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西鄒老闆
-
2 # 軌道交通設施
廖化曾為前將軍關羽帳下主簿,關羽北伐失敗後,廖化歸屬孫吳,用詐死之計,奔波千里迴歸蜀漢。
這便是真正的千里走單騎,劉備見到他後非常高興和感動,被劉備授為宜都太守。
劉備去世後,廖化轉拜丞相參軍,後為廣武都督,遷陰平太守,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
廖化以果敢剛直著稱,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是蜀漢中後期的國柱之才!
首先,廖化能入關羽帳下做主簿,足以證明其能力出眾。廖化能做其主簿,也足見關羽對其之重視。
在諸葛亮北伐中,廖化更是數次建功。
相對同時代的趙雲、魏延,其記載甚是不多。
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人才衰退速度極快,甚至一度出現人才凋零的情況。
廖化此時和姜維一起,撐起了蜀漢三十餘年。
公元238年,姜維出師北伐。
此時蜀漢良將幾乎盡失,王平需要留守蜀漢。
因此年過半百的廖化作為大軍先鋒,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曹魏將領王贇、遊奕率兵救援,兩軍沿東西兩面分兵合進,欲夾擊廖化軍。
但同時兵力分散的弱點暴露,遊奕軍不少營寨更是駐紮在非險要之處,廖化抓住機會率兵進攻。
王贇、遊奕二將發現了廖化。
廖化已年過半百,而此二人才三四十歲,正值壯年,因此挺槍迎戰。
廖化挺槍出戰,槍挑王贇,遊奕看到後大驚失色撥馬便走。
隨後司馬懿得知後嘆息曰:廖化雖已年老,卻依然可保蜀漢太平!
公元263年,姜維發起了蜀漢第十一次北伐,也是蜀漢最後一次北伐。
此時廖化已經年近八旬!
廖化勸諫姜維不要北伐,為蜀漢留一些命根子吧,奈何姜維不聽勸。
姜維不僅掛帥出征還要擔任參謀。
年過八旬的廖化只得再次擔任先鋒大將!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從此而來!
但這並非比喻廖化材質平常,而是讚揚廖化將軍為蜀漢國柱之才
-
3 # 聊在南書房
廖化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但真正讓大家對廖化熟知的,卻不是廖化的軍功和戰績,而是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戲稱。這一句戲稱其實是出自清朝時期一部反對迷信的小說《掃迷帚》。正是因為這一句戲稱讓很多人對廖化造成了誤會,覺得可能廖化沒有什麼本事,蜀漢讓廖化擔當大將,是朝中無人了。實際上,這一句話指的是廖化年老,並不是指廖化能力平庸。
廖化劇照
廖化其人廖化並不是大家以為的無能之輩,反而是蜀漢後期的一位著名戰將,他以勇敢果斷著稱,曾今南征北戰,屢立戰功。而且在哪個戰亂不斷的年代,特別是古人平均歲數不大的情況下,廖化還活到了八十歲左右,是個長壽之人,他也是為數不多的經歷了蜀漢興衰過程的人物。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儉,湖北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他曾經在關羽屬下擔任過主薄,在關羽被東吳打敗後,廖化也被東吳收降,但廖化始終心在蜀漢。為了逃離東吳,廖化採取詐死的計策,最終得以帶著母親迴歸了蜀漢。
劉備劇照
在回到蜀漢後,廖化正巧碰到為關羽復仇征討東吳的劉備,劉備對廖化的歸來非常高興,他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不久又擔任別督,隨劉備討伐東吳,與東吳陸遜兩軍相持。但不久,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擊敗,廖化也隨即撤回蜀中。
廖化履立戰功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魏國派廣魏郡太守王贇、南安郡太守遊奕率兵救援。廖化利用對方兵力分散的機會,一舉擊敗魏軍,魏廣魏郡太守王贇也在戰中被箭射死。
廖化劇照
其實廖化不但在軍事指揮上有不錯的戰績,他在謀略上也非常出色。在姜維第七次北伐的時候,當時蜀軍情況不錯,魏軍大敗,其先鋒鄧倫被蜀軍斬殺,魏軍大將鄧艾也身受重傷。但正在此時,卻接到蜀主劉禪要求退兵的命令。姜維無奈準備退兵,而廖化向其建議: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雖有詔,未可動也。
在這種情況下,廖化敢於提出抗命的建議,可見他是非常有勇氣的,也是有很好的戰略思想的。 可惜姜維沒有聽從廖化的建議,喪失了伐魏的大好時機。
廖化與姜維劇照
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維第九次北伐中原時,他這一次想聽聽廖化的建議。廖化直言不諱的說:
連年征戰,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將軍強欲行難為之事,此化(廖化)所以未敢專也。兵不止,必自焚,智謀超不過敵人,力量也小於敵人,而用兵沒有滿足的時候, 將何以自存?
姜維見廖化對自己的北伐並不支援,就非常生氣,將廖化留在漢中,自己率兵北伐去了,而廖化深知姜維多次北伐,蜀國實力衰弱,國內百姓怨聲載道,早已失去了北伐的最好時機了,所以姜維的北伐不可能勝利。果不其然,姜維被鄧艾破於段谷,蜀軍死傷慘重。
廖化劇照
可以說,廖化對蜀漢是非常忠誠的,他為了蜀漢也算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在蜀主劉禪向東晉司馬氏投降後,廖化和姜維在得到後主劉禪投降的敕令,才在涪縣向鍾會投降。次年,年邁的廖化在遷往洛陽的途中因病去世。
正是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一典故,造成了世人對廖化的誤解,認為廖化是個無能之輩,其實是埋沒了廖化的真實水平,這對廖化是非常不公平。
-
4 # 神話靚靚
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真是這樣嗎?其實這個人挺猛的,我為各位看官細細道來。
廖化字元儉,襄陽人士,為前將軍關羽的行軍秘書長,關羽在麥城戰死後,投降了東吳,但是他仍然思念舊主,為了心中的理想,為了關羽,為了復興漢室,他決定帶著老母親西行“回家”一走就是上千里路,這種行為,完全不亞於“千里走單騎”到此我想對廖化將軍說,將軍你就是忠孝仁義的典範。
回到蜀漢陣營後,他立馬得到了諸葛亮的信任,擔任參軍,後來他在升任為陰平太守,諸葛亮去世四年後,廖化攻打曹營, 曹魏第二代名將郭淮,派遣廣魏、南安兩郡太守兩路援救,準備夾攻廖化。廖化看到敵軍勢大但是兵力分散,集中兵力,讓後各個擊破,其中廣魏太守王贇還死於亂箭之中。
又十年後,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率軍迎接,並在成重山築城留守, 廖化負責抵抗郭淮進攻,幫助姜維成功迎回羌胡部落。 自此各位還覺得他是個沒有用的人嗎?戰略眼光都不差。然後他活到70歲多歲才病逝。也就是說晉朝的初期 他才離世,他是熬完整個三國的人,還有一些人說:他參加過黃巾軍。 我可以這樣說:他只是出生在黃巾軍的年代,然而他沒有參加過黃巾軍。
-
5 # 五班長
廖化是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現在我們經常用一句歇後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來比喻工作中缺泛人材,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其實歷史上的廖化並不平庸,現今在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的武將廊中,塑有十四尊武將塑像,其中廖化名列第八,充分說明了廖化是個能征善戰的蜀漢大將。
廖化14歲時就在東漢末期的黃巾起義軍中當了小將領,後來隨著張角去世,見大勢己去,便和杜遠率領部將逃往荊州山中當起了山賊,一日劫得二女子,是劉備的夫人,杜遠意欲同廖化一人分得一人做壓塞夫人,廖化有感於劉備是仁義之君,就殺了杜遠,將兩夫人送還關羽,後來入川投奔了劉備,劉備很器重廖化的忠誠和英武,特派他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在關羽攻打襄樊之時,他多次做為先鋒上陣殺敵,立下赫赫戰功,關羽敗走麥城後,廖化衝出重圍到上庸求救兵,但劉封按兵不動,致使關羽被斬首,廖化也被吳軍抓獲,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對劉備的忠誠天地可鑑,最終還是回到了蜀漢,在蜀漢一直做為大將隨丞相北伐,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主持大局繼續完全丞相未竟的事業,此時蜀軍之中將領青黃不接,廖化仍舊老當益壯,一馬領先,最終,司馬昭派三路大軍攻蜀,鄧艾率軍偷襲成功,後主劉禪獻城投降,當訊息傳來之時,姜維,廖化正趕往成都的救援途中,廖化由於憂憤於胸,體力不支,病時在途中。
廖化出生日期不詳,去世是公元264年,就按公元184年開始的黃巾起義時他己14歲來算,死亡時應80多歲了,做為80多歲的老人,仍就騎馬征戰,可見當初是多麼的英勇剛健。
-
6 # 大華273557151
蜀漢後期重要將領,官至右車騎將軍,領幷州使史,封中鄉侯。
他早年隨關羽守荊州,關羽敗亡,他被吳兵抓獲,以詐死計脫身,劉備大喜,封為宜都太守。
延熙元年(238年),廖化率兵攻魏,擊敗魏將遊奕,殺王贇。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出狄道伐魏,魏派名將鄧艾迎擊。廖化看出姜維智謀和兵力都不如敵人,難以取勝。果然,姜維被鄧艾打敗,傷亡很大。
蜀漢亡,司馬昭令廖化遷往洛陽,於途中病逝。在武侯祠十四將裡,廖化排名第八。
-
7 # 金刀回眸
人們都聽過一句話,叫“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話的意思是蜀國後來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只能讓廖化這種小角色當先鋒。很明顯,這句話是在說廖化是個沒有能力的人?可是廖化真的只是個小角色嗎?要知道,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一本帶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小說,不是真實的歷史。所以對於這句話的真實性我們應該保持一個懷疑的態度。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走進這個廖化,看看他究竟是一個平庸之輩還是蜀中名將。對於廖化的出場十分傳奇,當時關羽雖然投降曹操,可是他還是一心想著和自己患難與共的主公劉備。於是,在幫助曹操斬了袁紹麾下將領顏良後,他便辭別曹操去尋找劉備。
而就在這段途中,劉備的妻子被一夥山賊劫去,廖化恰好是這群山賊的首領之一。當廖化知道劉備妻子的身份後,執意要將他送回去,可是另一位首領不同意。於是,廖化便殺了這個人然後親自將劉備妻子送到了關羽的身邊。而廖化和關羽就這樣結下了善緣,這也為廖化後來投奔關羽埋下了伏筆。之後,劉備攻打四川,把守衛荊州的諸葛亮和張飛調到蜀中戰場。而荊州則由關羽一個人把守,廖化便是此時投靠了關羽。由於廖化不但武功出色,而且文采也很出眾,於是關羽命他當自己的主簿。由此可見廖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在關羽被東吳打敗後,廖化被被吳兵俘虜到了吳國。而此時的廖化一心想回到故國,於是他便策劃了一場詐死的戲碼。之後,他便帶著老母一路逃亡回到了蜀國,可以說他比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廖化的回國路上必定是困難重重,當東吳知道有一位降將詐死之後,必定會全城搜捕。
而廖化能夠帶著老母回到故國,足以證明他的信念之堅定。在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廖化的品格,他是一個無比忠義的人,對劉備忠,對關羽義,對母親孝,這也是我喜歡廖化的原因所在。在那個紛亂的時代,像廖化這樣忠義的人不多了,唯一能和他相提並論的,就是我們忠義無雙的關二爺,由此可見廖化的人性光芒之盛。在廖化回到蜀國之後,劉備非常感動,於是封他為宜都太守。之後,廖化便開始了自己真正的軍事生涯。其實廖化第一次體現出自己的武力是在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當時關羽想派一個人衝出重圍去求救,廖化便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接受了這個艱難的任務。而廖化能夠突圍成功,足以證明他的武藝之高強。
廖化真正開始擔任要職是在諸葛亮北伐期間,而他一上來就斬了曹真麾下大將秦良,極大的挫傷了曹軍計程車氣。而且在第六次北伐期間,廖化還差點殺了魏軍首領司馬懿。要知道司馬懿在後期可是堪比諸葛亮的存在,當時諸葛亮用木牛流馬誘敵成功,張翼,廖化大敗魏軍,而司馬懿獨自逃亡而去。廖化緊追不捨,用力一刀向司馬懿砍去,結果砍在了樹上。由於太使勁,廖化拔了好一會兒才拔出來。然後繼續朝著司馬懿逃亡的方向追去。結果在一個分岔路口發現司馬懿的金盔,由於金盔落在東邊,於是廖化向東邊追去。
結果這是司馬懿的計策,他將金盔扔到東邊結果卻向西邊逃亡。就這樣廖化差一點就殺死了司馬懿,當他把金盔獻上去的時候,功勞冊上他是首功。由此可見廖化功績之大,戰鬥之神勇。而在後來姜維與鄧艾的對戰中,廖化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武力,他一刀將鄧艾大軍先鋒斬於馬下。鄧艾是個軍事能力超強的統帥,他不會任用一個庸才當先鋒官。可是廖化卻能一招克敵,足以證明他是真的神勇無比。除了戰鬥能力超強,廖化的軍事能力也不弱。當時鄧艾買通蜀國奸臣黃皓,讓黃皓向劉禪進獻讒言,把即將勝利的姜維給調回來。
廖化向姜維進言,所我們就快要成功了,這時候回朝會前功盡棄,千萬不能中了敵人的奸計啊!可是姜維的忠心跟諸葛亮有的一拼,於是他便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回朝了。在姜維第九次北伐的時候,廖化認為這時候魏國有鄧艾這種名將,蜀國不會佔到什麼便宜,於是勸姜維放棄北伐。可是姜維沒聽,還把廖化大罵一頓。最後還是鎩羽而歸,由此可見廖化的軍事眼光也是很不錯的,絕對不是像人們心中所向那般無能。
-
8 # 略懂歷史
三國,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很多人都對這一段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這段歷史的人物和故事也能說出個一二。不過,受文藝小說的影響,很多人瞭解到的這一段歷史並不真實,這一段歷史也變得撲朔迷離。有的人被故意抬高,也有的人被貶低了。在被貶低的人物中,就有一位蜀國將領,他也曾立過不小功勞,可惜的是,他因為一句俗語而被人誤解了多年,人們認為他是一個無用之輩。但事實上果真如此嗎?未必,這個長期被人誤解的蜀國將領就是廖化。
正史中,關於廖化的記載不多。他是湖北襄陽人,生年不祥,原名廖淳,字元儉。在投靠蜀國之前,是做什麼的,我們不得而知。在《三國演義》裡,廖化早年參加黃巾起義,後來起義失敗之後,廖化便當了山賊,以劫掠為生。有一次關羽帶著兩位嫂子尋找兄長的時候,廖化同伴杜遠誤將劉備兩夫人劫掠上山,杜遠想和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卻執意要將他們送回,二人起了爭執,結果杜遠被廖化殺死,廖化想追隨劉備,但遭到拒絕。直到劉備入蜀之後,廖化再一次投靠,劉備叫他協助關羽,期間多有功勞。諸葛亮北伐之後,廖化數次跟從,姜維北伐的時候,又任先鋒。蜀國滅亡之後,他與姜維一起詐降,事情敗露之後不久,憂鬱而死。
當然這這是小說家言,並不是真實的歷史。我們對廖化的認識也就是那句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這句話說的是,蜀國後期人才匱乏,就連廖化這樣的風平庸無能之輩都能擔當先鋒。那麼,廖化就真的是那麼平庸嗎?其實不盡然。
應當說,廖化是一位智勇雙全的人。張國良的《三國志評話》有這樣一個故事是說,在劉備進川的途中,曹操派徐晃追擊,結果劉備被打得措手不及,在騰龍山下,廖化等人救出了劉備。
廖化歸順劉備之後,做了關羽的主簿。關羽死了之後,他不得已投降了東吳。後來,他思念舊主,於是在一天夜晚的時候,攜著老母向西行,尋找舊主。在秭歸,他與劉備相遇,劉備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宜都太守。這是真實的千里走單騎的故事。後來,廖化被任命為丞相參軍,還擔任過陰平太守。諸葛亮死之後,廖化曾率領軍隊攻擊曹魏,廖化各個擊破,魏軍被擊退,魏國廣魏太守王贇在交戰中中箭而死。259年,廖化再升為右車騎將軍。263年,魏國伐蜀,廖化等人退守劍閣抗擊魏軍。同年冬,劉禪投降,廖化與姜維一起投降鍾會。264年,廖化在前往洛陽的途中病逝。
誠然,廖化的才能無法與蜀國前期的名將相比,但他也有過人之處,《三國志》對他的評價也是“以果烈稱。”說明廖化是一個果敢剛毅之人,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無能之輩。
參考資料:
《三國志》
陳之《廖化為何被冤》
-
9 # 不沉的經遠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如果聽到這句話一定會覺得很冤,三國時期真實的廖化其實水平不錯,比魏國的郭淮強,足以擔當大將之職。
在《三國演義》裡廖化是黃巾軍的餘黨,不過正史裡他其實是荊州士族子弟,開始是關羽手下的主簿。呂蒙偷襲荊州以後,廖化和其他荊州官員一樣,只能暫時歸附東吳。不過廖化對劉備很忠心,他不久就詐死,等別人都不注意他的時候,帶著自己的老母一起偷偷逃到益州。在半路遇到正要討伐東吳的劉備,劉備遇到廖化非常高興,直接將他提拔為宜都太守。
從這件事情看,廖化不僅忠心,而且做事有勇有謀。又因為他是荊州人,在蜀漢後期屬於重點培養的物件,所以他後來做到了右車騎將軍、幷州刺史、中鄉侯,這個官職可以說非常顯赫了。
當然,廖化能升這麼高也是因為在蜀漢時他有不俗表現,根據《魏書》記載,廖化曾經和郭淮交手過一次。郭淮命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前去攻擊廖化。結果廖化抓住魏軍尚未匯合的機會,先率軍擊破遊奕,然後回師攻打王贇,王贇中箭而死,郭淮大敗。
郭淮也是魏國名將,在三國後期非常活躍,除了廖化外,蜀軍中擊敗過他的,也就諸葛亮、魏延而已。廖化這個表現應該說非常出色了。
此外在魏國滅蜀之戰時,年過七旬的廖化依然戰鬥在一線,率軍前往沓中增援姜維。廖化路過陰平時,恰逢魏國雍州刺史諸葛緒率軍3萬來攻,廖化和他相持月餘,將魏軍擋在橋頭。
廖化後來和姜維、張翼、董厥等人匯合以後,蜀軍總兵力不過4、5萬人,姜維是大將軍,肯定兵力最多,廖化和張翼、董厥所率的部隊應該差不多,這樣算下來廖化當時身邊最多隻有幾千人。能以幾千人將3萬魏軍擋住1個月,沒讓魏軍透過橋頭攻擊姜維後路,年過七旬的廖化也是老當益壯了。
所以綜合來看,廖化智勇雙全,能力非常出色,而且忠心耿耿,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回覆列表
廖化算是一位軍事家嗎?請談談真實
廖化 廖化(大約公元190年?—公元264年),襄陽人,字元儉,本名淳,早年投靠劉備,曾經在關羽的手下作過主簿,一直跟隨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被殺後,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廖化不得已投降了東吳。
後來,廖化做出了一個同關羽一樣千里走單騎的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於劉備,一心重回劉備身邊,想出了詐死的計策,居然還計謀得逞,並騙過了所有的人,帶上自己的母親躲開吳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趕往益州,終於在秭歸遇上了東征伐吳的先主劉備。
劉備見到廖化後非常高興。立刻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 《三國志·廖化傳》記載:“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
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鹹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 關於廖化的事蹟,《三國志》等史書的記載並不多,《三國演義》則對廖化作了較多的發揮。從《三國演義》對廖化事蹟的描述:隨關羽北伐時的一馬當先、衝鋒陷陣;失荊州走麥城時的奮不顧身、單騎突圍;面對劉封見死不救時的叩頭出血、大慟告求;上方谷單騎追司馬懿時的威風凜凜、勇猛直前;輔姜維九伐中原時的盡忠竭力、勤勤懇懇,可看出作者對廖化本人的描寫:本人並不具備顯赫的才能,也不見其卓絕的功績,但為蜀漢的事業付出了終生心血,體現了其忠貞不渝的可貴的品格。
廖化是蜀國後期將領,以勇敢果斷著稱。廖化最初為關羽主簿,兵敗被吳國俘虜,但用計逃回,隨劉備伐吳。後任廣武督、陰平太守,多次參與北伐活動,晚年因功升至右車騎將軍,隨姜維防禦魏將鄧艾、鍾會伐蜀。
蜀國滅亡後,廖化被徙往洛陽,於半道病逝,享年七十餘歲。 廖化本名廖淳,沔南冠族世家出身。 [219年],蜀將前將軍關羽兵敗被殺,當時廖化任關羽主簿,也被吳國捕獲。廖化思念蜀主劉備,於是詐死,當時人都相信了。
廖化則帶著老母晝夜西行,奔赴蜀國。 [221年],劉備伐吳,在秭歸遇到廖化。劉備很高興,讓廖化為宜都太守,跟隨伐吳。 [223年],伐吳失敗,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後主劉禪即位。廖化升任丞相參軍,後來為廣武督,又當過陰平太守,多次參與北伐行動。
[238年],廖化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魏雍州刺史郭淮派兵救援,廖化擊破南安太守遊奕,射殺廣魏太守王贇。 [248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率軍西迎,於成重山築城留守,抵抗郭淮進攻,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
[259年],廖化升任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 [262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說:“‘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果然,姜維為鄧艾所破,還駐沓中。 [263年],魏將鄧艾、鍾會伐蜀,廖化同張翼、董厥等人率軍前去抵抗。廖化前往沓中增援姜維,繼而與姜維一同退守劍閣。後來,諸葛瞻被鄧艾破於綿竹,廖化等人隨姜維繞道退向成都,但在半路上就得到了後主劉禪投降的敕令。
[264年],廖化被徙往洛陽,於半道病逝。 以上資料取材於《三國志》、《襄陽耆舊記》 多少年來,人們在形容一種情勢的無奈時,往往用一句話來概括: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這句話,含義多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這句話的語素中,含有強烈的、明確的無奈因素。說白了,是否可以理解成為:這個蜀國真的找不出人來了嗎!怎麼連廖化這樣的居然也當上先鋒官了?! 那麼,廖化在三國風雲中到底是何等樣人?是不是真的如此的不值一提?為弄清這一點,我對比史書和小說,找到了一些資料,對於廖化有了一點新的認識,在此僅對眾“三國”迷們發表一點淺見。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於廖化記述的很簡單,只是寥寥百餘字: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
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冀齊,而在宗預之右。鹹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廖化的形象豐滿了,多次出現在我們面前: ……且說關公來趕車仗。
約行三十里,卻只不見。雲長心慌,縱馬四下尋之。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
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才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
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關公聽言,乃拜謝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關公。關公尋思此人終是黃巾餘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廖化又拜送金帛,關公亦不受。廖化拜別,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第二十七回) ……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
”孔明應允。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玄德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臨行時,忽廖化引一軍來降,玄德便教廖化輔佐雲長以拒曹操……(第六十回) ……雲長便令廖化為先鋒,關平為副將,自總中軍,馬良、伊籍為參謀,一同徵進……(第七十三回) ……殺至三更,正東上喊聲連天,乃是關平、廖化分兩路兵殺入重圍,救出關公。
關平告曰:“軍心亂矣,必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麥城雖小,足可屯紮。”關公從之……公問曰:“誰敢突圍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曰:“某願往。”……(第七十六回) ……漢中王聞之,大驚,即與文武商議曰:“曹操已死,曹丕繼位,威逼天子,更甚於操。
東吳孫權,拱手稱臣。孤欲先伐東吳,以報雲長之仇;次討中原,以除亂賊。”言未畢,廖化出班,哭拜於地曰:“關公父子遇害,實劉封、孟達之罪。乞誅此二賊。”玄德便欲遣人擒之……(第七十九回) ……卻說司馬懿被張翼、廖化一陣殺敗,匹馬單槍,望密林間而走。
張翼收住後軍,廖化當先追趕。看看趕上,懿著慌,繞樹而轉。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樹上;及拔出刀時,懿已走出林外。廖化隨後趕出,卻不知去向……(第一百三回) ……卻說姜維傳令退兵,廖化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今雖有詔,未可動也。”張翼曰:“蜀人為大將軍連年動兵,皆有怨望;不如乘此得勝之時,收回人馬,以安民心,再作良圖。”維曰:“善。”遂令各軍依法而退。命廖化、張翼斷後,以防魏兵追襲……(第一百十四回) ……卻說輔國大將軍董厥,聞魏兵十餘路入境,乃引二萬兵守住劍閣;當日望塵頭大起,疑是魏兵,急引軍把住關口。
董厥自臨軍前視之,乃姜維、廖化、張翼也……(第一百十七回) ……乃遷後主赴洛陽。止有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郎卻正等數人跟隨。廖化、董厥皆託病不起,後皆憂死……(第一百十九回) 從上面的記敘,我們看到: 廖化的首次出現,是在關羽千里走單騎的時候。
此時,該是官渡之戰前後,那時,廖化還只是個落草為寇的少年將軍,算來年紀也就十六、七歲。 廖化歸於劉備帳下是在劉備進川的路上,演義對於廖化來歸只用了簡單數語,而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張國良先生的《三國志評話》則對此做了細緻的描寫,大意是—— 曹操得知劉備進川,派徐晃等將假冒黃巾餘黨伏兵於宜都道,夜劫漢營,劉備措不及防單騎而走,在騰龍山下遇到五位佔山的大王,殺退曹軍,這五位在三國中均較為有名,即:廖化、王甫、趙累、丁立、白壽。
廖化、王甫、趙累回荊州成為關羽部下;丁立、白壽隨劉備進川,後來,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專門提到此二人。劉備進川在211年,孔明此時30歲,此時的廖化該是二十七、八歲左右的青年。 在諸葛亮的南征六次北伐中,廖化出場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是因為趙雲、魏延、張苞、關興、王平、馬岱、吳班等大將尚在的緣故。
在“五丈原”諸葛亮去世前的一場大戰中,廖化單騎追司馬,後者被殺得丟盔棄甲,算算,這時的廖化已經是五十歲的中年人了。 諸葛亮死後,姜維九伐中原,作為諸葛亮的舊將,姜維手下,不過廖化、張翼、張嶷等幾人了,廖化做為復興漢業的中堅力量,奮戰在北伐的前線,直到蜀國滅亡。
蜀漢建國共43年,先主二年,後主四十一年,那麼,蜀國滅亡時的廖化早已是鬢似雪、眉如霜八十多歲的老將軍。 廖化的身份、才能、武藝與劉備手下的許多將領,如關、張、趙、馬、黃、魏延、關平等等是無法相比的。
他既不是劉備起兵時的老部下,也不是身名顯赫的將軍;他既沒有出眾的統兵才能,也沒有卓絕的武功業績。那麼,是甚麼讓普普通通的廖化為蜀漢的事業付出了整個一生?我想,那就是做為一個人最為可貴的品質---始終不渝的忠誠! 做為關羽的先鋒官,在北伐的過程中,廖化一馬當先、衝鋒陷陣;關羽敗守麥城,他單騎突陣赴上庸求救,面對劉封、孟達的見死不救,他痛哭失聲、叩頭出血;劉備伐吳,廖化力陳劉、孟二人的罪惡,指出造成關羽遇害的禍首。
關於荊州丟失後的廖化,《三國志》的記載則是這樣的:關羽敗亡後,廖化隱姓埋名被迫歸屬了吳國,日日想著迴歸先主,於是假稱死亡,攜奉老母晝夜向西,正好在秭歸遇到東征的劉備,重新回到蜀營。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看到廖化的品格。
由此,我得出這樣的結論: 廖化是三國中經歷了魏、蜀、吳整個興衰過程極少數人中的一個; 他對關羽、對劉備的感情發自內心,情真意切;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原來歷史上的廖化作先鋒和後世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在蜀國亡國的前夕,就因為後主劉禪把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派上戰場,能說明在蜀國沒有什麼人材嗎?看來這個成語有點不妥。從廖化的年齡看,這還有點老驥伏櫪的味道,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將廉頗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稱讚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鋒”和“蜀中無大將“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至於後世者常常以此來指責諸葛亮,看來是有點搞錯方向了:如果說是因為廖化無能的話,從史料看,廖化還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過沒有姜維、夏侯霸那麼出名;如果說是指廖化七十多歲還要被指派上陣殺敵,那和諸葛亮也沒什麼關係,這是劉禪的決定,這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死了29年了,而且這時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卻並非無能;如果說這是由於諸葛亮對蜀漢人才的培養不夠,造成後來老廖化作先鋒的話,更是有點牽強,又不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就滅亡了,中間還隔著蔣琬、費禕等幾代領導集體,單純把責任都推到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
以筆者看,象廖化這樣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領兵作戰的經驗,就算到了七十歲劉禪還會用他去作先鋒,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也沒準還是這個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奮勇、主動請戰的呢。“廖化作先鋒”只是個案,不用聯想的太多。
我想,能不能這樣理解:它所嘆息的絕不是廖化的平庸與無能,而是在嘆息----廖化這樣的忠臣勇將已經是太少太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