證。懂醫藥的孫思邈能如此長壽,自然就成了山術的重要人物了,因為山術的目標就是健康長壽,長生不老,反老還童等等之追求法。所以孫思邈成為道家的重要人物,是順理成章的事啊!

  • 4 # 無憂草2775

    根據有關資料,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生於公元541年至公元682年,享年141歲。今陜西,銅川,耀州區人。

    自幼聰慧,喜愛莊子道家學說,思想偏於道教。因體弱多病,自學醫成材,青年時喜為鄉阾治病,深得百姓愛戴,品質清高,不求為官,立志醫學。因隋未,唐初時局混亂,隱居陝西終南山,置身研究醫學,走訪四方,蒐集醫學經驗,便被後人尊為道士,藥王。

    醫藥學家孫思邈,對中國中醫,中藥發展貢獻非凡,應該得到現代人記念,尊敬學習。發揚祖國中醫學,利國利民。

  • 5 # 看看44975

    中國的文化文明,技術進步,中醫文化,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歷史進步發展,都是道教文化的進步。中國的歷史,就是道教的歷史!

  • 6 # 被打扮的歷史

    藥王神是道教神仙之一,與其他神仙不同,藥王神與其他神仙不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人物,可以說打破了道教神仙長生不老的神話,相比於其他神袛,藥王神來源於當世的名醫,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實了。最早的藥王神是神農,之後是戰國時期的,隋唐時期的藥王神就變成了孫思邈。之所以孫思邈會成為藥王神,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1)孫思邈在醫學上成就較高,是隋唐時期的名醫,是當時首屈一指的人物,並且在行醫過程中積攢了比較高的聲望,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於當時科學還是非常落後的,許多疾病可能在別人手裡還是束手無策,但由於孫思邈醫術較高,能夠比較好的治癒疾病,在當時比較落後的社會條件下就具備了謠言滿天飛,進而對不能理解的事務進行神話的基礎。

    (2)孫思邈醫術高超,影響很大,具備了傳播和神話的基礎,但如若需要進行神話,還需要有神話的條件。孫思邈值得神話的主要有兩點:

    A、孫思邈少年時比較喜歡研究道家思想,收到此思想影響,在37歲時就離開了熱鬧的仕途,公元579年即孫氏大約37歲以後,離開家鄉,先後到太白山和終南山過了數十年的隱居生活,而這兩座山又都是道家名山,容易與道家產生聯想,更給了人們想象的空間。 在此期間,除了研究醫學外,他也在當時盛行的“陰陽錄命”、“諸家相法”、“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即預測禍福、卜筮吉凶、符錄消災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時間,更是對這一神話傳說進行了推波助瀾,因此孫思邈成為藥王神就有了一般民眾基礎。

    B、傳說孫思邈非常的長壽,據說達到了140歲,實在非常人所能及。加上他非常喜歡研究道教,正是看到這一點,道家也非常願意將其招入麾下,進行宣傳以擴大信眾和影響力,除了治病救人之外,長生更是對於民眾有巨大的誘惑力。

    (3)李唐王朝自稱是老子的後代,在唐朝道教影響很大,對於道教非常的尊崇。而孫思邈恰恰又生活在這一時期,而有神通並且長壽又是神仙的兩大特別顯著的特徵,孫思邈這兩方面又特別符合,在道教強盛的唐朝,也該有人成神了,這和唐朝的名將秦瓊、呼延灼等成為門神是一個道理。

    綜上所述,藥王孫思邈成為道教的藥王神,與其醫學成就,民間聲望,唐朝道教的興盛是息息相關的,其中唐朝道教的興盛起了關鍵作用。

  • 7 # qianyuming12345

    學中醫的都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道教也奉其為理論基礎。為了道教的生存,凡是以此成名成神的人物,都被其納入教會。其實藥王只是一代名醫,且不為名利,濟世救人,理論紮實,養生有方,故活了百零一歲,七十歲寫下名著千金方,真乃神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苦樂年華,有喜也有悲,什麼才是真正的痛?您經歷過刻骨銘心的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