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浙麗弘道

    1、井上圓了 (1858年3月18日-1919年6月6日),日本佛教哲學家、教育家。 2、 井上 哲次郎 (1856年2月1日-1944年12月7日),號巽軒,生於筑前國,日本著名哲學家,活躍於明治時期,曾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東洋大學教授。 3、 九鬼周造 (1888年2月15日-1941年5月6日),生於日本東京,為日本著名哲學家,為京都學派成員之一 4、 西周 (1829年3月7日-1897年1月31日),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至明治初期的啟蒙家、教育家。江戶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的政治顧問、明治貴族院議員。男爵。勳一等瑞寶章(1897年)。獨逸學協會學校(現獨協學園)首任校長。人稱周助。 5、 木田元 (1928年9月7日-),日本哲學家,本籍山形縣最上郡,生於新潟市,畢業於東北大學文學部哲學專業。精研現象學,因通俗易懂的翻譯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等人的著作而為人所知。 6、 西田 幾多郎 (1870年-1945年),日本哲學家,京都大學教授,為京都學派的開創者與領導者。1940年,他從京都大學退休後,得到日本文化勳章。 7、 鶴見俊輔 (1922年6月25日-)日本思想家、大眾文化研究者、社會運動者。曾任教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京工業大學、同志社大學。 8、 長尾龍一 (1938年8月2日-),日本法學家、哲學家,專攻法哲學、政治思想史、憲法思想史。出生於齊齊哈爾。夫人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長尾克子(原姓加藤,1939-2003)。

  • 2 # 歷史收納館

    近代日本最著名思想家的莫過於福澤諭吉和坂本龍馬

    福澤諭吉生於1835年1月10日,大阪人。他畢生從事著述和教育活動,形成了富有啟蒙意義的教育思想,對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對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被日本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

    坂本龍馬生於1836年1月3日,日本高知縣人。1853年(嘉永六年)北上江戶,在千葉周作門下學習“北辰一刀流”劍術,同時學習炮術。此時美國的馬休·佩裡到日本要求開國,史稱“黑船來航”。受事的刺激,與水戶攘夷論者交往。立志于振興海軍和海外貿易,與近藤長次郎等結交。1858年(安政五年)在土佐學習洋式炮術。1862年因反對土佐藩的政策而脫藩。同年謀刺從美國學習海軍軍事歸國的幕府開明派重臣勝海舟,被勝海舟的見解所傾倒。後勝海舟介紹,結識西鄉隆盛,於1863年在長崎龜山建立“龜山社中”。

    1864年(元治元年)隨同勝海舟調停美、英、荷、法四國炮轟長州藩下關事件。第二次征伐長州時更為活躍,曾指揮長州藩的海軍。 脫藩之罪被赦免後回土佐藩,改組“社中”,成立附屬於藩的海援隊,自任隊長。同年7月10-13日 ,提出“船中八策”,設想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的國家政權體制。經過他的努力 ,通過後藤象二郎說服藩主山內豐信 ,促其勸告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11月9日,德川慶喜根據船中八策下達“大政奉還”指令,明治維新開始。

    其他思想家還有:伊藤博文,佐久間象山,岡倉天心,西鄉隆盛,大隈重信,山縣有朋。

    日本在二戰的一些知名將領都有戰略家意味,學術最認同的是石原莞爾

    被稱為“日本近代第一兵家”的石原莞爾。

    石原莞爾生於1889年1月18日,日本山形縣鶴岡市人。

    石原莞爾是一個標準的“學霸型人才”,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時,本來考了第三名,但因為跟老師的關係鬧得很僵,結果被降到了第六;到了更高階的日本陸軍大學,石原莞爾仍然跟老師鬧得很不愉快,畢業考試本來是第一名,又被降到了第二名。

    至於為什麼他老是跟老師鬧得不愉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個人太聰明瞭,老師的思維完全跟不上他,經常被他懟得顏面無存,這樣的學生,有哪個老師會喜歡?

    畢業之後,石原莞爾的性格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因此很不得志,在日本找不到一份謀生的差事,最後被打發到了中國東北。

    到了東北後,為了搞清楚中國的社會現狀,石原莞爾脫下軍裝,化裝成一個乞丐,長途跋涉一年之久,遊遍湖南、四川、江西以及南京、上海等地,憑藉著豐富的見聞,石原莞爾迅速成為一名中國通,逐步形成了旨在實現“大陸擴張”的“石原構想”。

    所謂的“石原構想”,其實也很簡單,他明確提出:日本要想搞戰爭,經濟實力必須要跟得上,而掠奪資源無疑是最佳途徑。那麼資源從哪裡來呢?當然是礦產資源極其豐富的中國東北了。同時,他還主張建立“滿洲堡壘”,立足於東北地區,不急於擴大戰爭,而是以東北作為戰略供應基地,形成“以戰養戰”的戰爭生態。

    不得不說,這樣的戰略其實是非常可怕的,不僅充分分析了中日雙方的各自優勢和劣勢,而且做好了長期戰爭的考慮。難怪有人後來經常做出這樣的假設:如果“石原構想”真的被執行了,那麼這場戰爭不知道會延續到何年何月。

    所幸的是,這個軍事天才的主張並沒有得到日軍大本營的認可,急功近利的東條英機、武藤章等人不斷地擴大戰爭,甚至還去招惹了強大的美華人,從而加速了日本的失敗。

    難怪當石原莞爾去向美華人自首的時候這樣說道:“如果是我來當日本陸軍總參謀長,今天根本輪不到你們在這裡耀武揚威!”

    石原莞爾雖然才華天縱,但因性格很討人嫌,尤其是跟東條英機鬧得很僵,長期都得不到重用,但也因禍得福,讓他免除了戰後的審判。

    不過,石原莞爾卻沒有因此而僥倖,反而認為這是對他的輕視和不尊重,說出了開頭那句話:“連東條英機那樣的蠢貨都被劃為戰犯,我當然也有資格!”

    關於石原莞爾的死,也很奇葩。

    早在東北時,石原莞爾有一次不小心摔了一跤,結果被自己的佩刀正好刺中了襠部,一直沒有痊癒,後來還引發了膀胱癌,於1949年8月15日病逝,正好是日本投降4週年紀念日。

    其他例如:阿部規秀,山本五十六,田中義一,黑田官兵衛,竹中半兵衛(這倆個是豐臣秀吉的家臣)。

  • 3 # 韓影律動

    歷史上,跟中國的孔子,老子,孟子類似的思想家日本是沒有的。

    而在近代,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國家向何處去?”沒有人知道自己國家的最終走向,無論中國還是日本,有著共同的命運,那就是走向世界,走向文明。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出現了許多啟蒙思想家,正是他們的努力,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佐久間像山,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對西洋藝術充滿興趣。當他看到了中國魏源的《聖武記》時,發出了“予與魏,各生異域,不相識姓名,感時著言,同在是歲,真可謂海外同志矣”的感慨。30歲時,他擔任了幕府的顧問,專門研究軍事科技。此時的他,開始注意世界局勢的變化,開始跳出狹隘的日本,開始從世界的視角來思考整個日本的處境與未來。

    鑑於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象山產生了一股強烈的危機感,為此,他於1842年向幕府上書,發表了著名的《海防八策》,希望政府能夠建築炮臺,鑄造大炮,建造軍艦,訓練海軍等等,為的就是捍衛日本的獨立,鞏固海防。象山的軍事思想與魏源有所不同,魏源只強調堅壁清野、嚴密防守,而象山則講究炮艦,講究主動出擊敵人於外海。他還認為魏源對於炮學,缺乏深入研究,實用性太弱。他堅持,日本只有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有可能成為世界的一等強國!

    到了40歲的時候,他的世界觀又發生了鉅變,開始從全球的世界形勢出發,探究日本的未來。50歲的時候,他在著作裡,明確提出“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的思想,為日本的開拓進取提供了指導思想。他主張用西洋之長,補東洋之短。他還批評了時弊,象山的思想成為明治維新的寶貴資源,也為世人提供了向西方文明學習的典型。

    日本的啟蒙老師——福澤諭吉。他建立了日本的第一所大學,培育了無數人才,他的思想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歷史走向。他曾經親身前往美國,美國的民主氛圍,讓他大開眼界,思想煥然一新。後來,福澤還抓住了另外一個機會,跟隨使節團出訪歐洲,如飢似渴地瞭解歐洲的各種制度,包括銀行制度、醫院制度、徵兵制度、選舉制度等。將近一年的考察,讓他看到了外國也有“光明正大、處處為別人著想的人士”,更加讓他堅定了“素來所持的開放門戶走進國際社會的理念”。

  • 4 # 歷史深度報道

    說一個最近的吧,永田鐵山。

    永田鐵山是近代日本有名的戰略家,但是在中國知名度不算高。永田在1920——1930年代的日本軍界非常有影響力,雖然他的戰略思想主要是為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服務的,但是單純從戰略水平來看,是當時日本軍界的佼佼者,值得我們去認真研究。

    1 永田鐵山生平

    永田鐵山,日本長野縣人,1884年出生,1898年進入日本陸軍幼年學校,之後先後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接受了完整的軍事教育,就讀期間多次參與了一夕會等法西斯團體的活動。

    1913年——1921年先後4次前往德國、瑞典等歐洲國家留學,近距離觀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3年,進入陸軍參謀本部,歷任教育總監部課員、陸軍大學教官、陸軍省軍務局局長,逐漸成為陸軍統制派的核心人物。

    1935年8月,因陸軍內部派系鬥爭,被陸軍中佐相澤三郎刺殺於辦公室。

    永田鐵山在陸軍內部以深謀遠慮、高瞻遠矚著稱,被稱為陸軍的“頭腦”,在戰略領域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見地的觀點。下面,我對這些觀點逐一介紹。

    2、提出日本的總體戰戰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日本軍界造成了很大的震撼,許多軍人都認識到未來的戰爭將走向長期化、擴大化。在此背景下,德國在一戰中提出的“總體戰”思想受到越來越多軍人的追捧,比如田中義一、宇垣一成等人都提出要以“總體戰”思想指導國防戰略。

    但是,田中等人的“總體戰”思想是比較淺薄的,重點僅僅在於整合工業資源為軍隊服務、建立全面的預備役制度等等,真正提出系統的總體戰戰略的,正是永田鐵山。

    永田鐵山一戰期間在德國留學,詳細研究了德國應對一戰的戰略和優缺點,結合日本的國情,逐漸形成了一套系統性的“總體戰”戰略。

    1920年,永田向軍方提交了名為《關於國家總動員的意見》的報告;1933年,永田撰寫了《國防本義及其強化之提倡》一書。在這兩份資料中,永田詳細闡述了“總體戰”戰略的具體內容。

    第一,未來的戰爭將是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為了贏得戰爭,“必須將人力、武力、有形、無形的一切要素轉化為戰鬥力。” 所以,國家的總動員不僅僅包含軍隊,還要“包含國民動員、產業動員、財政動員、精神動員等等”。 ——《關於國家總動員的意見》

    總之,國家的所有資源都要為戰爭服務。

    第二,國家的總動員不能等到戰爭爆發時臨陣抱佛腳,而要在和平時期就開始準備。“為了增加國家的國防資源,要採取一切手段方法,要提前設定計劃......此為目前最重要的事宜,一天也不能等。” ——《關於國家總動員的意見》

    也就是說,政府要做到總動員機制的常態化,能夠隨時切換到戰時狀態。

    第三,陸軍的假想敵不應侷限於俄國,考慮到愈發複雜的國際關係,“可能會以世界任何強國為敵”。

    第四,為了更好的指導未來的戰爭,國內統治體制需要改革,不能依靠政黨內閣,而要依賴“純正公平而有力的軍部督促為政者”,即透過軍部控制內閣的方式來統治國家。

    永田鐵山的總體戰戰略已經超越了田中義一等人單純的軍事戰略範疇,上升到了國家大戰略的層次。在永田鐵山的設想中,為了迎接遲早到來的下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必須從一個內閣為核心的正常國家過渡成為一個軍部控制的軍事國家,它的狀態只有兩種,戰時狀態和準備打仗的狀態。在未來的實踐中,日本軍方和政府正是以永田鐵山的思想為指導,在對外侵略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

    3、對世界大戰的預測

    基於對德國在一戰前後的研究,永田鐵山認為德國雖然戰敗,

    但是“保留了國家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基本實力,留下了巨大的仇恨而迎來和平”。 ——《日本陸軍的軌跡》

    所以,德國早晚會再次發動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個大國都會捲入其中。

    對於依靠當時的國際性組織“國際聯盟”協調各國關係進而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戰的思想,永田鐵山不屑一顧。永田鐵山讚賞國際聯盟試圖透過公約、協商、法理等和平手段解決各國矛盾的良好初衷,但是他認為這種初衷得以實現的前提是國際聯盟必須有“國際武力”做後盾,震懾各國接受國際聯盟的決議。但是,這種以軍方為後盾的硬實力恰恰是國際聯盟所不具備的。所以,不具有超國家權威的國際聯盟根本無法維繫世界和平。

    永田鐵山對下次世界大戰發生的預測、對國聯無力阻止戰爭的分析雖然主要基於比較狹隘的軍事視角,但是從後續的歷史事實來看,他的結論基本正確。從這一點上看,永田鐵山的戰略目光確實很獨到。

    4、掠奪資源驅動下的侵華戰略

    既然下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永田鐵山認為日本必須根據未來戰爭的特點制定對外侵略方針。永田預測下次世界大戰必將消耗大量的國防資源——各類礦產、石油、糧食等等,而島國日本面積狹小,資源貧乏,“處於重要國防資源無法自給的可悲處境”。

    因此,必須採取措施改變這一被動的局面,保證國防資源的供給。

    經過研究,永田鐵山發現中國的東北、華北、內蒙地區擁有幾乎日本所急需的所有國防資源。

    在《主要軍需短缺資源與中國資源關係一覽》中,永田統計出“中國出產鐵礦石、鐵、鋼、鉛、錫、鋁、煤炭、石油、鹽、馬等17種重要的軍需生產原料。”

    那麼如何從中國獲取這些資源呢?

    永田認為透過建立和平的中日關係,透過經貿或談判獲得這些資源不現實,國民政府不會予以配合。必須採取“強行據為己有”的方法,也就是直接侵略控制中國的東北、華北、內蒙地區。

    所以,永田鐵山一直非常支援日軍在東北、華北地區透過各種手段蠶食中國主權。在他的慫恿和縱容下,日軍先後搞出了九一八事變、察哈爾事件、河北事件等侵略活動。而在他死後,繼任陸軍要害職位的石原莞爾、武藤章等人全盤繼承了永田的戰略,不斷侵略中國,掠奪資源,以戰養戰。

    可以說,永田鐵山是制定日本侵華戰略的元兇和罪魁禍首之一。

    5、倡導裝備現代化

    日本陸軍作為一支保留有濃厚封建殘餘思想的軍隊,提倡作戰中的“白兵主義”,即依靠精確射擊、白刃戰、近戰等方式取得勝利。這種以裝備輕武器的步兵為核心的戰術思想,在一戰之後已經遠遠落後於國際潮流。

    對此,永田鐵山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下一次世界大戰是機器的戰爭,武器裝備的水平而非士兵的勇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經過調查,永田發現日軍的機械化裝備過於落後。在一戰結束之時,英德等國擁有上萬架飛機,日軍只有100架。坦克方面也不容樂觀,1930年代法國擁有約1500輛坦克,美國有1000輛,而日本只有40輛。

    所以,永田認為日軍必須迅速實現裝備現代化,改善武器水平。

    永田一方面提出對民用工業進行改造,使之能夠更適應軍用裝備,主要是飛機、坦克等裝備的生產。

    另一方面,永田認為日軍裝備的落後主要源於日本工業基礎的落後,所以必須大力發展機械工業,提高國內的技術水平。同時,要加強與歐美等各個國家的技術交流,引入國外的先進工業技術,早日建立國際先進水平的工業體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和平時期保持和歐美等國的良好關係。

    永田鐵山敏銳的發現了日軍裝備落後的問題,但是他的設想和解決方案並沒有完全實現。首先日本落後的工業體系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飛躍式的發展,自然無法為日軍大量提供現代化裝備。另一方面,日本不斷對外實行侵略政策,極大的損害了歐美列強的利益,他們當然不會向永田所設想的那樣給日本送來現代化的技術和生產線。

    但是,從倡導日軍裝備現代化問題上可以看出,永田鐵山的戰略水平確實高於他那些顢頇、保守的陸軍同僚,如果他的設想得到實現,那麼二戰的同盟國面對的將是一個裝備更加精良的對手。

    6、總結

    永田鐵山是近代日本陸軍罕見的戰略家,擁有較高的戰略水平和超出常人的廣闊視野,他的戰略觀點極大的影響了二戰前的日本陸軍乃至日本國家戰略。幸運的是,永田鐵山在戰爭爆發之前就死於非命,他沒有機會繼續為日本法西斯出謀劃策、助紂為孽。永田的一生也可以印證一個觀點——無論戰略水平多高,一旦投身邪惡陣營,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參考資料:《關於國家總動員的意見》、《國防本義及其強化之提倡》、《主要軍需短缺資源與中國資源關係一覽》、《日本陸軍的軌跡》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兒5歲,如何做一個稱職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