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魚落雁菌

    順其自然,如果事業如日中天,不必刻意去採菊,享受你的996,畢竟也不是誰都有機會996。如果你不知不覺到了南山,那就先順其自然,享受悠然。順其自然,不是逃避。順其自然是理智,理智是一種不動聲色的積極,是智慧。

  • 2 # 八子1999

    有的人就喜歡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有的人就喜歡宦海浮沉

    有人本來就隨性灑脫無所畏懼

    有人總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 3 # 老酒壺

    我覺得這是一種灑脫,一種生活的態度,並不能將其定性為逃避現實。

    陶淵明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淡泊名利,可能平凡,但是還不至於會平庸,追名逐利,可能會風光一時,但心靈不會自由,也活不出真正的精彩來。其實,名利是身外之物,面對名利,我們要做到處之泰然,不驚不喜;失之淡然,不悲不怒。為了名利而累心累身,確實是本末倒置的傻事。

    淡泊是一個人的修養,是一個人精神的至高境界,是一種靈魂的典雅,真正淡泊之人,心態平和,視名利如糞土,能夠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最終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 4 # 日進豆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一種怎樣的心境?

    我來答

    匿名使用者

    2014-11-07

    描述了在這樣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靜而悠然的,這是全詩最為人稱道之處,用了兩個地點,兩個動作,把一種神仙般脫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點畫得令人不盡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地採菊、眺望南山的生活如此閒適愜意。此詩描述著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畫面,但更妙的是連作者也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這是一種無我,也是一種對“天人合一”的最佳詮釋。

  • 5 # 種樹光頭強

    陶淵明寫下這首“採菊東籬下…”的佳作,是他淡泊名利,享受自由神往生活的寫照,不是逃避,反而是一種生活意境的昇華。

    我正在營造“世外桃源”的生活意境,是我少小離開家鄉,而念念不忘的歸隱山居的生活願望,經過五年的努力,圍繞村莊種植了600畝的紅花油茶,冬春季節,家鄉已沉醉在紅色花海之中。再過五年,準備返璞歸真,在老家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田間山野生活。

    畫面中的就是我老家的絢麗與寧靜。

  • 6 # 動靜之緣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覺得這不是一種逃避的生活態度。反而我覺得這是一種熱愛生活的態度。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同時表現了詩人此時的心態——怡然自得,心舒體泰。但是這兩句話的題外之音,也說明了當時陶淵明是一已經成了一個農耕之人。只要是種過地的人都知道,農耕非常的辛苦。別說是古代沒有現代的機械,全靠人工的農耕勞作,那是非常的辛苦的。而在辛苦之餘,作者還能有這樣的心態。在採摘菊花的同時,能發現見南山的美景。這句話就表明了,作者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無時無刻都在觀察著生活,發現生活之美。一個懂得發現美,欣賞美的人,是不會逃避生活的,他只會更熱愛生活。

    所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是一種逃避的生活態度,反而是一種熱愛生活的態度。

  • 7 # 水木清華鄭先生

    幸福之人並非擁有一切,只是盡力享受生活的賜予。The happiest of people don"t necessarily have the best of everything they just make the most of everything that comes along their way.

  • 8 # 老叟歸鄉

    逃避的說法倒不至於,內心向往淡泊名利的生活,也是你的性格使然。不必有糾結的想法

    最好的是:在內心採菊,在內心見南山。好比我是菊花,處處皆可採。在忙碌的人潮中,做一個悠然的採菊人,那才是真的灑脫。強行歸於深山採菊,徒有其表。

  • 9 # 映十六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反映的是一種淡泊恬靜的生活方式。你要問你想過這種悠然平淡的生活,是不是一種逃避的人生態度。你這樣問,那就要結合你現在的生活狀態,人生遭遇才能下結論了。

    一個年過半百經歷各種風雨的老者,選擇這種平淡的生活,這就是一種境界。

    從小性子淡然比較隨意的人,天生喜歡淡泊恬靜生活的人,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選擇這種生活,這就是追求,是一種嚮往的生活。

    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突然受到打擊而選擇回農村山林生活,那這就是逃避,不敢面對現實生活。

    如所謂的佛系青年選擇這種生活,又不認為他是一種逃避心態,最多隻能說他是消極的生活態度,是一個時期的不作為心態。

    又或許你正值壯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又不算富裕,只因為承受不了社會的壓力,而想選擇過這種生活,那這種就完全屬於逃避心態。

    所以,想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的人,是不是一種逃避的生活態度,關鍵在於人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選擇過這種生活。

    其實現在想過這種生活也得有實力才行,沒點實力,往往過上二天還得要出來賣力,今時不同往日,有能力才能有多種選擇。現在,調整心態努力向前才是硬道理。

  • 10 # 滋養有生命的文字

    想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一種逃避的人生態度嗎?要想知道是不是一種逃避的人生態度,首先要看陶淵明先生,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寫出的這篇名作?

    陶源淵明先生是生活在東晉後期一個政局動亂的時代、民不聊生、生靈塗淡,動盪不安的生活,使當時的人們如一葉葉浮萍。陶淵明也是萬千浮萍中的一員,雖然身為官場中人,但官場腐敗的現實,一次次磨滅了他的熱情和理想,終究濟世報負無法施展,憤而辭官永遠告別了官場。他並沒有浪跡天涯,而是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以彈琴、讀書、寫作而隱遁于山水之間。

    換句話說,如果陶淵明仕途通達、順風順水,也許這篇名作問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好年華的他,一定會在官場上做出最大的成就與報復,也許從歷史中走出來的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其實古人與今人都一樣,很多時候,迫於生活與生存的壓力,當一條路實在走不通,無法堅持下去的時候,只有退而求其次,而不是絕望時自我了斷,這不失為最明智的選擇!陶淵明先生大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樂的生活。

    何談是一種逃避的人生態度!那是時局所迫,不得不選擇的一種明智的生活態度,儘管如此,在無邊無垠的星辰大海里,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吟唱中,陶淵明依然算得上一位成功的、了不起的、名垂千古的人物!

  • 11 # 喜之郎觀察

    想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一種逃避的生活態度嗎?

    大家都知道這是陶淵明的著名詩句,這句詩句也道明瞭這位大詩人對生活的態度,順其自然,迴歸自然,他已經厭倦的官場的爾虞我詐,這不是逃避,這是一種放下了世俗寄託,放下了功名利祿的豁達大度,蘇軾曾經說過“我們就是這個世間的一個過客,人生就是一個過程”,那麼陶淵明的這句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蘇軾的詩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啊!這是一種看透人生,看透生活本質的一種表達,這是一種思想的高度,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認清生活本質的一種表達。

    這是一種不自欺欺人與自己,不阿諛奉承與別人的一種智慧,陶淵明順應自然,順應自己內心世界,這不能理解為是一種逃避現實的一種態度,他只是厭倦了以前的生活,他想給心靈放個假,這才是享受生活的態度。

  • 12 # 戶外播客

    我個人覺得不是,每個人嚮往的生活都不同,比如我就不太喜歡長久的在繁華的地方生活,偶爾去感受一下哪種熱鬧的景象還可以,我喜歡安靜

  • 13 # 何日盡頭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我們心中理想的生活。但是不是一種逃避生活的態度呢?

    我覺得這得看自己的年齡吧!

    如果自己才二三十歲、四五十歲的樣子,那這就是種逃避生活的態度;在這個年齡段本是該打拼的年紀,你卻想著過與世無爭的生活,有這種想法其實也沒錯,厭倦了城市的紛紛擾擾,迴歸自然也算是一種享受。但是,你卻忽略了你該有的責任與擔當。漸漸老去的父母、和還未長大的孩子誰去照顧與扶養?他們願意陪你去過這種生活嗎?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你和你的親人能忍受世俗的偏見和別人奇怪的眼光嗎?

    但如果你已經六七十歲、八九十歲了,因為已經到了享受人生的時候,那這種生活簡直不要太美好;每天慢慢悠悠的四處轉轉,看看花花草草,種一點小菜,養幾隻小雞,不用在意外面世界的紛擾紛擾,累了就休息,困了就睡覺。這是不是很美好呢?在這種生活下頤養天倫,應該是很多人心裡的想法吧?

  • 14 # 喬維芸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悠然見南山。是一種順其自然,在無拘無束的隱居之中,近處是清幽得愛菊,遠處是杳杳的南山,頭頂滑過的是逍遙的飛鳥,心中存的是自在歸意,在山野裡找到的樂趣,只能用心神領會,無法用語言表達……人生在矢志不移與隨波逐流之間的激烈碰撞時,心中的天平自然而然傾向了淡泊與自持!

  • 15 # 又見機智的魚呀

    我覺得這反而是我們都向往的一種生活狀態

    這裡讓我想到了李子柒

    以前,有人說,

    我想要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像海子詩中的一樣。

    現在,有人說,

    我想有個院子,冬暖夏涼,四時花開。

    像李子柒的菜園一樣。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

    緩慢、恬淡的生活成為許多人的嚮往。

    在四川綿陽,

    有一個姑娘,她有一個小院,

    院子裡,瓜果飄香,

    院子外,那一樹花,開得正好。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她像古時人一樣,遵循著節令勞作、生活。

    三月桃花開,來釀桃花酒;

    五月枇杷熟,來做枇杷膏。

    春日賞花、冬日喜雪,

    過著詩意的田園生活。

    她叫李子柒,

    她把生活過成了2000萬人的嚮往。

    有人說,最羨慕李子柒的菜園子。

    清晨起來,從沾著露水的菜園裡,

    摘下幾個絲瓜、番茄或青瓜,就是豐盛的一餐。

    飯桌周圍,花草掩映,

    擺簡單的飯菜,開啟釀好的果酒,

    看繁花在風裡、在暮色裡、在月光裡搖曳,

    歲月靜好。

    從花草中穿行而過,

    看到草莓熟了,摘一把嚐嚐,

    小番茄紅了,摘了一簍子,做成果醬。

    生活,就是這麼隨心所欲。

    果蔬之外,還種有花草,

    向日葵一大片一大片,

    雞冠花紅豔豔的,

    摘幾枝,插在花瓶裡,賞心悅目。

    房間裡,風鈴聲動,

    房間外,花枝搖曳,

    時間彷彿靜止。

    這樣一個園子,

    春天,有看不完的花,

    夏天,有吃不完的水果,

    早上起床,摘夠了一天的瓜果和花兒,

    做一頓豐盛的早餐,

    一日,兩人,三餐,四季。

    歲月靜好,就裝在了這座園子裡。

    這是多少人羨慕的生活呀!

    有人說:李子柒的生活,

    如畫一般,看著就移不開眼。

    田園牧歌,景色太美。

    李子柒的家,坐落在山中,

    遠處的雲海,如仙境一般。

    院子外的桃花,風吹枝動。

    深林裡,落花滿徑,像天女散下的花朵。

    在這裡,

    李子柒自給自足,像極了隱逸之人。

    早晨,割一茬青菜,配粥吃。

    想吃的蘑菇了,背上揹簍,上山去採。

    遇上了鄉親,用家鄉話,打個招呼。

    像極了王維了那句詩: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田園慢生活,讓2000萬人羨慕。

    現代化的城市,人們早已厭倦了快節奏,

    而憧憬慢生活。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隨心生活,得大自在。

    春天,看花開,

    夏天,聽蟬鳴,

    秋天,看落花,

    冬天,觀雪落。

    多麼詩意的生活呀!

    無所事事的時候

    就坐在亭子裡,

    看一會兒書,或發一會呆,

    等風、看雲、聽雨,

    或是曬曬太陽。

    耳邊輕風,山間明月,都是一種享受。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把生活過成詩,也只有李子柒了。

    如今,李子柒的微博粉絲有兩千多萬,

    海外帳號粉絲有七百多萬。

    透過她的影片,

    外華人也愛上了中國的田園生活,

    對她讚不絕口。

    有的人說,李子柒是做秀、靠包裝而紅。

    而李子柒,還是那個淡定的姑娘,

    每天做飯,打理菜園子,

    臉上依然雲淡風輕。

    其實,

    安心處,方有田園,

    心定了,哪裡都是田園生活。

  • 16 # 塵世曉書僮

    想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一種逃避的人生態度嗎?

    陶淵明的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千古名句,被無數人追捧,同時也是一種最純真的生存狀態,並不存在說逃避的人生,相反還傳遞出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試想如果詩不是辭去官場隱居在廬山的話,他不可能會有這種感受,而想要獲得這種心靈的寧靜,那就只能是遠離塵世,這也正是陶淵明最偉大的一個地方,那麼這兩句詩也是告訴了世人,想要回歸本真,想要過上最真實的生活,那就是要回歸到大自然,把自己融入進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意義。

    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有希望隱居,陶淵明之後還有無數的詩人最終在晚年選擇隱居,這也正是說明了這些詩人,他們都活得很透徹,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所以並不是說隱居就是逃避生活,更多的還是迴歸到自然,去尋覓心中的聖地。

    陶淵明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早年間他也做官,可是看不慣官場的黑暗,於是選擇了隱居,如果僅僅從這樣的行為便認為他逃避現實,這有點說不通,只能說明他活得比任何人都明白,正是這種活明白了的人,才會最終選擇隱居,於是才有能夠寫出如此優美的詩句。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首《飲酒.其五》的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正是把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再結合內心的感受,從而創作出了這首詩,通篇一氣呵成,寫得很是有生動,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一片真誠,同時在這首詩中,詩人也正是告訴了世人一個大道理,一個人想要活得明白,那就要內心寧靜,而想要獲得這種寧靜的生活,那麼就是遠離塵世的喧囂。

    我們對於一首詩的理解,並不能夠僅僅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這樣的話很容易理解錯誤,如果深入地去了解,充分地瞭解詩人的生平,還有創作意圖,那麼就能夠明白更為深層的東西,這也正是文學最有魅力的一個地方。所以最後可以很肯定地回答您,陶淵明所寫的這種生活,並不是我們世俗之人所認為的是在逃避生活,其實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 17 # 德雨50926495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飲酒·其五》。至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思想境界,才會悠閒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怡然自得,那樣地超俗爽脫。

    全句宗旨是復歸自然,而回歸的第一步,便是對世俗價值的否定。自古到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物件,也是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陶淵明在其62年的歲月裡,22歲出仕,出任彭澤縣令才四十出頭,八十天後掛官而去。

    陶淵明在官場上不待見,毅然轉向,歸隱田園,成就了第一位田園詩人,也成就了歷史上,偉大的詩人與辭賦家的地位,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必須如何鑽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尊嚴。於是,他從官場中急流隱退,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其實,像這種例子有很多很多。袁隆平放棄了大學學習生活,選了自己感興趣的生物,成了雜交水稻之父,國家勳章獲得者。比爾蓋茨也一樣,放棄大學學業,獲得了微軟事業光輝,無人能及。錢學森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研製兩彈一星,成就了中國導彈之父,成就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揚棄,一個哲學名詞。它指的是繼承和發揚,舊事物內部積極,合理的因素,是拋棄和否定舊事物內部消極的,喪失必然性的因素,是發揚與拋棄的統一。陶淵明及以上幾個例子,都是揚棄成功的範例。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放棄自己現有成就,去另立門戶的。何況像陶淵明那樣,從一個縣委書記兼縣長,正處級領導幹部,直接歸隱,與其說需要勇氣,道不如說,是一種堵氣行為,“老子不幹啦”。還是那句話,“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如果說這是逃避,道不如稱之為解脫,一種個性的迴歸,一種上不帶面具的真性情,也許這才是人的本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硬漢子喬峰會跟段譽惺惺相惜?你瞭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