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隆中記入正史《三國志》和《晉書》,有人盡然說是野史記載,可臥龍崗沒有任何所謂正史、野史有記載,為什麼哪些人不質疑?請問是什麼邏輯?
12
回覆列表
  • 1 # 飄逸的歷史

    臥龍崗有史嗎?

    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隆中留下了大量的史料記載,其中直接或間接記錄隆中為諸葛亮躬耕地的史書有:三國魚豢《魏略》、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東晉王隱《蜀記》、東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南北朝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唐《晉書·習鑿齒傳》、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南宋鄭樵《通志》、南宋蕭常《續後漢書》、南宋朱熹《資治通鑑綱目》、元代郝經《續後漢書》、明謝陛《季漢書》、清章陶《季漢書》、清王復禮《季漢五志》、清湯成烈《季漢書》等。這裡所說的史書不包括歷代地理志,不包括地方誌,不包括文人筆記、遊記,不包括詩詞等文學作品,也不包括其它類別的史料。

    對於隆中大量的史書記載,臥龍崗方面提出一個可笑的觀點,說隆中的這些史書都是野史,不足為信。

    且不論裴注三國志是不是野史,也不論對《晉書》中隆中的記載視而不見,單單野史不可信的觀點就多麼無知。

    這些都不提,我就問問臥龍崗有史書記載?臥龍崗方面說隆中的野史不可信,那你臥龍崗有史書嗎?

    元代以前臥龍崗不但沒有正史記載連野史也沒有;元代以前臥龍崗不但沒有野史記載連文學作品也沒有;元代以前臥龍崗不但沒有文學作品記載連南陽地方都沒有維修祭祀的記載。

    元代以後,除了元明清三個地理志提到臥龍崗外,就只有文學作品,南陽地方誌裡有臥龍崗,哪本史書提到臥龍崗?地理志算史書嗎?

    請臥龍崗方面解釋一下:隆中的野史不可信,臥龍崗連史書都沒有會可信?這是什麼奇葩邏輯?

  • 2 # 眸子8552

    小說是文學創作,因為那是小說,是可以誇張地編一些情節。

    就如現代武俠小說,神話小說。根本沒什麼蕩人心絃的“絕世武功”,也沒有什麼“神仙皇帝”。

    說白了,小說是可以創作,其實就是可以:編。

  • 3 # 淯水之陽

    《三國志》從沒有提及隆中,裴松之在給《三國志》註解時已開宗明義,講到引用《漢晉春秋》、《魏書》等相關記載,純粹為了“備異”:“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註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裴松之對習鑿齒的評價“此二書具出習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習氏之言為不審也。”“臣松之以為如此言之類,皆前史所不載,而猶出習氏。且制言法體不似於昔,疑悉鑿齒所自造者也”

    《晉書·習鑿齒傳》亦有如下記載:“齒好著述,而文辭散亂,矛盾相沖。其書意可觀者,皆父兄所代,文體混漫,羞澀難解者,齒之撰也。”可見此人的話可信度不高。

    至於說史書上沒有記錄臥龍崗,很簡單,南陽城西,是連綿幾十公里的崗坡,臥龍崗只是其一部分,還有麒麟崗、十八里崗等,南陽人統稱為“西崗”,離南陽城近,臥龍崗不具地標性,其上又不只有武侯祠,南陽人一般的稱呼其明確名稱“武侯祠”或“諸葛庵”或“廟院”,說起臥龍崗倒更多的用在指示方位,比如說師院在臥龍崗上,十二里河在臥龍崗西等等。

  • 4 # 大碗茶大鍋蓋

    我一直都覺得郭靖和黃蓉是假的,但是有個地方卻認為他倆是真的,當然我也相信最後可能會是真的。因為有人說歷史是飄逸的,為郭靖黃蓉立像也就順理成章了。

    話說比郭靖黃蓉戰死襄陽更早的還有唐明皇和楊貴妃,天天都是歌舞昇平大唐盛世,令西安和洛陽都望塵莫及。

    .

    接著再說下古城相陽,據說有2500年文化歷史,乃是兵家必爭之地,秦置南郡後被曹操佔據獨立門戶。但經常有自稱是土著的人似乎搞不清楚自己是什麼地名,喜歡在某個特定時間段依附南陽。

  • 5 # 公元前

    諸葛亮所說的“南陽”是宛,所以躬耕地是南陽(宛)臥龍崗,並不是習鑿齒“號曰”的“鄧縣隆中”,也不是今天漢江以南的南郡隆中。

    最早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具體地點的是陳壽和裴松編撰的正史《三國志》。根據《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的家是在南陽的鄧縣,距離襄陽城大約二十里,也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隆。

    這也是關於諸葛亮躬耕地記載的最早的史書,也是唯一寫入正史的記載。但是在800年後,根據《元一統志》記載:“臥龍崗是躬耕地”其實這本歷史書籍並不是真正意思上的記載,只是地理志而已。言外之意臥龍崗這個躬耕地根本就沒有史書記載。

    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的躬耕地—隆中,是史書上記載的唯一躬耕地。

    根據《古今紀要》記載:諸葛亮躬耕於隆中,經常自比管樂。司馬徳操比作伏龍,徐庶比作臥龍。

    除了以上史書以外還有很多地理志等其它歷史書籍也記載了諸葛亮在隆中躬耕。

    比如:南北朝的《水經注》:諸葛亮喜好梁甫吟,每次登遊故俗以樂山為名。沔水東四隆中,經過諸葛亮的住宅北。

    隆中西的樂山是諸葛亮“為梁父呤”之所,和《三國志》中的“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呤”,“躬耕隴畝”之地也就是“為梁父吟”之地的記載完全一致,這表明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另外《水經注》也明確記載了隆中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地。而臥龍崗是在清代時才有了所謂的三顧茅廬的民間傳說。

    清代歷史學家許鴻盤編寫的《方輿考證》記載:“隆中,水經注:沔水以東過隆中經過孔明舊宅……名勝志記載在縣西北二十里左右。孔明躬耕南陽是襄陽之南陽並不是今天的南陽。”

    根據《闕里文獻考》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是漢司隸校尉豐的後裔,太山郡丞珪之子。諸葛亮早年喪父,漢末大亂,隨從父元投靠劉表,在荊州避難。後來元離逝,諸葛亮居襄陽隆中躬耕隴畝。”

    而且河南南陽的地方誌也記載了諸葛亮躬耕在隆中。

    根據《清光緒南陽縣誌》記載“荊州八郡以南陽為首,襄陽(既隆中)實際上是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表“躬耕南陽”。漢晉春秋時諸葛亮的家在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

    所以,諸葛亮躬耕地的具體地點是隆中的歷史記載不僅最早,而且很多學者也都接受隆中是諸葛亮最早的躬耕地,同時也是唯一記入史書的躬耕地具體的地點,是唯一記入正史中的躬耕地地點。

  • 6 # 王志毅

    什麼是史書?《出師表》不是史書嗎?《出師表》就是史書。歷代相傳,經久不衰,華人盡知,還被收錄到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教科書中。劉禹錫《陋室銘》也被收錄到教課書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是你寫的?民族英雄岳飛來到臥龍崗想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未能統一三國,有聯想自己奸臣擋道,不能收復河山,百感交集,怒寫《滿江紅》,心有靈犀一點通。是你寫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史書又是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寫的自傳,諸葛亮不會連自己的躬耕地就忘了吧!有本事你把《出師表》改了重寫。這就是最好的佐證。這就是歷史。你找到亂七八糟的東西,根本是不屑一顧!

    《諸葛亮哭了》(小小說)

    諸葛亮,字孔明,自幼在南陽臥龍崗躬耕,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早年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後隨劉備奪得漢中並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追封為忠武侯。

    話說劉備在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諸葛亮羽扇挽巾出南陽,燒博望,焚新野,借荊州,擒孟獲,三分天下一定。不料病逝五丈原 ,一代智慧之星隕落。諸葛魂靈始終徘徊在蜀國之地不肯離去。玉皇大帝得知訊息,非常愛惜諸葛亮的才幹 ,於是傳旨太白李金星,務必找到諸葛亮之魂靈,帶回天宮效力。

    太白金星領旨下凡 ,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河南的南陽臥龍崗找到諸葛亮,原來諸葛亮思戀故里,回臥龍崗茅廬靜思。此時以是夜半三更,諸葛亮剛剛入睡,只聽他在夢中喃喃自語“劉皇叔啊!三分天下諸葛亮!三分天下諸葛亮啊!”

    太白金星文言心中大吃一驚 ,暗想:玉帝讓諸葛亮去為天宮效力,可他念念不忘他的三分天下,如何是好?哦!有了,我不方嚇一嚇他。於是腳踏祥雲 ,站在諸葛茅蘆上空大喊一聲:“玉帝金旨下 ,三分天下乃天定,而等敢違乎?智慧星接旨!”

    諸葛亮正在夢中與劉皇叔談論三分天下,忽聽“玉帝金旨,三分天下乃天定”急忙對劉皇叔說“此乃天意,吾已盡力矣!”劉備聽後飄然而去。諸葛亮整裝梳洗 ,走出茅廬。只聽太白金星高聲宣旨:“奉天承運,玉帝詔曰,智慧星諸葛亮,奉旨下凡,匡扶漢室 ,今三分天下一定,功德圓滿。速回天宮交旨。”諸葛亮接旨,不敢怠慢急與太白金星一起駕起雲頭向天宮飛去。

    諸葛亮、太白金星到達天宮見過玉帝 ,彙報經過。玉帝開金口:“諸葛亮不辱使命,今三分天下一定,功德圓滿。今迴天庭,恢復原職,官拜智慧星之位,效力天庭”諸葛亮領旨,返回智慧宮,掌管智慧之事。暫且不表。

    單說諸葛孔明閒來無事,想起自己自受命以來,夙夜憂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創下了三分天下,嘆姜維不聽吾言,終讓鄧艾偷襲成功,斷送了我一世英名。思緒萬千之餘,不禁想回故地一遊。於是諸葛孔明星君,安排好府中工作。駕起雲頭,故地重遊。

    這日遊到襄陽城上空,諸葛孔明站在雲頭之上,忽然看到諸葛亮故居”幾個大字,”不禁心頭中一愣,“啊!眼看花了禁心頭中一愣,“啊!眼看花了,我的故居什麼時間搬這裡來了?”

    定睛細看沒錯就是“諸葛亮故居”,諸葛亮大怒,是誰把我的故居挪到這裡來了

    我在《出師表》中已經說的清清楚楚“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誰這麼大膽不經過我同意,擅自挪動我的故居,從人傑地靈的南陽、風景優美的臥龍崗挪到這個地方。難不成是讓我重寫《出師表》,寫成“臣本布衣,躬耕於襄陽?”後入怎麼這麼不聽話呢!諸葛亮越想越生氣。又想起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不禁百感交集嚎啕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不知不覺已過數日。再不說諸葛先生站在雲頭大哭,再看天下凡塵。

    上天一日,凡間百年。魏滅晉興。星轉鬥移,改朝換代,歷史沉浮 ,強盛的唐帝國崛起,有一神童名叫劉禹錫,才高八斗,(劉禹錫,出生於彭城,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793年,劉禹錫進士及第,為監察御史。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連州刺史、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842年卒,追贈戶部尚書。代表作有《陋室銘》《竹枝詞》《天論》等。)得道成仙,在去往天庭的路上 忽聞哭聲傳來,悲天慘地,甚是傷心。於是他尋著哭聲望去.。只見一人掩面而哭 走近一看,“啊!原來是孔明先生!”劉禹錫問道“,孔明先生因何如此傷心?”諸葛亮抬頭一看,即認得是唐士郎劉禹錫。隨即答道“只怪後人不聽我的話,把我的故居從南陽遷到這裡,使我無家可歸。”劉禹錫道“這也不能全怪後人啊!只怪那個陳壽,當年劉玄德三顧茅廬,在南陽的一高處臥龍崗於你商討大事 ,他為了賣弄文字,把高處用隆代替寫了《隆中對》,意思是劉玄德與你在南陽臥龍崗高處和你對話 。又有文人不解詞意,說成了襄陽的隆中那個地方,這不過是巧合而已。其實南陽臥龍崗的故居南陽人保護的好著哩!”(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諸葛孔明先生聞言破涕為笑 “好!好!原來如此啊!”劉禹錫與諸葛先生相見恨晚,促其長談,不知不覺已過數日。

    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唐去宋立,宋朝抗金名將岳飛元帥盡忠歸天,岳飛(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岳飛是南宋最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葬於西湖畔棲霞嶺。)嶽元帥歸天的路上遇見諸葛亮、劉禹錫二人促膝長談,岳飛問起原因,二人就把來龍去脈講述一遍,嶽元帥道“孔明先生莫怕,本帥就怕有人誤解《隆中對》擅改你的故居,特意在你的故居寫上我的《滿江紅》以正視聽。”劉禹錫道“嶽元帥真是細緻啊!但是要是有人盜走了該怎麼辦呀!”嶽元帥道“你還真說對了,就是有人盜取,那天我巡查到此,正好看見有人盜取我的《滿江紅》,我大喝一聲那方毛賊膽敢盜取我的《滿江紅》!嚇得賊人拔腿就跑,我走上前一看,只盜走了半部,我就想半部說明不了什麼,也就不在追究了”諸葛孔明聽了仰天大笑,三人飛身南陽臥龍崗,諸葛亮不禁說道“南陽的老鄉們,可要看好我的家呀!”

  • 7 # 碧海雲天春暖花開

    主要是現在的南陽市人看上諸葛亮這個金字招牌了,看別人襄陽人因為諸葛亮得到了不小的知名度和經濟利益,就開始眼紅了。就因諸葛亮一句“躬耕於南陽”開始大做文章,但是我們從小的教科書上說諸葛躬耕地在襄陽,國家文化部認定的是在襄陽,他們武候祠宣傳冊也說是在襄陽,很多專家也支援躬耕地在襄陽,但是一些南陽人就是要挑起地域矛盾,罵襄陽人是惡鄰搶諸葛躬耕地,挑起地域紛爭,搞得襄陽人民和南陽人民互相傷害!很是無恥!希望這些南陽人不要再因為經濟利益挑起事端。

  • 8 # 明眼觀世界

    嚴格來說,所謂的躬耕地之爭是不該出現的話題,因為就史書記載來說,是一邊倒的傾向襄陽隆中,是不對等的“爭論”,臥龍崗說要主動提起等於“找抽”“找虐”。襄陽隆中記載最早距今近1700年,正史、“野史”記載無數;南陽臥龍於元代最早見於碑刻,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在史書記載中,只出現於碑刻、方誌、雜記等不入史書序列的東西中,證據效率幾乎為零。

    下面列舉隆中的早期記載:

    最早明確記載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晉王隱(陳郡陳縣人,今河南淮陽人)的《蜀記》。《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昔爾之隱,卜惟此宅,仁智所處,能無規廓...... 這裡明顯提到“至隆中,觀亮故宅”,和“昔爾之隱,卜惟此宅”很明白的指出隆中就是他家,也是當時躬耕的地方。但南陽擷取”沔之陽”三個字說劉弘祭祀諸葛亮在“沔之陽”,也把它當做躬耕臥龍崗的證據。宋王象之的《輿地碑記目》在襄陽府碑記裡記載:諸葛武侯故宅碣 晉李興撰。這個碑既然在襄陽府,顯然和南陽想象的“沔之陽”沒有任何關係了。

    最早明確方位記載:是東晉著名史學家習鑿齒(襄陽人)。習鑿齒在其著作《漢晉春秋》中說:先主見諸葛亮於隆中。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地理類著作最早記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沔水又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每所登遊,故俗以樂山為名。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焉”。  ……  

    下面列舉記載襄陽隆中的正史記載:

    二十四史之一《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二十四史之一《晉書》習鑿齒傳:溫弟秘亦有才氣,素與鑿齒相親善。鑿齒既罷郡歸,與秘書曰:  吾以去五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惻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悵極多,撫乘躊躇,慨爾而泣。史學鉅著《資治通鑑》卷六十五: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列舉一下臥龍崗的最早記載:

    元代程鉅夫《敕建南陽諸葛書院碑記》,內容有:相傳漢相忠武侯故居.....(明顯起於傳說)
  • 9 # 淯水向日葵

    《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而今之鄧縣本名穰邑(縣),春秋之時為鄧侯國。秦為鄧邑。兩漢之時為穰邑。此後世名穰縣,迨至明洪武二年,始省穰入鄧州。自是,穰更名鄧州,穰縣之名不復存在。而之被改稱為鄧縣,則是民國時期的事,在此之前,穰從未被稱過鄧縣。據《漢書》載,前漢南陽郡轄三十六縣,後漢南陽郡三十七城,兩漢均有穰、鄧,穰為今日之鄧州(縣),鄧則為今之湖北樊城。樊城,漢南陽郡屬縣。《舊唐書·地理志》雲:“襄陽郡鄧城(漢鄧縣,屬南陽郡,故樊城也。宋故安養縣。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貞元二十一年,移縣故鄧城置,乃改臨漢為鄧城縣)。” 由此而知,《漢晉春秋》所云之“鄧縣”,當為樊城。而襄陽位於漢水南岸,鄧城縣(樊城)則在漢水之北,兩縣隔水而治,按照傳統的歷史習慣,鄧城縣不可能越漢水繞至襄陽城西而治,《漢晉春秋》稱隆中轄於鄧縣,不知是憑何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大天王中,論歌壇影響力誰排第一?