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聞逸錄

    國自商周時代起,有文字記載的疫情頻頻發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在條件有限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疫情的呢?

    首先是疫情檢查報告。時期已有一套疫情檢查和患者隔離措施。如《雲夢書簡》中說到疫情申報制度,鄉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鄉長)有責任調查、報告,然後上面派醫生來檢查,如果屬實,即進行隔離治療。

    其次是隔離治療。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用來隔離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時,佛教寺院設立的“病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濟坊”,病人依病情輕重異室居住,“以防漸染”,醫生要製作病情記錄,作為年終考評的依據。

    在治療疾疫用藥方面,專業醫書記載有藥方,蘇軾在《與王敏仲書》中提到治療瘴疫方為,“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元人筆記《輟耕錄》中也有記載,元朝初年時,元軍發生疾疫,以大黃療治,所活近萬人,效果亦極顯著。

    西漢時期發生過嚴重的旱災,接著就是蝗蟲爆發,瘟疫橫行。據《漢書》記載,當時朝廷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費為患病的災民提供藥物,進行救治,並且還專門安排了空房子給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對疾疫的治療較之以往各代都更為重視。每當疾疫流行,宋廷多詔命太醫局及翰林醫官前往救治,藥費多由朝廷無償撥付。

    而在防疫工作中,古代政府對城市公共衛生管理和設施建設也很重視。在河北易縣出土的戰國時代燕國下都的陶質陰溝管道,即為中國早期的地下排水裝置。在宋代溫革著的《瑣碎錄》中提出:“溝渠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病”。

    如今,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的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等各方面都已經非常先進,相信很快就能渡過難關,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武漢一定能行!

  • 2 # 王子白羽

    據鄧拓先生在《中國救荒史》一書中統計,中國在兩週時期僅有一次疫病流行的記載。秦漢時期13次,三國兩晉時期17次,南北朝時期17次,隋唐五代時期17次,兩宋金元時期32次,明代64次,清朝74次,民國6次。以上僅為見於正史的全國性大瘟疫的記載,區域性性的疫情,多不見史載。

    《後漢書·靈帝紀》載:“建寧四年三月大疫,使中謁者巡行致醫藥。”

    晉代規定:“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史料記載,在疫病發生時,國家會直接派醫官巡診為患流行病的病人醫治。

    最早的巡診制度見於先秦。至東漢光武帝時,天下疾疫,朝廷乃“遣光祿大夫將太醫巡行疾病”。

  • 3 # 熊沾沾

    瘟疫是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一種疾病,無論當今還是過去,瘟疫都以傳染性強、爆發速度快和致死率高給人民帶來深厚的苦難。

    古代科學技術落後,古人對瘟疫的認識和應對方法遠不如今天。但是隻要是在災難面前,一個正常的社會都會竭盡全力的應對並且求存。

    中國祖先經過長期的經驗總結和傳承,在應對瘟疫上有一整套自己的方法。這種方法傳承到現在,不管科技如何,其核心實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整個社會都會團結一致,以求儘快自救成功。

    我們就以萬曆十六年到十七年發生在徽州瘟疫來做例子,講述一個就有組織能力和自救能力的地方社會如何展開自救,和瘟疫做鬥爭的。

    根據《徽州府志》記載,萬曆十六年和十七年(公元1588年到1589年),徽州爆發瘟疫,徽州下轄的六個縣份無一倖免。

    這一場瘟疫其實是從六年前就在全國爆發,不過當時的社會組織水平沒有辦法在源頭上遏制住瘟疫傳播。所以這這一場瘟疫演變成全國性的,徽州也不可避免捲入其中。

    瘟疫傳播到徽州時,徽州百姓一時之間極度恐懼。疫情死亡人數太多了,造成的後果遠遠超過一般的旱澇饑荒。極度的恐懼又容易使得百姓求助於封建活動,這也導致有一些不負責任的人利用疫情製造混亂,謀取錢財,社會秩序一時之間陷入混亂。

    中國曆代王朝在治理旱澇饑荒等自然災害上擁有豐富的經驗。遇到重大災情,地方官員需要第一時間上報,獲得許可後立即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儘量減少流民,保證當地秩序。災情結束後,一般情況都會下令減少賦稅,令當地民眾有自我喘息的空間和時間。

    但在治理疫情上,“今之人皆知救荒,不知救疫”,可見當時治理瘟疫的難度有多大。

    徽州地方官員除了積極上書朝廷,需要得到朝廷和萬曆皇帝的資源支援外,積極展開自救。

    一、杏林醫者以悲憫之心全力救治

    誠然,中醫在預防疫情這個方面不如在疫情治理上。中醫其實在治理瘟疫上,很佔優勢。

    在當時的背景下,那些深受儒學影響的杏林高手常常無償公佈治理瘟疫的藥方,而且儘量採用普通之家都可以承擔得起的藥材。徽州府這次爆發疫情,就有不少杏林世家無償看病抓方子,提供給百姓。

    根據《橙陽散志》卷四《人物誌・義行傳》,一位叫做江若清的徽州大夫給人看病,提供藥材,經他救治的病人存活下來的很多;一個叫做餘淳的大夫,他提供的藥方,救人無數。

    二、全民捐錢捐資,共渡難關

    在各個電視劇中,我們常常見到那些具有俠義心腸的男女主角積極參與施粥。這並不是什麼虛假情節。每當災難來臨時,施粥是治理瘟疫中最為常見而且最為有效的辦法。

    這是為了當人們儘量儲存體力,避免因為飢餓造成自身免疫力全盤下降,增加存活下來的機率。

    每當災難來臨時,傳統社會的鄉紳都會盡可能的出錢出力。這也成為當地官府自身力量不足時,他們重要的力量依賴。當時鄉紳可能平時吝嗇,但是面對大災一般都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和官府一起商定如何設定粥棚,力保貧窮地災民不被餓死。

    為什麼當地鄉紳一般僅僅施粥,而不是提供更好的菜石呢?這也是一種長期抗擊災害的方式。施粥成本相對較低,在官府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減輕施粥之人的負擔,同時又能夠惠及到更多人。我們不能為了賑災,讓那些本來有資源的人因此陷入更大的壓力之中,甚至因此陷入貧窮的狀態。

    除了施粥,有些時候還會有人捐資埋葬死者。古人從來事死如事生,何況死於疫情的人,如果不加以妥善掩埋,對遏制疫情傳播百害而無一利。因此,除了組織醫藥和食物,官府在情況完全沒有大崩潰的情況下,都會鼓勵當地人積極埋葬死者,這也符合古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對大力支援抗擊疫情的人家,政府都會給予相應的表揚,有些時候還有稅賦和勞役減免。這是朝廷給予激勵和肯定的一種方式。這對於提高鄉紳在當地的聲望很有幫助。對於百姓、朝廷和大戶來說,是一種三贏的方式。

    三、力保治安

    疫情面前,各種人性都會輪番上演。

    有傾盡全力救治的人,就有無賴小人趁機作亂,謀取好處。

    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面前,昔日繁盛的城鎮和村落,有可能人煙斷絕,社會秩序進一步空白,盜賊橫行,利用百姓的恐懼和愚昧心理,讓當地社會亂上加亂。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組織能力的官府和當地士紳會聯合起來,組織人手,排兵佈陣,一方打擊盜賊,一方面維護社會秩序,尤其是在施粥現場,一定要避免任何動亂的產生。

    四、朝廷的應對之策

    不得不說,古代時期應對災難的速度上,遠遠沒有做到及時高效。

    比如在開倉放糧上,許可權直屬於朝廷和皇帝。官員上書上報災情後,朝廷需要加以核實和決策。古代通訊條件和交通條件又很慢,一來一往,可能災情已經從可以遏制到進入惡化期。

    同時,中央缺乏系統全面的救治辦法,更加造成了救災工作的滯後性。面對旱澇饑荒這些災難尚且如此,那麼面對疫情發展兇猛的瘟疫,應對能力就更不要提了。

    萬曆十八年,就有大臣上書萬曆皇帝,建議“有遇重大災疫,許令各府州縣,作速申文,合於府按,既許便宜動支社倉積穀,及本部事例義輸等銀。”

    意思就是以後碰到疫情,允許地方負責人上報後,就可以自己做主,動用糧倉和銀兩等,儘快開展救治工作。

    這個建議應該是意識到獲取朝廷授權對於治理疫情的不利之處。可惜這樣的建議,搜遍史料,我們發現,再無下文。

    這其實和封建王朝集權的本質相沖突。封建帝王自然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糧食和錢銀的王朝統治的根本要素之一,來什麼“向下授權”,自然為朝廷所不喜。

    五、總結《防範・憫時疫》中記錄了古人總結面對災難的六個要點:1. 垂死貧民急施粥;2. 疾病貧民急醫藥;3. 疾起貧民疾湯米;4. 既死貧民急墓葬;5. 遺棄小兒急收養;6. 輕重繫囚急寬恤。

    說完了明朝後期徽州如何應對這一場瘟疫,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出,古人在應對瘟疫上,大致上是沿著以上的方式在應對。

    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在面對瘟疫時,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特別強悍。而且在災情過後,整個地方社會有些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這背後都有一股別的文化社會中無法理解和做到的能力——內部的團結能力。

    還要特別說明一點,無論今古,在面對疫情災害時,捨棄自我甚至舍家舍業衝在第一線的人都是杏林醫者。在這個特殊時期,尤其如此,對眾多抗疫的醫務工作者,表示編者的敬意。

  • 4 # 許華英927

    無法控制。任何傳染病或疫情大爆發,都有一個自然規律,一般都是自己消失的。有的瘟疫時間長,有的時間短。每次瘟疫的流行,都有大量人群死亡,有時整個村莊都消失了。那時的流行不會像現代這樣大面積,全國或全世界流行,因為那時人群流動非常小,在一定的範圍內人群都被感染,可能有很少的人靠自己的免疫力活下來,但大多數或所有患病,感染的人都死了,病原就沒有了,瘟疫傳播就停止了。在古代時期,有記載的史實,如果在有建制的,能被官員監管到的地方,州,縣,村莊,大多數是發現瘟疫後,就立即封鎖該地區,所有發病地人都不許出來。也就是控制了傳染源。

  • 5 # 國際小學者

    這裡是小學者,一個90後。

    古代醫療水平落後,衛生很差,發生瘟疫的時候,其實也很慘的。

    以下,乾貨不多,隨便品品。

    一,古代人口不多,在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時候,主要的聚集區,人口達到幾十萬的城市,內陸一個省,沒幾個。發達省份總人口達到一千萬,已經是全國最大人力的幾個省份之一。

    舉個例子,秦國坑了趙國大約四十萬青壯年,趙國相對於除了燕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就直接廢了,趙國至此以後進入老齡化。

    所以,古代的人口密度,低。

    低人口的密度,加上封建高度集權的制度,相對來說很容易控制。

    二,古代的交通不發達。

    古代和我們現在最大的差別就是交通工具與資訊傳遞方式。

    如果古代偏遠地區出現瘟疫,說不定上面的指令未到,瘟疫就已經殺光了當地人或者被周圍得知訊息的城池進行了隔離,阻攔。

    當然,如果是大城市人口密集區發生,古代幾乎就是隻能採取隔離的措施,沒有立刻可以用“人”來組織的手段阻止蔓延。還是靠的地理因素,自然條件和不太好的交通來阻止。

    這跟人員流通手段的缺乏,有一定的聯絡。

    從秦,漢開始,奠定了一個法制框架和人文文化認同的主要基調。

    唐朝達到鼎盛的同時,也把相對來說更先進的,經過融合後的文化傳播。那麼建設基礎設施的需求就有了。如果要看大唐的道路交通建設的理論達到什麼情況,只需要在西安看看,你就明白了。

    西安為何叫長安,本人覺得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那一條十分寬闊的長安街,由於確實寬闊,長,廣。

    也是這個時候,大唐每一次哪個地方有自然災害,瘟疫出現,造成的人員損失都特別大。

    總結就是古代的防止瘟疫擴散速度與今天的區別就是,“交通工具,基礎設施”的差異。

  • 6 # 探索歷史

    在古代由於戰亂頻發以及衛生條件不好,瘟疫、天花等傳染病頻發,雖然每一次都給人類帶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古人依然堅挺,這一切都得益於古人的智慧。古人為了預防與應對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燒屍體,避免瘟疫的爆發。在古代,戰亂和大災之後,往往會發生大的瘟疫,奪走千萬人的生命。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發生多次之後,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找到了戰亂以及大災後的屍體是瘟疫的罪魁禍首。在多次的嘗試後,古人發現及時掩埋或者焚燒屍體是避免瘟疫的一個有效方法。於是乎,在大戰之後,獲勝方為了避免瘟疫會及時掩埋己方或敵方的屍體。同時,在大災發生後,古代地官府不僅會及時掩埋遇難者的屍體,還會用石灰粉進行消毒。

    二是有較完善的預警與處理辦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某裡公士甲等廿人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寧毒言,甲等難飲食焉,來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難與丙飲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這段話記載的是秦朝應對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說:“某裡有二十人把同裡計程車伍丙送到官府,說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飲食。後來官員審問了丙的年齡、籍貫、姓名、經歷等狀況,丙說自己外祖母當年有“毒言”,後來還論罪處理了。但是審定之後,官府認定丙並沒有“毒言”以及其他過犯。”

    透過這段記述,我們發現秦人對傳染病已經形成了預防、確認、隔離等一套成熟的體系。文中的丙被鄰居認為有傳染病,被舉報到官府,要求不與丙一起吃飯,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預防與隔離的理念。而官府得到舉報後,經過詢問,發現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這種傳染病,而丙並沒有此病,就解除了對丙的隔離。此件事可知,當時,秦人已經有了非常強的預防傳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機制。

    三是隔離病人,積極治療,及時處理死者的遺體。在古代瘟疫發生後,官府會介入,進行封村,甚至封城,與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隨後,官府會派遣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安排人員焚燒感染者的遺體,已達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結束,才會解禁。

    第四種就牛了,在明清的時候,為了預防天花,開始了大規模的種牛痘運動,很好地起到了預防天花的目的,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實踐出真知,古人經過了無數血的教訓,才總結了以上一套較完整的應對傳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們人類在歷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後的勝利。古人的應對之法,與我們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歷史證明了華人一定能夠戰勝災難,取得最後的勝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 7 # 歷史環形社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會有疫病發生,主要就是因為寄生蟲/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據史料,歷史上都是十年一個大疫,三年一個小疫,雖然每次都會奪走很多人的生命,但是也沒阻擋了中華民族的繁榮。這麼久的歷史表明,如論病魔多危險,人類總是可以戰勝,那麼古代沒有先進的技術,是如何控制瘟疫的呢?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醫者挺身而出。在抗疫中,醫者都在最前線,治病救人,還會給窮人免費治療。有很多名醫的故事都是關於瘟疫的,例如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等等,都為了治療疫病做出了很多的貢獻。當時發現的安宮牛黃丸等等現在還在臨床上使用。

    第二,接種疫苗。中國醫學在公元980年就有了接種術,就是用天花病人痘裡面的成分去接觸沒有得過的人。因為這種毒力比新鮮的要弱,所以人體只會產生輕微的天花,因此能夠產生防疫,可以預防天花的發生。

    第三,君王主動請罪,出錢抗疫。古代的時候,一旦發生了大的疫病,帝王們都會坦誠自己失職,承擔責任,安撫百姓。官方還會組織活動,在歷史上有很大的作用。曾經漢元帝,漢文帝等都下過自責的詔書,還下令讓官員減少享樂,用於救災。宋朝,醫生看診都是免費的,藥費也會由政府支付。

    第四,設立隔離防區,防止繼續傳播。古代的醫生們很早就意識到了傳染性,還發現隔離可以有效的降低傳染。天花是在戰爭的時候帶到中國的,後來因為有傳染性,在中國慢慢傳開。唐朝,設立了專區,專門用來隔離麻風病人,有人會給他們治病,就像現在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也有這樣專門的隔離區,由政府出人來照顧。

    第五,設邊境檢查站,開始防疫管理。宋太祖時,就派人到邊塞去,帶著醫生負責管理路過人的健康和防疫工作。清朝甚至專門設立了官職,來管理防疫檢查。

    第六,注意飲食,保持衛生。飲食和衛生是會引起疫病的發生的,這個從古代就發現了。記載中古人會用草藥來洗澡,預防疾病。提倡不吃變質的飯菜。另外古人還知道鼠類是不能吃的,生冷的食物也不能吃。元代的醫生還建議要保持口腔衛生等等。

    第七,官方減稅,施財賑災。疫情不僅會影響人們的健康,還會給經濟和生產帶來影響。歷代帝王們都會給百姓減稅,同時發放福利。疫病過後,官員還會來巡視,安撫百姓,派醫生來這裡善後。

    第八,安葬亡者,救濟孤兒。每次疫病都會奪取很多人的性命,如果沒有很好的處理屍體,可能會危害到別人的健康。唐朝對此就非常重視,只要發現屍體迅速掩埋。另外如果有孤兒,不滿12歲,必須要親屬撫養,官府會提供口糧來救濟。不僅幫助了百姓,還安撫了民心。

    以上就是古代控制疫情的一些方法,雖然沒有很先進的醫療裝置,但是大家的觀念還是很實用的,也確實為後代控制疫情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 8 # 沒煙沒火

    在中國古代,醫學家很早就認識到了一些疾病的傳染性,並主張透過隔離的方式來阻隔疫情的傳播。在《漢書》中,就有用“隔離”來防控疫情的記載。比如,在疫情發生時,會建立專門的“病遷坊”,用來隔離患病的人。在唐朝時,在發生麻風疫情時,透過建立“病人坊”來阻隔疫情。

  • 9 # 易學釋然

    歷史上的瘟疫都是在冬至前後發生,第二年春季過後消失,不知道什麼原因發生,也不是用某種藥物治好的,只是某種藥物和方法可以抑制一下,最終還是靠自己的免疫力,按照五運六氣分析是天地陰陽不和,控制的最好辦法就是區域隔離,限制人的流動,古代交通不發達,一般都是小範圍發生,也是封閉區域隔離!

  • 10 # 共論矛盾

    主要是中醫的陰陽平衡理論,非常超前。

    與今天講的能量守衡,是一回事。

    病毒因為陰陽不平衡而產生作用,出現。

    就一定會因為陰陽再平衡而產生反作用,消亡。

    中藥的調製,又不需要什麼先進機械。

    古代抗瘟疫,只要思路對,一樣可以成功。

  • 11 # 坐在雲下發呆1

    根本無法控制,基本上如果發現哪個城市出現疫病,控制不住時,就只能封城,和現在的封城不一樣的是,那個時候封城就是等一個城市死完最後一個病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手裡有15萬,50天后才用,這期間投資到哪裡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