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ghk髙塰堃

    這個問題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也沒有相關的文學史料,能夠記載,甚至野史也沒有記載過,我覺得我們更應該關注屈原給後世的影響,給我們帶來的思考,至於是不是我們無從考察。

  • 2 # huangqiusheng

    屈原是我古代有愛國情懷的詩人…記念他的節日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同性戀是遺傳基因…與的人品無關…不重要。無語!

  • 3 # 謝懷慶407

    他們所言“屈原是同性戀者”的理由,來自六十多年前民國學界關於屈原的一次學術討論。1944年,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屈原為同性戀者”,引起當時學術界一片譁然,並遭到多人質疑。孫次舟隨後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

    當時,作家朱自清非常認同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參與討論。聞一多於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文中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樁歷史事實”。聞一多還進一步闡明瞭“斷袖”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

    當時各國間戰事頻繁,“忠君”遠非時尚,“朝侍楚君,暮為秦僚”並不會招致非難,即使象提出“忠”與“孝”的孔子本人也頻繁地周遊列國,並不因不能專事魯君而自愧。再說戰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並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表多有誇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並不出奇。

    從文學“基情”到“腐文化”的華麗轉身

  • 4 # 醉飲一曲嘆往事

    屈原

    有同性戀平權運動者倡議將端午節命名為“同性戀情人節”,理由為屈原也是同性戀引發廣泛爭議。

    腐女:“腐”在日文有無可救藥的意思。“腐女”意指對男男同性之愛充滿欣賞的女性,是一種有自嘲意味的自稱。

    2012年6月14日,一位叫喜力的網友在微博上公開倡議“將端午節作為同志情人節”,並列舉出了端午節的歷史、將其作為“同志情人節”的意義等,而其理由則是“屈原是同性戀者”,“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性社會學家方剛隨即轉發了這一微博,稱“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屈原是一位同性戀者,並且因失戀自殺”,呼籲更多同性戀平權運動者參與到“為這一節日的‘正名’中來”。

    有學者指出,“用這類的眼光解讀經典文字很早就有,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他們所言“屈原是同性戀者”的理由,來自六十多年前民國學界關於屈原的一次學術討論。1944年,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屈原為同性戀者”,引起當時學術界一片譁然,並遭到多人質疑。孫次舟隨後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

    當時,作家朱自清非常認同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參與討論。聞一多於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文中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樁歷史事實”。聞一多還進一步闡明瞭“斷袖”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

    從文學“基情”到“腐文化”的華麗轉身

    對於不少人來說,“腐女”早不是新鮮事物,這個來自日本的亞文化舶來詞,最初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意指對男男同性之愛充滿欣賞的女性。誠然,“腐女”群體也有其自身的嚴格定義,但簡而言之,她們的樂趣就是看到兩位男性“站在一起”,就自行聯想他們“在一起”。

    “腐”產生於動漫。“當時我在看漫畫,開始的時候以為主人公是女生,後來情節進入高潮以後,猛然發現‘她’居然是男的!當時感覺非常震驚,但也有所頓悟,覺得男男愛情也能接受。”一位名叫“mizuki”的資深腐女說。其實據RecordJapan新聞網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女性表示自己是看漫畫、動漫以後成為腐女的。漫畫在“腐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充當著不可替代的載體和催化劑的角色,並透過日本的“同人誌展銷會”,逐步發展出一批“腐漫畫”和漫畫家。

    同時,“耽美”文學也是“腐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最早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為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呈現的另一種文學寫作風格:耽美派。後來這個詞被日本的漫畫界用於BL(boy‘slove)漫畫上,並引申為代指一切美型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感情,最後更發展為男同性戀漫畫的代稱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初,“腐漫畫”開始進入中國大陸。1999年,中國第一本“耽美漫畫”月刊“耽美季節”出版。與此同時,由於網路的高速發展,大量“腐向”的耽美網站應運而生。許多著名文學網站都有耽美專欄,培養了大量的耽美文學寫手,更是促進了“腐文化”的發展。

    腐文化,從小眾文化走向大眾娛樂

    “搞基”儼然成了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的“娛樂運動”。從綠茵場上慶祝入球的擁抱,到經典偵探小說《福爾摩斯》同名影視作品中的搭檔關係,無一不留給“腐女”豐富的聯想空間。

    “我知道你是個軍醫,剛從阿富汗因傷退役回來。你哥哥擔心你,你卻不肯向他求助,因為你看不慣他,也可能對方是個酒鬼,更可能他最近拋棄了自己的妻子。”神色冷峻的福爾摩斯在實驗室中對華生說出這一段經典臺詞時,不少腐女都紛紛叫“萌”。這部由BBC出品的迷你劇將阿瑟·柯南·道爾筆下的著名人物———福爾摩斯和華生“穿越”到21世紀的倫敦街頭。依舊是貝克街221B,依舊是“福華”的經典搭檔,但是在眾多的腐女甚至是普通觀眾心中,福爾摩斯和華生儼然從破案的“好拍檔”變化為“好基友”,正如劇中赫德森太太所說,“我接受任何形式的家庭”。

    由於“腐文化”的日漸興盛,影視作品為了迎合消費口味紛紛“賣腐”,《新福爾摩斯》、《梅林傳奇》、《妙警賊探》……一部部打著“好基友”擦邊球的英美劇在中國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和評價。其實這幾部電視劇都是翻拍於英美經典:《新福爾摩斯》重新演繹了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梅林傳奇》改編了亞瑟王和梅林法師之間的傳說;《妙警賊探》則將萊昂納多的經典影片《CatchMeIfYouCan》擴充成為三部60多集的電視劇。將經典加入新元素重新解讀,是影視劇翻拍中常用的手段,新編劇們將改編的新作加入時下流行的“好基友”橋段,也只是一種“合時宜之舉”。其實,意氣相投、肝膽相照也好,兄友弟恭、情同手足也罷,這些“好基友”們,最終打動觀眾的還是人物或角色之間真摯的感情,其背後的文化,只是寄託著觀者對美好感情的一種遐想和渴望。

    實際上,“腐”的影響力已由虛擬世界擴大到更廣闊的現實世界,甚至直接影響大眾的思維方式。可曾記得過去男同學之間勾肩搭背的親密動作?這在當下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這立即會被加以“基友”的稱號。以前是異性走在一起會被議論,今天同性走在一起更像有姦情。“腐女”眼中,“基情”無處不在。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後現代時代,年輕群體自有“除魅”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從文學經典中讀出“基情”。那些教科書中,和講授老師一樣板著面孔的古人也有七情六慾,甚至也有同性之愛。在他們看來,愁容滿面憂國憂民的杜甫經常為李白寫情詩,挑燈看劍夢迴連營的辛棄疾還有個緋聞男友陳亮……這樣,“腐女”們不再僅僅停留在“耽美”文學上,眼光已和民國先生們不謀而合了。

  • 5 # 銀號角樂團阿東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楚辭》中最著名的篇章是《離騷》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而被流放。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

    至於屈原真的是“同性戀”嗎?我認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及人格魅力對今人的教育影響是否深遠。你懂得!

    出自郭沫若 《屈原》文: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間的一瞬的顯現,哦,那多麼燦爛的、多麼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這宇宙中的最偉大者呀,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著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毛澤東曾寫了一首《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他讚賞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以“萬里濤”言其躍得遠,以“衝”言其勇猛,歌頌其為堅持真理而獻身的驚世之舉。寥寥28個字,深刻形象地刻畫了屈原的愛國情懷、浪漫氣質,更揭示了以文做匕首、以死醒世的戰鬥精神。

    早在長沙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毛澤東就痴迷《楚辭》,對屈原很是崇拜。那時他做了一本專門的聽課和讀書筆記,取名為《講堂錄》。這本筆記共47頁、94面,第一頁就是毛澤東抄錄的屈原的《離騷》和《九歌》。

    毛澤東在很多外交場合向海外推介這位先賢。1954年,來訪的印度總理尼赫魯離京到外地訪問,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辭行。毛澤東當場吟誦了屈原《九歌·少司命》裡“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的詩句,來表達對尼赫魯的友好之情,並向他介紹了屈原的生平。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來華訪問,毛澤東送的禮品也是一部《楚辭》。

  • 6 # 擒史皇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戀者身份,在當時文壇引起一片譁然,並遭到多人圍攻。孫次舟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作家朱自清同情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主持公道。聞一多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聞一多進一步闡明瞭此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當時各國間戰事頻繁,“忠君”遠非時尚,“朝侍楚君,暮為秦僚”並不會招致非難,即使象提出“忠”與“孝”的孔子本人也頻繁地周遊列國,並不因不能專事魯君而自愧。再說戰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並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表多有誇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並不出奇。

  • 7 # 任東昇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戀者身份,在當時文壇引起一片譁然,並遭到多人圍攻。孫次舟又撰文《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堅持自己的觀點。作家朱自清同情孫次舟的觀點,並請出著名詩人、楚辭專家聞一多教授主持公道。聞一多次年在《中原》雜誌發表《屈原問題》,肯定了孫次舟對屈原的發疑是楚辭研究的重大發現:“孫次舟以屈原為弄臣,是完全正確地指出了一椿歷史事實……”聞一多進一步闡明瞭此說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在科舉尚未施行的戰國時代,文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條件,他們只有依附於當時的國君與貴族才能生存,即成為“文學弄臣”。當時各國間戰事頻繁,“忠君”遠非時尚,“朝侍楚君,暮為秦僚”並不會招致非難,即使象提出“忠”與“孝”的孔子本人也頻繁地周遊列國,並不因不能專事魯君而自愧。再說戰國時代盛行崇尚男風,人們並不以此為慚,所以屈原在詩歌中自稱“美人”,對自己的儀表多有誇耀,在詩句中對同性愛情作大膽表白,並不出奇。

  • 8 # 木子141602303

    說起屈原,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他報國投江的故事。其實還他有另外一個故事同樣動人心魄,那是關於愛情的一個故事。公元前325年,屈原15歲,正是青春年少,情愫懵懂的年紀。

    屈原每天早起讀書,讀累了就沐浴著清晨的Sunny在田地裡散步。連續三天了,每天他都能看到一個小姑娘揹著一個大大的竹簍,手裡拿著一把鐮刀。小姑娘右手持著鐮刀飛快地劃過野草,左手迅速接住,然後頭也不抬,順勢扔到背後的竹簍裡。整個動作成熟老練,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可是小姑娘的面容卻一點也不成熟,眼睛不大,嘴巴也不大,看起來小巧精緻,大約有十三四歲的樣子。屈原看著小姑娘揹著滿滿的竹簍消失在田野裡時,心裡總會升起一陣莫名的失落感。好幾次,他都想走上去問個好,但都沒鼓起勇氣。

    又是一個清晨,這天天氣並不好,陰得很重。屈原剛走出門口就看到了那個小姑娘。小姑娘低著頭,全神貫注地割著草。屈原在遠處靜靜得看著,他忽然覺得這默默地關注著也挺好的。

    烏雲很快越積越多,隨後就下了雨。小姑娘頭髮一下子被打溼,她無助得抬起頭。突然看到屈原所在的屋簷,她咧開嘴,露出一個甜甜的笑容,飛快地跑到屋簷下。

    竹簍裡草已經很多,她想卸下來,但是有點吃力。屈原趕快上去幫了一把。

    小姑娘回報了一個和剛才一樣甜的笑容並且問道:下雨了,你怎麼還不回家啊。

    屈原是第一次聽到小姑娘的聲音,這聲音直爽乾脆,像是田野裡無拘無束的風一樣。屈原支支吾吾地說:我回家也沒事做,在……這看你割草。

    小姑娘說:唉,割草很累的,有什麼好看的,看你這打扮,平時很少幹農活吧?

    屈原點點頭。

    小姑娘低頭想了會,狡黠地笑道:那以後你幫我割草啊,我倆一起割。

    還有什麼比這更開心的事?屈原搗蒜一般地點著頭。

    遺憾是,自從雨後兩人分別後,屈原再也沒有見到過這個小姑娘。屈原每天都在房簷下等候,小姑娘的身影再也沒出現過。很多人認為是小姑娘雨後回家時遇到了意外,但這只是猜測,具體原因無人得知。

    後來屈原根據這段傷心事寫成了詩歌《九歌》,詩中主角也是苦等心上人而未至,大概是屈原最真實的內心寫照吧。

    楚懷王與屈原

    楚懷王是楚國的亡國之君,而屈原是楚國之臣,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愛國詩人。當初楚懷王若是能聽取屈原的意見,楚國也許就不會一步步走到絕境。

    楚懷王是楚威王的嫡子,是他讓本來強盛的楚國一次次割地賠款,致使楚國耗盡了國力。而他自己,也最終落得個身死異國的下場。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早期以一首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而引起楚懷王的注意,從而開始被楚懷王任命改革楚國。哪知,好景不長,楚懷王貪戀美色。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一次次被流放,卻始終忠君愛國。可惜的是,他最終還是在絕望裡投江而亡。

    當年,為了破壞楚國與齊國的聯盟,張儀授命於秦國,欺騙了楚懷王。而楚懷王深信不疑,面對屈原的極力勸諫,他依然放棄了與齊國的聯盟。當張儀稱病不見楚使的時候,楚懷王依然沒有懷疑張儀,反而使擔心張儀懷疑自己的誠意。所以為了讓張儀相信他的誠意,他派人去辱罵了齊王。至此,楚國失去了盟友,而張儀的許諾也沒有兌現。之後,在秦國的威逼之下,將國土一步步拱手讓人。

    楚懷王生性懦弱,又容易輕信於他人,對屈原的勸諫置若罔聞。如果當初,楚懷王能聽取屈原的勸諫,不輕信於張儀,那麼楚國又何至於此。楚懷王和屈原又如何會落得如此地步。

    春申君黃歇與屈原

    黃歇和屈原,兩個人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兩個人都是楚華人,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但是兩者的生平經歷都有點巨大的差異,通過了解這兩個人,便於我們去了解楚國的歷史以及楚國為什麼會沒落的原

    黃歇是楚考烈王時期的重臣,官至為令尹,封地有十二個縣。之後還封為相,可見他在楚國的地位可謂是呼風喚雨,這與他早年的落魄經歷形成鮮明的對比。正當他的事業在興盛期之時,他被小人所刺殺,結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作為後起之秀,他主要活動的時間是在楚懷王時期。年紀輕輕就做了左徒,左徒是什麼概念呢?那就是較令尹只低一級的官階,可見屈原早年是一帆風順,跟楚懷王共商國家大事,他對抵抗秦國具有舉要的作用。他的種種措施,使楚國強盛起來,威震諸侯。但是後楚懷王,親信小人,被人騙到秦國去,客死他鄉。而屈原看到楚國國門被攻破,心灰意冷,投入汨羅江而亡。

    眾觀兩人的一生,都官至高管,對楚中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楚國的實力短暫出現興盛的局面。但是兩者晚年,都是遭小人所迫害,無法安享晚年。

    兩者的區別在於,黃歇是早期落魄,而屈原恰恰相反,並且屈原在後世的影響力比他更太多。至少後人為了懷念屈原,產生了一個節日,每年都祭拜他。而黃歇就那般蹊蹺的死去,還沒施展出自己的才華,就去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段正淳憑什麼可以獲得那麼多絕色美人青睞?你心目中最適合扮演段正淳的男演員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