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山川志德信松

    我的答案:是真的。

    分析:楚人卞和從楚國荊山得到玉璞,卞和奉獻給楚厲王,厲王讓人相玉,以為是石頭,楚厲王讓人砍掉了他的右腳。卞和又獻給楚武王,武王又認為是石頭,讓人砍掉卞和的左腳。楚文王聽說卞和帶著玉璞在荊山腳下哭,淚沒有了,接著哭出血。於是讓人剖開玉璞,果然是美玉。就命名為楚和氏之璧,和氏璧就是未來雕好後的傳國玉璽。

    趙國惠文王大會諸侯的時候從楚國得到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喜歡和氏璧,讓人拿著書信到趙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璧。趙王怕給了秦國和氏璧,秦國不給城池,被笑話;不給秦國和氏璧,又怕秦國進攻趙國。趙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願意奉璧去秦國。

    秦王拿到和氏璧,見到白璧無瑕,說是天下的寶貝,卻隻字不提十五座城池交換的事情。藺相如假裝說和氏璧有瑕疵,拿過來指點給秦王看,然後靠柱子而站。說秦王如果逼迫藺相如,他就以頭和璧玉撞柱子,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秦王只能拿過地圖指點十五座城池給藺相如看。藺相如說秦王齋戒五天後才能給秦王和氏璧。然後讓人帶和氏璧從小路返回趙國。秦王齋戒五天後藺相如讓秦王先給趙國十五座城池。如果趙國不交換和氏璧給秦國,秦王加罪懲治死藺相如。秦王覺得如果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還破壞秦趙兩國關係,顯示出秦國想白得和氏璧的圖謀,不如厚待藺相如。秦國約趙王澠池會盟,然後找理由攻打趙國,得到傳國玉璽和氏寶璧,這才有秦趙澠池會盟!

    藺相如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了大功,原來秦國也想早點得到和氏璧,雕刻傳國玉璽,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 2 # 葉飄刀

    個人覺得沒有

    秦國想要和氏璧拿十座城來換,趙王怕秦國不給城,又不想失去和氏璧,所以派去藺相如,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這個是立功了嗎?

    個人感覺並沒有,原因如下:

    藺相如雖然識破了秦國不給城的計劃,拿回了和氏璧,但已經得罪了秦國,趙國要是敢得罪秦國,當初直接不給就行了,這一點對趙國其實是不利的。

    而且藺相如的做法其實也對趙國不利,他騙秦王齋戒沐浴,結果暗中送走和氏璧,說實話,整個過程,秦王並沒有做出明顯毀約的舉動,而藺相如要求的齋戒沐浴他也做到了,反而是趙國藺相如一方違背協議,以秦國可能不給,把和氏璧拿走了,這擺明了是戲弄秦王,給了秦國出兵趙國的藉口。(而這正是趙國害怕)

    說實話,當時的情況:

    最好的,就是用和氏璧換得十座城池,這個是對趙國最有利的情況,做到就是大功;(但這個當時做不到)

    其次的,把和氏璧給秦王,趙國拿不到城池,趙國僅僅損失和氏璧(當然藺相如回去可能會被趙王砍了),但以一塊和氏璧敗壞秦國的名譽,揭示秦國的本性,佔據輿論的高點,同時斷絕秦國短時間內出兵的藉口,為以後連橫合縱創造有利條件。(這個是對趙國相對有利的條件,做到也是有功,當然自己可能會死)

    最後的,在秦國沒有公開表態毀約並且按照趙國要求做了之後,你不給和氏璧。就變成了趙國破壞約定線上,破壞了趙國的聲譽給了秦國進攻趙國的藉口,好處就是和氏璧以及藺相如的名聲,問題和氏璧本來就是趙國的,也就是說除了藺相如的名聲,趙國實際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你覺得這個是大功嗎)

  • 3 # 趙胖君扎西達瓦

    完壁歸趙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這是發生在公元前283年的事情,當時趙國在位的是著名的趙武靈王的次子趙惠文王,而秦國當時是秦昭襄王。這個故事華人都很清楚,趙國得到了著名的和氏壁,秦國稱以十五城來換,趙國不敢不換,又怕把和氏壁送去了,也得到不城,趙王的宦官繆賢舉薦藺相如出使秦國,稱他一定能夠達到趙王的目的。於是趙王就指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果然不辱使命,看到秦國沒有誠意換城後,厲呵秦王,又安全地把和氏壁帶回了趙國。可以說是圓滿地完成了趙王的任務,最大化地維護了趙國的利益。從這次事件上來看,可以認為藺相如為趙國立了大功。

    同時,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來說,我覺得這也是一項重大的歷史事件。趙國經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國力得到了增強,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後,在昭襄王時期也達到了一定的強盛,因此,戰國時期兩個具有統一中國能力的國家必然要經歷一次國力的比拼。而秦國提出的以十五城來換和氏壁,就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外交碰瓷兒。

    秦對趙國的崛起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了這個和自己本家一族的國度也很強大,軍事實力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能不能打得過,秦國當時心裡應該是沒底的。和氏壁的出現,給秦國提供了一個機會。以十五城換和氏壁,可以說對趙國很划算,十五座城池換一塊石頭,價值上是佔便宜的。但是實際上趙王明白,這是一次試探,一次耀武揚威的試探。你同意換,秦可能不真給你城池,你不同意換,秦就了了藉口出兵,而且別的國家可能因為和氏壁的戰爭不會出來幫助趙國,所以趙國是個被動的局面。可以說趙國當時是沒有準備好與秦國的決戰,或者並不想進行這場決戰。而秦國則不想給趙國更多的發展時間,就是給自己出兵找一個合理的藉口。完壁歸趙的故事,是趙國利益最大化的結果,沒給秦國出兵的藉口,也沒失去和氏壁,所以說從當時歷史程序上來看,藺相如確實給趙國立了大功,成功地把秦趙兩國國力大戰推後了近二十年,雖然後來的長平之戰趙國仍然失敗了,六國一一被滅,但那已經是大勢所趨,已經不是一個藺相如能解決的問題了。

  • 4 # 辛鐵說歷史

    藺相如本來就是一個普通的門客,根本算不上官員。

    因為秦王聽說趙國有一個和氏璧,價值連城,於是他就派人和趙王說,願意用十餘座城池和跟趙王交換。

    當然,因為當時的秦國已經非常強大,趙國和秦國比實力有差距,所以趙王不願意因此得罪秦王,而秦王是真的要把秦國將士用血肉換回來的城池讓給趙國嗎?

    我覺得秦王就是想要騙趙王把和氏璧送到秦國,然後佔為己有,而城池根本不會割讓給趙王。

    藺相如臨危受命,來到秦國,帶著和氏璧,在秦國的大殿之上,用和氏璧和自己的生命威脅秦王。

    最後在夜裡讓隨從將和氏璧送回趙國,史稱完璧歸趙。

    說立了大功,我覺得談不上,但是卻確實是不辱使命。

    秦統一六國後,天下財物盡歸咸陽,包括和氏璧,嬴政讓李斯把和氏璧打造成傳國玉璽,從此之後,歷代中華帝王,想要名正言順,想要承天順命,就需要有這塊傳國玉璽作為皇帝的象徵。

    在後來,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末主李從珂自焚,傳國玉璽也由此失蹤了。可以說是中華的一個大損失!

  • 5 # 煙消ゞ雲散441

    當時秦國正在對南用兵,或許為了拖住趙國吧,提出會面。

    秦國免除了倆線作戰的可能,趙王根秦王一樣落了面子,可秦國獲得了土地,趙國又獲得了什麼?

  • 6 # 小楊品史

    完璧歸趙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83年,藺相如成功的從虎狼之國帶回了寶貝和氏璧。為了報復趙國,之後幾年,秦國連續向趙國發起了挑戰,佔領了好幾座城池,從表面上看,趙國吃了很多暗虧,藺相如失策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一、秦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公元前283年,秦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頭號強國,在秦國的地盤上,秦昭襄王居然被一個舍人(藺相如是趙國太監繆賢的門客)戲弄了一番,真是豈有此理!

    秦昭襄王很生氣,下起手來毫不客氣:

    公元前282年,秦軍攻佔了趙國兩個城池;公元前281年,秦軍再次侵佔了趙國石城;公元前280年,白起斬殺趙軍2萬,侵佔光狼城。

    算下來,“完璧歸趙”後的三年,秦國侵略了趙國城池4個,趙軍傷亡人數遠遠大於2萬。為了一塊破石頭,趙國又是丟城池,又是被砍殺,值得嗎?

    在此之前,秦國也有攻打趙國的記錄,但都沒有連續幾年一直打。秦國的重點“關照”物件,一直是韓魏:韓魏那幾年一直被揍得很慘,幾乎年年捱打。

    很明顯,趙國這幾年被揍,是秦國在報復。從這個角度來看,藺相如的做法並不妥,惹惱秦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二、趙國沒有退路,退縮更被動

    換個角度來看,假若藺相如很慫,直接將和氏璧雙手奉上,趙國就不會捱揍了嗎?

    非常肯定的是,趙國會被揍得更快、更慘!

    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國慫常捱揍。

    魏國就是一個反面例子,魏國衰弱後,魏惠王期間還算堅挺著,沒怎麼服軟;之後的魏王就慫了,在張儀的忽悠、威脅下,將黃河西岸的上郡拱手送回給了秦國。

    按理來說,這可是一份大禮(上郡海拔位置高,對河西、關中平原有居高臨下優勢),秦國該領情才是。事實恰好相反,秦國對魏國的打擊更加頻繁了。道理很簡單,軟柿子誰不愛吃?

    藺相如強硬反擊,給秦國發出了一個訊號:趙國絕不會舉手投降,哪怕是一塊小小玉璧,也會據理力爭。倘若秦國敢招惹趙國,就算是趙國不是對手,也要讓秦國付出代價!

    藺相如的目的達到了嗎?

    三、目的達到了,終極一戰推遲了二十多年

    “完璧歸趙”前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秦國主謀、燕國主導,聯合韓、趙、魏,打垮了齊國。其實,在此之前,他們的主要目標並不是齊國,而是趙國。這在戰國很普遍,幾個國家聯合起來,矛頭隨時都可以調轉。

    打垮齊國後,戰國的形勢已經很明朗了:魏國垮了,齊國垮了,楚國也成了病老虎,南韓太弱,燕國太遠,秦國的打擊目標也就剩趙國了。

    公元前280年,秦國侵佔光狼城,趙國上下一片緊張之時,秦軍旋即調轉槍口,揮軍南下,直撲楚國都城郢都。白起掘開河堤,大水灌溉郢都,楚國損失精銳30萬左右,從此之後一蹶不振,從病老虎變成了奄奄一息的死老虎,以至於後來的邯鄲保衛戰,那麼明顯的局勢,楚國都不敢出兵,在毛遂的威脅下,才勉強答應援趙。

    秦昭襄王是一位戰略高手(嚴格來說,應該是秦相魏冉),下了一盤好棋:趙國“胡服騎射”改革後,軍隊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趙人又個個都是硬骨頭,不好打啊。與其冒險,還不如先打廢、打殘魏、楚,一方面可以增強自身實力,另一方面也讓以後的決戰更加有利:至少魏、楚不敢輕易幫助趙國。

    綜上所述,藺相如的強硬態度,雖然沒有改變秦強趙弱的大局,但也傳遞了一個明確的訊號:趙國不好惹!為趙國爭取了十多年的時間。

  • 7 # 哈士不是奇

    完璧歸趙,算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藺相如機智勇敢,面對秦王也絲毫不懼,而故事中的秦王則是個無惡不作,欺軟怕硬的無恥之徒,甚至還想強行昧下和氏璧,為世人所不齒。

    故事中的秦王,其實就是歷史上的秦昭襄王,秦國也就是在秦昭襄王手上得到了最強力的發展,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巨大的貢獻。

    雄才大略,用來形容這位秦王一點也不為過。

    說到這,有些人可能就疑問了,既然秦昭襄王如此厲害,為何還會出現完璧歸趙這樣的事情呢?

    完璧歸趙前後發生的歷史事件

    完璧歸趙前後分別發生過兩件影響整個戰國格局的事件,一個是樂毅伐齊事件,一個是鄢郢之戰。

    前者是齊國的衰敗之戰,後者是楚國的衰敗之戰,完璧歸趙就發生在這兩者之間,你說完璧歸趙是為了和氏璧?顯然不會。

    秦國想要統一天下,需要擊敗三座大山,他們分別是齊國、楚國和趙國。樂毅伐齊以後,齊國被燕國險些滅國,哪怕隨後田單成功復國了,齊國也難以再崛起,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都開始對齊國落井下石,包括趙國和秦國。

    齊國面對這樣的情況,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齊國便派出了說客,對趙王曉之以情,動之以禮,放棄了對齊國的進攻。

    趙王的舉動,使得秦昭襄王開始慌了。

    上面說了,齊國、趙國和楚國是秦國必須擊敗的三座大山,現在好不容易擊敗了一座,另一座卻突然放棄了對齊國的軍事行動,這不得不讓秦昭襄王感到擔憂,因為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楚國(當然,這是從後來秦國的軍事行動中得出的結論)。

    本來一切準備就緒,趙國卻突然不打齊國了,秦昭襄王有理由相信,是趙王察覺到了秦國的野心。

    如果在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趙國和楚國聯合對秦國兩面夾擊,那麼秦國的損失就大了。

    因此,為了試探趙王的心思,就有了這完璧歸趙。

    事實上,從整個完璧歸趙來看,藺相如的作用實際上非常小。在趙國剛剛受到秦國以城換璧請求的時候,藺相如的諫言是:秦國強大,趙國不能違揹他們的請求。

    可是到了秦國以後,藺相如不僅欺騙秦王,還偷偷把和氏璧運回了國內。注意,藺相如在秦國的所有所作所為,其基礎都是藺相如的臆想,秦昭襄王可從來沒有否認過以城換璧。

    因此,如果秦昭襄王真的是單純地想要和氏璧,光是這個藉口就足矣。

    而藺相如最後之所以能夠安全將和氏璧帶回國內,且沒被秦國攻打,這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秦昭襄王本來的意思就不在和氏璧上。

    他只是想看看趙王究竟敬畏不敬畏秦國,一旦趙王同意了秦昭襄王這種以城換璧的無理請求,秦昭襄王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而藺相如正好促成了這件事情。

    結束語

    因此,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事件上甚至可以說是罪人。事實上,除了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件事,藺相如就再也沒訊息了,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 8 # 漢水長流

    是大功不假,藺相如完璧歸趙,所立之功己遠遠超出和氏璧自身的價值。

    話說秦王讓玉匠治玉時,得知趙國有一寶玉,名為和氏璧。玉匠說此玉是汴和得之於荊山,並詳細訴說汴和獻玉於楚王的曲折經歷,此時秦王深為汴和人品感染,接著玉匠又誇耀說:‘’此玉置暗處,自然有光,能卻塵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百步之內,蠅蚋不入,有此數般奇異,他玉不及,所以為至寶。‘’玉匠的一席話,說得昭襄王恨不得即刻就把和氏璧弄到手。

    因此,這就引出了秦王假以秦國十五城作為條件換取一塊和氏璧的緣由。

    其實這事,用腳趾頭想也知道,秦國打的什麼主意,趙王有點不知所措,召叢集臣商議,答應還是不答應,秦國以城易璧的要求。大夥你一言,我一語,都不敢說不答應秦國的要求,因為心理都明白,拒絕秦國的要求,就等於給了秦國一個進攻趙國的正當理由。這時,連趙王平時倚重的大將廉頗也沒了主意。幸好繆賢把門客藺相如推薦給趙王,這才解了趙王的燃眉之急。

    為什麼說藺相如解了趙王的燃眉之急?藺相如對趙王說,秦強趙弱,必須答應換和氏壁。如果答應換,而秦國不給城,理虧在秦。但是秦國求壁而趙不許,理虧在趙,我們寧願讓秦國理虧,也不能落個口實把柄在秦國手裡。相如講的在理,這是其一。其二是藺相如膽識過人,在這個危機的關頭挺身而出,自告奮勇,出使強秦,並向趙王保證城入趙國之手,就留壁在秦;城不入趙,就完璧歸趙。

    於是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當時秦王也是很鄭重的,嬪妃與群臣都在場,紛紛傳看和氏璧,人人驚歎這塊美玉,在這個時候藺相如察言觀色認為秦王並沒有做生意的誠意,遲遲不提用玉換城的事情,一定是想白佔這塊玉。

    機智的藺相如推說這塊玉上有個瑕疵,接璧在手,後退數步,靠在殿柱之上,睜開雙目,怒氣勃勃不可遏,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之至寶。大王想用城換璧,寫信給趙王,寡君悉召群臣計議,群臣說:‘秦國不講信用,求璧是實,換城是假,明擺著是圈套。都說不要答應這件事。’我以為:‘百姓之間尚能以誠相待,難道一國的國君還不如個普通百姓嗎?所以我和他們說,不要人以不肖之心看待秦國國君。’於是中國大王乃齋戒五日,然後派我專程給您送來,這完全是出於對您的尊敬和信任。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臺觀上接見我,禮節十分傲慢;得到寶璧後,傳給姬妾們觀看,這樣來戲弄我。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取回寶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寶璧,斜視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

    此時的秦王完全被相如的強大氣場鎮住,連連說,大夫不要這樣,不要這樣,有話好好說。雖然表面上秦國是同意割十五座城予趙,但未必然。

    之後,相如又採取了緩兵之計,叫秦王齋戒五天,以表誠意。五天之後,再談交易。

    秦昭王答應後,相如悄悄地派人將和氏壁從小道上送回了趙國。並捎話給趙王,臣待罪於秦,死不辱命。

    當秦王得知和氏璧己被相如轉送回趙,便想以死恫呵他,面對秦王、群臣和各國使節,相如怒髮衝冠,大聲喊出:”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秦王又一次被相如鎮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之懼之。此時,相如早己把生死置之度外。秦王落了個自討沒趣兒,就算是殺掉藺相如也得不到寶玉。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於是把相如放回趙國。

    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在當時來看,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國家行為。他有膽有識,機智靈活地與秦王鬥智鬥勇,不僅維護了國家形象,捍衛了國家的尊嚴,而且在此以後,使秦國不得不重新打量趙國,調整對趙國的現有國策,所以說,和氏璧雖然價值連城,但畢竟是還有價的,而藺相如所立之功卻是無價的。也可以這樣講,藺相如所立之功是不能用價值來衡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