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龍江老楊

    準葛爾部,他們就特別喜歡侵略別人,而且恰好自己是比較有實力的。一開始的時候那個部落還是比較小的,大部分都是居住在今天西北的那些地方。可是後來他們不斷搶別人的東西和土地變得越來越大,到後來甚至還成立了一個國家。

      他們的人數很少,只有六十多萬人。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看起來都是很小的一個部落。因為當時清朝就有了好幾億人呢。如果單單從人數上來說,那他們真的是一點威脅都沒有。可是他們的人都是很強壯,而且一點都不滿足自己擁有的東西,總是想到的很多,所以這就有點麻煩了。

      他們一直都在戰鬥,所以從一塊小小的地方逐漸變大,直到後來有本事建立起一個國家。不過當時他們的那個國家是附屬於清朝的。可以想象出來他們是肯定不會滿足的,所以開始和清朝對抗起來了。當時他們的逐漸壯大也引起了清朝的注意,所以就開始了對抗的過程。、不得不說他們的勇氣真的是很大。

      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怎麼那麼少的人敢那麼囂張?要是說人數他們是肯定比不上清朝的,但是很多時候比拼的都不僅僅是人數。他們的人不僅強壯而且都是很有野心的人。相比之下中國的很多人就都是不太喜歡打鬥的。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是佔有優勢的,不過中國的人雖然不想貪別人的但也不想被人搶。

      最後的結果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那就是他們最終還是輸了,他們建立的那個國家也被滅掉了。那就是太貪心的下場。或許因為實在是實力懸殊吧,好幾次對抗他們都是輸的的所以說只是有勇氣還是不夠的,最好還是結合一下實際情況比較好。從那以後,中國的版圖就變得比以前更大了。

      不管怎麼說,準葛爾部都是一個很值得人們敬佩的部落。因為他們曾經確實比很多別的部落要厲害,也很有上進心,這是現在很多人都缺乏的。但可惜的是他們實在是太貪心了,管不住自己的慾望,最後也只能夠被滅掉了。這也警告了很多人,不要幹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光有勇氣是還不夠的。

  • 2 # 小布vlog

    遊牧民族,逐草而居,全民皆兵,軍事機動性高,時常侵犯邊關百姓,掠奪糧食衣物財寶等。經濟上恢復比較快,葛爾丹與清楚對立時,俄國也在幕後給予葛爾丹武器方面的支援。葛爾丹統一了準格爾部落,疆域廣闊。葛爾丹年輕,有統一蒙古的決心,繼而滅清統一中原的野心。綜上與清朝帝國抗衡很久。

  • 3 # 風情漸漸依舊

    大清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的努力,最終平定了準噶爾部。準噶爾部雖然軍隊強悍,但畢竟人口少是遊牧部落,經濟遠遠不如清朝,長期的對抗耗盡了準噶爾部的實力,清朝可以利用自己雄厚的實力與準噶爾部拼消耗,畢竟少數遊牧民族擊敗容易,完全消滅很難。一、兼併重組其他部落,得以實現抗衡大清。

    清朝的建立發展以及強大的過程中,準葛爾勢力也在悄悄的發展,強大並走向強盛,並建立了統一的準格爾汗國。準噶爾在清朝發生戰爭之時,更是侵佔了很多蒙古汗國和部落,這些部落也是準噶爾的依仗,給準葛爾提供了更多兵員和物資的支援,也讓準格爾可以跟大清對抗並彼此消耗。

    二、準噶爾的地理環境影響清軍深入。

    準格爾的地盤主要是今天的新疆、青海和內蒙西部,雖然看上去地盤很大,但是大多都屬於遊牧草原地區,氣候惡劣還有部分荒漠,讓清軍無法支撐長期的戰爭,尤其是戰線很長的戰爭需要供給,大清國力已經支撐不住長期對耗,所以康熙皇帝擊敗了準噶爾部以後,沒有繼續深入進攻,迄於清乾隆二十二年曆經三朝,歷時70年,並取得了完全勝利。

    三、看似弱小的背後卻有沙皇俄國的支援。

    準噶爾就好像清朝和沙皇俄國之間博弈的工具,當時準噶爾部用皮毛和馬匹從沙俄進口火器,依靠強悍的騎兵還有軍隊普及的火器,在火器的比例上,遠遠高於清朝軍隊,此外還有大量的火繩槍和輕型火炮,可以適應騎兵作戰,駱駝背上使用火炮,大大的挫傷清軍的力量。

    準格爾部落在自己優勢下和大清對弈。

    準噶爾難以消滅是因為它與一般蒙古部落不同,不僅是單純的遊牧民族,在部落之間組建了國家政權,擁有附屬國提供的兵員和物資,更主要的身後始終有沙皇俄國的支援,提供火炮輜重可以跟大清得以周旋。

  • 4 # 羞羞俠

    準噶爾是遊牧民族,他們地域廣闊人口稀少,他靠侵略其他的民族,搶劫過路商人來壯大自己,而開始時康熙之前清朝內鬥不斷,沒有時間去處理外部事物。造成了準噶爾的坐大。最後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才把準噶爾平了。他們畢竟是遊牧民族沒有長期經濟對耗的實力,只能走向自我滅亡!

  • 5 # 雨沐青峰

    首先要說的是,準葛爾部可不只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部落,在它最鼎盛的時期,控制的地域面積有幾百萬平方公里,軍隊數量也有幾十萬人,甚至被稱為當時亞洲三大強國之一。

    元朝政權被明王朝覆滅後,殘餘勢力退回了蒙古草原,並且在明王朝的攻擊下分裂成為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而準葛爾部,就屬於漠西蒙古。

    後金崛起後,逐漸控制了蒙古各部,為它對抗明朝增加了重要的力量。

    清朝入關後的一段時期,先後面對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南明政權、三番叛亂、鄭氏政權等,所以無暇他顧。

    而在遙遠的西部地區,屬於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則趁機迅速擴張勢力。兼併漠西蒙古各部,控制了回部,滅亡葉爾羌汗國,滅掉和碩特汗國,這使得準葛爾部成為了西部草原上強大的勢力。

    準葛爾部的軍隊就像其縱橫歐亞的祖先蒙古鐵騎一樣,來去如風,機動靈活。所以清軍與其作戰時,很難對其進行毀滅性的打擊。而且西北地域遼闊,清軍不能步步為營,補給也困難。另外準葛爾部還與沙俄勾結,從其處獲得槍支火器等支援。

    所以說準葛爾部與大清帝國周旋七十餘年並不奇怪。

  • 6 # 破乞

    蒙古梟雄噶爾丹

    烏蘭布通之戰無功而返,回程路上又因為瘟疫損失慘重。而噶爾丹留守科布多的部眾又不敵策妄阿拉布坦,科布多大本營遭到洗劫,而天山南北各路的綠洲城市更是全部落入策妄阿拉布坦的控制之下,阻斷了噶爾丹獲得鐵器和火器的來源。噶爾丹無疑是無力收復失地,只能勉強自保。而康熙帝也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希望招納噶爾丹部眾,安置在內蒙草原。噶爾丹與康熙帝虛與委蛇,用這幾年時間來休養生息,更是從清王朝處騙取了不少白銀,從沙俄購置武器。

    康熙帝

    但是談判一直到烏蘭布通之戰後的第五年,還沒有任何結果,康熙顯然發現,自己是被噶爾丹耍了。好在這幾年大清也做足了備戰準備,兵精糧足,足以遠征到漠北。康熙帝於是定下計策,準備以派兵迎接噶爾丹投降為旗號,一舉伏殺之。

    準軍所用的贊巴拉克大鳥槍

    但噶爾丹早已發覺清王朝的動向,1695年下半年,他再度發兵東侵,攻擊仍留在漠北的喀爾喀部眾,試圖擴充實力。同時,噶爾丹宣稱自己帶來了六萬俄羅斯鳥槍兵,以此恐嚇漠南漠北諸蒙古王公,同時利用自己作為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弟子的宗教影響力,招引蒙古草原上的喇嘛僧為自己提供情報。由於喀爾喀部眾大多躲避噶爾丹兵鋒而暫時南遷,此次東侵,實際上如同一場放牧遊行,並沒有發生什麼戰鬥。噶爾丹亦不敢貿然南下到長城附近。

    準噶爾軍隊中的精銳戰士

  • 7 # 瀚林電競

    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高楊(孟子義 飾),從小條件優越,養成了愛買東西的不良習慣。原本順風順水的人生,卻因為父親的突然破產失蹤,一夕之間彷彿從天堂到地獄。高楊在茫然應付生活變故之時,機緣巧合遇到了父親助理的弟弟嚴勵(王陽明 飾),得到了他的幫助。同時,高楊迫於生計,應聘進了嚴勵的商業對手李明澈(李燊 飾)手下工作。性格差異極大的嚴勵與高揚,經歷了一系列麻煩衝突後,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李明澈也在工作中被高楊的樂觀性格感染,漸漸愛上了她。商業競爭與愛情競爭交織爆發,隨後步步升級的事業危機,以及逐漸浮出水面的家族恩怨,讓高楊和嚴勵的感情接連遭遇致命的打擊。重壓之下,高楊逐漸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頑強地完成了自我的成長,從一無所長的花瓶,逐漸成為自立自強的職業女性。在感情上,也慢慢從依賴、索取學會獨立、付出。

  • 8 # 四季文史

    《康熙王朝》中,身為遊牧部落的準噶爾部是依靠什麼和龐大的大清帝國抗衡了許久?

    西北準噶爾部落與大清王朝前後持續抗衡了近百年。對於遊牧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堪稱傳奇。歷朝歷代中,都不乏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騷擾。準噶爾部之所以能與大清抗衡這麼多年,主要原因在於清廷政治決策出現嚴重失誤,加上游牧民族的頑強的抵抗毅力,所以直到乾隆中期,才蕩平此地。我們從三個維度來敘述這個問題。

    一、清廷錯誤決策,貽誤絕佳戰機

    準噶爾部落,是衛拉特蒙古的一支,其首領噶爾丹最後將一些鬆散的聯盟體制,逐步改變為集權的政權體制,在1678年正式建立了一個汗國,即準噶爾汗國。我們知道,大清入關是建立在“滿蒙和親”的基礎上,清朝皇帝不但是清廷的統治者,也是蒙古的大汗。隨著噶爾丹勢力的不斷髮展,準噶爾大有蠶食蒙古其他部落的勢頭,難保他們結盟而一起對抗清廷。所以噶爾丹成了大清的心腹大患,必須與之做個了斷。

    噶爾丹與大清的對抗,是17世紀中國發生的一件大事,平定噶爾丹,大清前後花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從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歷經三朝皇帝。雖然準噶爾部控制的實際面積很大,可人口偏少,正規軍隊也就六七萬人,那麼為什麼大清久攻不下呢,主要是前兩朝皇帝的決策失誤導致戰機盡失。

    ①康熙時期。

    西征噶爾丹是從康熙大帝開始的。康熙對“滿蒙和親”有清醒的認識,只有將噶爾丹消滅,才能加固滿蒙聯盟。於是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康熙三次御駕親征噶爾丹事件。

    準噶爾地廣人稀,他們這支遊牧民族隨著歷史的演進,主要軍事力量已經不侷限於鐵騎大軍,他們用自己的牛羊從沙俄手裡置換了大量的火器,手裡有了火繩槍,所以敢把矛頭對準大清。加上沙俄對噶爾丹的幫助,所以康熙帝在跟噶爾丹對峙沙場的時候也吃了不少苦頭,並且其中的兩次都是自衛反擊戰。最終由於噶爾丹人數有限,而大清人數上有絕對優勢,所以大清還是佔據戰爭主動。按理說,康熙應該乘勝追擊,但康熙卻沒有這麼做。因為當時國力不允許,加上長途奔襲,戰線拉得太長,所以康熙就果斷放棄了這次機會。

    ②雍正時期。

    父親康熙三徵噶爾丹,加上六下江南,導致清朝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國家積貧積弱,所以當兒子雍正繼位的時候,從老爺子手裡接的基本就是一個爛攤子,雖然有心征服準噶爾(噶爾丹在最後一次昭莫多大戰後死去),但還是因為實力不允許,雖然曾派大將嶽鍾琪征討,但結果還是延續了康熙時候的狀況,最後還吃了敗仗,最終還是不能讓準噶爾臣服。

    二、準噶爾大軍的優勢

    前文已述,遊牧民族自古以鐵騎著稱,然而西北方這支遊牧民族準噶爾不但有實力雄厚的鐵騎部隊,手裡還有先進的火繩槍。眾所周知,當年在明朝的時候,日本的豐臣秀吉就曾仗著自己手裡有火繩槍而妄圖征服大明,可見火繩槍的威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然而在大清的時候,康熙、雍正前後,大清綜合國力衰弱,經濟、科技發展相對滯後,所以大清對於準噶爾的征討始終是可望而不可及。

    另外,雖然準噶爾部人口稀少,但按照蒙古人的傳統,部落裡的成年男子幾乎全民皆兵,所以他們的戰鬥力一直不容小覷。而且我們知道,直至最後,導致準噶爾汗國滅亡的是國家內亂,以及沙俄和大清的兩面夾擊,否則大清能否攻下準噶爾都是一個大問號。

    三、乾隆的高瞻遠矚,終平準噶爾

    隨著北方遊牧部落準噶爾汗國實力的迅速增長,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清朝的統治,在“滿蒙聯姻”國策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大清必須死磕準噶爾。西方歷史學家稱準噶爾汗國是“最後的遊牧帝國”,這不可一世的帝國,最終的滅亡終結於乾隆皇帝。

    康熙的三次親征,加上雍正派軍征討,在乾隆中期(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清軍進兵伊犁,俘獲準噶爾首領達瓦齊,準噶爾汗國最終被平定。達瓦齊被俘後,天山北路再次陷入動亂,1758年,隨著阿睦爾撒納逃亡俄羅斯,直至病死在沙俄,西北邊患徹底被平,準噶爾所轄終被納入大清版圖。

    《秦邊紀略》:噶爾丹“有大志,好立奇功,父母深愛之,欲立為黃(洪)臺吉。

    《蒙古族通史》:“在準噶爾地區所有呼圖克圖和喇嘛中,無論其宗教職位,還是學識及影響,噶爾丹是獨一無二的。”

  • 9 # 94310417小云

    大清帝國曆經康雍乾,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歷時約一百二十餘年才最終在道光帝時統一干淨利落的剿滅了準格爾大汗勢力統一了中華大地碇定了中華板圖,起初與大清帝國分庭抗禮的是葛爾丹汗國,他是黃金家族後人,野心勃勃雄才大略呑並了周邊的多部蒙古部落王族,支援葛爾丹勢力的是沙俄英主彼得大帝,它利用葛爾丹勢力以圖達到侵略吞噬大清帝國的目地,從財力物力槍械大炮上暗中資助葛爾丹與大清帝國狂打亂昏,但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依靠其強大的帝國實力和蒙古諸部盟的資助經三次大規模的親征雷霆萬鈞之勢終剷除了葛爾丹勢力,但葛爾丹的後世之君和別有用心的汗王仍不余余力的進行著瘋狂的抗爭,經乾隆皇帝和嘉慶道光幾代賢君的強勢打擊,終收復了自漢唐就歸屬中華的千古寶地新疆,青海,西藏各地。

  • 10 # 一點點歷史

    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對抗的故事並不在少數,甚至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情況也屢見不鮮,秦漢時期北據匈奴,兩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再到後來的鮮卑、突厥、蒙古、女真,這些遊牧民族都曾給中原王朝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康熙王朝》中的準噶爾部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是漠西蒙古的一支。

    當時的蒙古大致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蒙古大致就是今天的內蒙古,早在明朝末期這裡就歸順了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滿清。漠北蒙古也就是現在的蒙古國地區,他們也是準噶爾部擴張的犧牲品,1691年康熙在多倫諾爾舉行會盟,漠北蒙古也正是併入滿清。

    漠西蒙古早在1636年就是固始汗的帶領下歸順了後金,其中也包括準噶爾部,所以後來準噶爾汗國和滿清對抗一直被稱作叛亂。

    根據史料記載,準噶爾汗國僅有六七十萬人,他們憑什麼和人口上億的滿清對抗呢?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首先來看準噶爾的自身實力

    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在冷兵器時代有著先天性優勢,當年成吉思汗能率騎兵橫行歐亞正是憑藉剽悍的民風和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部隊,所以準噶爾汗國有著相對較強的戰鬥力。

    除了強悍的騎兵部隊,準噶爾汗國還有更厲害的殺手鐧,那就是威力極大的火器,根據史料的記載,準噶爾曾偷襲俄華人要塞俘俘虜了大批俄國戰俘從而獲得了“熔爐冶煉”和火藥的配方,正是憑藉著軍事裝備的核心技術讓準噶爾軍隊的火力絲毫不遜於清軍。在《康熙王朝》中也有雙方炮火對轟的鏡頭。

    清朝的難處

    當噶爾丹掃除一切障礙一統準噶爾汗國之時,滿清正受困於三藩之亂,在平定叛亂後又忙於恢復生產撫平戰爭的創傷,從而給周邊勢力的崛起創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條件。

    另外出兵西北清軍的戰線極長,後勤補給將成為很大的難題,這場戰爭不僅是軍力的對抗更是經濟實力的比拼,清軍用兵西北打的就是“錢糧”之戰,顯然當時的滿清沒有這麼充足的資源。

    直到噶爾丹大軍長驅直入攻入漠北蒙古諸部落無力抵抗聯名向康熙求助才使得清朝出兵。雖然康熙親征擊敗準噶爾並逼死噶爾丹,但是無法徹底將其消滅,在新領袖策妄阿拉布坦的領導下準噶爾依舊強盛。

    直到乾隆年間,一方面準噶爾內亂,另一方面清朝有了足夠的經濟基礎,才最終消滅了準噶爾汗國。

  • 11 # 林子說歷史

    準噶爾部能與大清帝國抗衡,依靠的自然是實力。而它實力的形成,主要是其首領噶爾丹領導有方。

    從它的發展看,有三步十分重要:

    ①稱霸西域

    ②東征蒙古高原

    稱霸西域

    準噶爾部原本只是西域的一個普通部落,當時的西域也有不少其它的部落。這些部落組成了較為鬆散的聯盟體制。

    在這種情況下,噶爾丹帶領準噶爾打敗了盟主,成為了新的盟主。自此噶爾丹便逐步稱霸整個西域。這是準噶爾部崛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東征蒙古高原

    準噶爾在稱霸西域後,便開始了東征的步伐。它的東征雖然沒有完全控制住整個草原,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整合了蒙古高原的資源為己所用。

    這時準噶爾的實力雖說與清朝差很多,但進攻不足自保還是有餘的。

    北聯沙俄與清朝爭雄

    準噶爾在擁有一定實力後,又做了一件事使自身的實力更上一層樓,讓自己有了能與清朝爭雄的底氣。這便是與北方的沙俄合作。

    沙俄在當時也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就軍事實力而言與清朝是不分上下的。但沙俄的重心在歐洲,便資助噶爾丹與清朝爭雄。

    綜上所述《康熙王朝》中,身為遊牧部落的準噶爾部是依靠實力與大清帝國抗衡的。這主要是其首領噶爾丹領導有方,從其發展看有三步最重要:稱霸西域、東征蒙古高原、北聯沙俄與清朝爭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人遊戲打的棒棒噠,那麼學習也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